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90期

全球搶工大作戰 No. 190 www.sef.org.tw ISSN:1560-6716 兩 岸 的 . 多 元 的 . 宏 觀 的 8月號2023 海基會臺南關子嶺兩岸關係研討會紀要 找嘸人的困局 疫情後的缺工危機 赴陸闖蕩 開啟「鞋」槓人生 —專訪南昌臺商協會會長賴建宏 190 August 2023 8

01 長達3 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終於趨緩,世界各 國陸續解封,兩岸人民也逐漸恢復往來。邁入酷 熱夏天,兩岸交流跟著「熱滾滾」,不論是夏季 旅展或兩岸學子利用暑假期間相互交流,或臺商 子女回臺度假等,這一切景象有賴於和平穩定的 兩岸情勢。 以小三通為例,3 月25 日恢復常態化後,5 月 載客率尚不及5 成,6 月載客率已達6 成多,單月 入出境達7 萬多人次。今年上半年,海基會受理 的新申請文書驗證案件數逾5 萬件,相較去年同 期成長91.75%,尤其探親用途的公證書驗證量, 是去年同期的13.5 倍,而海基會為民服務案件, 今年上半年也較去年同期增加68%。各種數據都 顯示,兩岸人民往來交流的頻率與數量,正在快 速恢復中。 進入暑假以後,兩岸交流在許多領域持續展開。 7 月的臺北夏季旅展,中國大陸有多省的旅遊業者 來臺參加;7 月有成都世大運,9 月有杭州亞運, 臺灣運動代表隊也將前往參賽;兩岸青年學生, 在暑假期間也有許多交流互訪活動;新學期將於9 月開始,多所大學院校表示,預期中國大陸短期 研修生與交換生,人數會比上學期增加。 海基會也利用暑假期間,辦理臺生、陸生、大 陸臺商子女參訪研習活動,讓陸生與久居大陸的 臺商子女深度認識臺灣文化,並提醒臺生在赴陸 就學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協助管道。 誠如海基會李大維董事長於7 月1 日親臨金 門,出席當地第一家麥當勞開幕,他意味深長表 示,「金色拱門是和平的象徵」。麥當勞的開設, 代表國際物流供應鏈進入當地,發生戰爭的機率 會降低。過去,金門曾經是「兵凶戰危」之地, 長達3、40 年的軍事管制與戰地政務,不僅讓當 地民眾受到各種限制,也讓金門無法與臺灣本島 同步經濟起飛。如今的金門,早已不再是戰爭前 線,而是兩岸交流最前沿,華麗轉身成為臺海和 平的象徵之地。 兩岸的和平穩定,有賴於雙方政府一起努力, 拋開政治干擾,共同建構健康有序的交流。兩岸 必須往來互動,才不會彼此猜忌、進而誤判。我 們誠心希望,陸方早日全面開放陸生與陸客來 臺,讓兩岸人民、特別是兩岸青年有更多交流, 這對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有正面意義。 發行人語

交流 No.190 Aug 02 員工不夠,餐廳被迫提前打烊;人力網站一 排刷下去,各大企業都在徵人,「人力危機」 拉警報! 全球經濟匍匐前進,百業重開後,勞動需求 助長缺工情況。本期《交流雜誌》特地從全球、 臺灣及中國大陸的視野觀察,探討缺工危機與 因應之道。伴隨人口結構老化、年輕人就業型 態改變,未來各國是否慣性地引進外籍移工, 導致對其依賴過甚,需審慎以對。 綜合觀察發現,缺工衝擊三大產業,分別為 製造業、物流業以及醫護人力。值得關注的是, 「新人逃、老鳥退」,醫護人員疫後大量離職, 成為世界各國醫療體系的最新挑戰。國際護理 協會的報告指出,面對世界各地迫在眉睫的護 理人員短缺,以及疫情引發的創傷和倦怠程度 不斷上升,護理人員的現狀應被視為「全球衛 生緊急情況」。 另一場沒有武器的戰爭正悄然升溫。隨著俄 烏戰爭、糧食保護主義興起,全球性糧荒隱然 成形。中國大陸除到處搜購糧食,更祭出「退 林還耕」新措施;在「一刀切」的粗暴作法下, 缺乏農民養護照顧規劃,更使原本具水土保育 功能的林地付之東流,如何在「整改復耕」與 花木產業取得平衡,才是最大的考驗。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 月大陸青年(16 至24 歲)失業率達21.3%,再 創新高。為改善經濟下滑壓力,北京、上海、杭 州、深圳等地陸續發布放寬「地攤經濟」的相關 政策,以「邊擺攤邊玩」方式製造「城市煙火 氣」,試圖拉抬經濟,拯救龐大的青年失業人口。 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顧及永續發展。減碳遏阻 全球暖化,已是全人類的共識,正當許多工業化 國家專注發展更環保、更有能源效益的汽車,愈 來愈多的兩岸民眾選擇以自行車取代汽車、機車 為代步工具,騎行自行車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一種全民運動。 兩岸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穩定和平的環境,但 國際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全球高度關注臺海局 勢,海基會特別於6 月29 日至30 日於臺南關子 嶺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剖析 當前兩岸情勢,提出因應策略與政策建議。 資本固然重要,但信任才是長久的基石,唯有 信任,才能讓人安心,誠如南昌臺商協會會長賴 建宏,秉持「用心就是專業」的精神,努力追求 鞋品品質,在業界打響口碑;在資訊化講求新、 快的年代,復古的情緒或能安定心神,期盼兩岸 年輕人喜愛收藏舊東西的同時,也能增進共同世 代對和平的想望。 「缺工荒」 如何解? 編輯手記

目錄 03 17 No.190 2023 年08 月號 發行人 / 邱垂正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高建智、彭顯鈞 總編輯 / 洪浦釗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高蓓蓓、陳慧瑜、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孫弘岳 陳冠宇 王國臣 編輯部 許瑛仁 游淑芬、 劉士瑋 林勁傑 呂佳蓉 周郁芬 魏權隆 05 09 13 17 25 29 33 37 41 45 焦點話題 找嘸人的困局 疫情後的缺工危機 臺灣勞動政策加持 邁向疫後復甦 中國大陸勞動市場用工荒與失業並存的難題 海基會臺南關子嶺兩岸關係研討會紀要 為保糧食安全 「退林還耕」亂象多 數位浪潮下 精準治療創新商業模式 兩岸視窗 跨界還是越界? 兩岸脫口秀臨淵履冰 兩岸地攤經濟的美麗與哀愁 乘「風」而「行」 兩岸自行車經濟翻紅 從舊東西找到新生命 年輕人掀「老物潮」 42

交流 目錄 No.190 Aug 04 58 63 段士良 趙之敏 49 53 財經實務 大陸臺商股權轉讓及處分不動產應 注意事項 法律實務 中國大陸離婚判決 如何在臺灣辦 理離婚登記 黃韻如 劉豐宇 張至輝 林秉澔 61 63 64 65 海基會活動 海基會第16屆臺生研習營 傳遞 滿滿正能量 南投自然韻律與文化寶藏-東莞 臺校生參加海基會「臺商子女臺 灣巡禮」有感 大陸臺商投資臺灣參訪 高雄亞 洲新灣區精彩登場 海基會傳遞溫情 與陸配共度母 親節 蔡敏姿 57 人物傳真 赴陸闖蕩開啟「鞋」槓人生 -專訪南昌臺商協會會長賴建宏

焦點話題 05 疫情後人力需求回升,勞工有更多機會轉換到待遇更優渥的工作。(圖/美聯社) 缺工與疫情和勞動觀念改變有關 疫情後,全球面臨嚴重的缺工現象,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疫情導致 勞動力供應減少。根據國際勞動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的分析,疫情導致大量人口生病或死亡,直接減少勞動力。而疫情帶 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使一些人選擇離開職場或提早退休,避免風險。 其次,疫情改變勞工對工作的定義。OECD報告指出,疫情期間,員工面 臨著額外的工作壓力,例如突然的裁員和封鎖,以及家庭照顧的負擔。這些 壓力促使人們對工作的期望產生變化,更加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工 根據2022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全球在疫情後 普遍出現缺工現象,尤其是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表現尤為明顯。 缺工現象部分源於COVID-19後的經濟復甦與勞動市場的結構性改變。 疫情期間,許多國家實施了大規模的失業和經濟補助政策,鼓勵人們 留在家中工作,以幫助勞工和企業度過困難時期。然而,隨著經濟活 動的恢復,這些政策逐漸取消,人力需求的快速回升,勞工開始重新 思考工作的品質,有更多機會轉換到薪資更高或更具生活平衡的工作, 導致大規模的離職潮。這對於薪資較低、工時較長或工作條件較差的 職缺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該報告警示,如果缺工狀態持續下去,將對 國家和企業的生產力、創新和經濟增長產生嚴重且長期的負面影響。 疫情 後的 缺工 危機 文/ 孫弘 岳︵ 臺灣 師範 大學 科技 應用 與人 力資 源發 展學 系副 教授 ︶ 找嘸 人的 困局

交流 No.190 Aug 06 作彈性,例如遠距工作、彈性工時等。甚至部 分員工為了工作彈性而轉換工作,或退出勞動 力市場。 第三,缺工對低薪行業造成直接衝擊。 OECD報告發現,離職率與工資之間呈現負相 關,意味市場上人力需求超過供應的情況下, 勞工更有可能離開薪資較低的行業,轉向薪資 較高的行業,導致住宿、餐飲及傳統製造業等 低薪行業,面臨更嚴重的缺工問題。 最後,遠距工作興起也吸引許多本地的勞 動力。疫情期間,許多產業被迫轉向遠距工作 模式,讓員工有機會在全球各地尋找工作,同 時也讓雇主能在全球範疇內選擇合適的人才。 這種變化改變勞動力的供需關係,導致某些國 家或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在供應不足的情況 下,雇主可能需要提高薪資和福利來吸引和留 住員工。對於利潤較低、薪資結構不佳的本地 產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因應缺工 世界各國祭出新政策 為了應對缺工問題,政府和企業需要採取綜合 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引進數位化科技以提高生 產力、提供全面的人力培訓以滿足技能需求、創 造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推動彈性 工作制度,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和移民政策以擴大 人才庫。透過實現人力供需均衡、緩解缺工等措 施,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缺工是當前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它影響經濟 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不同國家的政府針 對缺工問題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主要包括: 一、提高勞動力參與率 激勵更多人加入勞動市場,例如提高退休年 齡、減少失業救濟、增加兼職和彈性工作機會、 改善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就業環境等。 疫情期間,許多產業被迫轉向遠距工作模式。(圖/美聯社)

德國良好的育兒福利,提高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意願。(圖 /美聯社) 焦點話題 07 二、引進外來勞動力 補充國內勞動力不足,例如放寬移民政策、吸引 高技能和高學歷人才、促進跨國勞動流動、提供培 訓和語言支持等。 三、提高勞動生產力 提升勞動力效率和素質,例如投資教育和培訓、 推動科技創新和數位轉型、改善勞動條件和工作滿 意度、鼓勵終身學習等。 上述策略可以相互補充和協調。不同國家根據自 身的國情和發展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缺工問題解 決方案,例如德國和新加坡應對缺工問題採取的策 略和做法,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鏡。 借鏡德國與新加坡 鼓勵高齡就業 根據《食力foodNEXT》報導,德國也面臨技 術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無論是IT產業、護士還 是理髮師都有缺工狀況。德國經濟部指出,技術 型勞動力短缺限縮了企業的成長。隨著嬰兒潮世 代的退休,缺工狀況將逐漸影響各個產業,預計 2035 年將短缺700 萬的技術型勞工。 德國聯邦勞工局發現,在資方提供好的育 兒福利和更彈性工時下,可以提高女性投入 勞動市場的意願。超過100 萬名已達退休年 齡的工作者,對兼職工作有興趣,已退休人 力也是未開發的潛在勞動力。 德國勞動市場專家兼經濟學家Simon Jäger 建議可運用未投入勞動市場的潛在勞動力, 如在家中育兒或照顧長輩的婦女們。透過政 策塑造友善的家庭照護環境,讓婦女能以全 職身份進入勞動市場。 另外,德國勞動部部長Hubertus Heil 提到, 開發潛在的勞動力無法完全解決產業缺工的 斷層,仍需要額外的技術性移民工作者來協 助產業經濟的運轉。 總結來說,德國解決缺工問題的方法包括 創造誘因吸引潛在的勞動力進入勞動市場, 彈性運用稀缺的潛在勞動人口,以及引進技 術性移民工作者來維持產業的經濟發展,值 得臺灣目前最缺工的餐飲服務業和傳統製造 業參考。

新加坡推動高齡就業,不僅解決缺工問題,也 能夠讓長者豐富退休生活。(圖/擷取自早報 Kopitiam FB) No.190 Aug 08 這些策略不僅解決新加坡的缺工問題, 也讓高齡者能夠繼續參與社會,享受豐富 的老年生活。 臺灣可從這些國家應對缺工問題上獲取 啟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 出適合的解決策略,提升勞動力參與率, 特別是針對女性和中高齡勞工的參與。在 不妨礙產業轉型的前提下,可策略性的引 進技術人才緩解缺工困境,提供移民融入 當地社會文化的相關支援措施。 新加坡在解決缺工問題方面採取多種策略和措施: 一、推動高齡就業 鼓勵高齡者繼續就業,提供一系列補助和支援措 施。例如,企業聘請超過65 歲的員工,政府會提供 津貼。新加坡政府取消允許雇主為年滿60 歲員工減 薪的法律規定,並實施退休與重新僱用法,鼓勵健 康狀況良好且工作紀錄良好的年長員工繼續參與勞 動力市場。 二、專業最大化計畫 推出專業最大化(Professional-Max)計畫,將專 業人士、經理、高管和技術人員與中小型企業的合 適職位相匹配。透過提供培訓和支持,促進技術人 才就業和技能提升。 三、高齡員工支援配套 提供一系列高齡員工支援配套,包括高齡者就業 補助、中央公積金移轉補助、高齡員工提早採用者 補助金和兼職再就業津貼等。這些補助和津貼鼓勵 高齡者繼續工作或重新就業。 交流

一掃疫情期間的陰霾,各國經濟正蓄勢待發,全球卻面臨缺 工危機。臺灣受到少子化、高齡化影響,就業市場出現缺工、 搶工情況。政府多管齊下,祭出勞動政策加持,盼解決勞動力 問題,迎向經濟復甦。 臺灣勞動參與率有待改善 我國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衝擊勞動市場,造成工作年齡人口逐漸減少。 國發會估計15 至64 歲人口到2030 年將降至1,507 萬人。人力銀行以參 考2019 年15 至64 歲年齡別勞動參與率69%進行估計,這群年齡勞動力 人口將減少超過百萬人,未來核心勞動力驟減與對勞動市場結構改變的 衝擊顯而易見。 臺灣15 至24 歲青年、二度就業婦女及中高齡者的勞動力參與率低於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尤其55 歲至64 歲壯世代勞動力參 與率僅有50%,不及OECD國家2021 年平均64%,更低於亞洲鄰國日 本的79%、韓國的69%。 與此同時,零工經濟等多元就業型態蓬勃發展,例如提供多元化計程 車的載客服務、成為美食外送平臺的外送員等。 臺灣受到少子化等影響因素,就業市場出現缺工、搶工情況。(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09 文 /陳 冠宇 ︵媒 體工 作者 ︶ 臺灣 勞動 政策 加持 邁向 疫後 復甦

國人職業選擇變多,工作觀念也在改變,偏好 具自主性及工作彈性工時的工作人口增加,使得 疫後部分產業人力未回流而出現缺工。 政府從引進外籍移工、僑生,鼓勵中高齡者投 入職場等方面著手,以緩解缺工問題。 四大產業人力吃緊 政府放寬引進移工條件 政府決定鬆綁部分國人較不願投入的勞力密 集型產業,讓外籍移工進入補充人力缺口。勞動 部自6 月17 日起調整產業移工政策,主要針對 製造業、營造業、農業與機構看護等四大產業。 四大產業開放移工的必要性,製造業方面,因 應水產加工、豆腐製造及金屬船體等3 行業,因 製程較難自動化且辛苦程度較高,除國人較不願 投入相關行業,政府決定核配比率由15%調高 為20%。另為鼓勵雇主優先承接已在臺移工, 新增製造業雇主承接國內製造業移工將可額外增 加5%名額。 營造業部分,勞動部資料顯示,缺工待補實 約1.9 萬人,過去營造業僅開放公共工程和民間 重大投資興建工程專案,才可聘僱移工,移工 聘期須配合工期,無法長期留用。勞動部新增開放 甲、乙、丙級綜合營造業、專業營造業及土木包工 業,符合近3 年承攬案件量及聘僱本國勞工人數門 檻者,得以30%比率聘僱移工,且可附加就業安定 費再提高額外(EXTRA)核配比率最高到40%。 農業缺工問題同樣嚴重,主力農牧戶缺工戶數達 約1.4 萬戶、常僱員工約缺5,000 人次、臨時員工缺 8.9 萬人次,尤其,主要農業縣市人口不足,勞動力 缺口已影響農產規模。 政府調高10 人以下小型農民或農民團體聘僱移 工核配比率,由35%調高為本外勞1:1,另擴大放 寬蔬菜、果樹、花卉、咖啡、茶葉等特殊作物農糧 產業申請移工資格。 留才不能等 僑委會首辦僑生就業博覽會 招才目標也鎖定僑生。我國僑生政策已實施70 餘 年,培育超過16 萬的畢業僑生,越來越多僑生對畢 業後留臺就職有所期待,政府因應國家勞動力結構 改變需求,積極推動落實留用僑生的政策目標。 勞動部針對長照機構看護等移工產業,進行調整相關 政策。(圖/擷取自One-Forty FB) No.190 Aug 10 交 流

僑委會舉辦2023僑生就業博覽會,協助學生在臺發展。(圖 /擷取自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官網) 僑務委員會今年4 月首度舉辦實體及線上僑生 就業博覽會,提供僑生多元工作機會及就業輔導 資訊,協助僑生畢業後留臺就業及人才媒合。 僑委會4 月29 日於臺北舉辦的2023「Dream Job Fair」僑生就業博覽會,包括半導體、光電 產業、建築及工程技術服務業、食品製造業等 50 間企業參展,包括艾司摩爾(ASML)、台達 電、友達、王品集團等知名企業徵才,職缺包 括熱門的資安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微生物分 析師等。 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強調,僑生是重要的人 才寶庫,不管是留在臺灣就業,或回到僑居國 發展,僑委會和各部會積極協助僑生求學及職 涯發展,爭取僑生在臺工作一段時間後,可申 請永久居留證,未來會朝向更為放寬,讓臺灣 人力資源豐富、多元化。 目前由國發會、教育部及僑委會等5 部會組 成「強化人口及移民政策5 首長會議」,擴大吸 引及留用僑外生政策,協助僑生畢業後順利留 臺就業。 全國工業總會近期也建議政府,在解決中階人 才技術需求方面,可以修正《就業服務法》,鼓 勵外國人或華僑來臺就學,畢業後投入臺灣職場, 同時簡化僑外生留臺工作申請流程。 據報導,勞動部針對僑外生留臺工作採「評點 制」已行之有年,去年配額6,000 人,初次申請聘 雇許可達5,313 人次、使用率近9 成,今年配額若 維持於6,000 人,很快就會達到上限、甚至超過。 勞動部近日已鬆口,有滾動調整配額的空間。 擴大就業方案 鼓勵中高齡及二度就業婦女投入職場 人力銀行調查發現,今年第一季每月缺工38.2 萬人,其中餐飲業短少17.1 萬人最多,其次為零 售業10.6 萬人、批發業5 萬人、住宿餐飲業2.7 萬人、運動及旅遊休閒業2.6 萬人。 疫情期間,航空雙雄華航與長榮都咬牙未裁 員,但地勤長期缺工問題卻持續,地勤作業人員 與航機清艙人員整體缺口約400 人,如今旅遊人 潮回歸,補足人力勢在必行。 因應高齡化趨勢,政府鼓勵企業進用中高齡及 二度就業婦女。勞動部自5 月起推動「疫後改善 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從旅宿業、餐飲業、航空 焦點話題 11

因應高齡化趨勢,政府鼓勵企業進用中高齡就業員工。(圖/ 擷取自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官網7-ELEVEN把愛找回來FB) 站地勤業等行業下手,方案試辦1 年、投入10 億 元,目標是促進2 萬名勞工就業。 一般身分勞工投入專案職缺,給予就業獎勵每 月6,000 元、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勞工每月給予1 萬 元,偏遠地區者則更高,最長發給12 個月。 另為鼓勵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勞工從事部分工時 工作,中高齡等特定對象投入專案職缺,非按月 計酬且每月薪資符合規定,每人每月發給5,000 元,最長發給12 個月。 據統計,截至7 月18 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已彙收符合專案標準旅宿業153 家、764 個房務清 潔人員職缺,已依照需求條件推介1,272 人供業者 選任,業者僅同意僱用80 人,僱用率約6.3%。究 其原因,旅宿業者徵才時的薪資水準,以及較高 的錄用門檻,是僱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若把時 間拉長來看,光是今年上半年,勞動力發展署雲 嘉南分署已成功媒合近2,500 個住宿餐飲業職缺。 目前餐飲業仍有17.1 萬缺口,主因有三,一是 整體平均加薪幅度小、平均薪資仍墊底,二是疫 情前裁員,加上疫後大舉展店,三是第一線人員 流動率高。 不過,「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 近期也有多起成功媒合的案例。年近50 的 呂氏夫婦去年因疫情失業,年紀關係,加上 疫情期間廠商用人保守,多次找工作碰壁。 兩人經就業中心運用勞動部的獎助方案,協 助錄取至墾丁的旅宿業擔任房務員和廚務助 手。夫妻倆表示,現在除了經濟上不再有壓 力之外,也因為穩定的工作,生活上與心理 上都更加踏實。 61 歲陳大哥則是缺工環境下的「銀髮即戰 力」,過去他曾擔任住宿業中高階主管,後 來因故離職,近期決心再投入餐飲業,也成 功重返職場。店家主管相當肯定與讚賞其能 力,也慶幸有他的加入,紓緩人力短缺的問 題,而陳大哥也在工作中感受自己存在的價 值及成就感。 缺工問題除了有疫後經濟復甦、用工需求 大增的短期因素,也有少子化、高齡化等長 期結構性問題。政府端出一系列勞動政策, 是為了人盡其才,期盼疫後經濟春燕的到 來。 No.190 Aug 12 交 流

焦點話題 13 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高,就業形勢嚴峻。(圖/東方IC) 當前中國大陸就業情勢愈趨分殊。一方面,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 16 ―24 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連續6 個月上升,2023 年6 月底已來到 21.3%。實際情況可能比官方統計更嚴峻,例如,北京大學的估計為 46.5%。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則估算,16 ―40 歲失業人口較疫情前 增加2,500萬人。 與此同時,大型城市的失業問題依舊嚴峻。6月底,31 個大城市調查 失業率為5.5%,高於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0.2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擴 大0.1 個百分點。包括,一線城市於2022 年首次集體出現人口衰減, 深圳一口氣外移2 萬人。分母萎縮,拉高整個失業率。另一方面,中國 大陸面臨缺工窘境。中智諮詢的調查顯示,7成受訪企業遭遇人力短缺。 湖北省亦示警,高技能工人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率,已低於2 成 (19.0%);30 歲以下職工更僅剩1 成(11.4%)。浙江、廣東與福建 等沿海大省的缺工更為嚴峻,不惜跨省「搶人」。用工荒也延燒到服務 業。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2022 年第4 季調查顯示,41 個 最缺工的職業屬製造業,服務業亦達30 個。前10 大缺工職業依序為行 銷、汽車生產線操作、快遞物流、餐飲、商品營業、家政、保潔、保安、 包裝與車工;主要為勞動密集的一線員工。 青年失業問題 多數落在中等學歷以下 中國大陸青年失業問題不在數量。受到一胎化的影響,2022 年底16 ─24 歲人 口僅剩14,390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率約略1 成(10.2%),若再考慮4,363 萬持續 升學的青年,則實際需要求職的青年只有10,027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率為7.1%。 易言之,部分媒體誇大青年失業的嚴重性。 文/ 王國 臣︵ 中華 經濟 研究 院第 一研 究所助 研究 員︶ 中國 大陸 勞動 市場 用工 荒與失 業並 存的 難題

交流 No.190 Aug 14 說明:青年人口為16─24歲,資料來源為聯合國人口司(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UNPD)。在學人數含括高中職、大 專院校與碩士班。 單位:萬人、比率(%) 中國大陸年輕人認為與其在社會中痛苦掙扎,不 如選擇安逸躺平。(圖/擷取自RADII twitter) 時間 青年人口 在學人數 青年工作人口 總人口 青年工作人口比率 1995 年 19,902 1,943 17,958 121,121 14.8 2000 年 18,112 2,509 15,603 126,743 12.3 2005 年 20,491 4,088 16,404 130,756 12.5 2010 年 20,573 4,794 15,780 134,091 11.8 2015 年 16,617 4,190 12,427 138,326 9.0 2020 年 14,577 4,425 10,151 141,212 7.2 2022 年 14,390 4,363 10,027 141,175 7.1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統計局揭露,在 25 ─59 歲勞動力中,大專失業率由2 月底的 4.1%,緩步降至6 月底的3.9%;研究所以上 失業率約略維持在3.1%左右。反之,高中職 與初中以下失業率平均4.7%,顯示高學歷仍 相對吃香。由此推估,16 ─24 歲青年失業, 很大部分落在中等學歷以下。 中國大陸青年失業問題在於結構,僅具普 通學歷者,也不願從事勞力密集產業。最佳 例證是,跨省流動的外出農民工亦於2014 年 達到高峰,此後穩定降至2022 年的7,061 萬 人,衰退10.2%。其中,16 ─20 歲農民工比 率由2008年的10.7%,銳減到2022年的1.3%, 凸顯青年工作態度的驟變。 青年失業衝擊內需消費 中國大陸青年或許只想「躺平」與「啃 老」,此貼近自願性失業,應不致引大規模 的社會動盪。惟年輕人朝四不族群─不戀愛、 不結婚、不買房與不生育邁進,將壓抑原已 頹靡的消費動能。例如:6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 總額年增率已回落到3.1%;其中,手機出貨 量連續17個月負成長,僅餐飲收入勉強支撐。 中國大陸青年工作人口推估 更嚴峻的是,青年淪為「月光族」,僅靠雙親支 撐家庭開支,恐推升家庭負債。3 月底,金融機構 逾期半年未償信用卡債餘額達990 億人民幣,年增 6.8%,且連續6 個月正成長。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 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調查亦顯示,第1 季家庭 負債指數年增4.1%,增幅僅次於上季的8.3%。家庭 負債增加亦不利提振消費。

焦點話題 15 1997 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排斥「996」的工作文 化,即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且每週工作6天; 此將加劇勞資爭議。例如: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 首席投資官鄧海清表示,年輕人工資低可能是能 力不足,只懂抱怨不思反省,這隱含北京當局試 圖舒緩工資調漲的期待,此言論旋即在網路炸鍋, 認為將責任歸咎於青年世代。 北京當局只能柔性輔導 目前中國大陸應對失業問題的措施有限。動態 清零結束,留抵退稅與補貼亦隨之縮減,故上半 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增13.3%,財政支出年增3.9%; 財政赤字年減37.9%。地方債亦下降16.8%,僅地 方政府融資平臺(LGFV)─城市投資建設公司債 券(城投債)持續擴張,年增16.2%;惟第2 季發 行14,454 億人民幣,較上季縮減1,752 億人民幣。 但地方隱形債務危機依舊。6 月底計118 家城投 公司,爆發279 起逾期承兌商業匯票,涉案金額累 計87 億人民幣;6 月新增29 家,顯示地方財政困 窘。沿海富裕省市亦難倖免於難。廣東與浙江公 務員一口氣減薪25%,福建與江蘇也分別調降20% 與15%。據此,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5 月號召「青 年下鄉」,從事教育、農業與醫療工作,各省市 恐無經費支撐。 國務院也在4 月頒布《關於優化調整穩就業政 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國有企 業擴大招聘規模。副總理丁薛祥責令國企聘僱高 的大專畢業生人數不得低於去年。惟上半年規模 以上工業國企,平均雇傭人數年減2.7%。究其原 因,國企實現利潤連續5 個月負成長。國企亦自 身難保。 動態清零結束後,中國大陸縮減了失業的相關補貼。 (圖/東方IC) 中國大陸家庭負債(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 14 12 10 8 6 4 2 0 -2 -4 -6 季 (%) 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116 114 112 110 108 106 104 102 100 98 96 季 2020/Q2 2020/Q1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A. 逾期半年信用卡債 A. 家庭負債指數 年 增率

交流 No.190 Aug 16 在此脈絡下,中國大陸只能柔性輔導。例如,教育部等10 個部門於5 月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 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畫的通知》,提供大專院校畢業生實習機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於7 月啟動「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建立幫扶名錄,協助大專畢業生與登記失業青年求職。官媒《新京報》 則發表社論,呼籲民營企業釋出更多職缺。 中國大陸調漲最低工資 預示低薪時代結束?! 就業市場緊縮疊加消費低迷,將加劇在陸臺商經營負擔。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在陸 臺商首要難題是「同業競爭激烈」,反應比率由2008 ─2013 年的18.7%,拉高到2018 ─2022 年的 28.0%。其他問題還有「內銷市場開拓困難」與「存貨成本高」,分別增加5.0 與1.1 個百分點。 在陸臺商的次要難題是「勞動成本上升」,但反應比率由2008 ─2013 年的24.1%,降至2018 ─2022 年的21.8%。究其原因,中國大陸最低工資年增率由2013 年的14%,折半到2022 年的5%,且調整頻率 由2 年拉長為3 年;這給企業喘息機會。今年多個省市相繼調漲最低工資,預示低薪時代告終。 更嚴峻的是,中國 大陸幼齡人口自2021 年起開始遞減,至 2025 年正式邁入高齡 社會──高齡人口比 率達14.0%;2035 年 再跨越20.0%的高齡 社會門檻。少子高齡 化的影響有三: 在陸臺商除要加強職場管理,更應重新思考全球布 局。(圖/東方IC) 項目類別 2008 ─2013 年 2014 ─2017 年 2018 ─2022 年 同業競爭激烈 18.7 24.0 28.0 勞動成本上升 24.1 23.3 21.8 內銷市場開拓困難 9.4 12.6 13.4 利潤不易匯出 3.7 3.6 5.8 融資困難 7.9 5.6 4.4 貸款不易回收 3.7 4.0 4.2 存貨成本高 2.6 2.4 3.7 在陸臺商營運環境評估 一、削減成長動能。國際貨幣基金(IMF)證 實,扶養比每增加1 個百分點,則每人平均國 內生產毛額GDP)將下降0.4 個百分點。 二、是抑制消費與投資力度。研究結果指出, 扶養比每增加1 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率、消費 者物價指數(CPI),以及外人直接投資(FDI) 年增率將相應下降1.4、0.2 與2.3 個百分點。最 後,少子高齡化也會拉低總要素生產力(TFP)。 綜合上述,Z世代崛起疊加中國大陸步入新常 態,結構性失業問題恐愈趨嚴峻,並抑制消費 動能。在陸臺商需增益職場管理,更加側重願 景期許,調薪與職工福利亦是不可或缺。換言 之,習以為常的世界工廠將逐漸退位,須重新 思考全球布局。

第一場會後合影。 前言 為掌握兩岸政治、軍事、經貿和社會現況,海基會於112 年6 月29 日至30 日於臺南關子嶺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剖 析當前兩岸情勢,提出因應策略與政策建議,供政府及民眾參考。 蔡榮祥(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兩岸一家親 影響臺灣民眾認同有限 中共對臺政治策略,2013 年起就有一個主要基調,就是強調兩岸的血緣文 化。透過「中華民族」框架,推動兩岸整合,企圖消弭兩岸現狀差距,過程中 也運用貿易作為,最終目的就是要達成兩岸共同市場。此政策成效不彰,政大 選研中心民調顯示,2013 年只有3.3%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22 年 降到剩2.7%;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2013 年是35.8%,2022 年降到 32.9%。 中共「兩岸一家親」目標,與中 共對臺軍事戰略形成非常大反差與 矛盾,如果都是一家人,就不該派軍 機與軍艦越過海峽中線。民眾黨與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兩岸一家親」 基調較接近,意味中共對臺交流是有 選擇性的,最近他們說要跟臺灣各階 層進行交流,唯獨未與執政黨交流。 接下來請各位與談人分享高見。 ❖ 第一場:兩岸政治和軍事議題 ❖ 蔡榮祥。 焦點話題 17 海 基會 臺南 關子 嶺 兩岸 關係 研討 會紀要 圖•文/ 編輯 部

陳至潔(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 美國及中國大陸都實施「雙重嚇阻」 美國對臺灣及中國大陸,實施「雙重嚇阻」 (dual deterrence),一方面嚇阻北京不要貿然 進攻臺灣,也嚇阻臺灣政府不要貿然假設美國一 定會協助臺灣。中國大陸對美國和臺灣,也實施 雙重嚇阻。蔡總統與美國前、後任眾議院議長見 面,中共從未受過這麼強的刺激,因此出現雙重 嚇阻,一嚇阻美國協助臺灣,二嚇阻臺灣不要走 向臺獨,但兩次都失敗了。嚇阻失敗,中共應該 會報復或懲罰美國,實際情況是中共不懲罰美國 但懲罰臺灣,或懲罰美國的力道非常低,與原先 的警告不成比例。 中共升高局勢是為了避免局勢失控 研究中國大陸social media 有關美臺高層互訪 的新聞,首先發現,除官方媒體大量報導,中國 大陸政府也允許非官方的愛國媒體、自媒體跟進 報導。其次,官方媒體的口徑強硬程度遠超過非 官方媒體。這是一個重要訊號,顯示中國大陸不 想打仗。官方的強硬聲音高於非官方,是一個不 自然的情形,也就是政府在進行輿論操控,中 共不希望在這件議題上失控,希望保持官方主 動性。這有點像 omas Schelling 說的escalation and de-escalation,升高局勢是為了要避免局勢失 控。 張峻豪(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共對外強硬 轉移國內下滑的經濟 目前中國大陸內部相當嚴峻,不論是經濟、社會或是 年輕人,各方面都在往下走。往下走的同時,習近平一定 要往上走轉移焦點,或做更多大內宣,或是把下滑模糊 化。中共2014 年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就是一種 焦點的轉移。尤其去年的二十大,「總體國家安全觀」已 提出16 到20 種,非常全面。今年14 屆的全國人大已在 許多項目上積極展開立法,需要留意。因為他越積極,意 味他有更高的不安全感。 習近平為轉移焦點升高局勢到一定程度,效果可能不 大,也會產生矛盾。例如,中共在戰狼外交的同時,也在 網路上管制激進言論;對外國管制增加,今年卻推出「國 際招商元年」;俄烏戰爭立場搖擺等,都是這些矛盾的展 現。中共對臺灣推動所謂「一國兩制」,也是一種矛盾。 雖然這種矛盾還未上升到太高的局面,不過中共目前正在 正視這樣一個矛盾。以前可能會用惠臺措施,提升臺灣對 中國大陸的認同度,但現在他不怕你討厭共產黨,惠臺措 施已變成擾臺措施,甚至是窮臺措施。 對內管控升高 赴陸國人應留意風險 二十大提出的各項安全觀,可預期習近平對中國大陸 內部的管控會越來越升高,所以中國大陸未來的人權保障 會持續下降。政府應注意的是,疫情結束後,兩岸來往更 頻繁,不管是臺灣人到大陸去,或是在大陸的臺灣人,未 來的安全要非常留意。外交矛盾升高的情況下,中共也許 會更加激化,形成民主集團跟專制集團之間的對抗,未來 臺灣的避險策略擬訂,政府可先做預判跟思考。 陳至潔。 張峻豪。 No.190 Aug 18 交 流

王宏仁。 王宏仁(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美中對話不代表美中關係和緩 布林肯結束中國大陸行之後,我們都預料美 中關係和緩,但中國大陸並未答應開放跟美國的 軍事溝通管道,很明顯是因為臺灣問題。我們也 可從對李尚福個人制裁觀察美方的態度,美國要 解除制裁並不困難,但美方到現在不願意做任何 改變。可見,布林肯訪中不代表中方態度和緩, 也不代表美方態度和緩。我認為軍事仍是中國大 陸將來對臺灣跟對美國必然使用的手段。 臺灣應釋放強化自我防衛的訊號 今年初到現在為止,不管是從美國、歐洲、 世界各地來的,一定會問一個問題,就是「疑美 論」到底從哪裡來的。不可諱言,國內有些政黨 與學者,他們對美國的信任程度本來就存疑;另 一方面,疑美論或有夾帶中國大陸對某些資訊的 操作。這在民主國家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明年 我們跟美國都有選舉,「疑美論」的確有操作空 間,這對兩岸關係相當不健康。 國外友人沒辦法理解,除了疑美論外,臺灣 人究竟是用什麼心態在準備接下來的事情。我們 都支持兩岸和平,但是臺灣到底已準備多少,對 他們來講,目前臺灣軍事支出比例沒有提升,延 長兵役也有許多不同聲音,如果兩岸發生衝突, 還寄望友邦協助,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事情。對 岸的確在這方面進行認知戰操作。 劉嘉薇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選民死忠程度高 棄保不易發生 大家現在很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三腳督選舉,會 不會產生棄保效應?在臺灣研究選舉,或是以民意角度 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都很清楚,統獨是兩岸關係最重要 的政治分歧。兩岸關係與政黨認同高度相關,有四成五 到五成的民眾沒有政黨認同,如果第一喜歡的候選人不 會當選,可能轉投其他候選人,以制止最不喜歡的候選 人當選。若選民是理性的,可以清楚排出對候選人的偏 好,但是選民可能不理性,「誠實」支持自己最喜歡的 那一位候選人。我看了幾篇棄保文獻,發現在2018 年 臺北市長選舉,棄保不嚴重;2000 年總統選舉,顯示 有棄保,但沒有棄乾淨。 國內議題可能成為選舉關鍵 2024 年選舉三腳督會不會棄保?理論上會,因為有 兩組候選人是中間偏藍,實際情況還是要等到選舉後期 再去看。選舉牽涉許多內政議題,現在兩大黨的形象都 崩壞了,有政黨認同的人越來越少,反而是國內議題要 注意。服貿雖為兩岸議題,但也可能被講成民生議題。 2014 年太陽花學運,一開始的訴求就是反黑箱,並不 是反中,後來被成功擋下。未來若再被提出,也許會以 經濟角度提出,因為在後疫情時代,臺灣經濟與世界各 國一樣都非常需要被振興。各組候選人除了兩岸政策 外,是否提出比較好的經濟政策,是2024 年總統選舉 重要的觀察角度。 焦點話題 19

童涵浦(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中共增強對臺施壓 迫美放棄「de-risk」框架 美中關係會不會瓦解?布林肯訪問北京後,我認為不 太可能。但中共無意恢復軍事對話,背後原因是,中國 大陸不喜歡美國定的「de-risk」框架。為了改變這個框 架,臺灣會變成籌碼。中共要嚇阻美國卻不斷處罰臺灣, 懲罰手段包括經貿與軍事。這些手段我們看起來也許不 是那麼理性,但有一定的工具性,如果中共繼續維持對 臺灣相對高壓的軍事、準軍事動作,增加美國在東亞安 全上的負擔,進而逼使美國放棄這個框架,回到過去那 種全面性交往的情況。 相信體制 體制內菁英不致政變 最近俄羅斯發生的準政變,中國大陸會發生嗎?我們 研究解放軍任命,發現2016 年前後升遷模式差異很大。 2016 年之前,不同派系的人都有機會得到升遷,2016 年 之後,經歷7 大軍區到5 大戰區的軍改,大部分得到升 遷的都是習近平的人。我們想了解習近平在10 年內,怎 麼完成權力集中?為何政治精英沒有起來抵抗? 我的研究顯示,習近平在完成他的權力集中前,願意 權力分享給其他派系,以換取制度上的改革;一旦改革 完成,不再分享權力。為什麼當初這些人會相信習近平? 因為每個體制內的人都相信,這個體制給我好處,基本 上是可信的。中國大陸體制在政治上抓得非常緊,俄羅 斯沒有這種情況。因此,準軍事政變在中國大陸發生的 可能性比較低。當然,中共如果展開積極軍事行動卻被 打敗,軍區將領是否會喪失信心反抗,我認為不無可能。 美中戰略對抗成中共操作認知戰素材 2024 年總統大選我們要面對三個國際上的不確 定性。第一美中戰略對抗持續。布林肯3 月的論 述,很清楚表明該對抗時對抗,該對話時對話, 要合作時合作,要競爭就競爭,即便訪中看起來 順利,並不影響美中戰略對抗本質。美中戰略持 續對抗,很容易在國內被操作成「戰爭與和平」、 「臺獨等於戰爭」、「疑美論」等論述。可以預期, 未來美中對話機會越來越多,每次對話都可以成 為國內話題。對中國大陸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 得投資跟操作的事件,2024 年總統大選,中共的 干預手法可能會推陳出新。 今年10 月將是輿論戰高峰 第二個不確定性是俄羅斯因素。中國大陸跟俄 國無上限戰略合作,俄羅斯的因素會越來越明確。 俄羅斯在臺海周邊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可能在未 來的政治局勢甚至國內選舉上,扮演重要角色。 過去選舉俄羅斯的角色非常少,但臺灣上一屆總 統選舉後,國際因素或國際議程影響國內政治議 程設定的頻率越來越高。 童涵浦。 黎寶文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事務研 究所助理教授) No.190 Aug 20 交 流

今年10 月前後,俄烏戰爭會有較明確的結 果,因為冬天不適合作戰,雙方都有動機,在 10 月前取得較明確的情況。10 月正好有大量政 治事件:兩岸國慶,蔡總統最後一次國慶講話, 甚至是中共三中全會也都在10 月。另根據沈伯 洋老師的研究,中國大陸在上一次總統大選, 大規模操作國內網路輿論的時間點正好在10 月。因此10 月前後,很有可能是國內輿論戰的 高峰。 中國經濟下滑 反會升高對臺壓迫 第三個不確定性就是中國大陸的前景。從各 項經濟數據來看,中國大陸經濟復甦非常有限。 國內消費規模有限,加上美國對於中國大陸出 口管制持續增加,內外雙重壓力下,中國大陸 要持續論述「東升西降」有困難。根據Michael Beckley 在Foreign Policy 研究,一旦中國大陸越 過發展的高峰,會陷入對國內日益壓迫、對國 際日益衝突的行為模式。在此行為模式下,對 兩岸關係的壓迫,或對臺灣政治的影響,只會 更直接且沒有迴旋的餘地。 第二場會後合影。 ❖ 第二場:兩岸經貿和社會議題 ❖ 產品禁銷中國大陸 農漁民具韌性但仍有隱憂 2021 年起中國大陸禁我農產品包括鳳梨、蓮霧、鳳梨 釋迦、石班魚、文旦柚、白帶魚、竹筴魚、午仔魚、秋刀 魚、虱目魚、石班魚等。目前只恢復白帶魚、竹筴魚(2023 年3 月)及鳳梨釋迦(2023 年6 月)。虱目魚尚未解禁, 無法銷往中國大陸,損失慘重,過去兩年轉成內銷,農民 也在轉型,臺灣農民韌性很強。不過仍有一些隱憂,虱目 魚價格雖回來,卻不是因為臺灣人愛吃虱目魚,而是因為 近來大肆種電(「漁電共生」,魚塭停養)及飼料養殖成 本高漲,虱目魚產量銳減,價格回到正常水準。 劉正山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焦點話題 21

有政治前提的交流 國人面臨選擇題 有一個根本但朝野都不願意認真面對的問題是:民間 交流,該不該有政治前提?若任一方有政治前提,還交 不交流?中國大陸官方說,一定要在政治前提下擴大交 流,臺灣的社會就會面臨一個矛盾,官方說不該,在野 黨說無妨,所以國人處於一種選擇題,變得比較尷尬。 我認為社會上一定要有一個平臺,能夠處理到底要戒急 用忍,還是務實西進這兩個選項。 陳宗巖(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 臺灣經貿高度依賴中國大陸 戰略上相當危險 2011 至2022 年間,臺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 市場依賴度大致維持在40%左右,同時段的進口依賴度 上,大致維持在20%左右。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政府希 望透過新南向政策,試圖降低臺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 存度,臺灣與新南向18 國的貿易總額有所成長,但單 從依賴度來看,沒有顯著改變,這個成長可能只是隨著 時間的穩定成長,政策推力的影響不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貿易依賴度並不 高,大約僅5%。從「量」來看,一旦兩岸停止貿易往來, 臺灣的經濟將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若以貿易的「質」 來看,雖然美中科技戰、晶片戰擴大對中國大陸技術出 口的限制,但對中共來說,中低階半導體,仍可 與各國貿易。臺灣最重要的出口產業不管是積體 電路或晶片,仍舊依賴中國大陸廣大市場,但另 一方面,2022 年中國大陸自臺灣進口的半導體 大約僅占一成,可見中國大陸對臺灣的依賴度有 限。由此可見,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結構呈現 出臺灣高度依賴中國大陸,但是中國大陸並不依 賴臺灣,若兩岸關係不好,相當不利於臺灣。 陳若蘭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年輕人和中產階級不消費 臺商進入中國大陸非好時機 中國大陸在九〇年代中期,意識到要快速調 整結構,開始進行大學教育改革,造成目前中 國大陸大學生有1,100 萬,20 年前大概是200 萬而已。各地準大學生一心想擠進一流大學, 造成教育內捲非常嚴重。這些大學生在內捲化 的教育環境下念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找不 到理想的工作,產生高度的相對剝奪感,一線 城市出來的大學生易陷入「躺平」情況。 陳若蘭。 陳宗巖。 No.190 Aug 22 交 流

沒有工作怎麼辦?開始減低消費,不買房、 不買車、不要結婚、不生小孩、不買奢侈品。 若以年齡來看,九〇後不想買東西,現今中國 大陸最主要的消費階級是中產階級。最近中國 大陸的中產階級開始把錢全部囤起來,為的是 讓他們的小孩潤(run)出去。如果中產階級 跟九〇後這兩個主力消費族群都不消費,中國 大陸的消費市場勢必萎縮,未來臺灣的服務型 產業去中國大陸開公司可能不樂觀。 為鼓勵畢業生就業,中共叫一線城市大學畢 業生去種田,而不是回家啃老。他們用「全職 兒女」一詞包裝啃老族。這些啃老族對於未來 臺商進入中國大陸,有非常大的風險,因為中 國大陸一線城市已飽和,二線也幾乎不可能, 臺商只能寄望於三、四線城市。但是三、四線 城市的父母不敢花錢,他們要拿錢去供應「全 職兒女」,當作陪伴父母的「薪水」。 「共同富裕」與「混合經濟體」 恐墊高臺商經營成本 「貧富差距」也是中國大陸青年就業的重要 問題。近年研究顯示,中國大陸青年人對共產 黨的認同與否跟經濟發展無關,而是跟經濟均 不均等有關,這是相對剝奪感。習近平想以「共 同富裕」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共同富裕有所 謂「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市場分配,第 二次分配是政府的財政分配,第三次分配就是 企業社會責任。臺商或小型企業,大概要捐幾 千萬,這些都是經營成本。令他們恐懼的是, 現在中國大陸在推「混合經濟體」,未來臺商 面對競爭對手不是民營企業,而是國營企業。 更大的隱憂是未來臺商可能面臨跟國企合資的 處境,甚至被強迫技術轉移,或經營權轉移。 張珈健(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 域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共對外資及臺資越來越強硬 調查發現,臺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自2010 年開始逐年下降,但是在2018 年到2019 年呈 現斷崖式劇減,此後雖有起伏,但仍舊呈現遞 減趨勢。我曾經跟轉進到新加坡的臺商討論, 他們在2018 年左右逐步把自己能夠處理的資 金移走,2018 年是川普第一次正式對中國大陸 進行關稅課徵的那一年。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貿 易依存度非常低,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大 陸也沒有太多資本進入臺灣。 我觀察,中國大陸現在對外資的態度是逐步 排除。如果臺商仍想繼續投資中國大陸,就要 面臨是不是可以接受中國大陸的「國家資本主 義」發展模式。二十大相對於十九大,認為最 大的威脅是臺獨勢力跟國際勢力掛勾,中國大 陸現在會越來越把抗衡外部干預以及處理對臺 問題變成當務之急。7 月1 日實施的對外關係 法,顯示他們要進行出口管制干預。中國大陸 5月時已對micron(美光)進行國家安全制裁, 未來仍留在中國大陸的臺資企業也可能面臨。 張珈健。 焦點話題 23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