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203期

發行人語 2025年上半年國際政經局勢多變,下半年度 是否有望緩解,各方都高度關注,但日前美國 發生一起不幸的政治暴力事件,右翼意見領袖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 在一場演講途中遭 到槍擊身亡,這起駭人事件不僅震撼全美,也 令人對民主的現狀與前景感到憂慮,擔憂種種 負面事件激化仇恨與暴力的惡性循環。 悲劇無法逆轉,修補裂痕並非易事,但仍有 人以溫和的理性言論,在分裂氛圍中付出和解 的努力,所憑藉的是民主的核心理念。多元、 包容、尊重,是成熟民主制度的底蘊,如同勁 竹一般,中空而有節,風過而不折,衝突、妥 協與共識,促使群體相互合作產生進步的動力, 這是民主的珍貴價值,更是獨裁國家望之而不 可企及者。 然而,當前全球的民主發展,正遇到威權主 義擴張的嚴峻挑戰,威權政權透過經濟戰、資 訊戰、認知戰等不同方式,企圖影響民主國家 體制的穩定運作。對此,我們必須強化民主防 衛機制,「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加強與其他盟邦的合作,團結一致產生更強大 的結盟力量,有效反制威權政權帶來的種種滲 透分化,克服從內部瓦解團結的挑戰。 兩岸經歷各自發展過程,加上雙方制度具有 本質上的差異,形塑出不同的生活模式。臺灣 民主韌性的堅實基礎源自於公民社會,青年朋 友們若能理解民主的真諦,懂得珍惜自由的可 貴,自然會竭盡所能地捍衛民主體制。民主的 韌性可容納不同意見的溝通,且快速自我修復, 確保社會的穩定。 因此,海基會持續提供「識讀中國」的各項 資訊,剖析在中國工作生活的機遇與挑戰、提 醒赴陸的可能風險、再三強調避免碰觸某些政 治禁忌或紅線等,讓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具備更 廣泛全面的認知,在一個社會高度控制、公權 力執法標準不穩定的環境中,凡事切記趨吉避 凶。 正因為存在這些不同,交流互動更顯得重要, 然而對話應該建立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之上,否 則只是單向放話,無助於溝通與相互理解。我 們不厭其煩地呼籲對岸當局,珍惜兩岸交流長 期累積的成果,善用既有海基、海協兩會溝通 聯繫機制,務實地為兩岸民眾解決問題,這才 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正道。 同時,海基會秉持初衷,持續以人道精神為 兩岸民眾服務。不論是陸生、陸配,或是在對 岸經商、就學、旅遊、工作的臺灣民眾,只要 遇到需要協助的狀況,都可與海基會的服務專 線聯絡,我們會竭盡所能地協處,這是我們責 無旁貸的使命。 01 交流 2025/ October No.203

臺海安全 需要各國共同守護 02 當今國際局勢正處於劇烈轉型之中。冷戰後長 達30 年的「全球化紅利」逐漸消退,美中戰略 競爭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核心變數。隨著中國大 陸軍備不斷擴張,在臺海周邊施加的軍事壓力不 斷增強,過去「自掃門前雪」的單邊防衛戰略已 無法應付全球連動的世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主 要國家正將安全戰略轉向「聯合威懾」與「多邊 合作」等集體安全戰略,「臺海問題」無疑是此 一轉向的關鍵議題。 與俄烏、以巴以及朝鮮半島並列為21世紀四 大火藥庫之一的臺海,因扼守海上貿易與能源運 輸的交通命脈,以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地 位,其安全與穩定不僅是東亞區域安全的前提, 更是科技安全、國際貿易與戰略平衡能否延續的 基石。美國已直接將臺灣納入安全合作框架,英 法德等歐洲大國也將印太局勢與中國大陸威脅納 入自身安全戰略中,日本則在戰略合作上與臺灣 跨出新的一步。這些戰略布局皆環繞印太局勢與 臺海安全,反映出國際社會對臺海問題的高度警 覺。 面對中共持續強化軍力,頻繁派遣軍機艦繞 臺,同時透過經濟施壓、資訊戰與外交孤立,加 大對臺統戰與威嚇,臺灣正做足準備。包括從境 外轉向本土防衛、強化無人機等不對稱戰力、加 強韌性防衛、提升後備戰力等,臺灣積極向國際 社會展示維護臺海安全的努力。正所謂「天助自 助」,臺灣深知,唯有充分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國際支持才會長久。 中國大陸雖對外展示強硬,內部絕非堅不可 摧。近期數據顯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無礙臺灣 對美出口擴張,但卻重創中國大陸出口。強大 的製造能力加上政府過度扶持,遇上內需不振 與出口受挫,結果就是陷入產能過剩、通貨緊 縮的惡性循環。各行各業內卷激烈,惡化的經 商環境不僅讓外資卻步,臺商亦有「不如歸去」 之感,考慮結束中國大陸事業的比例屢創新高。 險峻的經濟情勢下,出現匪夷所思的社會現 象也就不足為奇。中國大陸垃圾不夠燒,便是 中共過度扶持產業釀成的惡果,也是產能過剩 引發行業內卷的一個縮影;灰色靈修市場版圖 大幅擴張,學員不乏公司高管與專業人士,反 映環境劇烈變動下,中國大陸中產階級的心靈 匱乏與精神焦慮。 中共強化社會控制以因應內外遽增的壓力, 臺灣人民赴陸雷區越來越多。今年10月施行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原是為了整治中國大陸「內 卷式」競爭,卻可能讓在陸經營事業的臺灣人 民動輒得咎;赴陸進行宗教或其他交流活動如 未先行探知對方法規,容易不慎觸法。即使未 赴陸,面對中國大陸AI 走入臺灣家庭,大人小 孩都要培養資料識讀能力,避免落入中共統戰 敘事而不自知。 正如臺海安全需要各國共同守護,海基會也 一直默默守護兩岸人民的交流安全。除了事中 交涉,更致力於事前防範,於各種場合、透過 各種媒介,提醒民眾赴陸風險。海基會自身也 積極投入兩岸交流,近期參與兩岸公證交流, 從事務性問題累積善意,期待點點滴滴的善意 最終結出善果,為兩岸重啟協商創造有利的條 件。 編輯手記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目錄 03 發行人 / 羅文嘉 社長 / 黎寶文 編輯顧問 / 蔡孟君、彭顯鈞 總編輯 / 劉慧玲 副總編輯 / 張顏顯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符芳碩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交流 No. 203 2025/October 焦點話題 兩岸視窗 當前主要國家對臺海穩定的共同關注與趨勢 中共遠洋擴張深化對印太地區軍事威脅 從漢光41 號演習觀察 我國與時俱進的不對稱戰力 變局中 奮起的新臺灣─ 賴清德總統發表國慶演說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後續影響觀察 全球無人作戰力量新趨勢 王宏仁 沈明室 林穎佑 總統府 王國臣 歐錫富 羅 素 李佳穎 陳壹貞 李佩芸 廖珪如 中國大陸AI 走入臺灣家庭的挑戰與隱憂 五感體驗再升級 進化中的兩岸鐵道旅遊 中國大陸垃圾不夠燒 臺灣減量有撇步 AI 壓境 兩岸大專院校學科大洗牌 心靈詐騙成熱門生意 社會學看中國大陸險境 05 09 13 17 23 27 31 35 39 43 47 35 2025年 月號 10 No. 203 15

04 海基會活動 大巨蛋熱血體驗 臺校師生返臺體驗職棒魅力 海基會舉辦2025 大陸臺商秋節 座談聯誼活動 海基會舉辦捐血活動讓愛匯流響應公益 許力仁 林芳慧 陳姿婷 財經實務 大陸臺商應避免誤觸《反不正當競爭法》 的雷區 中國大陸經濟持續放緩下臺商投資風險與 因應之道 陳彥文 張至輝 51 55 蕭保祥 活力臺灣 臺灣好手前進成都世運會爭取榮譽 69 許力仁 交流實務 兩岸宗教交流面面觀 65 73 75 77 77 72 2025. October 法律實務 兩岸公證交流 相互借鑑保障民眾權益 小心!入境中國大陸你的手機很可能會被查! 鄭雲鵬 梁桂禎 59 63 目 錄

“ 焦點話題 05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美國的主導與印太戰略重心 各國中,以美國的戰略調整最為鮮明。2025年5月「香格里拉對話」上, 國防部長赫格塞思(Pete Hegseth)便公開建議歐洲盟友應專注於應對俄 羅斯,以便美國能集中更多資源應對中國大陸在印太的挑戰。他甚至呼籲亞 洲盟友比照歐洲,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凸顯華府希望透過軍費投 入來強化整體威懾力。 隨後,美國國會於7月通過的《2026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6) 更將臺灣直接納入安全合作框架。法案不僅建議邀請臺灣參加環太平洋軍事 當前國際局勢快速變化,印太與臺海穩定視為影響全球秩序的重要關鍵。(圖/美聯社) 當前國際局勢正經歷快速變化。俄烏戰爭的持續、北韓的軍事 挑釁,以及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日益強硬的行動,使得「安全」 不再只是區域性的課題,而是全球戰略議程的核心。特別是中國 大陸在臺海周邊的軍事壓力,正迫使世界主要國家重新調整戰略 布局,將印太與臺海穩定視為影響全球秩序的重要關鍵。從外交 聲明到軍事演習,從戰略文件到跨國合作,可以看到一場全球安 全戰略的新趨勢正加速成形。 當前 主 要 國 家 對 臺 海 穩 定 的 共 同 關注 與 趨 勢 文/ 王宏 仁( 成功 大學 政治 學系 教授 、國 策研 究院執 行長 )

06 美國將太空部隊能力,融入7月起舉行的「堅定力量太平洋演習」。 (圖/擷取United States Space Force FB) 演習(RIMPAC),還要求國防部與臺灣共同 研發無人機及反無人機能力,並投入10 億美 元於「臺灣安全合作倡議」(Taiwan Security Cooperation Initiative)。同時,美方也明確 禁止在未達成特定條件前削減駐韓美軍,並承 諾持續支持日本發展反擊能力。這些條文顯示, 美國戰略不僅在語言上支持臺灣,更在制度設 計與資源分配上實質落實。 軍事行動方面,美國7月起舉行「堅定力量 太平洋演習」(REFORPAC),首次將太空部 隊能力融入太平洋模擬作戰,意在因應中國大 陸日益強化的太空戰力。此後的「護身軍刀演 習」(Talisman Sabre 2025)則結合澳洲、 英國、日本、法國與德國等19國,成為歷來最 大規模的多國軍演,涵蓋兩棲、空降、網路與 太空領域,充分展現美國主導下跨區域安全合 作的廣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將軍 (General Dan Kane)更在與日韓的聯合演 習中直言,中國大陸與北韓的軍事意圖明確, 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這些演習的背後,其實都 有穩定臺海安全的用意。 歐洲的介入與戰略深化 歐洲國家雖然地理上遠離印太,但其安全 戰略已清楚表現出「歐亞連動」的思維。英 國自4月起便透過外交部聲明表態,強調臺 海和平與全球繁榮息息相關,並宣布與美日 展開常態化三方軍演。英國國防部參謀總長 拉達金(Tony Radakin)在「香格里拉對話」 上更強調,維護印太的航行自由對倫敦至關 重要。英國最新的《2025年戰略防衛檢討》 (Strategic Defence Review 2025)則直 指中國大陸在臺海及南海的挑釁行為加劇不 穩定,並承諾透過無人機、數位戰力與全社 會防衛韌性來提升國力。 然而,英國內部也出現是否派艦穿越臺海 的爭論。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 擔憂此舉會激怒北京,主張避免挑釁;但國 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則強調臺海屬 於公海,英國軍艦有權通行,甚至表態若臺 海爆發戰事,英國已準備好在太平洋作戰。 最終決策將由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 與國家安全顧問鮑爾(Jonathan Powell)

焦點話題 07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定奪。這種辯論顯示,臺灣對各國的外交工作 上需隨時密切注意各國內部的分歧,不要讓分 歧影響到他們在政治與軍事層面對於印太安全 承諾的持續。 德國的轉向則體現在軍事與外交的雙重發 聲。駐日大使西格蒙德(Petra Sigmund) 在「DSEI Japan 2025」會議上,公開表示要 與日本合作開發無人機、防區外武器與海上情 報偵察系統。國防軍總監布羅伊爾(Carsten Breuer)則在「香格里拉對話」強調,德國必 須同時兼顧來自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威脅。隨 後,外交部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 在訪問日本與印尼時,直言中國大陸在臺海與 南海的行動對歐洲安全構成威脅,並提醒這些 地區是全球貿易路線的命脈。德國此番罕見的 強硬措辭,凸顯出歐洲大國已將印太局勢與中 國大陸威脅納入自身安全戰略之中。 法國與歐盟同樣展現制度化的戰略深化。法 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7月 與英國首相施凱爾共同聲明,重申臺海和平的 重要性。外交部長巴羅(Stéphane SéjournéBarrot)則明確指出,中國大陸在臺灣周邊的 由於無人機已成現代戰爭要角,英相施凱爾(右) 擬擴大國防支出,因應新型態威脅。(圖/路透社) 行為破壞穩定,法國不會接受片面改變現狀。 歐盟在3月發布的《歐洲防務白皮書-2030 準備就緒》(Readiness 2030)更提出,要 籌資8,000 億歐元推動「歐洲再武裝」,並 強調加強與日、韓、印、澳等印太夥伴合作。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在「香格里拉對話」上更駁斥美方 「歐洲應專注俄羅斯」的建議,直言歐亞安 全緊密相連。 日本與臺灣:戰略合作的新突破 日本在印太區域的各項表現,最直接與臺 灣安全相關。面對「2027 年攻臺論」,東 京政府於3月首次宣布「沖繩大規模撤離計 劃」,動員50架民航機將居民轉移至九州與 本州。首相石破茂更在7月於沖繩助選時強 調,必須審慎思考如何在臺海有事時確保居 民安全撤離。

08 日本在印太區域的各項表現,最直接與臺 灣安全相關,但對於是否介入臺海戰爭並 無共識。(圖/擷取防衛省 FB) 然而,日本政界對是否介入臺海戰爭並 無共識。自民黨議員黃川田仁志(Hitoshi Yokokawada)在臺灣「海洋國際論壇」演 講時指出,依據現行法律,日本自衛隊只有在 涉及國家存亡或國民生命受到明確威脅時才能 出動,而臺日並非邦交國,這造成法律障礙。 此外,是否能啟用集體自衛權,也取決於美國 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態度與承諾。 在此背景下,8 月19 日《讀賣新聞》揭露 的一份日臺合作備忘錄顯得格外重要。該備忘 錄允許臺日共享外國人入境資料,以便在臺灣 遭遇危機時,日本能有效進行撤離,並防範不 法分子或間諜混入避難人潮。這項協議不僅是 安全合作的突破,也可能成為臺灣對其他國家 推動類似合作的範本。若能將資料共享延伸至 平時運作,更能提升臺灣在區域安全合作中的 能見度。 無人系統等新戰場。第三,無論是美國的資 源投入,還是歐洲的再武裝計畫,都顯示各 國正透過軍事自主來強化自身籌碼,同時又 在跨區域合作中尋求集體威懾效果。 對臺灣而言,這些發展意味著兩層啟示: 一方面,臺灣已逐漸被納入國際安全架構, 不再是邊陲議題;另一方面,如何將這些合 作制度化、常態化,將成為臺灣政府應該立 即努力的方向。 全球安全轉向的共同趨勢 縱觀美國、歐洲與日本的行動,可以歸納 出幾個共同趨勢。首先,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將 中國大陸視為挑戰國際秩序的主要威脅,並在 戰略文件中強調臺海和平對全球的重要性。其 次,跨國軍演的密度與規模顯示,「集體安全」 正逐步取代單邊防衛,並擴展到太空、網路與 「臺海穩定」應是國際責任 2025年的國際安全格局正在快速重塑。美 國集中力量於印太,歐洲突破地理限制積極 介入,日本則在戰略合作上與臺灣跨出新的 一步。雖然各國政策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 其共通核心皆在於如何抑制中國大陸的軍事 擴張、維護臺海與印太區域的穩定。對臺灣 而言,這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刻。透 過與日本的合作,臺灣已經找到切入區域安 全網絡的新途徑;透過與美國及歐洲的戰略 連結,臺灣更能將自身安全與全球公共利益 相結合。在「安全戰略大轉向」的背景下, 臺灣必須更加積極參與跨國合作,並將「臺 海穩定」推動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 焦點話題 09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中共改革開放後,為確保貿易航路及石油安全航道,開始進行 遠洋海軍的發展。然演變至今,其意圖已從原本的保障貿易需求, 進而追求成為全球強權。為了解決領海主權問題,中共一貫強調 的防衛性國防政策,在民族主義的催化下,已轉為對外的軍事擴 張行動。從建立航空母艦打擊群,到各種大型直升機登陸艦的下 水;從核戰略潛艦的部署,乃至藉打擊亞丁灣海盜,將海軍兵力 投射至印度洋及大西洋,在夏威夷及澳洲附近海域演習、南海擴 建人工島礁成為軍事基地、非洲吉布地軍事基地等,都可看出中 共海軍的遠洋擴張,已深化對印太國家的軍事威脅。 中共在民族主義的催化下,建立航空母艦進行遠洋軍事擴張,對印太國家造成軍事威脅。 (圖/東方IC) 中共 遠 洋 擴 張 深 化 對 印 太 地 區 軍 事 威 脅 文/ 沈明 室( 國防 安全 研究 院研 究員 )

10 趕建軍百年目標 三航母劍指美國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臺後,不斷要求解放軍 必須達成建軍百年使命,致力強化軍隊建設, 對外擴張行動的規模與強度,已然顯示中共的 戰略意圖。今年5月12日,中共公布《新時代 的中共國家安全》白皮書指出,美國正加強與 盟友的同盟關係、於第一島鏈部署中程飛彈, 調整與提升在印太區域的軍事態勢。為應對這 些挑戰,中共必須加強自主科技發展,增強中 共軍事實力,與俄羅斯和其他美國對手建立更 緊密的聯盟,並加強中共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 係。因此,今年8 月中俄聯合軍演中,演習區 域延伸至日本海沿岸與俄遠東港口區域,涵蓋 反潛、對空防禦與搜救訓練等多項演練内容, 顯示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夥伴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今年5 月至6 月期間,中共在東海、南海與 臺灣海峽附近派遣大量海軍與海警船艦,進行 實彈演練與聯合作業訓練,單日部署超過60~ 70艘艦隊,驗證對臺灣封鎖及圍困的能力,升 高對臺灣進行灰色地帶行動的壓迫。除此之外, 6月初首次出現中共兩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山 東號)同時進入西太平洋作戰演練區,超越第 中俄聯合軍演項目中,涵蓋反 潛、對空防禦與搜救訓練等多 項内容,顯示中共與俄羅斯戰 略夥伴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圖/擷取the Pulse X) 二島鏈進行聯合操演,劍指美國意圖明 確,象徵中共首次實現「雙航母遠洋協 同作戰」能力,顯示中共有意進一步擴 大其境外軍事投射實力,以升高對區域 國家的軍事威脅。 中共在2025 年上半年的航空母艦雙 向部署、艦隊大規模動員、海空聯合作 戰與中俄聯合演練等方式,強化在印太 區域的軍事滲透與投射能力,呈現「由 近岸向遠海拓展、由單一平臺向綜合作 戰轉型」的戰略轉變。未來隨著第三艘 航空母艦福建號的服役,將使中共可以 同時具備部署三個航母戰鬥群的能力, 不論在遠程兵力投射,在太平洋西部進 行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任務,會壓縮美 國及盟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部署,造成 印太區域在地緣戰略、領海主權及美中 戰略部署與競爭的影響。

焦點話題 11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共軍威脅節節上升 印太國家提高警覺 地緣戰略方面,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 太平洋戰爭中,為了防衛來自日本的軍事威 脅,制定防衛西部入侵威脅的島鏈防禦線。 冷戰時期,這些島鏈線轉而成為圍堵共產擴 張勢力的堅強陣線。冷戰結束後,美國軍事 部署重點轉移到中東,直到美國在伊拉克軍 事行動結束,美國才重返亞太,在中共日益 強化軍事能力下,重新強化此區域的部署。 特別是中共以經濟發展成果挹注在軍備發 展,在軍事方面不斷擴張,對美國及印太區 域的國家安全形成壓迫,必須採取反制及防 範作為。如美國在在此區域強化冷戰時期所 建立「五眼聯盟」的情報交換功能、建構美 國、英國及澳洲的AUKUS 安全機制、提升 美日印澳(QUAD) 的安全合作、美日韓同 盟的強化、美日菲同盟合作的提升,都是在 因應中共軍事擴張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領海主權問題方面,中共在南海依據九 段線主張,排擠其他國家對南海的主權,反 對境外國家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權;近年與菲 律賓在黃岩島、仁愛礁等地持續爆發主權爭 議,上個月還因為追逐菲律賓的海巡艦,發 生中共海軍及海警撞擊的事件。另外,中共 海警船持續進入釣魚臺海域,船艦數量、時 間與次數越來越多,已然挑起中共與日本之 間關係的緊張。尤其中共飛機及船艦持續穿 越臺海中線,藉聯合戰備警巡騷擾及脅迫臺 灣的海防及空防,國際日益關切臺海安全。 中共的新造船艦大量增加,針對性演習越來 越頻繁,凸顯中共對領海主權問題的急迫 性。第一島鏈國家因為領海主權問題與中共 爆發衝突可能性上升。 中國大陸近年與菲律賓持續爆發主權爭議,上個月還因為 追逐菲律賓的海巡艦,發生中共海軍及海警撞擊的事件。 (圖/擷取Philippine Coast Guard官網) 美中戰略部署與競爭方面,美國長期在太平 洋的經營,早已建立沿著日本、韓國、菲律賓、 關島、夏威夷、澳洲及紐西蘭的太平洋島鏈防 衛線。隨著中共遠洋海軍及戰略飛彈實力的加 強,中共海軍活動範圍已擴大至接近美國阿拉 斯加、夏威夷及西南太平洋、澳洲等區域。中 共對西南太平洋國家積極經營,協助興建機場 及港口等基礎設施,顯示中共在此區域建立海 外軍事基地的意圖。今年2月中共3艘軍艦在 澳洲東岸的塔斯曼海(Tasman Sea)進行實 彈射擊,就是以遠程投射兵力,到澳洲門口, 嚇阻澳洲介入第一島鏈衝突的實例。此將影響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部署與軍事行動。

12 中共於今年9月3日的閱兵中,展示許多重要的飛彈及武器系統,引起外界的重視。(圖/路透社) 中共閱兵秀肌肉 加強聯合嚇阻維護和平 今年9月3日的閱兵中,中共展示許多重要的飛彈及 武器系統,尤其是各種遠程反艦飛彈及戰略性飛彈,引 起外界的重視。對中共而言,目的在展現軍備發展成果, 嚇阻潛在敵國。但是對周邊國家而言,這些軍備將成為 中共反制美國介入,脅迫周邊國家的重要武力。中共表 面上強調維持國際秩序及追求和平發展,實則隱含以武 力解決領海主權問題的意圖。不論從中印邊界,到南海、 臺海及東海,中共從未放棄使用武力,其軍備建設與部 署步調也從未減緩。軍事威脅越迫切,越凸顯區域價值 同盟國家合作的必要性。 面對中共的軍事威脅與擴張,美國正積極提升軍事能 力,強化對中共的嚇阻,另一方面也在整合印太區域的 戰略部署,以「一個戰區」的概念來因應區域不同議題 與衝突,並強化區域內國家針對中共的聯合軍事演習。 不論是在澳洲舉行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美日菲在南海 的軍演、美日的海空實彈射擊演練,其實都是在強化區 域國家面對最壞狀況的多國聯合作戰能力。這種演練不 是在挑釁,而是防衛意志強化與決心的展現,藉多國軍 事能力的合作,嚇阻中共軍事冒進的意圖,維護印太區 域和平與穩定。

“ 焦點話題 13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41 自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開始,無人載具已成為戰場的重要武器。(圖/路透社) 戰略的與時俱進是萬般不變的道理,特別軍事歷史不斷告訴我 們,即便人民士氣多高昂,若是在戰略與科技上落後對方,便是 要挨打。從2022年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開始,戰場的風貌 與進行的型態便發生相當大的轉變,無人載具已成為戰場的重要 武器,甚至各國對無人載具的定位也從載具逐漸轉型成有如彈藥 的消耗品,說明戰術戰法上有許多新的應用出現。 除此之外,中共自 2022 年對臺軍演後,2023、2024 聯合利劍 AB 演習以及 2025 海峽雷霆演習中,都可看到解放軍對臺作戰的 變化。我國防衛作戰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抵禦解放軍威脅,因此, 當解放軍對臺作戰模式發生變化時,我國防衛戰略自然也要調整。 在兩岸軍力的比較上,我國不太可能對中共軍力做出數量的抗 衡,國防戰略是以臺海防衛作為戰略指導,與美國全球打擊與動 態兵力部署、前進嚇阻有極大差異。因此,在抵禦共軍威脅下如 何發揮不對稱作戰的優勢與穩固防衛韌性,便成為國防焦點,也 是當前國際環境變化下,防衛戰略的與時俱進。 從漢 光 號演 習 觀 察 我 國 與 時 俱 進 的 不 對稱 戰 力 文/ 林穎 佑( 淡江 大學 國際 事務 與戰 略研 究所 副教授 )

14 「威脅導向」的軍力規劃 在分析我國防衛戰略時,需先從威脅 的角度來做分析。基於美國全球利益的 思維,美軍的國防建軍是以能力導向為 出發,我國沒有如此的戰略考量,更沒 有類似美國的需求,自然不必要從「能 力導向」作為建軍原則。鑒於預算與國 家戰略的考量,應從「威脅導向」作為 戰略建構的基礎。 在威脅導向之下,我軍要面對的不只 有共軍全面入侵的軍事行動,而是常態 化的灰色地帶威脅。在建構不對稱軍力 的規劃下,我軍需要維持一定的常備軍 力與移動載臺,以有效保護我國周邊海 空域。特別是我國為島嶼國家,相當依 賴海上交通線的運補,若遭到海上封鎖 與隔離,將對我國國安造成一定影響。 因此在建軍上,不能只有小型快艇與無 人載具,具有外交性與溝通性的海軍艦 海軍艦艇是我國應對中共海上灰色地帶威脅的重要戰略建構。(圖/總統府) 艇依然是我國建軍中重要的一環,其任務 不是只有進行海上反封鎖,更需要在平時 應對中共對我海上灰色地帶威脅。 從境外作戰到本土防衛 在俄烏戰爭與中共近期演習經驗中,可 注意到共軍已擺脫過去傳統「諾曼地式」 的登陸作戰模式,反而以多層雙超,透過 兩棲突擊艦結合機降與氣墊船,快速突穿 灘岸防線,搶占重要戰略據點,再配合後 續的登陸梯隊,與過去先搶占橋頭堡,再 逐步推進的作戰規劃有所不同。因此,我 國的防衛不能只有單純的境外與海空作 戰,本土的防衛也不能忽視。這也是為何 2025年的漢光演習中,除了國軍的傳統 軍事作戰之外,也包含本土的重要關鍵基

焦點話題 15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除了臺灣西部海岸外,宮古海峽、巴士海峽甚至津輕海峽都是 我國海軍必須著重布局的地區。(圖/中華民國海軍FB) 礎設施與韌性防衛。我國不會主動輕啟戰 端,必須要承受來自中共的第一擊,如何 在承受第一擊的情況下,保持戰力甚至具 反擊能力,便是韌性的意義。 需注意的是,中共對我們的威脅不只 有傳統的兵力攻擊,在各領域如太空、網 路、認知、心理無所不用其極。在敵暗我 明的情況下,如何與威脅共存也是當前在 國防上須強化的一環,這也是政府多次強 調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原因。 因應中共威脅變化 調整防衛計畫 在近期共軍的戰術戰法中,多次強 調透過認知作戰在我國內培養第五縱 隊,並在爆發軍事衝突的前夕,利用 潛伏的特種部隊配合在地協力者與第 五縱隊,對關鍵基礎設施以及重要的 單位進行突擊,造成民間的恐慌。在 此想定下,國軍調整防衛策略,在淡 水河防衛作戰前,先在萬板大橋以及 城鎮發生攻防作戰,國軍部隊應對的 不是敵人的重裝部隊,而是輕裝的第 五縱隊與潛伏的突擊隊。 此外,共軍對我威脅不會只有來自 西海岸的行動,隨共軍艦艇逐漸突破 第一島鏈封鎖,無論在宮古海峽、巴 士海峽甚至津輕海峽都可能成為中共 艦船突破島鏈的缺口。進到西太平洋 的中共海軍有可能直接對我國東部發 動攻擊,代表過去戰時先將部隊移動 到臺灣東部進行戰力疏散的計畫可能 必須要修正。 我國不像烏克蘭有廣大的土地可攻 防,在臺海軍事衝突中,城鎮與民眾 有可能遭遇戰火襲擊,如何在戰火中 對民眾進行有效的避難指引,是此次 漢光演習的重點。疏散中,必須讓各 界知道戰火威脅下的避難指導必定與 天災有所差異。例如飛彈來襲時,進 入到地下防空洞就與颱風來時前往高 處禮堂避難是完全不同思維。

16 此次漢光演習發現的問題,均是日後精進修正的方向,使我國軍力不斷與時俱進。(圖/總統府) 從問題中累積戰力 此次漢光演習有許多新創舉,特別結合軍事作戰與全社會 韌性防衛,也與8月底政府提出新年度國防預算有關。在複 合式威脅下,國家安全相關事務已不單是國防部的責任,如 海巡署在捍衛海疆所負擔的責任不低於海軍,中共對我網路 攻擊更是每天每秒的進行,資安防衛、關鍵基礎設施防衛、 民間設施運用於支援作戰的經費都納入國防經費,也是回應 美方多次質疑我國國防預算。此次演習中,可看到美方觀察 員穿梭於演訓場地中,除記錄外,也作為未來評估我方戰力 並提出相關精進報告時的依據,與未來軍購方向息息相關。 實兵演訓係為突破思維盲點與找出問題。本次漢光41號演 習除演訓時間拉長可能衍生疲勞問題,無劇透的行動更考驗 官兵的反應能力,雖然有可能在演訓中出現缺失或意外,但 正所謂「訓練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演習發現的問題,均 是日後精進修正的方向,使我國軍力不斷與時俱進。

“ 焦點話題 17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賴清德總統今年 10 月 10 日上午出席在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行的 「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4年國慶大會」,以「變局中 奮 起的新臺灣」為題發表演說。 ─ ‧ 賴清德總統出席114年國慶大會並發表演說。(圖/總統府) 總統致詞全文如下: 大會主席韓國瑜院長、蕭美琴副總統、卓榮泰院長、貝里斯察芙拉總督伉 儷、聖露西亞查爾斯總督伉儷、巴拉圭共和國眾議院拉多雷議長、日本「日 華議員懇談會」古屋圭司會長,來自友邦和友好國家的慶賀團團長、各國駐 臺使節、海內外貴賓,現場以及收看電視和直播的國人同胞:大家好! 今天是中華民國國慶,每年我們都齊聚一堂慶賀國家生日,但今年意義非 凡! 變局 中 奮起 的 新 臺 灣 賴 清 德 總 統 發 表 國 慶演 說 圖文/ 總統 府

18 邁向數位及淨零轉型 當然,我們也絕對不會忽略,國際變局 中,各項艱鉅的挑戰,為不同產業、不同 領域、不同背景的族群所帶來的風險。 許多引領臺灣經濟發展的隱形冠軍、傳 統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正面臨數位與淨零 轉型的壓力。許多勞工朋友,正在面對AI 浪潮下,工作機會、薪資、物價與生活成 本的擔憂與不安。我們的農民朋友,也正 面臨農村老化與市場開放的衝擊。 政府不會輕忽這些挑戰,對每一個民眾 所造成的衝擊。全力協助傳產、中小微企 業、受薪家庭,以及農漁民朋友,是我們 的責任。 因此,政府除了已經提出930億元關稅 影響支持方案,將協助企業、勞工、農漁 民朋友度過難關,也將每年投入上百億元 幫助中小微企業,導入AI 人工智慧,邁向 數位、淨零升級轉型,來因應挑戰,而針 對傳統的工具機、螺絲螺帽,以及比較辛 苦的個別產業,也會分別提出對策,積極 協助提升競爭力,開拓市場。 亞洲的民主燈塔 今年是臺灣民主化歷史性的一年! 就在上個月、9月10日,我們迎來了 歷史性的一刻,臺灣解除戒嚴天數,正 式超越了令人窒息的戒嚴統治天數,這 象徵著臺灣徹底揮別威權體制和陰霾, 迎向民主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我們不會忘記,不論是團結抵禦侵略 的血淚,還是前仆後繼為了追求民主自 由、實現主權在民的無私犧牲,那些曾 經與這塊土地交織的故事,都是我們共 同的記憶。 而歷經千辛萬苦所打造的「民主臺 灣」,正是臺澎金馬2,300 萬人在這個 世界最明確的定位。臺灣是亞洲的民主 燈塔,對仍然在威權統治下,生活在黑 暗中的每一個人,永遠傳遞著希望的光 芒! 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在挑戰中,越挫 越勇,這些,都是臺灣人民的共同成就! 請讓我們為彼此大聲喝采! 這些亮眼的經濟成果,也是臺灣半導體, 以及資通訊、電子零組件等相關產業帶頭, 所締造的輝煌紀錄。它們在全球供應鏈占 有的優勢地位,是來自長期累積的技術及 製造能力、獨特的商業模式,配合政府科 學園區等關鍵政策所匯聚而成;這是幾十 年共同努力所淬鍊出來的重大產業成就, 是全體臺灣人民的資產。 身為總統,我的使命就是要守護這些寶 貴的資產,運用它們來提升臺灣乃至全球 的產業及經濟發展,為臺灣人民及全世界 創造更好的生活福祉。這也是臺灣要走的 方向! 挑戰中 越挫越勇 今年也是臺灣崛起的一年! 當前,世界各國都遭遇劇烈的變化和挑戰, 臺灣也不例外,除了俄烏戰爭、中東局勢動盪, 以及中國持續軍事擴張,在經濟與產業上,也 有美國關稅政策所帶來的衝擊。 但臺灣人民沒有被擊倒,反而創造了國際 稱羨的經濟表現,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的報 告,將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由3.3%大幅 上調到5.1%,是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也超越 了中國。 臺灣除了出口金額持續創下新高,就業狀況 25 年來最好,股市也連續6 個月上漲,站上 27,301點的歷史高點,臺股市值更超過3兆美 元,成為全球第8大股市。外匯存底也首度突 破6,000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紀錄。

焦點話題 19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排放」等三項領域協議,這標誌著臺英經貿關 係進入新的里程碑,展現雙方對高標準國際經 貿規範的承諾,為彼此在科技和先進製造等戰 略性產業的合作,奠定基礎。 未來,臺灣也將秉持互利互惠原則,和更多 友盟國家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議,並且積極進 行對美對等關稅談判,爭取合理的稅率,解決 臺美貿易逆差,以及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讓臺 灣經濟發展鏈結國際,大步向前。 第三,打造護國群山,厚植臺灣產業實力。 因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我們要推動「AI 新 十大建設」,除了讓臺灣成為全球前五大的算 力中心,也要積極投入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 器人等三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協助百工百業導 入AI 工具,並且推動AI 在各領域的應用,讓 臺灣邁向全面智慧化的時代,更繼續在全球科 技發展上,站穩領先地位。 成為變局中的可靠力量 各位國人同胞,「變動的年代,也是機 會的年代」,臺灣的經濟表現世界有目共 睹,我們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既不 可能被撼動,更不可能被取代。 面對變局,我們不能自我懷疑、舉棋不 定,而是要把握機會、展現自信,勇敢布 局;不能故步自封、走回頭路,要更積極 進取地向世界前進!一個確定的臺灣,將 是不確定的世界,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 定力量! 未來,我們將採取三大策略,確保中華 民國臺灣的競爭優勢: 第一,擴大投資,深耕臺灣。 「投資臺灣三大方案」成果豐碩,投資 金額已經突破2.5 兆元,創造超過16 萬 個工作機會,行政院已經在7月通過將方 案延長到2027 年,不只擴大適用產業、 放寬讓全球海外臺商與外國人投資企業適 用,政府也持續優化投資環境,新增貸款 額度7,200億元,招商引資加碼投資臺灣, 預估可帶來1.2兆資金與8萬個工作機會。 有好工作,也要有好生活,政府啟動「兆 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以公私協力的創 新做法,鼓勵民間充沛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擴大建設經費規模,在全國各縣市同步推 動水、電、居住、教育、醫療、文化、觀 光、交通等關鍵基礎建設,滿足區域民生 育樂所需,讓產業發展與生活圈相輔相成, 達到「均衡臺灣」的目標。 第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布局全球。 今年,臺灣和英國在「提升貿易夥伴 關係協議」的架構下,進一步簽署了「投 資」、「數位貿易」,以及「能源與淨零

20 我們也要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 心」,不僅留住臺灣百兆資金,更要吸引國 際資金投資臺灣,促進金融產業發展,創造 優質的工作機會,壯大臺灣。 生技醫藥產業是國家關鍵產業,已經納 入「國家希望工程」,並朝向涵蓋保健、預 防、診斷、治療、照護的精準健康方向發展, 建構國家長遠競爭力,以及增進全民健康福 祉。 而明年「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將完工, 臺灣會持續跟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並 藉由政府編列百億元預算的「投資智慧醫療 創新創業計畫」,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研 發,擴大投資,推動生醫產業成為兆元產業, 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經濟的果實應為全民共享 各位國人同胞,「臺灣是全體臺灣人的臺 灣」,我們很清楚,再怎樣亮眼的經濟表現, 都不能忽略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經濟發展 的果實應該為全民所共享,把「好的數字」變 成「好的日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 因此,照顧國人健康,培育年輕人才,給青 年世代更好的環境,讓年輕家庭更有後盾,政 府責無旁貸! 今年,「健康臺灣深耕計畫」已經啟動,除 了全面提升醫療環境體系,也將提供全民更優 質的健康照護服務。同時,「運動部」也正式 成立,除了開創全民運動、競技運動及職業運 動的新紀元,也要讓每一位選手都能得到國家 充分的支持,在國際舞臺追求夢想,為國爭光。 此外,針對年輕世代的照顧,我們不僅推動 高中職全面免學費,私立大專校院學生,每年 3.5 萬元學雜費補助,我們的「青年百億海外 圓夢基金計畫」,支持15到30歲青年赴海外 追夢,也已經上路。 不只如此,租屋族,政府每年有300億元租 金補貼,而單身租屋族年收入62.6萬元、四口 之家164.1萬元、三代同堂212.45萬元以下, 都可以免繳綜合所得稅。 年輕爸媽,我們也給更大的支持。除了推動 「0-6歲國家一起養2.0」,提高育兒津貼,增 加托育補助,明年開始,生育補助,每一胎加 碼補足到10萬元。 長輩們也不用擔心,明年「長照3.0」就要 上路,政府會努力,讓所有長者獲得更便利、 更完善的照顧。 讓每一個國家的主人,無論是小孩、青年、 爸爸媽媽、還是阿公阿嬤,都能得到更好的照 顧,更有自信地迎向未來,這就是我們的目 標! 國防部聯合樂隊暨三軍儀隊在序幕暖場階段帶來精彩演出。 (圖/總統府)

焦點話題 21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和平仰賴軍事實力與社會韌性 今年也是二戰,終戰80週年。 二戰歷史殷鑑不遠,當年侵略者的野心,造成 生靈塗炭,而當前,威權主義持續擴張,國際秩 序又遭遇嚴峻挑戰,臺海、東海、南海的區域秩 序,乃至於整個第一島鏈的安全,都正受到嚴重 的威脅。 民主臺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國際社會負 責任的一員,將致力維持現狀,守護臺海和平穩 定,促進區域繁榮發展。 我們也期待中國能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 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臺海現狀,共同 維護印太和平穩定。回顧二戰期間,我們都經歷 戰爭的苦難,被侵略的傷痛,應該汲取教訓,絕 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二戰的結果也告訴我們,「侵略必敗,團 結必勝」,和平必須靠實力!我要向國人和國 際社會宣示:今年底將提出國防特別預算; 明年度,我們的國防預算,按照北約標準,將 超過GDP3%;並且也會在2030 年前,達到 GDP5%,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 國防支出的增加,並非漫無目的,而是有應 對敵情威脅的明確必要,也是發展國防產業的動 力,透過新的國防預算,我們要達成三大目標: 第一,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Dome), 建構臺灣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 防空系統,為臺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 防護網。 第二,加強引進、結合高科技及AI 技術,建 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發揮不對稱戰略的嚇阻 效能。 第三,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與先進國 家軍工產業合作,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的實 力,透過在地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深化 本土供應鏈,臺灣可以加速產業升級,強化 軍備韌性、提升國防工業能量,進而成為友 盟信賴的安全合作夥伴,共同排除紅色供應 鏈,為自由民主國家建立國防信任,一起建 構守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強防線。 我們有決心透過實力維護和平,我們也深 信,實力不只要透過軍力,也要透過全社會 的韌性。 空軍雷虎小組五架勇鷹高教機壓軸登場,施放彩煙飛越 總統府上空, 為活動畫下完美句點。(圖/總統府)

22 過去一年,我們透過「總統府全社會防衛 韌性委員會」的努力,凝聚了政府與民間、中 央與地方更強大的力量,並整合災防與防衛, 來強化軍民之間的協作能力,我們也持續加強 民力訓練、能源、醫療、資通網絡、金融等韌 性,全面提升對各項危機的應變能力。 我要強調,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需要每 一分力量。上個月,我們發布了最新的《臺灣 全民安全指引》手冊,內容涵蓋各種天災、甚 至軍事侵略等極端情境的應對策略,這本手冊 將逐步推廣到家家戶戶,因為唯有全民參與, 自助助人,臺灣才能有更強大的韌性,因應各 種挑戰。 團結一心 勇敢向前 各位國人同胞,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種 種挑戰,但臺灣人民從不放棄希望,每當危 機來臨,我們總是看到無數臺灣人民無私地 站在第一線,為自己心愛的國家奉獻心力。 就在上個月,有兩個畫面,非常令人感 動,一個是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紐約召開,許 多海外僑胞,自主集資、發動募款,讓紐約 時代廣場再度亮起「讓臺灣參與」、「團結 會更好」的廣告,感動了世界各國往來的民 眾。 另一個是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後,成千 上萬,穿著雨鞋,拿起鏟子,不遠千里前去 救援,只為讓花蓮受災鄉親早日恢復正常生 活的「鏟子超人」。 每一位「鏟子超人」鏟出的,不只是厚重 的淤泥,幫助災民重返家園;也是一道道希 望的光,溫暖每一個人的心。更證明了,臺 灣人在面對危機時,擁有無比強大的韌性, 有決心來守護自己的家園! 現在,讓我們一起感謝來自全國各行各業 的救災超人、感謝投入救災的外國朋友,也 感謝軍警消、感謝中央和地方投入救災工作 的所有同仁們。 這場自發性的全民運動,在世界上絕無僅 有,也將讓全世界的人記得:臺灣,那一個 小小多山的國家,是何等的有愛心,是何等 偉大啊! 未來,我將帶領國家,團結一心,無畏風 雨,不怕挑戰,勇敢向前,邁向更美好的明 天! 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中華民國臺灣 加油!謝謝大家。

“ 焦點話題 23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4月,援引《國 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對211個國家與地區加徵對等關稅 (reciprocal tariffs),平均稅率達16.7%,希冀藉此平衡貨貿 失衡。臺灣更首當其衝,遭課 32.0%。 歷經90天的磋商期,美國於7月敲定對等關稅暫訂稅率。如 圖1所示,臺灣在內的27國,因巨額貨貿順差且未取得共識, 遭課 18%—41%。40 國因達成協議或僅微量順差,課以 15%。 91 個逆差國課以 10%。本文將剖析對等關稅的後續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211個國家與地區加徵對等關稅,希冀藉此平衡貨貿失衡。 (圖/擷取The White House FB) 4.7 10.6 8.2 5.3 4.1 60.0 7.1 7.1 0.6 2.9 5.9 6.5 23.5 53.5 稅率 (%) 比率 (%) 4月 7月 50 40 30 20 15 10 0 圖1 美國對等關稅(2025年) 美國 對 等 關 稅 政 策 後 續 影 響 觀 察 文/ 王國 臣( 中華 經濟 研究 院第 一研 究所 助研 究員 )

24/1 24/3 24/5 24/7 25/3 25/5 25/7 25/1 24/9 24/11 24/1 24/4 24/7 25/4 25/7 25/1 24/10 逆差 產能利用 餐飲零售 進口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月 月 79 78 78 77 77 76 5 4 3 2 1 0 0 +\ ¯˘P ä->=@ $M% ! S' +$#$F /01 EE2( ">? ÿŸ 2#&*<: ÁËÈ ñóA 'œe )"' )"% )"* '"& '"+ '"' +'.# $ #!"# $ 24/1 24/4 24/7 25/4 25/7 25/1 24/10 失業率 時薪 月 4.4 4.2 4.0 3.8 3.6 3.4 24/1 24/3 24/5 24/7 25/3 25/5 25/7 25/1 24/9 24/11 PPI CPI 月 4.4 4.2 4.0 3.8 3.6 3.4 3.2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µ 0 +\ ¯˘P ä->=@ $M% ! S' +$#$F /01 EE2( ">? ÿŸ 2#&*<: ÁËÈ ñóA 'œe )"' )"% )"* '"& '"+ '"' +'.# $ #!"# $ P P Q 489 }‘ '' '( '% '! '* ', (& (# (+ +'.# $ #!"# $ 24/1 24/4 24/7 25/4 25/7 25/1 24/10 月 月 1985=100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115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3.2 3.0 CCI PMI 24/1 24/4 24/7 25/4 25/7 25/1 24/10 30 25 20 15 10 5 0 DJIA 10年期國債 24 美國經濟深受對等關稅衝擊 美國貨貿進口年增率,由2024年的6.1%竄 升到2025年第1季的26.3%。此後穩步走弱, 前7 個月降至11.5%。貨貿逆差年增率,亦由 14.9%竄升到67.5%,再降至23.2%。加徵關 稅預期引發急單效應;惟對等關稅過於凶悍, 抑制各國對美出口。 對等關稅亦衝擊美國內需動能。前7 個月, 餐飲零售銷售額年增4.3%,連續3個月減緩。 消費疲軟又削弱投資意願。7月工業產能利用率 僅77.5%,低於80.0%的長期趨勢線,凸顯企 業經營愈趨保守。(見圖2) 圖2 美國經濟動能 (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 圖3 美國勞動市場表現與物價水準 受此影響,8 月底,美國失業率達4.3%,連 續第2個月走揚,且創2021年11月以來新高。 就業市場緊縮加大減薪壓力。8月私人非農受僱 員工的平均時薪年增3.7%,較上月減緩0.3個 百分點。預期收入縮減,又加劇消費頹靡。 更嚴峻的是,美國8 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 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 僅48.7%,連續6 個月低於50.0%的景氣榮枯 線。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亦連續半年低於100 點,深陷衰 退區間。易言之,美國民眾看淡經濟前景。 圖4 美國景氣預警 (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 物價指數(product price index, PPI)亦年增 2.6%,較上年同期加快0.5 個百分點。美國已 面臨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見圖3)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年增率由4 月的2.3%,持續爬升到8 月 的2.9%,逼近15個月以來的峰值。8月生產者 (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 市場情緒也趨低落。8 月道瓊工業平均指數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年 增11.0%,低於上年同期5.1 個百分點。10 年 期公債到期殖利率則持續震盪,由1月的4.63% 降至3月的4.28%,再回升到5月的4.42%,8 月又跌至4.26%。(見圖4) 比 率︵ %︶年增 率︵ %︶ 年增 率︵ %︶ 年增 率︵ %︶ 比率 ︵ %︶ % 比率 ︵ %︶ 殖利 率︵ %︶ 年增 率︵ %︶

%" $ $ !&" " "#;<=>(#$#&)!/0#$#% ))/*" P P Q3HDR'H$8)"H98)"(\ST…g,C +!"3 489UFVAC>.@,±Öè?:+Wç,X”-.-.*?+ }‘’÷PY?Z^[\;f'EG98$F"' H7)8$#:9%7' 3D8G$#F71'EH3(òÚ],ñ^UF_ä?B>?:ÁËÈ,” %&◊`}‘’÷P' P P 34√aW®%&>ºP%&bcdºeã-+\÷¯ '0B>?@(,ÙÖfgéC +\0/>6@PA +hÙe˝ijk ln\,onmÙÖn€éC +\=>? :ÁËÈ,op>? qd9ABC\r˛W®P'œ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EFG 3415 24/1 24/4 24/7 25/4 25/7 25/1 24/10 MM 降息 月 100 80 60 40 20 0 24/1 24/4 24/7 25/4 25/7 25/1 24/10 不支持 支持 月 55 50 45 40 35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焦點話題 25 2025/ October 交流No.203 財經M平方(MacroMicro)的追蹤顯示, 8 月美國經濟衰退機率為38.0%,連續第7 個 月攀升,並創2020年7月以來新高。芝加哥商 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CME)亦指明,降息機率暴增79.7個百分點, 創川普就任以來新高。 經濟低迷衝擊川普民意。川普施政滿意度 由2 月的高峰(49.7%),持續下探到8 月的 45.1%。3月支持度已呈現死亡差交,且差距持 續擴大到8 月的6.7 個百分點,隱含民眾不滿 對等關稅的負面衝擊。(見圖5) 圖5 美國政經風險 (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 臺對美出口持續擴張 2025年前7個月,臺灣對美貨貿出口1,032億 美元,占美進口總額的4.9%,較2018年美中關 稅戰爆發初期上升3.1 個百分點,居主要競爭國 之冠。印度、韓國、馬來西亞與印尼亦有所成長。 中國大陸、日本與歐盟則同步衰退。(見表1) 表2 臺灣與主要競爭國對美貨貿逆差 表3 臺灣與主要競爭國對美中間財出口 表1 臺灣與主要競爭國對美貨貿出口 前7 個月,臺灣對美貨貿順差726 億美元, 占美逆差的8.7%,較2018年上升7.0個百分點, 居主要競爭國之冠。韓國與印度緊追在後,歐盟 與印尼亦有所成長。中國大陸、日本與馬來西亞 則聯袂衰退。(見表2) 前7 個月,臺灣對美中間財與資本設備出口 763 萬美元,占美相關商品進口的5.3%,較 2018年上升3.2個百分點,居主要競爭國之冠。 歐盟、印度、韓國與印尼亦有所成長。中國大陸、 馬來西亞與日本則同步衰退。(見表3) 單位:比率(%) 時間 臺灣 中國 歐盟 日本 韓國 印度 大馬 印尼 2018年 1.8 21.3 19.2 5.6 2.9 2.1 1.6 0.8 2019年 2.2 18.2 20.6 5.8 3.1 2.3 1.6 0.8 2020年 2.6 18.4 17.8 5.1 3.3 2.2 1.9 0.9 2021年 2.7 18.0 17.4 4.8 3.4 2.6 2.0 1.0 2022年 2.8 16.8 17.1 4.6 3.6 2.6 1.7 1.1 2023年 2.9 13.9 18.8 4.8 3.8 2.7 1.5 0.9 2024年 3.5 13.4 18.5 4.5 4.0 2.7 1.6 0.9 2025年 4.9 9.9 19.0 4.2 3.6 3.1 1.7 1.0 說明:大馬為馬來西亞。2025年最新數據為前7個月。 單位:比率(%) 時間 臺灣 中國 歐盟 日本 韓國 印度 大馬 印尼 2017年 2.1 47.4 19.1 8.7 2.9 2.9 3.1 1.7 2018年 1.7 48.1 19.3 7.7 2.0 2.4 3.0 1.4 2019年 2.7 40.6 20.8 8.1 2.4 2.7 3.2 1.5 2020年 3.3 33.8 20.2 6.1 2.7 2.7 3.5 1.4 2021年 3.7 33.5 20.4 5.6 2.7 3.1 3.8 1.6 2022年 4.1 33.2 17.5 5.8 3.7 3.3 3.1 2.1 2023年 4.6 26.6 19.7 6.8 4.9 4.1 2.5 1.6 2024年 6.0 24.3 19.5 5.7 5.4 3.8 2.1 1.5 2025年 8.7 16.6 19.5 4.9 4.3 4.6 2.2 1.7 說明:大馬為馬來西亞。2025年最新數據為前7個月。 單位:比率(%) 時間 臺灣 中國 歐盟 日本 韓國 印度 大馬 印尼 2017年 2.3 24.4 15.3 5.7 3.9 1.5 4.7 0.4 2018年 2.1 23.9 15.4 5.5 3.5 1.6 4.9 0.4 2019年 2.4 19.9 16.5 5.6 3.6 1.7 5.3 0.4 2020年 2.7 20.7 16.6 5.2 3.4 1.7 5.7 0.4 2021年 2.8 20.2 15.7 4.9 3.5 2.0 5.8 0.5 2022年 3.3 13.5 16.9 5.3 4.1 2.4 2.1 0.7 2023年 3.3 11.3 18.3 5.3 4.2 2.5 1.8 0.6 2024年 4.2 11.0 18.1 5.1 4.4 2.4 2.0 0.6 2025年 5.3 7.9 18.5 4.7 4.0 2.8 2.0 0.8 說明:大馬為馬來西亞。2025年最新數據為前7個月。 比 率︵ %︶ 比率 ︵ %︶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