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87期

No. 187 www. sef .org. tw I SSN:1560-6716 兩 岸 的 . 多 元 的 . 宏 觀 的 2月號 2023 187 February 2023 2 極端清零與解封 新冠3年的社會省思 「植物家長」成兩岸年輕人新趨勢 東莞臺商協會長陳宏欽 積極協助臺商轉型升級 中共兩會 前奏曲

01 新年伊始,金兔報喜,值此除舊迎新之際, 祝福各位讀者朋友新春如意、闔府安康。 回顧過去幾年,對兩岸、對全世界而言,整體 情勢充滿各種挑戰與衝擊。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人 類健康及生活造成極其沉重的負擔,持續進入第 四個年頭;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及整體戰略的 競爭白熱化,持續進入第五個年頭;俄羅斯入侵 烏克蘭的戰爭,導致全球多數國家遭到捲入或波 及,也即將邁入第二個年頭;中共當局藉由杯葛 兩岸正式互動,企求政治訴求可以片面得逞的舉 措,持續進入第七個年頭。人類消耗時間及精力 面對和處置這些因素,導致發展與進步停滯,甚 至倒退的損失,付出的代價無法估算。 許多因素與問題必須直接面對,人類也有充 分的智慧可以化解,關鍵在於利害相關的各方, 是否願意開誠佈公,坦然面對問題的來龍去脈, 深究發生問題的因果關係。企圖將一己片面的訴 求,強加於對方,要求對方必須走上讓步一途, 只會讓問題更加糾結,對立與衝突更加嚴重。 全球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所衍生的後果,必然是 要由全人類共同承擔,無人可以免除、無人可以 逃避。面對各種糾結多年的問題,既然是共同的 責任,就應該抱持休戚與共的態度,共同面對、 共同研議、共同應對,才能期待同舟與共,渡過 難關。 兩岸直接互動往來已超過30 年,雙方對於彼 此的基本立場不可謂不清楚,至於蓄意扭曲對方 的立場,只為了迎合自己片面聲稱的工作績效, 這作法不會產生讓人信服的結果,充其量只能達 到在文宣上自我陶醉,甚至是自欺欺人,無濟於 兩岸糾結多年爭議的化解,更無助於兩岸開發出 共同合作、共同發展的良機。 新的一年正徐步展開,期待困擾著中國大陸社 會的新冠肺炎疫情能早日趨緩,更期待中國大陸 有識之士能勇於面對兩岸關係現實,從尊重兩岸 各自立場作為起點,擺脫務虛宣傳思維,務實推 動兩岸健康的交流互動,為兩岸正常往來建構一 個嶄新的局面,才是兩岸人民之幸,也才能營造 兩岸共同處理雙方關係的穩固基石。 發行人語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02 「二十大」後權力相對鞏固的中共總書記習 近平,原可在今年3月「兩會」前夕繼續維持「清 零」政策,沒想到一夕解封捲起的疫情大海嘯, 讓兩會前奏曲變了調。 疫情不透明與過於低報的死亡人數,增添各 國對疫情擴散及出現變種病毒的憂心。世界各 國紛紛管制來自中國大陸的旅客,中共也不甘 示弱,對部分國家的赴中人員進行管制,讓原 本就脆弱的中國大陸對外關係─尤其是美中及 日中關係,雪上加霜。 即便中國大陸內部情勢因疫情海嘯產生劇烈 動盪,但隨著多地感染高峰已過,「陽康」民 眾紛紛重回街頭,解封後的社會大眾對生活回 歸常軌充滿期待。只是全球經濟仍不容樂觀, 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美國聯準會連續升息,一 般家庭消費急凍,對美出口的國家與企業殺傷 力更大。向以出口為重要經濟驅動力的中國大 陸,只能寄希望於內需市場,但疫情尚未過去, 尤其春運可能帶來新一波染疫高峰,中共「兩 會」前夕的經濟前景,難以樂觀。 「共同富裕」已成現階段中國大陸經濟政策 主軸,習近平於「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及,即 使疫情海嘯席捲全國,推動「共同富裕」的個 人意志仍未減弱。但這種財富重分配的制度變 革,不免讓外界有「經濟向左轉」的疑慮,令 外資卻步,本地富人也紛紛「潤」出,是否會 削弱整體經濟活力,還需後續觀察。 縱使大環境不佳,仍有一些行業前景看好。 人口高齡化迎來的銀髮經濟、伴隨少子化興起 的寵物經濟、人際疏離與社會壓力帶動的陪玩、 哄睡等新興服務;就連長達3 年的新冠疫情, 也催生了露營與植栽等另類「綠色經濟」。 淨零減碳的「綠色經濟」,是當今世界最夯 的主流。未來企業要在世界舞臺上長期保持競 爭力,勢必要將「減碳」內化成企業的重要價 值取向,不僅是應付國際客戶要求,更是為了 全人類的永續發展。本期特別邀請台灣經濟研 究院研究五所陳詩豪副所長,從實務上提供企 業淨零減碳的建議。 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千百種,不少涉及法律 問題,「意定監護」便是其中一種樣態。大陸 的老母親想由嫁到臺灣的女兒照料晚年,希望 在喪失「意思能力」前先行指定女兒為未來的 監護人。兩岸都有的「意定監護」制度如何適 用?本期何叔孋公證人有精采的剖析。 雖然疫情與時局增添兩岸工作不少挑戰,海 基會始終努力克服各種障礙,以兩岸人民的福 祉為依歸。近期臺灣疫情趨緩,海基會漸次恢 復各項活動;中國大陸疫情嚴峻,海基會亦隨 時掌握疫情動態,盡可能提供必要的協助。只 是中國大陸疫情傳播速度超乎預期,春運龐大 的人流更令人擔憂。如何使變調的前奏曲在「兩 會」召開時回歸主旋律,不僅海基會關心,全 世界都在看。 編輯手記 變調的 兩會前奏曲

目 錄 03 07 N o . 1 8 7 2 0 2 3 年02 月號 發行人 / 詹志宏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高建智 總編輯 / 彭顯鈞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印刷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定價 / 新臺幣100元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1480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張弘遠 王宏仁 陳原寬 孫明德 吳大任 許瑞環 葉珊南 張依華 金玉芬 05 09 13 17 21 25 29 33 37 焦 點 話 題 「共同富裕」下的政經轉向─中國式現代化 的新思維 美中關係及中國大陸對外關係發展評析 極端清零與解封 新冠3 年的社會省思 2023 年全球經濟情勢及產業展望 全球升息對國際貨幣及臺灣經濟之影響 兩 岸 視 窗 高齡世代崛起─兩岸銀髮經濟的現況與前景 少子化,壓力大 衍生兩岸特殊職業 露營經濟火紅 帶動兩岸新消費熱潮 「植物家長」成兩岸年輕人新趨勢 39

交流 目錄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04 57 陳詩豪 何叔孋 41 45 財 經 實 務 企業如何落實淨零減碳的目標 法 律 實 務 兩岸意定監護案例分析 女王姐 黃韻如 賴錦傑 林秉澔 61 62 63 65 海 基 會 活 動 薪火相傳 海基會首度辦理夏令 營輔導員培訓營 見證茶金傳奇 海基會帶領陸生 參訪新竹北埔 海基會帶臺商了解綠能科技的發 展契機 海基會走訪中臺灣 持續關懷偏 鄉陸配 曾秋英 49 人 物 傳 真 東莞臺商協會長陳宏欽 積極協助 臺商轉型升級 65 貧嘴鴨 思 雲 53 57 臺 陸 生 專 欄 遊子在他鄉 我在寶島漸新春 活 力 臺 灣 臺灣之光 薩克斯風故鄉在后里

焦 點 話 題 05 2022 年10 月中共召開「二十大」,除認可習近平在黨 內權力的合法性之外,同時也是中國大陸治理模式走回 後極權主義典範的開始,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全 過程人民民主」與「共同富裕」等。為「中國式現代化」 需有「新發展理念」的支持,這也意味著,「自立自強」、 「國內國際雙循環」、「共同富裕」等成為施政重點, 其中「共同富裕」引發各界對於中國大陸經濟路線轉變 的推測。 2022年中共「二十大」是中國大陸治理模式走回後極權主義典範的開始,「共同富 裕」是施政重點。(圖/美聯社) 何以大企業對共同富裕「慷慨解囊」? 政策指導帶動體制變革 早在2021 年8 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10 次會議上,習近 平曾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 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相關論述出臺後,「共同富裕」 遂成為新的發展指導,敏感的資本圈隨即做出回應,如騰訊集 團立刻宣佈擴大投入五百億人民幣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畫, 改善基層醫療等民生工程,這是騰訊繼2021 年4 月份投入500 文/張弘遠 ﹁共同富裕﹂下的政經轉向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思維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06 百億人民幣在基礎科學、教育領域之後的再次行 動;2021 年9 月,另一平台經濟巨頭-- 阿里巴 巴也宣佈將投入1 千億元人民幣協助共同富裕計 畫;之後2022 年2 月,京東集團劉強東宣佈捐 出145 億價值之京東股票來用於慈善事業。 何以「共同富裕」引發資產階級的「慷慨解 囊」?主要是習近平對「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導 必然會推動財政制度與財富分配的體制變革,如 此一來,中國大陸若欲進一步地「完善分配制 度」,就需按勞分配為主體,建構出多勞多得的 分配體系。 而習近平勾勒「中國式現代化」是將「共同富 裕」、「大國崛起」與「兩個一百年」等政治宏 論共同納入治國領政的方程式,新的國家發展願 景也與1978 年鄧小平改革出現路線差異,特別 是在新憲法中廢除主席連任期限,改變過往的權 力繼承規則。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 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宣示新的統治合法性基礎,「二十大」之後的共 和國,實際上已是新的國體。 「習近平思想」的指導身影無所不在 從「精準扶貧」到「共同富裕」,從「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各項 政策背後可以看到習近平思想的指導身影。中共 透過行政介入改善貧窮弱勢階級處境,運用財富 再分配的機制推動共同富裕,這與馬克思主義政 治經濟學的立論十分類似。習近平治理中國10 年期間,權力機制出現「再毛化」的特徵,權力 高度集中、制度化降低與黨國強化管控社會的現 象。將權力機制固化應是為了實踐習近平思想中 對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建設藍圖,這個藍圖架構 的理論依據無疑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是歷經過文革的紅二代,改革開放時期 多在福建、浙江與上海等經濟發展的地方工作, 接觸過西方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管理經營模式後, 何以其認知架構仍受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 影響?習近平思想中的經濟現實主義為什麼又讓 位於正統馬克思主義(Orthodox Marxism),可 能的原因在於其當前施政所面臨到的兩難格局, 眼下中國的發展模式正同時受到全球資本主義 利潤率衰退與市場經濟體制生產率下降的雙重 壓力。 2008 年美國次級房貸事件後, 各國為刺激景氣採取寬鬆貨幣政 策,導致全球資本總量快速增加, 資本套利成為快速獲得財富最簡 單的方式,金融遊戲讓實體經濟 面臨供需失調的壓力,其後,歐 洲主權債務危機與烏克蘭顏色革 命等事件使得擴張政策成為主流。 尤其,金融風暴與地緣政治危機 動搖全球穩定,以吸納他國資本 並執行全球代工的中國大陸經濟 開始出現危機循環,如2014 年的 地方債風暴、2015 年的股市熔斷 習近平治理中國大陸期間,出現權力高度集中、制度 化降低與黨國強化管控社會的現象。(圖/美聯社)

焦 點 話 題 07 共同富裕政策能否讓所有的 人都能夠獲得「富裕」生存 的能力,令人懷疑。(圖/ 東方IC) 危機、2016 年底的共享經濟泡沫化、2018 年的 P2P網路借貸危機與中美貿易戰等等,以及2020 年新冠疫情影響,結果出現2021 年的恆大等地 產公司之危機事件。 這種外部資本擴張導致中國內部經濟失衡,實 體經濟藉由勞動產生的價值而貶值,但國家又必 需支持市場主體生產營運,避免個別企業倒閉而 引發供應鏈連鎖反應,最終讓整體社會付出慘痛 代價,於是「六穩」、「六保」政策相繼推出。 但這種應急式作法並非習近平所願見,面對中國 式現代化的政治承諾,中共必須提出一個能根本 性解決當前兩難處境的對策,特別是針對資本擴 張造成的實體經濟波動,為此而萌生管制資本與 優化資本配置,此舉可避免資本擴張與生產過剩 造成的經濟危機,又可以救助弱勢社會與支持中 產階級,倘若資本有序配置而導致民眾消費能力 提升,就能解決商品生產過剩情況,可有效化解 經濟危機。 「共同富裕」是指資本利得必須能滿足勞動剩 餘價值規律,另一方面資本又不能剝削或占有勞 動剩餘價值。倘若資本紅利能夠經過再分配機制 而為其他階級所共享,既可以避免資產階級占有 勞動剩餘價值,又能提高整體社會消費能力與消 費需求,避免生產過剩與資本利潤率下降可能引 發的經濟危機,這是習近平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困 局提出的解方。 臺商要及早準備共同富裕的市場經 濟脈絡轉換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當前中 國經濟處境提出的對策,再分配機制的建構就成 為關鍵重點,首先要能有助於「富裕」,富裕作 為一種生存狀態,是指人們不再受短缺之苦,並 有能力追求嚮往的生活,因此必須要有發達的生 產力,才能化解決供給不足的處境;其次,這套 再分配機制要能夠達成「共同」的分配要求,要 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富裕」生存的能力。 若將上述論點轉換為現實的政治管理,需要一 套完善的財政體制與稅務系統,透過財政支持來 提供經濟誘因並幫助產業提升生產能力,又能透 過稅收分配來協助各個階層獲得改善生存處境的 經濟能力。由此可知,未來中共經濟政策將會側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08 「兩個確立」與「兩個維護」的政治要求下,未來各級行政部門將強化高管減薪或稅務稽查。(圖/擷取自兩個確立維基百科) 重強化財富分配的公平性,設法縮小財富分配 的差距,藉由國家財政的挹助改善各個階層生 存處境。 新的政治管理作為已經開始落實,據聞近期國 家公務員考試提高稅務系統的招錄比例,藉以充 實稅務部門人手,將來配合「金稅四期」系統強 化稅務稽徵的能力。又如近期中共在農村地區再 次重建供銷社體系並發展配套的物流系統,希望 能夠創建生產、供銷、信用之三位一體的單位, 以此改善農村地區的消費環境。另外,2022 年6 月,中國大陸監管部門約見瑞信、高盛、瑞銀等 外資高層,要求在薪資結構需符合「共同富裕」 的精神。2022 年11 月,京東集團的劉強東為了 響應共同富裕,將為基層員工設立住房保障基 金,高階管理幹部也將減少現金薪資10%-20%, 劉強東的作為被解讀為受到政治壓力,但類此不 樂之捐體現出響應共同富裕號召、表現政治正確 之必要性。 憂大躍進路線復辟 企業家改變投資布局 近期中共左派意識形態大行其道,外界擔心過 去大躍進時期「一大二公」路線將再次復辟,例 如,2021 年11 月,日本共同通訊社針對共同富 裕下的日商投資行為進行報導,文中表示若大陸 富人限制消費與支出,將影響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的動能,進而讓日商必須重新思考商業策略與投 資佈局。又如大陸頂級白酒品牌貴州茅台因為價 格昂貴可以反應消費品味,過去常用於婚禮或商 務晚宴,但受制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張,國際投 資者開始看壞貴州茅台的市場需求而調降投資 組合。 上述種種跡象顯示,「二十大」之後,共同 富裕的主張結合習近平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路線的 調整,在「兩個確立」與「兩個維護」的政治要 求下,各級行政部門已然心領神會的進行自我教 育,未來無論是高管減薪或強化稅務稽查,或頂 流資本圈進行的慈善義舉都將是社會的常態, 過往所見的資本擴張或頂級消費的市場行為將 不復見。 「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的主要政治承諾,但以 此建構的政治過程能否解決中國面臨的內外經濟 問題,或能化解貧富差距擴大的壓力?目前尚無 法判斷,前往中國大陸開展事業或參與建設的臺 商與民眾,應該要調整心態與作法,以便早點適 應新的「政治方向」。

焦 點 話 題 09 美中關係在「拜習會」後,從原本的劍拔駑張逐漸趨緩。(圖/美聯社) 美中關係在2022年11月「拜習會」後,從原本的劍拔駑張逐漸趨緩, 但其中不乏因為臺灣問題再顯波折;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關係也是如此 起起伏伏。中國大陸對外的各個重要雙邊關係在2023 年初「兩會」開 議前會暫時平穩,但隨著持續利用加強軍事的力道,亦即,不斷維持 「二十大」之前的軍事衝突壓力或建立新常態的方式,未來對外關係仍 會衝突不斷,特別是中國大陸脅迫各國進行政治立場的表態。其中包括 分化歐洲國家、拉攏中東及中亞地區的支持、增強對週邊國家的經貿壓 力,以及牽制美國對於印太事務的干涉能力。 「拜習會」緩和美中緊張局勢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於2022 年11 月14 日在印尼峇里島二十 國集團(G20) 峰會正式會面之前,美中關係呈現緊張與衝突,並在美國眾議院議 長裴洛西(Nancy Pelosi) 訪臺之後達到高峰。正式會面之前,美中領導人有幾次 通話與視訊會晤,分別就美國對中的經濟制裁、香港問題、新疆人權議題、 臺灣問題及中國大陸對俄烏戰爭的立場進行「親切」、「坦率」及「廣 泛」的討論。但結果往往雙方各說各話,美中關係僵局難解。 裴洛西於2022年8月2日訪臺後,美中關係進入劇烈動盪。 裴洛西一離開臺灣,中國大陸立即進行圍臺軍事演習,並 於軍演之後持續對臺文攻武嚇,包含派遣戰機大量越過臺 海中線、針對臺灣部分政治人物進行所謂的「懲戒」措施。 美中關係及中國大陸 對外關係發展評析文/王宏仁︵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10 「岸習會」重啟日中溝通管道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會 面,主要是利用日中邦交正常化50週年的契機, 並藉由日中領導人同時參加2022 年泰國曼谷 APEC會議的時機,舉行暌違3 年的日中領導人 峰會。3 年前習近平曾在日中峰會上面無表情地 與已故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握手,且未進行任何 對話。3年過後,兩國領導人終於有對話的機會, 但雙方仍對許多議題缺乏共識,特別是對於既有 領土爭議、臺海全面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各自有 不同的擔憂與解讀。 習近平在此次會面中,主要是重啟日中在印太 地區的對話空間,也為「二十大」之後的第三任 鋪路,畢竟日中仍有許多共同利益與合作空間。 這是著眼政治關係的安排上,以至於有後來邀請 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訪問中國大陸的計畫。岸田 文雄的回應也是政治性的,認為日中兩國可以在 邦交正常化50週年之際進行「有建設性」和「穩 定的」日中交流,希冀對目前兩國所面臨的挑戰 及懸而未決的問題,提出各種合作的可能。 日中關係與美中關係的發展目前都面臨相同 的困境,也就是,同樣脆弱與不穩定。這樣的不 穩定除了來自近幾年西方各國與社會對中國大陸 的反感情緒外,也來自中國大陸時常過度解讀 西方作為,以及作出過度反應的行徑。以日中關 係這幾個月的發展為例,原本日中領導人會面 後所和緩的局勢,又因中國大陸不滿日本當局於 2022 年12 月16 日所通過的「國家 安全保障戰略」3 文件而產生的變 化,其中包含原本12 月下旬日外 相林芳正赴中訪問將無限期推遲。 一連串的動作激起西方媒體、官方、民間社會高 度關切與譴責。例如,七大工業國(G7) 在8 月 3 日發表外長聯合聲明,批判中國大陸藉由裴洛 西訪臺進行侵略性的軍事演習、製造臺海緊張、 破壞區域穩定,以及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升級。美 國國務卿又於8 月5 日協同日本、澳洲外長發表 聯合聲明,進一步譴責中國大陸發射彈道飛彈, 並要求立即停止軍事演習。此外,美軍航空母艦 雷根號與其戰鬥群雖在中國大陸展開軍演時,為 了避免緊張情勢升級,在菲律賓海監控待命,但 共軍結束演習後,仍「例行性」地通過臺灣海峽, 試圖威嚇共軍勿輕舉妄動。 美中僵局一直到「拜習會」才趨於緩和。拜 登在與習近平的會面中表示,美方持續遵守「一 個中國政策」,但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 拜登也在會後記者會表示,美國的臺灣政策沒有 根本性的改變,美方希望看到兩岸問題可以和平 解決。拜登還提到,「我相信,他( 習近平) 完 全明白我在說什麼」。中國大陸媒體也發表,習 近平在兩人會面中表達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 益,是美中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至此,可以 說臺灣議題( 而不是其他) 已成為美中領導人日 後會面的核心議題,雙方領導人都將臺灣議題視 為未來美中管控分歧的重中之重,且雙方也有意 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與衝突。即便拜登剛簽署完 《2023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納入友臺條 款,共軍也以軍演升級予以回應,但目前美中自 會面後所建立的緩和局勢並未改變。 暌違3年的日中領導人峰會於2022年在 泰國舉行。(圖/美聯社)

焦 點 話 題 11 就日本的角度而言,增加國防預算、提升日 本防衛反擊能力、關注臺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以及將中國大陸視為是「最大的挑戰」,都符合 日本政府當下的安全關切。況且,在日本的3 份 重要安保文件中,並非完全針對中國大陸,而是 在俄羅斯、北韓等主要地緣安全威脅的脈絡下進 行論述。中方的回應除延遲林芳正的訪問,更於 12 月22 日至25 日持續派遣海警船在釣魚島海 域週邊航行超過72 小時,改寫中方海警船進入 日本領海的時間紀錄。這些動作都被視為是過度 反應、改變現狀的行為,不利於日後中國大陸與 其他國家外交關係正常化的發展。 習近平「二十大」後首訪沙國 拉攏中東國家 習近平在「二十大」後首訪沙烏地阿拉伯,雙 方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並發表《利雅德 宣言》(Riyadh Declaration),確立互不干涉內政 的原則。能源及經濟合作持續成為中國大陸和中 東國家合作的基礎,延續中國大陸長期在中東的 戰略投資。 中國大陸在中東的活動主要依據2016 年 《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China's Arab Policy Paper)、及 2015 年「一帶一路計畫」及 2018 年《中國―阿拉伯國家一帶一路執行宣 言 》(China-Arab Executive Decla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3 份文件,主 要著重能源、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合 作。有鑑於中東國家大多為美國盟友,為避免涉 入中東敏感政治問題,中國大陸在中東的活動向 來只側重經濟層面的合作,以免在安全及戰略上 直接與美國衝突。中國大陸對中東的策略以5 大 原則為基礎,即承諾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 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因沙國流亡記者賈 邁.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遭暗殺事件,雙 方陷入緊張。俄烏戰爭之後,拜登欲壓低通膨, 要求沙國主導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增加 產量,壓低油價,但OPEC卻反其道而行,宣布 減產,使美沙關係更加惡化。反觀中國大陸向來 標榜「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承諾不會派軍隊 推翻當地獨裁者;不觸碰人權問題,也是中國大 習近平在「二十 大」後首訪沙烏 地阿拉伯,雙方 簽署全面戰略夥 (伴圖關/係美協聯議社。)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12 陸與中東國家的默契。隨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 二大經濟體,對中東能源有高度需求,雙方貿易 關係愈加緊密。其次,許多中東政權正試圖透過 經濟成長和發展,加強其合法性,而非西方要求 的政治改革,中國大陸過去的經驗可作為中東國 家學習的典範。在伊朗問題上,美伊關係長期緊 繃,但伊中關係卻愈加緊密,伊朗更於2022 年 9 月加入上合組織備忘錄,並與中國大陸簽訂石 油供應長約。 美非峰會彌補美國在非洲的影響力 拜登為強化與非洲國家的關係,於2022 年12 月13 日至15 日舉行首次包含40 多個非洲國家 領導人的美非峰會,承諾將在未來3 年向非洲投 入至少550 億美元的援助。拜登也計畫在2023 年到非洲進行訪問,對非洲國家的重視可說是立 意良善,但為時稍晚。 拜登在這次的峰會中並未進行與個別非洲國 家的雙邊會談,因此要與40 多個非洲領導人達 成任何「共識」,無異緣木求魚。此外,美國對 外援助都是「有條件式」的給予,對許多發展緩 慢、民主政體並非健全的非洲國家而言,並無太 大吸引力。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耕耘與投注,已累 積相當的成效,加上習近平任內藉由「一帶 一路」基建投資,更讓非中關係牢不可破。 美國若認真希望重建在非洲的影響力,必須 持之以恆地投入,但問題在於美國的全球對 外援助預算有限,難以面面俱到,勢必要與 其他民主國家合作,例如非洲前殖民的歐洲 國家,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臺灣應通盤考量國際因素 掌握兩岸論述主導權 美中關係在「拜習會」後的和緩趨勢, 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臺灣切勿將此視為兩 岸關係就此和緩。兩岸關係已經國際化,所 牽涉到的也不只美中關係發展的問題,更擴 及中國大陸週邊國家的利益、歐洲國家的關 切,以及美中在中亞、中東、非洲、南太平 洋、東南亞等區域角力的分歧點。臺灣制訂 兩岸政策,勢必要通盤考量這些國際因素, 評估其中可能對臺造成傷害的風險,尋求理 念相近國家的奧援,才能掌握兩岸論述主導 權,避免陷入被中國大陸在國際將我邊緣化 的危機。 拜登為強化與非洲國家的關係,首次舉行與40多 個非洲國家領導人的美非峰會。(圖/擷取自P4H Network twitter)

焦 點 話 題 13 2022 年12 月18 日,距離農曆春節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因為 買不到從臺灣直飛上海的航班,在蘇州工作的臺幹Justin 只好 先飛北京。18 日這天臨近中午時分,Justin 在海淀解除入境隔 離,搭上網約車前往東單一家經濟型酒店,打算在北京待上一 晚,次日再乘高鐵回蘇州。 當車子從海淀一路開進市中心時,曾在北京待過數年的 Justin 發現,街頭的人車竟然比以往過年時還要少,整個北京 城靜得有些詭異。 第二天一早,Justin 來到北京南站,準備搭乘9點的G5列車 到蘇州北站。過去一向人聲雜沓的高鐵站內,候車的旅客同樣 少得出奇。Justin 說,他從未見過這樣的北京南站。 驟然解封疫情蔓延 北京一度淪為空城 這一切全都是新冠疫情造成的。北京近乎成為空城,並不是因為像上海早 前實施嚴格的封城防疫,反倒是由於防疫解封所致。 3 嚴格而擾民的防疫政策不僅阻礙人流、物流, 也重創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 極端清零與解封 新冠 年的社會省思 圖.文/ 陳原寬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14 中國大陸去年將大量人力 與資金投注在核酸檢測, 卻忽略對可能被迫解封做 好準備。 2022 年12 月7 日,中共官方公布俗稱「新10 條」的最新防疫政策《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 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不得 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不得按行政區域開 展全員核酸檢測等10 條防疫新政策。但因事先 未做好相關準備就驟然鬆綁,後果就是疫情在 各地迅速爆開。 醫療資源不足、就醫難如登天,藥房各種退 燒藥、感冒藥又短缺,許多民眾為求自保只好盡 量減少出門,導致疫情近3 年來從未封城過的北 京,一度出現類似封城的弔詭景象。新冠3 年, 中國大陸的防疫作為,從一個極端,瞬間轉為另 一個極端。 習近平親自指揮部署 卻錯失備戰防疫黃金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爆發後, 同年1 月28 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 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時 明確表示:「我一直是在親自指揮、親自部署」, 可見近3 年的防疫政策,基本上由習近平一人拍 板決定。 不可否認,憑藉著強大的社會控制力,透過嚴 格限制人員移動,加上大規模的核酸檢測,疫 情初期,北京當局確實很快就控制住疫情,並 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當世界各國紛紛陷入醫 療擠兌、人民大量染疫死亡、經濟停滯等混亂 之際,中國大陸成功維繫住了相對正常的生產 及生活秩序。 這也讓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2021 年12 月30 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大言不慚地說道:「中 方在新冠肺炎疫情問題上是無可指責的」;「中 國人民可以說,已經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 戰略性勝利」。他甚至教訓外媒:「包括你們在 座的這些外國記者,你們能夠在抗擊疫情期間, 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著樂』吧!」 北京當局或許沒意識到,自己很外快就將陷入 初期防疫成功的陷阱之中。當西方各國隨著新冠 病毒不斷變異及疫苗的逐步普及,開始調整防疫 作為之際,中國大陸既未進一步推進疫苗接種、 仍持續抗拒引進更有效的外國疫苗,也未在病 床、藥物等醫療資源上,做好日後一旦疫情爆發 的準備。 反觀英國儘管Delta 變異株導 致確診者激增,但時任英國首相 強森仍下令英國於2021 年7 月19 日「全面解封」,英國政府並將 這天訂為「自由日」;中國大陸 直到2022 年即將結束的12 月26 日才突然宣布,2023 年1 月8 日 起,取消對入境人員的隔離管理, 對國內的新冠感染者也不再實行 隔離措施,同時將「新冠肺炎」 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焦 點 話 題 15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整整晚了1 年半,才跟上 英國的步伐,加入「與病毒共存」的世界大潮流 中。這並不代表中國大陸的整體社會運行將很快 恢復常態,反而由於近3 年,尤其是2022 年的 諸多極端防疫作為,在若干領域,中國大陸甚至 可能已經「回不去了」。 防疫倉促「躺平」 導致大量人民染疫與死亡 整個2022 年,中國大陸一直將大量資源傾注 於廣建臨時性「方艙醫院」和大規模核酸檢測。 各種實證研究都顯示,中國大陸國產疫苗對抗新 冠病毒,尤其是變種病毒效果不佳,因此各方均 預期,大量人員染疫與死亡恐無可避免。 解封後,中共官方很快就不再逐日公布疫情數 據,因此外界對於疫情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但所 有社交媒體和公開報導呈現的訊息都顯示,2022 年底,中國大陸各地已接連爆發醫療擠兌以及大 量染疫民眾死亡。 美聯社2022 年12 月26 日報導稱,鄰近北京 的河北省保定第二醫院,病人擠滿了急診部的走 廊,病重的人要靠呼吸罩幫助呼吸。醫生告訴一 位女性家屬她的親人已經死亡後,這名女子忍不 住尖聲痛哭。 報導也描述保定第二醫院當時的景象:「由 於急診部病人過多,擁擠不堪,一些救護車被迫 離開。在幾位家屬將一位病患從救護車上抬下來 準備推進醫院時,一名醫護喊道,已經沒有氧氣 了。如果不能給病人上氧氣,怎麼救治?如果你 們不想耽誤的話,趕快離開,到其他醫院看看。 這些家屬只好將病人又推回救護車,救護車閃著 燈離開了。」 美聯社指出,許多專家都預測,到2023 年底, 中國大陸將有100 到200 萬人死於新冠病毒感 染。臺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其團隊 成員林庭瑀甚至預期,至2023 年3 月底,中國 大陸總染疫死亡人數將達到255 萬人。 重新認識中國大陸 新冠重創中共的執政信心 很難想像,大量人民在短時間內染疫、死亡, 不會對中國大陸的社會、經濟造成衝擊。但真 正深遠的影響還在於,經過新冠這3 年,各方 對中共政權執政能力和中國大陸未來前景的信 心已經動搖。 包括上海在內,中國大陸許 多城市去年都曾對外地人員 嚴格執行核酸「落地檢」。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16 從早前「動態清零」導致各地頻生各種 「次生災害」,到如今解封後許多民眾真實 面對自己及親人生病後求醫無門、病故後遺 體不能及時處理的悲劇,在親身經歷過這些 無助、憤怒、錐心之痛之後,許多人對中國 大陸有了深刻的思考與重新的認識。 2022 年4 月上海封控期間,到上海工作已 經7 年多的阿凱表示,過去回到臺灣有人問 起,他總會驕傲地說自己在上海工作。除了 薪資待遇較好外,比起臺北,上海才是真正 的國際大都會。他一直認為,只不要去管政 治,在上海,日子可以過得很「滋潤」。 但突然的封城讓他驚覺,那些理所當然的 自由,原來可以輕易被剝奪。阿凱曾計算, 從3 月到4 月29 日,已經被關了43 天,做 了18 次核酸、37 次抗原(快篩)。更別說 解封後的整個下半年,核酸跟小區動不動被 封,已經成為上海每一個人的生活日常。 北京一度要求民眾使用公廁也必須「掃碼」。 2022 年6 月解封後,許多臺灣人跟阿凱一 樣,決定捨棄上海的一切,回來臺灣。從臉書 和微信的臺灣人社群不時有網友找人協助將寵 物帶回臺灣,也能看出確實不少臺灣人準備離 開這個過去許多人口中的「魔都」。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 早前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也表示,「我們看到 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中國,這很清楚。我們已經 看到,大約50%的歐洲人已經離開中國。」 伍德克表示,雖然在中國大陸的歐洲企業尚 未離開,但目前歐盟商會的企業對泰國、東南 亞、印度,甚至離歐洲更近的土耳其和東歐有 了更多的興趣。原因很簡單,公司的高層們進 出這些地方「很自由」。 2022 年將盡之時,中國大陸資深媒體人連清 川在社群媒體發表題為「關於這個冬天,我有 無數無解的問題」長文。連青川在這篇質疑官 方防疫作為的文章中寫道:「只要人是自由的, 我們就能夠有很多可能性。」 這篇一萬多字文章在微信、百度、微博很快 就被大量瀏覽、轉傳,但也很快就被下架。嚴 密的網路監控和審查可以很快地封鎖連清川的 文章,卻禁止不了廣大人民在歷經3 年新冠後 對現況的各種省思。 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尹艷林 2022 年底在一場論壇中說:「眼下,又到了信 心比黃金更重要的時候」。他強調,大力提振 市場信心,將會是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工作的頭 等大事。 隨著大批民眾染疫又康復後,北京的街頭在 2022 年底已經逐漸恢復生氣。不過,展望今年 及未來,比起提振市場信心,如何重拾中國大 陸人民和外商對中共執政的信心,或許才是北 京當局更迫切需要面對的難題。

焦 點 話 題 17 2022 年,儘管全球仍受Omicron 變種病毒威脅,然因疫 苗覆蓋率已高,病毒致病力減弱,住院及死亡人數並未呈 大幅上升,歐美各國於2022 年上半年陸續撤除管制措施, 亞洲國家亦於下半年解除邊境管制,除中國大陸外,疫情 對經濟活動影響已明顯淡化。然2 月下旬俄烏兩國爆發軍 事衝突,國際原油價格漲勢再起,帶動大宗物資價格維持 高檔,影響全球經濟表現,其中又以歐洲經濟受害最深。 隨著俄烏戰事持續進行,推升全球通膨壓力,各國央行 開啟史無前例的緊縮週期,一改過去寬鬆貨幣政策的資金 環境,美國聯準會於2022 年全年共升息17 碼,為1980 年 代以來最強的升息循環,歐洲央行也於同年7月宣布升息, 結束2014 年以來的負利率時代。利率走升抑制民間消費及 企業支出,全球經濟需求於下半年明顯降溫,此一疲弱態 勢將延續到2023年。 2022全球經濟遭受衝擊,商品貿易量大幅降低。(圖/美聯社) 2 0 2 3 年 全球及經產濟業情展勢望 文/孫明德︵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18 電子元件(91.0)的細項指數拖累整體表現,顯 示商業信心降溫和全球進口需求疲軟,而集裝箱 航運(99.3)和原材料(97.6)指數僅略低於趨 勢,已失去動力。唯一的例外是汽車產品指數 (103.8)高於趨勢,主要受惠於美國汽車銷售 強勁、供應狀況改善和日圓大幅貶值導致日本 出口增加。整體來看,WTO預測2022 年全球商 品貿易量年成長率為3.5%,大幅低於2021 年的 9.1%,2023 年續降至1.0%。 高利率影響企業投資意願 庫存壓力攀高 俄烏戰爭目前仍看不到盡頭,俄羅斯總統普丁 已明確表示不會停止行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亦宣示絕不投降,顯示俄烏戰爭將延續,甚至有 戰事升級的可能。加上全球氣候已連續 3 年面臨 反聖嬰現象,增加各地旱澇風險,全球糧食等大 宗商品供應不確定性加劇,全球通膨壓力仍高, 降低民眾可支配所得。此外,2022 年以來,主 要經濟體啟動升息循環,高利率影響企業投資意 願,各國製造業活動已明顯放緩。 俄烏戰爭、新冠疫情持續 2023全球經濟疲軟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表 示,全球經濟活動普遍放緩且比預期更為嚴重, 通膨處於幾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各國面臨生活 成本危機,多數地區的金融環境不斷緊縮、俄烏 戰爭、新冠疫情持續不退,都對經濟前景造成 嚴重影響。全球經濟成長率從2021 年的6.0%下 降至2022 年的3.2%和2023 年的2.7%。如果不 算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最嚴重階段,這是 2001 年以來最為疲弱的成長表現。全球通膨從 2021 年的4.7%上升到2022 年的8.8%,2023 年 和2024 年將分別降至6.5%和4.1%。IMF表示貨 幣政策應繼續以價格穩定為目標,而財政政策應 著重於緩解生活成本壓力。 貿易方面,WTO於2022 年11 月28 日發布最 新《貨物貿易晴雨表》,隨著全球經濟繼續遭受 強勁逆風的衝擊,貿易成長在2022 年第4 季和 2023年放緩。最新的WTO商品貿易指數(Goods Trade Barometer)為96.2,已降至長期趨勢值之 下。其中,出口訂單(91.7)、空運(93.3)和 俄烏戰事持續進行,推升全 球通膨壓力,影響全球經濟 表現。(圖/美聯社)

主要機構對全球經貿成長預測 國家或地區 IMF IHS Markit EIU 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3 年 (e) (f) (e) (f) (e) (f) 全球 3.2 2.7 2.9 1.6 3.0 1.7 美國 1.6 1.0 1.9 0.3 1.9 0.1 歐元區 3.1 0.5 3.3 -0.2 3.1 0.0 日本 1.7 1.6 1.2 1.2 1.5 0.9 中國大陸 3.2 4.4 2.8 4.6 3.1 5.2 全球貿易 4.3 2.5 - - 3.7 1.6 焦 點 話 題 19 最後,中國大陸疫情政策突轉向,病例數激增,短期恐導致生產供應鏈再度中斷,加上美中科技戰 與各國半導體晶片保護主義再起等變數,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前景疑慮,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3 年全球經貿成長速度較2022 年放緩。就國際貨幣基金(IMF)、埃信華邁(IHS Markit)、經濟學人 (EIU)對2022 年與2023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從2022 年的2.9%~3.2%降至2023 年的1.6%~ 2.7%;全球貿易受到商品需求降溫,貿易成長續緩,供應鏈瓶頸持續改善,全球貿易預計從2022 年的 3.7%~4.3%降至1.6%~2.5%(見下表)。 各國建立半導體製造能量 2023 年上半年可望回復成長 產業展望方面,全球電子終端消費產品需求受俄烏戰爭、通膨加劇等因素尚未淡化下,加上中國大 陸疫情再起影響供應鏈生產,半導體產業成長力道自2022 年下半年逐漸趨緩。受到下游客戶及供應鏈 進行庫存調整,美國對於中國大陸管制力道持續擴大,各國逐漸建立半導體製造能量,導致相關訂單 能見度較為模糊,市場預期半導體供應鏈庫存水位要到2023 年上半年過後才有機會回到成長。 市場預期半導體供應鏈 要到2023年上半年過後 才有機會回升。(圖/ 東方IC 注:e 為估計值;f 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IMF、IHS Markit、EIU、台經院整理,2022 年12 月。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20 化學材料業方面,預期原料成本支出可望緩 解,又東協、印度等海外市場經濟展望較為樂 觀,中國大陸經濟表現回溫,終端塑膠製品消 費意願提升,且受惠全球太陽能、新能源汽車 以及綠色材料需求擴大,相關塑膠原料產品需 求展望較為樂觀;惟受到中國大陸、美國同業 產能競爭壓力,特別是2023 年上半年中國大陸 中石化海南二期、中石油廣東輕油裂解項目進 入投產階段,使烯烴、人纖原料供過於求,壓 力仍存,產品價格表現較為疲弱。 鋼鐵業方面,主要國家通膨壓力仍高,影 響當地消費意願及工業生產表現,臺灣產業外 銷訂單減緩,下游業者庫存過高且需求不振導 致庫存去化不易,致使整體回補需求疲弱。然 由於臺灣公共工程用鋼需求尚屬平穩,中國大 陸穩增長及刺激房市車市相關政策,可望帶動 當地用鋼需求回溫,預期下游庫存調節可望於 2023 年第2 季告一段落,加上主要業者積極提 升高附加價值精緻鋼品出貨比重,有利於2023 年下半年產業景氣止穩。 汽車及其零件業方面,國內經濟成長趨緩、 物價高漲與金融市場資產大幅下滑,衝擊民眾 的實質購買力,且原物料價格維持高檔,多數 車廠將於2023 年起調漲汽車售價,導致2023 年 上半年國內車市買氣較不明朗。然隨著晶片短 缺問題逐漸趨緩,有助國產車遞延訂單的出貨 量能增加,加以全球電動車銷售量持續上揚, 有助於推升臺灣相關供應鏈廠商的訂單量與出 貨量。 地緣政治風險升溫 美中爭端衝擊全球化發展 展望2023 年國際政經情勢,全球經濟前景仍 面臨諸多下行風險,如美、歐等主要央行同步 大幅升息,資金環境緊縮,美元走強令具有大 量美元計價負債的經濟體益發脆弱,直接危及 金融穩定,這些經濟體不斷擴大的債務危機將 嚴重拖累全球經濟成長。尤其,美中爭端衝擊 全球化發展,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晶片出口管 制,且積極與國際結盟對抗中國大陸;美國於 2022 年3 月提出Chip 4 聯盟,旨在增強半導體 供應鏈「安全性」和「彈性」,包括減少世界 對中國大陸製造晶片的依賴。受到全球地緣政 治風險升溫影響,主要國家持續推動關鍵物資 供應鏈在地化與區域化,美、歐等國陸續推出 晶片法案,鞏固其半導體供應鏈安全,恐將改 變全球供應鏈分工布局。 Chip 4是拜登政府提 出的構想,希望結合 南韓、臺灣等國家, 打造半導體供應鏈。 (圖/擷取自拜登 twitter)

焦 點 話 題 21 全球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消費等經濟活動急遽下降,引發經濟衰退危機。(圖/美聯社) 2021 年6 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5%,至2022 年2 月已達7.91%,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更將3 月CPI 年增率推升至8.56%。 美國聯準會為對抗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於2022 年3 月宣布升息1 碼, 啟動全球升息循環。隨後在5 月升息兩碼,6 月、7 月、9 月、11 月各升 息3碼,12月再升息2碼,累積升息幅度高達17碼,聯邦利率升到4.25%~ 4.5%區間。然而,3 月後CPI 年增率仍維持在8%以上數月,直到10 月 才緩降到7.7%,11 月再降到7.1%。 各國貨幣競貶難煞車 聯準會大幅升息使美國公債殖利率快速攀升,衡量美元與歐元、英鎊、 瑞士法郎、瑞典克朗、加拿大元及日圓6 種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美元指 2020 年全球各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影響下,生產 與消費等經濟活動急遽下降,引發經濟衰退危機。2021 年 初疫苗問世,各國陸續進行疫苗施打與經濟解封,全球消 費與貿易需求開始回升。然而,新變種病毒疫情干擾使全 球供應鏈斷鏈與缺船、缺櫃等貨物運輸問題難以紓解,許 多產品與零組件供給發生嚴重短缺現象。加上各國央行在 疫情嚴峻期間採取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推波助瀾,2021 年 第2季起全球物價開始呈現上漲趨勢。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 文/吳大任 全球升息對國際貨幣 及臺灣經濟之影響

交流 N o . 1 8 7 F e b r u a r y 22 數, 自2022 年1 月3 日96.226 上 升 至9 月 27 日高點114.188,上升幅度高達18.67%。 亞洲國家貨幣亦多對美元貶值,臺幣兌美元 匯率自2022 年1 月3 日27.64 貶至10 月31 日32.25,貶值幅度14.30%。同一期間,人民 幣兌美元自6.35 貶至7.3,貶值幅度13%; 日圓兌美元自115.3 貶至148.68,貶值幅度 22.45%;韓圜兌美元自1193.36 貶至1425.57, 貶值幅度16.29%。 日本央行沒有跟進美國升息,繼續維持寬 鬆貨幣供給,因此日圓在亞洲主要國家中貶 值幅度最大。韓國央行自2021 年8 月起共升 息9 次,最近一次為2022 年11 月升息1 碼, 累積升息幅度為11 碼。臺灣央行則在2022 年3 月跟進美國升息1 碼,6 月、9 月與12 月各升息半碼,累積升息幅度為2.5 碼,大 幅升息的韓圜貶值幅度卻超過小幅升息的臺 幣。另外,中國人民銀行為減低國內房地產 企業與區域金融機構債務違約風險,2022 年 不但沒有跟進美國升息,甚至採取降準、降 息等寬鬆貨幣政策,但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幅 度低於臺幣、日圓與韓圜。由此可見,一國 貨幣兌美元匯率變動情況未必只受到本國利 率與美元利率間利差的影響。 通膨影響 美消費力緊縮 通膨迫使美國家庭支出增加,聯準會升息進一 步推升有貸款家庭的利息支出。在嚴重通膨及貸 款利率短期內大幅調升壓力下,許多美國家庭所 得扣減維持基本生活水準與借貸本息還款等必要 支出後,所剩無幾。這些家庭在購買手機、筆電 或腳踏車等非必要消費產品的預算隨之減少。觀 察美國消費資料可見,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 轉趨嚴重時,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在2020 年4 月衰退15.35%,直到2020 年第4 季才由負 轉正,並在2021 年4 月因疫苗施打與經濟解封 一舉升到30.05%。2022 年則因通膨與升息影響 一路下降,10 月已降至7.9%,足見美國家庭消 費力道已漸漸轉弱。 2020 年美國民眾受到疫情快速蔓延與各級政 府嚴格管制外出、旅行措施影響,難以出門消 費,致使儲蓄率自平常水準約7%~9%大幅上 升至2020 年4 月33.8%。2021 年4 月在個人消 費支出年增率創高之際,儲蓄率下降到12.8%。 2022 年則因通膨與升息影響持續下滑,10 月儲 蓄率已降至2.3%,顯示當前美國一般家庭支出 水準已接近家庭所得。如果家庭支出繼續被迫增 加,家庭經濟將轉成入不敷出狀態,致使非必要 性消費產品需求進一步下降。 一旦美國消費緊縮,除美國本 土產業外,進口產品需求也將受 到影響。更有甚者,如果美國一 般家庭減少消費的項目以進口產 品為主,則聯準會升息可大幅度 通膨壓力迫使政府升息,民間消費 急凍。(圖/美聯社)

焦 點 話 題 23 降低美國進口金額。美國2021 年進口金額接 近3 兆美元,貿易逆差約1 兆美元。聯準會升 息若能有效抑制進口,可降低貿易逆差,提升 GDP水準,此經濟效益可能促使聯準會過度升 息。換言之,聯準會升息決策的主要考量為美 國國內物價、就業狀況與經濟成長,外國廠商 因美國升息導致營收與獲利減少的外溢效應不 在聯準會決策的考慮範圍。 聯準會升息引發的消費緊縮對供給面的衝 擊,轉由對美出口國家與企業共同承擔,美國 國內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將被「稀釋」。在其 他國家共同分攤升息成本的情況下,聯準會極 可能傾向加大升息次數與幅度,強力壓制通膨 與通膨預期,而對美出口國家將因美國過度升 息被迫蒙受經濟衰退及失業人口攀升的苦果。 觀察美國經濟數據可發現,聯準會大幅升息 後,美國10 月失業率為3.7%,維持充分就業 狀態,10 月ISM製造業PMI 指數為50.2,維 持擴張狀態,對美出口國家大多已開始出現出 口衰退現象。 檢視2021 年美國前10 大進口國中,亞 洲占有6 國,中國大陸以5,063 億美元排名 第一,日本1,351 億美元排名第五,越南 1,019 億美元排名第六,韓國950 億美元排 名第七,臺灣771 億美元排名第八,印度 733 億美元排名第十。觀察這些亞洲國家 2022 年10 月份出口年增率統計可發現,中 國大陸衰退0.6%,日本衰退2.9%,越南成 長4.8%,韓國衰退5.7%,臺灣衰退0.5%, 印度衰退19.3%。中國大陸受到國內疫情 與封控政策影響,2022 年前3 季出口力道 依然強勁,5 月至9 月每月出口金額皆超 過3,000 億美元,7 月更高達3,327 億美元, 10 月卻下降至2,984 億美元。臺灣在2022 年3月至8月出金額皆在400億美元以上, 9 月降到375 億美元,10 月小幅回升至399 億美元,11 月再降到361 億美元,出現旺 季不旺情況。 中國大陸清零政策 影響全球供應鏈運作 造成臺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出口不振的影 響因素除美國消費轉趨低迷外,中國大陸 與歐洲經濟情況也有相當程度影響。中國 大陸自2022 年初即因新冠變種病毒疫情嚴 重,許多地區採取封控管制「清零」,迫 使各種零組件與產品生產停頓,影響全球 供應鏈運作。另外,面對全球終端需求快 速下降,10 月份中國大陸出口年增率已經 由正轉負,未來對其他國家產品與零組件 需求亦將隨之下滑。 貨幣兌美元匯率未必只受到該國利率 與美元利率利差的影響。(圖/擷取 自渣打銀行 Taiwan FB)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