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霸氣不失悲憫 杜元坤樂當「上帝派來的天使」◆文/王昭月《交流雜誌109年2月號第169期(歷史資料)》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是國際神經顯微重建手術權威,他自創的「杜氏刀法」八度引領世界風騷,獲獎無數,現更投入先進的細胞療法,矢志要讓台灣無殘癱。行醫 30年來,他特立獨行但不失悲憫,個人捐出上億薪水行善且定期到澎湖離島義診,樂當上帝派來的天使,濟世救人。

斯巴達教育磨出醫界奇葩

杜元坤出生於台南善化富裕家庭,父親卻從小施以斯巴達式教育嚴格磨鍊。他天資聰穎,輕鬆就考第一,高三時同學全力準備聯考,他照拉提琴、練拳擊,仍成績優秀。

原以為能像父母都考上臺大,結果錄取台北醫學大學,自尊重挫,他騎著單車到海邊想輕生,到海邊時卻覺得肚子好餓,鼻子摸摸又騎回家,母親為他煮碗麵,以愛迎回,他和著淚水吃,永生難忘這一幕。

上北醫後,杜元坤如脫疆野馬,玩樂團也迷橄欖球,還偷偷參加轉學考錄取師大音樂系,父親雖沒反對,但要他自己付學費,一顆軟釘子,讓他乖乖繼續學醫,直至大七那年申請到馬偕醫院實習,才確立當外科醫師的志向。

選擇專科落到第四志願 卻在骨科綻放精彩

杜元坤先到台南逢甲醫院工作,因想精進外科技術,又投考林口長庚醫院,從住院醫師第一年(R1)做起, 薪水兩萬多,待遇降為先前的三分之一, 同學大表不解,他則蓄勢待發。

住院醫師第三年(R3)時開始選科,首選志願是心臟外科,卻因年輕氣盛跟護理長吵架,斷了去路。其次選大家搶破頭的神經外科與整形外科,又拗不過同事的請求而退讓,最終到第四志願的骨科。「我自認不差,不想與人爭,現在回想起來並不聰明。但當時若沒到骨科,或許就沒有今天的杜元坤」。

杜元坤悟性高,到骨科半年就完全上手,想再學其他專科,礙於規定,進不了其他科手術室學功夫,不服輸的他於是自學,而促使他瘋狂鑽研顯微手術的是位重傷的年輕人。

跨科自學顯微手術 「屋頂上的開刀手」練就神功

擔任總醫師的第三天,杜元坤收治一名車禍斷腿的青年,他將病患骨頭固定後請整形外科幫忙接血管,整外醫師卻說只接細微的血管,要他改找心臟外科;他找心臟外科,對方又說只做開「心」大手術,雙方互踢皮球。基於救人,他心一橫決定自己來,首度做顯微手術接血管,竟順利完成,藝高人膽大。

「當骨科醫師總以為把骨頭接好就夠了,那天起,我覺得醫師如果只會一種本事,要救人並不夠」,不過他說,早年外科是師徒制,長庚骨科不做顯微手術,他沒老師可學,只好設法自學,從國外訂購許多教科書和錄影帶研究,也自費買顯微儀器、器械,躲在自家頂樓的個人手術室「練刀」, 使用鼠兔練接血管。

學生時代,他當「屋頂上的提琴手」;當醫師後,成了「屋頂上的開刀手」。

自創「杜氏刀法」 揚名海外

杜元坤從骨科自行跨到整形外科,鑽研臂神經叢繞道移植手術、皮瓣移植顯微手術及脊椎重建手術,30年共發展出37種術式。民國84年,父親糖尿病惡化需截肢,他用自創的術式成功保住父親的腳,這種術式後來在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發揚光大,被稱為「梅約術式」,讓他在國際嶄露頭角。

強大的心志掩不住鋒芒,杜元坤早年參加專科醫師考試時,就是全國外科及骨科雙科狀元,35歲當上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長,在林口長庚時還是副院長熱門人選,屢創長庚醫療集團紀錄。後來碰到父親過世,須回南部安家,選擇到剛創設的義大醫院當骨科部長,義大開幕的第一台顯微手術,就由他操刀。

轉戰南台灣 掩不住鋒芒

轉戰南台灣,看診時他要病人伸腳讓他檢查,常有人一腳就踩上他的膝蓋或白袍,他知道患者們並非不敬。之後與其等病人把腳伸出,乾脆先彎腰替他們檢查,「放下身段」對自負的他來說,是重振旗鼓的第一課。

到義大後,很多中北部病患追隨而來,也常有國際病患跨海求醫,門診量高達2、300人,每天工作近20小時,常開刀到半夜,國外許多醫師飛來向他學習。

擢升院長後,為節省通勤時間,索性以院為家,被戲稱為「住院院長」,但再忙都要擠出時間到實驗室研究,赴世界知名大學訪問教學、示範手術,全世界臂神經叢醫學有十二波革命,8次由他帶動,「我喜歡現場示範,這能向世界證實台灣醫療絕對真材實料」。

引領臂神經叢治療八波革命 發願要讓台灣無殘癱

杜元說,臂神經叢是由第5、6、7、8頸椎神經及第一胸椎神經組成,主控上肢活動。30年前臂神經叢扯斷後硬行接合,成功率僅10~15%,他開創的神經繞道手術,取病患對側第12對腦神經或橫膈膜神經、肋骨間神經與患處神經接合,病人聳聳肩、吸口氣,神經就能傳導,成功率提升到8成。「我獨創的術式以前被罵到臭頭,現在蔚為主流,還用來治療殘癱病人」。

讓癱瘓病人重新站起來,過去簡直是天方夜譚,杜元坤正掀起新的醫療革命。「要接合比頭髮還細的血管,難度絕高,醫界多打退堂鼓,不過愈困難的醫療,代表愈有需求。」

進軍先進細胞療法 找到細胞再生的關鍵

除獨門的「杜氏刀法」,10年來他也投入細胞治療研究,試圖找出細胞再生的祕訣,目前已培植出能促使細胞再生的細胞,假以時日開發成細胞層片在手術中置入,就不必再費力接合微細血管。杜元坤的實驗室已發現,細胞的外泌體及控制外泌體作用機轉的miRNA是促成幹細胞分化成有用細胞的關鍵,他已找到兩種新的miRNA,就命名「杜元坤」。

「只要找到改變細胞行為的方法,就能做到精準治療,讓癱瘓病人重新站起來」。杜元坤堅定地說,我的理想是讓台灣無殘癱,世界站起來。

一命配三百命的數學邏輯 瘋狂背後是暖心

在醫界,杜元坤霸氣、專挑戰高難度手術,被視為「瘋子醫師」,而瘋狂的背後卻懷抱暖心。有次他咳得厲害,仍硬撐看完2、300個病患,一次發生心肌梗塞,險些掛掉,也堅持看完診才做心導管。他說,自己忍一忍,就能讓2、300人獲得醫治,「一命配300命,很划算」,但搏命行徑卻讓人傻眼。

而這位繞著地球跑的名醫,受已故澎湖「十元便當阿嬤」莊朱玉秀濟助弱勢的義行感召,更自2007年起親率醫療團隊到澎湖義診,之後與澎湖縣政府策略聯盟,推IDS計畫,由醫護人員前進離島衛生所,一年幫澎湖人省下往返台澎間的就醫交通費約二千萬,個人還捐健康行動服務車給澎湖二、三級離島。

慈善醫師捐出近億元薪水

多年來他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細胞層片及外科手術結合軟骨再生技術卓越、國際人道醫療獎、泰國皇家骨科榮譽院士、世界外科博物館名人榜、臂神經叢手術世界領袖等殊榮,揚名海外。

鮮少人知,他在國外示範一台手術就能賺進200萬元,而行事霸氣、瘋狂的他,卻有最柔軟的一面,不只不收受病患紅包答謝,還常塞紅包濟助貧苦病患,每月更捐出一半的薪水行善,至今捐款近億元,堪稱「慈善家」。

而他也長期醫援國際,足跡遍及印尼、薩爾瓦多、尼泊爾等地。2017年到帛琉義診,碰巧總統府副幕僚長中風,他偕團隊緊急介入手術,被帛琉媒體譽為「上帝派來的天使」。

「病人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杜元坤縱使躍為國際級醫療權威,從不忘以病人為中心的醫者初衷。

2019年他榮獲台灣醫療奉獻獎,義大醫院創辦人林義守笑說,當初聽說有個骨科醫師杜元坤很厲害,於是網羅到義大醫院來,但真的不知道「杜院長」竟然那麼厲害,真是如獲至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