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金融合作 台商開疆拓土 文/許振明《交流雜誌100年6月號第117期(歷史資料)》

  二○○八年,在改革聲浪頻起、人心思變的社會氛圍下,台灣經歷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以淨贏對手兩百多萬票的優勢當選第十二任中華民國總統。在五二○就職大典的演說上,馬總統表示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與大陸恢復協商,藉由兩岸經貿往來的正常化與制度化,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創造兩岸雙贏的局面。

  顯然地,馬總統在和平拼經濟的思維邏輯下,拋棄過往政治意識形態的包袱,大力拆除兩岸經貿往來的藩籬,並藉此提升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頻率與空間。觀察馬總統就職迄今的三年間,兩岸關係的進展飛速,除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多項豐碩成果外,也開啟兩岸金融交流合作嶄新的一頁。

兩岸金融交流大步邁進

  當前兩岸金融間的交流合作自二○○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第三次江陳會談完成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正式將兩岸金融合作事項形諸於官方文本後,兩岸的金融合作已進入實質交流的層次。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兩岸金融主管機關完成兩岸銀行、證券期貨及保險三項《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簡稱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之簽署,同意未來兩岸金融機構可互設分支機構、參股及經營跨境相關業務,並允許兩岸監理機關交換雙方資訊,協助彼此履行金融監理職責,更是意謂著兩岸金融交流合作邁入全新的紀元。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於重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並將金融服務業列入ECFA的早期收穫清單,兩岸金融業開疆拓土的速度開始大步邁進。

  以目前台灣銀行業者前進大陸開設分行及參股的進度來看,已有第一銀行、國泰世華銀行與土地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而彰化銀行、合作金庫及華南銀行等三家銀行則分別在昆山、蘇州及深圳設立分行,受益於ECFA早收清單的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與台灣銀行則已獲金管會同意設立蘇州及上海分行;另外,富邦金控則是透過子公司香港富邦銀行參股廈門銀行。顯而易見的,在MOU及ECFA簽署後,台灣銀行業者已摩拳擦掌,進軍大陸搶食金融大餅。

台商經營環境愈顯艱困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相對便宜的勞力、土地資源及廣大腹地,聚焦全球投資者目光,也吸引為數眾多的台商大舉前進大陸投資。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顯示,自一九九二年政府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正式准許台商赴大陸投資以來,台灣對大陸的投資總額累積已高達一○一二億美元(統計至二○一一年三月底止),占同期間對外投資總額的六一‧六%。「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的現象,表露無遺。然而,在面對大陸龐大商機之際,台商在營運資金籌措方面卻常遭遇諸多阻礙,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台商,較不易在資本市場籌資(直接融資),往往只能透過間接融資取得資金,一旦融資管道或來源受限,經營風險也隨之加大。

  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時,大陸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曾針對沿海主要城市的台商進行訪問調查,台商反應最多的問題就是資金取得不易,在遭遇籌資困難時,普遍無法獲得金融體系相對應的支援。此除與總體經濟環境有著密切關係外,過往台灣金融業者無法前進大陸服務當地台商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此外,兩岸金融制度面的因素所形成的障礙以及認知差異,遲遲無法獲得改善,彷彿就像一道枷鎖,緊緊限縮著台商的發展。從下述幾個面向,可以清楚看出兩岸金融制度面的差異對台商的影響。

  首先,根據經濟部的規定,目前企業投資中國大陸金額上限仍不得超過淨值六○%,是以,台商在大陸子公司往往無法從台灣母公司取得充足資金。

  其次,大陸金融發展歷程仍新,台商要取得當地銀行的授信貸款往往需要提供足額的擔保品,然而,由於大陸銀行對擔保抵押品的認知仍停留在動產及不動產,例如土地、廠房或機器設備等,與台灣普遍可接受諸如應收帳款、訂單契約或現金流等準資產進行貸款的觀念存在極大差異,也造成台商融資的困難。

  第三,對於貸款展期的處理方式,兩岸銀行業者作法也大不相同。當貸款期限屆滿,大陸銀行通常會要求將原有貸款還清,再重新申請、審核、撥貸;而台灣則是會先看繳息紀錄,若無重大違約事由,大多會同意客戶繼續展期。貸款展期模式的差異,無形中也升高台商資金調度的風險。

  第四,對於大多是中小企業的台商而言,由於資產規模、財務結構及企業信譽等都不如大型台商企業,使得徵信方面仍具有一定難度。加上兩岸目前並未有共同的徵信平台,徵信資料也尚未互通有無,均造成大陸銀行對台商的徵信不易,同時也加劇台商融資困境。

  最後,除了上述列舉的融資問題外,中國大陸總體環境的改變可能對台商造成的衝擊也不容忽視。近年來,人民幣大幅升值、基本工資調漲、環保標準要求提高以及缺工潮頻起等,對大多數以外銷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小企業台商而言,勢必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轉型的壓力,而無論是升級或轉型,都需要資金因應。顯而易見的,未來大陸經營環境愈發險惡,可能大舉侵蝕台商的獲利,都需要政府的扶持與幫助,也凸顯兩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兩岸金融合作便利台商拓土開疆

  有鑑於台商在大陸融資問題嚴重且經營的處境愈加艱困,倘若此困境遲遲無法解決,恐怕使目前連結台灣與大陸的產業供應鏈出現斷層。因此,如何利用兩岸彼此間的金融合作,解決台商融資問題,使有資金需求的台資企業都可順利取得資金,無疑是當前政府的重要職責。

  在此前提下,兩岸已積極透過《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協助台資銀行前進大陸設立分行、子行或參股,連帶地也可就近提供台商融資的服務,讓台商籌資管道更加多元化。一旦台資銀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勢必可嘉惠更多台資企業。早在MOU及ECFA通過前,多家金控高層即紛紛表示:「台資銀行登陸之後,光是服務台商這塊,商機就無窮了!」另根據金管會調查,有設海外分行的台灣銀行業者中,獲利最高的地區主要以香港及越南為主,而這些分行的主要客源即是台商。顯然地,台資銀行的登陸,對台商與台資銀行雙方而言,是互利雙贏的局面,而這都是政府積極開放兩岸金融合作政策的成果。

  此外,馬總統上任後,秉持促進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理念,藉由大幅鬆綁兩岸政策的舉措,積極鼓吹海外企業來台上市(特別是在大陸的台資企業),無形中也提供台商另一層面的籌資管道。換言之,目前兩岸金融合作的焦點,雖集中於開放彼此金融業者前往各自市場設立據點,但兩岸資本市場的交流也不容忽視。因為,透過兩岸資本市場的交流合作,除可擴大雙方市場規模、帶動資本市場發展外,也可便利台資企業進行直接融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兩岸金融合作仍有未竟全功之處。特別是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茁壯以及兩岸經貿頻繁的往來,攸關兩岸之間貨幣兌換、匯款、存款以及貿易結算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仍未建立,已對台商產生極大的影響。現階段,兩岸雖已簽署現鈔的清算協定,但服務對象大多侷限於觀光旅遊的個人小額人民幣現鈔的兌換需求,對於廣大台商而言,人民幣存款、匯款及貿易投資方面的業務需求,絕對更為重要也更為殷切。如前所述,當前大陸台商多屬毛利相對微薄的外銷導向型企業,匯率的波動往往會造成獲利劇烈變動。因此,若可與密切往來廠商直接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除可規避匯率風險外,還可節省匯兌成本、提高獲利。是以,就長遠角度觀之,政府實有必要儘快與大陸建立一套全面性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後續的兩岸金融合作方向

  金融為經濟的血脈,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息息相關。金融之於經濟就如同潤滑油之於齒輪,後者轉動的同時,絕對需要前者從旁輔助。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茁壯以及兩岸經貿頻繁的往來,兩岸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特別是,現今馬總統對外經貿政策主要採取積極開放的態度,希望台灣經貿可以攜手中國大陸走出去,並進一步連結全世界,無形中也加速兩岸經貿的合作與發展。而此亦牽引出兩岸之間龐大的資金流動現象,加上兩岸經濟互補的區位優勢,為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提供可行性及便利性,未來兩岸金融領域方面的合作需求也變得益加強烈。

  現今兩岸金融MOU及ECFA的簽署,已大致舒緩台商融資的壓力。未來台灣銀行業者除可直接為台商提供融資服務外,尤有甚者,更可進一步補足台商進行技術升級及轉型的資金缺口。不過,對於未來台商可能遭遇的其他問題,包括徵信不易、經營環境惡化以及匯兌風險等,仍有待兩岸政府加緊腳步協商。例如全面性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兩岸台商紓困平台的搭建、聯合徵信資訊分享平台的建構,以及兩岸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成立等,若能儘早啟動,必然對台商營運產生一定的助益。

  對於馬總統執政三年來,在開放兩岸金融合作、協助台商方面的努力,我們給予高度的肯定。未來,我們更衷心企盼政府可以加速與大陸協商尚未完成的兩岸金融合作事項,讓台商可以更無後顧之憂的深耕大陸,進而開創兩岸經貿的新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