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84期

發行人語 今年7 月1 日是香港移交中共25 週年,鄧小 平「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言猶在耳,如今的香港 卻已徹底改變。經過「反送中」運動與港版國安 法實施、選舉制度的質變、港府新領導階層封閉 式的組成等一連串作為,過去香港引以為傲的自 由、法治等價值遭受破壞,「一國兩制」的國際 承諾已宣告終止。 每逢春末夏初,大陸部分省區經常發生洪汛, 近年來由於氣候急遽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 次數更頻繁,範圍更廣泛,災情更嚴重。據媒體 報導,日前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分因連日豪大 雨,引發嚴重洪澇災情,導致受災民眾流離失所, 造成經濟的鉅額損失。對此我們表達誠摯的關切 與慰問,期盼災情早日平息,民眾能夠儘快恢復 正常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國除了防控疫 情,也致力讓日常生活秩序回歸正軌。3 月份上 海疫情爆發後,進入長達2 個多月的防疫封控, 終於在6 月1 日端午假期前夕正式解封,企業全 面重啟營業和生產,當地政府正計畫加快恢復經 濟的腳步。無論是封控階段或解封之後,海基會 與上海及鄰近地區的臺商,都始終保持密切聯 繫,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全力協助臺商朋友們解 決問題。 為持續救經濟、保就業,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於本年6 月30 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表示將透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人民幣3,000 億 元,用於補充重大專案資本金,或為專項債專案 資本金搭橋。最近中共官方在多次重要會議,都 強調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然而,大陸經濟成長率由往昔的雙位數,如 今面臨「保5」,經濟成長率逐年遞減,意味著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環境正處於大幅度轉變的階 段,尤其面對來自內部及國際因素的深刻影響, 所謂「十四五規劃」,或雙循環政策之推動進程, 都會受到嚴格挑戰,對於相關產業的投資與經營 者來說,均值得關注。海基會也會持續掌握相關 資訊,提供臺商朋友作為評估決策的參考。 疫情增加日常生活中許多不便利,但海基會對 兩岸民眾的服務從不間斷,除了例行服務以外, 也積極協處涉及民眾權益的重大事件。連續兩年 海基會在教育部、陸委會支持下,與上海、昆山 及東莞等地 3 所臺商子女學校及當地臺商協會和 地方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順利完成大學入學考 試中心大陸考場的試務安排,讓大陸地區的數百 位考生及家長免於舟車勞頓之苦以及染疫確診之 風險。 疫情帶來傷痛別離,也讓人們回頭檢視並珍惜 身邊的人事物,互助合作對抗病毒侵襲。我們衷 心期盼兩岸交流互動能隨著疫情降溫逐步恢復, 海基會也會努力不懈,持續站在第一線,協助兩 岸民眾解決問題,提供即時的服務。 0 1

基因編輯技術的崛起,遺傳或重大疾病可獲改 善,使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可能成真;居家照護 機器人,或可分擔高齡化社會的照顧壓力。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的崛起,猶 如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帶來便利性,另一方面卻助 長種族、社會偏見,越過隱私界線。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須以人為本。近期科技 領域的發展趨勢如基因編輯技術、機器人與人工智 慧等,雖為改善人類生活而起,卻不免落入國家實 力之爭,甚至淪為國家監控人民的工具。本期《交 流》雜誌以「科技與倫理的難題」為題,面對科技 對倫理道德的爭議,在價值觀與利益的複雜權衡 下,兩岸的政策作為也有所不同。臺灣在AI 法制 與倫理間尋求平衡點,中國大陸則以維穩為由,強 化監管措施。無論基因編輯或人工智慧,在享受科 技帶來的效益之餘,仍應審慎看待。 2022 年對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是關鍵時刻。從貿 易戰到科技戰,再到數位經濟規則制定權之爭,美 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的首次亞洲行,展現彈性和多邊 主義的外交政策,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是否會走向類 似冷戰的二元對立?本期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林正義 研究員有精彩的分析。臺灣身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 缺的成員,也是數位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於產 業鏈的韌性、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強化減碳綠能的 努力以及數位貿易的發展,能提供更多貢獻。 COVID-19 肆虐全球3 年,如何應對病毒仍充滿 未知與不確定性。中國大陸始終堅持動態清零,嚴 密防控下的封城陰影導致經濟衰退、民怨四起。臺 商處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不能輕忽隨之而 來的風險,需留意中共政策變化,審慎評估加快調 整產能、市場多元布局的成本與效益。 天人永隔對親人是至痛至悲,但透過遺物整理師 或禮儀師,從亡者遺物拼湊出生前的經歷和故事, 試著以尊重的心態,傳遞來不及說的話;遺物整理 師對待陌生人如家人般真誠的心意,讓每個遺物、 每份尚未傳達的思念,用不同的方式留下意義。 隨著技術端的成熟,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的到 位,猶如電影《一級玩家》展現的虛擬實境新綠 洲。以流行音樂為例,有別於線下(實體)的線上 演唱會,因應疫情催生的應變之道,悄然改變流行 音樂、劇場產業的生態圈。面對分眾市場的瞬息萬 變,線上演出絕非線下的臨時替代方案,除可補其 不足,「沉浸式體驗」的互動更合乎自媒體時代觀 眾的期待。 科技的迅速與便捷,遠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體會來得深刻。海基會義務律師姜志俊對兩岸人民 的投入與付出,形成一股正向力量,默默在臺灣社 會發芽、發酵。 面對數位時代的快速轉變,雙手的溫度依然是 我們最可貴的資本。一如勇奪第11 屆「世界盃麵 包大賽」團體冠軍的臺灣代表隊,擦亮臺灣麵包招 牌的同時,也用雙手傳承與延續在地飲食文化的精 髓。不論傳統味或新「臺」味,他們歷經挑戰,創 造出引領潮流的「臺灣味」品牌,終能在世界舞臺 上發光發熱。 在科技與倫理間 取得平衡 編輯手記 0 2 N o . 1 8 4 A u g u s t 交流

目 錄 0 3 AI 浪潮 人權與倫理的挑戰 建構 AI 倫理 臺灣 AI 法制積極向前 中國大陸科技倫理與維穩的困境 美中新戰場 搶占亞太數位經濟規則 制訂權 拜登政府印太戰略部署與挑戰 從買票控評看中國大陸基層治理問題 中國大陸清零抗疫 臺商應留意對供 應鏈的衝擊 求變求存 劇場、樂團上網上街頭 將悲傷轉化成感性回憶的另類職人 兩岸手遊全球淘金的機會與挑戰 兩岸婚鬧大不同 「職業伴娘」興起 甘偵蓉 張麗卿 薛玉濤 歐宜佩 林正義 許金榮 吳孟道 周郁芬 葉珊南 魏權隆 蔡敏姿 0 5 0 9 1 3 1 7 2 1 2 5 2 9 3 3 3 7 4 1 4 5 焦 點 話 題 兩 岸 視 窗 09 N o . 1 8 4 2 0 2 2 年08 月號 發行人 / 詹志宏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劉克鑫、高建智 總編輯 / 彭顯鈞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高蓓蓓、陳慧瑜、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536 號 網址 / www.sef.org.tw•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印刷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定價 / 新臺幣 100 元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 2156 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 1480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37

0 4 N o . 1 8 4 A u g u s t 64 中國大陸加大出口退稅力度 臺商如何把握機會 游博超 趙正源 4 9 財 經 實 務 兩岸繼承權公證實務 趙之敏 5 3 法 律 實 務 海基會義務律師 姜志俊的公益 人生 分享與傳承—海基會舉辦第 15 屆 臺生研習營 綠色供應鏈當道 大陸臺商邁向 淨零碳排新時代 林元裕 黃韻如 葉耀嵐 6 2 6 5 6 6 人 物 傳 真 海 基 會 活 動 走出臺灣的烘焙之路 背包遺失記 陸生在臺的人情溫暖 吳倩倩 Veivei 5 7 5 9 活 力 臺 灣 57 交流 目錄

提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時, 您會想到什麼?是電影中有著跟人類能力差不多甚或更 強的全功能機器人或仿生人?還是比特斯拉更強大的自 駕車?抑或將晶片植入腦中,透過人機介面及演算法來 操作的體外裝置? 日常生活中AI 隨處可見,只要有網路與雲端儲存數位資料庫就能運行。(圖/東方IC) 0 5 焦 點 話 題 上述各種可能使用的AI 技術,不是還在測試階段,就是存在 電影或科幻小說中。然而,日常生活AI 早已隨處可見,只要有 網路與雲端儲存數位資料庫就能運行。目前AI 多使用機器學習 技術,機器必須從大數據或一定資料量中驅動學習及建模,因此 往往只有那些擁有大量資料且有技術處理者,亦即資料、技術、 資本、政治權力/影響力都到位者,才能在此波AI 發展中占一 席之地。本文就高科技巨頭、專制政體、服務或利用「零工經濟」 等3 類型的AI 技術或相關產品,探討其中的倫理問題。 高科技巨頭 AI 造成社會與民主問題且過度蒐集個資 AI 高科技巨頭泛指Google、Meta(前臉書)、亞馬遜、微軟、 蘋果或IBM等公司,也包含推特及TikTok等知名社群平臺公司。 這些AI高科技巨頭有3項共通點:第一,產品免費供人下載使用, 追求最大使用人數;第二,產品依據使用者搜尋偏好或與他人連 AI 文 / 甘偵蓉 ︵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研究學者 ︶ 浪潮 人權與倫理的挑戰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劍橋分析公司在臉書 放置免費心理測驗 APP 來 獲 取 使 用 者 個資。(圖/擷取自 KenDaily FB) 0 6 文化偏見,例如鍵入黑人青少年,出現的關聯文 字與圖片常常是警察,但鍵入白人青少年則出現 微笑的白人年輕人。而推特與臉書可逕自刪除使 用者的推文或停用帳號,包含政治競選候選人, 刪文或停用帳號卻無任何第三方公正單位或外部 人員的參與監督,常引發爭議。 第3 類是個人資訊的不當運用。搜尋平臺與社 群軟體為精準預測用戶偏好,提升使用黏著度, 往往過度蒐集個人資訊,很容易被有心單位或人 士竊取個資,看似合法,卻對個人隱私嚴重侵 害,例如劍橋分析公司在臉書放置免費心理測驗 APP、未經同意而獲取使用者個資,並針對特定 使用者投放廣告,使臉書被控干預2016 年美國 總統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除了Google 及Mata 兩家AI 巨頭外,Amazon的智慧型助理Alexa、 微軟的Cortana、蘋果的Siri等,恐怕也不遑多讓。 專制政體下的 AI 為政權服務 當AI 技術或產品為非民主體制國家及專制威 權國家所發展時,涉及的倫理問題主要包括: 結情況,以演算法向使用者推薦查詢資訊排列或 推文、圖片、影音等觀看順序;第三,產品使用 者遍及世界多國,但主要在美國創立或主營運。 AI 高科技巨頭所開發的AI 技術或產品,最 常為人詬病的涉及倫理層面問題大致可歸類為3 類。第1 是影音或社群軟體對於青少年及兒童的 不良影響。例如,2021 年臉書前員工揭露依據臉 書的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早在2019 ~2021 年 的內部研究中得知,近4 成的美國青少年從IG 中感到自己沒吸引力或體型不如他人,危害其心 理健康。TikTok 近日爭議則是以繩子勒住自己直 到昏迷的「昏迷挑戰」影片,模仿的7 名兒童意 外死亡而被家長提告,類似爭議已發生多起,令 教師與家長相當頭疼,防不勝防。 第2 類是搜尋平臺與社群軟體對於民主體制 的多元價值負面衝擊。科技公司都會根據他們自 行定義的使用者偏好,逕自以演算法向使用者排 列推文或推薦影片,造成人們在資訊的取得上出 現同溫層效應(或稱為回音室、過濾氣泡、資訊 繭房等),進而加劇兩極化立場的社群出現。有 美國研究指出, YouTube 的演算法 依據使用者偏好進 行自動推播功能, 可能與被視為極右 派的政治頻道逐漸 獲得支持有密切關 聯。 又Google 搜 尋平臺以演算法自 動列出使用者常用 的搜尋文字串與圖 片功能,被發現有 性別、種族歧視與

0 7 焦 點 話 題 利用AI 技術進行社會監控。例如人臉辨識系 統,又如中國大陸社會信用評分體系的社會監控 系統,把人民在金融、交通、司法、生活消費等 生活各面向數據都串連起來,而個人信用評分高 低會影響能否買車票、移動到其他城市、找工作、 甚至下一代能否進入好學校等。這類AI 監控系 統的使用目的,不僅讓人民朝著政府期待/指導 人民如何生活的方向改變,更重要的是有利於政 府監控異議人士及排除異己,強化政權穩定。 第2 項倫理問題則是,AI 科技較為先進的專制 國家會將其所開發的人臉辨識等社會監控系統, 轉賣給技術較為落後的專制政府監控人民及異議 人士;或者與這些國家以技術合作開發產品為名, 取得這些國家的人民包含影像等各種數據,以利 提升自身產品的使用準確度及適用範圍。 第3 項倫理問題是,AI 科技先進的專制政府, 以保護公眾利益為名所使用的AI 系統出錯時, 相較於民主政府,開發及使用過程不透明,且缺 乏課責機制,往往投訴無門。更別提專制政府體 制下的民間企業,即便自行開發AI 系統,有可 能被迫與政府共享其系統運作所儲存下來的數據 資料庫,或在政府有需要時必須全數交出。 「零工經濟」的 AI 涉及剝削勞動力 這裡所謂服務「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 AI,是指利用AI 技術來優化服務的線上平臺, 像是食物外送、共享汽車、貨物遞送的行車路線 與時間等。而提供線上平臺者,可以是跨國企業 如Uber、亞馬遜,亦可是當地寡頭企業。 另有所謂利用「零工經濟」的AI,指線上眾包 平臺如MTurk或數據公司等提供數據標註的跨國 人臉辨識系統可將民眾在金融、交通等數據串連起來。(圖/美聯社)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0 8 「零工經濟」線上平臺,主要涉及剝削勞動力等問題。(圖/擷取自CLB twitter) 線上派遣工作,以利機器學習或自然語言處理。 這類工作重複性高,且不使用AI 技術,卻是撐 起AI「傳奇」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要讓電 腦辨識數據內容前、提升AI 模型的準確率、或 是以人工補救AI 辨識錯誤或無法辨識等,往往 需要線上派遣零工的手動協助。而提供這類工作 的派遣平臺或數據公司,通常是來自英美澳等西 方國家巨頭企業或新創,而工作承接方的員工往 往經濟條件與基本薪資則遠差於派遣方。 上述公司所產生的倫理問題,主要涉及對勞 動力的嚴重剝削。勞工從事各國多不受勞動法規 保障卻需長時待命的臨時派遣工作,可能因為技 巧好或願意長時間接受派遣,而賺取比當地較高 薪酬及彈性工時,但卻沒有機會與派遣平臺討論 工作內容,也常承擔平臺片面修改勞動條件與薪 酬,讓個人自費購買的機汽車或電腦等花費血本 無歸,既無申訴管道,即使有也是申訴無效。 「零工經濟」的數位勞動剝削模式,被稱為AI /數位/資料殖民主義,彷彿新的剝削模式,但 與傳統殖民主義以剝削手段奪取貧困地區的土地 與資源,其實並無二致:亦即擁有AI 技術與知 識的資本方,在提供極端不對等的勞動條件下, 犧牲窮人利益,賺取巨大財富。 高科技巨頭、專制政體、或是與「零工經濟」 有關的AI 技術與產品,若仔細探究它們所衍生 的倫理問題,雖然有些確實是AI 此技術特點所 產生的新問題,但有不少是延續既有政治體制與 經濟差異導致的舊問題,只是表面形式不同而 已。

0 9 焦 點 話 題 自駕車屬於「無人載具」的項目之一。(圖/美聯社) AI AI 政府已開始重視AI 的基本倫理。2018 年「無人載具 創新實驗條例」(無人載具條例)、2019 年科技部「人 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AI 科研指引),都有AI 基本 倫理的精神;學界的研究成果,嘗試提出臺灣自駕車發 展的倫理指引芻議,以及運用智慧醫療宜遵守的倫理準 則,希望能為修法提供方向。 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條例展現透明性 2018 年12 月,立法院通過無人載具條例,該條例第3 條第1 款定義無人載具為「透過遠端駕駛或自動操作而運行」,且具備 感測、定位、監控、決策及控制技術的「無人駕駛交通運輸工 具」,如自駕車。無人載具條例中,雖無專條或專章規範AI 的 基本倫理原則,但從部分條文可看到AI 的倫理色彩,諸如確保 人類安全、保護個人資料等。 建構 倫理 臺灣 法制積極向前 文 / 張麗卿 ︵ 國立高雄大學講座教授 ︶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1 0 集、處理或利用個資,恐涉及個人資料的侵犯, 應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定,藉以達到尊重人 類的自主性。 無人載具條例第11 條規定,主管機關於創新 實驗期間,應將申請人名稱、創新實驗內容、期 間、範圍、排除適用之法律、法規命令或行政規 則及其他相關資訊,「揭露」於機關網站。同法 第16 條規定,申請人應於創新實驗開始執行測 試前,於媒體或電子網站公告實驗相關資訊,並 於無人載具或實驗場域以適當方式進行「告示」。 這些條例都在展現AI 的透明性,藉由在無人載 具的實驗階段,讓人們知悉AI 研發可能帶來的 各項危險。 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以人為本 至於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AI 科研指引是很重 要的具體表現,使相關專業人員有所依循。AI 發 展複雜度極高,若不謹慎利用恐造成重大歧視、 濫用現象,使研發人員心血浪費,AI 益處無法 無人載具條例第1條可知,立法目的之一是「建 構完善且安全之創新實驗環境」。無人載具條例 第5 條以下,要求研發單位向主管機關提出實驗 研發計畫,應提出「已評估潛在風險並定有相關 因應措施,及其他與創新實驗計畫相關之安全或 風險控管措施」;待提出申請後,經過政府機關 審核計畫為安全,方得進行實驗。第16 條明文 申請人於實驗期間,應採行適當及充足之資訊安 全措施,確保資訊蒐集、處理、利用及傳輸之安 全;第20 條規定,實驗時期若有違規等情事, 若有危及人類生命、身體或財產安全等情況,主 管機關得限期改善,或情節重大,直接廢止實驗 進行。這些規定,都在體現AI 的國際基本倫理, 確保人類安全。 此外,無人載具條例第17條,「申請人蒐集、 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應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之 相關規定。」因無人載具的研發過程中,可能蒐 政府舉辦「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等活動,展現重視AI 基本倫理的精神。(圖/擷取自臺大人工智慧中心FB)

1 1 焦 點 話 題 AI 發展複雜度極高,若不謹慎利用恐造成濫用風險。(圖/美聯社) 充分發揮。為避免前述風險,科技部以「以人為 本」、「永續發展」、「多元與包容」3 個面向, 建構8 項指引: 1. 共榮共利。強調AI 的發展,應該達成保障人類 身心健康、創建全體人民利益、總體環境躍升。 2. 公平性與非歧視。AI 應平等尊重人性尊嚴、基 本人權,AI 系統的決策,應以人為本,避免產 生偏差與歧視等風險,並建立外部回饋機制。 3. 自主權與控制權。AI 的應用是為了輔助人類決 策,而非替代人類,應致力讓人類能擁有完整 且有效的自主權與控制權。 4. 安全性。科研發展,安全是基本要求,AI 也不 例外,AI 科研人員應注意AI 系統是否合理且 善意的使用。 5. 個人隱私與數據治理。AI 科研人員,在AI 的 研發與應用上,「應致力注意個人資料蒐集、 處理及利用符合相關法令規範,以保障人性尊 嚴與基本權,並有適當的管理措施。 6. 透明性與可追溯性。AI 的決策,可能對利害關 係人有重大影響,應建立相關紀錄保存制度, 一旦發生事故,有救濟及釐清的可能。 7. 可解釋性。AI 的發展與應用,應使AI 決策具 有可解釋性,以兼顧使用者及受影響者權益, 應盡力以文字或視覺等方式,讓人可以理解。 8. 問責與溝通。基於社會公益與關係人利益之維 護,應在發展AI 的過程中,建立問責與溝通 的方式。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1 2 智慧醫療系統的使 用,需由醫師向病人 說明,再由病人決定 是否使用。(圖/擷 取自臺灣醫療科技展 FB) 自駕車與智慧醫療應遵守倫理 自駕車應以人類安全為首要目標,程式設計 時優先保護人。智慧醫療應以人為本,尊重自主 權利,例如智慧醫療系統的使用,需由醫師向病 人說明,再由病人決定是否使用。在個人資料保 護及平等利用層面,自駕車使用者為數據權利 人。為優化自駕車系統以及測試、驗收系統,個 人資料應當被保護。同樣,智慧醫療的大數據, 可能對醫學研究的價值與侵犯個人隱私產生拉 扯,因此,從設計廠商到使用端的醫師,須特 別注意個資規範,非醫療人員取得病患資料的問 題。 另外,當自駕車發生事故時,有賴案發時的 紀錄,才能快速釐清相關責任及找出待修正的錯 誤資訊,公眾有權利瞭解新的科學技術,及使用 自駕車的方式。對於智慧醫療,演算法不透明, 影響醫學上極為重要的「告知後同意原則」的落 實,只有當智慧醫療系統的判斷與使用過程的透 明化及具可理解性,病人才能完全信任智慧醫療 的應用。 衡平科技發展與法規範倫理。科技的運用存 有各種風險,可能發生在相關使用者或科技研發 者,法律不能過度保護任何一方,應關照社會各 層面,取得平衡點。例如,使用自駕車,若發生 事故,找不到歸責對象,法律不應強行規範應由 誰承擔責任,應考慮補償及回復機制。智慧醫療 的使用也要重視公平多元,例如考量族裔基因不 同,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作用,同時要避免影響保 險公司的承保意願、就業歧視,以及污名化疾病 的歧視等。 長遠來看,臺灣AI 的發展,應建立在法制之 上。現行的無人載具條例、AI 科研指引,已對 AI 倫理進行相當的思考,惟欠缺更全面、整體的 規範,完成AI 基本法的立法工作,確立我國AI 基本倫理,刻不容緩。AI 倫理規範,為發展AI 的根本,臺灣正在逐步跟上世界AI 發展的潮流, 積極正向建構AI 社會。 (本文部分內容曾發表於2020年6月, 月旦法學雜誌第301 期)

2018年11月26日,一對雙胞胎的出生轟動全世界,他們是人 類歷史上首對經過基因編輯技術的新生兒,天生能抵抗愛滋病。 同年12 月19 日,負責這項行動的大陸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 奎獲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然而在2019 年初,賀建奎 被捕入獄,並被判處3 年有期徒刑,罪名是蓄意逃避監管,違法 從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今年4 月,賀建奎刑滿出獄,再度把大 眾視角拉到科技對倫理道德帶來的挑戰。 中國大陸科學家賀建奎因組織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而被判刑。(圖/美聯社) 1 3 焦 點 話 題 基因編輯具爭議性 中國大陸立法嚴審 人體細胞染色體中的基因控制不同性狀,性狀好壞原是與生俱來,由 父母遺傳決定,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已能改變胚胎的基因,所以又稱 「上帝的剪刀」。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 和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Emmanuelle Charpentier 獲得, 其研究與基因編輯技術的發現有關,為植物育種帶來新機會,有助於創 新的癌症療法,使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可能成真。 中國與大維陸穩科的技困倫境理 文 / 薛玉濤

中國大陸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騰 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曾提交7 份書面建議,其中 1 份涉及科技倫理的議題,他認為,「數位中國 建設、數位時代的商業競爭離不開科技倫理,科 技像一個工具,好人用得好是好事情,如果壞人 拿高科技作惡的話,危害非常大。」 中共維穩至上 人權與科技倫理非重點 同年7 月,習近平主持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 9 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 方案》,並於2020 年10 月成立國家科技倫理委 員會。今年3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 廳印發《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這是 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層面的科技倫理治理指導性 文件,對科技倫理高風險科技活動實行更嚴格的 監管措施,也將涉及輔助生殖技術及基因編輯技 術,列為由國務院衛生部門審批的高風險生物醫 學新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應用也由國務院負責。 科技革命帶給人類福祉,也帶來新的風險和不 確定性,不斷挑戰人類的倫理底線和價值尺度, 機遇與挑戰相伴而生。例如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 今年6 月,美國的生物基因公司Colossal 宣稱 要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將猛獁象的長毛、小耳 朵、厚脂肪層等性狀的基因編輯到亞洲象的細胞 內,從而復活猛獁象,目前這項計畫已募集到高 達6,000 萬美元的科研基金。以此推論,基因編 輯技術一旦發展成熟,未來人類如果想讓孩子長 得高,可編輯長得高基因;如果想讓孩子膚色不 同,就編輯改變膚色基因,如同賀建奎利用基因 編輯技術,讓嬰兒可天生抵抗愛滋病一樣。然而, 基因編輯涉及諸多倫理與道德層面的問題,目前 各界仍對編輯嬰兒基因持高度保留態度,理由包 括,人類不是白老鼠,不應被拿來做實驗;基因 編輯技術還不夠成熟,貿然使用在人類胚胎上, 對孩子的一生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基因編輯 違背個人的自決權,父母沒權利為孩子做決定; 基因編輯技術加劇社會不公,富人可將自己的孩 子塑造出完美特質,一般人卻無此能力;所謂的 優勢,並無固定標準,以優勢基因進行遺傳,會 大幅降低人類整體基因的多樣性及完整性,對人 類永續生存的威脅。 鑒於上述因素及賀建奎事件發酵,中國大陸不 得不加快腳步處理科技與倫理爭議,2019年3月, 美國的生物基因公 司Colossal 宣 稱 要透過基因編輯技 術,進而復活猛獁 象。(圖/擷取自 Mammoth維基百 科) N o . 1 8 4 A u g u s t 1 4 交流

1 5 焦 點 話 題 中國大陸推出如「天網工 程」人臉識別系統,嚴重 侵犯人權,引起國際高度 關注。(圖/美聯社) 常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用以提升生活品質及工 作效率等。以常見的監視器為例,雖可守護民眾 的安全,但人臉辨識系統卻對個人隱私造成莫大 威脅,尤其是在中國大陸,為了監控與維穩,透 過人臉辨識系統嚴重侵犯人權,已引起國際高度 關注。 中共在城市安裝監控系統已長達20 幾年,包 括最早於1998 年啟動「金盾工程」,該工程由 中共公安部運作,嚴格的網絡審查和實體監控。 其後又相繼推出「天網工程」、「城市平安工 程」、「銳眼工程」等等,尤其「天網工程」, 主要是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截至目前已在公共和 私人場所安裝超過2 億個攝像鏡頭,與此同時, 公安部也建立一個涵蓋96%人口的戶口資料。 世界最大影像監控國 大城小鎮無死角 為了布置嚴密的監控系統,中共不惜耗費鉅 資,根據一項針對中共7.6 萬份政府採購公告的 分析顯示,監控支出已成為許多城市預算的重要 部分,例如河南周口市2018 年的監控支出與教 育支出相同,卻是環保支出的2 倍多; 2011 年3 月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宣佈「平安重慶」監控 工程總投資170 億人民幣。除城市外,中共也在 農村地區推出「雪亮工程」,建置「全域覆蓋、 全網共用、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影像監控聯 網,目前在村一級最基層的管理機構均安裝攝像 器材,做到監控無死角。 2018 年,香港歌手張學友在江西、浙江舉辦巡 迴演唱會,警方透過人臉識別系統逮捕3名逃犯, 引發輿論對人臉識別與監控系統的關注。中共中 央電視台《輝煌中國》社會治安的節目也曾指出, 「天網」連上公安部掌握的2 千萬個監視鏡頭, 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監控網。「天網工程」系統 具有打擊犯罪的功能,但從個人權益角度來看, 中共透過非正常手段採集民眾臉部資訊,用來對 付所謂的「群體性事件」,妨害民眾的正當要求。 有民眾認為,「天網」雖有助於預防犯罪、幫助 破案,卻也犧牲隱私與自由。 監控與維穩手段不斷升級,2019 年12 月起中 國大陸手機用戶新辦手機門號必須進行臉部掃 描。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個人資訊保護研究中心 發佈的《2019 人臉識別落地場景觀察報告》調查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1 6 中國大陸境內外有超過10 億人用支付寶消費、借貸 或投資。(圖/東方IC) 顯示,約74%的受訪者對人臉識別的安全性十分 擔憂。57%擔憂個人行蹤被記錄。龐大的監控支 出讓相關企業應運而生,例如商湯科技、曠視科 技、海康威視等,這些企業因協助中共迫害新疆 維吾爾等少數民族,被列入美國制裁名單。 不可思議的是,今年7 月1 日安徽合肥一家官 方人工智慧研究院在社交平台上傳短片,指該機 構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識別中共黨員的生物特 徵,以判斷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是否專注, 從而甄別出黨員是否「感黨恩、聽黨話、跟黨 走」。該消息引發網友驚呼,中國大陸的數位威 權「已快進化到老大哥在看著你的階段」,「科 技威權主義」正在中國大陸成為威權體制的新型 態。 科技新威權 假安全之名行數據蒐集之實 有媒體指稱,習近平曾在一場閉門會議上表 示,「誰控制數據,誰就掌握主動權。」姑且不 論消息真偽,近年中共進行網路監控與數據蒐集 的方式推陳出新,除科技手段上運用人工智慧與 時俱進,更透過立法威懾。例如2017 年6 月實 施《網路安全法》,明確定義網路營運商的責任, 讓網路實名制法制 化;2021 年9 月實施《數據安全法》,強化對境 內中外企業數據監管;緊接著《網路安全審查辦 法》第七條:「掌握超過100 萬使用者個人資訊 的網路平臺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路安全 審查辦公室申報網路安全審查。」 中共對於個人數據的蒐集已不用其極,2020 年 11 月監管機構突然停止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的 首次公開募股(IPO),阿里巴巴遭創紀錄重罰 27.5 億美元,螞蟻金服也收到重組令。根據重組 計畫,螞蟻與浙江省旅遊投資集團將各持有35% 股份,其他合作夥伴杭州金融投資集團和浙江電 子港各持有約超過 5% 的股份。螞蟻金服最成功 的營運模式是「支付寶」,中國大陸境內外有超 過10 億人用它消費、借貸或投資,此次被迫交 出多年來透過「支付寶」蒐集的大量用戶數據, 顯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中共在掌握龐大 數據後,人民的金流隱私勢將進一步受到監控。 網民說,「共產就是連個人資料都共產」。 無論是基因編輯或人工智慧,都是科技實力的 展現,但都會觸碰到道德與倫理的問題,中共對 基因編輯積極立法嚴審,惟從其對人工智慧是只 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道德與倫理 的界線為何,恐怕還是中共官方說了算。

1 7 焦 點 話 題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5月首次亞洲行,宣示印太經濟架 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 啟動,數位經濟 議題成為重中之重;在此之前,中國大陸於2021 年下半年 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及《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2022 年1 月《 區 域 全 面 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簽署,電子商務章節在中國大陸、日本 和其他8個國家之間生效。 拜登宣示印太經濟架構啟動,數位經濟議題成為重中之重。(圖/東方IC) 美中兩強積極融入國際組織或活動,將數位經濟視為美中競合新 戰場,因與近年亞太地區數位經濟蓬勃發展有關。根據Nikkei Asia 引述ITU及TeleGeography 的數據,全球跨境數據流動趨勢正在改 變,中國大陸目前占跨境數據流量的23%,是美國(12%)的兩倍, 它也與亞洲其他國家積極聯繫,進一步推波助瀾。2019 年,超過一 半的全球跨境數據來自亞洲,越南占17%、新加坡占15%。因此, 考慮到亞太地區數位經濟規則對全球的影響,作為數位經濟大國的 美國與中國大陸,爭取規則制訂話語權甚為重要。 美中搶新占戰亞場太數位經濟規則制訂權 文 / 歐宜佩 ︵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 ︶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1 8 以中國大陸申請加入DEPA為例,明確揭示 中國大陸布局數位經濟發展的強烈企圖心。主 要原因有二,一是DEPA為全球第一份針對數 位貿易與數位經濟規範的協定,由新加坡、紐 西蘭及智利共同發起,目前在發展初期,未來 有機會如同太平洋三國緊密經濟夥伴關係發起 路徑,或將擴大到CPTPP;除中國大陸,韓國、 加拿大也積極爭取加入,儘早參與制訂有利於 調和國內平衡的規範。二是DEPA涉及範圍更 超越CPTPP 規定。具體而言,除傳統數位貿易 規則議題,對確保跨境數據自由流動、禁止數 據在地化或要求使用國內運算設備無任何法律 義務;不得硬性規定將軟體來源或演算法公開, DEPA納入AI 治理架構、金融科技和數位平臺 競爭等新興領域,此為牽動未來數位經濟規模 的重要成分。 中國大陸在2021 年發布三部數據法( 包括網 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與個人資訊保護法) 宣 誓加入並強化DEPA發起國接納中國大陸加入; 對中國大陸而言,透過對話讓各國了解具有「中 國特色」的數位治理思維,進而加以調和外, 更賦予未來龐大市場的准入想像。近年中國大 陸企業在海外發展模式屢受質疑,但國內產業 數位轉型效益最終 須銜接全球市場, 故DEPA所 涉 及 的 數位產品、跨境數 據流、數據安全與 數據創新等議題在 未來全球數位經濟 戰 場 顯 得 格 外 重 要。 中國大陸申請加入DEPA的意圖與盤算 中國大陸加入CPTPP 與DEPA影響性為何? 各界觀點不一,如同美國啟動IPEF,雖廣受注 目,但缺乏具體說明涉及領域或終極目標,效 果仍待觀察。雖然如此,美中兩國在自家政策 或積極融入國際經濟組織或協定,引發各方對 數位經濟規範的重視,勢必牽動亞太地區數位 經濟發展動向。 DEPA包含AI 治理架構、 金融科技和數位平臺競爭 等牽動未來數位經濟的新 興領域。(圖/美聯社) 全球跨境數據流量的歷年變化趨勢圖 資料來源:NiKKei Asi

1 9 焦 點 話 題 美國反對數位威權主義 IPEF 受矚目 對美國而言,IPEF 範圍與可行性不明朗,以 美日數位貿易協定、四方峰會( 日、澳、印度 與美國)、美歐貿易與技術委員會或G7 貿易部 長會議的聲明可見,未來IPEF 可能涉及的議 題,有反對數位威權主義、信任的數據自由流 動(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受信任的政府 數據運用及可靠的AI 開發和使用。類似討論也 可在美國商務部於2022 年4 月的公開意見徵集 中觀察到,如資訊技術及創新基金會提出聚焦 於建立數據和數位科技之治理規範,期望在全 球數位經濟中看到開放、基於規則和可互通的 治理模式,具體如數據治理的問責原則、數據 互通性原則( 如何在不同隱私制度之間的流動) 等,也彰顯美國所主張的數位主權價值。 美國所面對的問題與中國大陸不同。過往美 國崇尚開放,較少有跨境數據流動的規範限制, 雖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發布出口管制或外國人 投資入境審查等措施,但目的不在數據治理。 另,近年發布保護美國人敏感數據免受外國對 手侵害的行政命令,以監管威脅到國家安全威 脅的數據交易,但仍未觸及經濟生活領域,包 括對私人公司、個人、學術機構以及州和地方 政府的跨境數據交流監理。換言之,如何建置 一套明確的治理思維,也將考驗著美國國內的 接受度。 美中兩強欲搶占數位經濟遊戲規則的主導者 均面臨共通性挑戰,也就是如何調整國內的監 理機制。數位經濟不受地理疆界的限制,國內 監理政策的本質也是國際規則,如何平衡國內 監理作為並契合國際規則仍為最大挑戰。 另外,數位經濟規則的制訂時間漫長,雖然 DEPA與IPEF 均強調未來將採新型態協定,而 非傳統關稅貿易談判;可依據需求,自由加入 不同的議題模組。看似提高協商空間,卻增加 調和目標的模糊性。以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 議為例,從2019 年來一直進行的電子商務聯合 倡議談判到2021 年12 月的聲明來看,能夠達 成共識的都是敵對性較少的問題,如線上消費 者保護、電子合約與電子認證。換言之,數位 經濟的虛擬性,加上資訊需要與時俱進,未來 數位經濟規範的調和過程仍相當漫長。 印太經濟架構可能涉 及反對數位威權主 義、信任的數據自由 流動等議題。(圖/ 美聯社)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2 0 接軌國際規範是臺灣當務之急 身為數位時代重要供應成員,臺灣不可缺 席,此將牽動臺灣相關產品、系統軟體乃至於 關鍵零組件等產業的發展策略。DEPA或IPEF 處於初期階段,臺灣無論從主動或被動的觀點, 都應積極做好準備,融入國際數位經濟體系。 今年行政院啟動組織改造,數位發展部即將成 立,將可加速統籌處理數據治理與產業發展議 題,思考如何調整國內監理規範,儘早參與國 際規範制定,降低企業未來需要的磨合與轉換 適應。除主動爭取加入相關組織外,我們也需 要作好準備,強健數位體質,以便與國際規範 接軌。具體行動建議包括: 一、更新數據與隱私保護,以及電信法律和監 理制度,特別是吸引國際投資以及與亞太 地區的其它經濟體進行更多數據與服務交 換,以便在爭取加入前,有更多元管道掌 握DEPA或IPEF 關切議題與進展。 二、參考新加坡作法,爭取與更多國家針對數 位貿易及數據傳輸的雙邊協議進行談判。 加速提升數位貿易,並建構讓可信資料在 安全數位環境下流通的機制,以便引導臺 灣國內監理法規能夠接軌國際。 三、加速運用臺美合作平臺對話,或可先行將 IPEF 所涵蓋的議題納入,接軌IPEF 中可 能涉及的規範,以便在未來爭取加入時具 備更好的條件。 四、對於產業而言,從市場國際拓展來說,建 議要更關注數位經濟或數位貿易等規範的 整合趨勢,以便能夠符合國際規範與標準, 避免無法進入市場。 行政院將成立數位發展部,加速統 籌數據治理與產業發展議題。(圖 /擷取自蔡英文總統FB)

2 1 焦 點 話 題 美國的印太戰略自歐巴馬總統開局,先喊出「轉向亞太」的 口號,後改為「亞太再平衡」,但因國防預算逐年刪減,實際 作為並不多。川普總統任內的「印太戰略報告」(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與「自由與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兩份文件,遲至2019 年下半年才公布,顯見對印太的重 視程度不如與中國大陸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以及與北韓金正 恩的高峰會。對比前兩任總統,拜登總統的外交政策,更著重「印 太戰略」作為核心。 拜登積極運作「四方安全對話」(Quad),迄今已召開4次高峰會。(圖/美聯社) 拜登上任後新舊印太地區倡議齊發 拜登上任後隨即任命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展現認真 執行「印太戰略」的態勢,1 年後公布「印太戰略」行動方案,依次為, 投入新的資源;領導「印太經濟架構」;加強「整合性嚇阻」力量;強化 一個統合的東協;支持印度崛起與區域領導地位;兌現「四方安全對話」 的承諾;擴大美、日、韓合作;建立太平洋島嶼韌性夥伴關係;支持良善 治理與政府課責性;提供開放、安全、可信任的科技使用。 文 / 林正義 ︵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 拜登部政署府與印挑太戰戰略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2 2 印太經濟架構有四大支柱 與東京Quad高峰會同日,拜登政府領銜成 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 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成員共14 國,除 Quad 成員外,還包括韓國、紐西蘭、7 個東 協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汶萊、 菲律賓、越南、泰國)及斐濟。 「印太經濟架構」四個支柱是,一、數位 貿易合作:高標準、包容性、自由、公平的 貿易承諾,並在貿易和科技政策,發展創新 性的途徑;二、供應鏈:協調危機因應措施, 降低供應鏈中斷的影響,確保企業運作連續 性,確保獲得關鍵原物料和加工材料、半導 體、稀有礦產;三、清潔能源、脫碳和基礎 設施:加速乾淨能源科技的發展、部署與合 作,低利優惠以協助部分國家能源轉型;四、 執行有效和健全的稅收、反洗錢和反賄賂制 度,遏制印太地區的逃稅和腐敗。簡而言之, 「印太經濟架構」要建立的四個目標是:連 結經濟、韌性經濟、潔淨經濟、公平經濟。 「印太經濟架構」的特色是各國可彈性參 與部分項目,短平快、容易加入且不需各國 其中,拜登積極運作「四方安全對話」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簡稱Quad), 迄今已召開4 次高峰會,其中2021 年9 月華盛 頓、2022 年5 月東京這2 次為實體會議。美國、 日本、澳洲、印度領導人強調所有國家必須尋求 和平、遵守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UNCLOS),維護航行和飛越自由,妥慎因應 東海和南海的海洋規則刻正遭受挑戰的情勢。他 們提到「強烈反對任何旨在改變印太地區現狀和 加劇緊張局勢的脅迫性、挑釁性或單邊行動,例 如,將爭議島礁軍事化、危險使用海警船艦和海 上民兵,破壞其他國家離岸資源的開採活動」。 顯然針對中國大陸在東海、南海的行動,並對其 遠洋漁船非法捕撈活動表達關切,Quad 領袖也 宣示將在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設置海上訊息分 享平臺。 印度在美國印太戰略中具關鍵地位,雖然拜登 政府對印度沒有公開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些 失望,但美國也理解印度不想將Quad 塑造成亞 洲版的「北約」,而是希望在人類安全議題上扮 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Quad成立疫苗專家工作 小組「疫苗夥伴關係」、氣候變遷工作小組「乾 淨氫氣夥伴關係」、重大基礎設施協調小組、關 鍵新興科技工作小組等,也建立「網路安全夥 伴關係」、「海洋空間意 識夥伴關係」(Maritime Doma i n Awa r ene s s)、 「人道救援與災害減除 (HADR)關係」。印度 可扮演南亞地區、印度洋 「守門者」的重要角色。 白宮宣布,美國將與澳洲、日本、 紐西蘭和英國成立非正式組織「藍 色太平洋夥伴」。(圖/擷取自 The White House FB)

2 3 焦 點 話 題 國會的批准,有共同目標與利益的其他印太夥伴 均可參與。但2022 年3 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 多(Gina Raimondo)、貿易代表戴琪先後發出 「印太經濟架構」未考慮納入臺灣的訊息。中國 大陸則認為此一「地緣經濟競爭架構」,將使得 供應鏈、產業鏈,遭到「美國化」規則的干擾, 批評美國沒有提供「真金白銀」的誘因。 拜登政府在推出「印太經濟架構」之後,2022 年6月,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英國成立「藍 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 c),集 資21 億美金開發援助太平洋島國,接續在德國 G7 高峰會號召成立「全球基礎設施暨投資夥伴 關 係 」(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在2027 年前集資6,000 億美金, 協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顯然不是只有口惠 的倡議。 美日韓合作成形 因應北韓挑戰 對拜登政府而言,美中關係的外部環境因韓國 總統尹錫悅、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上臺,出現微 妙的變化,降低中國大陸分化美國與同盟國的可 能性。拜登總統首訪韓國,兩國發表「超越朝鮮 半島的全球綜合戰略同盟」的聯合聲明,韓國承 新冠肺炎疫情下,拜登與 習近平透過視訊對話管控 戰略風險。(圖/美聯社) 擔起更大的全球性責任,使美國增添新援軍,也 改善日、韓不和的關係,形成美日韓三邊同盟對 話合作的雛形。 美韓、美日同盟同時強化,增加軍事演習次 數,更公開討論核武的「延伸嚇阻」承諾。美、 日、韓領袖均強調尊重國際法、南海與其他海域 航行和飛越自由,重申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 要性,是印太地區安全與繁榮的要素,也宣示韓、 美、日三方合作因應北韓的挑戰,維護安全、繁 榮、價值觀,鞏固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拜習空中對話管控分歧 美中兩國原本希望告別川普時代螺旋式下降的 關係,但新冠肺炎疫情使拜登與習近平都難以安 排出訪,兩國依然緊張,因此,拜登與習近平透 過視訊對話避免發生誤判,設置護欄防止列車出 軌相撞,並管控戰略風險,確保雙方關係不至於 繼續惡化。 拜登政府與中國大陸的對話管道,除了領袖 高峰視訊之外,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國務卿布林 肯(Antony Blinken)與中共外長王毅、兩國國防

交流 N o . 1 8 4 A u g u s t 2 4 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魏鳳和、兩國氣候 變遷特使凱瑞(John Kerry)與解振華,見面的 次數與頻率都比川普時代來得高,對話範疇也不 只侷限於經貿議題。 預防臺海軍事威脅 美國及早準備不對稱戰力 烏克蘭戰爭雖分散拜登「印太戰略」的注意力, 但使美國提早認真看待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軍事威 脅。拜登在東京提到,普丁必須為侵略行動付出 長期的代價,如聯合國大會對俄羅斯的譴責及美 國領導的經濟制裁,告知武力奪取臺灣的代價更 高。拜登指出美國政府雖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但不表示中方有權使用武力接管臺灣,美國不會 讓這種情況發生,但也需要其他國家清楚向北京 表明這種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曾任歐巴馬總統資深顧問的阿克塞羅德(David Axelrod)認為:「拜登的缺點是他有時候比自己 的幕僚,更願意分享他的想法,但他的優點是真 誠」。拜登自美軍撤出阿富汗以來,2021年8月、 10 月及2022 年5 月,先後三次表達出兵協助臺 灣的防衛。拜登政府的官員事後均澄清美國對臺 灣的政策沒有改變,繼續支持臺海地區的和平與 穩定,確保現狀不會片面被改變。 拜登總統沒有公開放棄臺海危機時採取的「戰 略模糊」政策,但中國大陸對臺灣軍事採取360 度的包圍圈,使得「戰略模糊」的基礎產生動搖。 然而,「戰略明確」即使沒有說出口,拜登政府 基於烏克蘭戰爭學到的經驗,已注意到「戰略預 警」、「危機預防」的重要性,「不對稱戰力」 必須及早準備。 北京扣緊拜登政府承諾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 戰、不尋求改變體制、不尋求透過強化同盟關係 反中、不支持臺獨,無意發生衝突。北京應該也 知道美國這些承諾有前提,中方必須承擔和平協 商、避免武力威脅的義務。 中方批評美國的世界觀、中國觀、美中關係觀 出現嚴重偏差,但不能以為避用「印太」而使用 「亞太」字眼,強調「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 作共贏」,就可帶來戰略互信。即便雙方進一步 加強對話,重建互信仍需要很長的時間。 「拜登自美軍撤出阿富汗 後,不斷表達出兵協助臺 海防衛的意願。(圖/美 聯社)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