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201期

臺灣面對外部威脅如何厚植防衛韌性 低空經濟崛起 兩岸急趕全球發展浪潮 臺商對中國大陸「經濟間諜」犯罪的認識與防範 6月 號 ISSUE No. 201 兩 岸 的.多 元 的.宏 觀 的 www.sef.org.tw ISSN:1560-6716 2 0 2 5 韌性安全網 打造 全民團結

發行人語 端午佳節,闔家團圓,誠摯祝福《交流雙月 刊》的讀者,平安健康。 賴總統在5月20日就職屆滿一週年之際發表 談話,強調民主是我們的價值,也是我們國力 的展現。面對媒體問及如何維護臺海和平時, 總統再次重申,臺灣是熱愛和平的國家,然而, 追求和平不能有幻想。因此,未來會持續在「和 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下,加強國防力量、強 化經濟韌性、積極國際合作,以備戰來避戰。 賴總統也多次向對岸伸出橄欖枝,只要在對等 尊嚴的前提下,臺灣樂意與中國大陸交流合作, 透過交流取代圍堵、以對話取代對抗,朝和平 共融方向發展。 暑期將至,我們注意到,對岸推出所謂的「青 年創業輔導團」,卻有不肖人士利用臺灣青年 的證件申請補貼、進行詐騙;另外,對岸的「青 年文化交流團」也大量向臺灣校園招手,其中 可能蘊含政治統戰、或是遇到良莠不齊的旅遊 品質,臺灣學子更可能在中國留下數位足跡遭 到監控,不可不慎。 值得欣慰的是,近期有許多來自大專院校的 學生、民間團體踴躍報名參訪海基會,透過座 談與實地了解,不僅對本會各項業務有更深認 識,也深刻了解當前的兩岸局勢。我們樂見這 樣的趨勢,也期盼臺灣社會能有更多對於兩岸 議題的理性討論與參與。 誠如賴總統所說,我們熱愛和平,而和平的 種子需要持續灌溉與耕耘。海基會將在政府的 政策指引下,持續強化服務量能、累積兩岸善 意,以實際行動落實和平理念,為兩岸人民創 造安定、美好的未來。 例如近期,由於許多陸配朋友需要補繳註銷 戶籍證明公證書,海基會的服務量大幅增加。 不過,我們仍秉持關懷陸配權益的初衷,做好 人力規劃,致力提供友善、迅速與妥善的協助, 持續扮演陸配好朋友堅強的後盾。 01 交流 2025/ June No.201

未雨綢繆 才能防範未然 02 想像一個情境,你住的城市被大規模空襲,你和 受傷的家人被疏散到住家附近的地下停車場。天色 漸晚,你又餓又累又渴,受傷的家人也急需包紮, 電力、照明、食物、飲水、醫療越來越急迫,街坊 鄰居都在傳聞空襲短期內不會結束,該怎麼度過這 漫漫長日,讓生活迅速回復常軌? 隨著極端氣候、外部威脅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全社會防衛韌性」已是國際共同努力的主題。所 謂「韌性」,原意為「回彈」,放在社會的脈絡中, 就是從災害中迅速恢復的能力。社會本是環環相扣 的有機體,「全社會防衛韌性」不僅指涉軍事系統, 更是政府、社會與產業都要參與的「全民運動」。 鄰近的中國大陸為臺灣的「境外敵對勢力」,提 升軍事力量也成為臺灣的「全民運動」。中共不僅 推動「軍民融合」策略,整合軍民資源、促進國防 科技與經濟共融發展,同時發展民兵組織,強化平 時與戰時的動員能力,更頻繁利用民用船隻,在附 近海域進行灰色地帶作戰。 面對越來越大的外部威脅,臺灣防衛意識要增 強,事先做好準備,就能臨危不亂。賴清德總統在 今年3 月中旬提出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宣布將 採取17條因應策略,向世界宣達反併吞的決心, 並強化軍事系統的忠誠、實施兩岸人員單一身分制 度、增加國人對兩岸交流與中共統戰的風險意識, 期能化被動為主動,強化臺灣的民主防禦力。 平時的資訊識讀與警覺性建構,也是社會防線的 一部分。本期海基會撰文揭露中共統戰團的手法與 意圖,以及當今中國大陸就業市場的困境與亂象, 同時也邀請專家剖析中國大陸「經濟間諜」罪, 以加深國人對中國大陸的認識,於兩岸交流時提 高警覺,赴陸就業創業時審慎評估風險。 中國大陸海外留學的「退潮」,也反映出大 陸就業市場的艱困。除學費提高、歸國就業優勢 不再,美中地緣政治競爭更讓大陸留學生被標籤 化,被拒發簽證或遭到遣返時有所聞。面對海外 求職不易,返國就業被懷疑忠誠,過去人人欣羨 的「海歸派」陷入「兩面不是人」的困境,成為 美中對抗下的犧牲品。 好工作難尋,中國大陸越來越多人將「容貌」 當作錄取工作的絕對因素,加上社群軟體「視覺 化」、「人設化」推波助瀾,彷彿一個完美的容 顏已成在當今社會走跳的必備條件。對此大陸亦 出現反省的聲音,例如在一線城市興起的「女性 誇誇會」,鼓勵女性從外界的眼光中釋放,忠實 「做自己」。 海基會也積極展現特色,強化與民眾互動,建 構民眾對兩岸情勢的正確認知。除了將民眾「引 進來」認識海基會,也透過響應捐血、路跑、對 外演講等方式「走出去」,分享政策資訊及兩岸 交流實務經驗。作為政府大陸工作體系的一環, 樹立民眾民主防衛意識,海基會責無旁貸。海基 會將與民眾一同努力,編織起韌性安全網,共同 守護國家安全。 編輯手記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目錄 03 發行人 / 羅文嘉 社長 / 黎寶文 編輯顧問 / 蔡孟君、彭顯鈞 總編輯 / 劉慧玲 副總編輯 / 張顏顯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符芳碩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交流 No. 201 2025/June 焦點話題 兩岸視窗 「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分析與芻議 中國大陸「軍民融合」對臺加大威脅 臺灣面對外部威脅如何厚植防衛韌性 賴總統國安17 條 守護民主臺灣 從美中關稅戰看《實施〈反外國制裁法〉 的規定》與外資的兩難 G2 競爭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新動向 譚偉恩 洪子傑 沈明室 吳瑟致 陳若蘭 劉孟俊 陳壹貞 廖珪如 蔡儀潔 陳宥菘 陳詩涵 低空經濟崛起 兩岸急趕全球發展浪潮 當女性誇誇而談 凝聚的社會力不容忽視 從禁童餐廳到高鐵衝突 兩岸少子化下的 「厭童」現象 兩岸留學率均降 海歸派不再吃香? 社群媒體推「播」助瀾 兩岸年輕人陷容 貌焦慮困境 05 09 13 17 21 25 財經實務 臺商對中國大陸「經濟間諜」犯罪的認識 與防範 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的就業困境與亂象 姜志俊 張至輝 49 53 29 33 37 41 45 29 2025年 月號 6 No. 201 13

04 海基會活動 陸生起步走!走讀新竹關西日常的 「油、鹹、香」 海基會舉辦「陸生大稻埕走讀活動」 海基會舉辦「2025大陸臺商端節活動」 協助臺商應變當前經濟情勢 海基會走訪臺南在地產業 見證臺商 創新與轉型韌性 海陸兩會同行 跑出臺灣安心力 莊覲瑜 黃韻如 張至輝 葉耀嵐 陳姿婷 宋乙翔 活力臺灣 全球捐血率最高 「熱血臺灣」名副其實 67 許力仁 交流實務 青年世代面對中共統戰團的挑戰與因應 63 69 71 72 73 75 73 66 2025. June 法律實務 「人工生殖同意書」公證之淺析 ―兼論《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擴大人工生殖對象 收養人死亡後之終止收養 兩岸法制大不同 陳美琳 林俊谷 57 61 目 錄

“ 焦點話題 05 2025/ June 交流No.201 民力訓練暨運用:從「志願參與」到「韌性資產」 從「社會資本」與「制度信任」的角度來看,民力動員的實際效能取決 於一國公民對政策或制度的認同感和信任度。由於臺灣目前缺乏類似芬蘭 的「全面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機制,也就是將民防、關鍵 基礎設施的確保,以及非和平時期的對外經貿管道等融合成國防事務的一 環,加上民力的志願參與還停留在比較多的象徵性意義,現有民防組織的 「法制化」克不容緩,如此才能提供完整的防務訓練、保險規劃、經濟補 償,並將參與的公民納入地方政府的災防或國防編制,真正讓可用之「民 力」轉化為國安韌性的資產。 芬蘭的全面防衛(kokonaismaanpuolustus or total defence)可以 作為臺灣的借鑑,因其將國防視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而非僅限於軍方。透 「全社會防衛韌性」強調政府、私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以應對複雜多 變的安全威脅。圖為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圖/總統府) 「全社會防衛韌性」強調政府、私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 建立跨部會、跨層級的公私協作分工機制,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安 全威脅。對於地處戰略要衝、面臨多重挑戰的臺灣而言,此一概 念的落實尤為重要。然而,「全社會防衛韌性」之落實遠較傳統 公部門的行政任務更加困難,需仰賴多方行為者形成夥伴關係與 建立分工合作,最終以集體之力克服所面臨之共同挑戰。 「全 社 會 防 衛 韌 性 」 的 分 析 與芻 議 文/ 譚偉 恩( 中興 大學 國際 政治 研究 所教 授)

06 芬蘭將國防視為整個社會的 責任,而非僅限於軍方。(圖 /擷取芬蘭女性國家緊急應 變協會) 能源與關鍵基礎設施維運: 去集中化或能源在地化 在各種天然災害頻生的極端氣候背 景下,如何維持一國內部社會的穩定 發展,高度仰賴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 正常運作。事實上,各種天然災害對 關鍵基礎設施的影響遠超過其它公共 設施,而關鍵基礎設施一旦遭受破壞, 對社會的衝擊往往更加嚴峻,不但會 造成人員傷亡與設施本身的毀損,還 會連帶讓其它的基本民生需求受到妨 礙。應予注意的是,此處基礎設施之 維運特別聚焦在如何「去集中化」, 也就是分散風險的概念。不過,若「去 集中化」成功,基礎設施的維運將會成 為多個部會的共同業務,屆時會有多 個權責機關協調不良的潛在風險,文 獻稱此為「政府碎裂」(government fragmentation)。要克服此一問題 最好的方法是成立國家級的「基礎設 施韌性中心」,由其負責統合基礎設 施的事前養護與事後修繕,並強化(以 明文立法及授權的方式為宜)地方政 府在應變責任與資源配置上的能力。 此外,當前最為棘手的挑戰是 如何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在提 過日常訓練與危機預演,確保公私部門在危 機發生時能相互馳援,並且即時分享資訊, 以達有效減少被假訊息或心理戰干擾之風 險。對我國而言「全面防衛」甚為重要,因 為面對來自「境外敵對勢力」持續且長期的 不定時威脅,若能建立起類似芬蘭的模式, 將有助於提升臺灣的國防韌性。 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 備援網絡多元化和儲量透明化 如果要讓民間的量販業和物流企業參與 戰略物資的盤整和配送,「快速調度」與 「全臺網絡」是最重要的兩大考量。然而, 這樣的「全社會」模式有可能會過度依賴 私部門,且忽略了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詳言之,民間業者在戰爭沒有真正 爆發以前,是以「營運成本最小化」為優先 考量,政府若無法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平時 與戰時應變切換機制,物資的盤整和配送 極可能出現雖有管道路徑但物資數量不足, 或物資數量充足但卻難以進入所需地區(特 別是山區)之問題。因此,政策實踐上不 妨參考日本的物資備援與儲量透明化制度, 設定重要民生物資的最低庫存標準,同時要 求民間企業在國安緊急情勢下回報物資儲 量與消耗情況。

焦點話題 07 2025/ June 交流No.201 高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之餘,也盡可 能優化能源安全的韌性。德國的分 散 式 能 源 系 統(dezentralisierte Energieversorgung) 不 僅 提 升 了 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也加強了整體社 會韌性,對臺灣而言具有高度參考 價值。德國的「公民能源合作社」 (Energiegenossenschaften),在農 村與城鄉交界區推動由在地居民持股的 再生能源投資計畫,並由國家提供低利 之綠色貸款。與此同時,在戰略敏感地 區建設結合儲能與小型再生能源的「能 源韌性站」,平時供應民用能源,戰時 則直接轉為軍事用途的緊急供電站,優 化國家安全在能源面向的韌性。 社福醫療與避難設施整備: 制度盲點的克服 此主軸的核心關鍵是如何提升社會福 利與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建立一個完 善避難機制,保障國人的基本公衛需要 在災害中不致於受到太大衝擊。由於醫 療資源與避難設施是確保人類安全的關 鍵,但目前多數國家的政策聚焦在實體 醫療資源的整備,較少慮及社會中弱勢 群體之實際需求。舉例來說,偏鄉地區 的孩童或肢體不便的高齡長者,經常無 法獲得(或難以取得)充分之醫療資源, 也不太可能參與中央或地方的社福決 策,是既存制度中的「盲點」。 荷蘭的「三角州計畫」(Delta Programme),對幼童、高齡者與 行動不便者等群體制定分層避難措施 (layered evacuation measures), 佐以優先疏散名單、社區接駁,以及無 障礙避難中心設置等具體支援機制。 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 強化資安防護力 新加坡的金融韌性四層防線(Four Layers of Financial Cyber Resilience)架構,特別鼓勵民間 研發的資安科技在監理實驗場域進行測試,並在通過 後得以應用於全國金融體系。這種作法有助資安技術 能量的迅速提升。當某一銀行遭受駭客攻擊時,其它 同業無從得知與防範,極易形成橫向脆弱性。為強化 金融面向資訊被滲透、惡意干擾,金融領域已不再是 純粹之經濟議題,同時也是資安維護的必要考量。 「韌性」並非一個新概念,但在國家安全面臨多 元化的威脅下,強調韌性並將之納入國安戰略,同時 以「全社會」的角度重新擘劃中央與地方的政策有其 必要。事實上,對韌性的高度重視有助於因應當前的 國際局勢變遷。首先,國安韌性的優化本身就是一種 有效的嚇阻力量,能夠弱化攻擊者預期產生之損害, 進而達到抑制被攻擊的效果。其次,國安韌性的提升

08 德國的分散式能源系統,是將小型發電與儲能設備分散在國家各 處。圖為德國鄉村附近的綠能設備。(圖/擷取維基百科) 臺灣在2024年平均每週遭受3,993次駭客攻擊,突顯政府單位和私人 企業在資安防護力方面的短缺,尚待補強。圖為駭客示意圖。(圖/ Freepik) 是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的一種指標,既有的它國實踐顯 示,全社會防衛做得越紮實,能獲得的正向回報就越 多。最後,「全社會」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公正性 (justice),對於某些容易被危機深刻影響的脆弱群 體來說,「全社會韌性」無疑是一項制度窗口,將他 / 他們與國家安全更好地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加 以歧視、忽略或邊緣化。

“ 焦點話題 09 2025/ June 交流No.201 隨著解放軍逐步邁向「2027 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近年 來在軍隊發展方面屢次強調「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重要性。例 如2025年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解放軍團組時指出:「要 抓住我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機遇,創新戰鬥力建設和運用模 式,健全先進技術敏捷回應和快速轉化機制,加快發展新質戰鬥 力」。所謂「新質」生產力與戰鬥力涵蓋範圍廣泛,包括航太、 網路、無人機、高超音速飛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於 國防產業的創新應用。對解放軍而言,如何發展新興科技以取得 優勢,將是打贏未來戰爭的重要關鍵。因此「軍民融合」政策的 推動成效,也將是中共能否進一步強化其軍事實力的關鍵指標。 中共軍民融合策略成效斐然 中共推動的「軍民融合」,一般包括將軍用技術轉為民用的「軍轉民」, 以及由民間企業與非國防產業的國企協助軍事建設的「民參軍」兩個面向。但 實際上,中共過去早已透過包括「千人計畫」、租稅優惠、收購或投資外國 企業,以及網路與技術竊取等方式取得許多軍民兩用技術。例如2018年,中 所謂「新質」生產力與戰鬥力涵蓋範圍廣泛,包括航太、無人機、高超音速飛 彈等科技國防的創新應用。(圖/東方IC) 中國 大 陸 「 軍 民 融 合 」 對 臺 加 大威 脅 文/ 洪子 傑( 國防 安全 研究 院中 共政 軍與 作戰 概念 研究 所副 研究 員)

10 「中國製造2025」受到 美國的經貿制裁與高關 稅的反制措施後愈趨低 調,但實際上仍持續在執 行。(圖/東方IC) 資透過在香港設立的公司,收購義大利 的軍用無人機廠商阿爾卑飛機公司(Alpi Aviation),可能取得夜視感測器、資 料傳輸技術等特定技術;美國華裔工程 師在通用電力公司工作期間,竊取其渦 輪機技術的相關秘密;2016年北京耐威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瑞通芯源並間 接控股瑞典製造商賽萊克斯(Silex)後, 該公司的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對 於解放軍武器現代化有不小的提升,如 提升精密導引武器的精準度、提升無人 載具的自動導航與環境感知能力,以及 有助於發展小型化、低功耗、高頻率的 通訊與雷達系統,提升訊號穩定與抗干 擾能力。 另一方面,中共過去強調的「中國製 造2025」,受到美國的經貿制裁與高關 稅的反制措施後愈趨低調,但實際上仍 持續在執行。中共要求外國企業轉移技 術以換取市場准入,在許多產業如航太、 船舶、新能源、機器人等領域取得重要 進展。根據《南華早報》2024 年4 月 30日的報導,儘管當時距離2025年目標期程仍有 8 個月,但「中國製造2025」訂下的260 多項目 標已有超過86%完成。此外,中共也透過政府補 貼、減稅或優先合約承攬等誘因,鼓勵國內外私人 企業參與與國防相關的合作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解放軍海軍實 力突飛猛進,在造艦技術上,多受益於 民間企業的參與,例如在電子技術、材 料科學、能源儲存與水下聲學技術有所 突破,有助於解放軍海軍在垂直發射系 統、雷達系統、雷達匿蹤與潛艦技術的 提升。除了技術本身的突破,尚有其他 有助於強化中共軍力的潛在因素。例如 近期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造 船戰爭:對抗中國軍民兩用的造船帝 國」報告(Ship Wars:Confronting China’s Dual-Use Shipbuilding Empire)指出,過去外國企業向中國 大陸造船廠下單,早已支付數十億美元 的資金。中國大陸在全球造船市場的占 比,從2000年不足5%,攀升至2024 年已超過50%,這些經驗與金流也間 接幫助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就連我國 的長榮集團亦為其客戶之一。

焦點話題 11 2025/ June 交流No.201 「軍民融合」下的民兵動員 對臺威脅漸增 依據中共2013 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指出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也包括國防教育改革、國防 動員體制以及民兵預備役體制之變革。儘管當 前較少從軍民融合的角度看中共的民兵組織發 展情形,但事實上這仍屬於中共軍民融合深度 發展之範疇。尤自2023 年後,中共加速在國 有企業內部設立「人民武裝部」,強調軍地合 力,其目的在於強化動員能力,不僅使用國企 資源,更賦予其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職責。 近期中共運用民兵與民用船隻從事灰色地帶 襲擾的行動愈加頻繁,亦構成區域安全的重大 挑戰。除了南海海上民兵持續進行騷擾,類似 情況近來也延伸至臺海周邊。例如2025 年4 月1日,中共舉行的聯合軍演中,我國海巡署 首次證實有3艘海上民兵船參與演習。過去幾 當前軍民融合重點: 發展國防科技以強化經濟 中共推動軍民融合政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 挑戰日益複雜。例如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彼此權 責不清、各地法規規範差異、資源分配不均、缺 乏統籌規劃等問題,不僅削弱了軍民融合的實質 成效,也提高民間企業進入軍工產業的門檻與成 本。此外,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取得高階晶片的限 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共發展新興國防科 技的時程。 儘管如此,這些障礙並未改變北京試圖藉由 軍民融合實現國家整體戰略目標的方向。當前中 共推動的軍民融合政策,除著眼於軍事現代化與 強化新質戰鬥力外,也被賦予透過發展新興國防 工業與高科技產業以帶動經濟發展的任務。習近 平近年多次強調建立「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 力」,其核心意涵不僅是軍民資源整合,更企圖 藉由更具整合性的統籌規劃解決前述內部問題, 並進一步促進國防科技與經濟的共融發展。因 此,當前的軍民融合不僅是實現「科技強軍」的 戰略手段,也被視為因應外部科技圍堵與推動內 部經濟調整的重要工具。 中國大陸推動軍民融合,以實現「科技強軍」的戰略計 畫。(圖/擷取中新網)

12 年亦出現多起可疑事件,例如2024年6月, 一名解放軍退役海軍少校駕駛快艇闖入淡水河 口;同年9月,一名陸籍男子更以橡皮艇偷渡 至林口海岸。自2021 年以來,臺灣已有30 多起海底電纜遭破壞事件,其中多次涉案船隻 為中國大陸籍或由中方操控的權宜船。儘管部 分事件或可歸因於偶發,然綜觀其類型與頻 率,難以排除中共在背後藉由民兵或民用載具 進行干擾。 自2021年以來,臺灣已有30多起海底電纜遭破壞事件,其中多 次涉案船隻為中國大陸籍或由中方操控的權宜船。圖為海底電纜 示意圖。(圖/擷取CRUX) 習近平推動的軍民融合政策已逐步開花結果, 也使臺灣面臨更複雜且持續性的挑戰。對此,未 來我國除需持續厚植國防實力、發展國防產業與 增強社會韌性,也應避免我國企業在無意間助長 了中共國防軍事產業的發展。

“ 焦點話題 13 2025/ June 交流No.201 賴總統在就任後,陸續提出成立健康臺灣、氣候變遷對策、全社 會防衛韌性等三大委員會,並延攬政府、社會先進及專家成為委 員,每季開會一次,針對臺灣重要的衛生安全、氣候變遷及全社會 防衛韌性的各項議題,進行討論凝聚共識,以做為行政院決策及執 行的參考。尤其是全社會防衛韌性,涵蓋了國防、民生、災防及民 主的四大韌性措施,成為賴總統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施政重點。 去年 12 月 26 日,總統府舉行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兵棋推演,邀請 國安會及中央部會、臺南市政府等,齊聚總統府針對中共對臺灣高 強度的灰色地帶行動及瀕臨戰爭狀況下的各種想定進行推演,期能 發現機制運作問題,謀求整合部會功能。今年3月27日更在臺南 市政府進行地方政府的實兵演練,實際驗證地方政府針對與戰爭類 似的天然及人為災害的能量與機制。這些推演及演習都證明不論中 央或地方政府,都已經針對臺灣可能面臨的各種威脅,加以防範與 準備,以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 臺灣 面 對 外 部 威 脅 如 何 厚 植防 衛 韌 性 文/ 沈明 室( 國防 安全 研究 院國 家安 全研 究所 研究 員)

14 習近平上任後追求民族主義,將解決臺灣問題列為主 要政策目標。(圖/路透社) 臺灣面臨的外部威脅 從2001年之後,因為國際恐怖主義威脅 的升高,許多國家著重非軍事性威脅,並加 強因為內部安全威脅所需的因應機制及能 量。然而臺灣處境與國際趨勢略有差異,縱 使臺灣有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被國際恐怖主 義列為目標,但是臺灣不同宗教之間的和諧 相處,也無偏激政策,加上已經完成許多各 項反恐準備能量與法制建設,雖有極少數零 星事件發生,並未造成重大傷亡。反恐專責 單位轉型以國土安全為主。 全社會防衛韌性,涵蓋了國防、民生、災防及民主,成 為賴總統維護國家安全的施政重點。圖為全社會防衛韌 性的兵棋推演。(圖/總統府) 冷戰結束後,兩岸關係曾經歷和解期, 民間往來熱絡,經貿互賴程度很高。但 是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任之後,因為 追求崇高的民族主義目標,不斷地擴張 軍備,將解決臺灣問題列為主要政策目 標。中共慣常使用「和戰兩手」策略, 在和平統一難以速成的情況下,對臺軍 事脅迫行動日益提升。從2022開始,對 臺灣進行多次戰備聯合警巡的演習,更 透過各種灰色地帶行動,企圖擾亂臺灣 政府施政及耗損臺灣在軍事防衛的準備, 造成社會民心士氣的低落,企圖建構中 共未來在解決臺灣問題的優勢。 在此種情勢下,臺灣面臨的首要外部 威脅就是中共對臺灣的軍事侵略,軍事 侵略有不同的作戰模式及階段,也會參 雜政治及經濟手段,形成難以有效因應 的灰色地帶行動。以最壞狀況的軍事侵 略而言,臺灣的防衛韌性就是針對中共 各種可能的軍事行動,如飛彈攻擊、對 指揮中樞的斬首行動、軍事封鎖、外離 島登陸作戰、海空突擊行動、本土登陸 作戰等,進行強化防衛作戰的行動。臺 灣早已有防衛作戰的固安計畫,但是在 軍事的國防韌性,必須結合提升抗敵意 志的心理韌性,以及面對封鎖及包圍時 的防衛韌性,以萬全準備及堅強抗敵意 志,嚇阻中共封鎖或是武力進犯。

焦點話題 15 2025/ June 交流No.201 厚植防衛韌性作為 一、藉由演習發現問題 針對中共對臺各項灰色地帶行動,臺灣早已有 各種機制與措施,而且經過完善的計畫與演練。 但是中共對臺各種行動隨著兩岸情勢及能力變化 而不斷調整,企圖達成突襲的效果。要厚植臺灣 的防衛韌性,除了要掌握中共對臺可能威脅外, 應該強化原有防衛動員、網路安全、災害防救、 反恐、衛生、國土安全等機制,對於新興的威脅, 如海底電纜事故等,也必須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 的功能,定期舉行兵棋推演及演練,藉不斷的演 習發現問題,透過不斷的演練熟悉自己與其他單 位的能力與限制,甚至透過演習促進與社會的溝 通,凝聚政府與社會的共識。 中共善於運用軍事與非軍事手段 融合的策略,以達成政治目的。除了 軍事侵略之外,中共對臺威脅還包括 各種統戰與脅迫行動。如外交打壓與 壓縮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對臺灣商品 或產業制裁的經濟脅迫、融合媒體與 交流的文化統戰等,連帶使臺灣必須 建構外交生存、維持臺灣經濟持續發 展、抗衡中共文化統戰的韌性。近期 中共權宜輪及漁船切斷臺灣海底電纜 事件,企圖干擾臺灣對外離島及國際 的通訊,影響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運 作。中共還以法律戰的形式企圖以聯 合國2758號決議,否認臺灣的主權; 以海警船或軍艦穿越海峽中線或進入 金馬外島禁限制水域,凸顯其海域管 轄權等,這些威脅都已經對臺灣主權 與民主造成危害。 臺灣的防衛韌性就是針對中共各種可能的軍事行動,進 行強化防衛作戰的行動。(圖/路透社)

16 二、機制與法令的建構 臺灣針對各種天然及人為災害的機制與法令 非常完備,但因為承平日久,對於戰爭因應的 相關法令與制度,恐難因應新的戰爭景況及兩 岸情勢。中共如果對臺灣採取隔離或封鎖的作 為,是否應該進入緊急狀態或發布緊急命令? 海巡與海軍平戰任務如何區隔,在何種時機下 整合?中共許多對臺的行動衍生出許多法令無 法規範的緊急情勢。又如有關海底電纜事故的 處理,也會涉及數位發展部、交通部、國防部、 海巡署等,在經過歷次經驗教訓後,雖已經發 展出標準作業程序,但是應向上擴展,強化法 制建構,讓後續處理能夠法制化,也作為人員 訓練或是後續執法的依據。 中共企圖以聯合國2758號決議,否認臺灣的主權。圖為聯合國會議示意圖。(圖/擷取United Nations FB) 三、心理韌性的強化 防衛韌性可以區分為國防、民生、災防及民主 等韌性措施,但是心理韌性是一切韌性的基礎。 因為具備堅強的抗敵意志及心理,可以形塑嚇阻 效益,成為保衛臺海安全的基礎。特別進行持久 作戰或面對中共的封鎖與隔離時,更需要強化心 理的韌性。首先要了解中共對臺意圖,才不會受 到中共統戰作為的迷惑。其次是了解及信任政府 的相關作為,支持政府與軍隊的各項政策與作為, 凝聚全社會的意志與資源。最後,則是強化全民 國防意志,鼓勵全民參與各種防衛動員的準備, 從民防準備到物資動員,支持軍隊的作戰,提升 全民抗敵意志,堅定必勝信念。

“ 焦點話題 17 2025/ June 交流No.201 賴清德總統在今年3月中旬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在會後提出 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將採取17條的因應策略 ,展現出因 應中共對臺威脅的決心。從這17條國安措施中,可以歸納三個 重要意義,分別是:增加社會對國軍的信任、奠定社會內部韌性、 呼應全球去風險化意識,這都牽涉到我國國家安全與民主防禦能 力。政府藉由這17條國安措施「化被動為主動」,面對中共全 方位的精準統戰,政府必須「硬起來」,方能守護國家主權及民 主價值,同時也需要強化國內社會大眾的認知,進而團結對外。 主動防範中共對臺軍公人員滲透 強化社會信任 賴總統17條反統戰措施,最讓外界關注的是,如何反制現役軍人被中共 收買及滲透。賴總統表示將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 度,包括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組織法,以及研 擬《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之處罰、修正對於領取退除給 與人員之相關規範。主要目的有三:「強化社會信任」、「維護軍隊紀律」 及「鞏固國家安全」。 賴清德總統提出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將採取17條因應策略 ,展現出因應中共對臺威脅的決心。 (圖/總統府) 17 賴總 統 國 安 條 守 護 民 主臺 灣 文/ 吳瑟 致( 台北 海洋 科技 大學 通識教 育中 心助 理教 授)

18 政治意義,同時也有公職帶頭接受統戰的 意味,政府有必要加以規範及嚴禁。 公職人員前往中國大陸的規範也必須 強化,過往除了國安人員或涉及國安機密 人士有審核之外,其他中央及地方各級公 職人員幾乎無任何強制性的規定。賴總統 提出的17條策略中,要求建立公職人員 赴中國大陸交流的「揭露制度」,包括行 政官員及民意代表,主要的目的有二:首 先,由於兩岸交流無法受到社會監督,中 共去年開始不斷強調「支持臺灣內部的愛 國統一力量」,除了要破壞臺灣民主政治 運作,也藉由公職人員的前往,形塑兩岸 政治溝通的假象。第二,中共從2023年 開始大力推動「兩岸融合示範區」,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從「融合」來「分化」臺灣 社會,兩岸交流的揭露機制,必須從公職 人員做起。 捍衛國家安全是軍人的天職,中共從 未放棄武力犯臺,又不斷對臺進行文攻 武嚇,倘若軍隊紀律蕩然無存,難以鞏 固國家安全,遑論國家韌性的提升。基 此,現役軍人接受中共收買勢必要恢復 「軍事審判制度」,對於現役及退役軍 事人員遭中共滲透的情勢,究責及處罰 都應當趨嚴,一來嚇阻僥倖心理,二來 嚴明罰則維持紀律。 賴總統的國安17 條因應策略,要求 公職人員帶頭做起。近年來,中共大力 推動臺灣民眾申請中國大陸各種證件, 包括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 政府有必要進行清查及管理。中共積極 拉攏臺灣民眾辦理上述證件的目的有二: 首先,塑造「統戰績效」,中方近期強 調的「融合指標」,愈多臺灣民眾申請 將被視為「社會融合」的樣板;其次, 藉由申辦各種身分證件來掌握個資,一 方面系統建構未來對臺控制的依據,二 來可進一步發揮統戰拉攏的作用。倘若 我軍公教人員有申請的情事,具更大的 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臺,不斷對臺進行各種軍 事威嚇。(圖/路透社)

焦點話題 19 2025/ June 交流No.201 提高社會風險意識 內部團結增加韌性 臺灣內部對於中共對臺統戰有一種「過度 自信」的論調,認為臺灣的民主自由要「包 容」、「正面」看待中共的統戰作為,以「兩 岸和平」為由,認為民主是「萬能」,不必 擔心「統戰」及「滲透」,甚至將「鼓勵/ 支持武統」的言行辯為「言論自由」而受到 保障。專制的中共政權正利用臺灣民主的隙 縫來破壞臺灣的民主運作,削弱社會大眾對 政府的信任,以及碎化國家認同及主權獨立。 為防範中共對臺統戰,賴總統提出的17條 對策中,提及陸籍人士來臺定居,必須依照 我國法律規定,不得兼具雙重身分;換言之, 中共大力推動臺灣民眾申請中國大陸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各種證件。(圖/東方IC) 大陸民眾要申請臺灣身分證,必須放棄原本的中 國大陸戶籍與護照,一來是要強化我國的國家韌 性,二來確保國人的權益不受到傷害。 兩岸民間交流部分,除了要建立社會大眾前 往中國大陸的危機意識外,也要嚴禁大陸人士來 臺進行統戰活動,防範中共以交流之名進行統戰 之實。公益團體前往中國大陸交流也需要對外揭 露,尤其宗教團體是中共主要統戰對象之一,倘 若淪為中共統戰的標靶,不但有違社會公益及服 務的角色,更讓中共進一步控制臺灣社會自主 性,進而牽動社會穩定。

20 依照我國法律規定,中國大陸民眾要申請臺灣身分證,必須放棄原本 的戶籍與護照。圖為中國大陸身分證。(圖/擷取維基百科) 賴總統除了展現政府反統戰及反滲透的意 志,更要「由下至上」推動國家團結,這包 括兩個層面:一是重視國內推動「識讀中國」 的社會認知,二是將中國大陸定調為「境外 敵對勢力」,強化內部敵我意識。這是「必 要之舉」,攸關政府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及民 主制度的立場,從「社會韌性」的強化來奠 定「國家韌性」,特別是中方近年來一再對 臺營造「法律戰」的統戰效果,政府有必要 「硬起來」,促進國內團結及穩定。 全民守護臺灣民主 賴總統的17條國安措施,宣示政府在兩 岸形勢下的立場及態度,尤其採取積極動作 因應中共脅迫,對外呼應國際社會「對中去 風險化」的態勢,同時也讓許多民主國家深 感同受「中國威權擴張」的意識。臺灣積極 反制中共統戰及滲透,是賴總統「和平四大 支柱行動方案」的延伸,面對中共的 極權思維,政府端出國安17項策略, 就是在兩岸互動上劃下清晰的紅線, 以守護國家主權獨立,強化臺灣的民 主防禦力。

“ 焦點話題 21 2025/ June 交流No.201 2018 年起,歐美國家相繼因國安與人權議題,對中國大陸企業 與官員施加單邊制裁。2020 年 11 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明確提 出「以法律手段捍衛中國的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預告面對 外國的「長臂管轄」,中國大陸不再僅以經濟手段對等制裁,而 是透過立法鞏固反制的正當性。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陸陸續推出 若干《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 適用辦法》等行政規定。然而,這些規範缺乏立法層級的拘束力, 因此,2021年6月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外國制 裁法》,將「反制西方」納入國家法律體系中。 關稅報復與法律反制並行 2024年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對中國大陸的商品加徵新一輪高額關 稅,面對美國強硬的對華政策,中方亦不再僅以報復性關稅因應,而是同 步以各式法律手段加強反制。例如,2024年12月底川普宣布將對中國大 陸加徵關稅後,中國大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旋即以《反壟斷法》,重 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外國制裁法》,將「反制西方」納入國家法律 體系中。(圖/擷取中新社) 從美 中 關 稅 戰 看 《 實 施 ︿ 反 外 國 與外 資 的 兩 難 文/ 陳若 蘭( 中山 大學 政治 經濟 學系 副教 授) 制裁 法 ﹀ 的 規 定 》

22 的規定》第2條中,將「維護國家主權」 與「發展利益」並列為反制的核心,反映 違規的範圍已由主權防衛的反制,擴展至 經濟利益的保護。換言之,任何國家對中 國大陸的政治干預與經濟阻礙之舉,均有 違法之虞。 配合美對中管制之企業 皆面臨觸法風險 在美中雙方關稅報復措施不斷升級的 背景下,企業不再僅為單純的經濟主體, 而是地緣政治的角力點。根據《實施〈反 外國制裁法〉的規定》第3條,反制對象 不再僅限於批判中國大陸人權問題的個人 或涉臺軍售企業,舉凡協助或支持對中國 大陸實施單向制裁的外國個人、企業或組 織,均屬適用範圍。故新規定下,配合美 國對中國大陸經貿管制措施的企業,皆面 臨觸法風險。對中國大陸市場具有高度營 收依賴、資產配置與供應鏈佈局的跨國企 業,更易成為中方援引《實施〈反外國制 裁法〉的規定》進行經濟反制的對象。 北京廣邀跨國企業召開「中 國發展高層論壇」,強調會 保障外資在中國大陸的經營 權益。(圖/東方IC) 啟輝達(NVIDIA)收購以色列晶片公司 Mellanox 案的附帶條件調查,檢視其是 否持續以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向中國 大陸市場供貨。2025 年2 月,美國對中 國大陸輸出商品加徵10%關稅後,中國大 陸隨即以谷歌(Google)涉嫌違反《反 壟斷法》為由立案調查。2025年4月2日, 川普正式宣布實施「對等關稅」後,中國 大陸亦立即宣布對美國企業杜邦中國集團 展開調查。 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北京於 2025年3月23日廣邀跨國企業召開「中 國發展高層論壇」,習近平於會上會見40 位國際工商界領袖,強調中方將深化法制 建設,以保障外資在華經營權益。同日, 中共國務院發布《實施〈反外國制裁法〉 的規定》,明定違規行為、適用對象及反 制措施,完善對外反制之法律架構。此種 恩威並施的策略,清晰地向國際社會傳達: 中國大陸在推進市場開放的同時,亦以法 律設定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做為不 可逾越之底線。在《實施〈反外國制裁法〉

焦點話題 23 2025/ June 交流No.201 半導體產業更是美中對抗的核心,2022年 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出口管制以來,相關限 制持續升級。2025年2月,川普進一步簽署 「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授權外來投 資審查委員會(CFIUS)擴大限制中國大陸企 業於美國科技、能源等戰略領域的投資,並 限制美國本土機構(包括企業、研究單位及 退休基金)對中國大陸技術產業的資金投入。 人工智慧晶片龍頭輝達,成為雙方博弈的焦 點,在美國多重禁令下,輝達雖試圖以特供 版H20晶片規避對中出口限制,仍無法迴避 川普政府針對該型晶片新增的出口禁令。受 此影響,輝達估計面臨高達55億美元的潛在 營收損失。 此外,配合美方禁運措施亦使輝達面臨中 國大陸嚴審其涉嫌壟斷,增加可能產生的鉅額 罰金風險。中方可進一步根據《實施〈反外國 制裁法〉的規定》,主張企業協助執行外國歧 視性限制措施(如出口禁令與投資限制)構 成違規事由,對涉事企業提起訴訟,進行資產 扣押、限制交易等法律制裁。儘管輝達2025 財年中國大陸市場營收占比已由2023 年的 27.5%降至13.95%,中國大陸仍為其第四大 海外市場,面對接續可能衍生的法律爭議,輝 達執行長黃仁勳親赴北京會晤中共高層,重申 中國大陸市場「極為重要」,並表達希望深化 合作的立場。輝達的案例突顯,在美中經濟對 抗加劇的背景下,跨國企業須同步應對雙邊相 應的法律對抗所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親赴北京會晤中共高層,表達希望深化合作的立 場。(圖/擷取X)

24 華資企業在中擁有龐大資產 風險更高 在《實施〈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中, 制裁對象不再僅限於外國主體,亦適用於所有 配合外國施壓中國大陸的個人與企業。懲處手 段涵蓋禁止在經貿、科技、文化等九大產業領 域進行合作、投資及進出口,並延伸至相關資 產,甚至包含知識產權之扣押與凍結。相較於 外資在中國大陸的資產布局有限,受制裁後多 僅市場准入受限,華資企業因在中國大陸境內 擁有龐大資產,面臨更高風險。 以香港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為例,該集團 近年來陸續拋售中國大陸及香港地產與港口資 產,並將資本轉移至新加坡、英國及荷蘭等法 治風險較低之市場。2025 年3 月,正值美中 圍繞巴拿馬運河展開地緣政治角力之際,長和 集團宣布擬將其在23 個國家擁有的43 座港 口出售給由美國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主導之財團,交易總額達228 億美元。此舉 引發中共官方媒體批評,指責其「出賣國家利 益」,並根據《反壟斷法》對該跨境交易啟動 調查程序。 根據新通過的《實施〈反外國制裁法〉 的規定》,若長和集團或貝萊德財團之行 為被認定危害中國大陸發展利益或主權安 全,相關在華資產將可能面臨凍結、撤照 乃至其他法律懲處。截至2024年,長和集 團在中港地區之資產總額仍達1,036.9 億 元,約占其整體資產的9.7%。此次出售巴 拿馬港口資產的交易案處於高度不確定狀 態,凸顯中國大陸對本地資本外移行為之 打擊力度,並顯示將來《實施〈反外國制 裁法〉的規定》也可能成為防制境內資本 流動與高科技產業外移的重要工具。 企業須同步考量經濟利益 與政治風險 總結而言,2020年起,面對歐美對中共 官員與中資企業施加的單邊制裁行動,北 京逐步將反制手段法制化,並於2025 年 通過《實施〈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 使對外反制行動有法可循。該法不僅可針 對外資施加壓力,亦適用於本地資本,輝 達與長和集團兩案反映,在新的法制架構 下,企業經營行為已不再僅以市場規律為 依歸,而須同步應對由國家主權、安全與 發展利益所劃定的政治訴求。 長和集團擬出售巴拿 馬港口給外資企業 後,引發中共官媒批 評。圖為巴拿馬運 河。(圖/美聯社)

“ 焦點話題 25 2025/ June 交流No.201 地緣政治變局與供應鏈重構趨勢 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下,全球供應鏈具體體現「碎片化」與「區域化」趨 勢。依據BCG(2025)的預估,2033年之前,全球貿易雖將持續以每年 2.9%的幅度成長,但貨物流動方向與路徑卻將出現系統性的轉變。其中, 北美、東協與印度等區域將逐漸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球製造與出口的新 核心。北美地區的美墨加貿易預計於2033年前年增逾4%,展現近岸外包 (nearshoring)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的具體成效。另一方 面,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則呈現下滑趨勢,中國大陸轉而深化與「全 G2 川普第二任期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也同時針對全球 50多個主要國家實施「對等關稅」。(圖/路透社) 在全球貿易格局急劇重塑的當下,地緣政治正逐步取代市場邏 輯,成為影響供應鏈布局與國際經營策略的主導力量。自川普第 二任期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以來,美國也同時針對全 球50多個主要國家實施「對等關稅」,關稅政策已顯現出明確 的地緣經濟戰略目的—重塑全球供應來源與生產分布,減少對中 國大陸的依賴,以重構美國主導的區域經濟聯盟。 在美國「對等關稅」壓力下,多數亞洲國家由於出口高度依賴 美國市場,同時又深度嵌入中國大陸供應鏈體系,正面臨「雙重 依賴」的困境。尤其對臺商而言,長期採取「中國製造+出口美 國」的三角貿易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 競爭 下 的 全 球 供 應鏈 重 組 新 動 向 文/ 劉孟 俊( 中華 經濟 研究 院第 一研 究所 長)

26 企業開始將部分供應鏈產能 轉向印度、越南等國,以分 散地緣風險與供應不確定 性。(圖/擷取CCTV Asia Pacific FB) 資料來源: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25) 明顯下滑。2010 年臺商赴陸投資占我國對外 投資總額高達83.8%,而至2024 年已降至 7.5%,2025年第1季更進一步滑落至僅2.7%, 此一持續下降趨勢呈現其結構性變化。相對 地,2024 年臺商對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核准 投資金額約達449.3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 大幅成長351.02% 。其中,對東南亞、印度 與墨西哥等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呈現顯著 成長,反映出臺商全球布局的重心轉移。 球南方」國家的連結,如東協、非洲與 拉丁美洲,試圖重建其全球供應網絡主 導地位(見下圖)。 此外,亞洲區域國家的供應鏈地位也 出現區位移轉,企業開始將部分產能轉 向印度、越南等國,以分散地緣風險與 供應不確定性。臺商海外布局亦有類似 趨勢,經濟部投資審議司的統計資料顯 示,臺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比重已呈現 BCG全球貿易模型預測2023 -2033年的全球區域間貿易數據變化

焦點話題 27 2025/ June 交流No.201 臺商必須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從以往集中於中國大陸 沿海,轉向多點、多區的分散化架構。(圖/Freepik) 臺商面臨雙重結構性壓力 對當前臺商供應鏈轉型而言,已 非單純市場開發或降低成本等問題, 而是必須強化供應鏈韌性。強化韌性 (resilience)並非單指風險的消除, 而是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承受能力與恢 復能力。傳統供應鏈設計以效率最大 化為目標已明顯不足,須轉向兼顧 「風險可控性」與「快速復原」的模 式,才能因應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化。 這些趨勢意味臺商必須重新評估生 產與物流環節的區位安排,從以往集 中於中國大陸沿海的單一布局,轉向 多點、多區的分散化架構。包括將關 鍵製程轉移至地緣政治穩定、法治透 明、與主要市場連結緊密的國家或區 域,以降低潛在中斷風險。形成「區 域化」與「短鏈化」效果,不僅有助 於提升供應鏈應變能力,也將成為臺 商未來面對不確定環境下生存與競爭 的要件。 另根據工業總會2023 年企業調 查,約73%的臺商已採取「雙源策 略」。在供應鏈重組趨勢下,臺商供 應鏈多元布局成為主流。東南亞如越 南(電子、製鞋、紡織)、泰國(印 刷電路板、汽車零組件)、印尼(成 衣),乃至於南亞的印度與北美洲的 墨西哥,皆因地理條件、產業基礎或 政策誘因而成為新投資熱點。部分具 有高附加價值與安全意涵供應鏈亦選 擇回流臺灣,強化本地研發與製造能 量,呼應政府推動供應鏈韌性訴求。 臺商供應鏈策略重構與調整方向 面對全球供應鏈風險擴張與壓力加劇,臺商亟需以戰 略思維重構其全球供應體系,本文提供以下策略建議: (一)實質推動「中國+N」生產配置 臺商應打破過往以越南、墨西哥單一地區作為轉口地 的形式安排,實質推動產能分散,將製造重心移轉至印 度、印尼、泰國等具備產能成長潛力與政策誘因的新興 市場。同時,掌握與落實美方對原產地規則的嚴格追溯 趨勢。 (二)建立區域供應鏈自主性與垂直整合能力 應加速建構本地化供應商體系,強化垂直整合與技術 內嵌能力,降低對單一外部供應來源的依賴,同時提升 關鍵零組件與高階製程的掌控力。

28 建議臺商布局北美國家,深入參與新能源等具政策紅利 的核心產業鏈。(圖/Freepik) (三)前瞻布局北美與全球南方市場 布局北美國家,透過產業聯盟與在地設廠, 深入參與新能源、半導體與精密製造等具政策 紅利的核心產業鏈。另一方面亦不能忽略全球 南方國家的崛起,非洲、中南美與東南亞具備 豐富勞動力與產業升級潛力,值得關注。 (四)數位治理與ESG導向的供應鏈管理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議題升溫,供應鏈 管理亦需融入ESG標準。推動減碳管理、循環 經濟及永續採購,成為取得國際大廠訂單的重 要門檻。導入數據平臺與供應鏈監控系統,提 升即時反應與風險預警能力,有利提升供應鏈 效率與抗壓性。 從風險管理走向價值創造 隨著G2 對抗加劇與制度性風險常態 化,全球供應鏈邏輯已從「效率最大化」 轉向追求「韌性優先」。臺商需借力當前 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結合多元市場與深 化布局策略、深耕北美與全球南方市場, 並藉由導入數位技術與循環經濟,強化企 業價值主張,帶動產業由「風險管理」走 向「價值創造」的轉型躍升,將危機化為 轉機,創造企業新的生命力。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