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氣層外的戰場—太空競賽來了◆文/李常行《交流雜誌109年10月號第173期(歷史資料)》

今年5月5日,中國大陸發射「長征5號B」運載火箭,測試新型飛船原型和貨物返回太空艙,這是中國大陸建立太空站以及在月球建立基地重要的一步。同一天,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正計劃聯合加拿大、日本及歐洲國家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架構。中國大陸的探月計畫也促使其他國家重新對月球產生興趣,美國、印度、日本和俄羅斯正在制定各自的月球探索計畫。太空場域再度成為軍事競賽的場域,美日相繼成立太空軍種,新一波太空競賽儼然到來。

太空軍事競爭漸熱

「太空競賽」在1950到197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曾是最熱門的字眼,雙方互爭太空霸主,直到1975年7月美蘇兩國合作讓美國的阿波羅太空船和蘇聯聯盟號進行對接,才進入緩和期。時隔50年後,太空再度成為大國之間競賽的新場域,中國大陸自1992年開始制定載人航太計畫以來,先後把11名太空人送入太空,並在不同軌道部署的衛星已超過140顆,數量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

2018年3月1日,俄羅斯宣佈太空部隊已經裝備機動鐳射系統。據美國國防情報局2019年公佈的報告,認為中國大陸和俄羅斯都把太空視為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的空間偵察網能在軌道空間對衛星進行搜索跟蹤,也在發展定向能武器和軌道空間的能力,以及發展陸基反衛星導彈。美方並指控俄羅斯利用陸基、空基和部署在太空中的系統瞄準敵國衛星;而中國大陸則是正在發展多種反衛星能力,包括干擾器和針對近地軌道衛星的地基導彈。

雖然中國大陸堅持其太空計畫純屬和平性質,但是習近平卻強調,「飛天夢就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會出於安全考慮,於2011年開始禁止美國NASA與中共航空部門進行雙邊合作。太空軍事衝突風險日增,2019年3月,美、俄、中等25個國家在日內瓦舉行閉門會談,希望達成防止外太空軍備競賽的協議。為因應情勢發展,川普已於2019年12月宣佈正式成立「太空軍」(US Space Force),主要在太空保護美國通訊和監測衛星,這是美軍70多年來第一次設立新軍種,川普直言「太空是世界上最新的戰鬥領域」。日本也正視太空的重要性,於今年5月正式成立「宇宙作戰隊」,任務是監視太空垃圾、人造衛星等。

大國積極推動登月與火星探測計畫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太空船任務指揮官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說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傳誦至今,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當時,中國大陸連太空探索計畫都還沒有,如今急起直追,啟動一系列探月計畫。2013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嫦娥3號」在月球正面著陸;2014年1月3日「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衛星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正面與背面完成探測器著陸的國家,並計畫在2030年趕上美俄,成為主要的太空強國,達成太空人登月的夢想。隨著美中競爭延伸到太空,川普希望 2024 年底前完成時隔半世紀以來的載人登月任務,較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原訂時間表提早4年。

在火星探測方面,美國早在1976年9月3日就有「海盜1號」在火星表面著陸,成為第一個向地球發回照片的探測器。今年夏天是所謂的「火星季」,讓探測器前往火星,最適合發射的一段期間,中國大陸「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已在7月23日成功發射,開啟第一個火星探測任務。另有多個國家競相計畫前往火星探測,包括美國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俄羅斯和歐洲太空總署的ExoMars Rosalind Franklin rover、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Hope Mars Mission 和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2,火星探測可說是方興未艾。

想像無限 太空探索不斷擴大

對於太空場域的運用與探索,並不限於軍事競賽或是登陸月球、火星,畢竟太空資源讓人充滿無限的想像,衛星的發展更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首先,1960年代登月,重點在太空爭霸與技術突破,最後由美國勝出。50年後的登月,側重利用月表下的資源,中共國務院的報告就曾多次提到要藉太空戰略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

其次,衛星通訊及導航,普遍運用於現代生活中。如果沒有衛星導航系統,相信很多人要開車到陌生的地方,可能都摸不頭緒,長距離的通訊更需仰賴衛星才能畢其功。美國在1994年已建置完成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其他還有蘇聯時期建置的格洛納斯系統(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中國大陸則在今年7月31日正式開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可提供同樣的導航與通訊功能。

第三,衛星可提供完整影像,協助政府施政。例如我國於2006年4月發射「福衛3號」仍在軌道執行氣象觀測任務。2017年8月發射「福衛5號」,是我國第一枚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對台灣太空發展,別具歷史意義,可協助政府進行防災勘災、環境監控、國土安全、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國際人道救援等需求,並搭載先進電離層探測儀,進行電離層觀測及地震前兆研究。

太空旅行越來越熱門

2020年5月30日,由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擔任首席執行長的Space X「獵鷹9號」火箭將載有神龍太空艙及NASA兩名太空人送上太空。這是美國政府取消太空飛行任務近10年後,第一家私人企業首次成功將太空人送入軌道,開啟人類太空旅行的新紀元。據紐約時報報導,這對美國來說既是勝利、也是懷舊的時刻,凸顯美國在科學、技術創新和私人企業的全球領先地位。過去歐巴馬執政時期曾經評估發射這樣一個太空船需要用12年,耗資360億美元,但Space X只用6年的時間,耗資不到10億美元,且馬斯克節約成本的創新發明之一是可重新使用的火箭助推器。

此外,SpaceX與太空旅遊公司(Space Adventures)宣佈締結合作,預計利用載人飛船(Crew Dragon)承載4名旅客繞行地球軌道進行「太空之旅」,最快2021年底實現。太空旅行公司至今已為7位富豪安排過8趟前往國際太空站的私人太空旅行,過去皆是使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此次與SpaceX的合作,高度預計超越過往所有私人太空之旅,乘客將有機會目睹不同的地球樣貌,可望為太空旅行領域拓展出另一番新局面。

早在2018年,SpaceX就開始出售「繞月之旅」的門票,這趟旅程被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包下,計畫帶領6至8位藝術家共赴宇宙,記錄親睹月球的內心感動,這趟旅程預計2023年啟動,SpaceX也一直與NASA合作進行「商業乘客計畫」。雖然太空旅行要價不菲,SpaceX開價單人座位就要5千500萬美元,但有能力負擔的富豪卻比想像中多,根據一份2019年財富報告預估,全球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2023年將達到2,696人,只要1%富豪願意嘗試,就已為太空旅行業者帶來龐大訂單。目前包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私人太空公司Blue Origin也正緊鑼密鼓開發載人火箭,2019年已完成首次試飛。波音也積極為旗下新開發的載人飛船Starliner進行無人飛行測試。

雖然太空旅行似乎離一般民眾非常遙遠,但太空觀光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已計畫推出首趟太空商業旅遊,載著乘客在宇宙邊緣飛行體驗無重力狀態,預計門票價格只有25萬美元,約為富豪團的2百分之1。整體以觀,在商業衛星發射領域,市場仍由美國的SpaceX、歐洲阿麗亞娜太空公司(Arianespace)及俄羅斯主導,中國大陸在這方面還有一段差距。

天空應該是和平的

管在大國對抗下,太空競賽再度瀰漫肅殺之氣,但相互競爭也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如今在地球軌道有上千個人造衛星,在行星周圍傳遞著通訊數據,為人類提供天氣、植物和人類活動的遙感數據,並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提供很多微型技術,從計時到聽音樂,都是在太空競賽的驅動下完成的。我們應該讓良性競爭繼續為人類創造福利,而非帶來毀滅性的軍備競賽。讓天空維持藍色般的和平,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