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深化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  文/蔡逸儒《交流雜誌98年6月號第105期(歷史資料)》

四月下旬,兩岸關係有重要進展。先是海基、海協兩會在南京召開第三次「江陳會談」,達成具體協議,接著世界衛生組織傳真邀請台灣以中華台北、觀察員身分派團,參加今年的世界衛生年會。兩件事都有深遠的政、經意涵,全世界都相當重視。   比如說,兩岸合作打擊犯罪就意味著司法互助,關於航機的適航、認證,金融的監理、清算,台灣成功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其中都隱含有承認,或至少是不否認對方管轄權的意涵,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但是雙方低調處理的結果,還是達成共識。由此可以看出,兩岸雙方只要有誠意與善意,不要刻意強調某些事情的政治意涵,很多事情是有想像、轉寰的空間。

九成民眾對於台灣參加世衛年會表示肯定

  關於第三次「江陳會談」,雖然部分議題仍待進一步協商,民進黨對此仍有相當程度的批評,說是該守的沒守,該爭的沒爭,而親綠媒體甚至指稱,台灣參與世衛年會根本就是中共的糖衣毒藥。但整體來說,大家認為台灣所得不少,並未失分,甚至是北京讓步較多。難怪事後的台灣民意調查數字顯示,百分之四十四的民眾對於江陳會談結果表示滿意,百分之九十以上民眾對於台灣參加世衛年會表示肯定。後來,馬英九政府稱讚第三次「江陳會談」成果豐碩、大有斬獲,肯定中共對於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活動的善意,並非一無所本。 有關兩岸經貿雙贏互利問題,馬英九總統在會談之前,曾經對海基會代表下達政策指示,強調先經濟後政治的談判節奏,要先行解決與民生相關的問題。後來,雙方果然對增加航班、航點、共同打擊犯罪、金融合作、陸資來台達成共識。其中稍有遺憾的是,台北所想要的每週三百航班、航空貨運、保險及證券、票券業登陸未能如願,而經濟合作協議架構也還有待進一步磋商。就目前情況看來,海基、海協兩會在下一回合的談判中,應會就這些問題有進一步的討論。   為何兩岸關係會有如此重大的轉變?一般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重要理由:一是馬英九當選、國民黨贏回政權,馬英九政府所採取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二為兩岸互信的增強,海基、海協兩會主事者的積極努力;三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和平發展政策;四為中國大陸綜合國力增強,以及隨之而來的自信;五是國際社會對於兩岸關係改善的鼓勵以及樂觀其成的態度。缺一不可。

兩岸關係在良性深化發展之中

  前述說法,可由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在這次會談中的談話得到佐證。江董事長在四月二十六日簽署協議前後曾經公開表示,兩會現在已經建立一套流程:第一是建立機制,包括溝通聯絡;第二是累積互信;第三是在累積互信的基礎上解決問題,而且解決問題的速度愈來愈快;第四是都要共創未來。江董事長一再強調兩岸「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的重要。這一切都顯示出,兩岸關係不但在往良性的方向發展,而且是在不斷的深化之中。   除此而外,江董事長也提到,兩岸之間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第一是金融海嘯對兩岸所造成的衝擊,第二則是台灣所面臨的區域整合威脅,第三點則為台灣有尊嚴地參加國際活動的問題。江董事長不卑不亢的點出了問題的所有面向,表現可圈可點。未來雙方將對這些相關議題進行磋商,中國大陸方面雖然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空間問題,並未當場正面回應,但台灣今年能夠順利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會議年會結果,也算差強人意。   另外,江董事長也特別提到,過去六項協議執行的成果,方便了兩岸旅客的往來,有利於貨物的運輸,大大降低了成本。從更高的層次來看,這不但改變了個人家庭的生活型態,形成兩岸一日生活圈,也改變了企業經營的型態,兩岸互利的成果已經呈現,讓人民的福祉能夠提升,讓兩岸和平基石更鞏固。他說,未來雙方應進一步建構各項良性互動機制,深化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交流,並加以落實。江董事長的談話內容,完全符合馬英九的政策指示,也符合雙方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的共識。   實情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合理預見兩岸緊張將會繼續降低,各種關係將會持續發展,但大家倒也不必就此對未來兩岸關係抱持著童騃性的樂觀,認為從此將會一帆風順。因為,事情發展越到後來,問題將更形艱鉅、困難,且不說高階政治的敏感問題無法、不易克服,即使是經濟議題也會牽扯到更多的實際利益,這不是單純的表達善意、理解與誠意,就能解決的。這也說明了,為何兩岸高層雖然都提過和平協議等高階政治問題,但又都說要循序漸進、經濟為先、不要躁進。

兩岸問題複雜難解 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智慧

  具體來看,第五延遠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貨運航班也對台灣事關重要,另外開放台灣保險及證券業登陸也同樣是各界期盼的目標,因為這些都是台灣具有相對優勢的項目。但是,中華民國政府更重視的恐怕是,如何透過雙邊協議的方式,進一步拓展多邊的經貿關係,甚至再由參與世衛年會擴大到其他的國際組織活動。這些問題,目前顯然沒有共識,困難度頗大,如何實現都還有待雙方進一步深入的探討。   兩岸問題確實複雜難解,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智慧,但台灣內部的特別政治問題,則是重中之重。台灣內部朝野意見紛歧,統獨對立嚴重,要想求得共識幾乎毫無可能,民進黨堅持事前就應公佈談判議題,接受立法院最嚴格的監督,北京必須承諾不阻擾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等。其實,只要民進黨不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只要不損及台灣長遠的利益,其所主張部分觀點或有值得探討之處。如果彼等目的不是要破壞兩岸經濟關係的良性發展,或讓台灣無法參加世衛年會,然後怪罪北京打壓,指責政府無能,國內朝野雙方儘可透過溝通、對話來尋求共識,解決歧見。愛台灣,不是任何個人或政黨的專利。

兩岸應把握雙贏、多贏的歷史機遇

  同樣的,國際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的持續改善,降低緊張都持正面的看法,從美國到日本,由歐盟到東協,所有國家都樂觀其成。不但鼓勵兩岸雙方持續對話,對台灣能夠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中國大陸展現新的思維與政策靈活同聲讚揚。只要這種趨勢能夠持續長期發展下去,這不但對兩岸自己有利,也對區域安全、經濟發展都有幫助,最終將會形成一個雙贏、多贏的局面。兩岸都應把握這種歷史機遇。   當前成果確實得來不易,但潛藏的反對、破壞力量仍然存在,時機稍縱即逝,雖然有些事必須水到方能渠成,揠苗不能助長,連國台辦主任王毅也承認,「兩岸交流愈深化、問題也愈為複雜」。但兩岸當局、海基、海協兩會,還是要以大局為重,秉持著「擱置爭議、存異求同」來解決這些問題,共創雙贏。雙方都要加快力道與速度,從各個面向,多管道、多層次,由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社會,來改善兩岸之間的關係,強化彼此之間的文化血源,和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   如果許多事情一時不能達成具體成果,大陸仍然應該持續展現善意、誠意與理性,那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終將贏得台灣民眾的認同,讓馬英九政府有更大的權威性與正當性來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如果台北方面還有安全或內政、選舉的考量,也可以嘗試透過考試及教育,加強台灣民眾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識,設定目標,成功建構大家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這或許也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最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改善關係這才是硬道理。兩岸雙方都應共勉之。(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