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異鄉生活 文/梁為曉《交流雜誌98年10月號第107期(歷史資料)》

  由於歷史的隔斷,海峽兩岸的居民之前是不能自由往來,彼此間的資訊也較為封閉。我如大多數人一般,首次認識台灣,是從地理教材上美麗寶島的介紹。之後透過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歌曲「高山青」中阿里山的姑娘、蔡琴的「綠島小夜曲」、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灣」,還有出現在流行歌曲和通俗文學中似曾相識的街道,這些融入個人情感經驗的記憶,形成我想像中的台灣。真正與台灣結緣是在工作中與先生相識、相戀並共組家庭,從此開始了我的異鄉生活。
  抵達台北的第一天,從桃園機場到市區的沿途景觀,讓滿懷憧憬的我一下從雲端墜落。這裡沒有整齊劃一的社區和綠化帶,也沒有密集的高層建築物。常看到老舊的房屋和嶄新的豪宅比鄰而居,各種車子擠滿狹窄的巷道。那時尚未瞭解體制的不同影響了城市規劃的格局大小,僅以自己工作十年的領隊眼光來看,台灣的第一印象跟「四小龍」的稱號感覺很不符。
  隨著居住的日子越長,發現外在的不協調是可以更改的,但內在的方面卻很難調適。過去大陸經濟不發達的刻板觀念影響部分人對我們言語輕視, 我們可以不予理睬。但政府法令的制約卻讓我們鬱悶得慌,尤其是工作權的限制,是對所有嫁到異鄉的大陸配偶的最大衝擊。因為這一限制,很多既年輕、學歷又高且有工作意願的姊妹只能白白浪費四到六年的時間在家裡。像我,初到台灣時,每天只能在家洗洗刷刷,操持三餐,市場和大賣場是外出最常去的地方。雖說先生閒暇時有帶我認識台北的市貌,也有帶我到各地去觀賞綺麗的風景,只是對已習慣工作滿檔的我來說,還是單調乏味了些。但是,沒有真實的社會認可感、經濟不獨立、對未來生活的不安全感等種種感覺,卻一直隱藏於內心,讓我常常處在焦慮和惶恐中。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中華救助總會有專為大陸配偶開設的生活營課程,抱着去殺時間的想法,我報名參加了。進入學習班,開啟了我台灣生活的新一頁。在這裡,進一步了解了生活相關之法令法規,同時也結識了好多可以交流傾談的新朋友。更重要的是,通過救助總會的學習,獲知除了政府部門的為民服務中心外,還有各類民間團體(如中華救助總會、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賽珍珠基金會等)提供生活和法律上的諮詢輔導服務。此外社團、社區大學也開設有各種研習才藝課程,這些社會資源是我們可以多加利用的。後來,我參加了好幾種才藝課程的學習,每天的時間變得緊湊而忙碌,然而心情卻輕鬆又愉快。因為一直沒機會認真地學才藝,現在學起來很新鮮也很有成就感。生活有了重心,日子就變得充實、有意義了,家裡的笑聲也多了許多。
  從煩躁不安、鬱鬱寡言到活潑開朗、侃侃而言,我用了快四年的時間來轉換。心情的轉換很重要,若是常以悲觀憤世的心態來想事情,大部分的事態會變得很晦澀;若能換以自然美好的心境,你會發現小角落裡也有陽光。現階段我尚未找到工作,只是我已不會過於擔心或緊張,一切用平常心來看待。有空時多上網站找訊息,多投履歷,在等待的時間中多加充實和提升自我,為未來的工作做準備。或許也會到社團去擔任志工,志工工作雖然平凡,但能以己之力助人的感覺一直令我嚮往。
  暫時不能工作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要放棄。一味地埋怨或生氣不僅無助於事,反而會削弱了進取心。大環境不易改變,那麼我們為何不試着改變一下?相信自己,勇於嘗試,一定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離開熟悉的家鄉和摯愛的親友到異鄉生活,這本身就是個大考驗。知名系列片「八千里路雲和月」的製作人凌峰先生說過:「兩岸通婚所有衝突都是正常的,因為雙方的價值觀念不同、生活環境迥異,勢必引發價值衝突、審美衝突,雙方不斷磨合,舊的衝突磨平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又一層,越往裡越深刻。年紀越大,烙印越深,改變越痛苦。」個人很贊同他的評述,希望借助他的話來勉勵自己:異鄉生活大不易,挑戰自我更艱辛。接受從昔日的絢爛轉入平凡,再從平凡中找出快樂才是最難得的,也最值得珍惜。

(本文作者為大陸配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