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脫鉤與重組下的東亞變局◆文/楊昊(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交流雜誌109年10月號第173期(歷史資料)》

近日美、中脫鉤趨勢日益明顯,從對封殺華為到對5G產業的堅決脫鉤,同時也逐步擴大到美、中強權之間的科技戰(譬如封殺TikTok)與結構衝突。兩強的緊張關係也連帶牽動整個印太合縱連橫的新動態,導致東亞國際情勢的變局。

看似居於下風的中國大陸開始採行更強硬且具針對性的軍事手段,最主要目的可能有三:一,警示美國西太平洋是中國大陸「實際可控」的勢力範圍,東亞地緣政治不是美國說了算。二,共軍對外的鷹派行動一方面刻意彰顯習近平仍大(軍)權在握,也藉此駁斥外界對於習被逼宮且無力領導的傳言,甚至意在對內鞏固習近平政權不可撼動的地位。

第三,近期的軍事投射也有恫嚇台灣之意,無論北京是否有意以這些軍事行動回應蔡英文總統在2020年5月20日就職演說中提到的「期盼對岸領導人,能承擔起相對的責任,共同穩定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但很明顯地,台灣社會很難將解放軍對於台灣的恫嚇視為是北京對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的善意回應。

中國大陸窮兵黷武 變本加厲

近來,中國大陸的窮兵黷武尤其著重在兩個領域,分別是南海與台海。首先,就共軍在南海的擴張行動來看,北京對於2016年的南海仲裁結果根本不當一回事,不僅公開表達不接受與不承認,更背道而馳地繼續加強人工島礁的建設計畫。譬如,中國大陸已藉著完成3000公尺機場跑道與具完整基礎建設之港口設施,將永暑礁打造成中國在南沙群島的戰略與集散據點。

相較之下,美國仍高度關切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擴張活動。具體作為是美國海軍在2020年7月初由尼米茲號(CVN-68)和雷根號(CVN 76)兩艘航空母艦在南海進行軍演,之後在7月1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Richard Pompeo)在「美國對南海海洋權利主張的立場」(U.S. Position on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的聲明中,公開表達美國反對中國大陸擁有南海主權的主張及領土聲索「完全不合法」。此外,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DDG 114)於7月14日執行了在南沙群島海域華陽礁和永暑礁12海浬(約22公里)內的「無害通行」。更有甚者,根據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平台的統計數據,美軍7月總計出動了67架次的大型偵察機在南海進行偵察行動。

解放軍不會對美軍機艦以航行自由之名進入中國大陸控制的海域與空域範疇坐視不理。具體因應舉措是,自8月起,解放軍在鄰近海域如黃海、渤海、南海以及台海南北端陸續執行10場軍事演習,中方宣布2020年8月24日0時至8月29日24時海南島東南部海域將有軍事訓練活動禁止駛入,解放軍更於8月26日由浙江與青島向南海擊射2枚彈道導彈(東風-21D與東風-26B,另有報導刊載是4枚飛彈),地點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海域,除對外展示反介入的能力,針對美國意味更是濃厚。

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反制作為有幾個面向,針對南海,美國商務部在8月27日宣布制裁24家協助北京在南海軍事行動的中國大陸企業,反制北京在南海進行軍事化行動。對於美國認定涉及南海軍事建設與活動的相關人士與直系親屬,美國國務院也宣布實施簽證制裁,禁止其入境美國。

台灣的夥伴關係被珍視

中共對台灣的軍事施壓始終未曾止歇,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是變本加厲,除了刻意將軍機繞台活動常態化,8月23日蔡英文總統搭乘專機飛往金門主持「823戰役62週年」公祭暨追思活動,解放軍亦派出偵察機於我國防空識別區(ADIZ)西南角外圍進行繞飛挑釁。

美中緊張關係持續白熱化,台灣的重要性與夥伴關係也更加被珍視。首先,科技戰的角力過程中,美國積極尋求與台灣在5G與資通訊產業的合作,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於8月26日發布「台美5G共同宣言」,希望共同提升全球對5G網路風險認知,共同發展合適的5G標準、準則與最佳實務作為。

不可諱言,對中強硬不再只是共和黨政府的立場,美國國內近期也逐漸形成跨黨派共識,例如,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2020年民主黨新黨綱,除對中國大陸的強硬立場,也將過去強調的「恪守一中政策和台灣關係法」文字內容調整,拿掉一中政策,保留「恪守台灣關係法」的內容。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共和黨籍的首席議員約霍(Ted Yoho)於7月29日提出「防止台灣被侵略法案」(the 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明定若中國大陸侵犯台灣,將授權美國總統動用軍力因應。此一提案加上已由參眾兩院通過的《台灣防衛法》(Taiwan Defense Act),顯示美國國會已從增強美台外交合作、支持我國參加國際組織,進一步朝授權總統動用軍力因應大陸武力犯台的方向邁進。

至於川普總統是否會真的動用軍力捍衛台灣?川普在8月23日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對美國因應中國大陸可能對台灣採取軍事侵略行動的提問,他表示「若是中國侵略台灣時,他們知道我會怎麼做。」(China knows what I gonna do if it invades Taiwan.)儘管他沒有明確回應,但川普捍衛美國利益的態度不容置疑,尤其,他對如何應對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可能軍事介入早有想定。

面對區域變局 積極開創共同利益夥伴關係

近期,南海儼然成為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之外的另一個安全與戰略對峙的新戰場。中國大陸想在南海實踐反介入的常態布局,藉著持續深化軍事影響力(在吹沙填島的基礎建設上加強軍事存在),迫使東協國家屈服於中國大陸在南海的超強地位,並加大區域國家反抗中國大陸南海霸權的安全成本。正因為如此,鄰近國家不會也不願意與中國大陸在南海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由於彼此實力相差甚鉅,可能僅有小規模的摩擦或在可控範圍內的緊張情勢。

相較之下,美國在南海的活動則是反應華府在戰略層次的想定,一方面向中國大陸傳達訊息,反對其在南海的軍事霸權與對周邊聲索國的宰制作為,儘管美軍並非以製造衝突為目的,同時也自我克制,但因為直接軍事投射的頻繁進出,使得彼此擦槍走火的機率也隨之提升。

台灣在面對美中兩強對峙的東亞變局中儼然成為區域熱點。面對「中國霸權」的文攻武嚇,除了持續採取不挑釁的沉穩回應外,更需積極尋求國際支持,藉由開創共同利益深化與主要國家的夥伴關係。近期,蔡英文總統於8月27日參與「澳洲戰略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的「ASPI印太領袖對話」並發表視訊演說,她強調台灣和澳洲是印太地區的重要成員,合力維護區域的「和平」與「繁榮」是共同責任,也是雙方最佳利益。她更舉例,台澳防疫物資的共享、公開透明的資訊,使兩國安然渡過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因疫情導致供應鏈重組後,台澳互補強化經貿合作關係,若能儘速啟動台澳間的經濟合作協定(ECA)談判,將有益兩國經貿發展。

自2016年以來,台灣積極落實新南向政策,除了與東南亞、南亞及紐澳等國家持續開展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也成功爭取許多理念相近國家的支持。台灣以推進新南向政策所持續累積的穩健國際貢獻與負責任的態度,對於東協與印太區域的穩定與繁榮極具正面意義,也符合區域主要國家的利益。疫後時期的東亞因為美中角力的白熱化將面臨更多的挑戰,除了軍事緊張關係,各國在經貿產業鏈的重組、糧食安全穩定、國內社會及公衛安全等區域發展議題上都需要有新的思維,而合作夥伴關係也將更加重要。台灣應在既有的新南向政策夥伴關係與累積的成果上,持續發聲並與區域國家攜手因應美中角力在疫後時期的各項挑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