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經濟脫鉤 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文/李志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交流雜誌109年10月號第173期(歷史資料)》

今年5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福斯電視台訪問時,發表了至目前為止對美中關係最強硬的談話,直言:「我們可以切斷與中國中國大陸的所有關係。」其後在8月23日川普的連任競選團隊公布其第二任期的施政綱領,有關中國大陸的主題排在十大重點施政領域的第三位,該主題是「終止我們對中國的依賴」,並具體的列出了五項目標及措施:1.從中國大陸帶回100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2.為那些從中國大陸帶回工作機會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3.對把製造業帶回美國的基礎產業(製藥和機器人行業)實施100%的費用減免;4.業務外包給中國大陸的企業將拿不到聯邦政府標案契約;5.要中國大陸為新冠肺炎病毒擴散至全世界負完全責任。加上近幾個月來封殺中國大陸手機廠商華為的晶片供應,以及對部分赴美投資陸企如TikTok的打壓等,川普的所有動作打破了過去二十年既有的美中貿易秩序,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進一步推動美中雙邊產業供應鏈往「脫鉤」的方向前進。

美中貿易戰 外商紛紛遷出中國大陸

從經濟結構來看,經過40年的快速成長,加上長期實施一胎化的結果,中國大陸漸漸失去勞動力便宜的優勢,2012年起勞動力數量每年減少300至500萬人,導致工資大幅上漲,世界工廠的地位己經面臨挑戰,不只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外商減少赴陸投資,甚至原來在陸外商也考慮把工廠外移至東南亞。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內需市場的擴大,服務業及高技術外商逐漸增多,總體上中國大陸吸引外資的金額仍在增加,但成長率己趨緩。

2018年4月美中貿易戰開打初期,美國對中國大陸部分進口商品課徵的高關稅並未使跨國企業進一步遷出中國大陸,主要是外商認為貿易戰可能只是川普的短期做法,而遷廠卻是影響巨大的長期決策。但隨後美國不斷提高關稅稅率並及擴大課商品範圍,更把戰場延伸至科技及金融層面,外商終於察覺美中貿易戰有長期化的趨勢,並認清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基調己經從合作轉變為對抗,為規避出口商品至美國的高關稅,2019年從中國大陸外移至東南亞尤其是越南的勞動密集型外商及陸商明顯上升,大都集中於後段組裝生產階段,而留在中國大陸的企業則集中發展中上游零組件,其中以手機產業最為明。

新冠肺炎疫情 促發去全球化與生產在地化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並擴散至湖北其他地區後,導致大量工廠停工,由於武漢是半導體、面板以及汽車零組件中心,停工後零組件供給中斷,使得許多境內外電子及汽車企業產生斷鍊效應且破迫停頓生產,跨國企業才驚覺到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後果,其後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國,外商人員的跨境移動受到極大限制,後來生產及運輸逐漸恢復,但這種情況讓外商在未來投資布局上必須考慮生產地完全集中在中國大陸的風險,尤其必須納入人身安全作為投資地的選擇考量,這將影響到以後經濟全球化的方向,甚至開始有去全球化和在地化生產的可能性,特別是防疫及醫療等影響國家安全的必需品,中國大陸不會再是唯一的投資地區。

美中經濟脫鉤 保障美國領導地位

外商從中國大陸出走是一段緩慢的漸進過程,真正促成美國要「去中化」,是疫情導致美中關係更為惡化。美國是疫情及經濟受損最嚴重的國家,至9月5日己經有630萬人確診及19萬人死亡,第二季GDP衰退34.3%,下降2.15兆美元,失業率由1月的3.6%升至5月的16.3%。由於新冠肺炎剛爆發時中國大陸有意隱瞞疫情以及資訊不透明,川普把這筆帳全算在中國大陸頭上以免影響連任選情,加上不滿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因此升高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制裁以拉抬選舉氣勢。美國是全球銷售金額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大陸不管在出口、資金以及技術來源都直接或間接依賴美國,美方認為美中經濟脫鉤對中國大陸的傷害較大,而美國則可透過東南亞取代中國大陸而減少損失,基本上只是順勢而為,對美方的損害相對較輕。

川普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戰,理由包括美中雙方不對等的關稅及貿易開放環境,因而採取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及限制陸企在美投資或上市等措施,然而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政治及外交角色已重新定位,尤其是國務卿及司法部長在7月份分別發表對華政策演講,顯示美方已開啟新冷戰。從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對中國大陸的發言觀察,即使是拜登當選美國總統,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也不會改變太大,可能只是手段較為細膩而已,主要是美國認為其霸權已受到中國大陸的威脅。去年中國大陸GDP達14.1兆美元,和美國GDP21.4兆美元的差距比10年前大幅縮小,若以購買力平價衡量則己經超越美國近6兆美元。

儘管中國大陸多次強調無意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但畢竟雙方意識形態與國家體制都處在對立面,讓美國很難放心中國大陸持續發展,即使其人均GDP才剛突破一萬美元,仍居發展中國家中低收入水準,但中國大陸強調集體主義,國家掌控絕大部分資源,美國認為獨裁的中共早晚會衝擊到美國各方面的利益,必須先下手為強強力阻止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才能保障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各種對中國大陸的制裁做法包括美中經濟脫鉤都是基於這樣的思維制訂出來的。

川普「去中化」 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

美中經濟關係真的可以如川普所說的徹底脫鉤嗎?實際上的發展走向可能遠比川普理解的複雜,因為對不同產業而言影響不一樣,可行性也不同,有些產業早就開始「去中化」,部分仍將視中國大陸為重要生產基地,美中經濟不可能完全「一刀切」,而是脫鉤到底能做到什程度。中國大陸的外商大概可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是低附加價值,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出口商品為主的企業,包括衣服和鞋、玩具、傢俱、食品加工等產業,在美中貿易戰下,去年有些已逐漸移出中國大陸以避開美國關稅,今年1月美中雖然簽署了貿易協議,但美國並未取消之前對中國大陸加徵的關稅,加上目前美中矛盾有增無減,這種外移趨勢將會延續下去。

第二類型是受疫情影響,被認為是涉及國家安全的企業,主要生產醫療用品、藥物、電信產品及高科技零組件等,在川普政府的要求下,有相當一部分從中國大陸遷回美國,或移到美方認為的盟友國家。為了達成這一波「去中化」目標,川普將動用行政命令或提供補貼等措施要求返美,因此這部分企業遷出中國大陸會比其他類企業要快很多。

第三類型則是在中國大陸生產並主要內銷中國大陸市場的跨國公司,這類企業為貼近市場很難遷出中國大陸,最典型的例子是iPhone,其營收近兩成來自中國大陸,是iPhone全球第二大單一市場,除非中國大陸工資和歐美相同,否則若iPhone的生產線移到境外組裝好後再運回中國大陸銷售,在成本上完全不划算。去年美國電動汽車公司Tesla在上海設立大型生產基地,用意也是在貼近中國大陸市場。

此外,在高科技上美國仍控制住標準及規格,相關零組件的智慧財產權大都在美商手上,華為備受打壓,為免受制於美國,中國大陸也將要制訂專屬陸企的科技標準及規格,因此以後在高科技產品極可能出現陸規和美規兩套標準以及兩條相關的供應鏈,一條使用美規標準生產商品供應美國市場,另一條則使用陸規提供給中國大陸消費者,至於其他國家使用哪一套標準則視商品屬性而定,如屬於基建領域的電信業會受到該國政府傾美或傾中的影響較大,一般消費品如手機則取決於市場的接受度,例如過去有電漿及液晶兩種電視的競爭。這樣的發展型態事實上有相當大的政治干預色彩,長期而言國際市場將要承受生產效率降低的代價,未來全球經濟成長也會比以往來得緩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