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99期

發行人語 新年伊始,金蛇報喜,值此除舊迎新之際, 祝福各位讀者朋友新春如意、闔府安康。 回顧過去一年,對兩岸、對全世界而言,地 緣政經情勢充滿各種挑戰與衝擊。美中貿易及 科技競爭白熱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火讓 平民百姓流離失所,全球多數國家遭到捲入或 波及;中共當局仍持續藉由「九二共識」杯葛 兩岸正式協商互動。不僅如此,超過70個國家, 在去年舉行選舉,政黨輪替更迭,世界局勢益 趨複雜,外交上的合縱連橫、軍事上的演訓對 抗、經濟上的洗牌重組、價值觀的競爭抗衡等, 都將出現新變化。 另一方面,臺灣也發生了不少重大事件。我 們歷經地震與颱風天災,挺住威權主義持續不 斷的挑戰;下半年巴黎奧運賽場上勝利豐收, 羽球男雙李洋、王齊麟及女子拳擊林郁婷帶回2 面金牌,世界12強棒球賽臺灣隊更奪下歷史性 首次冠軍,讓世界看見臺灣。身處地緣政治熱 點,臺海穩定一直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 賴總統致力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關係,穩健 處理兩岸議題,受到國際社會肯定,也獲得廣 大民意認同。根據大陸委員會去年11月18日 公布的例行民調結果,顯示8成左右民眾支持 賴總統國慶談話中的兩岸政策主張。 展望2025,去年重大事件仍對全球局勢持續 發酵,川普重返白宮,美國如何選擇對外政策 路線,各國都在拭目以待,同時需在不穩定環 境中尋求政策平衡,以應對全球經濟與地緣政 治帶來的多重壓力。臺灣處於這波大浪潮的核 心地位,除了必須增強抗壓力,更要在外交、 軍事及經濟等領域厚植自身實力,才能屹立不 搖,自信而堅定地因應臺海局勢的變化。誠如賴 總統在今年元旦文告所宣示:「持續厚植國力、 強化臺灣經濟韌性並深化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韌 性,自信勇敢地迎向世界新局。」 中共文旅部於1 月17 日宣布,將於近期恢復 福建、上海居民赴臺團隊遊。國臺辦隨後對此表 示「積極支持,樂見其成」,並再度向我政府提 出三項訴求。自賴總統上任後多次釋出善意,強 調政府推動兩岸健康有序交流、包括恢復兩岸觀 光旅遊的政策沒有改變;同時,政府維護國人旅 遊安全的前提也沒有改變。歡迎陸客來臺觀光的 立場不變,只要陸方不出於政治目的、不附條件、 不會隨時為脅迫而叫停的開放作為,我們都表歡 迎,待小兩會(臺旅會和海旅會)展開溝通,以 利未來恢復旅遊交流能順利執行。 鏖戰15個月的以哈衝突,於今年1月19日達 成停戰協議。人類消耗時間及精力面對和處置這 些衝突,導致發展與進步停滯,甚至倒退的損失, 付出的代價無法估算。兩岸互動往來已逾30年, 雙方對於彼此的基本立場不可謂不清楚,面對各 種糾結多年的問題,蓄意扭曲對方立場,無濟於 兩岸糾結多年爭議的化解,更無助於兩岸開創共 同合作、共同發展的良機。既然是共同的責任, 應該抱持休戚與共的態度,共同面對、共同研議。 新的一年正徐步展開,期待中國大陸領導階層 能用務實的態度、恢弘的氣度,看待歷史產生的課 題。期待2025 年,兩岸能夠根據32 年前建立起 的制度性協商與會晤機制,恢復兩岸兩會正常的 互動。為兩岸正常往來建構一個嶄新的局面。 01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AI 能載舟 亦能覆舟 02 全球AI 在2022 年底ChatGPT 推出後,進 入飛速的發展。過去電影或小說中被視為未來 世界才有的各種AI 應用場景,如無人駕駛、智 慧住宅等,現實世界裡越來越常見。隨著AI 應 用越來越廣、自主性也越來越高,好萊塢「機 器人大戰人類」的科幻片,有朝一日變成紀實 片,或許已不是天方夜譚。 如何利用AI 讓人類生活過得更好,是AI 被 創造的初衷。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人 力,第二次工業革命廣泛應用電力,到第三次 工業革命發明網路技術,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 人們不斷創造新工具為自己服務。直到被視為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AI 橫空出世,人們赫然 警覺,AI 不只是「工具」,更是可自主決策的 「行為主體」。一旦這個「工具」判斷偏誤, 甚至脫離人類指令自行其事,對人類造成的傷 害,將難以想像。 AI 的自主判斷力,來自其訓練的大數據。人 類社會本就充滿歧視與偏見,透過這些數據訓 練出來的AI,能否公正客觀執行任務,不無疑 問;另一方面,如果AI 能自主,能否成為法律 上承擔責任的主體,也具爭議。舉例而言,自 駕車肇事、AI 機器人手臂醫療疏失,責任如何 歸屬? 對於「AI」這種可能顛覆人類世界的劃時代 發明,世界各國紛紛以法律規章約束,但在收 放之間,拿捏不易。人權至上的歐盟,採取的 是「高度監管」模式;美國深怕扼殺創新的火 苗,以「政策引導」取代監管;國家安全掛帥 的中國大陸,監管AI 係為政權而非人權;臺灣 則融合歐盟強制性法規及美國較具彈性的管理 模式,試圖在技術發展與人權間求取平衡。 比起正在發展中的AI,今年1月川普重返白 宮帶給世界的衝擊更為即時顯著。川普一方面 揚言要對進口美國的中國大陸及美墨加貿易協 定成員國產品加徵關稅,迫使海外製造業遷回 美國,拯救美國的失業率;另一方面誓言結束 烏克蘭戰爭,以集中資源投入印太與中國大陸 抗衡。種種作為,都將加添地緣政治及全球經 貿前景的不確定性。 中國大陸在內部經濟下行與美中關稅戰可能 再起的內外挾殺下,經濟前景越來越不被民眾 看好。不少年輕人挑戰以投資過活,盡可能撙 節開支,將攢得的金錢投入股市,寄望「以小 博大」;生活苦悶之餘也不忘找點「小確幸」, 不論是透過療癒小物還是微短劇釋放壓力、夜 間騎行來趟省錢小旅行,或是參與「學術酒吧」 補給知識、進行社交,以極少的花費達到最大 的滿足,已成大陸年輕人消費時最主要的考量。 經濟情勢不佳,中共對內管控日趨緊縮,國 人赴陸動輒得咎,風險驟增。本期《交流》雜 誌特別增加赴陸提醒的篇幅,幫助讀者了解當 地法律,審慎評估赴陸經營事業及觀光旅遊的 必要性。面對一個「國家安全」至上且執法標 準不透明的國度,三思而後行才是王道。 除了善意提醒強化事前防範,海基會對於第 一線投入兩岸救急救難的善後工作仍一如既往, 責無旁貸。即便赴陸充滿不確定性,但可以確 定的是,海基會多年的協處經驗及服務熱忱, 永遠都是赴陸民眾可靠的後盾。 編輯手記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目錄 03 發行人 / 羅文嘉 社長 / 黎寶文 編輯顧問 / 高建智、蔡孟君、彭顯鈞 總編輯 / 洪浦釗 副總編輯 / 張顏顯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符芳碩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交流 No. 199 2025/February 焦點話題 兩岸視窗 潘朵拉盒子大開 誰能管得住Al ? 中共建立AI 安全監管制度 所圖為何 全球視野下的臺灣AI 基本法 川普重返白宮 中國大陸經貿新挑戰 烏克蘭戰爭3 週年:停火的可能與代價 李若冰 曾怡碩 朱宸佐 蔡明芳 林穎佑 陳家瑜 陳宥菘 廖珪如 蔡紹堅 吳柏緯 熱血夜騎 兩岸城市新風景 重溫無憂童年 兩岸年輕人瘋玩療癒系小物 中國大陸瘋短影劇市場 臺灣入市有眉角 兩岸年輕人挑戰投資理財 形成市場新興力量 走出學術象牙塔 文化沙龍與學術酒吧各擅勝場 05 09 13 17 21 財經實務 手搖飲店赴中投資創業停看聽 解析中國大陸《關稅法》之規定及影響 張至輝 林政男 45 47 25 29 33 37 41 27 13 2025年 月號 2 No. 199

04 海基會活動 大陸臺商子女冬令營 認識臺灣的美好 大陸臺商子女探索營 玩出家鄉新視野 富貴吉祥迎金蛇 「2025 大陸臺商春節活動」隆重登場 大陸臺校教職員返臺圍爐 海基會:「謝謝,有您真好!」 「好厝邊」參訪海基會 小朋友收穫滿滿 李忻嬡 莊覲瑜 林芳慧 莊覲瑜 陳姿婷 69 71 73 75 76 73 52 2025. February 法律實務 無人機管制 兩岸大不同 中國大陸的行政處罰?刑事處罰?誰說了算? 兩岸夫妻財產如何各自保有?(上) 戴敬文 陳荏貽 鄭亦珊 51 53 57 人物傳真 延續傳統 向下紮根 亞總會長林凱民致力擴大臺商影響力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 黃 欣 陳壹貞 61 65 目 錄

“ 焦點話題 05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失控:AI 崛起可能使人類物種滅絕 「實在太快了」、「快到超乎想像」2024年獲 得諾貝爾獎殊榮的「AI 教父」辛頓(Geoffrey Hinton)多次警告,因為AI 技術發展速度超乎預 期,未來30 年AI 導致人類滅絕的機率約有一至 二成,較先前預測的機率更高。辛頓投身AI 研究 多年,曾為谷歌領導AI 研發團隊,但他為了提醒 世人提防AI 發展過快帶來的風險,決定離開谷歌。 此後,他便多次公開表示AI 技術若落入有心人士 手裡,將對人類帶來嚴重危害。 不只AI 教父,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蘋果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等科技大老於2023年3月振臂高呼, 指出AI 可能對社會和人類帶來重大風險,公開呼 籲暫停開發比OpenAI 的GPT-4 高階的AI 系統 至少6個月,公開信獲得1千3百多人聯署。 這份公開信指出,近幾個月各AI 實驗室已陷入 失控的競賽,發展與部署更強大,甚至連發明者 都無法理解、預測和控制的AI。人類必須思考AI 可預見的風險,包括散布假訊息、自動化所有工 作、超越或取代人類,甚至控制人類社會。為了 Al AI 技術發展速度超乎預期,未來30年AI 導致人類滅絕的機率 較先前預測的更高。(圖/Freepik) 電影《魔鬼終結者》中阿諾史瓦辛格飾演的殺手機器人,從未 來世界穿越時空來到現在,追殺未來人類領袖的母親,以絕後患。 機器人只會果斷執行命令,不到最後關頭絕不罷休。機器人與人 類之間的關係,猶如德國哲學家馬克思所說的「異化」,人類自 己創造了機器人,反而被機器人所追殺,更讓自己成了獵物。 AI聊天機器人對人類的影響才正開始。2024年10月,美 國佛州一名母親加西亞(Megan Garcia)控告科技新創公司 Character.AI 和谷歌,指責該公司所開發的 AI 聊天機器人「丹 妮」,讓她14歲的兒子賽澤(Sewell Setzer)沉迷於「丹妮」 產生過度依賴,不但未能及時阻止賽澤的行為,反而在他表達自 殺意念時,透過文字對話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誕生。 潘朵 拉 盒 子 大 開 誰 能 管 得住 ? 文/ 李若 冰( 媒體 工作 者)

06 失業:AI 模仿貝多芬風格創作 「第十號交響曲」 眾人耳熟能詳的《快樂頌》, 來自樂聖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 第四樂章,是貝多芬人生最後創 作的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 結合了管弦樂團與大合唱及獨 唱,震撼樂壇。自此曲1824 年 問世至今約2百年,始終是古典 音樂最被熟知的名曲。每年聖誕 新年節慶期間,此曲總被搬上音 樂殿堂,樂音高揚、歌聲繞樑。 可惜貝多芬為世人獻上9首交響 曲後辭世,世人無緣聆聽其第十 號交響曲。 感慨之餘,近年來在音樂界與 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將貝多芬 AI 被餵以音樂家的創作素材之後,能夠作出仿似作 曲家風格之交響曲。圖為演奏AI 生成作品現場。 (圖/歐新社) 防範這些情形發生,公開信贊同OpenAI 的觀點, 認為在訓練未來AI 系統前應獲得獨立審查,並且 限制投入開發新模型的運算資源。 由於AI 的迅猛進化,對全球社會的數位安全、 政治安全造成隱憂,比方說:AI 機器人的導入將 取代常規性工作、剝奪工作機會並造成失業潮, 或是可能散播錯誤訊息、影響人類行為思考等。 然而,AI 依然是近年來科技產業趨勢的重心,與 此同時,各國政府競相立法監管AI,也希望建立 AI 的倫理規範。 的創作手稿,深入整理,結合人工智慧 AI 梳理其創作邏輯理念,從2019年AI 開始 投入工作,於2021年推出仿效貝多芬風 格之交響曲首演,名為「貝多芬X:人工 智慧項目」。此作品推出,引起多方不同 迴響。AI 被餵以音樂家的創作素材之後, 能夠作出仿似作曲家風格之交響曲,的確 令人驚艷不已。 貝多芬創作第九號交響曲,從1818年 至1824 年費時8 年,AI 此作品僅費時 兩年完成。透過AI 團隊運作,每天可以 產出不同組合的數套樂章,供人類自行抉 擇。科技界對此效率績效,歡欣雀躍之 際,反倒是藝文界人士憂心忡忡,眼見AI 氣勢如虹,作品如雪片般飛揚,擔憂是否 將會搶走藝文人士的生機,扼殺人類的藝 文創意。 與此同時,AI 市場商業化的腳步則 持續加快,此從近期資本市場中,輝 達(NVIDIA)、超微(AMD)、安謀 (ARM)、「台積電」、東京威力科創、 軟銀等AI 概念股表現亮眼,反映現階段 AI 對於重量級科技廠商的業績貢獻動能之 強大。在AI 人工智慧浪潮下,有不少人 都擔憂工作將會被AI 給取代,而此波熱 潮下,不少公司開始人事精簡化。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是全球首部規範AI 開發及應用的法律。 圖為法案會議現場。(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07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AI 時代來臨,不少企 業大動作進行裁員,科技業竟是首當其衝。 美國人力資源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公布最新數據分析,裁員的人數 中能歸類出九大產業,第一是科技業,第二 是娛樂休閒業,第三是教育業,第四是運輸 業,第五是工業製造業,第六是媒體業,第 七是公用事業,第八是能源業,第九是服飾 業。不少人都擔憂自己的職業是否會是這波 AI 浪潮下的犧牲者。 共識:歐盟嚴管AI 侵權 英美讓市場調節 科技專家們達成共識就「必須監管AI」,避免 AI 技術失控,各國對AI 監管作法不一,例如歐盟 的《人工智慧法》強調以法律和規範指導AI 發展, 突顯對保護個人隱私、資料安全和基本人權的重 視;美國的AI 監管策略依賴市場驅動和自我調節 機制,鼓勵企業和行業組織制定規範和標準。 美國總統川普曾揚言上任第一天,就要推翻拜 登政府有關AI 安全監管的行政命令,以加速矽谷 的AI 發展。川普任命矽谷科技公司高管海爾伯格 (Jacob Helberg)為副國務卿,為美國制定和 實施與科技有關的國際政策;又任命矽谷創投家、 前PayPal 營運長薩克斯(David Sacks)擔任白 宮的「人工智慧沙皇」角色,協助美國鞏固在創 新領域的領先地位。 此外,美國國會所屬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 會(USCC)2024 年底公布年度報告提議,美國 有必要啟動一個類似「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的AI 研發計畫,加速通用人工智慧 (AGI)的研發,確保與中國大陸競爭中取得領先 地位。「曼哈頓計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政府與私部門的大規模合作,最終製造出首 枚原子彈。 獨裁:AI 企業更加獲利 政權更加穩定 進入21 世紀,AI 已變成獨裁政府執行社 會控制、鞏固自身政權的最佳利器。4 位經 濟學家(Martin Beraja、Andrew Kao、 David Yang 及 Noam Yuchtman)2023 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一篇題為〈AI 專制〉 (AI-tocracy)的文章指出,此文從2010 年起,蒐集AI 廠商從中國大陸政府獲得的政 府契約完整內容及大陸社會抗爭的資料。研 究發現,專制政權善於利用AI,當地方抗爭 愈多,政府採購契約就愈包含如臉部辨識等 AI 項目;反之,地方政府的AI 採購增加後, 人民的抗爭也就減少了。 另一方面,AI 公司也因為協助政府發展政 治控制技術而獲利。接了政府標案後,這些 公司可以掌握更多隱私資料,以及更廣泛的 運用場景,大幅提升技術能力。因此,執行 政府契約的公司不但在商業市場的競爭力跟 著提高,也更容易打進國外市場。以中國大 陸為例,AI 創新增強政治控制力,增加政權 的穩定性;而政府的投資,也讓AI 公司擁有 更多資金,資料與場景兩者互相強化,雙方 互蒙其利,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

08 英 國 首 相 施 凱 爾(Keir Starmer)上任時宣布將英國定 位為「AI 全球領導者」,並同 意50 項《AI 機會行動計畫》, 企圖打造媲美OpenAI 的本土 AI,目標包括2030 年擁有10 萬個GPU。歐洲幾乎沒有AI 或 加密貨幣公司,但歐盟卻認為可 以監管全球科技產業,如此造成 了歐盟與其他國家的分歧。可以 預見,脫歐後的英國,將有別於 歐盟的監管制度,即使英國會對 AI 進行監管,方式將會較歐盟 更具彈性。 能開戰;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該擔心的, 是有一小群人類菁英,靠著演算法帶來 力量,而與大量低下階層、手無權力的 智人,發生衝突。 潘朵拉的盒子已經大開,全人類當務 之急,便是制訂更完善的國際監管規範, 避免AI 技術失控,各國對AI 監管各有 策略。如同《權力與進步》一書指出, AI 的全面影響才剛起步,科技的發展也 非全然悲觀,只要政府、企業和公民攜 手合作,一定能把這艘船,開往更民主 包容的方向前進。 人類分兩群 誰來監管AI ? 《人類大歷史》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指出,AI 興起後,人類內部的區分不只是富人和窮 人,人類會分成兩群:一小群的超人類, 以及絕大多數位於下層且毫無用途的智 人。到了2100 年,最富有的1%可能不 僅擁有全世界大部分的財富,他們會運用 優秀的能力強化自己,更擁有全世界大部 分的美麗、創意與健康。 哈拉瑞指出,AI 與過往工具有一個根 本上的不同,「是歷史上第一項能夠自主 做出決策的技術」。即便AI 本身無害, 仍有可能因為指令偏誤,危害、奴役甚至 消滅人類。他指出,現代科幻小說最糟糕 的問題,在於混淆「智能」與「意識」的 概念。這些小說過度擔憂機器人與人類可 潘朵拉的盒子已經大開,當務之急便是制訂更完善的監管規範, 避免AI 技術失控。(圖/歐新社)

“ 焦點話題 09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AI 2024 年 7 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 出將建立人工智慧(以下簡稱 AI)安全監管制度。中共過去數年 在境內接連推出AI法規,對外則密集出招,例如常駐聯合國代 表張軍於 2023 年 7 月 18 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辦的「人工智能給國 際和平與安全帶來的機遇與風險」會議中,提出AI治理的五條 原則,為習近平 2023 年 10 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 論壇開幕式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預做鋪陳,實有必 要檢視中共 AI 安全監管制度之指涉及其背後政治意涵。 中共決心將AI 發展置於安全管控下 AI 的發展必須要有大數據、演算法與運算能力,中國大陸都有一定發展條 件。首先是數據,中國大陸政府機構有權限可以蒐集、分析與運用境內資料, 海外除了公開資料外,還有小紅書或TikTok 之類的APP後門所蒐集的使用 者瀏覽資料痕跡,形成巨量資料,足以訓練演算法。其次,對於演算法所需 的領域知識,即使官方力有未逮,仍可藉由私部門網路服務運營業者蒐集分 中國大陸過去數年接連推出不少AI 安全監管法規。 (圖/東方IC) 中共 建 立 安全 監 管 制 度 所 圖 為 何 文/ 曾怡 碩( 國防 安全 研究 院網 路安全 所副 研究 員)

10 析,或者委外交由領域專家與演算法工程師 合作產出。最後則是運算能力,電力供應除 充沛穩定外,最好還能廉價,中共「東數西 算」打的算盤之一,就是把雲端運算資料中 心設置在發電量充沛無虞的貴州。然而,算 力尚須有高階AI 晶片與硬體設施支持,高階 晶片在美國脫鉤、去風險的出口管制政策下, 可能成為中國大陸發展AI 的瓶頸。 《決定》建立AI 安全監管制度,放在 統籌兼顧發展與安全風險的脈絡中,意 味中共已決心將AI 發展置於安全風險管 控之下,此舉將進一步限制中國大陸AI 發展。近年來中共中央和地方層級陸續 發布AI 治理相關指導法律法規,例如《新 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 人工智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 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 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深 圳經濟特區AI 產業促進條例》等。近年 則先後發佈2 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包括 2022年3月《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 意見》和2023年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 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以下簡稱《辦法》)共23條,包括定 義、准入資格、責任義務和處罰措施等, 對「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產 業列出詳盡規定。美國Open AI 公司 2022年底推出ChatGPT 後,2023 年3 月百度、4月阿里巴巴即分別推出「文心 一言」、「通義千問」等類似產品。生 成式AI 浪潮席捲中國大陸不到半年,官 方即推出監管辦法,尤其以第4 條第1 款,利用生成式AI 生成內容「堅持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不得生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 推翻社會主義制度,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 損害國家形象,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 一和社會穩定,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 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暴力、淫穢色情, Open AI 推出ChatGPT 後,百度、阿里巴巴即分別推出「文 心一言」、「通義千問」等類似產品。(圖/東方IC) 以及虛假有害資訊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內 容」,最受關注,顯示中共即便視AI 為下階 段產業創新利器,首要關鍵考量仍係遏止生成 式AI 野蠻生長,造成政治風險。 綜觀全文23條,主要針對服務提供者(利 用生成式AI 產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圖像、聲 音生成等「服務的組織和個人」),責任承擔 (承擔該產品生成內容生產者的責任)、事前 審查標記、防止用戶過分依賴或沉迷,並著 重對生成的內容進行推薦演算管理等,逐條要 求生成式AI 科技業者全方位配合負責。鑒於 生成式AI 涉及「資料密集型」網路應用,並 能接觸蒐集個資,當前爭議點多圍繞在生成式 AI 缺乏任何法律根據,以及足夠的年齡驗證機 制、使用者的 對話、用戶個 人資料與付款 相關資訊等數 據外洩問題。

焦點話題 11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AI 治理中國方案 與歐美互別苗頭 各國已開始訂定AI 監管法條,預計各國監管 部門在保護智慧財產權、提高透明度、解決虛假 訊息、資料維護、用戶互動等流程,都會要求業 者進行模型設計和改進,以消弭前揭疑慮。《辦 法》也要求參與生成式AI 服務安全評估和監督 檢查的相關機構和人員,對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國 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資訊應當依 法予以保密,不得洩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由 於《辦法》仍未達全面監管之效,中共中央在 2024年《決定》中揭示將進一步制定AI 安全監 管制度。 AI 安全監管制度也是建構「AI 治理中國方案」 不可或缺的手段,後者更是實現《全球人工智能 治理倡議》路徑圖的主要基礎,主要是藉由聯合 國等國際組織,讓「AI 治理中國方案」成為歐 美等民主國家之外的強力競爭選項。中共持續運 用「人類命運共同體」與AI 治理掛勾,指責美 國結合情報與晶片盟友,在機敏資料、演算法之 外,尤其是AI 高階晶片上,對中國大陸築起「小 院高牆」的藩籬圍堵。 中共運用聯合國場域提出AI 治理的五條原則: 一是堅持倫理先行,二是堅持安全可控,三是堅 持公平普惠,四是堅持開放包容,五是堅持和平 利用。其中所強調的「開放包容」,就是在指責 「個別發達國家為謀求科技霸權,構建排他性小 圈子,以種種藉口和行動惡意阻撓他國技術發 展,人為製造科技壁壘」。中共外交部、國防部 以及貿易部門口徑一致,從2023年迄今接連砲 轟美國制裁與管制行徑;川普回任總統後,若漠 視聯合國等國際多邊組織的經營參與,將正中下 懷,順應中共刻意利用聯合國,讓中共占據法理 正當性制高點,以抵銷美歐對其高科技脫鉤的負 面衝擊。 國際間的監管部門,皆要求業 者進行AI 設計改善,以消弭 資料安全等疑慮。圖為2024 年AI 首爾高峰會議。(圖/ 美聯社)

12 過濾訓練資料 難以發展出強大AI 中共除利用國際組織抗衡美歐科技脫 鉤,也有其他反制招數。近年來中共限 制公開資料的作為,可能對其他國家生 成式AI 資料取得造成侷限。中共除持 續強化原已嚴密的資訊監控與管制,對 非機密資訊亦出現緊縮跡象,除原先對 境外開放的學術資訊網站改為不再對外 開放,另對蒐集政治經濟公開資訊的外 商諮詢顧問公司進行搜查與拘捕。 2023 年7 月中共推出新版《反間諜 法》,對所謂「違反國家安全」明確界 定,地方循此制定反間諜條例,加碼 要求嚴審查各機關安排的海外交流和旅 行,要求駐外機構制定政治安全計畫, 公務員訓練和大學課程也須加入反間諜 內容,就連快遞服務公司也必須接受國 安審查才能營運,形同非機密資訊流經 之處,全民均被動員加入管控之列。推 斷中方這些作為係為避免經濟真實數據 外流,背後出自習近平政權對經濟下行 的不安與缺乏自信。新版《反間諜法》 已造成許多在陸的外國企業及單位不安 心理,加上2024年5月1日新版《保守 國家秘密法》上路,更讓外國機構在中 國大陸取得任何公開資訊充滿風險。 中共對數據的嚴格監管對AI 的發展是 雙面刃,除使外國的AI 訓練因缺乏中國 大陸的資料庫而受到侷限,也讓中國大 陸難以訓練出強大的AI ─因為中共能控 制的AI,就不會是強大的AI。 新版《反間諜法》、《保守國家秘密法》上路,讓外國機構在中國大陸取得任何公開資訊充滿 風險。(圖/美聯社)

“ 焦點話題 13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Al 自 2022 年 OpenAI 推出 ChatGPT 以來,全球正式邁入通用 AI 時代。雖然現階段的 AI 技術尚無意識與人格,主要是作為人 類的高階工具,為社會帶來效率與便利,但各類潛在風險與憂慮 也接踵而至,包含對個人隱私的侵害、偏見與歧視,以及 AI 失 控等問題。為因應這些新興挑戰,各國紛紛加緊腳步,制定 AI 監管法規。以下將從歐盟、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監管特色進行簡要 分析,並探討臺灣在推動 AI 基本法時如何參酌國際經驗、結合 本土需求與產業實況。 歐盟:強制性法規 結合風險分級與人權保障 歐盟採行立法層級的強制規範,兼具風險分級與嚴格罰則,並將 AI 與人 權議題相結合。2024年8月1日,歐盟正式公佈全球首部《人工智慧法案》 (以下簡稱 AIA),共有113條條文及13個附件。對 AI 產品或服務進行風 險分級,分為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低或無風險四級,並針對 不同風險等級採取相應審查措施。違反者最高將面臨全球營收6%的罰款。 AIA的頒布引發廣泛討論,一方認為此法為AI 監管樹立重要典範,可供世 界各國立法借鏡;另一方則擔憂過度監管會限制歐盟AI 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無法與美國等地的 AI 業者在競爭中保持彈性與創新能力。就實際成效而言, 歐盟此種「高度監管」模式能否兼顧技術發展與人權保障,仍有待觀察。 OpenAI 推出 ChatGPT 以來,全球正式邁入通用 AI 時代。(圖/Freepik) 全球 視 野 下 的 臺 灣 基 本 法 文/ 朱宸 佐( 人工 智慧 法律 國際 研究 基金 會秘 書長)

14 中國大陸:政府主導合規 對制定 AI 基本法持觀望態度 中國大陸在 AI 科技實力上僅次於美國, 並以政府高強度的管控能力為特色。從 2023 年起,陸續施行多項規範,如《互聯 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互聯網 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及《生成式 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分別針對深 度合成、算法推薦和生成式 AI 進行監管。 果。此法案雖在議會獲得通過並受到科研界 支持,卻遭到 OpenAI、Meta 等矽谷科技 巨頭強烈反對,認為將大幅增加合規負擔, 可能導致 AI 產業外移,從而妨礙美國 AI 科 技的創新發展。最終,該法案被加州州長紐 森否決,這顯示美國目前仍以鼓勵產業自律 與技術創新為核心取向,傾向透過政策引導 而非高度監管來規範 AI 發展。 美國:行政命令與政策框架為主 鼓勵產業自律與創新 美國在AI 與科技領域長期處於領導地位,但 至今尚無聯邦層級的AI 監管法規。主要透過行 政命令與政策文件推動管理,強調產業自律、國 際合作及鼓勵創新。2023 年10 月,拜登總統 頒布第14110 號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訂定 明確的AI 政策與實施路徑,並推動AI 技術評估 及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支持國際AI 標準制定。 根據該行政命令,2024年9月,美國國務卿布 林肯近一步發布「全球AI 研究議程(Global AI Research Agenda)」及「全球發展中 的AI 使用手冊(AI in Global Development Playbook)」,藉此凸顯美國在建立 AI 國際規 範上的領導地位。 在州法層級,加州於2024 年8 月推出的 《前沿人工智能模型安全創新法案》(Safe and Secure Innovation for Fronti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備受關注。該法案針對開發 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 AI 模型,必須內建「緊 急關閉」功能,以防 AI 遭濫用或造成災難性後 拜登政府頒布AI 行政命令,推動AI 技術評估及基礎設施建設。 圖為簽署現場。(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15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臺灣:彙整國際經驗 推動AI 基本法立法 因應 AI 時代的迅速來臨及監管需求,臺灣行政部 門陸續發布相關 AI 指引。例如 2023年8月發布的 《行政院及其所屬機關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 以及2024年6月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金融 業運用 AI 指引》,雖不具強制力,卻為公部門與特 定產業提供基本原則與自律方向。 同時,臺灣亦積極推動 AI 基本法立法,目前已提 出民間與官方兩套最新版本。第一套是2023年3月 由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撰擬的民間 版本,共24 條,於2024 年4 月送交立法院審議; 第二套則是2024年7月由國家科學委員會撰擬的官 方版本,共18條,目前正送交行政院審查。 兩套版本皆參考國際最新監管趨勢,融合歐盟強 制性法規的作法及美國較具彈性的管理模式。與歐盟 這些法規重視政府對科技平台與企業 的合規要求,並在特定領域強化監管 與審查。 至於是否制定 AI 基本法,中國大陸 官方雖面臨不少來自專家學者的呼籲 (例如 2024 年 3 月提出的《人工智 能法(學者建議稿)》),但依舊採 取觀望態度。除了政府對民間企業的 管控能力較高以外,過度立法可能壓 抑創新,也是一大考量。因而,中國 大陸暫未制定類似歐盟 AIA 的全方位 AI 立法。 中國大陸在 AI 科技實力上僅次於美國,並透過政 府針對深度合成、算法推薦和生成式 AI 進行監管。 (圖/東方IC)

16 從風險控管到產業發展― 臺灣 AI 基本法的歷史使命 AI 技術的崛起,不僅帶動全球產業與社會轉 型,也凸顯各國對風險管理與市場發展的不同取 向。歐盟以強制性法規領航,但面臨產業創新受 限的質疑;美國雖未建立統一的聯邦法規,卻借 重行政命令與市場自律,著眼於維持技術領先優 臺灣在半導體與 AI 伺服器硬體領域已具全 球領先地位,但在軟體服務方面仍有可提 升空間。(圖/路透社) AIA多達113條的架構相比,臺灣AI 基本法草 案受美國模式影響相對精簡,僅將原則性與政策 性指導規範制定為法律條文。兩版本內容均涵蓋 AI 定義、倫理原則、風險分級、產業扶持及弱 勢保障等議題,尚未設置處罰條款,具有「框架 性法律指引」的「傘形架構」性質。民間版本更 著重國際接軌與產業參與,建議以數位發展部為 主管機關;官方版本則強調政府推動風險分級管 理的責任,並以行政院為主管機關。 綜觀而言,臺灣透過「傘形架構」建立AI 基 本法,先在法律層級確立頂層設計與倫理原則, 再授權各部會制定具體細則。未來,衛福部、交 通部等部門可依此法律基礎,就智慧醫療、智慧 交通等領域進行更細部的規範;在保護公共利益 與推動產業創新之間取得適度平衡。 勢;中國大陸則透過快速立法和嚴格政府 管控方式,確保生成式 AI 等關鍵技術的安 全與秩序。 從美國、歐盟及中國大陸的經驗可見, 若過度監管,可能壓抑產業創新;但若缺 乏明確規範與配套,則易導致難以預測的 風險。臺灣以「傘形架構」推動 AI 基本法 立法,結合國際法制經驗與本土需求,在 風險控管與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為全球 AI 法制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對臺灣而言,AI 科技實力與國家競爭力 息息相關。臺灣在半導體與 AI 伺服器硬體 領域已具全球領先地位,但在大型語言模 型、雲端數據等 AI 軟體服務方面仍有可提 升空間。為因應 AI 時代的各種挑戰,臺灣 如能透過 AI 基本法體現長期產業政策方 向,使中央與地方各機關協同推動特定 AI 產業,並搭配法律與政策資源的整合,將 可持續鞏固並擴大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價值 地位。透過AI 基本法兼顧創新與安全,臺 灣不僅能在未來競局中佔得先機,也能確 保 AI 發展符合社會公益,成為全球 AI 法 制的重要示範者。這既是立法者的歷史使 命,也將是臺灣有效掌握 AI 潛力與國際影 響力的關鍵所在。

“ 焦點話題 17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川普今年1月20日在美國國會大廈的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職, 「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EGA)的 美國優先政策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何種影響,已是各國政府在今年 必須面對的最大不確定性。 通膨影響川普關稅政策持續性 面對美國優先的高關稅政策,政策的可持續性值得進一步關注。川普總統 於2018年首次對中國大陸採取高關稅的貿易政策時,包含美國學者在內的 許多經濟學家多認為美國對中國大陸大幅加徵關稅會導致美國的物價上漲, 甚至發生通貨膨脹。但2017 年5月上任的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貿易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並不認為美國對中國大幅加徵關稅會導致物價上漲。他認為,政 府若要對進口品提高關稅又要避免物價上漲,政府加徵關稅的產品必須有足 夠多替代品。當替代品愈多,加徵關稅的產品進口商提高價格的幅度就愈小, 加徵關稅對物價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 川普視中國大陸為美國最大威脅。(圖/路透社) 川普 重 返 白 宮 中 國 大 陸經 貿 新 挑 戰 文/ 蔡明 芳( 淡江 大學 經濟 學系 教授 )

18 人民幣貶值是 美國優先經貿政策必然結果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必然會影響廠商 的預期心理。例如,對中國大陸的生產 者而言,若出口美國金額占其總出口的 比重極高,或其供應鏈廠商的營收來自 出口美國市場占比高,則這些有能力的 廠商應會試圖離開中國大陸。川普已藉 由社群媒體宣布將對中國大陸進口品加 徵10%關稅,以及對USMCA(美墨加 貿易協定)成員國課徵25%關稅,只要 中國大陸產品被美國政府加徵關稅後的 淨稅率遠高於其他國家,廠商移出中國 大陸的趨勢不可能改變。因此我們合理 預期,外國人到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會 進一步降低。 當移出中國大陸的廠商增加,進入中 國大陸投資的廠商減少,人民幣的需求 必然降低。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為 了減少國內產業或廠商的資金流動性缺 口,寬鬆貨幣政策方向不會改變,人民 幣的供給不會降低。當人民幣的供給增 加,但人民幣的需求減少時,人民幣價 格降低(貶值)是必然的趨勢。這是川 普第二任期的關稅政策對人民幣匯率的 影響。 賴海哲在他的著作中闡述如何確保美國貿易 政策符合美國利益。(圖/作者提供) 必須注意的是,川普第二任的物價環境與第一任有極 大差異,目前美國物價仍高且聯準會降息的幅度與可能 性均低的情況下,通膨的環境已經產生,川普加徵關稅 導致物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即使川普上任後對所有國家均加徵關 稅,通膨將會影響關稅政策的持續性。 在預期心理的影響下,人民幣可能 提前貶值。許多人認為中國大陸可能 藉由讓人民幣貶值來抵銷美國政府對 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關稅的幅度,此說 法並不正確,人民幣貶值應是結果而 非策略。人民幣貶值是外國對中國大 陸產品與服務需求降低的結果,倒果 為因的後果是對美國貿易政策的誤判。

焦點話題 19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中國大陸正陷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泥沼。圖為從金門遠望 廈門。(圖/作者提供) 川普重返白宮將重新影響中國大陸與國際經貿局勢。 圖為2020年簽訂的美中貿易協定。(圖/美聯社) 第一,中國大陸更需要美國以外的市場。 中國大陸目前尚未找到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 方法,要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僅能依賴出口市場。 就市場選擇的優先順序而言,與高所得國家貿易的 重要性一定優先於低所得國家。因此,除了美國 市場外,歐盟或整個歐洲應是中國大陸未來急需拓 展的市場。然而,中共目前仍因電動車反補貼稅的 問題持續與歐盟進行協商,且中共態度仍強硬。無 論最後歐盟與中共協商結果如何,未來歐盟、東北 亞、東南亞或南亞等非美國市場將會面臨中國大陸 廠商更激烈的競爭。因此,中國大陸與其他鄰近國 家的衝突應會減少,但這些國家須注意市場被中國 大陸廠商壟斷的可能性會提高。 第二,中國大陸廠商需要在海外設廠。 川普曾揚言上任後要對美墨加貿易協定 (USMCA)成員國的加拿大與墨西哥課徵 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則是加徵10%的關 稅。若要合理解釋川普對貿易協定成員國課 徵關稅幅度高於非成員國,可能是由於許多 廠商藉由這些成員國設廠洗產地。若川普無 法打擊洗產地的行為,美國對中國大陸提高 關稅不會產生顯著的政策效果。 美對中加徵關稅 迫使中共改變出口政策 2024 年12 月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年增率為0.1%,全年的CPI 年增率 為0.2%,與大陸官方原先預估的3%差距 甚大。2024 年12 月中國大陸生產者物價指 數(PPI)年減2.3%,全年的PPI 年增率較 2023年衰退2.2%,已連續27個月呈現衰退。 從中國大陸的PPI(生產者物價指數)與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可得知,中國 大陸內需消費與生產的情況均不好。中國大陸 許多產業面臨生產過剩的低價競爭環境,產品 出廠的價格一直降低。產品的出廠價格持續減 少,廠商的產品銷售與獲利均會降低,廠商給 予勞工的薪資或獎金也會降低,導致受雇勞動 的消費降低,即中共國務物總理李強與國家主 席習近平所稱的「有效需求不足」。 若川普未來進一步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中 國大陸廠商在無法繼續將產品出口到美國或繞 過第三地出口到美國(洗產地)的情況下,中 國大陸的出口市場必然大幅改變,國際經貿也 會產生幾個可能影響。

20 第三,中國大陸廠商在海外的併購或與 第三地國家的廠商合作可能性大增。 除了直接投資設廠外,中國大陸廠商也可 能在海外直接併購外國廠商,但這樣的作法 已愈來愈不可行。川普提名的國務卿盧比歐 (Marco Rubio)、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 (Mike Waltz)、國家安全副顧問黃之瀚 (Alex Wong)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等人,對於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上市 審查、投資管制與出口管制的態度均認為有嚴 格管制的必要。若中國大陸企業無法直接併購 他國企業,可能轉向與其他國家廠商合作,避 免被美國政府加徵關稅。換句話說,中國大陸 企業可能藉由與他國企業合作來降低「中國產 品」或「中國廠商」的成分。 最後,無論中國大陸企業或政府採取哪一 種策略,川普重返白宮對中國大陸經貿的傷害 只會持續增加。對外國與中國大陸本土廠商而 言,也會避免被認為享受不公平的貿易補貼而 持續降低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可預期川普上任 後的中國大陸經貿環境將會進一步惡化,人民 幣也會持續貶值。

“ 焦點話題 21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2022年2月,俄羅斯以特別軍事行動之名對烏克蘭發動攻擊, 在烏克蘭頑強抵抗下,俄羅斯原本認為可以快速結束的戰爭, 現在正步入第3年。由於俄軍初期補給線過分延伸,以及烏軍 有計畫地後撤,讓俄軍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決定性的戰果,反 而烏軍在獲得美國與北約國家的援助後,開始有系統的反攻, 逐漸收復失土,但也因為過分孤軍深入俄羅斯掌握之地,造成 大量裝甲與步兵部隊的受損,導致後面的進攻都面臨兵力不足 的問題。 俄烏戰爭在烏克蘭頑強抵抗下,現在正步入第3年。圖為烏克蘭士兵。(圖/歐新社) 雙方兵力不足 俄烏戰爭陷入僵局 雖說如此,俄軍也有類似的問題,多次的徵兵甚至需要從北韓尋求兵力的 支援,證明俄軍當前兵力不足,導致雖然能有效地阻擋烏克蘭的反擊,但是 也沒有辦法再複製如2022年初時的龐大攻勢,只能持續困守當前的佔領區。 兵力不足的情形嚴重困擾雙方,讓俄烏雙方都沒辦法有效進攻,只能沿著當 前的戰線進行消耗戰。 烏 克 蘭 戰 爭 3週 年 : 停 火 的 可能 與 代 價 文/ 林穎 佑( 淡江 大學 國際 事務 與戰略 研究 所助 理教 授)

22 停火線與加入北約議題 雙方最大矛盾 由於目前俄烏都沒辦法在戰場上有更多 的進展,也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攻勢,在兵 源不足且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的情況下, 戰爭逐漸帶給雙方經濟沉重負擔,因此停 火的選項一直出現在雙方的談判中。但停 火最重要的是,雙方的停火線是否會與當 前雙方的勢力範圍相同?這是俄烏雙方最 大的問題。 對於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來說,雖未直 接介入俄烏戰場,但提供大量的資金以及武 器裝備,是烏克蘭得以堅持到現在的關鍵, 但也拖跨了西歐以及美國的經濟。沒有一個 國家可以忍受永無止境的援助支出,同時對 當前美國而言,印太區域的中國大陸更具威 脅。這也是2024年底美國大選結束後,川 普總統想要儘速結束俄烏戰爭的原因。 就烏克蘭而言,雖然想要停火,但若 俄羅斯2014 年併吞的克里米亞半島以及 部分佔領的烏東4 州,即統稱頓巴斯地區 (Donbas)的頓內次克州(Donetsk)及 盧甘斯克州(Luhansk),還有赫爾松州 (Kherson)、札波羅熱州(Zaporizhzhia) 依然在其控制下,對於烏克蘭而言依然有 遭受攻擊的可能,特別是戰略要地都在俄 羅斯掌握中,未來休養生息後,俄軍若要 發動下一場戰爭會更為容易。這也是烏克 蘭希望加入北約的主要原因。 烏克蘭只靠武裝力量,要擋下俄軍的攻 勢如同天方夜譚,仍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 國家支援才能堅持到現在。未來若是成功 加入北約,便能享受北約集體防衛的保護 傘,藉此嚇阻俄羅斯的野心。但對俄羅斯 而言,隨著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過去 曾為華沙公約組織骨幹的波蘭也加入對抗 俄羅斯行列,若是烏克蘭再加入北約,俄 羅斯將在陸上直接與北約接壤,將形成新 的「安全困境」。這都是當前俄烏兩方在 停火議題上的矛盾。 俄烏戰爭在兵源不足且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下,雙方經濟負擔逐漸沉重。(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23 2025/ February 交流No.199 美助烏 對北約及印太國家 有「再保證」戰略意涵 對川普而言,如何有效降低在歐洲的軍事投 資,把預算與人力放回印太戰區是首要目標。 川普直接派兵前往歐洲助戰可能性極低,但在 拜登最後一段任期內,多次提供武器給烏克 蘭,並解除烏克蘭武器不得攻擊俄羅斯本土的 禁令,為的是讓烏克蘭可以在最後停戰前能有 更多談判籌碼,只是目前為止並未看到烏克蘭 有明顯的決定性勝利。 川普的大戰略強調要讓美國再次偉大,除了 將焦點放在美國本土,更希望歐洲國家必須要 自行負擔更多的安全責任,而非只依靠美國協 助。但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無論在軍備或是戰 略發展上,都需要徹底轉型,對美國來說是一 大機會。許多新加入北約的國家都面臨裝備「換 機潮」,例如將過時的米格29戰鬥機提供給烏 克蘭,自身卻大張旗鼓換成美國F-16戰機,除 了提升自己空防戰力外,融入北約聯合作戰系 統更是關鍵。由於這些系統大多跳脫美國軍火 商主導,因此這也是美國軍工產業的機會。類 似狀況也出現在飛彈防禦防空系統上,面對俄 羅斯超音速飛彈威脅,西歐各國必須加強軍備 來應對。 傳統法德等北約大國因為與俄羅斯有距離, 並未直接面臨俄羅斯威脅;但對波蘭或其他東 歐國家而言,若是俄軍控制住烏克蘭東邊,下 一個攻擊目標就會是烏克蘭西邊,再接下來目 標就會是波蘭等東歐國家。因此對川普來說, 如何將戰火控制在烏克蘭,並將烏克蘭作為反 俄前哨以及與俄羅斯接觸的緩衝區便是關鍵。 拜登最後一段任期內,多次提供武器給烏克蘭。(圖/美聯社)

24 俄烏戰爭可能隨著川普的 上臺而逐漸落幕。(圖/ 美聯社) 對川普而言,烏克蘭的安全並未直接與美國相關,但是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卻直接影響北約 各國對美國的觀感,甚至是印太盟邦的態度,這些都是美國嘗試藉由協助烏克蘭,對其他國家進 行「再保證」的戰略意涵。 後俄烏戰爭時代 各國備戰氛圍濃厚 俄烏都瞭解到戰事有可能隨著美國總 統川普的上臺而逐漸落幕,但在前述原因 下,雙方也不會甘於接受現在的停火線, 導致在2025 年春季融雪形成泥濘環境 前,俄烏雙方可能都會盡量集中兵力發動 最後一波攻勢,在停火前控制更多重要據 點,做為未來牽制對方或是進行停火談判 的籌碼。 如果雙方順利停火,是否意味和平協議 的到來?此想法可能過於樂觀。最有可能 的後俄烏戰爭時代,與美國在中東的反恐 戰爭一樣,雖然主要戰事已經停火,但是 許多小規模的遭遇戰或是各地依然有零星 戰火。特別是烏克蘭依然存在國家認同的問 題,都會讓停火後的俄烏高度不穩定。 對北約與俄羅斯而言,過去想定的戰場 可能是冷戰時的東西德交界,現今一觸即發 的火藥庫已經前推到俄烏之間,且在俄烏 交戰的近3 年中,曝露了北約國家防衛戰 略與軍備都已過時的問題,必須重新更新武 裝與進行新的國防轉型,才能面對俄羅斯威 脅。這也促使北約各國出現大批的軍火汰換 與更新,自然也是各國軍工產業的機會。各 國也因俄烏戰爭的教訓,對當代戰爭有更進 一步認識:戰爭停火並不代表和平的到來, 反而是各國準備下一場戰爭的開始。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