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86期

發行人語 又到了辭舊迎新的時節,祝福《交流雙月刊》 的讀者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平安健康。 海基會《交流雙月刊》在今年進行改版後,增 加財經及法律實務專欄,對臺商及兩岸民眾助益 甚大,頗獲肯定,未來我們將持續聚焦中國大陸 情勢及兩岸事務,引領讀者深入了解相關發展動 態。《交流雙月刊》創刊31 年來,在內容上堅 持為讀者提供兩岸最新的社會潮流與資訊,配合 時代脈動,設定編輯方向,就如本期以「永續生 活 從你我做起」為主題,目的就是為了探討當 前全球面對極端氣候侵襲,國際與兩岸如何減碳 轉型,為環境永續貢獻心力。 在閱讀模式上,除了傳統的紙本印製,本刊 從民國97 年6 月號第99 期開始提供電子版,方 便更多民眾上網自由點閱。為落實環保減碳的理 念,以及電子化閱讀趨勢不斷普及,本刊計畫從 民國112年起紙本退場,以全面電子版服務讀者, 希望大家繼續給我們支持與指教,讓本刊更茁 壯,在內容與編排上能更切合讀者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歷時近3 年,全球多數 國家已從驚慌與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陸續解封 國境及放寬防疫措施,讓人民往來與日常生活逐 漸恢復正常。臺灣跟上國際的步伐,持續朝開放 方向前進,歷經1 千多天的辛苦抗疫,曙光終將 到來。另一方面,俄烏戰事已持續10個月之久, 國際能源及糧食等供應失調,通膨危機高燒不 退,經濟景氣飽受衝擊;美中對抗激化,半導體 供應鏈面臨大幅調整,臺灣身為全球高科技產業 重鎮,難免受到波及,如何增強企業韌性,將是 未來產業政策的重中之重。 中共「二十大」在出乎各界預期下落幕,中國 大陸內部的政經變化,加上國際局勢錯綜複雜, 臺灣未來面對的挑戰只會更多更大。 海基會成立31年來面對兩岸關係的起起伏伏, 從未改變致力服務兩岸人民的創會宗旨,即使在 歷年兩岸關係艱難的時刻,我們依舊堅守崗位, 急民眾之所急,憂民眾之所憂。未來我們仍會秉 持初衷,克服一切困難,提升服務能量,為兩岸 民眾排憂解難,持續累積善意。我們也寄望中國 大陸新領導班子能以兩岸人民為念,在處理兩岸 關係上多一點善意,少一點政治;多一點理解, 少一點恫嚇,共同為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開啟新 篇章。 0 1

電影勾勒出氣候變遷的末日景象,喚起全球注 意力,提醒世人一場重要且艱難的地球保衛戰, 已節節逼近,能否永續發展,端賴人類的決心。 減碳遏阻全球暖化,已是當前人類共識,聯 合國於2021 年11 月1 日至12 日在蘇格蘭格拉 斯哥,舉行第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簡稱 COP26),力拼205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面對 氣候浩劫的艱鉅考驗,全球已有137 個國家或地 區聯盟宣示淨零排放的承諾,但要達成碳中和目 標,不但涉及經濟、工業、運輸、建築等領域, 更要改變生活習慣,從自身做起。 本期交流雜誌特別以《永續生活 從你我做起》 為主題,以貼近民眾的食、衣、住、行出發, 邀請讀者一起來盤點,看日本、澳洲如何推動淨 零能源消費木建築,達成冬暖夏涼的舒適居住品 質;二手衣物、「裸裝」商品都是資源再利用的 範疇;臺灣正著手將2050 淨零目標入法,中國 大陸則以「碳帳戶」鼓勵個人減碳,每個國家作 法內容或許有別,面臨的挑戰也各有不同,但都 瞭解為了永續發展,必須齊心合作。 氣候變遷也加劇國際戰略競爭。全球暖化造成 北極融冰,先前封閉區域得以航行,讓美中俄藉 機爭奪資源和影響力,北極航道成為新的戰略爭 奪點,戰略安全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將成為東 西集團對抗的主軸;而俄中在競爭大於合作的前 提下,或將限制雙方在北極軍事合作的可能性。 拉抬電動車產業改變消費市場,也是大國競 逐的目標,為了減少碳排放,力抗氣候變遷,也 為了掌握新能源科技與相關產業鏈。臺灣在同樣 道路上前進,但要吸引消費者從燃油車走向電動 車,仍需克服基礎設施與法規的挑戰。 在全球為拯救地球奮戰之際,中共「二十大」在世人 關切中召開。此次會議聚焦安全,而習近平的第三任期 乃繫於「黨的領導」及「尊習」,在無黨外監督力量的 制衡下,強化治理能力將成為加強監控的藉口;對內, 疫情重創、經濟疲弱,如何救市成了難題;對外,全球 景氣動盪,西方各國反中情緒高漲,則考驗外交智慧。 不論是臺灣「108 課綱」核心素養所培育的思考、解 決能力,還是中國大陸中小學訓練學生煮飯燉湯、種菜 養禽等日常生活的勞動技能,皆反應社會的真實需求, 希望強化生存能力。於此同時,兩岸的年輕世代因經濟 需求,掀起「新節儉主義」風潮,追求更合理的消費, 把省錢有道變成一門學問。 2020 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人們在家避疫,但對 自由生活的渴望從未減少,健身運動益發興盛,尤其陸 衝、飛盤等「說動就動」的新城市運動,打破傳統女性 不愛運動的認知,說明了虛擬科技再發達,仍無法取代 人際接觸的需求。 疫情當頭,人心惶恐的艱困時期,方荷生、林聖傑和童 勝輝3位里長不僅以實際物資守護社區,更是安慰民眾不 安的心靈力量,足證臺灣社會充滿人情溫暖。 傳統與現代的衝擊無可避免,但老臺菜所保存的古早 味,蘊含臺灣人「不求做大,只想做好」的生活態度, 不僅重新詮釋文化與創意結合的意義,更自信地創造出 引領潮流的「臺灣味」品牌。 多年來,全球氣候談判波折不斷,為了搶救地球的命 運及人類的未來,各國必須從分歧中找出共識;如同兩 岸關係的發展,即使曲折不少,挑戰不斷,仍應秉持理 性和平的態度,相互尊重,化解歧見,尋求共識。 減碳救地球 絕非口號 編輯手記 0 2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交流

目 錄 0 3 05 N o . 1 8 6 2 0 2 2 年12 月號 發行人 / 詹志宏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劉克鑫、高建智 總編輯 / 彭顯鈞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高蓓蓓、陳慧瑜、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536 號 網址 / www.sef.org.tw•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印刷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定價 / 新臺幣 100 元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 2156 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 1480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全球減碳大作戰 永續住行正夯 自「綠」生活 臺灣的低碳轉型之路 營造永續環境 中國大陸挑戰多 強權博弈下的北極大戰略 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解讀 蓄勢待發 全球電動車進入新賽局 拒絕浪費—兩岸新節儉主義大行其道 老火車退役 用創意留住回憶 兩岸中小學生活教育大不同 新城市運動 年輕人社交新潮流 陳冠宇 蔡敏姿 許易韋 林穎佑 劉孟俊 鄭冠淳 李昭容 周郁芬 陳芊芊 林勁傑 0 5 0 9 1 3 1 7 2 1 2 5 2 9 3 3 3 7 4 1 焦 點 話 題 兩 岸 視 窗 33

0 4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64 數位轉型是成功要素 中小企業 須跨出第一步 黎世威 4 5 財 經 實 務 海基會帶領陸生參訪 聽基隆人說 雞籠事 強化陸生輔導人員經驗傳承 海基會 全方位服務 智慧城市桃園 大陸臺商感受智駕 與農業 大陸臺商受邀參加 111 年國慶大會 走訪宜蘭巷弄 海基會關懷陸配姊妹 生活 黃韻如 許力仁 林芳慧 林怡岑 林秉澔 6 1 6 2 6 3 6 4 6 5 海 基 會 活 動 古道熱腸 蕭博仁的旅行業人生 戴敬文 4 9 人 物 傳 真 53 三個里長的故事 他們疫起守護 社區溫暖世間 老臺菜新滋味 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楊子懿 顧安心 5 3 5 7 活 力 臺 灣 交流 目錄

應對全球氣候暖化,各國政府與民間持續致力於減碳 行動。住宅與交通是重要的碳排放來源,從東方到西方, 透過減碳實踐提供我們對未來的永續生活更多想像。居 住方面,日本、澳洲吹起木建築風,英國則開了第一家 淨零碳排旅館;交通變革上,荷蘭發明第一輛「負碳排」 電動車,歐洲各國「減車」浪潮一波接一波。 木造大樓內部結合採光與植栽,營造充滿綠意生機的環境。(圖/擷取自日本大林 組網頁) 0 5 焦 點 話 題 建築業碳排放可觀 日澳吹起木建築風 現代建築和營造部門產生的二氧化碳相當可觀,年排放量占全 球38%;其中,74%涉及能源使用,另26%來自建材和營造階段 的碳排放,尤其是鋼鐡、混凝土和鋁的製造環節。各國致力改善 建築業碳排放的方法,「木建築」是可行性較高的選項。 談到木建築,外界聯想到傳統建築形式,如小木屋等低矮獨棟 住宅,在歐美鄉村極為常見,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木材很難被 納入高層建物,除了結構穩定性,還有防火等問題。這些技術課 題正被突破中,讓木材重新回到建築界的舞臺。 文/陳冠宇 全球永減續碳住大行作正戰夯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0 6 日本建築商正在進行一場木結構高樓的新革 命。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作為「有利於脫碳的建 築」,日本建設高層木結構建築計畫越來越多, 包括大林組、竹中工務店等大型建商,紛紛接獲 高層木結構建築的諮詢和訂單,住友林業也將建 立生產基地。 橫濱市內,矗立著一棟高44公尺的11層建築, 透過玻璃帷幕,可明顯看見木質結構遍布於樑柱 和牆體,與周邊的建築風格形成巨大反差。這棟 由大林組建設的高樓,9成構件由木材組成,使用 木材總量達1,990立方公尺。與同等規模的鋼構建 築相比,該建案的材料採購、施工及拆解所產生 的二氧化碳量降低約6 成;若考慮光合作用下的 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可降低至原來的4 分之一。 日本林野廳統計,2020年開工建設的公共建築中, 13.9%採用木結構,其中,低層建築約佔3成。不 過,林野廳木材利用科長小島裕章認為,在中高 層建築和非住宅建築方面,木材有普及的潛力。 澳洲雪梨中央車站附近也計畫興建一棟全 世界最高的混合木結構大樓。由大林組得標的 Atlassian Central,樓高182公尺,地上39層大樓; 地下至地上7 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7 層以上為 木材和鋼材組成的混合結構。興建該大樓可減少 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正常狀況的一半以下。 英國旅宿全方位環保 淨零碳排旅館掀革命 世 界 旅 遊 和 觀 光 協 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的數據顯示,旅遊業的溫室氣 體排放量約占全球的8 ~11%,其中即包含旅宿 業。2021 年迄今,超過500 家旅遊業者加入簽署 《格拉斯哥旅遊業氣候行動宣言》( e Glasgow Declaration on Climate Action on Tourism)的行列, 推動旅遊業未來10 年碳排減半,於2050 年達到 淨零碳排目標。 英國倫敦一家旅宿業者走得更快,去年 底,位於奇斯威克區(Chiswick)的「Room2 Chiswick」開幕,號稱是全球第一家「終生」 (whole life)淨零碳排放的旅館,即把營運和隱 含碳抵消為零。創辦人Robert Godwin表示,「終 生淨零,已充分考慮我們的碳排放,不會進一步 加劇氣候變化」,希望藉此翻轉旅宿業,將所有 碳足跡納入考量。 據《The CEO Magaz ine》報導,「Room2 Chi swi ck」採取多項措施進行減碳。例如不使 用石化燃料,整棟建築物100%再生能源電力供 電,包括場外綠電的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 在橫濱市內矗立著全日本首座純木大樓。 (圖/擷取自日本大林組網頁)

0 7 焦 點 話 題 而屋頂的太陽能板可滿足旅館全年5%的能源需 求,地下200 公尺深的地源熱泵系統則為旅館 提供所有供暖、冷卻和熱水所需能源。據此, 「Room2 Chiswick」可較一般旅館高出89%的能 源效率。 旅館屋頂上還有玄機,一處蓄水屋頂可儲存5 萬公升的雨水,逐步釋放使用,也減少暴雨災害 的發生。另一處屋頂則種植野花和植被,除改善 空氣品質,也能吸收太陽輻射、降低旅館溫度; 這裡養7.5 萬隻蜜蜂,還能生產新鮮蜂蜜。為抵 消碳排放,旅館也種植4,000 多棵樹。 「Room2 Chiswick」的環保理念還體現於許多 細節。旅館內設有2 間實驗室,可長期監測和追 蹤能源、電器、照明、供暖、水和空氣品質等各 方面數據,研究如何降低能源消耗量。館內家具 來自周圍16公里內生長的在地天然樹木,或是由 回收、再生材料製造,降低運輸過程的碳排放, 零廢棄物政策要求全數垃圾須丟入定制的回收箱。 電「 動負 車碳 不排 夠車 看」能吃掉二氧化碳 電動車是汽車界主流認為能降低碳排放的交通 工具,更是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荷蘭愛因霍芬 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一個大學生團隊,在電動車概念上,打造出一臺 能夠收集二氧化碳的電動車原型「ZEM」。相較 於一般電動車的零碳排,ZEM甚至可達「負碳 排」,提供未來車輛發展的另類思路。ZEM是零 排放移動(zero emission mobility)的縮寫,建造 之初,研發團隊TU/ecomotive 期望整個項目的碳 排放為零,「我們終極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加永續 的未來」。 行駛過程中,ZEM不但不會產生碳排放,還 能透過空氣捕捉技術,吸附車輛周邊空氣中的二 氧化碳,收集儲存至團隊設計的過濾器,達到淨 化空氣的效果,這輛車「吸收碳比排放碳還多」。 ZEM的車身材料力求環保,從製造、使用到 報廢過程盡量降低碳排放。ZEM車殼與車身結構 使用3D列印技術,可製出確切所需車體形狀、 不會產生多餘廢料。用可再生材料製成車體,汽 車壽命結束時,可切碎回收,重新再造使用。車 窗由聚碳酸酯取代傳統玻璃、內裝採用鳳梨葉皮 「Room2 Chiswick」在訂房網站中擁有極高評價,以「終生」 淨零碳排放為經營理念。(圖/擷取自Room2 Chiswick 官網) 配合政府的減碳政策,倫敦的餐飲外送員大多騎單車,甚至 步行。(圖/美聯社)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0 8 荷蘭愛因霍芬科技大學 研發的「負碳排」太陽 能電動車ZEM,具有吸 附二氧化碳的捕捉裝置。 (圖/擷取自Eindhoven University網頁) 革與塑膠再生製品;模組化的車上娛樂系統與電 子、照明設備,拆卸後重複利用於其他產品中, 車頂和引擎蓋上還安裝太陽能板。 一般電動車幾乎不會產生碳排,但製車過程, 生產電池會產生大量汙染與碳排放,1 輛電動車 的里程數達數萬英里時,其整體碳排放與油車相 當,ZEM期望抵銷這些碳足跡。 降低交通碳排放 歐洲從「減車」開始 儘管業界多從交通工具的電動化著手,部分歐 洲國家卻直接選擇「減車」方式降低碳排放,塑 造行人友善的城市空間。 瑞典隆德大學永續研究中心(Lund University 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Studies)一項研究報告, 為減少城市交通所產生的碳排放,歐洲諸多城市 進行「減車」措施,前3 名最有效的方式皆為交 通限制措施,包括交通擁堵費、停車和交通管制、 交通限制區。 倫敦率先啟動交通擁堵費機制,個人司機必須 付費才能進入市中心,這些收入會投入永續替代 交通的發展。自2003 年實施以來,近10 年倫敦 市中心的汽車交通量減少達33%。近來,越來越 多歐洲城市師法倫敦,義大利米蘭、瑞典斯德哥 爾摩和哥德堡於民意調查同意後,採用類似方案; 這2 座瑞典城市依據日期和時段調整收費價格。 停車和交通管制方面,許多歐洲城市紛紛移除 停車位和改變交通路線,包括規劃無車街道、自 行車道和人行道,以取代過往汽車專用的空間。 該措施已被證明有效,挪威奧斯陸發現,將停車 位改為適合步行的無車街道和自行車道之後,市 中心的汽車使用量減少19%。 交通限制區也是減車的好方法。義大利羅馬在 一天中的特定時間,僅允許居民和支付年費者的 車輛可進入市中心,將通勤人潮引導至公共交通 運輸系統。原本高度壅塞的羅馬,限制時段的汽 車量降低20%,即使所有汽車都可進入市區的非 限制時段,車輛也減少10%。 瑞士選擇讓汽車於市區「慢行」,營造友善行 人和自行車的環境。在蘇黎世市區,汽車只能以 時速30 公里行駛,減少噪音汙染的同時,也降 低汽車的便利性與使用意願,加上大量闢建自行 車道,成功將通勤人潮轉移至使用自行車,碳排 放也大減。 放眼世界,減碳成為城市的發展趨勢,藉由科 技發明與創新政策的推出,低碳的住和行已是現 在進行式。各國發展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重 新思考生活與環保之間的關係。

0 9 焦 點 話 題 無包裝商店的特色是客人必須自備容器來消費。(圖/擷取自零居 Zero Living FB) 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人類的生存危機迫在眉睫,當各國 紛紛向2050 淨零排放目標邁進,臺灣作為地球村一員,更要積 極推動永續。今年3 月國發會公佈「2050 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 圖」,四大轉型方向為「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 轉型」、「社會轉型」,與民眾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從食、衣、 住、行落實淨零理念的「生活轉型」,如低碳飲食、衣服少買、 住循環建築、搭乘大眾運輸等。現階段已有不少「生活轉型」 案例,值得全民學習、效法。 無包裝商店 用多少買多少 首先是無包裝商店,這些商店的商品以「裸裝」或採用最少包裝的狀 態販售。走進無包裝商店,放眼望去幾乎都是用玻璃罐裝著產品,每間 商店銷售的品項不同,有些專賣食物,有些專賣日用品,也有類似雜貨 店全都賣,但共同特色是客人必須自備容器來消費。 位於北投的「簡塑慢行」,店內販售堅果及雜糧,還有沐浴乳、洗碗 精及洗衣精等清潔用品,幾乎都以無包裝形式陳列。位於板橋的「零居 自「臺綠灣」的生低活碳轉型之路 文/蔡敏姿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1 0 為減少食物浪費,許多剩食、惜食社團應運而 生,例如有人便當訂太多,在剩食相關臉書社團 貼出訊息,被轉載後,將便當讓給其他需要的人; 有人節慶禮盒吃不完,或點太多菜,也可透過相 關社團轉送出去。另一種樣態是NG食物,外型 雖不討喜,但只要沒有壞掉,也可以分享給消費 者。 主打快速享用鮮食的便利商店,也紛紛提出剩 食解決方案,全家便利商店在2019 年推出「友 善食光:鮮食到期前7 小時享7 折優惠」機制, 是臺灣首家針對即期品報廢問題,以系統性方式 解決的零售通路品牌,推出後每月平均減少300 公噸食物浪費,等同於10萬多公斤的碳排放量。 二手衣重生 躍時尚寵兒 據統計,臺灣2020 年的舊衣回收量達到7.8 萬 公噸,創下10 年來新高,其中高達3 成5 的回 收舊衣,最後被送進焚化爐焚燒掉。然而,衣服 製作過程和銷毀同樣都會增加碳排放。「舊衣重 生」既能解決斷捨離又不會浪費,像本土服飾品 牌Story Wear 就透過時尚設計, 使用即將淘汰的二手衣布料,做 出讓人驚艷的服裝。 另外,由時尚設計師周裕穎 創 立 的 永 續 時 尚 品 牌Luxxury Godbage,曾以回收尼龍布打造東 京奧運中華代表隊進場團服,也 是將布邊料、二手衣等服裝廢料 解構重組,透過再設計、再製造、 再利用的方式創作新的服裝,深 受許多名人喜愛。 ─Zero Living」也是無包裝商店,它結合Vegan (純植物主義)的概念,不賣含動物性成分的商 品,店內同樣以無包裝的方式,販售美妝、清潔 用品、辛香料、果乾等。 超商、惜食社團 搶救 NG 食物與剩食見成效 無包裝店家均鼓勵客人用多少買多少,由客人 自己裝,再進行秤重與結帳,減少包材塑料,行 減碳目的,因塑膠生產過程碳排量占全球碳排量 有一定比重,且塑膠產品本身的碳足跡也很高。 隨著無包裝店家逐漸普及,代表民眾的接受度提 高,臺灣也進一步往低碳島持續邁進。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1/3 食 物被浪費掉,高收入國家丟棄的食物比例更高。 農作物及家畜在生產、加工過程及能源使用上, 會產生許多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 體,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每年造成全球超過20 億公噸的碳排放。 便利商店推出「友善食 光」,可享即期鮮食的優 惠折扣。(圖/作者提供)

1 1 焦 點 話 題 除了日常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民眾遮風避 雨的住宅,因普遍採用大量鋼筋水泥,碳排量同 樣驚人。因此,標榜永續減碳的循環宅或綠建築 儼然已是大勢所趨。臺糖位於臺南歸仁區的沙崙 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就是循環住宅的典範案 例,該案的圍籬是用五分車的閒置鋼軌所組成, 門牌也是回收龍柏再製;住戶使用過的水或雨水, 也可回收過濾,重新注入園區內的生態池,或用 於灌溉農園;廚餘回收製成有機肥,用於農園。 臺南智慧綠能循環住宅 年省 146 萬電費 另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的屋頂裝設 太陽能板,其所產生的電力每年可節省146 萬元 的電費支出,電力替代率高達60%。臺糖強調, 採用鋼構的沙崙循環住宅於設計階段進行碳足跡 評估,未來60 年可減少排放21,406 噸當量的二 氧化碳,該案更獲得LCBA鑽石級低碳建築候選 證書。 同樣是綠建築的標竿,臺北市北投圖書館在 2006 年落成時就成為當地知名地標,木造的材質 搭配類似木船的造型,被譽為「知識方舟」。館 方透露當年選用木頭為主要建材,是因為它能吸 收二氧化碳,木頭本身有固碳作用,可防止二氧 化碳回到大自然中,對於減碳能發揮高度作用。 另外,北投圖書館屋頂設置雨水回收利用系統, 將雨水儲存起來,供廁所小便斗、馬桶沖水使用, 達到循環目的。 近3 年因為疫情,許多民眾確診居隔或減少出 門避免染疫,帶動網購銷量,物流業變得非常熱 門,但車輛本身產生的廢氣和碳排量都不小,必 沙崙循環住宅屋頂的太陽能板,每年可節省146萬元的電費支出。(圖/擷取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FB)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1 2 須落實「綠色物流」或「永續物 流」,其中降低運輸影響的方法, 就是將路線進行優化。過往物流業者 在配送商品時,多半由送貨司機自行 決定送貨順序。現在可透過AI 演算法 指派配送車輛、規劃最適當的路線,以 系統運算結果取代人工排車,減少依賴人 工經驗及車次安排時間,節省抵達目的地的時 間與距離,降低燃料消耗。 AI 取代人工 降低車輛碳排放 開車時,時常會發生繞場找停車位的情況, 造成不必要的碳排。有業者推出共享車位服務, 將閒置車位設置「IoT智慧地鎖」,透過物聯網 技術,提供給有停車需求的駕駛,直接以APP 預約停車,減少找車位繞場排放的廢氣,同時 為車位主創造收益。國內共享車位的領導品牌 USPACE,過去5 年總合作車位數已突破45,000 格、超過500 個停車場,累積超過200 萬張訂單 與50 萬車主會員資料。以每張訂單為車主節省 約8 分鐘時間,每單約省下1kg 碳排量,換算累 積的訂單約減少2,000 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 約5 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碳吸附量。 節能減碳從自身做起,民眾無論在消費、居住、 停車上,都能找到減碳方式,或許單一個人落實 的減碳成果,與減少石化工業或綠能轉型的減碳 程度相比,小巫見大巫,但一群人長久累積的結 果,將是地球永續發展的最強動力。 SUN VILLAGE ECOLOGY CITY 共享車位每件訂單約省下1kg 碳排量,累積下來相當於約5 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碳吸附量。 (圖/擷取自Uspace FB)

1 3 焦 點 話 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中國大陸可說人人都 能朗朗上口,又稱為「兩山論」。這項論述經過17 年的推動, 成為現今中國大陸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然而「肇建千年 力,摧殘一日功」,破壞容易建設難,環境經過數十年的摧殘, 要想恢復青山綠水,恐要花百倍之力, 才能慢慢扭 轉。中國大陸雖開始重視生態 文 明, 也想在2060 年達到碳中和, 但 仍有接踵而來的挑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現今中國大陸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圖/東方IC) 營造中永國續大環陸境挑戰多 文/ 許易韋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1 4 在追求經濟高速成長,以GDP論英雄的年 代,「餘村」可說是全國村鎮的縮影。經過2、 30 年付出慘痛代價的破壞性成長,迫使中共 當局啟動法制面與政策面的保護手段,但多年 沉痾非一朝一夕可改,如同電力轉型,發展綠 能多年,但煤炭發電仍佔約60%,居高不下。 環境永續課題對中國大陸製造業而言,到 現在依舊是重大挑戰,此從2021 年經司法登 記在案的相關事件仍持續成長就可看出,該年 環境損害220 家,較2020 年成長10%;犯案 3,800 餘人,成長15%;環境損失2.06 萬件, 成長36%。這些數據的背後恐怕只是冰山一 角,越往鄉鎮的中小型製造業,越缺乏有效 監督,許多滿目瘡痍的山頭,是對「兩山論」 最大的諷刺。 可持續發展服裝穿出環保 仍須消費者認同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 口國,從業人數超過兩千萬,2021 年生產超 告別高汙染 浙江安吉縣當樣板 安吉縣是浙江省湖州市所轄,在追求經濟發 展的年代,高汙染企業到處林立,又以「餘村」 最著名,為了「向錢看」,先後開辦礦山、水 泥廠,1990 年代全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達300 多萬元人民幣,成為安吉縣「首富村」。然開 礦時產生的爆炸聲、空氣污染、水污染,嚴重 破壞當地生態系統,居民也付出犧牲健康的代 價。直到2003 年,安吉縣提出創建全國首個 生態縣的目標,逐漸關停高污染企業。 企業關停,意味著經濟飽受衝擊,歷經一番 爭論,直到2005 年8 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 習近平前往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 山」,才塵埃落定。15 年後,該縣已獲評為國 家3A級旅遊景區,「餘村」竹海連綿,風光 明媚,再現綠水青山樣貌。安吉縣所屬的湖州 市汙染企業數則由2005 年的225 家降到2020 年的16 家,但產值卻增加14 倍,稅收增加6 倍,成為重要的綠色能源供應基地。 「可持續發展服 裝」的概念已逐漸 影響中國大陸消費 者。圖為中國大 陸環保服飾設計 比賽。(圖/東方 IC)

1 5 焦 點 話 題 目前中國大陸多地的紡織大省,廠房逐漸採用太陽能電力,增加綠色競爭力。(圖/東方IC) 過168 億件服裝,占全球一半以上。然而,傳統 紡織業的碳排放在所有工業碳排放中占比超過 6%,水資源消耗量大,占全國總用水量約6.3%, 生產1 噸紡織品用水量達200 噸。為了緩解環境 資源壓力,補充紡織原材料供應,中國大陸預計 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率到2030 年達到30%, 再生纖維達到300 萬噸。 「可持續發展服裝」的概念已逐漸影響大陸消 費者,從設計、生產、銷售、運輸等產業鏈,都 有環保要求,甚至生產過程中工人是否有合理的 社會權益等。消費者認同可持續的價值,才是服 裝市場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大陸的企業和消費者 正在探索與磨合中。部分地區已採取行動鼓勵可 持續發展時尚,例如北京一家「零垃圾」商店出 售棉布等有機材料製成的產品。 中國大陸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市場主要在歐盟、 美國、日本等國,未來全球將實施碳關稅政策, 作為第一大出口國,降低碳排放勢在必行,否則 會面臨「綠色壁壘」。目前,江蘇、廣東、河北 等紡織大省,逐漸採用太陽能電力,增強綠色競 爭力。循環再利用與降低耗能,是中國大陸紡織 產業未來發展的兩大趨勢,當消費者穿著「可持 續發展服裝」感到自豪,趨勢自然水到渠成。 綠色地產只佔 0.2% 綠建築路漫長 有自己的住房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過去只求 蓋得堅固可靠,綠色概念興起,節能永續、綠化 宜居的「綠色地產」,近年成為中國大陸的建築 營造方向。「綠色地產」包含三大原則:以人為 本保護健康、節約與再利用資源、融合並協調周 圍環境。施工過程盡可能不產生污染物、粉塵和 噪音。 中國大陸傳統單位建築面積能耗是先進國家的 2 至3 倍,新建築中80%以上是高耗能建築,推 動「綠色地產」刻不容緩。2006 年,中國大陸推 出第一代綠色建築標準;2013 年官方將綠色建築 上升為國家行動,直到2018 年「綠色地產」才 進入加速期。據克而瑞房地產數據顯示,2016 年 與2017 年新增綠色建築竣工面積都在5 億平方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1 6 公尺以下,2018 年驟增到15 億平方公 尺;2021 年又新增綠色建築面積近19 億平方公尺,佔全年新增房屋竣工面積 45.44%。 大型房企中,以萬科集團對於綠色建 築的投入最積極,萬科累計綠色建築面 積超過2 億平方公尺,經測算綠色住宅 指數,居2021「綠色地產」之冠。這家 總部位於深圳的房企,似與深圳扮演改 革開放先鋒角色,正在引領中國大陸綠 色地產的發展風潮。不過,中國大陸建 築面積總量超過500 億平方公尺,綠色 建築面積仍不到0.2%,還有漫漫長路 要走。 民眾消費能耗高 用「碳帳戶」鼓勵個人減碳 全球碳排放計算,大多聚焦生產端的 碳減排和碳交易;然中國大陸民眾消費 行為的能耗約佔總量45%至50%,要 實現減碳目標,消費端不容忽視。目前 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四川、河北 等地陸續推出個人「碳帳戶」,讓減碳 正式進入個體時代。 所謂「碳帳戶」,透過數位平台將消費者食衣 住行產生的消費減碳情況自動記錄在帳戶內,並 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激勵。今年8 月10 日,北 京第一個綠色生活碳平臺「綠色生活季」正式上 線,用戶透過購買和使用綠色家電、騎行共用單 車、駕駛新能源汽車、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方 式,可獲得綠色碳減排量和綠色積分,積分可在 兌換商城中換得美團30 天暢騎卡、電影院代金 券、停車券等。8 月8 日,阿里巴巴也正式發布 個人用戶的88 碳帳戶,彙集用戶在餓了麼、菜 鳥、閑魚、天貓等平臺上產生的減碳量,獲得的 碳積分可兌換現金紅包,也可兌換成低碳友好商 家提供的低碳商品折扣、專屬服務等。當然,如 果「碳帳戶」變成另一種「健康碼」,恐怕又是 一場惡夢。 從「兩山論」到「綠色地產」,從服裝循環再 利用到「碳帳戶」,乃至食物「光盤行動」、電 動汽車普及化,中國大陸正嘗試從食衣住行等層 面為環境永續開藥方,但還在起步階段。中國大 陸將許多環境永續的願景目標設在2030 年,接 下來的8 年也是經濟面臨嚴峻考驗的階段,是否 又將陷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困境,值得 關注。

1 7 焦 點 話 題 2022 年10 月,美國公布新的北極戰略規劃「北極地區 國家策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報 告所提的四大主軸中,特別指名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及俄羅 斯與中國大陸在北極發展,美國要如何維持北極的和平、 穩定、繁榮及合作。這不是美國第一次注意到中國大陸的 北極發展,早在2019年美國出版的「中國軍力報告書」中, 就點出了中國大陸的北極戰略。 對航運業而言,若能直接穿越北極海便可以有效節省航行時間。(圖/美聯社) 強權博弈下的 北極大戰略 文/林穎佑︵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1 8 求經濟有所突破,自然會想尋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第二,由於地球暖化,北極冰層逐漸融化,2030 年左右的北冰洋夏季可以航行。這些經濟利益中 國大陸希望能加以利用。 中國大陸經營北極圈不如預期 事實上,中國大陸經營北極不如外界所言。雖 然完成多次北極科學考察,但它並非北冰洋沿岸 國家,無法擁有北冰洋底的大陸棚,也未擁有專 屬經濟區,只能與北極周邊國家合作。因此除了 航行利益外,目前較具體開發作為還是透過商業 實力併購當地國家(北冰洋沿岸)的企業進行佈 局。中國大陸也可能將「債務陷阱」的操作模式 具體應用在北極,藉此取得港口經營權及重要關 鍵基礎設施的擁有權,例如中國大陸在2006 年 與冰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2008 年 金融海嘯爆發時給冰島相當多協助。長期以來, 中國大陸對周邊國家常有興建大型深水港情事, 此模式也可能出現在丹麥與芬蘭。中國大陸更計 畫與北歐國家建立深水港連接的「北極走廊」合 作計畫。 北極的航道利益:時間就是金錢 中國大陸在北極已有長遠規劃,民間也提過冰 上絲綢之路的想法,在地球的圓型構造下,北極 海航線是北半球最快的海上航線,尤其對航運業 而言,若能直接穿越北冰洋,便可以有效節省航 行時間。即使現今高鐵可以直接通往歐洲,但陸 運的經濟效益離海運有所距離,這說明了極地航 線的價值。 2010 年前後,中國大陸已開始討論北極的重 要,但大多只限於智庫學者的討論,並無具體的 政策。2018 年1 月,中共發布《中國大陸的北極 政策》,是首份具體論述北極政策的公開文件。 從地緣上看,中國大陸與北極的距離遙遠,關係 也十分有限,就地理位置而言,和北極最有關係 的是加拿大與俄國。然而,隨著北冰洋航線的運 用,中國大陸注意到若能經營此條線路,可避開 過去所遭遇的「麻六甲困境」。 除了交通外,北極的資源開發和地緣戰略意義 受到各國關注,主因在於:第一,北半球國家為 中國大陸雖然完 成多次北極科學 考察,但經營情 況不如外界所言。 (圖/擷取自新 華網)

1 9 焦 點 話 題 中共擅長用運國際組織,極具關鍵的「北極理 事會」在其多年運作下,終在2013 年讓中國大 陸加入觀察國,取得進入北極博弈的門票。過去 受到造船工藝技術限制以及氣候的天然影響,只 有部分國家可以參與開發,但隨著氣候變遷及船 艦技術的進步,經營北極不再是夢想。對中國大 陸而言,北極戰略不只是利益的爭奪,更涉及大 國的「話語權」,從民族情感上來看,民族自信 或許更勝於經濟與戰略上的利益所得。 惟中國大陸的地理位置與北極仍有一大段距 離,航線主導權仍在俄羅斯、丹麥、加拿大等國 手上,雖能經濟參與,離實際主導甚遠,只能由 過去的利益分享者轉變成為參與議題運作的部分 影響者。甚至在北冰洋航道的利益上,只能與俄 羅斯、加拿大等控制國家妥協,兩個最重要的航 道由加拿大主導西北航線,俄羅斯控制北方航 線。中國大陸的北極經營越來越明顯,美國也開 始加強與丹麥及加拿大的雙邊合作,大國戰略中 經常運用的「合縱連橫」也在北極博弈上演,期 待抑制中國大陸在北極的發展。對中共而言,透 過外交經貿的對外合作雖有收穫,但能否在北極 地區有效發展,俄羅斯的態度至為關鍵。 中俄在北極既競爭又合作 中國大陸積極經營北極,最大的潛在阻力就是 俄羅斯。地理環境的限制讓中共難以打入北極事 務決策圈,而且裝備不足也令其無法在短時間內 派出大量科研團隊;在航運上,如果沒有經過破 冰抗寒設計的船艦,要在嚴寒的北冰洋航行相當 困難,還是必須與其他國家合作。儘管俄國願在 經貿與資源開發上與中國大陸合作分享,但有關 北冰洋航線合作,俄羅斯仍是主導者。 中國大陸不只透過外交與經貿合作參與北極事 務,在學術研究方面,也用國家力量鼓勵青年學 者參與極地戰略研究。例如2019 年5 月7 日到9 日,中國大陸極地研究中心與上海海洋大學舉辦 「第七屆中國大陸北歐北極合作研討會」,主題 是北冰洋的水產漁業發展、冰上絲綢之路的印象 極地作戰有冰層掩護,相當適合潛艦作戰。(圖/作者提供)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2 0 和國際在該區域的持續發展政策與實踐計畫, 廣邀接近北極與有興趣國家與會。 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就曾與美國在北極展 開全面性競爭,特別是兩國的洲際彈道飛彈攻 防,如何在北極周邊增設雷達站,以發揮早期 預警效果,利用北極冰層作為核子動力彈道飛 彈潛艦的掩護,讓其發揮「二次核打擊」的能 力,這些都是冷戰時期美蘇布局北極的軍事應 用。回顧俄羅斯過去曾發布《2020 年前俄羅 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及遠景規劃》、 《2020 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家安 全保障戰略》,以及《2020 年前俄羅斯聯邦北 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綱要》,這些文件凸 顯俄羅斯想建構北極戰略的框架與未來發展方 向,就國家核心利益而言,俄羅斯沒有妥協的 空間。換句話說,中俄在北極圈的軍事合作可 能性不高,甚至是競爭大於合作,原因在於俄 羅斯的本土安全與核心利益不容妥協,這也限 制了中俄在北極軍事合作的可能性。 美國的反制 對美國而言,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與8 月的 臺海軍演,都讓美國更加提防俄羅斯與中國的 威脅。北冰洋戰略除了經濟發展外,更有國家 安全戰略的意涵。美國在經貿科研上持續與北 冰洋周邊國家合作,也嘗試將軍事力量重返北 極,例如與北約為核心的盟邦及夥伴加強軍事 演習、將航太防衛司令部朝向現代化發展,以 及加派美國海岸巡防隊的破冰船等,以面對未 來可能在北極出現的任何威脅,確保美國的利 益與安全。 美國持續與北極海周邊 國家合作,嘗試將軍事 力量重返北極。(圖/ 美聯社)

中共「二十大」推選習近平等7人為政治局常委,一同在媒體前亮相。(圖/美聯社) 「二十大報告」經濟政策要點 「二十大」新人事選拔跳脫傳統用人常規,多位常委被「破格升遷」, 顯示習近平為鞏固權力,用人原則首重政策忠誠度,而非看重個人行政歷 練,研判中國大陸後續政策路線將是「寧左勿右」,政治考量將優先於經 濟發展,亦即未來經貿政策將更多以政治、國安、集權為優先考量,不再 以追求經濟成長做為單一政策目標。 中共「二十大」於10 月16 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為期 7 天。大會每5 年召開一次,是中共最高領導機關,掌握最高決 策權和監督權,推選新一屆黨的領導層陣容。「二十大」22 日 閉幕後,隔(23)日舉行第二十屆一中全會,推選習近平、李 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7人為政治局常委, 習近平連任中央總書記,展開第三任期並掌控全局。 2 1 焦 點 話 題 文/劉孟俊︵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 ︶ 中共的「經二濟十路大線」解後讀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2 2 重點工作,以國安為由的相關政策措施將納 入各產業政策中,並影響其對外經貿。 其三,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官媒亦配 合強調動態清零為「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 外界因此預期「動態清零」政策不會在「二十 大」後立即結束,可能延長至明(2023)年2 至3 月「兩會」召開前後,才會逐漸明朗。 其四,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路線未見重大變 革,基本延續「十四五規劃」。未來5 年經 濟發展重點有四:擴大內需,強調實體經濟、 科教興國,追求科技自主、共同富裕,以及 綠色轉型。近期中共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 也發表類似觀點,再次著重強調「擴大內 需」、「共同富裕」,以及「自主可控、安 全可靠的產業供應鏈」為三大重要建設工作。 「二十大」政治報告表示:中國大陸已完成「脫 貧攻堅」目標,新發展格局將注重高品質發展。 在經濟發展上,重視實體經濟與內循環,引導推 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如載人航太、量子資訊、 生物醫藥或產業綠色轉型等;發展路線方面,強 調「中國模式」,在追求經濟合理成長的基礎下, 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品質、公平、生態、精神文明 等面向。政治報告有關經濟政策特點如下: 首先,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中 國特色」走自己的路,意謂要在現代化發展路徑 上與西方國家分道揚鑣。主要關注5 大重點,包 括人口轉型、共同富裕、物質與精神文明協調發 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和平發展。 其次,強調國家「安全發展」,要求「增強內 循環可靠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 水準」、「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鞏固糧食 安全基礎」等。顯示未來5 年打造國家安全將是 「二十大」政治報 告特別強調堅持 「動態清零」政 策。( 圖/美 聯 社)

2 3 焦 點 話 題 新突 型出 舉內 國循 體環 制與實體經濟 承上分析,「二十大」後可預判中國大陸經濟 戰略將更加重視實體經濟與內循環,尤其實體經 濟攸關強國戰略。為要因應先進國家科技封鎖, 中國大陸將以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 力量,並提出科學教育興國,注重科技自主,實 施人才強國戰略,改善人才戰略布局。 尤其,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將延續,去虛擬 經濟,促進收入成長與分配公平,推動三次分配、 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同時推動綠色轉型, 經濟成長與生態維護並重,確保新能源供應穩定 可靠及高碳排放行業的技術升級和改造等,均是 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需注意的是,「二十大」也通過黨章修訂,要 求強化「黨的領導」,「兩個確立」寫入黨章, 研判後續將持續強化共產黨對產業與企業的監管 力度,對於經濟政策的意涵,可能在於加強對產 業(數位平臺、房地產、教育、醫療、文化)的 監管,同時黨對企業決策的參與干預程度也會持 續加深。 中國大陸經濟前景 四大挑戰壓力大 由人事布局來看,「二十大」後在財經團隊方 面,205 名中央委員人事大換血,僅留任68 員, 中央委員財經系統之中,僅有國家發改委主任何 立峰、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商務部長王文濤,國 際貿易談判代表王受文,工信部部長金壯龍、中 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韓文秀,以及 北京市委副書記殷勇(曾任人行副行長)等人。 中國大陸隨處可見空蕩蕩的建築工地,房地產業受到嚴重衝擊。(圖/美聯社)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2 4 直到明(2023)年3 月換屆前,現任財經首長將 進入長達半年的看守期。觀察新任政治局常委背 景,以軍工領域專業人士最多,具財經背景人員 則為近幾屆最少。後續中國大陸政策路線「政治 優先於經濟」的特色非常鮮明,總體經濟方針將 圍繞國家安全、戰略產業、政府主導三大主軸, 持續以「穩」作為發展基調。 其次,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格局不變,外需充滿 不確定性。雖然中國大陸擴大對外開放的腳步不 變,但仍會視局勢變化調整因應。內循環方面, 需關注其「清零政策」防疫措施是否及何時鬆綁, 若在「二十大」後仍堅守此一政策,舉凡民間消 費、企業生產和投資動能均難以復甦,經濟仍將 持續走低。反之,若「二十大」過後「清零政策」 能夠適度鬆綁,經濟動能可望復甦反彈。 歸納未來中國大陸將面臨的四大經濟挑戰。首 先,企業投資動能不足。防疫支出與房地產問題 造成財政與金融風險提升,致使補貼企業的財政 能力受限,企業經營環境不穩定性增加。其次, 中國大陸推動經濟成長的政策方向不明確,例如 在持續改革開放路線下,又推動「共同富裕」政 策強化各項監管等作為,路線左右不明,彼此矛 盾使爭議加劇。其三,中共試圖透過黨的力道更 多介入民營與市場經濟,致使企業經營創新空間 受限,也降低外資對陸投資興趣。其四,人口結 構老化與人口紅利減弱,導致生產力走低,「未 富先老」社會福利支出壓力加大,最後可能導致 經濟成長動能轉弱。 政府應輔導臺商供應鏈再布局 打造「Taiwan+N」模式 對兩岸關係而言,由於中國大陸表態不承諾對 臺放棄使用武力,並試圖牢牢緊握兩岸關係主導 權和主動權,致使臺海局勢愈趨緊張,恐衝擊臺 灣經濟表現並增加不確定性,尤其在臺廠商可能 面臨海外訂單流失,臺商回臺與外商來臺投資亦 受影響。 隨著「一個世界,兩套系統」時代來臨,我 國需強化經濟與產業韌性,除穩定兩岸經貿關 係外,應輔導臺商供應鏈的全球再布局,打造 「Taiwan+N」的跨國生產與供貨模式,適應客戶 避險要求。積極推動數位貿易夥伴合作,協助中 小企業開拓新興外銷市場,擴大貿易相關政策金 融規模,協助廠商打造穩健與多元跨國供應鏈網 絡,提升因應國際變局的應變能力。 中國大陸市場蕭條,某 商場空蕩蕩毫無買氣。 (圖/擷取自Youtube 圖片經合成)

2 5 焦 點 話 題 汽車產業正面臨從燃油車轉型為電動車的百年變革,根據統 計,全球電動車銷量在2017 年首度突破100 萬輛,短短5 年期 間,2021 年銷量已突破670 萬輛,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 達 40%,連續數年的高成長率,顯示產業已從「萌芽期」進入「成 長期」,未來幾年將「直線加速式」成長,2022 年1 至9 月全 球銷量711萬輛,年增率約60%,預期2022整年度可望突破1,000 萬大關。 2022中國大陸進口博覽會,特斯拉最新車款Model S Plaid 首次亮相。(圖/東方IC) 各方都認為電動車產業正蓄勢待發準備起跑,然而,各地區發展差異很 大(如市場特性、產業環境與政府推動力道等),也面臨供應鏈轉型的挑戰。 中國大陸、歐洲及美國是電動車三大主要市場,本文探討近年電動車發展 趨勢,以及供應鏈結構轉變,同時展望未來臺灣廠商的機會與挑戰。 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已然成熟 中國大陸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龐大的內需市場,使得中共一直希望 培育出自己的國際級車廠,期待電動車「彎道超車」。2013 年起,中共高 額補貼政策,市場及產業面大量投入資源,電動車市場規模在2018 年突破 百萬輛;2019年引入Tesla 上海廠,刺激當地車廠競爭以達「汰弱留強」, 提升整體產業技術水平,2020 年「國民神車」宏光Mini 低價電動車蔚為 風潮,到2021 年以蔚來、小鵬及理想為首的「造車新勢力」,繳出漂亮成 績單。 文/鄭冠淳 ︵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產業分析師 ︶ 蓄勢全待球發電動車進入新賽局

交流 N o . 1 8 6 D e c e m b e r 2 6 110 118 133 340 423 31 45 140 234 175 36 33 33 67 69 -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x 10000 全球電動車銷售量(2018-2022) 中國大陸 歐洲 美國 +7% +47% -8% +0% +13% +154% +209% +67% +104% (萬輛) (1-9) (1-9) (1-9) 圖1、全球電動車銷售量 資料來源:EV-Volumes,車輛中心整理 歷經多年推動,中國大陸市場環境已經相當 成熟。2021 年銷售量340 萬輛,年增率高達 154%,2022 年1 至9 月銷售423 萬輛,目前年增 率103%,連續2 年翻倍式的快速增長,電動車 的銷售占比為20.6%,比「十四五」規劃的2025 年20%目標提前3 年達標。 歐洲起步晚 發展速度最快 歐洲起步最晚、卻是發展最快的地區。2018 年 底Tesla Model 3 突破量產瓶頸,全球熱賣引起電 動車浪潮後,歐系車廠龍頭VW帶頭,以純電 ID系列開始快速轉型,同時歐盟在2019 年宣布 新車碳排放量標準加嚴,各國政府也在2020 年 大幅提高補貼,在一推一拉的「推拉策略」結合 下,2020 年銷售140 萬輛,年增率高達209%, 高達3 倍的躍進使當年市場規模超越中國大陸。 隨著2022 年初俄烏戰爭爆發,能源價格、通 貨膨脹、核武威脅等因素,嚴重影響汽車市場及 消費者的信心。雖然2021 年影響市場的供應鏈 與晶片荒問題有所緩解,但2022 年1 至9 月銷 售僅116 萬,年增率大幅降至7.7%,其中許多國 家面臨衰退( 甚至包含電動車的模範生―挪威), 顯示歐洲總體經濟遭逢極大考驗。 美國急起直追 潛在市場需求旺 美國雖是電動車領導廠商Tesla 起源地,發展 最早卻發展最慢。前任川普政府執政方針親近石 化產業,導致美國車廠至2021 年拜登總統上任 宣示2050 年淨零排放、2030 年電動車銷售占比 50%目標後,確立方向後全力追趕。2021 年市場 開出年銷量66 萬輛,年增率104%的慶祝行情。 美系車廠的準備仍稍微落後國際( 如共用平 臺、電池芯),美國政府已實施多項政策利多, 如降通膨法案的電動車補貼、50 萬座充電樁布 建、清潔校車補助(Clean School Bus Program)等, 市場需求也很旺盛,開賣隨即銷售完整年的產能 ( 如Ford Mustang Mach-e),但車廠需時間提升能 量,趕上市場需求。2022年1至9月銷售69萬輛, 年增率46%,屬中幅度成長,待未來幾年車廠的 車款和產能追上後,美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空間與 成長力度會更大。 綜觀全球市場,中國大陸產業環境最為成熟, 電動車高速成長(+103%);歐洲總體經濟惡化, 成長趨緩(+7.7%);美國急起直追,成長幅度中 等(+46%);雖然全球成長平均值為60%,但各地 區正面臨不同處境。從廠商投資角度來看,中國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