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93期

01 回顧2023 年,全球正迎向力拼復甦的後疫 情時代,然而國際間的紛紛擾擾卻未曾停歇。 俄烏戰爭不止,以哈衝突又起,戰火造成平民 百姓流離失所,也讓國際政經情勢充滿高度不 確定性。人們試圖揮去疫情陰霾,但烏雲卻在 空中盤桓不散。 此外,氣候變遷危機愈顯嚴峻,2023 年6 月 到8 月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3 個月,茂宜 島發生了夏威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性野火,導 致逾百人喪生。土耳其、摩洛哥、中國大陸甘 肅陸續遭逢強震,造成生命財產重大損失。可 以說,2023 這一年實在不太平靜。 臺灣也發生了不少意義重大的事件,中央疫 情指揮中心於5 月1 日解編,代表疫情已穩定 控制於低點,日常生活終可完全恢復常態。政 治、媒體、校園、藝文等場域相繼爆出性騷擾 事件,促成「#MeToo」效應,這般社會運動 喚起民眾的關注與討論,讓性別平等議題獲得 重視。 適逢4 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政治成為下半年 度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政黨間的折衝連橫、 博弈對局瞬息萬變,但綜觀各方政見,並非全 然針鋒相對。臺灣身處地緣政治熱點,臺海穩 定一直是國際社會共同高度關注的議題,過去 8 年蔡總統致力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關係, 穩健處理兩岸議題,受到國際社會肯定,也獲 得廣大民意認同。這次3 位總統候選人都表態 支持維持臺海現狀,顯見臺灣社會對此已具有 一定程度的共識。 今年1 月,臺灣舉行第16 任總統大選,在民 主制度運作之下,臺灣人民用手中的選票,決 定了國家社會未來的前進方向。展望新時代的 兩岸關係,將在既有的基礎上,維持臺海的和 平穩定,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以交流取代圍 堵,用對話取代對抗,盼兩岸恢復健康交流, 增進雙方人民的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 2023 年一整年,海基會為民服務案件總計 365,538 件,相較前一年增幅高達55.3%。疫情 趨緩,兩岸先後放寬入境管控措施,各項交流 逐漸恢復活絡,不只辦理兩岸文書查驗證案件 量遽增,緊急專線接聽數更是前一年度的2.33 倍。種種現象顯示兩岸民間交流已漸次恢復過 往水準,對海基會而言,此時正是我們充分發 揮服務職能、為社會貢獻價值的時刻。 海基會站在兩岸交流第一線,秉持一貫的服 務熱誠,持續努力、精益求精,將各項服務工 作盡善盡美,全心全力替兩岸民眾解決問題、 保障權益,以實際的行動,推動兩岸良性互動 的巨輪穩步前行。 發行人語

交流 No.193 February 02 想像一下,社會上每4個人就有1位老年人, 會是什麼情景?不僅街頭遇到老年人的頻率增 加、博愛座與無障礙設施需求增多,機構中、 商店裡,老年人服務年輕人的景象,或將成為 生活中的日常。 拜醫學進步及世界承平之賜,過去數十年, 人類的平均壽命大幅延長,從1950到2021年,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從46.5 歲上升至73.3 歲。 另一方面,全球生育率崩跌,2023 年全球前 15 大經濟體,生育率都低於人口替代率。老齡 化及少子化兩種趨勢疊加,帶來的不僅是人口 老化,而是整個社會景象及社會運作翻天覆地 的變化。 青銀摩擦加劇便是其中一個變化。銀髮族在 早應離開勞動市場的年齡,因退休積蓄不足以 支應漫長的餘歲,或是為了重拾生活重心,紛 紛再次投入勞動市場。年輕人與銀髮族於社會 上共處時間之長前所未有,觀念與生活上的摩 擦益發頻繁。 經濟更是青銀衝突導火線。隨著扶養比增 高,贍養老年人的重任壓在人數不多的年輕人 身上,年輕人不免心生怨懟。這種全世界共有 的現象,在經濟下滑的中國大陸尤其嚴重。房 地產暴跌打擊消費信心、國家侵蝕私有資本削 弱經濟活力,險峻的經濟情勢加重負擔,中國 大陸年輕人只好以「蹭老式消費」或「城市漫 步」等方式,降低生活與旅遊支出。 與少子化趨勢背道而馳的,是兒童網紅大 行其道。拜網路之賜,現在的兒童有更多機 會展現自己,甚至藉此賺取大筆財富;也有 越來越多「曬娃魔人」將小孩動態放在公眾 視野中,或許是為了紀錄與分享,亦不免有 「蹭流量以變現」的動機。提早成名對新智 尚未成熟的兒童究竟適不適合?未經小孩同 意把他(她)的一舉一動暴露在公眾眼前, 對小孩是否公平?兒童的隱私權誰來把關? 種種質疑,在全世界都是爭議話題。 隨著「不婚不生」的比例越來越高,越來 越多人以寵物為情感寄託對象。心愛的「毛 小孩」過世,再造一個「牠」,可不可行? 中國大陸法令未禁止「複製寵物」,然而, 複製出來的「牠」,還是原本的「牠」嗎? 代孕的雌性動物受到的痛苦,誰來為牠們發 聲?當科技進展到「複製生物」已非難事, 倫理問題或許才是生物複製技術未被世界普 遍採行的關鍵原因。 兩岸通婚本是美事一樁,當婚姻變調,陸 配受到另一半暴力對待,不僅臺灣的法律提 供周全保障,海基會也責無旁貸,提供第一 線協處服務。服務往來兩岸民眾是海基會的 工作也是使命,不論是陸配、陸生還是臺商, 海基會的大門永遠為他們開啟,不吝付出關 懷,成為他們最溫暖的避風港。 青銀摩擦 如何解? 編輯手記

目錄 03 13 No.193 2024 年02 月號 發行人 / 邱垂正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高建智、彭顯鈞 總編輯 / 洪浦釗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蔡敏姿 蔡宜彣 黃 欣 編輯部 林竣達 王國臣 高 長 蔡儀潔 廖士鋒 陳政錄 陳冠宇 05 09 13 17 23 27 31 35 39 43 47 焦點話題 青銀磨合 打造跨世代共融 臺灣青銀共居 以互諒化解衝突 中國大陸經濟低迷 加深代際裂痕 海基會臺南成功大學兩岸關係座談會紀要 當前中共推動支持民營經濟之觀察 中國大陸房地產問題的骨牌效應 2024 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展望 兩岸視窗 當「小馬雲」重回農村 兒童網紅潮引反思 複製動物 技術不是問題 倫理有爭論 兩岸圖書館爭豔 城市發展新地標 「城市漫步」爆紅 發掘身邊小確幸 17

交流 目錄 No.193 February 04 64 59 李益彰 鄭亦珊 51 55 財經實務 新情勢下兩岸匯兌、融資、 授信操作實務 法律實務 兩岸婚姻家庭暴力篇(上) ―認識家庭暴力與保護令 李忻嬡 李忻嬡 63 65 海基會活動 海基會首屆冬令營登場 臺商子女返鄉探索臺灣之美 睽違3年 海基會恢復辦理 「大陸臺商子女學校教職員春節 感恩餐會」 陳宥菘 59 活力台灣 垃圾堆裡的「螢火蟲書屋」 點亮石碇山城

銀色海嘯席捲全球,人口老化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銀 髮族退而不休,與年輕人搶工作等情事不時上演。日本推出高齡 者與年輕人的職務互補的設計,解決職場世代衝突問題;也有不 少國家推動「青銀共居」,希望解決銀髮族獨居帶來的風險和年 輕人居住問題,進而實踐「跨代共融」與「共享經濟」。 日本房貸及物價飆漲,不少銀髮族外出打工補貼生活費。(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05 年齡歧視容易被合理化 相較於種族與性別歧視,年齡歧視更容易被合理化,仇老的態度也隨處 可見。高齡化國家的日本甚至出現「老害」一詞,貶低長者對社會毫無貢 獻、霸佔著社會資源的一種公害行為。比如,仗恃著年紀大在大眾交通運 輸工具上,要求年輕人讓座,而不管對方身體是否有不適;或因不認老從 而衍伸社會問題,如高齡者駕車釀成事故。 知名的仇老言論,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曾稱,政府花太多經費在瀕死的 老年患者身上,盼他們「趕快死一死」,並說自己不想接受臨終治療,以 免變成國家財政包袱。而在日本民間傳說中,家人會把年長的親人帶到山 頂或森林的僻靜之地,讓他們自生自滅。 文/ 蔡敏 姿︵ 媒體 工作 者︶ 青銀 磨合 打造 跨世 代共 融

WORK TOGETHER No.193 February 06 日本勞動力不足 社保資金壓力大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人口不斷萎縮, 為解決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不足並緩解社保資金壓 力,日本政府不得不推延長退休。2021 年日本 政府宣布實施《改正高年齡者雇佣安定法》,進 入70 歲退休的時代。對大部分日本老人來說, 退休後工作是不得已的事情,但因房貸及物價飆 漲,光靠年金生活根本不夠用,不少銀髮族外出 打工補貼生活費,感嘆「長命百歲未必是好事」。 日本65 歲以上長者平均每4 名,就有1 人在 工作。從行業別來看,餐飲、警衛、清潔人員及 出租車等都是銀髮族常見的就業選項。為保證長 者的工作機會,日本不斷通過立法要求企業為老 年勞動者提供勞動條件,還成立為老年勞動者介 紹臨時職業的機構和幫助他們的工會,更提供安 裝銀髮友善設施的中小型公司補貼。 根據求職網站Recruit 調查,2023 年齡介於60 至74 歲求職者中,有53.7%在尋找工作,但未 找到適合的機會,主因是部分企業對招聘老人抱 持觀望態度。老人重返職場之路充滿挑戰,首先 老年員工的身體以及精神健康存在隱憂;其次, 無法獲得與以前相同的薪水,擔憂工作的積極度 降低;最後,高齡工作者的合約需提供並調整勞 動環境設備、薪資標準。 相對於長者,日本新世代面臨畢業後的職 場寒冬期,國家經濟衰退,非正規雇用及終 身打零工人數劇增,社會保障大不如前。日 本職場以「公司年資」為工作評鑑的一大關 鍵,即使新人成績特別好,獲獎金表揚,但 以薪資總額及升遷機會而言,都不如年長前 輩。尤其企業有既定的管理職人數,「如果 上面不退,後面全部都無法晉升」一句話道 出上班族的心聲。 日本實施退休年齡延長,越來越多高齡者 在職場的負面例子屢見不鮮,以「顧問」為 名的高級職員,平日在公司蓋印章,還有年 近退休的前輩,工作態度敷衍,常打瞌睡。 他們的工作份量分攤到年輕人身上,不免抱 怨「上班態度這麼差,薪水還比我們多」。 職位互補 青銀族發揮自身能力 如果高齡者延後退休,再回聘雇用,確實 會壓迫到年輕人的就業機會。為解決這問題, 日本推出高齡者與年輕人「互補」的職務設 計,解決職場「代際衝突」問題。以青銀共 創文化講座為例,高齡者負責人脈,年輕人 主責科技管理知識;長照也可以青銀合作, 照護現場年輕人可用法律知識向家屬解釋契 約說明,遇到家屬紛爭時,靠高齡職員的人 生經驗進行調解。工作劃分明確、了解彼此 的長處,讓青銀發揮自身能力。 交流

焦點話題 07 「青銀共居」始祖 荷蘭帶起新風潮 歐洲約50 年前,人口結構已達到高齡化, 對於老人福利、高齡住宅等各方面發展,規 劃得相當早,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地方,荷蘭、 德國到日本各有不同的高齡居住趨勢。疫情 期間,長輩外出受到很大限制,「青銀共居」 能防止老年獨居風險擴散。 荷蘭的高齡照護成本不斷上升、人力缺乏; 而荷蘭的學生宿舍收費上漲,讓許多學生不 堪負荷,因而有「青銀共居」構想。2013年, 荷蘭一間安養中心開放6位大學生免費入住, 條件是每月提供至少30 小時服務,如陪長者 吃飯、聊天等。 德國埃森市的共居公寓Geku-Haus,長期 出租給長者與青年。公寓1 樓是咖啡廳與跳 蚤市場、2 至5 樓是公寓、6 樓為年輕人辦公 處,7 樓是長者與青年互動的交誼廳。在交誼 廳內,飲料與零食免費,若離開7 樓食用就 得收費,藉此機制來增加互動。在飲料杯墊 上,一面寫著「請離我遠一點」,另一面則 寫著「我對OO話題感興趣,歡迎找我聊天」, 長者或青年只要看對方的杯墊,就知道是否 可以上前互動。 Geku-Haus 公寓內的長輩住戶有藝術史教 授、會計師等;青年住戶多半是藝術家與廣 告行銷人士。有些長者會利用過往人脈,寫 推薦函幫青年人尋求工作;有些長者在聆聽 青年的提案後,提供不同觀點修正。78 歲的 Marga 表示,她從未覺得自己與年輕人有代 溝,相反地,常收到青年住戶邀請,一起烤 肉、吃飯,當年輕人遇到困難時也會找她訴 苦,「我像是他們的大家長」。 荷蘭高齡照護成本、學生宿舍費用不斷上升,因而有「青銀共居」構想。 (圖/擷取Urban Edge twitter) 德國鼓勵長者成為青年的後盾 日本東京非營利團體「街ing 本鄉」的 Home Share 計畫,媒合獨居長者與青年學 子。例如在大學生最多的東京文京區,鼓 勵擁有私宅的獨居老人,以免費或便宜的租 金,提供房間給到東京唸書的青年學生。讓 同住屋簷下的年輕人陪伴孤獨老人,長者也 能照顧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 另外,在東京多摩市的聖蹟共居住宅公 司,則讓房客以類家庭生活的方式共居。房 客從老人到小孩,單身至小家庭都有自己的 獨立房間,共享廚房、餐廳、洗衣等公共空 間。特別的是,屋頂還有菜園,偶爾舉辦烤 肉活動。此類型的青銀共居,為了因應東京 市區狹小的住宅空間與孤寂感。

交流 No.193 February 08 共享資源撐起晚年保護傘 為了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可善用共享資 源、共享經濟,透過平臺媒合,有效率地運 用資源。以Uber 在日本為例,為偏遠地區的 銀髮族提供乘車服務,以及退休後賺錢的機 會。日本政府允許Uber 在一些人口高齡的偏 遠地區提供共享乘車接送,例如京都府最北 端的京丹後市。另有不少退休的日本年長者 跑去當Uber駕駛、送貨員,開創事業第二春, 這也是Uber 特地推出的銀髮族政策。 此外,校園諾大的腹地與資源,在少子 化的背景下,將騰挪出來為高齡者服務。例 如美國的「連結大學型退休社區」集合住宅 (University-based Retirement Community,簡 稱 UBRC),除了能為健康、退休高齡者提供 最基本的服務,如膳食、交通、諮詢等,還 會透過機制與校園資源連結,創造支持性與 知性的環境,讓校園發揮跨世代交流作用。 迄今,美國已有超過100 所與連結大學型退休 社區,數量仍在持續增加。 老人志工更懂銀髮需求 在祖母俱樂部,志工可以勝任的工作很多,如 陪伴支持、洗澡、送飯、散步、送東西、換燈泡、 照護替代、週間及夜間拜訪等。除了服務外,祖 母俱樂部也為志工安排許多活動,如定期展覽、 電腦教學、唱歌社團、記憶訓練、讀報討論、手 工藝品製作。 老人們還義賣自己手做的藝品,將義賣所得捐 助經濟狀況較差的老人或聯合國兒童組織。長者 為社會付出的同時,也帶來自我成長,新的經驗 正不斷拓展。 關心高齡的生活與就業,等同關心自己的未來。 借鏡國外作法,以期我國進入高齡化社會時,能 老有所居,安享晚年。 在長照人力資源方面,芬蘭則是採用志工。 1989 年,北歐「芬蘭祖母俱樂部」成立,該 組織設立媒合平臺鼓勵許多老人服務老人, 不但減少社會成本,還讓老人活得健康又有 價值。因為運作成功,芬蘭國內後續增加200 多個類似的組織,甚至推廣到海外。 老人志工更懂銀髮族的需求。 (圖/擷取我的新北市FB) 不少退休的日本年長者跑去當Uber 駕駛,開創事業第二春。 (圖/擷取Alfie Goodrich@ flickr)

焦點話題 09 臺灣老年人口增多的情況下,年輕世代和銀髮族容易發生如博愛座爭議等摩擦。(圖/美聯社) 社會高齡化 福利體系面臨嚴峻考驗 社會高齡化、老年人口增加,意味著社會需要更多長期照護和醫療 資源,對社會福利體系形成嚴峻的考驗,也讓年輕人面臨照顧父母、 祖父母的負擔,面對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扶養壓力,青年經濟 負擔日益加重。國民健康署發現長者在心理健康部分,「有憂鬱」比 例隨著年齡越高遞增;長者社交問題逐漸隨高齡社會浮現,孤獨感增 加,銀髮族面臨心理健康的挑戰。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青年和銀髮族的相處問題變得日益重要。傳 統三代同堂、大家庭模式逐漸減少,讓兩代人之間的交流減少。年輕 醫療科技高速發展,全球已開發國家逐漸邁入高齡社會,臺 灣也在2018 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臺灣將 在2026 年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多的情況下,年 輕世代和銀髮族的摩擦也越來越多,例如博愛座爭議、世代交 流差異、新舊價值觀衝突,或是年輕人認為如今高房價是長者 炒房的結果,讓青年與長者的鴻溝越來越深,對臺灣面對高齡 社會的未來並非好的發展。 以互 諒化 解衝 突 文/ 蔡宜 彣︵ 媒體 工作 者︶ 臺灣 青銀 共居

交流 No.193 February 10 人忙於事業與個人生活,難以分擔老年家庭成員需求;老 年人感到被忽視或孤立,不僅影響家庭和諧,也損害社會 凝聚力。 因應高齡化挑戰,政府積極推動長照2.0 政策,建構全方 位長照體系,強化社區照顧網路,提供長者日常生活的支 持和關懷,「青銀共居」的概念應運而生,希望能促進青 年和長者的互助合作,建構更融洽的社區生活。 長照2.0政策,建構全方位長照體系,強化社區照顧網路, 提供長者日常生活的支持和關懷。(圖/擷取恩欣老人長期 照顧中心FB) 青銀共居是先進國家的主流模式 「青銀共居」概念源於日本、歐洲,主要因應高 齡社會提出的居住模式,讓年輕人和銀髮族同住。 在歐洲,特別在荷蘭與德國等國家,有豐富的老年 共居歷史,這些國家一直以來都注重社區連結和鄰 里互助,鼓勵不同年齡層交流合作;日本提出如「共 生社區」、「共生住宅」概念,著重提供居住空間, 更強調共同生活、相互支持的價值,期盼透過不同 年齡層的互動,創造和諧社會環境。 青年蝸居狹小的租屋處、長者獨守空 居是現實世界的寫照,青銀共居不僅解 決居住正義問題,以及減緩年輕人經濟 壓力與人際關係,又可以降低長者獨居 的危機,促進世代交流,減少青年與年 長者的對立和歧視,讓青年和老年人之 間可以互相支持共生。

焦點話題 11 新北市在2017 年以三峽北大特區 3 戶社會住宅作為試驗場域,推動臺 灣第一處青銀共居,透過空間規劃 設計、居家空間管理、社群實體活 動,將「共生公寓」的概念,推廣 到青銀共居生活中。2020 年新店央 北社宅也移植三峽北大特區社宅經 驗,推行「跨世代共居種子計畫」, 不只增加計畫戶數,規定每個月固 定10 處舉辦活動服務住戶。新北市 2 例青銀共居的成功案例,讓土城員 和段青年社會住宅在計畫時設想將 樓層設計成「全部共享」,希望在 保有個人隱私的同時,又能讓年輕 人和長者共居互助。 從青銀共居到世代共榮 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在翻修後,住房率仍低迷,臺 北市政府發現陽明老人住宅的老年人比例比其他老人 公寓高,因此和文化大學進行產官學合作實施「青銀 共居試辦計畫」,徵選文化大學學生,讓學生以「以 工換宿」概念,完成服務時數,也負擔部分租金,各 樓層有交誼廳和廚房,公寓內有大餐廳、起居空間、 圖書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間,讓學生和長者保有個人 空間,也能有團體互動空間。 如今臺北陽明老人公寓加入「青銀共居」計畫已經 邁入第8 年,2023 年11 月發佈成果發表會時,文大 臺灣青銀共居能夠促進不同年齡層相互了解和交流。 (圖/擷取愛馨居家長照機構FB) 日本、歐洲的經驗也獲得臺灣借鑑。臺灣青銀共居的實行方式,主要從社區共居空間設計 開始改造,規劃交誼廳等公共空間,讓居民更容易相互交流、互助;透過專業機構協助,舉 辦各項活動、課程和培訓,促進不同年齡層了解和交流。政府提供相應政策支持,透過提供 補助、稅收優惠,鼓勵業者和社區投入相關建設,激勵更多社區參與和發展,最後社區志工 組織,鼓勵兩代人互相交流生活,強化社區凝聚力,還為長者提供更多社交機會和生活幫助。

交流 No.193 February 12 校長王子奇說,青銀共居增進時代共榮,是大 學社會責任,文大學生每月只需付3,000 元租 金,以及20 小時服務學習,包含陪伴老人採 購、教授電腦、朗讀書刊、教唱歌、示範烹飪、 玩臉書等等,讓公寓內的長者向學生學習到新 奇的事物,同時減輕年輕學子在外租賃壓力, 讓長者與青年互相交流中,重新學習和不同世 代的人相處,增進世代共榮。 臺北市現今在社會住宅實施「青銀換居」, 規劃利用降低租金方式,在社會住宅推動「青 銀共居」。正在興建的玉成社宅、南港機廠社 宅,將客廳、衛浴、洗衣間等做公共使用,「宿 舍型」房型租金可壓低到4,000 元至7,000 元不 等,目前也評估以延吉平宅作為青銀共居的示 範基地,由民間管理營運,共居模式提供承租 青銀共居增進時代共榮,學生陪伴公寓內的長者學習新奇的事物。(圖/擷取陽明老人公寓FB) 期間延長15 至20 年的長期居住方案,協助遷入 青年族群、新婚家庭,降低扶養子女的經濟壓力 及購屋負擔。 臺灣「青銀共居」仍在發展階段,可能面臨 一些挑戰,包含管理和協調的難度,需要有效的 組織架構和社區參與,才能確保共居環境的和諧 運作,管理者也需要解決不同年齡層間的價值觀 和生活方式的衝突。總體來說,對臺灣社會益處 不少,不僅替長者注入新活力、減輕長者的孤獨 感,並減緩社會對高齡者的照護負擔,年輕人也 能緩解獨立生活的壓力,同時建立更豐富的社交 網路;雙方透過交流,讓青年學到長者的生活智 慧,並為高齡者提供實際協助,建立互利共生模 式。青銀共居創造包容性、共融性的社區生活, 以因應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焦點話題 13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至今,社會逐漸邁入老齡化。(圖/東方IC)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至今,社會逐漸邁入老齡化、人口紅利漸減, 世代矛盾則日益尖銳。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增長下滑、青年失業率激 增,社會瀰漫「未富先老」的焦慮感,無形間催化代際矛盾,壓力 鍋一觸即發,為社會穩定埋下隱憂。 世代差異擴大 激化兩代矛盾 中國大陸開放短短40 多年,上至發展軌跡、城鄉差距、下至個人經驗與價 值觀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世代間的差異尤甚以往。 在中國大陸短影音網站嗶哩嗶哩擁有百萬訂閱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 安講過一個故事,疫情期間,他指導的一位研究生無法返鄉與家人團圓,他原 想安慰學生,未料學生卻像中大獎似的,「這是我最快樂的春節!總算沒有任 何長輩逼婚!」他才醒覺上代人的傳統觀念,竟給年輕人如此大的壓力。 另個場景就沒這麼和諧了。近幾個月,中國大陸多地公共交通工具上,先 後傳出老年人與年輕人因讓座起爭執的事件,小則口角、大則上演全武行,畫 面全都上了熱搜。不僅當事人爭論不休,就連評論區的網友也分成「敬老」與 「厭老」兩派,埋藏在社會間的世代矛盾情緒,一瞬找到出口,如火山爆發。 文/ 黃欣 ︵媒 體工 作者 ︶ 中國大 陸經 濟低 迷 加深 代際 裂痕

交流 No.193 February 14 論起跨世代矛盾根本原因,除兩代人之間缺乏共同的語言、少了理解溝通,青 壯年族群愈加沉重的經濟負擔,也是加劇矛盾的導火線。加上中國大陸2022 年起 進入人口負增長,由此衍生的代際問題不容小覷。 中國大陸快速老齡化 重壓經濟與年輕人 中國大陸2022年起進入人口負增長,衍生的代際 問題不容小覷。(圖/擷取虔城小警微博) 另一個直觀的數據,是老年人口扶養比 快速增長。老年扶養比的計算,是指勞動年 齡人口數量除以老年人口數量。數據顯示, 中國大陸的老年扶養比在2006 年為11%, 2022 年已來到21.8%。等於每100 位勞動年 齡人口,就需要負擔近22 位老年人,即4.5 名年輕人要贍養1 位老人。 老齡化加人口紅利下降危機,成為重壓經 濟發展的障礙,造成消費力弱、創新動力漸 失等社會問題,也容易激化不同年齡層的世 代矛盾。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統計年 鑒(2023)」顯示,2014 年以來,15 ~64 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連續第9 年減少,反 觀老年人口則快速增加。 統計顯示,截至2022 年末,中國大陸60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 億8,004 萬人,占總人 口的19.8%;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達 到2 億978 萬人,占總人口的14.9%。照聯 合國劃分標準,當60 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 20%或65 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即是 中度老齡化社會。這也是中國大陸的社會 寫照。

焦點話題 15 中國大陸年輕人經濟負擔加重,乾脆「躺平」。 (圖/擷取小紅書) 經濟增長下滑 揭開社會矛盾壓力鍋 老齡化社會加速,又遇到疫情攪局。中國大陸 自身受到內外部環境衝擊,非但未能實現疫後爆 發性復甦,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消費、投資、 出口皆不如人意,甚至出現增速下滑,拖累整體 增長動能。 景氣不振直接影響失業率。統計局資料顯示, 年輕人「就業難」問題急遽惡化,以2023 年6 月 份來說,16 ~24 歲的青年失業率狂飆到21.3%, 創下歷史新高。不僅如此,根據北京大學副教授 張丹丹的研究,若將「躺平」、「啃老」等未工 作者均列入失業,則青年失業率恐高達46.5%, 實際情況遠比官方數據嚴重。 經濟下行,國家保險體系首當其衝。近期中國 大陸多地先後調漲社保、醫保費用,民眾在收入 下降的同時,個人保障支出又要提高,不堪重負 只好棄保退保。 2022 年起,上海、四川等省市已按照新規先後 上調繳費標準。2024 年起,一線城市深圳也分階 段跟進上漲,上半年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下 限上調到每月人民幣(下同)3,523 元,漲幅高達 49%。不僅如此,下半年起繳費標準還將繼續上 調,換算下來約較2023 年增長了7 成以上,民眾 大喊吃不消。 中國大陸年輕人愛上物美價廉的「老年消費」, 出遊都要指定專供給長輩的「夕陽紅旅行團」。 (圖/東方IC) 醫保費也水漲船高。2023 年醫保繳費 標準每人每年380 元,和2003 年的10 元 相比,漲幅高達38 倍,同期間一般民眾 的收入僅增長7 倍左右。 繳不起費用的民眾只好退保。醫保局 數據顯示,光是2022 年,醫保參保人數 史無前例減少1,705 萬人,其中居民醫保 退保人數更達2,517 萬人。一旦脫離養老 與醫療的保險屏障,贍養長輩的擔子等 於全都轉嫁到家中的青壯人口身上,擔 子益加沉重。

交流 No.193 February 16 另一派則選擇「打不過就加入」路線。或著 迷於性價比超高的「蹭老式消費」,吃穿用度 的消費習慣愈來愈貼近退休族群;或寧願寄居 父母生活,成為「全職兒女」,這些都是青銀 磨合的平和選項。 陸媒指出,近年愈來愈多精打細算的年輕人 開始愛上物美價廉的「老年消費」,用餐在老 年人食堂、上課選擇老年大學,甚至出遊都要 指定專供給長輩的「夕陽紅旅行團」。有網友 分享自己經歷,偶然機會陪家中長輩到社區食 堂用餐,意外發現菜色物美價廉,CP值超高, 一下子顛覆了對老年食堂的認知,自此轉移用 餐主戰場。 不只如此,購物習慣也逐漸被長輩潛移默 化,到百貨公司不再往高樓層,只在B1、B2 這類平價櫃位較多的樓層消費。專家分析,「蹭 老式消費」熱潮的出現,一方面反映經濟壓力 下,年輕人不得不選擇消費降級;另一方面, 年輕人消費習慣的轉變,意外拉近世代消費差 異,創造兩代的共同話題。 全職兒女也可說是另種「蹭老」選擇。這些 返鄉回家陪伴父母的青壯年,不少是求職不順 或在職場碰壁,眼見暫無更好出路,回家盡孝 道之餘,又能從父母處獲得家庭勞務的報酬。 儘管有些社會意見認為,全職兒女犧牲了個 人職涯追求,等於躺平變相啃老。從另個角度 來說,卻又回歸到「老有所養」的傳統倫理規 範體制內,不啻為兩代磨合、和平共處找到了 另種解方。 要解決跨代矛盾,政府的力量至關重要。首 先需在勞動力縮減的有限資源下,加速建置完 善、而非「寅吃卯糧」的社會福利制度,包括 合格的養老照護機構與相關從業人員。同時要 創造青年就業機會、解決老年人因數位鴻溝帶 來的生活差距等。人口老齡化下,青銀磨合將 是一場長期抗戰。 青銀磨合 反抗或躺平? 經濟不景氣,中國大陸年輕人面臨就業 難、失業率高、生活壓力大等問題,很多 年輕人不敢談戀愛、不敢步入婚姻、不願 生小孩,此時還需負擔贍養老年人的龐大 壓力,世代間的矛盾自然無可避免加深。 青年人在與年長者的相處上,朝向反抗或 躺平的趨勢也愈加明顯。 有些年輕人認為,年長者已占據了較多 社會資源,甚至因老齡化結構帶來的延遲 退休,擠壓到後輩升遷機會。勞動回報遞 減、相互傾軋之下,加劇兩者間的衝突, 社會「內卷」更加嚴重。前述提及的讓座 爭議,只是代際衝突的冰山一角。

焦點話題 17 海基會於2023 年12 月18 日在臺南成功大學舉辦兩岸關係座談 會,邀集專家學者討論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展望與挑 戰,臺灣應如何應對臺海新情勢,以確保國家安全、提升國際地位 並拓展生存空間。 會後合影。 中共在臺代理人官方化 中共「介入」臺灣民主一直存在,不是只有選舉才這樣 做,目的是破壞民主效能及民主治理的韌性,影響選舉結果 只是剛好。「代理人官方化」值得注意。以前在基層就有出現, 此次選舉差一點就有陸配立委,未來這個現象一定會越來越多,說不定 會進到中央層級甚至是縣市長。 禁止農產品進口、恢復開放的紅利,都是北京當局單方決定。他們統包的 禁止,統包的開放,用許可證的方式開放給特定人士或是民間協會。未來可 能要加入這個協會才可將水果或虱目魚賣到中國大陸,不見得是特定縣市。 這個協會就是中共代理人,較難預防與管理,也會提高治理成本。 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圖. 文/ 編輯 部 海基 會臺 南成 功大 學 兩岸 關係 座談 會紀 要

交流 No.193 February 18 美國學界主張 毋須看太重 葛來儀(Bonnie S. Glaser)、白潔曦 (Jessica Chen Weiss),以及柯慶生( omas J. Christensen)這三位美國學者2023 年11 月30 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 airs) 上的文章,傳遞什麼訊息,與美國對臺及 對中政策是否有差異,值得分析。葛來儀 大家都很熟悉,白潔曦相對較為親中的立 場,在她自己寫的文章中主張與中國大陸 交往,不主張臺灣地位提升,不希望裴洛 西來臺,也不希望美國政府一直提臺灣是 個國家。有些段落應該是出自於白潔曦的 想法,柯慶生教授主要是雙重嚇阻的論述, 葛來儀則進行其他段落的論述。 文章說美國應提出未來兩岸要整合,作 為對中國大陸的保證。這與過去美國對臺 政策有違。美國對臺政策支持海峽兩岸和 平解決,但要符合臺灣人民的希望與最佳 利益。這三位學者的主張容易被外界解讀 成是要民進黨凍結臺獨黨綱。 中共深知民調的重要性,很可能買民調,透過在臺灣成立民調公司,或是控制臺灣 的民調公司做出他們希望的民調。再來是買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網路媒體許多資 金是透過第三方而不是從北京直接進來。很多網紅流量非常高,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 萬人,有多少資金透過第三管道進來,早已超過我們想像。 蔡榮祥(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文章也說美國官員不要一直說臺灣 是第一島鏈的重要節點。但是,全世 界50%的貨櫃從臺灣經過,一般晶片 有60%、高階晶片有90%是由台積電 製造,這三位學者如此主張,不會減 損臺灣在中共心中的重要性,也不會因 此放棄武力威嚇臺灣。過去中共所提的 保證,包括八一七公報、西藏的和平協 議、香港的中英聯合聲明,連白紙黑字 都沒有做到,何況是口頭保證。建議將 這三位學者的觀點當作參考就好,因為 他們的觀點並不是目前拜登政府的立場 和意見。

焦點話題 19 中共介選是統戰工作 手段精準、面向多元 張峻豪(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共介選其實就是統戰的一環,我非常 同意沈老師講的這只是一個日常,可以改 變選舉結果最好,大方向就是統戰工作。 臺灣2023 年5 月選舉開跑,中共5 月對臺 工作會議就說要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中 共推動統戰有越來越多面向,以前可能會 跟臺灣在地合作,現在他更單向化推動, 做法也越來越全面。 首先,手段越來越精準。中共制裁臺商 層出不窮,2023 年7 月中共表示對臺獨份 子和相關機構包含臺灣民主基金會、國際 合作發展基金會等採取懲戒措施,逼迫捐 款給這些機構的臺灣企業如凌網科技、宣 德能源、天亮醫療、天眼衛星科技表態。 另一方面則爭取臺商支持。2024 年臺胞春 節返鄉團購機票方案就是針對臺商,單向 而精準。 再者,面向越來越 多元。透過陸配座談 進行拉攏,或陸籍專業 人士來臺發展組織。例 如,臺灣的中國生產黨利用 臺灣政黨的身分拉攏想去臺灣發展的人大陸 人士。該黨經常藉由文化交流名義,拜訪對 岸的民主黨派。臺灣也有一些大黨利用小黨 當作附隨組織,作為對岸民主黨派跟臺灣大 黨之間的橋樑。 中共操作手法是否影響選舉結果不是很重 要,重要的是過程中加深或拓展統戰工作, 培養更多代理人,交流過程穿插不同身分人 士達到統戰效果,甚至影響政策推動或立法。 座談會一隅。

交流 No.193 February 20 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公衛合作 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這過程中旅遊及移工人口的數 量逐漸增加,導致彼此在公衛安全(public health security)上逐漸成為一體。 舉例來說,臺南2023 年登革熱疫情嚴重,但本土型病例數非常少,大部分從境 外傳入,其中東南亞國家是主要來源。從公衛安全的角度觀之,臺灣可在疫情預防及治 理的相關事務上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國衛院大約從2021 年開始研究沃爾巴克氏菌 (Wolbachia)的病媒蚊防治方法,一旦能夠成功篩選出適合臺灣防治登革熱的菌種品系, 將帶菌的埃及斑蚊釋放到野外,將可產生病媒蚊族群抑制或取代的效果,此新型的防治策 略可與目前登革熱疫情較為嚴重的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印尼等國合作。 經貿武器化: 用ECFA早收清單施壓臺灣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中共商務部於2023 年12 月15 日公布對 臺灣的貿易障礙調查結果,主要法源依據 為《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31 條。此 規則在屬性上類似行政命令,係依據《中 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制定,有人說 此舉等於間接視臺灣為「國家」,但該法 第7 條明白揭示「任何國家或者地區」, 顯示北京當局並未從主權平等角度處理兩 岸貿易爭執。 2013 年ECFA生效後,臺灣與陸方有數 次貿易上的爭執,中共最後皆以上述《規 則》第33 條「其他適當措施」因應,例如 透過中止(或終止)早收清單中的特定貨 品項目,對我國政府施加經貿壓力。 ECFA早收清單中包括農產品、石化、運 輸、機械、紡織等,若看貿易統計數據, 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貿易比重,在2023 年 1 月到9 月為35.3%,相較前一季(40%以 上)已有所削減,顯示我國在兩岸貿易 上已開始進行風險分散和轉移。上述 35.3%中,早收清單的貨品只占3.6%, 就算北京當局不理性地全面中止(或終 止),對臺灣的實際衝擊並不大,但對 出口受到直接影響的產業會造成一定程 度的心理效果。 值得思索的是,為何北京當局要提 早公布對我國的貿易調查報告,而非等 到2024 年1 月12 日(選舉前)公布以 影響選舉?我認為兩岸關係非習近平眼 下最大挑戰,中國大陸經濟在房市、就 業、地方債務、貨幣貶值等四大面向正 處於嚴峻時刻,這對共產黨執政的合法 性相當具有殺傷力。商務部最初發動 對臺灣的貿易調查是許多陸企提出的要 求,並不是政府主動發動。因此,展望 2024 年,中國大陸經濟衰退幅度越大或 是動盪越明顯,對包括臺灣在內的中小 型貿易夥伴國採取類似制裁措施的頻率 就有可能增加。

焦點話題 21 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若臺海衝突歐盟角色有限 從烏俄戰爭開始,歐盟積極追求戰略自 主,降低對美依賴,未來是否有新進展, 取決於2024 年美國總統由誰當選。如果川 普回來了,歐洲選民、學界、政界都會更 加嚴肅推動戰略自主。歐盟為實現戰略自 主,印太戰略更顯重要,即使印太地區與 歐洲缺乏地緣因素,也很重視南海、臺海、 晶片與能源。 烏俄戰爭中,歐盟對其後院烏克蘭的協 助,顯得力不從心。可見臺海如發生衝突, 歐盟頂多提供經濟制裁與言語支持,扮演 的角色有限。2023 年的歐中峰會,很大爭 議點在於歐盟與中國大陸有上千億美元的 逆差,歐盟要求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也凸顯歐盟對中國大陸難以脫鉤,必須去 風險。歐盟對便宜的中國大陸貨品有相當 程度的依賴,遠大於中國大陸對歐盟的依 賴,面對臺海問題時,歐盟不會希望因為 臺灣而損害歐盟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 且部分歐洲人士仍存中國大陸可能改革的 想法。 歐盟分三部分:理事會、執委會與議會。 歐洲議會一如美國國會對於臺灣非常支 持,但當我國提出簽署雙邊投資協定的要 求,歐盟就以臺歐關係很好,雙邊企業往 來很正常,毋須簽署等話敷衍。臺歐貿易 長期順差,其實並不平衡。歐盟是臺灣第 五大貿易夥伴,但臺灣只是歐盟的第十二 大。不過歐盟仍然重視臺灣,因為臺灣最 大的外資對象就是歐盟。 開放歐洲農產加工品進口 爭取歐盟善意 目前臺歐貿易關係主要有兩個障礙。 首先,歐盟對我國風電能源投資非常大, 但我國風電自主過程中要求極高比例在地 化,如此他們獲利空間有限。第二,除半 導體外,我國還是相當的貿易保護主義, 最常被詬病的是傳統產業,特別是農產品 加工的肉品類,我國把關很緊,歐盟一直 希望開放。 要改變此局勢就是增加我們在歐洲心目 中的份量。第一要加大對歐盟投資,特別 是半導體雙邊合作以及能源合作;農產品 雖然金額不大,但具有政治意義,從農產 加工品作為開放第一步,相信可爭取到很 大善意。

交流 No.193 February 22 郭育仁(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王宏仁(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美中臺情勢 影響民眾投票選擇 這次選舉,臺灣選民接收不同訊息,導致不同的投票選擇。訊息 來源有四,一是臺灣內部政治局勢發展,二是美國內部情況,三是中 國大陸內部發展以及中共對臺灣的介選,最後是中美關係。APEC峰會後, 中美關係未如我們預期和緩,在南海、科技等領域仍持續對抗。 中國大陸也在持續關注臺灣議題。我最近受邀參加浙江大學一個臺灣議題研討會, 討論臺灣選舉及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對他們來說,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要大力推廣, 他們已預示先從經濟及文化融合開始,企圖影響臺灣內部論述。 最近中國大陸國內社會控制非常嚴格,一些在中國大陸被逮捕或被失蹤人士,幾 乎沒有辦法透過海基會管道求救,陸方還把責任回推說,由於我方沒有同意「九二共 識」,破壞雙方政治基礎,導致臺灣民眾回過頭歸咎政府無法解決問題。中國大陸 2023 年7 月1 日實施新版《反間諜法》,已造成文化藝文界的寒蟬效應,將對兩岸發 展產生不良影響。 現在是臺灣與歐盟發展關係的關鍵時間點 全世界的汽車產 業正在被中國大陸 「reshaping」,這對臺 灣與歐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時間點。比亞迪已經透過泰國準備在臺灣註 冊,我認為臺灣與歐盟關係現在開始會有滿 大的發展空間。 我回應一下林子立老師。中國大陸與 歐盟的關係幾乎結束了。中國大陸電動車 過去8 個月在歐洲市場市占率,從1%變 成8%,表示幾乎每個月增加1%,這是非 常可怕的數字。歐洲是全世界車廠密度最 高的地方,但現在比亞迪幾乎把整個歐洲 車廠都洗臉。全世界最大的車廠TOYOTA 都要向比亞迪學習,甚至連德國車廠都難 以追趕。

當前中 共推 動 文/ 林竣 達︵ 臺灣 大學 國家 發展 研究 所助 理教 授︶ 支持 民營 經濟 之觀察 近年來,中共的經濟運行一直面臨「國進民退」的質疑,最近開 始推動一系列政策,對外界釋放支持民營經濟的強烈訊號。2023 年 7 月14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 見》,內容提到將強化市場及法治制度,並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 持力度。7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發布《關 於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 知》,提出17 項具體措施。發改委新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局 長魏東強調該機構是「民企的娘家人,是自己人」,希望建立與民 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 中共連續推出上述諸多政策,反映「國進民退」已拖累中國大陸 經濟成長,迫使中共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 濟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大陸前100 大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市值占 比從2021 年6 月的55.4%下滑至2023 年6 月的39%。中共國家統 計局的官方數據也顯示,2023 年1 ~11 月份國有控股固定資產投 資同比增長6.5%,民間控股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則是-0.5%。 就1 ~11 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來看,私營企業也同樣落後於 國有控股企業。然而,1 ~11 月份國有控股企業的利潤總額同比增 長-6.2%,私營企業則是1.6,說明儘管私營企業在盈利表現優於國 有企業,國有企業仍在中共經濟體制中占有主導地位,其政治與經 濟環境中諸多風險及不利條件,已阻礙民間投資成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政策,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圖為中國大陸連鎖飲料店「喜茶」。 (圖/東方IC) 焦點話題 23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在國內基礎設施的投資超過3/4,圖為 中國大陸最大通訊國企「中國移動」。(圖/擷取China Mobile Guangxi twitter) No.193 February 24 國有企業績效不佳 拖累經濟 回顧歷史,國有企業一直在中國大陸經 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儘管世界上許 多國家都存在國有企業,但中國大陸的國 有企業數量最龐大,估計超過15 萬家。 過去25 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擁有的國 有企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4。1990 年代 晚期的國企改革中,中共採取「捉大放小」 策略,讓占據關鍵策略產業的大型國有企 業合併為巨型的國有控股企業,小型的國 有企業則被要求私有化或關閉。目前,中 國大陸國有企業持續占據關鍵產業,在國 內基礎設施的投資超過3/4,在煤炭和石 油的投資則占一半。此外,國有企業在中 國大陸的資本市場及海外直接投資領域也 是重要參與者。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在經濟中雖據關鍵地 位,它們對總體經濟增長的貢獻實際上有 限。研究估算,國企改革對經濟增長總體 影響非常小。從1998 年至2007 年期間, 國有企業退出和私有化對中國大陸工業部 門整體增長的貢獻僅約3%,而從2007年到2012年, 對增長的貢獻甚至為零。單從企業財務績效來看,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表現一直輸給私營企業。雖然國 有企業占中國大陸工業資產近1/3,但它們只貢獻 不到1/5 的工業總利潤,且資產回報率也遠低於私 營企業。數據顯示,2020 年國有企業債務佔GDP 比例攀升至創紀錄的142%以上。長期而言,國有 企業的不良績效,反而可能成為不利中國大陸經濟 穩定的因素。 交流

焦點話題 25 肩負政治與戰略任務 國有企業深受政府支持 中國大陸仍需靠國有企業維持經濟穩定及執行戰略目標, 圖為中國遠洋。(圖/擷取COSCO SHIPPING Lines twitter) 中共已推出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政策,這 些政策短期內恐難改變「國進民退」格局。 中共領導層正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仍以 「維持黨的統治」為首要目標,提振總體經 濟仍採取謹慎作為,可預期政府財政支持力 度不會太大,中共至今仍未採用2008 年的 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而是推動規模較小的 刺激政策。 內外政經壓力下,中共領導層仍需靠國 有企業維持經濟穩定並執行其他國家戰略目 標,包括貢獻財政收入;支持就業;調控關 鍵原物料價格;對較貧困的內陸和西部省份 進行資源重分配;將資金引導至關鍵產 業、技術和國家計畫;協助國家應對自然 災害、金融危機和政治抗議等目標。2023 年11 月7 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 員會第三次會議中,再次強調「推動國有 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 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 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 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可 預期國有企業會持續受到政府更多的支 持,國有企業作為既得利益者,也有誘因 繼續擴大或保持其權力與優勢地位。

交流 No.193 February 26 支持民營經濟 政策有效性存疑 中共支持民營經濟政策有效性受到諸多條件限制。首先,中共政 府體制在實際執行政策時,監管機構間常出現權責不清及多頭馬車情 形。新成立的「民營經濟發展局」層級不高,恐難在各部門間進行有 力協調,這會導致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在執行層面的可信度不足,難 以提振民營企業對政策的信心。 其次,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中,強 調黨政幹部和民營企業家之間要建立密切的政商關係,並在民營企業 中發展黨員工作。有研究顯示,中共目前的經濟體制已具有黨國資本 主義(party-state capitalism)的新特徵,亦即要求私營企業和外資企 業建立黨組織,增加黨對企業的控制。截至2018 年,高達188 萬家非 國有企業已成立黨組織,占總數的73%。雖然緊密的政商關係有助於 民營企業家取得資源,但黨與民營企業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則可能 在地緣政治衝突中,讓外國增加對中國大陸民營企業的審查,並抑制 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 由於中共先前嚴厲整頓多項產業(如科技、教育培訓、房地產), 以及重判一些企業家(如任志強和孫大午),造成民營企業對政府的 信心不足,也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形成經濟學者Adam Posen說的 「經濟上的長期新冠後遺症」(economic long COVID)。要化解信心 問題,中共必須要克制對民間經濟活動任意介入的習性。然而,在目 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中,仍未建立限制政府權力的可信機制。 中國大陸越來越多大型企業被國有化, 造成民營企業對政府信心不足,圖為阿 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圖/美聯社)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