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發布「兩岸復談週年」民意調查  文∕編輯部《交流雜誌98年6月號第105期(歷史資料)》

馬英九總統就職以來,積極改善兩岸關係,江丙坤先生與高孔廉先生於去(九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分別就任海基會董事長副與董事長兼秘書長後,立即在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率團赴大陸展開「互信協商之旅」,促成本世紀以來,兩會的第一次正式會談。一年來,兩岸不僅正式恢復互動與制度化協商,並舉行三次「江陳會談」,簽署了九項攸關兩岸人民權益的重要協議,以及陸資來台共同聲明,使兩岸關係發展邁入嶄新階段。

為進一步掌握當前國內民意對兩岸關係發展、兩岸兩會協商認知與兩岸復談成效的意見,海基會特地選擇在兩岸復談週年前夕,規劃辦理民意調查,並在結果出爐後,於本(九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時公開舉行發布會。 

本次調查是由海基會委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進行,訪問對象為全國二十五縣市年滿二十歲以上之民眾,調查日期為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三日至五月十四日;調查方式乃透過CATI系統進行電話訪問,共完成一千一百三十三份成功樣本;在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  樣誤差為正負二點九一%。根據調查結果顯示:

一、民眾對海基會滿意度為六十一點零%;對兩岸協商成果滿意度為六十點九%;對馬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滿意度為五十三點二%。

二、對於兩岸整體協議結果,約五成六民眾認為符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原則;將近五成民眾認為沒有損及台灣主權及尊嚴。

三、有關兩岸協商的事務性議題,則有七成以上的支持度。有七十六點七%贊成兩岸互設辦事處;有八十二點六%贊成制度性協商輪流在兩岸舉行。

四、有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兩岸復談可改善兩岸關係,並且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表示樂觀。

發布會當天,適值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到職週年,由主跑兩岸新聞的媒體記者所籌組的「兩岸記者聯誼會」,特別貼心地準備了一份驚喜,由會長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獻上蛋糕祝賀。江董事長與高副董事長除了回顧過去一年在海基會的工作成績,也對未來的任務提出展望。

  為進一步瞭解本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現的意涵,海基會也特別邀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陳一新教授和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李允傑教授出席發布會,分別對民調結果進行解讀。

  陳一新教授提出以下六點觀察:

  一、海基會一年努力有成,後發效應浮現

  檢視海基會近一年來的付出與努力,現在看來基本上是有成的,這表示兩岸之間確實已經有了很好的氣氛與發展。另外,最近陸客來台人數持續增加,為相關產業帶來了商機,民意的支持率自然也會隨著增加。再看到台灣參加WHA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信心問題,和經濟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它顯示兩岸終於有了「互信」;去年就曾經傳出中共將同意台灣參加WHA世界衛生大會的訊息,雙方經過了長達數個月的協商之後,今年終於成功促成。還有就是陸資來台的問題,現在雖然還沒有完全開放,但是正面的消息已經傳達出來。陸資即將來台加上台灣首度參加WHA的信心,聯合帶動了台灣股市上揚翻紅,甚至連行政院長都必須出面喊話,呼籲股市不要「過熱」,因為過熱有時侯也會造成其他的效果。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效果差不多是將盡一年的時間才被展現出來,這是一種所謂的「後發效應」。換句話說,「後發效應」不可能是在政策提出之際就能產生效果,它必須要經過一些時間的醞釀努力才會發生。眼前我們推動的一些政策,其實是在一年多前就開始佈署了,甚至有些是在馬英九先生還沒有當選總統前就已經在醞釀構思,當然有些則是在當選後就開始佈局的。

  二、大陸網民對台支持度逐漸提升

  雖然這份民調清楚呈現出海基會經過一年努力後展現的成效,但卻無法顯現大陸方面的反應。有大陸的學者專家表示,大陸的民意不會像台灣一樣展現在公開的民意調查結果上或是相關媒體的報導上,但還是可以從大陸網民的實際反應觀察出若干端倪。大陸網民在一年多前對於馬政府或馬英九總統是有一點疑慮的,所以「支持度」並不高,但現在大陸網民的支持率已經逐漸提升;這樣的結果,也讓大陸的領導人擁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可以務實處理兩岸的事務。

  三、大陸對台由從「危機管理」轉變成「機遇管理」

  根據我跟大陸交流的經驗獲得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他們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期間,是在進行「危機管理」,但是到了馬政府執政時,已經變成了「機遇管理」。從「危機管理」到「機遇管理」是一個概念上的差別,當然具體策略也會不同;不過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就是任何一個談判,都不可能只拿不給,一定要有取有予(give and take)。我們可以預測,未來兩岸的談判將會更為艱難,因為有時候我們也要適度的釋放出一些東西,不可能永遠是to take而不give。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的是,在馬政府的統籌以及江董事長的領導下,我們在主權問題上絕不可能有讓步的地方。

  四、主權不能讓步,也不容誣陷

  只要我們堅守主權,兩岸互動往來就會可長可久。最近民進黨常批判國民黨用「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WHA,其實,民進黨在過去執政八年的期間,也用「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三個以上的國際組織。我想民進黨本身很難提出可以被接受的解釋,為何使用同樣的名稱,對民進黨沒有主權受損的問題,但國民黨就被誣陷損傷主權,這並不符合一般民眾的認知。從這次民調可以得到驗證,當我們問到台灣參加WHA問題的時候,我們看到民眾支持度是相當高的。

  五、部分民眾「逢馬必反」,題目設計影響結果

  這次民調的結果,支持度凡是在六成以上多半是合乎常理的,但是有幾個問題還是值得注意與觀察,因為結果可能是跟意識型態與政黨的對立有關。有四成七的受訪者認為對於中國政府的印象沒什麼改變,有五成的受訪者認為對於中國大陸人民的印象沒什麼改變,但最奇怪的一個現象,竟然有四成的民眾認為兩岸的協商對台灣的主權與尊嚴「會受損」。

  其中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當提到馬英九或馬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時,只有五成三的受訪者認同,這點跟其他題目幾乎獲六成以上認同的數字反應有點差距。根據我的觀察,這可能是因為題目文字設計使用「馬政府」時,會讓一些人因意識形態而產生聯想,在台灣有些人是「逢馬必反」;假設把「馬政府」三個字換成是馬英九總統時,甚至可能反對的人還會更高。

  六、民眾滿意海基會表現,未來責任將加重

  大致上來說,民眾對於海基會的表現以及過去一年兩岸的協商成果,整體上至少有六成受訪民眾是支持與肯定的。我相信,在江董事長以及高副董事長與海基會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未來兩岸關係只會越來越好。但我們也不能排除大陸會對台灣提出一些「要求」,若換個角度看,這也證明江董事長將來肩膀上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

  李允傑教授提出以下看法:

  世新大學可以說是國內最早引進CATI系統的單位,它對於分層抽樣的方法非常的嫻熟,所以這份民調的公信力基本上是相當地高。我想先針對兩岸的協商下一個標題,就是:「一年成果豐碩、未來發展樂觀」。以下,我分成四個部份來跟大家解讀這份民調報告:

  一、海基會過去一年的表現獲得高度肯定與認同

  第一個部份是關於兩岸協商。可以發現,對於兩岸的協商成果有六十一%的民眾表示滿意,對於制度性協商的推動有六二%的民眾滿意,對於海基會的整體表現,則有六十一%的滿意。事實上,這幾個問題與結果應該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說,包括協商的成果與制度化協商的模式等,基本上都可以算在海基會的整體表現當中;獲得高達六成以上的滿意度,象徵海基會過去這一年的表現獲得高度的肯定與認同。

  二、兩會簽署協議讓人民直接受惠

  這一年當中,兩岸共簽署了九項協議與一個共同聲明,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對於台灣的老百姓是直接受惠的,譬如「直航」。我經常引用李白的詩「下江陵」來形容兩岸直航的意境,現在民眾早上就可以出發到上海、北京,半天辦完事後就可以來回,幾乎都不從港、澳轉機了,因為時間就是金錢。

  另外一個關鍵是開放陸客來台,這對於旅遊業及餐飲業的效果非常顯著。然而,因為現在主要是由旅行社來承攬,所以陸客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較侷限在特定行業。將來如果開放「自由行」之後,包括小餐廳、攤販、計程車以及民宿業者,應該都可以雨露均霑;如果到時候再做民調的話,我相信整體支持度一定會比現在更高。

  三、台灣內部對ECFA的溝通還需要繼續加強

  剛剛陳教授提到,為什麼海基會的整體表現與兩岸協商成果滿意度都在六成以上,可是問到馬政府表現的時候卻只有五十三%的滿意度。基本上,我同意他提到所謂「馬政府」的整體概念,裡面牽涉選舉的藍、綠基本盤,五十三%剛好趨近馬總統當初的當選得票率。此外,當問卷提到馬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問題,很多民眾難免就會聯想到ECFA,ECFA又會牽涉到包括國安會、陸委會、經濟部與其他相關部會的協調跟聯繫。我們必須承認,ECFA在之前內部的協調溝通是有些不足的,因此民調結果可能也會受到影響,於是跟兩岸協商的整體表現滿意度出現七至八%的落差。

  四、台灣主流民意重視兩岸協商的對等與尊嚴

  關於第二部份的解讀,第十二題有八十三%的民眾贊成兩岸輪流來做主人舉辦會談,還有第十四題有高達七十七%的民眾贊成兩岸應該互設辦事處,這兩個題目其實清楚顯示出台灣民眾不分藍綠對於兩岸談判的對等、尊嚴非常的在意,這也反應了海基會長期以來堅持「對等協商、有來有往」的精神,絕對是符合民意要求的。

  由細部的分析去探討兩會互設辦事處這個問題,屬於綠營的支持者當中竟然有四十八點五%的支持,我覺得這是綠營的支持者把「辦事處」認為是「準代表處」。所以將來兩岸之間要談互設辦事處的議題,我方千萬不要掉入了「港澳模式」,我們必須要設法走向「準代表處」的模式,這樣的結果會比較符合主流民意,也可以相對獲得在野黨的支持。

  第三部份我想談談關於主權是否受損的問題。第八題提及兩岸協議是否損及台灣主權及尊嚴,其實跟第九題問到兩岸協商是否符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兩個題目關聯性很高;假如你覺得符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照理說就不該覺得有損及台灣的尊嚴及主權。然而,第九題有五十五點七%的人贊成兩岸協議符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但當你問到這些協議有無損及台灣的尊嚴及主權時,結果竟然掉了六至七個百分點,只有四成九的人認為沒有受損。根據我研判,可能部分語意給民眾造成模糊混淆的感覺,例如第八題裡面問到,請問你認為協議有無損及到台灣的尊嚴及主權,答案包括「嚴重受損」、「有一點受損」以及「不太受損」等,有一些民眾可能會認為「有一點受損」就是「不太受損」,這兩者之間是很容易混淆的,當然這些小問題基本上瑕不掩瑜。

  五、中國大陸應正視台灣民眾觀感,正確掌握民意走向

  第四部份我要談的是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根據調查的結果,對中國大陸政府的印象部份有四十七%的人不變,我認為應該可以進一步追問,到底在不變的地方是「好印象」不變,還是「壞印象」不變,如此才可以看出真正的對比。從結果看,有四十三%的人覺得變好了,這其中還包括了一成的綠營支持者;我認為關鍵在於台灣成功參與WHA,因為調查問到台灣參與WHA是否象徵兩岸關係較為緩和,有二十二點九%綠營的支持者也贊成這樣的說法。

  前面提到綠營有將近一成的支持者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的態度有變好,這剛好提供北京政府一個訊息,過去你採取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方式,是得不到台灣民心的。相反地,當你用比較彈性、比較靈活的策略,反而可以爭取到台灣的民心,中共當局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本次調查中也發現,對大陸人民的印象有三十五%的人變好,我認為這個結果跟陸客來台觀光相關,換句話說,其實胡錦濤總書記上任之後,一些對台政策確實對於台灣的民心起了正面積極的作用,這當然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因素。

  六、復談週年成果豐碩,未來發展審慎樂觀

  最後做個總結,胡錦濤上任之後曾提出三個戰略,中國和平崛起、建構合諧社會、兩岸和平發展。去年五二○馬英九總統上任之後,他基於七百六十五萬票的授權,提出「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開放政策,促使兩岸關係發展能夠撥雲見日、漸入佳境;而在江董事長就職海基會一週年的此刻,這份民調的結果,也證明了兩岸的協商談判團隊,獲得了民意的高度肯定,我認為這對海基會來說,應該是一份大賀禮。當然我們不敢斷言說,未來兩岸發展前途一片光明,但至少是審慎樂觀,套句大陸的俗語說:「問題不大,困難不少」,這個困難主要來自台灣藍、綠營意識形態對立還是相當的嚴重,這點大家從高雄市長陳菊登陸之後的反應,就可以看得出來。

  事實上,看待陳菊登陸的事件,我覺得民進黨內部有一股要務實面對中國的聲音,但基本教義派的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民進黨自己對於中國路線及政策調整的問題,還是很難有共識。將來跟兩岸有關的議題,難度及敏感度都會越來越高,怎樣才能凝聚藍綠的共識,尋求最大的交集,怎樣才能讓處理兩岸事務的國安團隊加強對政策溝通的力度,都是未來大家必須共同努力的重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