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85期

發行人語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近3 年,病毒持續減弱、 疫苗普及率提升,復以新變種病毒的次世代疫苗 開發成功,全世界各國逐漸恢復交流往來,臺灣 也將一步一步穩健地打開國門。目前,中國大陸 仍採嚴格的防疫措施,不少城市還處在封控中, 兩岸民眾往來仍相當不便。期盼疫情早日步入尾 聲,全球邁向正常生活。 9 月初,四川瀘定發生強烈地震,海基會在第 一時間透過各種管道關懷並了解當地有無臺商、 臺生或臺灣民眾受災受困,政府同時透過海基會 向陸方表達慰問,並願提供必要協助。 9 月下旬,臺灣東部發生強烈地震,也傳出災 損,海基會關心在臺陸生、陸配情況,事發後陸 方也公開表達關切與慰問之意。誠然,無論兩岸 關係如何變化,一旦發生天災,兩岸政府與民間 關懷的心依舊不變。 回顧過去兩年多,受到疫情影響,不少臺商 朋友較長時間停留臺灣,海基會利用這段時間, 特地安排臺商朋友組團前往臺灣各縣市參訪,尋 找投資商機。臺商朋友對於國內生技新創產業、 自駕車智慧交通研發等各種領域展現出的尖端實 力,印象深刻並予高度肯定。在各地方政府積極 協助下,迄今為止,已促成10 多個成功的合作 案例,海基會持續扮演平臺角色,安排大陸臺商 走訪各縣市,回臺創造更多商機。 除安排臺商參訪外,海基會也持續密集與臺生 座談,舉辦關懷陸配及臺商子女活動。海基會是 臺商、臺生、陸配、陸生的堅強後盾,只要有任 何需要,海基會都能提供最即時、全面的服務。 今年第四季,兩岸各自有重要的政治行事曆安 排,不論是中共「二十大」的舉行,或是臺灣九 合一地方公職選舉,都是攸關人民未來生活的政 治議程。過了今年第四季,兩岸政府和人民都要 面對未來的日子,換一個角度思考,政治是生活 的一個環節,但絕對不是全部,如果始終自陷於 政治爭議的糾葛,自然是不健康,也不足取。期 盼兩岸能在共同認知到政治上雙方存有不同立場 與觀點之餘,更應該在雙方既有的各項交流互動 上多著力、多關注,讓兩岸和諧穩定的關係可以 注入必要的動力。 0 1

大概很少人能預料到,一隻新冠病毒,竟可翻轉 整個世界的運作。 新冠疫情爆發後,口罩變成出門必備,線上活動 成為在家首選。即便疫情趨緩,但病毒仍在、新生 活模式已漸成習慣,對比2020 年前出門在外不用顧 忌染疫的景況,今日的世界真的已經「回不去了」。 當過去偶發的例外變成如今的常態,我們就有必 要適應它。世界經歷傳染病大流行並非首次,但科 技的發展,卻讓遠距作業成為可能,整個世界的運 作因此發生過去難以想像的變化。為盡可能降低實 體接觸,線上功能不斷擴張,購物、教學、工作、 開會、甚至看診線上化,今天如果出現無人街道, 似乎也不足為奇。 不僅是微觀的個人生活型態發生改變,宏觀的全 球經濟運作也因疫情產生變化。疫情造成跨境運輸 成本提升及製造業供應鏈斷鏈,迫使企業的全球布 局從過去的「成本」導向,轉為「韌性」導向,未 來就近市場的區域化生產,將成為疫後全球供應鏈 的新常態。 疫情恐怕也使自由權的限縮常態化。為了防堵病 毒擴散,一些國家對國民「行動自由」的干預前所 未有的深入,人流管控成必要之惡。中國大陸的「健 康碼」成了「維穩碼」,歐盟的「疫苗護照」成了 跨境流動准駁的依據,人民讓渡部分權利允許政府 採取限制人權的防疫措施,引發爭議,卻也不容易 求取平衡。 「演算法」則是另一個可能侵害人權的新興科 技。它承繼人類社會的偏見,進一步放大使用者 的偏見,卻因黑箱演算的不透明,使課責困難。 「演算法」已讓社群媒體巨頭成公平正義的裁決 者,當專制政權掌握這項工具,對人權的侵害更 可能加乘。如何將「演算法」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正在研究探索。 當疫情海嘯吹向中國大陸,滅頂的不只是貸款 買房的中壯年族群,剛畢業的年輕人也必須在夾 縫中求生存。買到「爛尾樓」的受災屋主以「停 繳房貸」的方式止血,「後車箱車主」與「直播 電商」則是年輕人從業的新選項。兩者的共同點 是自主性高、兼具社交需求,但也因為新興行業 規範尚未完備,存在許多隱患,儘管如此,發展 前景依舊看好。 中共官方挽救衰退的經濟,體現在對中小企業 的扶持上,而面對家庭功能的弱化,北京當局將 教育的責任從校外培訓機構更多轉向家庭,並修 訂《民法》設置「離婚冷靜期」,嘗試利用立法 手段,穩定「家庭」的健全。 海基會作為臺商的「娘家」與陸生、陸配在臺 灣最堅強的後盾,也期望透過各種服務與關懷, 建構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對海基會而言,即 便世界進入「新常態」,但服務兩岸人民的初衷, 卻一如既往,常態不移。 擁抱未來新常態 編輯手記 0 2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交流

目 錄 0 3 疫後新常態與全球經濟前景 隨疫而安 開啟數位新生活 藉疫管控 自由人權倒退 從爛尾樓斷供潮 看兩岸金融風險 穿越演算法的迷霧—AI 時代的危機與轉機 雙減政策週年 校外培訓轉向家庭教育的 隱憂 後車箱經濟 賣氛圍與創意 光鮮的背後 中國大陸直播電商生態複雜 廚餘經濟夯 轉廢為能 譚瑾瑜 邁 博 許瑛仁 許金榮 林昕璇 金雨農 陳芊芊 葉珊南 許瑞環 0 5 0 9 1 3 1 7 2 1 2 5 2 9 3 3 3 7 焦 點 話 題 兩 岸 視 窗 05 N o . 1 8 5 2 0 2 2 年10 月號 發行人 / 詹志宏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劉克鑫、高建智 總編輯 / 彭顯鈞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536 號 網址 / www.sef.org.tw•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印刷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定價 / 新臺幣 100 元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 2156 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 1480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遇見「梅好」 王玉梅的陸生輔導人生 臺灣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許力仁 Jasmine Wang 4 1 4 5 人 物 傳 真 臺 陸 生 專 欄 29

0 4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61 解析中國大陸近期對中小企業的 扶持政策與措施 陳彥文 5 3 財 經 實 務 「離婚冷靜期」挽救瀕危婚姻? 大陸《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修訂 內容簡析 陳璧秋 5 7 法 律 實 務 海基會帶領臺商子女探索多元臺灣 2022 大陸臺商投資臺灣 參訪北北基 好山好水創商機 海基會帶臺商走訪 南投 海基會走訪雲林 關懷陸配姊妹家庭 生活與工作 李忻嬡 張至輝 賴錦傑 林芳聿 6 1 6 3 6 4 6 5 海 基 會 活 動 57 承載歷史重量 港都基隆大蛻變 夏禹天 4 9 活 力 臺 灣 交流 目錄

0 5 焦 點 話 題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 年初在全球迅速蔓延近3 年,除 對全球人類造成生命威脅之外,亦對全球地緣政治與經 濟運行造成根本性的改變,隨著各國逐步開放邊境回歸 常態生活,全球經濟前景將在新常態下展開。本文針對 後疫情時代全球分工體系變遷,解析供應鏈變化,以地 緣政治角度,觀察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最後提出臺灣與 臺商因應疫後新常態之道。 中國大陸的封控清零政策,不斷延長全球供應鏈恢復常態生產的時間。(圖/美聯社) 就近市場 區域化生產成為新常態 新冠疫情阻斷及延誤各洲之間貨品貿易及供應鏈分工,而中 國大陸持續進行的封控清零政策,則延長全球供應鏈恢復常態 生產的時間。從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編制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 (GSCPI)可看出,新冠疫情發生後指數一路攀升,2021 年12 月 達到歷史新高,充分體現疫情造成跨境運輸成本攀升及製造業供 應鏈斷鏈的窘境,反映全球供應鏈瓶頸的嚴重程度。今(2022) 年隨著各洲逐步解封及港口堵塞緩解,8 月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 連續4個月下降至1.47。雖仍有中國大陸間接性的封控政策干擾, 以及美國貨運鐵路公司與工會之間的勞資爭議可能引發的供應鏈 斷鏈危機,目前指數仍未恢復至疫情爆發前水準,然而全球供應 鏈壓力指數持續下滑,有助於緩解全球通膨壓力。 文/譚瑾瑜︵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疫後與新全常球態經濟前景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0 6 印太經濟架構提出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制定供應鏈間協定,建構「韌性供應鏈」。(圖/美聯社) 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龐大,跨國企業多採取「在 陸生產,銷售大陸」(In China, for China)策略, 原本以美國市場出口導向的在陸廠商,必須擴充 其他地區產線,以規避美中關稅成本的提高,此 時鄰近中國大陸的東南亞國家,成為企業移出的 首選。從中國大陸移出的外商青睞東協國家,在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下,可望 強化東協加中國大陸產業供應鏈,東協將成為供 應美國需求的主要生產基地。 除了供應鏈區域化之外,美中競爭態勢在後疫 情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俄烏戰爭後美歐共 同「制俄協烏」,為降低俄羅斯停止供應天然氣 威脅,美國拜登總統在3 月美歐峰會中便承諾將 加速擴大對歐洲提供天然氣,以填補禁運俄國天 然氣所造成的能源缺口。西方民主陣營因俄烏戰 爭而合作結盟的同時,中國大陸在聯合國棄權譴 責俄國,俄羅斯稱中國大陸為盟友,中俄並簽訂 30 年的天然氣協議,形成聯防態勢。俄烏戰爭不 但造成全球通膨惡化,破壞過往全球經濟過去的 整合分工成果,盟友亦各自組建安全供應鏈。 疫情爆發衝擊全球供應鏈,各界重新審視全球 分工體系的生產缺失,意識到分散生產基地以降 低供應鏈斷鏈風險的重要性,原本優先考量降低 成本,轉而考量供應鏈韌性,使供應鏈走向短鏈 趨勢。產業開始考慮回流母國、建構多元生產基 地,建構就近市場的區域化生產供應鏈,成為疫 後供應鏈重整的新趨勢。 取東 代協 中可 國望 大成 陸為亞洲次區域製造中心 為降低疫情封城所造成的供應鏈斷鏈情形,各 洲逐漸形成區域製造中心。以美洲為例,墨西哥 因為勞動成本相對便宜,且是美墨加協定成員, 因此成為跨國企業考慮美國市場時的設廠據點, 該國可望成為美洲的區域製造中心。此外,面對 中國大陸進行封控清零政策,跨國企業依據自身 的成本考量及受到美中貿易戰加徵關稅的影響程 度,對於已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者,進行產能、 產業供應鏈調整,使東協有機會成為亞洲次區域 製造中心。

0 7 焦 點 話 題 建構韌性供應鏈 是重中之重 美國已盤點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礦產、 藥品等關鍵供應鏈,並在印太戰略的架構下, 進一步宣布將與合作夥伴打造印太經濟架構 (IPEF),9 月9 日於洛杉磯召開首屆IPEF 部 長會議。IPEF創始成員共13國,以美國、日本、 印度、澳洲等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為框 架,加上韓國、紐西蘭,以及汶萊、印尼、馬 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7 個東 協成員所組成,幾乎涵蓋美國前10大貿易夥伴。 IPEF 提出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制定供應鏈協 定,建構「韌性供應鏈」。由此可看出美國聯 合盟友建構關鍵供應鏈安全,將是疫後全球供 應鏈調整的重點,而印度作為印太戰略的關鍵 角色,除了與IPEF成員一同建構「韌性供應鏈」 之外,四方安全對話中亦有《關鍵技術供應鏈 共同原則聲明》,印度可望在疫後成為以美國 盟友為主的安全供應鏈新秀。 為達到半導體科技自主,美國拜登總統於 2022年8月9日簽署《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內容包含約527 億美 元半導體補貼以及約2,000 億美元科學研究經費 等,未來將透過半導體補貼增加美國在本土生 產的半導體晶片產量,減少美國依賴其他國家, 並抑制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的威脅。法案中並 設置護欄條款,限制獲得補貼的業者10 年內, 不可以在中國大陸或是其他不友善國家,建置 或擴充先進製程(28 奈米以下)的產能,以推 進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製造能力,確保下一代半 導體在美國生產。 RCEP加持下,可望強化東協與中國大陸產業供應鏈。(圖/擷取自中新社FB)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0 8 俄烏戰爭尚未止息,各預測機構並不看好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圖/美聯社) 強化臺灣韌性 融入安全供應鏈陣營 全球經濟因疫情及地緣政治而裂解,使得疫 後供應鏈無法善用各國比較優勢生產以獲取最 大的經濟效益,區域化生產和盟友連結建構安 全供應鏈將成為疫後新常態。 俄烏戰爭尚未止息,各預測機構並不看好 2023 年全球經濟表現,美國、歐元區8 月通膨 率分別高達8.3%、9.1%,前三大經濟體除了中 國大陸,明年經濟成長預測均未能超過2%,顯 示2023 年缺乏引動全球從疫情紛擾提振起弊的 區域復甦動能。2022 年下半年起JP Morgan 全 球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逐步下滑,7 月 為50.8,較6 月下降2.7 個百分點,8 月進一步 跌至49.3 榮枯線以下,均顯示全球產能過剩的 機率愈來愈高。 應對全球經濟變局,強化臺灣及臺商韌性有 其必要性。新冠疫情爆發與俄烏戰爭,讓各國及 企業警覺強化供應鏈韌性的重要,「韌性」可 展現在平時的安全防護力及資源調度力,亦可 展現在危機發生時的緊急應變力及迅速復原力。 就供應鏈區域化生產及盟友結盟供應鏈安全而 言,臺灣須融入當前所形成的安全供應鏈陣營, 並從俄烏戰爭的經驗中,思考提供穩定能資源 供應的優質環境,強化國家承受世界經濟波動 的韌性。對於臺商而言,因應經濟全球化裂解 的區域化生產趨勢,應考慮產品主要市場何在, 分散式彈性調整佈局與產線,並以強化自身供 應鏈韌性為先,預防未來產能可能過剩及能資 源稀缺、波動機率大增的經濟變局,保守看待 自身投資行為,降低營運風險。

0 9 焦 點 話 題 疫情爆發以來,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比率大幅提升,許多店家看準商機,開始 布局數位化轉型。(圖/東方IC) 「全民成了廚師,醫護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實 體店成了電商」,這是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時,網路上 流行的段子,隨著疫情持續,段子所描述的場景,不再 只是過渡時期的因應,許多場景成了常態。舉凡消費習 慣、辦公作息、企業思維、教育平臺、餐飲模式,都有 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與疫情共存下,善用網路與數位 化工具,維持著有序生活。 全通路時代 網路銷售夯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使用網路完成消費的比率大幅提升,許多 原本從未使用過網購的族群,或自願或被迫,也開始加入網購的 行列。根據經濟部統計,2018 年到2020 年的網路銷售年增率, 分別為10.3%、14.1%、20.3%,到了2021 年,達到24.5%,增率 持續攀升,許多店家看準網路商機,開始布局數位化轉型。 網路消費愈來愈盛行,出現了「全通路」(Omni-channel)這 個概念,源自消費者行為改變,因為在電商蓬勃發展的時代,沒 有東西不能在網路上買到,策略上是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所有 線上、線下通路的接觸點整合,並打通數據、行銷、會員、資源 等,提供個人化服務,創造無縫連結的購物體驗。 隨疫開而啟安數位新生活 文/邁博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1 0 May 歸納出餐飲消費在疫情時代的三大轉變: 分別是「外賣精緻化」、「食材溯源化」和「包 裝環保化」。 「外賣精緻化」指的是疫情下,內用大大減少, 餐廳為了讓產品有好賣相,給顧客良好體驗感, 食物會做得更加精緻,同時為顧及愈來愈多的年 輕單身族群,也會提供友善的一人份外送餐點。 「食材溯源化」是指在疫情時代,公共衛生和 食品安全意識高漲,外食族群對食材的來源也愈 加重視,讓消費者了解食材從產地到客人口中的 全過程。「包裝環保化」則是因外送製造的包裝 和餐盒垃圾,容易讓人詬病,愈來愈多大型餐廳 投入心力,發揮巧思更換包裝,設法減少使用塑 膠材質。 外送兼快遞 建安全庫存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餐點外送平臺foodpanda 於2022 年3 月發布的《疫後關鍵報告》,疫後 的外送需求,並未隨著店家開放內用、疫情趨緩 而減低,消費者健康意識更高,更建構起「安全 庫存」的消費習慣,習慣平日就事先採購常用食 材及生活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foodpanda 的報告發現,即使疫 情解封開放內用,「外帶自取」 服務仍成長2 倍以上,顯見宅家 用餐已成習慣,利用平臺外帶自 取服務將餐點帶回家享用的安心 感成了重點。也有許多消費者會 為不諳手機操作的長輩訂餐,讓 長輩不出門也能輕鬆解決飲食需 求,就算無法團聚也能傳達心意。 網路消費習慣造就了「全通路」時代,同樣是 在疫情期間,臺灣的通路商,也完成幾波重大併 購,達到零售與量販店的「全通路」。譬如以超 商為強項的統一集團,併購家樂福;超市一哥全 聯,則買下大潤發,這樣的轉變,讓超市賣起了 咖啡,超商跨足生鮮食品,超商、超市與量販店 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超商超市化」、「超市 超商化」趨勢更為明顯。這些都成為後疫情時代, 生活消費的新特色。 外賣精緻化 食材溯源化 民以食為天,除了生活日常消費,疫情下的餐 飲方式與習慣,也出現很大轉變。曾在兩岸打造 許多網紅餐廳的品牌營銷專家May 分析,疫情讓 餐飲業哀鴻遍野,許多老牌餐廳資金鏈中斷,說 關就關,但危機就是轉機,疫情下也讓餐飲行業 轉型升級。 May 指出,過去許多高檔餐廳只能內用,頂多 現場打包外帶,鮮少加入外送市場;疫情之後, 餐廳動輒被禁止內用,讓很多大品牌餐廳也加入 外送(外賣)市場,以北京為例,像是鼎泰豐、 王品集團,就是在這2、3 年才加入外送行列; 臺灣各大飯店、知名餐廳,也都加入外送列車。 疫情後的外送需求,並未 隨著店家開放內用、疫情 趨緩而減低。(圖/擷取 自foodpanda FB)

1 1 焦 點 話 題 不少上班族適應遠距工 作後,就不想再回到進 辦公室的上班模式。(圖 /美聯社) 餐飲業經營策略因疫情大 幅調整,數據顯示,高達9 成的店家是在疫情期間才加 入外送平臺服務,還有的餐 廳乾脆把實體店面收起來, 只做網路的外送訂單,既精簡人力,又省下高昂 店租,找到疫後生存之道。 此外,不只配送餐飲,像是日用品、清潔用品、 小型家電等,外送平臺也都能送到府。兼具安全 衛生、便利、減少人與人接觸的特性,機動性高 的外送平臺服務,搖身一變成了快遞,他們在城 市間穿梭,風雨送餐、雪中送炭,傳遞幸福與愛, 成為愈來愈多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遠距高效率 實體回不去 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疫情也大大改變了工作 型態,居家辦公、分流上班、視訊開會等,盡可 能減少面對面接觸,透過網路完成工作。有趣的 是,一開始以為遠距上班沒效率,但適應遠距上 班之後,反而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想再回到從 前進辦公室的上班模式。 市場研究機構IDC追蹤調查顯示,疫情爆發初 期企業主管最擔心遠距上班員工「生產力低落」, 但隔了幾個月後,「生產力提升」反而是遠距上 班的一大益處,49%的企業主管預期,遠距和混 合型工作模式,將獲眾多產業接納為工作型態的 一部分。 遠距上班也衍生了「數位民主化」的概念,當 公司視訊開會時,每個人不分階級、年齡、性別, 都各自在一個框框裡並排,老闆沒有坐在主位, 視訊視窗也不會比較大,帶有平等的象徵。對企 業主而言,在遠距分流上班成為常態的此時,究 竟要運用科技工具監督員工一舉一動,還是順勢 建立信任文化,也考驗主管的領導統御力。 全球首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下令取消 遠距辦公,要求員工回公司上班,否則算辭職; 全球投資龍頭高盛也要求員工恢復正常到班上 班;美國最大摩根大通銀行9 成員工,依規定每 週至少通勤上班3 天。疫情後越來越多大企業要 求員工進辦公室,但許多上班族並不埋單。 又如印度一家科技公司因取消居家辦公,引爆 離職潮,800 多名員工直接辭職;美國蘋果公司 和谷歌本來也打算恢復正常上班,但遭到員工大 力反彈,只好暫緩。 自律有彈性 憂患意識增 高力國際發布的「新世代辦公型態報告」, 以5E總結當前居家+公司的混合型辦公,包 括 體 驗(Experience)、 試 驗(Experiment)、 教育(Education)、包容(Embrace)以及授權 (Empower)。 體驗指的是讓客戶及員工都享有無縫接軌的線 上線下工作體驗;試驗是要讓遠端及公司的工作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1 2 模式找到平衡;教育指的是透過不斷的溝通及意 見回饋,讓管理階層學習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包 容是要讓公司鼓勵員工適時改變,績效評核也跟 著調整;授權指的是公司支持員工有自律且彈性 的工作效率。 從員工的角度,疫情也激發了上班族的憂患意 識。根據yes123求職網今年4月發布的調查顯示, 過半上班族因疫情因素調整工作職務或內容,評 估過去2 年疫情對職涯發展「利弊得失」的總效 應,55.2%上班族認為「弊大於利、失多於得」, 更有77.2%的受訪者會擔心工作不保,38.9%計 畫去學第二專長。 因應疫情分流上班和居家辦公,勞動部2021 年8 月頒布了「居家工作職業安全衛生參考指 引」,提醒雇主要留意長期居家工作者,可能因 單獨工作、疏離同儕或長時間工作等影響,導致 與生活無法取得平衡而造成心理健康危害。 不只在辦公場所,疫情下許多學校改成遠距上 課,老師們練就了在空蕩教室對著鏡頭開講的能 力。順應這波趨勢,臺北市於111學年度成立「臺 北市數位實驗高中」並正式招生,以「廣闊探索、 天賦自由」為辦學理念,融合數位科技與探究實 作,實踐個人化深度學習,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設數位高中 元宇宙大學 臺北市長柯文哲說,這所高中有近7 成的線上 課程,為亞洲第一所可以在線上取得學分及高中 學位的公立高中。期待透過數位科技重新定義學 習型態,為臺灣培養更多人才。 無獨有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元宇宙開拓 者未來市股份有限公司(XRSPACE),也共同 打造臺灣第一所GOXR海洋元宇宙大學(GOXR Metaverse University),於今年6 月28 日上線, 未來海大除了實體校園空間,也創立海大元宇宙 分校,將利用元宇宙技術,規劃系列語言學習、 數位創作及各系所特色應用元宇宙課程,培養海 大學生科技應用的能力。 在對岸,中國傳媒大學今年1 月啟用了中國大 陸首個開放在元宇宙平臺的「虛擬大學」,用戶 可以在VR設備中身歷其境地體驗虛擬的傳媒大 學校園,以虛擬化身,開啟校園漫遊。 本來說「疫情時期」,現在看來,更像是「疫 情『時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世界 一同歷經了疫情這堂課,各行各業的人都發揮了 智慧和創意,展現出韌性,繼續用心過生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 XRSPACE 打造的元宇 宙大學,將利用元宇宙 技術,培養學生科技應 用的能力。(圖/擷取 自XRSPACE官網)

1 3 焦 點 話 題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兩年多,疫情前各國人民自由往來的榮景, 暫不復見。疫情爆發初期各國大多採取嚴格的入境措施及隔離手 段,以防止疫情擴散,自由與人權難免受到衝擊。然隨著病毒不 斷變種,長期的封控終究不是應對疫情的最佳辦法,加上疫苗研 發與施打率普及、變種病毒重症率降低,各國基本上自2021 年開 始逐漸放寬邊境管制措施,對本國人民也傾向與病毒共存策略, 盡量讓生活逐步恢復正常,讓跨國流動更自由。唯獨中國大陸至 今仍然採取嚴格的封控及清零政策,人權備受挑戰。 疫情爆發初期各國大多採取嚴格的入境措施及隔離手段,以防止疫情擴散。(圖/美聯社) 人類付出生命與自由的慘痛代價 但開放邊境勢在必行 截至今年8 月31 日,全球已有近650 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行 動自由也受到限制,這種限制既來自配合政府的防疫管制,也來自民眾 害怕感染而採取的自我防衛,包括不上餐廳、減少外出、遠離公共場所 等等,為了防疫需求,人民讓渡部分自由權,成了現實上的兩難。簡言 之,生命權與自由權,孰輕孰重,不僅主導了各國防疫政策的思考方向, 也是爭議焦點。 藉疫管控 自由人權倒退 文/ 許瑛仁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1 4 整體觀察,隨著病毒不斷變種、重症率下降, 為兼顧人權與經濟,多數國家已逐步放寬邊境管 制,但中國大陸到目前為止,仍要求國際旅客必 須在班機起飛前接受病毒檢測,並在抵達時進行 「7+3」的隔離,嚴格的封控政策未解除前,邊 境開放時間表仍在未定之天。 中國大陸動輒封城 民眾如坐監牢 在對內防疫政策方面,各國大多朝著與新冠病 毒共存的方向前進,多數國家已不再採取高強度 的隔離措施,即使採隔離政策,也是逐漸減少隔 離天數。但對中國大陸而言,隔離天數並無定準, 而是一律局部封控到清零為止,武漢封城76天、 上海64 天,都是對民眾的磨難。然習近平今年6 月28 日考察武漢時再度重申:「寧可暫時影響 一點經濟發展,也要繼續清零」,讓疫後「新常 態」仍處於不斷封控的惡性循環中,民眾對行動 自由的人權呼聲,卻如狗吠火車。 時間回到2020 年1 月23 日凌晨,武漢市疫情 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當天早上10 時起,武漢 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 對歐美日韓及臺灣等民主國家而言,儘管國情 各自不同,但如何在人權與防疫之間取得平衡, 是政策制定的核心思維所在。以邊境開放為例, 長期的隔絕造成經濟嚴重衰退,以觀光收入為主 的國家,更是苦不堪言;邊境開放不僅涉及人民 自由流動的權利,為了挽救經濟也勢在必行。 歐盟於2021 年7 月率先全球推出疫苗護照,允 許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歐盟內部自由旅行, 到達目的地後無需再隔離或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 明,便利歐盟公民的流動。當然也有人抗議這種 措施是對不打疫苗者的歧視,但普遍反應良好。 美國則是採取較寬鬆的邊境管制措施,且自今年 6 月12 日起,不再要求所有旅客在登機前必須提 供1 天內的病毒檢測陰性報告或康復證明。 日本近期宣布從10 月11 日起放寬管制,解除 個人旅行禁令、取消單日入境人數上限;南韓也 已取消入境前核酸檢測要求;臺灣針對入境隔離 自6 月15 日起放寬為「3+4」,並逐步放寬入境 人數,於10 月13 日開放為「0+7」。 中國大陸至今仍然採取嚴格的封控及清零政策。(圖/美聯社)

1 5 焦 點 話 題 中國大陸表示推出健康 碼,是為了更加高效、有 序的進行疫情防控。(圖 /擷取自人民日報微博) 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民眾非必要不 能出門。這道「封城令」讓武漢這座擁有1,100 萬人口的大城市,陷入一片死寂,直到4 月8 日 才解封,創下全球公共衛生史前所未有的紀錄。 這段時間,核酸檢測試劑告急,大量病人無法及 時收治,在家隔離卻傳染全家人;交通工具停擺, 醫護人員疲累不堪;武漢民眾坐困愁城,憾事不 斷,一幕幕人間慘劇持續出現。例如湖北電影製 片廠導演常凱一家4 口因新冠肺炎相繼去世,他 的遺書感慨「牀位難覓」,錯失醫治良機;新冠 疫情吹哨者武漢中心醫院醫生李文亮也不幸染疫 身亡。 儘管悲劇不斷、亂象叢生,但封城模式依舊成 為中共應對疫情的「法寶」,一旦發現疫情,便 立即採取斷然手段加以封控,不達清零誓不休。 兩年多來,中國大陸封控亂象未曾停歇;今年1 月西安封城,有孕婦或危重病人遭到醫院拒收引 發民憤;3 月,深圳南山區民眾因封控,餓死家 中,爆發官民衝突。最讓國際矚目的是,上海從 3 月27 日到6 月1 日,超過兩個月的封控措施。 這場被習近平稱為「大上海保衛戰」的封控措 施,撼動全球,不僅因為上海人口多達2,300萬, 更是中國大陸的國際之窗。兩個多月封城,上海 市民每天須將快篩結果上傳社區群組,向鄰居證 明自己陰性,遭批有如獵巫行為,堪比「文化大 革命」,尤其,上海人對被送去方艙醫院隔離的 擔憂,遠超出對病毒本身的恐懼。封控以後,以 「社區」為概念,讓居委會保證篩檢的秩序、充 足物資、醫療轉運等流程,但社區各自為政,根 本窒礙難行。缺食物、缺藥品、求診無門等無助 的吶喊,透過網路傳到全世界。 高壓式防疫 外籍人士逃離中國大陸 上海常住外籍人士多達27 萬,對這些向來重 視人權與自由的外籍人士而言,更無法接受高壓 式的防疫手段。網路流傳一名旅居上海的法國籍 男子情緒激動,大半夜硬闖社區封鎖柵欄,遭防 疫人員強行壓制,男子不斷哭喊「我要死了,沒 人在乎」。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指出,封 城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嚴重困擾,是一種「無休無 止的集體懲罰」。據香港《福克斯傳媒》(HK

許多河南村鎮銀行存戶到 銀行取款時,健康碼被賦 予「紅碼」,引發民眾抗 議。(圖/擷取自河南村 鎮銀行維權twitter)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1 6 Focus Media)旗下英文媒體《這是上海》今年4 月的調查結果,85%外國人表示封城讓他們開始 重新考慮自己的未來,48%受訪者預計未來1 年 內離開。若該調查是在5月底,數據恐會更難看。 上海也是臺商、臺幹、臺生的重要聚集地,經過 封控的慘痛教訓,即使已經返臺,依舊心有餘悸。 健康碼淪為中共「維穩」工具 中國大陸除了嚴厲的封控清零措施,還發明 所謂「健康碼」。健康碼最早是2020 年2 月9 日由騰訊在深圳推出「防疫健康碼」;同年4 月底,中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個人 健康資訊碼》系列國家標準,實施全國統一的 個人健康資訊碼,無論境內外人士都可選擇支 付寶、微信或省級政務服務客戶端,申報領取。 健康碼的資料包括交通、金融支付、核酸檢 測、疫苗接種,以及和是否去過中高風險地區 等,有「綠碼、黃碼、紅碼」3 色動態管理, 各地規定雖有差異,名稱也不同,例如廣東稱 「粵康碼」、江蘇稱「蘇康碼」、上海稱「隨 申碼」,但綠色普遍代表處於健康狀態,可正 常通行;黃色、紅色則代表需要隔離或醫學觀 察的密切接觸者,不可正常通行。中共指稱推 出健康碼,是為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更加高 效、精準、科學、有序,但健康碼應用程式與 官方追蹤「重點人員」的系統是同一套,具大 規模監控功能。人權觀察組織中國研究員王松 蓮就認為健康碼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監視歷史 上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健康碼的問題不只涉及隱私,爭議還包括: 被賦予顏色後缺乏申訴管道、系統故障欠缺補 救措施、個資外洩、地域歧視頻傳、官方有權 隨意轉換顏色等。典型的案例是今年發生在河 南多家村鎮銀行的儲戶無法正常取款,且健康 碼被賦予「紅碼」事件。今年4 月起,河南禹 州新民生村鎮銀行等6 家銀行陸續有儲戶發現 線上提款困難,儲戶親赴鄭州了解狀況,健康 碼無端變成「紅碼」而被限制移動,輿論嘩然。 今年6 月24 日中共國務院雖聲明絕不允許非疫 情因素對健康碼賦碼變色,但難保防疫技術一 再淪為「維穩」工具。專家指出,病毒變異株 將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健康碼可能成為民眾 生活的「常態」。 交流

1 7 焦 點 話 題 今年6月30日,江西景德鎮爛尾樓業主一紙「景德鎮市 恒大瓏庭全體業主決定於2022年11月強制停貸告知書」, 為中國大陸近期爛尾樓停貸風暴開出第一槍。其後雪球愈 滾愈大,讓中共銀保監會不得不出面滅火,但已對金融系 統造成衝擊,情況並不樂觀。 爛尾樓在中國大陸多地出現,業主集體停貸風暴衝擊金融系統。(圖/東方IC) 停貸風暴衝擊中國大陸銀行系統 所謂「停貸」,原指中國大陸的銀行對想要購買房地產的業主停 止放款,作為抑制房價上漲的措施之一,這次「業主強制停貸」, 反客為主,由業主告知銀行停止繳交房貸,主要針對延期交付多年 的爛尾樓,或未到交付期程、因資金問題無法復工的建案,包括陝 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都是重災區,到今年7 月底已有 近300 個建案的業主聯名停繳房貸,事態愈來愈嚴重。中共銀保監 會提出4項措施,支持地方政府推進「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 包括六大國有銀行等10 多家銀行發布公告,指稱貸款違約的風險小 從爛尾樓斷供潮 看兩岸金融風險 文/許金榮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1 8 中國大陸房地產景氣直直落 刺激方案無奇不有 中國大陸經濟情勢變化快速,房地產景氣僅短 短1年由盛轉衰,從「限購令」變成「限跌令」, 現在已有超過上百個城市出臺房市刺激政策,包 括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 貸利率、放鬆限購限貸限售等。《南方財經網》 報導,青島西海岸新區和黃島區政府辦公室聯合 印發紅頭文件,要「促進居民購買新建商品房」, 提到「凡惡意不買房,如查到銀行有巨額存款, 一律提醒談話」,並稱「買房」將納入2022 年 度工作考核。 另在鄭州、南京及溫州等15 個城市推出「房 票」政策,鼓勵民眾在當地買房。所謂「房票」 主要用於拆遷戶,政府給予拆遷戶配發比補償金 高的「房票」,讓民眾可以在當地繼續購房。河 南商丘民權縣為促銷河畔洋房,稱「2 元1 斤, 小麥換房」,最高可抵16 萬元人民幣的房款; 河南開封杞縣為促銷建業城,則是「5 元1 斤, 大蒜換房」。還有購房團購折扣、多孩家庭優惠 等措施,促銷方案無奇不有。 但促銷也難挽回頹勢,消費者因爛尾樓現象, 對購置房地產戒心愈來愈強,住房銷售沒有好轉 跡象,總體經濟面臨巨大壓力。今年8 月中國人 民銀行調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5 年期降幅超過 市場預期,就是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 且可控,但外界對銀行呆、壞帳是否急遽升高, 仍有疑慮。 自去年10 月以來,中共金融監管部門就不斷 出手穩定房地產市場信心,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 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專 案併購金融服務的通知》,鼓勵金融機構做好重 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專案的金融支援和服務; 今年4 月,監管部門召集5 家全國性資產管理公 司和18 家銀行,鼓勵進場參與紓困房企。 《人民日報》旗下《證券時報》在7 月13 日 發表《謹防爛尾樓盤停供風險擴散》的評論文章, 提到金融機構雖然有房產做抵押,但無法交屋的 房產就成為壞帳,可能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中 共官媒提出嚴重警訊,可見停貸潮已對房地產市 場及金融系統造成衝擊,情勢嚴峻。 中國大陸房貸總量高達50 兆元人民幣,約貨 幣總量5 分之1 至6 分之1,對經濟發展及金融 秩序影響巨大。2021 年12 月恆大發布首筆美元 債違約後,房地產企業就陸續發生境外美元債違 約事件。彭博社統計,今年1 至6 月離岸違約占 所有中國大陸債券違約85%,創下紀錄新高;境 外違約規模262 億美元,幾乎全數來自房企。澳 洲澳新銀行估計,爛尾樓涉及的房貸規模高達1.5 兆元人民幣;花旗集團則估計停貸潮引發的不良 貸款達5,610 億元人民幣。 中國大陸已有超過上百個 城市發表降低首付比例、 降低房貸利率等刺激房 市的政策。(圖/東方 IC)

1 9 焦 點 話 題 體制、資金、物價三重夾殺 釀成停貸風暴 就停貸事件業主的聲明來看,已不是追討開發 商,而是把矛頭轉向貸款銀行,直指銀行違規放 貸給開發商、違規挪用預售資金、未依規定將房 貸存入監管帳戶等。例如西安「世茂璀燦傾城」、 鄭州「名門翠園」、武漢「恆大時代新城」等建 案的業主,指控銀行將房貸資金撥入非監管帳號。 依規定,商品住房預售資金要全部納入監管帳 戶,由地方房管局會同銀行對商品房預售資金實 施監管,預售資金不得隨意支取使用。然而房地 產開發商往往為了擴張規模,採取高週轉模式, 以致新房預售款常被挪用於其他土地的取得,用 來資金調度。 某銀行工作人員曾坦言:「房產開發商會向銀 行提出請求,解釋資金用處,銀行對此進行核准, 最終交到房管局待批。銀行沒能力核對開發商到 底是將資金發給工人或支付協力廠商,或用於償 還海外貸款,且銀行無權追蹤,最終審批權在房 管局。」直指根源在於監管機制的問題。 地產開發商與地方官員關係密切,監管銀行又 與官員有從屬關係,在權力脅迫下,銀行只能默 許資金遭挪用或濫用。從體制角度觀察,中國大 陸行政運作仍受人治色彩嚴重制約,監管機制常 因人設事而弱化。 再從資金面審視,房地產商取得土地進行開發 後,以此為擔保品向銀行借貸開發及營建資金, 過去房企均採取高負債、高槓桿的操作模式, 一旦銷售不佳或房價持續下跌,資金週轉難以為 繼,導致興建中的大樓停工或復工緩慢,無法按 期交屋。 今年5 月,70 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年減 0.8%,連續第12 個月下降,是6 年來首見。1 至 5 月,18 家中資企業爆發49 起債務違約,涉案 金額達625 億元,年增22.3%,尤以房地產業為 最,包括華夏幸福、福建陽光、新力地產等。 早在停貸風暴發生前,就有大批業主耗盡畢生 積蓄卻買到爛尾樓,每月還須繳交房貸,無力租 屋,卻投訴無門,只能全家棲身爛尾樓。以重災 區的西安為例,非正式統計有70幾個爛尾建案。 在沒有水電的情況 下,仍有住戶搬進爛 尾樓毛坯房。(圖/ 東方IC)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2 0 今年3 月,近300 名西安「易合坊」小區業主搬 進復工無望的爛尾樓,在沒水沒電沒電梯的毛坯 房中棲身。西安高新區錦嶺公寓100 多戶業主集 體搬進爛尾近5 年的樓房,建商切斷水電,業主 打地舖、自建廁所持續抗爭。YouTube「Bacon's Journey 環華十年」製作的「住進爛尾樓」節目 顯示,西安業主住在爛尾樓毛坯房中,生活艱難, 一位女士表示,孩子1歲時買房,現在已13歲, 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大陸臺資銀行零曝險 留意臺灣房市景氣反轉跡象 除了體制缺乏監督、資金斷鏈,物價也是一大 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 上漲,加上俄烏戰爭影響,能源暴漲,商品運輸 及交易成本上升,全球通膨嚴重。彭博大宗商品 價格指數顯示,今年1 至6 月上漲36%,創下10 幾年來最大年度漲幅。中國大陸房地產商也受到 成本高漲及供需失衡的壓力。 中國大陸爛尾樓停貸風暴引發的金融風險不可 小覷,外界也擔心在大陸的臺資銀行是否也踩到 地雷。金管會指出,截至今年 5 月底,共 14 家 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 25 家分行、8 家支行和 5 家 臺灣2022 下半年受資金緊 縮、政府打房等因素影響, 房市銷售率可能逐漸下降。 (圖/擷取自好房網官網) 子行,這些據點目前都沒有爛尾樓的授信曝險部 位。其實,金管會早已要求各銀行採取3 大風險 控管措施,包括:1. 國銀在大陸的正常授信備抵 呆帳比率上限從 1% 提升到 1.5%;2. 要求國銀需 依照各個國家風險變化檢視授信限額;3. 要求各 銀行對大陸監管和國際政經情勢,需建立高風險 產業及政經風險評估的控管機制,提升風險承擔 能力。 我方金融監督單位對在陸臺資銀行預作提醒及 風險控管,因而未受中國大陸停貸風暴影響。臺 灣須留意的是,2022下半年工料雙漲、資金緊縮、 政府打房政策等因素交互影響下,國內房市可能 由盛轉衰,預售屋延遲交屋屢有所聞,銷售率逐 漸下降,已有多家小型建商跳票倒閉。 臺灣過去也有建案變成爛尾樓,例如臺北大安 區「上品硯」、新北中和「嘉泉名璽」、竹北地 區「富豪至尊」、臺中「振保富裕」、臺南新市 區的「榮馨花園」等,多因財務、產權或人為不 當因素造成。如今愈來愈多建案因缺工及缺料問 題,延遲交屋,糾紛頻起,短期內雖不致爆發爛 尾樓危機,若持續惡化必會傷及國內金融系統, 值得金融監管單位高度關注。

2 1 焦 點 話 題 以各式演算法為基礎的預測或決策工具,廣受各國政府運用。(圖/美聯社) 公私協力的監控資本主義 互聯網、大數據、監控社會、人工智慧與演算法,無疑是近年來最受矚 目的科技議題,以各式複雜演算法為基礎的預測、分類或決策系統工具受 到各國政府機關運用,協助甚至取代公部門日常功能,甚或制定足以影響 人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政策。 哈佛大學商學院Shoshana Zubo 教授曾以「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描述人工智慧社會由跨國網路媒體宰制的新興監控模式。這 種新興監控的特徵在於,科技業者通常出於自身商業目的,協助蒐集政府 想要獲取的資訊,政府部門再從科技業者獲取資訊。 AI 馬克.祖克伯正捫心自問一個前代未聞的問題: 我的公司是否應該成為全球20億人的真理與公義的裁決者? Evan Osnos 文/林昕璇︵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 穿越演算法的迷霧 時代的危機與轉機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2 2 中共利用演算法引導親中輿論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 與「 保 障 民 主 聯 盟 」( e Alliance for Securing Democracy)近日報告指出,中共善 於利用監管措施,引導Google、YouTube 等 搜尋引擎的推薦系統,推播關於新疆等議題 的官方觀點;另一方面,中共透過數位平臺 與社群媒體產製符合其意識形態的內容,加 強黨國意識的鞏固,也屢見不鮮。這些操作 模式的途徑,除日漸擴張的網路服務中介者 外,亦包括在社群媒體設立假帳號攻擊與譏 諷異議人士,如前美國總統川普首席策略長 巴農(Steve Bannon),都在假帳號的砲火攻 擊之列。 「資訊韌性中心」(Centre for Information Resilience)於2021 年發布調查報告指出,由 假帳號組成且發動的親中輿論引導,有逐步 此「公私協力」監控,對公眾隱私和個人資料 保護構成程度不一的威脅,帶來不可迴避的偏見與 預斷。例如,網路服務供應商以付費高低為依據, 決定某些特定數據的傳輸,且支付越高傳輸速度 越快。演算法也為企業在商業獲利和資本積累上 提供協助,如Google 蒐集分析用戶留言、網頁搜 尋或觀看及點閱紀錄,投放客製化廣告;Facebook 利用動態消息演算法,以提升使用者經驗的名義, 主動代替讀者篩選新聞資訊;Amazon透過分析大 量消費者數據來確定成功產品,並推出自有品牌的 同類產品,以較低的售價獲得競爭力。 由上可知,公、私部門交相利用人工智慧提升 決策效率及獲利,在法律與倫理層面帶給人類社 會廣泛的衝擊。相關法律規範及其解釋適用,近 年來相當程度呈現無法與時俱進的規範漏洞,法 律與現實脫軌,儼然是人類社會今後必須正視的 嚴肅課題。 中國大陸利用演 算法,推播關於 新疆等議題的官 方觀點。(圖/ 美聯社)

2 3 焦 點 話 題 系統化、集團化的發展態勢。中共在Facebook、 Instagram和YouTube 宣揚有利於官方的言論,成 為政治宣傳的利器,除詆毀異議人士的信譽,也 削弱西方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並提升中國大陸在 海外的影響力。 「情緒辨識」系統 可能侵害人權 中共近年來尤具爭議的AI 運用模式,以「情 緒辨識」為首,藉由AI 系統檢測人類在某個特 定時點,包括生理及心理特徵如人類面部表情變 化,語調高低及肌肉活動、呼吸、心跳乃至聲紋 等生物特徵數據,可判讀被檢測者當下情緒。根 據2021 年BBC報導,情緒辨識系統在中國大陸 境內被廣泛運用於預警、針對少數族群(如新疆 維吾爾族)或異議人士的打壓,以及對潛在威脅 人員實施監控與審訊,若欠缺適當課責與監督機 制,很有可能因為科技發展的不可預測性與威權 政體的加乘,產生對人權侵害的潛在威脅,人權 學者Rebecca MacKinnon便以「網路威權主義」 (Networked Authoritarianism)形容中國大陸日 漸成熟的監控制度,是一種數位時代下威權主義 的嶄新模式。 相對於西方民主政權強調的「網路中立」和「科 技中立」基本法理,新興科技在中國大陸往往成 為政府實施大規模監控的利器。隨著中國大陸人 臉辨識及情緒辨識技術日臻成熟,中共對於異議 人士之箝制力道隨之上升,從而對於該等人士的 資訊自決權、政治參與權乃至意見表達自由,構 成複合式的侵害。倘若政權更進一步結合網路審 查與AI「深偽」技術,透過AI 的深度學習,創 造並散播「假」訊息,就長遠發展,恐觸發強制 凝視(Compulsory Visibility)效果,擴大中國式 「邊沁式圓形監獄」的監控效應。 中國大陸以新疆維吾爾人進行情緒狀態監視系統的測試。(圖/美聯社)

交流 N o . 1 8 5 O c t o b e r 2 4 如何避免被演算法綁架 人工智慧因為自我學習、黑箱本質、縮短或繞 過人類決策的特性,演算法或隱或顯地反映出人 類心理的隱性偏差。學者Amanda Levendowski 研究Google 在使用「Word2vec」此一用來產生 詞向量的相關模型後發現:「女性」這個詞更接 近與家庭相關的領域,以及與藝術相關的職業和 人文;相對而言,「男性」這個詞更接近與數學 和工程相關的專業。這些深植於社會結構性因素 所產製的偏見很有可能基於機器學習的黑箱及不 透明,使得既存於社會系統中的隱性歧視,在未 經適當檢驗及監督下,透過演算法被過濾或放 大,從而產生難以發現的再製。 演算法的滲透力與影響力,反映發展中的AI 科技尚無公認的評測指標和規範準據,呈現AI 相關的多元價值與各方利害關係人的競合利益。 值得觀察的是,相較於資料治理法制建設尚處於 萌芽階段的中國大陸,美國的法制作法是透過業 者自律和自我規範為主,從「評測指標與行為準 據」、「數據影響評估」、「吹哨者保護條款」 等3 個面向「由內」檢視究責的可能性。 在建構評測指標上,近來諸多科技巨頭如 Amazon、Facebook、IBM、微軟和Alphabet 嘗試 制定符合倫理的規範以制約AI,朝向制定「可 課責、可解釋性、準確度、可檢視性、公平性」 的倫理準則與綱領目標邁進;美國法學者Sonia Katyal 則主張《營業秘密防護法案》(Defend Trade Secrets Act)針對企業防弊之吹哨者,訂定 聯邦吹哨者保護條款,作為解決企業利用商業秘 密遮掩演算法的透明與課責方案之一。 由產業或公司內部自主檢視演算法的公平性與 透明性,作為整合科技發展與法律機制的槓桿基 點,雖非最佳選擇,但或許能發揮一定程度的市 場機制,成為引導資訊隱私架構規範發展的引路 指標。 微軟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Tay,上架一天後,因開始學會發表歧視性的言論而遭到下架。 (圖/擷取自ABC 7 Chicago twitter)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