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珍珠 米界的LV—「池上米」◆文/李望雲《交流雜誌109年4月號第17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這首由唐朝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詩》,幾乎是所有人從孩提時期就會背誦的詩句,簡單易懂,不僅描述了農夫耕作的辛勞,更提醒大家要食米知苦,珍惜碗中每粒米飯。然而,隨著外來餐飲文化的引進,國人飲食習慣也跟著改變,米飯不再獨佔主食的地位,麵食、速食、麵包糕點,乃至單純肉品,都是現代人飽餐一頓的選擇。根據調查,近年來台灣民眾食米量屢創歷史新低,一人一年僅食用約45公斤。
儘管傳統米食文化受到挑戰,但是每當看到青青秧苗長成金黃色的稻浪,還是讓人流連不已。尤其位處台灣後山的台東池上,更是靠著好山好水種出稻穗如金、米粒如珠的冠軍米。
池上有三好 日治時代進貢天皇成「貢米」
說到台東池上,許多人或許會馬上想到當地伯朗大道上的「金城武樹」,這株茄苳樹因2013年6月長榮航空的廣告中影星金城武在此取景而暴紅,從此成為伯朗大道的著名地標,吸引無數觀光客如朝聖般到此一遊,當時估計觀光年產值達新台幣5億元。2014年7月「金城武樹」被麥德姆颱風吹倒,經由台灣與日本樹藝師治療後,才又原地種回且逐漸復原。然而,相較於這種因一時熱度帶來的名氣,池上所產的稻米卻是更加歷久彌新。
池上鄉平均海拔高度約300公尺,每當稻穗進入熟成採收季節,這片沃野阡陌便展開一場耀眼生姿的稻浪秀,與青翠的山巒、湛藍的天空共舞。據稻米專家的研究,「池上米」之所以能讓人齒頰留香、口感Q彈,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土質好:由海岸山脈沖積含黏質及有機質的土壤闢為良田,適合稻米生長。
二、水質好:灌溉水源來自中央山脈的新武呂溪,水質清純富含礦物質,還有全台唯一的內陸淡水沼澤「大坡池」調節水位。
三、氣候好:池上鄉位居花東縱谷最高點,日夜溫差大、日照充足。
早在日治時代,「池上米」就因優質爽口,被當作進貢日本天皇的稻米,所以有「貢米」之稱,名聞遐邇。「池上飯包」更是當今都會人耳熟能詳的便當品牌。有趣的是,「池上米」生產面積僅佔全台灣1%,卻連續3年得到全台灣米質競賽冠軍。而另一個更傳奇的故事,則是發生在人稱「美國伯」的池上米農謝美國身上。
台灣米王擊敗日本 「美國伯」勇奪米屆奧斯卡冠軍
已經高齡88歲的「美國伯」,一生與種稻為伍超過70年,卻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2019年9月首次代表台東出賽全國「台灣稻米達人冠軍賽」,就拿到有機米組的冠軍,成為全國米王。緊接著,11月到日本參加被視為全球米界奧斯卡的「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更是擊敗向來以出產優質米見長的36位日本參賽者,為台灣首次贏得金賞獎。日本評審表示,「謝美國的米表面非常亮麗,保水性非常好,吃起來軟而有彈性,最後入喉時非常滑順,不像很多米飯吃下去會有澀感,這是會讓人想一口接一口的米。」
對於自己種出的稻米屢獲佳績,「美國伯」反倒顯得非常淡定,就像大多數農民一般,他只帶著略顯靦腆又純真的笑容說:「平常沒有特別照顧稻子,就是按照農會、農改場專家的指導方式去做,按部就班施肥及除草,這次得獎則要感謝老天爺。」他轉身指著中央山脈表示,除了土質好,還有水清,海拔三千公尺的山水,從新武呂溪上游匯集到下游,他的田就在水圳取水口處,「我的稻子喝的是新武呂溪的第一口水,和國寶魚(高身鯝魚)喝相同的水。」
靠天吃飯、與世無爭,可說是傳統農民內心最根本的信仰,低腰插秧只是為了養育四方,從來不是為了比賽得獎。「美國伯」一路被趕鴨子上架參賽,卻一路過關斬將,就連參加日本的比賽,都是農會從他繳交的冠軍米中拿出三公斤送件,才有機會贏得國際米界的殊榮,恰恰印證了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才是真功夫的至理。
「池上米」曾遭到仿冒 影響信譽
所謂「樹大招風、人紅招忌」,「池上米」也曾因為享有盛名,引來不肖米商的仿冒。曾任池上鄉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的賴永松生氣地說:「早期市面上充斥著仿冒的池上米,品質良莠不齊影響了真正池上米之信譽。」他自豪表示:「好險我們起步得早,推廣『池上米認證標章』。池上米好吃除土壤、環境、水質好,與花東縱谷其它的產米鄉鎮相比,池上稻米的製程更多一分講究與細膩!」
嚴格來說,想取得「池上米認證標章」並非易事。首先,農民須參加18小時的教育訓練,並且填寫「田間栽培管理紀錄」簿,從整地插秧開始逐步做登記,收割後將樣本送到池上鄉池潭源流協進會。協進會更首開先例「以品質優劣來決定收購價格」,通過稻穀容重量、白米食味值檢測,才可貼上池上鄉公所發的池上米商標。正是這種秉持「以質計價,而不再是以量計價」的科學化管理,才能讓吃過「池上米」的人,難以忘懷粒粒皆珍珠的飽滿香甜。
稻穗迎風 池上藝術饗宴轟動國際
池上的稻穗不只是台灣優質米的象徵,更提供了無數藝術表演的創作源泉。從2009年起,台灣好基金會就開始在池上舉辦「秋收稻穗藝術節」,由鋼琴家陳冠宇的演出打開美麗的篇章,接下來陸續有優人神鼓、張惠妹、齊豫應邀演出,每年都吸引大批來自各地的遊客前往觀賞。2013年,雲門舞集40週年,創辦人林懷民更以池上稻田意象創作「稻禾」,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演出。六年來,「稻禾」已在全球演出百餘場,飽受好評,《紐約時報》曾以半版篇幅刊登雲門舞者在池上稻田的演出,轟動國際,隨著雲門的演出,池上更成為國際人士嚮往的樂土。
大家或許都曾在電視上看過日本頂級和牛聽音樂、喝啤酒的趣事,「池上米」除了能享受上述的藝術饗宴,也曾浸淫在古典樂的旋律中,隨著樂音而熟。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就曾與池上稻農合作,在伯朗大道入口端播放古典樂,從稻子插秧到收割期每天上午7至10時、下午3至6時播放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音樂,可聽到音樂的稻田達3.3公頃。樂賞音樂總監劉岠渭說:「音樂對稻子的效果雖難用科學解釋,卻醞釀了整個環境的氛圍。」
池上因自然的優越條件孕育了舉世聞名的優質米,也因為對這片土地的的敬仰,讓藝術家們願意為之為之傳唱、為之起舞。誠如2014年應邀成為首批池上駐村藝術家蔣勳所說的:「池上教會了我兩件事,一個是自然秩序、一個是土地倫理。」已經在都會消失的人情與自然、古早美食,這裡都還在,「到池上,我最大的領悟就是『天長地久』。」
經驗傳承 台灣需要更多種稻人
70年磨一劍的「美國伯」曾說:「我已經88歲了,不可能再參加比賽,台灣需要的是更多種稻的人,而不是一個謝美國。……自己再過兩三年就滿90歲,屆時真的要退休了。未來會把多年來的種田心得傳承下去,讓民眾能繼續吃到好吃的米。台灣種稻的人很多,自己剛好比較幸運,但更優秀的人很多,他們的米也值得被看見。」
的確,從花蓮玉里鎮到台東鹿野,夾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的花東縱谷有約1萬4,000公頃的稻田,這裡沒有都市的嘈雜,沒有工業與空氣污染,隨著秀姑巒溪和卑南大溪流經,終年水源豐富,可說是稻米的天然沃土。不只「池上米」,玉里的「玉溪米」、富里的「富麗米」、關山的「關山米」、鹿野的「福鹿米」以及光復鄉「紅糯米」等,都是享有盛名的好米,值得年輕世代用心耕耘,傳承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