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陸配姊妹在台灣系列 】連鎖鍋貼店女老闆張秀玲 救助急難新住民姊妹◆文/池炫璋《交流雜誌109年2月號第16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這個名字在路邊一叫,10個有8個會回頭,當初媽媽幫我取一個很台味的名字,或許天生註定要到台灣吧」。張秀玲,天津人,大學一畢業就嫁到台灣,不論是求學談戀愛、踏入婚姻結婚生子、找工作甚至創業,一路開綠燈,人生沒有太大波折。這位擁有12家「八方雲集」連鎖鍋貼店女老闆,專門雪中送炭、救助阮囊羞澀的弱勢新住民姊妹。

張秀玲旗下12家店的正副店長,超過一半和她一樣,來自中國大陸、越南的新住民姊妹。創業初衷,為了協助姊妹們過更好的生活。德語系出身,從來沒做過生意,卻是無師自通,經營連鎖鍋貼店有獨到心得並成為成功經營者。

張秀玲選擇開店地點,如鷹眼般敏銳,「我自己去找的地點,沒有一家不賺的」。店一家接著一家開,快速擴張,幾年下來,秀玲變成商場女強人,她每月提撥小部分盈餘,成立救助基金,專門幫助急需援助的姊妹。

大學還沒畢業就被訂走 老師是牽線媒人

「我在大陸出生、成長,大學一畢業就結婚,我的人生觀是在大陸建立的,社會價值觀卻在台灣建立」。1980年代,秀玲在天津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念書,當時兩岸剛開放探親,先生到天津旅遊,逛古文物交易市場時,認識了秀玲的大學教授。

經由老師介紹認識,沒想到先生就對秀玲一見鍾情,展開猛烈追求,當年兩岸沒有直航,大陸民眾也無法來台,先生一次又一次飛到天津,希望把這位美麗的天津姑娘娶回台灣。「本來父母親堅決反對,沒想到見過本人後,爸媽很喜歡他,覺得人很溫和,和我大喇喇個性很相配,大學一畢業,馬上就結婚了」。1994年來台定居。

「我們結婚的時候,兩岸還沒有海基會、海協會,當時台灣入境時,通行證上的章是『大陸災胞救濟總會』。20年後,秀玲因緣際會在「中華救助總會」擔任志工,與救總很有緣。

「到台灣後,沒失過業,第一份工作是誤打誤撞找到的。當時,在家附近走路,一家英語補習班徵人,不假思索進去應徵。記得老闆對我說,『我們這麼多老師,你是唯一發音挑不出問題的』」。她教學認真、熱誠又用心,學生家長、老闆都很滿意,三個月後加薪,教學時數排得滿滿滿,學生座無虛席。

結識陸配姊妹 意外進入創業路

張秀玲個性獨立,喜愛自由,她不喜歡管先生,也不愛被先生管,兩人各有自己的一片天,互不干涉,嫁到台灣前7年,一直沒踏進過先生的公司。2000年,她終於踏進先生從事藥品代理的貿易公司,她發現,公司體質與財務狀況問題很大,必須徹底整頓,否則很快就會面臨危機。

與先生商量後,秀玲決定辭掉所有工作到公司幫忙,夫妻倆一起拯救公司。從最基層的打雜做起,一步一步了解情況、整頓財務,經過10年大改造公司得以存續。

秀玲得意地說,「我剛進去的時候,沒有特別表明身分,全公司上下都不知道我是老闆娘」。

加盟「八方雲集」鍋貼連鎖店是秀玲人生的轉捩點,連她自己都覺得這是人生的意外。2009年之前,她沒接觸過其他陸配姊妹,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路論壇認識了陸配姊妹。有人在論壇發起「8改6」(身分證取得年限由8年改為6年),與姊妹熟識後變成創業伙伴。

當初有兩位姊妹想頂下八方雲集店面,因為資金不夠,找上秀玲一起創業。秀玲從來沒有做過生意,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3人討論後很快就決定要頂下店面。

「店主一開始開的價是120萬,我覺得太貴不合理。為了殺價,在對面的咖啡廳坐上一整天,觀察客流量,估算一天營業額,有了基本認知後才能和對方談價碼。」經過多次談判,最後以85萬元成交,秀玲正式成為加盟主,當起老闆。

聘新住民姊妹擔任店長 成立基金回饋社會

2010年1月,秀玲的第一家店開幕,眼光精準、做事俐落的她展現女強人氣勢,短短3年內頂下6家八方雲集店面,每一家業績都開紅盤、經營得很成功。2013年,她找到心儀地點、開設自己的專屬店面。當時,台北大學還沒發展起來,人煙不多,三峽校區人潮稀稀落落,這家店後來卻成為明星店,每天開門,收進大把大把鈔票,讓她印象深刻。

「我開店的時候,台北大學還沒有完全搬到三峽,人流很少。總部派人來查看時,一直否定這個案子,我不斷向他們分析這裡的優勢,告訴他們這裡地點很好,以後一定生意興隆。事後證明我的判斷完全正確,還好我堅持了」。當初,每月的租金是6萬5千元,5年過後,房東看到生意非常好,租金幾乎三級跳,一口氣漲到12萬,證明秀玲的眼光精準。

為了利益共享、也鼓勵辛苦同仁,秀玲設計「正副店長入股分紅制」,這個制度讓她的員工向心力強,也是展店成功、經營績效不墜的關鍵。

「旗下每一家店的正副店長都讓他們入股,只要業績達標,都有額外分紅。八方雲集體系沒有這個制度,是我自己發明,效果很好」。秀玲培養員工有一套,她會默默觀察員工表現,是不是認真?有沒有努力?努力的人有機會爬升成為正副店長,也可享受比較好的福利待遇。

12家店的正副店長,超過一半是大陸配偶與外籍新住民,這是秀玲創業的初衷,希望照顧同樣來自大陸的姊妹。照顧姊妹的資金也要制度化,否則很難持續。她每個月都會從總公司的股票分紅,與大量採購廠商所額外提供的折扣中,提撥一定比例做為基金費用,專門援助新住民姊妹。「這筆錢我都暱稱叫『姊妹基金』,專門幫助有需要的姊妹們。」

無法協助個案 找她就對了

這幾年來,秀玲與移民署合作,成功幫助好幾位新住民姊妹度過難關,大部分都是面臨急難,卻因為各種原因政府無法提供立即援助的個案,有位來自越南的姊妹讓秀玲印象特別深刻。這位姊妹年紀輕輕才20歲出頭,懷孕過程中與先生打離婚官司,臨盆前夕被法院判決離婚,小孩在台灣出生,媽媽卻成為逾期居留的身分。按法律規定,小孩出生6個月後可以入戶籍,媽媽可以依小孩在台居留,只是這6個月的期間,媽媽沒有身分無法工作,政府礙於相關規定無法提供經濟協助。秀玲知道這個案例後,特別去探視這位姊妹,後來直接補助這位姊妹生活費,一直到身分合法,找到工作。

張秀玲豪氣說,「如果海基會有什麼礙於法令、無法直接協助的個案,都可以轉介給我,只要我能幫的上忙,一定全力協助。」由於,基金由她統籌規劃,最大優點是不受限制,只要有需要可以提供立即援助。

來台20多年,秀玲已經成為道地台灣人,講話沒有大陸口音、生活習慣與思想行為十分融入台灣社會,到中國大陸旅遊參加台灣旅行團,甚至「回到天津老家,心中沒有回家感覺,而是想著何時能『回到台北』,回到台灣這個真正的家」。對張秀玲而言,台灣已成為真正的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