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反」到「返」 苑裡掀海風團隊帶給小鎮新氣象◆文/陳以琳《交流雜誌109年4月號第170期(歷史資料)》

苗栗苑裡,台灣一個靠海的小鎮,原本安靜地坐落在海岸邊,卻因著一場大規模的抗爭活動而聲名大噪。平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生活的苑裡居民,第一次為了自己的權益走上街頭,任誰也沒想到,這場抗爭活動卻意外帶給小鎮轉型蛻變的契機……

從「反」到「返」
長長的海岸線上,一座座風車隨著海風嗚嗚的作響,這裡是苗栗苑裡。苑裡因為絕佳的海洋風力而被政府選為設置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地點之一,原是有助綠色能源發展的一樁美事,卻因為影響居民生活而引起爭議。「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說:「我們不是反對風車,而是反對風車設立的地點離住宅區太近。」
一頭灰白色長髮,承繼哥哥原住民木雕事業的陳清海,原專心在藝術領域創作,因著反風車,一頭栽進社運領域。對他來說,作為綠能的「風車」,一旦設置不當,就變成干擾當地居民的「瘋車」。抗爭運動讓長期待在家鄉專心創作的他,開始頻繁北上。2013年4月,陳清海上台北能源局絕食抗議,第10天身體不支倒地。當時正逢太陽花學潮,人民上街爭取權益的意識覺醒,陳清海絕食的畫面經媒體曝光,馬上就引起注意,聲援學生不斷集結到苑裡,成為反瘋車運動的一股新力量。林秀芃和劉育育,就是其中之一。
家在台北的林秀芃,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家境優渥、國中就被父母送去新加坡當小留學生的她,在就讀台大法律系時,加入「大學新聞社」,認識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啟發她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大四時,她看見陳清海等苑裡居民在寒冷的天氣中絕食抗議,深受感動,決定走入苑裡與居民站在一起,還曾因此沒參加學校期中考而被二一。
即便影響學業,也不能阻止林秀芃的熱血。在參與反瘋車運動的過程中,林秀芃認識了苑裡人劉育育。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劉育育,原本對家鄉沒有太強烈的連結感,直到家鄉居民發起反瘋車運動,就讀輔大心理系、同時在NGO工作的她好奇請假前往,沒想到就此離不開這片土地。抗爭於2014年7月自救會與廠商達成協議後結束,林秀芃和劉育育決定留下來,成立「苑裡掀海風團隊」,延續抗爭時的能量,繼續為這個4萬6千人的小鎮做些什麼。


尋找在地特色 發揚在地文化
從「反」對風車蓋在民宅旁,到「返」鄉深耕在地,不僅是心態的轉換,執行方式也大不相同。抗爭運動考驗的是理念宣傳及社會動員力量,但返鄉深耕,靠的卻是資源組織及事業經營能力。
「初期其實很辛苦」,劉育育坦言,一開始不曉得可做什麼,因此決定先從田野調查開始。從訪問鄰居、耆老、蒐集老故事、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他們漸漸理解當地的問題與需要,同時也挖掘出苑裡的特色,找到可以改善小鎮現況的著力點。
他們首先注意到的,是藺草。藺草作為苑裡的地方傳統技藝,已有百年歷史。過去,苑裡家家戶戶的婦女進行藺草編織,甚至可以靠著藺編養活一家大小,是苑裡相當重要的地方產業。但是,隨著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塑膠製品取代藺草製品,機械編織取代手工編織,藺編技藝漸漸失傳,藺草田的面積也逐年減少,產業面臨消失危機。
掀海風團隊看到藺草編織這個苑裡獨具特色的文化,發起藺草復耕計畫。他們四處在苑裡尋找藺草苗,並向農民請教種植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挖掘在地友善小農。他們會帶著藺編阿嬤及在地友善小農直接到市集販售產品,讓藺編阿嬤向大家介紹何為藺草編織、讓在地小農向大家解釋何為友善農法,藉由市集增加在地特色產業的曝光度,讓大眾看見苑裡的特色,進而產生認同,甚至吸引青年返鄉加入。

編刊物、辦活動 讓人重新認識苑裡
為進一步深耕在地,喚起在地年輕人對土地的認同,掀海風團隊把台北常見的藝文活動搬來,找教室、播紀錄片、邀人演講,甚至辦起工作坊,找來苗栗大埔事件紀錄片導演、農村武裝青年主唱、報導文學作者,教導苗栗青年如何用文字、影音、音樂記錄家鄉。
2017年,團隊透過群眾募資創辦《掀海風》雜誌,將苑裡的故事、歷史、地方大小事等在地報導集結成冊,希望能透過書刊的發行,讓更多人看見苑裡,進而回到苑裡。在賣出100本時,掀海風團隊將刊物送至當地小學做鄉土教材,幫助孩子透過刊物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裡;售出500本時,掀海風團隊甚至進行全國巡迴的打書活動。用心的編輯加上積極的宣傳,這本刊物逐漸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訂戶7成來自苑裡,3成則來自其他都會區。
「Hi Home海風季」則是另一個連結在地、凝聚居民的嘗試。過去每年媽祖生日苑裡都會在廟口舉辦活動,但隨著人口的外移,活動漸漸沒落。掀海風團隊為了搶救這項有意義的傳統活動,向當地的老人家及年輕人提出「恢復從前盛景」的想法,掀海風團隊負責構思點子、策畫活動,同時也身體力行,將販售雜誌的部分盈餘投入,籌措經費。經過一番努力,越來越多人認同他們的理念,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這項具有意義的傳統祭典「死灰復燃」。年輕團隊的參與,也使「海風季」除保留傳統特色文化之外,增加許多新的元素。

掀冊店 在地小農推廣平台
與一些推動地方創生的團隊一樣,「經費」一直是掀海風團隊一道難過的坎。除了舉辦凝聚地方鄉里的活動、推出苑裡小旅行,掀海風團隊也慢慢在摸索一套可永續的獲利模式,讓掀海風可長可久,為在地做更多的事。
團隊想到利用一個固定處所作為推廣雜誌及小農產品的展售平台,同時也可引介更多文化活動給在地居民,就在團隊創立4年後,成立名為「掀冊店」的獨立書店,作為掀海風團隊的事業基地。這個古厝裡的書店,分為獨立書店及餐飲空間兩大區域,目的是希望人們在這個空間討論公共議題之餘,也能支持小農,品嚐當地農產品製成的甜點及飲料。餐飲空間明亮舒適,牆上掛著小農的種植理念以及藺草編織介紹,一旁的架子上則擺滿友善小農的產品。掀海風團隊用他們的熱情,協助小農行銷、推廣食農教育,不僅慢慢找到獲利模式,也因此轉化在地,掀起小鎮新希望。
假日的掀冊店,坐滿年輕人,飲一口在地小農種植的花茶,搭配店內的人氣商品米鬆餅,友善小農用心製作的蜂蜜淋在鬆餅上的甜蜜滋味,成為蛻變中的苑裡最幸福的味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