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無耳茶壺山 外國人也沉醉的絕世美景◆文/容懷恩《交流雜誌108年12月號第168期(歷史資料)》

近期網路流傳一支影片,來自瑞典的22歲交換學生Lucas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略帶靦腆地訴說他跟他的朋友去金瓜石,意外發現一條罕無人煙的步道,「我們就一直往上走,越走景色越漂亮,到了山的頂頭,還有一個岩洞可以進去。」接下來的畫面,Lucas沒有任何旁白,但空拍呈現出的壯闊美景,已經說明了一切。「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哪裡了吧?我們在茶壺山!」他說。

這個Lucas口中最愛的山,就坐落在金瓜石水湳洞上方,形狀像一個沒有耳的茶壺,俯瞰著整個金瓜石。茶壺山僅580公尺,雖非金瓜石最高的山頭,但由於其絕佳的觀景視野,可將基隆山(又稱大肚美人山)、鋸齒稜、水湳洞、陰陽海,以及外海的基隆嶼盡收眼底,且步道入口到山頂僅490公尺,具有可親近性,即使非假日,也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在Lucas等外國友人的「加持」之下,更顯人氣。

從山腳到山頂 各有風情

茶壺山坐落的地方水湳洞,是台灣東北部礦業小鎮「水金九」三個區域之一;雖知名度不及金瓜石與九份,但也因為如此,較少沾染商業氣息,在天然景觀及人文風光上,保留許多原汁原味的風貌。從山腳一步步前往茶壺山的過程中,不乏各種美景,有如開箱尋寶般,處處充滿驚奇、步步都是驚喜。

開車循著台2線前往水湳洞,一座散發著歲月風霜的廢墟建築映入眼簾,告訴遊客水湳洞到了。這座宛如西藏布達拉宮坐落在山壁的建築為「十三層遺址」,為一廢棄選礦場。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茶壼山頂採礦,沿著山麓興建選礦場、儲存槽、轉運站、煉金場、運輸纜車、通風管和廢煙道等設施,層層相疊的建築形貌,被當地人稱為「十三層」。台灣光復後,政府將礦場收歸國有,成立「台金公司」(台灣金屬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1980年代晚期,銅礦和黃金礦已採盡,公司關閉,建築本體遂由台電接手管理。

興建於1933年的「十三層遺址」,因土地殘留物質被列為汙染管制區,即使陸續入選新北市歷史建築、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仍已塵封超過30年。今年起,台電推動十三層遺址文化資產活化,與曾為美國自由女神設計燈光的台灣國際燈光照明大師周鍊合作,於9月13日中秋節進行點燈儀式。點亮後的十三層遺址,與附近美麗的山城相輝映,美得令人屏息,稱之為台版「天空之城」,一點也不為過。

從十三層遺址旁沿著彎曲陡峭的金水公路(北34線)往上行,一座小而壯麗的瀑布就在不遠處。仔細一看,瀑布的顏色竟是金黃色的。原來早期小溪上游開採銅礦,礦砂沉積溪床,雨水經表層裂縫滲入礦體,與黃鐵礦和硫砷銅礦接觸,經「氧化還原」與「鐵菌催化」等作用,使瀑布水呈現金黃偏橘色的酸礦水,遠看猶如一幅巨型的黃金岩壁,也就是「黃金瀑布」的由來。鬱鬱蔥蔥的山巒,映襯著傾瀉而下的金黃色水流,讓此處成為很受歡迎的婚紗拍攝點。

倚山面海的寬闊美景

驅車繼續沿著金水公路往上行,行經勸濟堂,把車停妥,循著指標找到了前往茶壺山方向的階梯。拾級而上,景色漸次開朗,藍天、大海、山頭、小鎮,高低穿插、錯落有致的排列,前、中、後景各有千秋。每爬一段別忘轉身欣賞山下美景,一望無際的大海和藍天,彷彿把水湳洞聚落和海岸線踩在腳底下了。越往高處眺望陰陽海越顯分明,由於金瓜石溪水匯集入海,水中礦物質含量頗高,入海口長年形成一半金黃、一半碧藍的奇景,是謂「陰陽海」。登山俯瞰壯闊的陰陽海及其所在的C型海灣,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茶壺山步道除中間一小段礫石路較泥濘不易行走,其餘多為寬大平緩的階梯,老少咸宜。全程休息點多,每個休息點都有絕佳的視野。登頂前的最後一個休息點為寶獅亭,已相當接近山頂,視野遼闊,不僅翠綠色的山巒起伏美不勝收,連遠處的本山礦場及黃金神社也一覽無遺。一路上外國人甚多,據說外國有個網站專門介紹台灣的登山小徑,熱愛大自然的他們自然不會錯過茶壺山美景。這裡也是Facebook與Instagram自拍打卡的熱門景點,擺POSE拍照的年輕人從未少過,形成一種另類的特殊風景。

瑞典交換學生Lucas口中的「岩洞」,位於茶壺山最頂端,為堆疊成茶壺形狀的岩石群,中有洞口,陡峭不好攀爬,是茶壺山最難親近之處。即便如此,一方面為取得最佳攝影角度,另一方面為真正「征服」茶壺山,仍有不少人前仆後繼的攀爬。攀上茶壺山頂並非是盡頭,反而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從這裡前往半屏山,可銜接劍龍稜和鋸齒稜,此為台灣東北角黃金稜線之一,全程險峻極為刺激,無攀爬經驗者不可輕易嘗試。

從本山礦場遠望茶壺山

不想挑戰黃金稜線的人,可循原路下山,驅車到附近的「金瓜石地質公園」,從另一角度欣賞茶壺山,同時也造訪開採金瓜石含金銅量最大礦體的礦場─本山礦場。

「本山礦場」位於「金瓜石地質公園」內,是一處露天開採的礦區。「本山」就是「金瓜山」,俗稱「大金瓜」,是金瓜石最早發現黃金礦脈的地方。因這座山形狀像南瓜,所以被稱為「金瓜山」(「南瓜」閩南話為「金瓜」),這也是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金瓜山高度原有638公尺,高於附近的茶壺山(580公尺)及基隆山(588公尺)。然經過近百年的開採,金瓜山的山頭已被剷平,如今的「本山礦場」,高度大約只剩500公尺左右,已低於鄰近的茶壺山及基隆山。

從公園入口至本山礦場僅約15分鐘的步行距離,步道是昔日的採礦舊道,循著寬闊的碎石路緩緩上坡,並不難走。悠閒散步其中,沿途景色優美,途經一圓形廣場,一巨型礦岩矗立中央,標誌著礦場已在附近。此時抬頭遠望,遠處就是美麗的茶壺山,陽光流曳而下映照在茶壺山上,如詩如畫,如癡如醉。

正沉醉在美景中,礦場已抵達。礦場所在地是被剷平的大金瓜,周遭為矗起裸露的黑色岩壁,礦場中央大大小小的礦岩整齊排列,有如石頭陣一般。岩石為安山岩,由於受到矽化,安山岩的外表層已呈黏土化,出現綠泥石化的現象,摸起來有點黏軟。廢棄的礦場、裸露的黑岩、神秘的石頭陣,都給本山礦場抹上一種原始、滄桑的色彩,別有一番風情。

用心挖掘美麗的台灣

瑞典交換學生Lucas於影片的末了說:「我不是一個愛出去玩的人,也不是一個愛冒險的人,更不是一個愛爬山的人。我只是一個想給大家看台灣美麗的人。」茶壺山的美麗,令Lucas深深折服,更讓Lucas起心動念,開始到各地挖掘台灣的美好,剪輯成Youtube影片向全世界宣傳。沉醉在茶壺山美景的我們,或許也可以茶壺山為起點,不待外國友人介紹,主動挖掘,用心將台灣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光呈現在世界眼前,與世界一同分享寶島台灣的美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