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94期

兩 岸 的 . 多 元 的 . 宏 觀 的 4月號2024 美國大選牽動臺美中關係 未婚男女拚脫單 兩岸頻出奇招 地緣政治與技術分流 臺商因應策略探析 194 April 2024 4 Prepare for the future No. 194 www.sef.org.tw 2024 全 關 球 鍵趨 勢

01 今年3 月,臺灣股市加權指數突破2 萬點, 繼去年底與香港股市恆生指數「黃金交叉」 後,臺股再度寫下歷史新紀錄。股市是經濟的 領先指標,臺灣股市優異表現,代表市場對臺 灣的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相對而言,中國大陸 在疫情結束後,各項經濟指標不斷下滑,房地 產危機、地方債及內需消費不振等,加上中央 嚴密的監管政策,中國大陸整體經濟環境,令 人憂心。 全球進入AI 時代,臺灣的角色愈發重要, 相關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舉足輕重及不可 替代的地位。AI 產業龍頭-NVIDIA創辦人 黃仁勳,在今年AI 界年度盛事「GTC大會」 公開表示,「這是一場工業革命,新的工業革 命正在發生,值得慶祝的是,臺灣正處在這場 革命的中心。」兩岸關係與臺海情勢變化,影 響區域穩定,受到全球高度關注。去年底, G7( 七大工業國組織) 領袖會後聲明重申,臺 海和平穩定及和平解決的重要性,對國際社會 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 過去一年,李大維董事長多次透過各種公 開場合,呼籲陸方「以民為念、人民優先」, 告別「你死我活」的零和爭鬥,追求「相互成 就」的合作關係。在不設置任何政治前提的基 礎上,雙方務實互動溝通,以和平、對等、民 主、對話,共同尋求兩岸和平穩定的共存之道。 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不僅是兩岸人民 共同的利益所在,也是國際社會的殷切期盼。 今年5 月20 日,臺灣新總統即將就任,我們 希望兩岸可以攜手邁向新的時代,寫下歷史新 篇章。疫情已經過去,雙方都應該鼓勵民眾交 流往來,我們期盼陸方可以開放觀光客來臺旅 遊、恢復學位生來臺就學,讓兩岸民眾能增進 彼此了解,避免各種誤判。 這2 個月來,金馬外海發生數起兩岸人民意 外事故,兩岸政府都在第一時間全力搶救,不 放棄任何救援的機會。在意外事故協處上,人 道考量絕對是首要原則,盡力維護兩岸民眾權 益、提升兩岸民眾福祉,也是兩岸共同的信念。 30 多年來,兩岸針對事務性議題,已建立各種 制度化聯繫機制,奠定雙方交流互動的基礎, 陸方應該要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成果,我們也 樂於運用現有機制,務實溝通、化解歧見。 戰爭沒有贏家。文明發展至今,和平已是全 人類的普世價值,我們期許兩岸雙方都能用正 面積極的新思維看待彼此,揚棄刻板印象,共 同播下和平的種子,用互信灌溉,用善意耕耘, 和平雙贏的花朵終將綻放。 發行人語

交流 No.194 Apr i l 02 2024 年是超級選舉年,全球逾半數國家陸 續展開重要選舉,各種地緣政治風險加深經 濟發展的挑戰;氣候變遷帶來的淨零減碳目 標,伴隨全球供應鏈重組,科技演進加快企 業跨國運營與轉型腳步。本期《交流》雜誌 特別以「2024 全球關鍵趨勢」為主題,帶領 讀者一起洞見趨勢,掌握瞬息萬變的國際情 勢。 臺灣與美國的兩場總統大選,不僅決定臺 美中關係前景,更影響世界局勢。臺大大陸 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指出,「拜習會」 後美中關係雖趨和緩,但2024 臺美中關係仍 受到兩場總統大選牽動,臺灣應謹慎以對。 21 世紀美中較勁,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逐 暗潮洶湧。中國大陸電動車崛起衝擊歐美車 廠,美中在無人機、衛星製造的尖端角力愈 演愈烈。「半導體已無全球化」的今天,車 輛研究測試中心產業分析師鄭冠淳建議,車 廠大規模調整和重組供應鏈的布局,是臺灣 廠商切入的契機,不但需要新的供應廠商, 更因「中國加一」策略,應對來自中國大陸 的低價競爭。 世界各國都在分階段落實淨零碳排,因應 極端氣候與能源危機,全球產業供應鏈即將 迎來「綠色淘汰賽」。企業面對「減碳焦慮」, 必須靈活及多元化運用減碳工具,臺灣碳權 交易所此時成立,正是推動淨零的機會。 中共「兩會」期間大力提倡「新質生產力」, 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速新型工業 化。惟政府支出捉襟見肘,需優先處理地方政 府債務問題,應對房地產、銀行等金融風險, 如何移開抑制經濟發展動能的絆腳石,的確是 一道難題。 在生存壓力面前,年輕人出現低欲望現象, 是對高壓社會的被動適應,透過壓縮自身欲望 的方式,降低生活壓力。不論窮遊、特種兵旅 遊,或數位游牧,除可節省旅費開支,一邊旅 行一邊賺錢不再是夢想。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 成為兩岸年輕人追求的生活新型態。 年輕世代透過科技傳播懷舊風,改變「酷」 或「潮」的定義,「Y2K時尚」持續發酵。 CCD相機重獲年輕人目光,古董相機成為當紅 炸子「機」;半世紀前引領風騷的黑膠熱,有 復甦之勢,包括二手原版老黑膠與新製的重刻 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旅遊業逐漸復甦,城市力拚行銷,無不絞盡 腦汁打造特色,從高雄黃色小鴨、臺南的寶可 夢,到淄博燒烤、哈爾濱小土豆可以發現,仰 賴網路自媒體已然成為宣傳助力。但熱度是短 暫的,強化人與城市的連結,凝聚向心力與在 地認同,才是城市發展的永續解方。 2024年 的關鍵趨勢 編輯手記

目錄 03 05 No.194 2024 年 4 月號 發行人 / 邱垂正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高建智、彭顯鈞 總編輯 / 洪浦釗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高蓓蓓、陳慧瑜、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尹麗喬 林竣達 林穎佑 蔡文軒 楊書菲 鄭冠淳 陳冠宇 黃 欣 羅 素 蔡紹堅 邱正倫 05 09 13 17 21 25 29 33 37 41 45 焦點話題 美國大選牽動臺美中關係 碳有價時代來臨 企業的挑戰與因應 全球軍備競賽日熾 深化產業科技戰 2024 年中國大陸全國兩會觀察 地緣政治與技術分流 臺商因應策略探析 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重組 臺商的發展契機 兩岸視窗 「性價比」是王道 窮遊與極簡引領風潮 未婚男女拚脫單 兩岸頻出奇招 兩岸手搖飲 百花齊放 兩岸力拚城市行銷 帶動疫後旅遊潮 永不過時的浪漫 數位電玩、相機與黑膠唱片 41

交流 目錄 No.194 Apr i l 04 63 57 林政男 鄭亦珊 49 53 財經實務 大陸臺商股權及土地廠房資產處分 常見的稅務與外匯問題 法律實務 兩岸婚姻家庭暴力篇(下) ―蒐證的重要性 賴錦傑 林秉澔 ooonly 63 65 61 海基會活動 迎金龍慶團圓 「2024大陸臺商春 節活動」登場 海基會傳愛偏鄉 關懷大埔陸配 姊妹 臺陸生專欄 日久他鄉是故鄉 我「臺北人」 林勁傑 57 活力台灣 教育創生 日落村奇蹟

焦點話題 05 總統大選勝選後,準總統賴清德與準副總統蕭美琴召開國際記者會。(圖/路透社) 臺灣的總統大選落幕,美國總統大選正持續加溫。美國民主共和兩黨 的總統初選,最近都塵埃落定,民主黨由現任總統拜登,再次出馬;共 和黨就由前任總統川普,再次角逐。 這次美國的總統大選,不確定性很高,難以預測最後哪一黨會入主白 宮。根據2024 年3 月民調,拜登總統在重要的搖擺州皆落後川普,但 是美國大選的變數仍多。一方面,美國離正式投票日還有一段時間。另 一方面,川普仍有不少訴訟問題。 儘管美國大選結果未卜,華府對兩岸關係至少有四個基本態度,不受 美國政黨輪替影響。一、美方希望兩岸和平,維持現狀;二、美方希望 臺灣能夠持續加強國防實力;三、美方支持臺灣維持有意義的國際參與, 保障臺灣的國際空間;四、中國大陸是美國面臨的主要地緣政治對手, 而臺灣則處於美中競逐的前沿,對美國有重要戰略價值。 除四個基本態度之外,民主黨及共和黨對中國大陸及兩岸的戰略思考 還是有所歧異。在不能排除美國政黨輪替的可能性下,美中臺關係仍有 一定的不確定性,臺灣需要未雨綢繆。 文/ 尹麗 喬︵ 臺灣 大學 大陸 研究 中心 特約 研究 員︶ 美國 大選 牽動 臺美 中關係

交流 No.194 Apr i l 06 如果拜登連任 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講究對北京軟硬兼 施。一方面,拜登政府知道安撫(reassure) 北京的重要性。賴清德總統當選人去年夏天 過境美國,十分低調,就是在臺美默契下, 避免北京過度反應而做出的安排。另一方 面,由於北京不斷片面改變臺海現狀,拜登 政府加大對北京的嚇阻力道。拜登曾4 次提 到美國出兵保衛臺灣,從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往戰略清晰 (strategic clarity) 方向 移動,不令人意外。 進一步說,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反應了其 對北京的「兩手」總體戰略。拜登政府認為 大國競逐,必須要保證競爭 (competition) 不 升級為衝突 (con ict)。華府及北京可以有 不同的意見,但是美中需要同時建構戰略護 欄(guard rail),避免雙方關係失控。2023 年 11 月舊金山拜習會反應了華府方略。拜習會 後,美中關係趨向和緩,重建軍事對話機制, 習近平並公開宣示近期沒有攻臺計劃;美中 關係穩定,中國大陸對臺較會投鼠忌器。 拜登政府在建構戰略護欄,也全力組建多 邊聯盟,在民主對抗獨裁戰略的大旗下連結 歐洲,環太平洋及亞太盟邦以應對北京。澳 英美聯盟 ( 簡稱 AUKUS;2021)、印太經濟 架構(簡稱 IPEF;2022)、及美日荷對中國 大陸的聯合半導體晶片禁令(2023),皆是 華府多邊抗中策略的重要範例。在民主與獨 裁對抗的氛圍之下,各國對臺海的局勢也愈 加關心,「臺灣有事,世界有事」。 如果拜登連任,美對中國大陸及兩岸的政策 應不會有太大變動,如無意外美中可維持「鬥而 不破」的態勢。拜登連任後的美中臺關係,如有 大的變數,反而和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國內政治發 展有關。2020 年川普總統大選落敗時,2021 年1 月6日美國暴發國會山莊暴動事件,2,000至2,500 名川普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大廈,擾亂美國國 會認證2020 年美國總統選舉拜登的勝利。如果 川普再次落敗,美國國內會不會再起紛擾?而美 國國內紛擾之際,中國大陸會不會伺機而動? 如果川普再次執政 如果川普再次執政,其兩岸國際政策與拜登政 府相比,可能至少會有兩個不同點。而這兩個歧 異,都有可能影響臺美中關係。 如果拜登連任,美國對中國大陸及兩岸的政策應不會有太 大變動。(圖/擷取Joe Biden FB)

川普所在的共和黨重返執政,將會影響民主與獨裁在國際上的關係。(圖/擷取文茜的世界周報FB) 焦點話題 07 一、總體來說,共和黨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偏 向強硬。這不代表民主黨人對中國大陸的威脅沒 有清楚認識,而是雙方應對中國大陸的戰術偏重 有所不同。民主黨人應對北京講究剛柔並濟,而 共和黨人應對北京強調殺伐果斷。最近訪臺的美 國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曾於《華爾街日報》批 評拜登政府與北京的對話是「僵屍交往」(zombie engagement),華府不應對北京有幻想。共和黨人 對中強硬在經貿問題上尤為明顯。川普於今年2 月先提出對美國所進口的中國大陸產品課徵60% 關稅計畫,再於3 月提出對美國所進口之中國大 陸出產的汽車課徵100%特別關稅構想。當談到 中國大陸可能的報復時,川普則強調:「 你搞我 們,我們也會來搞你。這非常簡單,非常公平。」 (You screw us and we�ll screw you. It�s very simple, very fair.) 如前所述,2023 年舊金山拜習會發出管控大國 競逐、建立護欄的訊號,這是民主黨拜登政府的 政策。如果2024 年美國政黨輪替,共和黨政府會 不會同樣重視對美中戰略護欄,美 中和緩態勢不一定會持續。如果美 中關係緊張,中國大陸對臺會不會 更加無所顧忌,試圖以臺灣為「棋 子」,測試以不可預測著稱的川 普? 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 (isolationism) 正在抬頭,在共和黨 內特別明顯。美國的孤立主義者認 為,美國應該專注處理經濟、種族 與基礎建設等國內議題,檢討美國 是否有必要投入大量資源領導自由 世界,介入全球各區域局勢。舉例 而言,川普對美國援助烏克蘭有很 大疑慮。今年3 月,匈牙利總理歐 爾班(Viktor Orban)在美國和川 普見面後,特別提到川普如果當 選,「不會再多給烏克蘭一分錢」(Trump will not give a penny in the Ukraine-Russia war)。而共 和黨籍的眾議院議長,也是川普重要支持者之一 強生(Mike Johnson),也有孤立主義傾向。他 剛上任就希望美國2024 年度軍事援助,優先提 供以色列,而將烏克蘭及臺灣延後處理。時至截 稿日,美國眾議院仍然沒有為上述的對外援助法 案進行投票。 進一步說,美國的孤立主義者常常比較願 意挑戰多邊架構及盟邦的利益,「美國優先」 (America rst)、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及 孤立主義,常是一體兩面。2023 年底,川普宣布 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將會退出美國拜登政府所 推行的印太經濟架構。2024 年2 月,川普則提到 他將不會保護沒有在財務上對北約有足夠支持的 美國北約盟友。 當然,美國大選結果未卜,但不少美國盟邦對 川普再次上臺已有一定焦慮。有一些美國盟邦試

美國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北京都將面臨國際 情勢的挑戰。(圖/美聯社) No.194 Apr i l 08 圖趕在美國大選前「加固」多 邊架構。今年3 月,傳出消息 AUKUS 將會「+2」,增加日本 及加拿大。另一方面,有些美 國的北約盟友,例如近年非常 支持臺灣的立陶宛,開始大規 模的擴軍,為川普上臺做準備。 臺灣必須密切注意,如果共 和黨重返執政,是否會因其外 交思想上的孤立主義元素,影 響民主與獨裁對抗的國際戰略 格局?如果華府對維護自由民 主秩序有遲疑,民主陣營會不 會被獨裁強權各個分化擊破? 如果民主與獨裁對抗格局不穩, 是否會影響到「臺灣有事,世 界有事」的氛圍,鼓勵中國大 陸冒進?如果美中貿易戰在川 普當選後加溫,兩岸產業鏈會 受到的影響,值得關注。 美國大選年中國大陸的應對 美國大選年,北京對臺應該是偏向「動不如靜」。 這不是說中國大陸會暫停對臺灣的施壓及對兩岸現 狀的挑戰。不過,北京要做出比較激烈的舉措,可 能性不大。北京如果貿然行動,中國大陸議題可能 會成為美國選戰焦點,不一定對北京有利。在美國 反中氛圍高漲,美國政治人物為吸納更多的選票和 吸引聲量,常相互比較誰對中國大陸更為強硬, 誰 也不想被貼上對中國大陸軟弱的標籤。前文所提 到川普提出之美國可對中國大陸出產的汽車課徵 100%特別關稅的構想,就受到一些民主黨國會議 員的支持。 另一方面,不管接下來美國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 政,北京面臨的情勢都很複雜。如果拜登繼續執政, 儘管美中關係會有持續性及可預測性,但是美國民 主盟邦多邊架構對中國大陸的壓力只會更重,不會 減輕。如果是川普上臺,儘管拜登政府所建構的「民 主大聯盟」可能會鬆動並給予中國大陸操作空間, 但是華府對中可能會更為強硬。美國總統大選,對 臺灣及中國大陸,都是挑戰。 交流

碳定價機制 加速全球碳有價進程 碳稅(carbon taxes)、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ETS)以及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carbon credit markets)是目前 最常見的3 種碳定價機制。碳稅是由政府訂定碳價,透過提高碳排成 本來抑制企業排放;ETS 是由政府來訂定排放總量上限,再讓企業之 間買賣排放額度;自願性碳權市場則以企業或個人自願減排產生的碳 權來進行交易。上述3 種碳定價機制逐步推高碳價,企業碳排成本增 加,企業有較大誘因自主減少排放,發展減排技術。 全球已採取碳定價的國家逐步增加,根據世界銀行2023年的報告, 目前全球計有73 個碳稅及ETS 正在運作。亞洲部分,印尼已於2023 年2 月建立ETS,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正在籌畫建立ETS,日本 計畫在2026 年時推動全國性ETS。我國預計在2024 年完成碳盤查, 2025 年針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 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顯著,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以及海 平面持續上升,世界各國越來越認識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 迫切性。如此背景下,碳定價政策被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重 要工具之一。這些政策透過對碳排放成本的內部化,鼓勵企 業和個人採取減排措施,從而促進經濟低碳轉型。 排碳成本越高,越能促使企業投資低碳技術和改用較環保的燃料。(圖/東方IC) 焦點話題 09 文 /林 竣達 ︵臺灣 大學 國家 發展 研究 所助 理教 授︶ 碳有 價時 代來 臨 企業 的挑 戰與 因應

緩慢上升趨勢,2024 年3 月份來到每噸人 民幣80 元。隨著越來越多國家明定淨零轉 型目標,社會團體積極的倡議,以及歐盟 開始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這些因 素都可能讓更多國家推動碳定價政策,逐步 推高各國碳價。 企業內部碳定價 管控排碳成本 各國政府正在推動碳定價政策,全球也 有許多企業,自主實施企業內部的碳定價 (internal carbon pricing)。路透社調查,全 球有5,345 家公司2022 年公開與氣候變化相 關的信息,其中20%的公司表示他們已經開 始使用內部碳價格進行環境管理,較前一年 的17%有所增加,另有22%的公司計畫在 接下來的2 年內採用內部碳價格。透過主動 進行內部碳定價,企業可以提早進行排碳成 本的風險管控,更精準評估自身投資計畫及 商業活動的成本,優先採取對企業及環境更 好的策略選項。 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危及動物生存。(圖/美聯社) 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推動自願性碳權市 場。例如印尼和越南在2020 年建立自願 性碳權市場,印度也在2023 年底建立, 可能在未來演變成ETS。我國在2023 年8 月成立碳權交易所,12 月正式啟動國際碳 權交易。 世界銀行2023 年報告顯示,儘管國際 碳價出現短期波動,一些國家的碳價呈現 偏低甚至下滑,但長期而言,許多國家的 碳價呈現穩定緩增趨勢,歐盟ETS 的碳 價甚至呈現大幅度增加。此外,許多國家 正試圖提高本國的碳價,例如新加坡對碳 稅法規進行調整,計畫2026 年起,將碳 稅從目前的每噸4 美元增加到34 美元, 未來將進一步提升至每噸38 至60 美元。 加拿大目標是到2030 年將其聯邦基礎碳 價格提高到每噸超過127 美元。中國大陸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碳價長期來看呈現 No.194 Apr i l 10 交 流

盤查自身碳排放 企業第一要務 為了應對碳有價時代,企業可採取下列幾項行 動。首先,企業應積極蒐集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數 據,盤查出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排放熱點。精確掌握 自身排放情形後,制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減排計 畫及明確時程,例如儘早投資及佈局相關減排技術 及設備,或透過提高能源效率來減少排放。再者, 企業可透過積極的減排計畫樹立品牌形象,主動揭 露經第三方驗證的排放資訊及減排成效,以此爭取 公部門、金融機構及投資人的永續投資。最重要的 是,為了擬定更佳的管理策略完成減排工作,企業 需致力於招募和培養懂得永續管理的專業人才,調 整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讓永續管理人才在企業內 部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進入碳有價時代,許多企業考慮購買碳權來中 和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展現他們達成碳中和的承 諾。然而,目前自願性碳權市場上的碳權品質不 一,企業購買時若未重視碳權品質,可能被外界指 控「漂綠」,對企業聲譽產生不良影響。企業若真 要購買碳權,應優先選擇經第三方機構認證的高品 各國政府及企業的碳定價政策,正在加 速全球碳有價時代的進程,臺灣的企業將面 對來自政府管制及供應鏈客戶的壓力。短期 而言,碳定價雖會增加企業的負擔,但若企 業能將此視作轉機,更加重視自身的減排工 作,則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發展優勢。 2023 年,臺大風險中心針對年營收超過1 億元的臺灣企業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 示,900 間企業樣本中,僅35%的企業有揭 露碳排放資訊,14.3%的企業有採用氣候相 關財務揭露(TCFD)的架構,只有10.7% 的企業有進行供應鏈的溫室氣體盤查。調查 更顯示,僅有6.2%的企業有設立淨零目標 及明確時程,13.7%的企業有進行低碳創新, 7.8%企業已實施內部碳定價。此外,8 成企 業內部沒有專業人力能夠進行氣候相關風險 財務評估。這些數據顯示,臺灣的許多企業 還未完全準備好迎接碳有價的新時代,對排 碳成本的管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企業透過投資相關永續計畫,提高減碳效率。(圖/擷 取pixabay) 焦點話題 11

質碳權。企業必須注意,從自願性碳權市場(如 國內的碳權交易所)買到的碳權,僅能用在企 業的自願性碳中和宣告上,不能用於抵減歐盟 CBAM徵收的費用。 提高碳管理能力 就是提升競爭力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碳定價政策如 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及自願性碳權市場,已 成為推動減排和經濟低碳轉型的關鍵手段。全 球正逐步擴大實施範圍,碳價格的長期上升趨 勢反映全球強化氣候行動的共識。然而,臺灣 企業在碳排放資訊揭露、溫室氣體盤查、淨零 目標設立,以及低碳創新等方面,明顯準備不 足。為了迎接碳有價時代,臺灣企業需積極提 高碳管理能力,包括加強碳排放透明度、溫室 氣體減排措施、投資減排技術,並設定明確的 淨零排放目標及時程。此外,加強專業人才的 培養與氣候風險財務評估也是必要步驟。透過 這些策略,臺灣企業不僅能提升自身競爭力, 也能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力量,共同推動人 類文明的低碳轉型。 面對氣候變遷,臺灣企業與政府需積極落實低碳轉型策略。(圖/擷取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官網) No.194 Apr i l 12 交 流

焦點話題 13 2024 年2 月底正當臺灣處於寒流來襲,位於赤道周圍的新加坡正 如火如荼的舉辦航空展,這是世界三大航展中唯一位於亞洲的航太 展。此次航展是俄烏開戰、中東以哈衝突後的首次新加坡航展,各 界無不爭相前往星國,希望看到各家廠商在經過實戰考驗後,是否 推出新的裝備與系統來面對下一場戰爭。許多傳統軍火商利用此機 會推銷自身的軍工產品,期望爭取更多訂單,搶占軍火市場大餅。 ˙ 新時代的空戰需要的不是只有飛行員的素質更需要完整的作戰系統網絡。 當前軍工產業特性 以市場及資本為後盾 會場上可看到當前的軍工產業已經不是過去傳統的飛機大砲,更多是在無 人化與智能化的科技加持下,民間企業開始加入軍工生產行列,即所謂軍民 融合。當前的軍民融合發展,已不是利用民間產業作為軍事科研的輔助,而 是相輔相成,將軍工產業作為產業的火車頭,帶領民間發展,利用民間市場 與資本做為軍工的後盾,這些都是軍工產業的特性。 少子化浪潮下,各國都面臨生兵力不足的困境,各國開始將目光放在無人 載具的運用。無人載具的應用,所需的科技不只外型設計,更重要的是感測 器及傳導系統。未來無人載具科技除了航空科技外,也需要光學鏡頭及資通 訊技術的應用,人工智慧上應用也是近期發展的重點。當前無人機產業,不 只討論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而是以UAS(Unmanned Aircra System)的概念出現。 文圖/ 林穎 佑︵ 淡江 大學 國際 事務 與戰 略研 究所 助理 教授 ︶ 全球軍 備競 賽日 熾 深化 產業 科技 戰

交流 No.194 Apr i l 14 無人載具是當前的 作戰主流。 自動化指揮系統是作戰致勝關鍵 軍工產業可分為國家政府主導的國營軍工企 業,以及民間百花齊放的民營公司。中小規模國 家的軍工產業受限於規模經濟,多半由國家主 導,而在政府體制較為集權的國家,軍隊是保障 政權的最好利器,因此軍備採購與研發自然會掌 握在政府手中。然傳統軍工大國多半是由民間企 業為主,藉由彼此研發競爭讓軍隊可以使用相對 價格實惠且性能傑出的軍備。大型軍備的背後, 有無數的承包商與上下游的供應鏈產業,代表軍 工產業不只有飛機大砲,背後有更多產業投入的 血汗結晶,也是國家實力的較量。 對於當前各國提升資訊作戰與智能作戰概念 下,C4ISR( 自動化指揮系統) 已是作戰的致勝關 鍵,資通訊暢通是重要因素,這與國家資訊化程 度有關,代表半導體技術及電腦周邊產業廣義上 與軍工科技有關,特別是在晶片與半導體產業帶 來的周邊效益與應用,都在軍工科技中有舉足輕 重的地位,這也說明近期為何各國對於 我國半導體廠商在外國設廠有極大興趣。 傳統基礎工業不可或缺 戰後重建計劃重要角色 資通訊產業相當重要,但傳統基礎產 業依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各國不斷管 控國防預算的前提下,各國軍隊無不積極 尋找降低成本的辦法,例如在耗材上結合 智能科技,是否可以更快對即將耗損的配 件進行維修更換,以確保設備效率的維 持?以及在傳統切削與壓鑄零組件上的使 用,都有賴於工具機與其他生產機具的精 密度。冷戰時期,蘇聯想方設法從第三國 與日本機電大廠合謀,購買當時極高精密 度的切削工具機,將其成功改善蘇聯潛艦 水下推進器的扇葉切削,大幅降低水下噪 音,增加隱密性。這就是在1987 年日本 的「東芝事件」,證明民間傳統基礎工業 在戰略上的重要性。

中國大陸科技最大的困境 是本身的體制限制。 焦點話題 15 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馬達產業。我國馬達產業 曾相當蓬勃發展,近期隨著無人機應用而水漲船 高。無人載具上需要導航系統(無論是地面或使 用衛星定位系統),但在載具設計上,馬達的重 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對許多徘徊式彈藥 (又稱 遊蕩彈藥或是俗稱自殺無人機),或是戰場的輕 型無人機,多是一次性消耗品,需要高階晶片, 作為耗材的傳統馬達,也在俄烏戰場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 上述案例中可看到傳統基礎工業非但未被淘 汰,反而隨著戰爭發展的腳步,出現新的應用。 特別是戰火摧殘後的重建計劃,需要大量的基礎 建設與傳統工業幫助。這也是在交戰雙方談判進 行時,各國開始打的算盤。 竊取情報 歐美各國對中方人才提高警戒 除了產業技術外,人才培育是當前各國競爭的 重要一環,當前許多大學名校吸引 優秀人才加入研究,並希望研究有 成選擇歸化當地國,為己所用,因 此祭出高額獎學金吸引人才。然而, 但這些人才近期成為中共的突破 口,進行情報刺探與竊取的最佳途 徑,因此歐美各國開始會對中國大 陸留學生進行管控;加上國際對中 國大陸過去戰狼外交的反感,開始 將智慧財產權與競業條款納入國安 範疇,導致中國大陸無法像過去如 入無人之境般地對歐美國家進行技 術竊取。 對中國大陸研發人才而言,最大的限制 還是在中共本身的體制。中共軍工體系缺 少如同歐美國家的民間軍工競爭體系,人 事上受限於中央的控管及「以黨領軍」的 最高原則,研發上無法如其他國家一樣發 揮設計的創意。部門管理經常陷入疊床架 屋或爭功諉過的問題。如在中共軍方太空 航天相關事務中,過去由總裝備部負責, 軍改之後雖然基地方面由裝備發展部主 導,但後端操控與宇航員的培訓都與戰略 支援部隊有關,雷達系統也擺脫不了空軍 的協助,最重要的運載火箭與火箭軍有密 切的合作。相對於直接由太空軍主導的美 國,中共疊床架屋的體系,不利於統整作 業,類似問題也出現在軍工體系。中國大 陸期望將軍工產業分為不同集團,以達到 競爭的目的,但人事權依然以黨為主的情 形下,很難做到完全的獨立性。

中共「武直10」直升機也參加2024新加坡航展。 No.194 Apr i l 16 2024 年新加坡航展中,我國有不少廠商前往參展,無論是在航太科技零組件 與耗材,或無人機導航與反制系統都有許多裝備陳展,引來各國軍火大廠關注, 除了詢價與參觀外,開始對我國軍工發展抱持一些戒心。對外國廠商而言,臺 灣不再只有軍火市場消費者身分,更可能成為軍工產業合作生產夥伴,甚至是 潛在競爭對手。這些評語證明,我國國防產業在這些年努力下,已有初步成果, 未來如何發揚光大值得深思佈局。 交流

焦點話題 17 2024 取消總理記者會與《國務院組織法》修訂 國務院功能弱化 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婁勤儉在3 月4 日的記者會無預警宣布,今年兩會 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也強調「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今後幾 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總理記者會被取消有兩個判斷,主流看法是 由習近平本人拍板決定,目的是要降低中國二號人物的曝光度,同時向外 界釋放中共政治核心不存在「二把手」一職。除削弱總理職權,也防止總 理在記者會公然唱反調;另一看法是,李強主動取消總理記者會,從他降 低參加國際會議次數、公務出國選擇乘坐包機而非總理專機等,可見其低 調作風。取消總理記者會的可能原因還有,當前中共沒有能力解決眼前面 臨的各種困境,無力招架記者提問,乾脆不辦中外記者會。不管是習的指 令還是李主動取消,決定必然經過中共高層同意,也反映中國大陸政府的 透明度和問責進一步銳減。 2024 年中國大陸全國兩會在3 月4 日至3 月11 日舉行。今年中 國大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的大會議程除例常的報告審議,還審議並 通過進一步削弱國務院自主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 (修訂草案)》。今年人大會期為7 天,比去年8 天半,減少1 天 半。會期縮短及總理記者會取消之後,今年中國大陸全國兩會顯得 像走過場的「橡皮圖章」。 中國大陸「兩會」於3月4日拉開帷幕。(圖/美聯社) 文 /蔡 文軒 ︵中 央研 究院 政治 學研 究所 研究 員︶ 年中 國大 陸 全國 兩會 觀察

交流 No.194 Apr i l 18 本次人大會議主要是修訂《國務院組織法》, 明確將習思想寫入工作指導思想。該法於1982 年12 月制定以來第一次修訂,提請修訂草案共 20 條,包括增加國務院性質地位的規定、明確國 務院工作的指導思想、完善國務院職權的表述, 以及完善國務院組成人員相關規定等。法案修改 後進一步強化國務院對中共的依附,修改後第三 條明確「國務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 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維護黨中央 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 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依法行政」等。此 外,該法更加明確了副總理、國務委員的職責; 在國務院組成人員中增加了「中國人民銀行行 長」;統一國務院組成部門領導人的職稱表述, 如「部長(主任、行長、審計長)」等;修訂草 案也明確國務院健全行政監督制度,完善對國務 院組成人員的紀律要求。 將「習思想」列為指導思想也是《國務院組織 法》的目的。中共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 長李鴻忠指,修法的首要政治要求就是將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國務院各項工作的 許多機構和分析都不看好今年中國大陸設定的經濟成 長目標。(圖/擷取freepik) 指導思想。去年3 月李強上任國務院總理之 初,便著手修訂了《國務院工作規則》,明 確國務院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重大決策 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本次修 法目的意在避免2013 到2016 年間中南海的 「南北院之爭」,國務院與黨中央不同調的 情況重演。確立黨負責決策、政府負責執行 的明確分工,淡化國務院的自主性。 政府工作報告中規中矩 未提新刺激經濟方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包括,GDP 增速目標定在5%左右,與去年一致。這也 是10 年來北京第二次沒有下調經濟目標, 上一次是2018 年中美剛爆發貿易戰;軍費 增長7.2%,創5 年來最大增幅,實際軍費 增長超千億;赤字率維持3%,並宣佈今年 計劃發行1 萬億元人民幣特別國債;預期今 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 萬人以上(去年的目 標「1200 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

焦點話題 19 5.5%左右。總體來說,今年兩會未提出刺激經濟 的策略,解決經濟問題以原則性宣示為主,實質 內容不多,但許多機構和分析都不看好中國大陸 今年5%的經濟成長目標。 「新質生產力」成為今年兩會「熱詞」 兩會也聚焦「新質生產力」一詞,包括房地產、 外交、教育界等都出現要求實現「新質生產力」 的目標,習近平最早於2022 年9 月在黑龍江提 出。去年底以來,習近平談到國家發展方向時一 直使用該詞,包括「新質生產力」是今年1 月召 開的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的學習內容。今年兩會 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 年政府工作任 務第一項「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 發展新質生產力」;習參加全國人大江蘇代表團 審議時針對經濟方針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 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的「新質 生產力」是中共在經濟核心的數字和科學領域主 導地位的產業政策,希望以創新作 為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 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以突破 美國的科技卡關,實現經濟下階段 的增長。 習要求擴大「反獨促統」 力量 提及「和平統一」 王滬寧在全國政協開幕式回顧 過去一年的對台工作,未提及今年 目標;李強在全國人大開幕式宣讀 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未回顧去年對 台工作。王信賢分析指,王滬寧在 對台工作會議以「銳意進取、克難 前行」形容過去一年對台工作,反 映北京對兩岸現狀的不滿。因此不 論政協或政府工作報告內容都有所 簡化,也沒有柔性喊話。 習近平強調要深化兩岸發展,共同推進和平統一進 程。(圖/擷取維基百科) 不過,習近平3 月6 日出席政協的民 革、科技、環境資源界別委員聯組會時, 強調要在對台工作大局中進一步找準定 位,要團結海內外、島內外一切愛國力 量,「不斷壯大反獨促統力量,共同推 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要積極推動兩 岸科技、農業、人文、青年發展等領域 交流合作。這是習近平繼2019 年3 月 在福建代表團發表涉台言論後,再度在 「下團組」對台喊話。3 月10 日的全國 政協政治決議載明,要求政協委員認真 學習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 體方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愛國力 量,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共同推 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交流 No.194 Apr i l 20 外長王毅與人大發言人 婁勤儉記者會成兩會焦點 本屆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由 婁勤儉擔任,去年第十四屆全國 人大第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由全 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 超擔任。婁勤儉曾長期在中央部 委工作,先後擔任陝西、江蘇省 委書記,是首位有地方主政經歷 的大會發言人。據傳婁是習近平 過去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黨 務工作期間重點培養的「省委書 記苗子」。與人大委員長趙樂際 一樣都曾當過山西省委書記,也 和國務院總理李強一樣擔任過江 蘇省委書記。過去全國人大新聞 發言人一職都由臨近退休的官員 擔任,這次換上沒有外交、媒體 資歷的發言人,且由他宣布取消 總理記者會,以及前國防部長李 尚福不再擔任人大代表的重要消 息,值得關注。 總理記者會取消後,一年一度的 外長記者會成為主要焦點。這是王 毅去年7 月重掌外交部以來的首場 外長記者會。王毅延續強硬派風格, 在中美關係上態度強硬,暗指美國壟 斷國際事務;高捧中俄關係,指不 同於冷戰舊時代、打造「大國關係 新範式」;對歐盟示好,強調雙方 互利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哈戰爭上, 強調要全面落實「兩國方案」徹底 解決惡性循環;在臺灣問題上,王 毅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只是中國 的一個地方選舉」,卻堅稱「繼續 以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指遲早會看到一張國際社會遵守「一 中原則」的「全家福」照片。若總 理記者會被習近平取消,王毅主持 的外長記者會更讓習近平放心。 中共外長王毅風格強硬,誣 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只是 中國的一個地方選舉」。(圖 /擷取公視粉絲團FB)

地緣 政治 與技 術分 流 文/ 楊書 菲︵ 中華 經濟 研究 院區域 發展 研究 中心 副主 任兼 副研 究員 ︶ 臺商因 應策 略探 析 高可能 性 低可能 性 地緣政治風險對企業影響加劇 標普全球(S&P Global)列出2024 年發生可能性及影響力較高的地緣政治風 險包括:俄羅斯與北約緊張局勢、網路攻擊、美中競爭、反全球化、氣候風險、 能源安全、疫情再起等7 項(圖1);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 (Eurasia Group)認為2024 年全球面臨的前十大風險包括:(1)美國大選造成 政治分裂;(2)中東衝突擴大;(3)烏克蘭事實分裂;(4) 欠缺監管的AI;(5) 俄羅斯、伊朗和北韓深化結盟;(6)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乏力;(7)關鍵礦產爭奪; (8)政府政策工具因通膨而受限;(9)聖嬰現象;(10)意識型態之爭增加 美國企業經營風險。綜合歸納,2024 年企業面臨的風險為地緣政治緊張、氣候 變遷、科技變革、經濟衰退及政治/社會分化等相互影響的五大構面。 經歷美中對抗、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等事件後,許多調查結果顯示,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已成為企業經營不可迴避的風險,預期短中期面臨 的挑戰及壓力將持續增加。 以哈衝突等地緣政治不確定事件,已成為企業經營的風險因素。(圖/美聯社) 資料來源:S&P Global, Top geopolitical risks of 2024, https://www.spglobal.com/en/enterprise/ geopolitical-risk/. 低影響力 能源安全 美中競爭 網路攻擊 氣候風險 高影響力 疫情再起 反全球化 俄羅斯與北約緊張局勢 圖1 2024 年全球主要地緣政治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力 焦點話題 21

經濟學人(EIU)今年2 月的文章指出,地 緣政治風險使關鍵技術競爭更加激烈,並讓企 業成本在供應鏈重組下大幅上升。這些地緣政 治風險,美中角力是主要核心,不僅牽動俄烏 戰爭、中東局勢後續發展,對全球綠色轉型、 科技變革及經貿發展的走向更具關鍵影響力, 同時也是影響兩岸關係、臺海穩定、臺灣產業 及臺商布局最直接且重大的因素。 2024 年11 月,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將是 川普與拜登再次對決,被歐亞集團評為2024 年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認為將加劇美國政治 分裂,使美國的民主制度歷經150 年來最大考 驗;一旦川普勝選,其不可預測、偏執、單邊 主義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再次損害美國在國 際舞臺的信譽。川普已預告,若當選將再次退 出巴黎協定,禁止ESG(環境、社會和治理) 相關投資,全面增加進口關稅,加大美中貿易 戰力道,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課徵60%關稅。 川普也提及將退出北約組織,不再對烏克蘭提 供支援,也不正面承諾捍衛臺灣,將對國際政 局帶來新的挑戰。 技術脫鈎與供應鏈分流 2019 年美國將華為列為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後,美中貿易戰逐漸轉變為科技戰。美國將 科技領域的優越地位視為不容妥協的國家安 全問題,對中國大陸的技術管制不斷擴大。 拜登政府時期實施「精準脫鉤」、「小院高 籬」 (Small Yard, High Fence)策略,把對中 國大陸的管控範圍限縮至對未來產業發展、 國家安全真正關鍵的核心技術,如先進半導 體、AI、5G、量子運算、生物技術等,抑制 中國大陸發展、提升美國本土競爭力,與盟 友合作圍堵中國大陸,以在關鍵技術領域上 絕對領先中國大陸。 以先進半導體為例,美國先從源頭切斷中 國大陸企業取得相關技術與設備,抑制其半 導體發展。包括2022 年10 月全面升級對中 國大陸先進半導體的出口管制,由對特定企 業管制擴大至全面覆蓋,凡涉及高性能運算 晶片、超級電腦、先進半導體的相關商品、 技術、軟體、設備及人員等,都在對中國大 陸的出口管制範圍內;其次是通過《美國晶 片與科學法案》,透過建廠補貼吸引半導體 企業在美國投資,提升美國半導體自主製造 能量;最後與盟友合作,包括要求荷蘭及日 美國將華為納入管制清單後,美中貿易戰逐漸轉變為科技戰。 (圖/擷取@XinhuaEconomy X) No.194 Apr i l 22 交 流

本配合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管制、籌組「晶片四方 聯盟」(CHIP 4)並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概念,呼籲各國減少對地緣政治競 爭對手的依賴,企圖在全球經貿體系及供應鏈孤 立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是半導體重要市場,AI 應用市場商 機龐大, 但在美國的出口管制下,跨國半導體 企業必須持續調整在中國大陸的經營策略,以符 合美國相關規範。以AI 晶片設計龍頭公司輝達 (Nvidia)為例,美國2022 年10 月全面禁止先 進晶片出口中國大陸後,輝達隨後推出專為中國 大陸市場設計的「降速版」、「特規版」AI 晶 片A800 和H800,但這兩款降規版晶片2023 年 再度受到美國的出口管制,輝達被迫再次針對中 國大陸「客製」其他款晶片。針對美國一再縮 緊半導體出口管制,輝達處理器性能與中國大 陸本地替代品的性能差距縮小,據悉阿里巴巴、 騰訊等中國大陸雲端企業已開始將部分訂單轉 移至華為等本土公司。 除了AI 晶片外,半導體設備、IC設計 工具EDA,乃至於其他關鍵的電子零組件, 中國大陸品牌企業愈來愈願意向本土供應 商採購,效能雖不如國際品牌,但可以有 效規避後續被「卡脖子」的風險,同時也 可獲得政府的相關補助。中國大陸本土設 備商及零組件供應商獲得更多被採購及被 政府補貼的機會,更願意投入自主研發及 製造,進而在中國大陸市場中打造出相對 封閉的自主供應體系。例如華為2023 年9 月推出Mate 60 Pro 手機,據悉有46 家本 土核心供應鏈廠商,國產化率達9 成;比 亞迪電動車則有75%的零件屬於自產。這 顯示全球供應鏈在歐美日對中國大陸的出 口管制、「友岸外包」倡議,以及中國大 陸「科技自立」等各自「去風險化」的作 為下,逐漸呈現分流趨勢。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司「112年12月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 資、陸資來臺投資、對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月報」 對中國以外投資金額 對中國投資金額 對中國以外投資件數 對中國投資件數 中國金額占比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11,573 9,249 502 580 44.4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14,295 8,498 638 726 37.3 6,851 4,173 670 610 37.9 11,805 5,906 516 475 33.3 12,599 5,863 404 423 31.8 9,962 5,047 546 372 33.6 23,577 3,037 568 328 11.4 44.4 37.9 33.6 11.4 圖2 2017-2023 年臺灣對外投資概況 焦點話題 23 中 國投 資金 額占 比 ( % ) 投資金 額 ( 百萬美 元 )

因應供應鏈分流 臺商地產地銷 臺商長期扮演橋接美中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美中科技對抗及供應鏈分流,臺商首當其衝。美 中貿易衝突白熱化後,臺商應國際品牌客戶要求 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等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2019 年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 金額僅41.73 億美元,不到2018 年投資金額的一 半,回到2000 年代初期的投資水準。 2023 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疲弱,臺商對中國 大陸投資趨於保守,赴陸投資金額再創新低,僅 30.37 億美元,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值比重下 滑至11.4%。反觀臺商赴歐美及東協、印度等地 的投資,在台積電、鴻海等代表性企業積極對外 布局下,2023年創下235.77億美元的投資紀錄。 目前全球政經的發展格局,臺商自中國大陸 分散投資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不過,基於中國 市場的重要性及國際客戶的考量,多數臺商並 不會撤出中國大陸,而是將在中國大陸的經營 轉向「地產地銷」模式,相關投資也著眼於維 持當地營運為主。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工 資上漲與缺工問題日益嚴重,且國際淨零碳排、 綠色轉型勢不可擋,臺商仍需要持續在中國大陸 投入自動化及減碳設備,維持國際競爭力。 綠色數位雙轉型 臺商須展現差異化 中國大陸經濟疲弱,愈來愈重視自主供應 鏈,大陸市場未來將以內需型產業為主,與 國際產業鏈連結程度降低,就臺灣的產業特 性來看,臺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優勢減少。 未來留在中國大陸繼續營運或切入紅色供應 鏈的臺商,可能只有技術水準相當高而受到 中外資企業青睞的廠商。臺商經營的核心能 力將從成本與效率管理轉為技術應用與管 理,無法避免技術流失的企業,很快就會失 去競爭優勢。 地緣政治及中國大陸經濟低迷的影響下, 陸資企業也加速「出海」及擴大出口,臺商 不僅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空間被擠壓,在海外 市場亦因中國大陸大量出口及投資面對更大 的競爭壓力。臺商必須鞏固及延伸核心競爭 力,展現差異化優勢,超前部署綠色及數位 雙轉型,重新思考對外投資思維與戰略,才 能持續發展。 綠色轉型趨勢下,臺 商須在中國大陸投入 減碳設備,維持國際 競爭力。(圖/擷取 名竣能源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FB) No.194 Apr i l 24 交 流

2023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已突破1,000 萬輛。為掌握電動車市場商機並 保護本土產業,各國紛紛推出地緣政策措施。本文介紹各國應對地緣政 治的措施,分析市場反饋與影響,並以波特鑽石模型為理論基礎,探討 地緣政治對電動車產業的影響及車廠的新策略布局。最後結合臺灣產業 環境優勢,提供本土廠商切入供應鏈的策略建議。 全球電動車銷量已突破1,000萬輛,各國為掌握商機並保護本土產業,紛紛推出相關政策。(圖/美聯社) 資料來源: 各國政府、車輛中心整理 圖1 各國地緣政治措施及影響 焦點話題 25 文/ 鄭冠 淳︵ 車輛 研究 測試 中心 產業 分析 師︶ 臺商 的發 展契 機 全球電 動車 供應 鏈重 組

本土製造或友岸外包 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近年全球地緣政治影響持續延燒,從美中貿易戰衍生各國關稅調整,到半導體禁令後的各國晶片法 案,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各國對中國大陸車廠快速地海外擴張感到憂慮。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可能會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徵收額外關稅。圖為港口工作人員正在 檢驗中國大陸電動車。(圖/東方IC) 美國地區 美國在2022 年通過《降 通 膨 法 案 》(In ation Reduction Act, IRA) , 要 求電動車電池的「關鍵礦 物」及「組裝產值」必須 在北美地區製造,才能獲 得7,500 美元稅收抵免,為 全球電動車地緣政治打響第 一槍。2023 年4 月美國財 政部公布合格車型清單, 排 除Volkswagen、BMW、 Nissan及Hyundai 等國際車 廠車款,車商震驚之餘紛紛 赴美設廠,採取與電池廠 合作的方式(圖1)。依據 Bloomberg 統計,自IRA法 案宣布起,截至2023 年11 月,全球車廠及供應鏈赴美 設廠的總投資金額,已達 1,000 億美元的驚人數字。 2023 年12 月,多家中國 大陸電池廠商赴美設廠引發 激烈討論,美國政府進一步 修正IRA法案,來自「受關 注外國實體」生產的電池或 原材料不符合抵免資格,包 括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 及北韓等國。 歐洲地區 面對美國通過IRA,歐盟迅速作出反應。2023年3月推出包括《關 鍵原物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CRMA)、《淨零工業法》 (Net-Zero Industry Act)及《歐洲氫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等3 項法案,減少對單一國家過度依賴並保護本土產業。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車企如比亞迪、上汽等在海外積極布局,歐 盟於2023 年10 月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檢視是否獲 不當補貼形成價格優勢。歐盟調查結果可能會向中國大陸電動車徵 收額外稅賦,彌補不公平貿易行為,關稅水準預期有所調升。 No.194 Apr i l 26 交 流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