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83期

發行人語 過去3 年,由於氣候變遷與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飢荒率持續上升,與此同時,俄羅斯入侵烏 克蘭,導致兩個主要糧食供應國出口嚴重受阻, 使得世界不少地區的糧食危機更加嚴峻,也為全 球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戰事毀壞許多 耕地及農業的基本建設,造成未來相當長一段時 間糧食供應短缺和糧價飛漲的問題。根據資料顯 示,全世界將近60%人口處於糧食不足的困境。 聯合國今年3 月初就表示,俄烏戰爭對全球糧食 市場的衝擊,增添760 萬至1,310 萬人挨餓。 與此同時,我們見到許多國家在行有餘力時, 相繼投入對烏克蘭的協助與援助工作,形成人類 社會的正向循環,臺灣也一直參與其間。這段日 子以來,在愛心物資、捐款等人道援助層面,政 府及全民無不盡心盡力,彰顯臺灣人民的良善力 量。 另一方面,全球局勢瞬息萬變,尤其是東南亞 特別受到國際關注。2016 年以來首度由美國總 統主持的東協會議,以及拜登上任後首次出訪亞 洲,宣布推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與日 本、澳洲及印度領袖召開「四方安全對話」會談, 種種舉措揭示美國積極展現參與印太區域及國際 事務的決心,在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合縱連橫, 各國均密切注意其後續發展。美中競爭態勢也將 持續牽動臺美中三邊關係,臺灣除了增強抗壓 力,更要在外交、軍事及經濟領域厚植自身實力, 自信且堅定地因應臺海局勢的挑戰。 國際情勢風雲變化,不變的是我們追求兩岸和 平發展、互利雙贏的信念堅定不移。期盼中國大 陸當局能務實面對我政府的善意,善用理性溝通 對話、交流互動,共同建構良性和諧的兩岸關係。 從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世人看到戰爭極端 殘酷,以及戰爭之下沒有贏家的鐵證,和平才是 人類永久的目標,只有和平穩定的環境,人民才 得以安居樂業。 0 1

民以食為「天」,但很少人能預料到,在21 世 紀文明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這個「天」,卻搖搖 欲墜、岌岌可危。 極端氣候衝擊農作物生長已不是新聞,但疫情 與戰爭因素的疊加,卻使農作物的生產與分配急 遽惡化,讓人措手不及。去年7 月世界衛生組織 (WHO)發布新冠疫情爆發後的第一份全球評 估報告,直指2020 年全球食物不足的發生率接近 10%,超過23 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30%)無法 保證全年獲取充足食物。這還未算入今年2 月世界 兩大糧食出口國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戰爭,對全球 糧食供應造成的劇烈衝擊。 人類多年來發展出的「大量製造」生產型態與 「鼓勵購買」消費文化,加重環境的負擔,只能靠 人為的介入,力挽狂瀾。臺灣已有研究機構著手尋 找新的替代食物,對臺灣獨一無二的特有米糧「油 芒」寄予厚望;植物肉、仿生肉的發展,對減緩畜 牧業損害環境,有正面助益。中國大陸則開始鬆綁 基因改造作物,提高單位量產;同時,也大力研發 人造蛋白質與澱粉,使農民不再需要「看天吃飯」。 也有越來越多人自己當起農夫,在自家開闢「城 市菜園」,雖無法達到自給自足,卻可療癒身心、 帶來成就感,也有綠化城市的外溢效果。更重要的 是教育意義,「種菜方知農民苦」,唯有自己親自 栽種,才能體會食物的珍貴。 發展綠能是另一種拯救環境、間接保障糧食安 全的方法。然而,世界各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卻 陷入再生能源供給不足的困境。為避免強制轉換造 成的經濟休克,續航力強、電解水就能產生的「氫 能」,便成為中國大陸等國家的過渡方案。不過, 電解水仍需要耗能,「氫能」能達到什麼程度的減 碳效果,還需要時間觀察。 隨著產業的智慧化,遽增的電力需求成為中共 亟須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推出的「東數西算」 工程,概念在於將東部的數據引入西部計算,利用 西部的再生能源,供應龐大運算量所需的電力,同 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狀似完善的規劃,仍存在缺 乏晶片、建設速度趕不上需求速度的隱憂。 儘管如此,疫情加速智慧化與數位化發展,卻 是「回不去了」。不論是北京冬奧的「智慧餐廳」, 還是「線上博物館」,都是疫情下的產物。競爭激 烈的臺灣坐月子中心也與時俱進,推出智慧化感染 防控及照護,甚至進軍中國大陸,搶占少子化商 機。臺式服務的精緻化、專業化、人性化,讓大陸 民眾趨之若鶩、從業人員紛紛仿效。 另外,隱藏在臺灣鄉野間的諸多「隱形冠軍」, 默默專注於本業,多年來厚植實力,早已揚名國 際。不僅擦亮「臺灣」這塊招牌,也擴大臺灣的國 際影響力。 除了硬梆梆的製造業,臺灣的柔軟也深深影響 每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陸配宗菊梅、陸生光光來 臺多年,深刻體會臺灣的人文力量;廣州臺商協會 常務副會長陳啟安更充分體現臺灣人民的人文關 懷,許多協處個案背後,都有他溫暖的身影,幫 扶著需要協助的人們。海基會作為兩岸民眾堅強的 後盾,也與各地臺商協會密切合作,提供各種必要 的幫助,期許成為不確定的年代中,一股安定的力 量。 當「缺糧」 近在眼前 編輯手記 0 2 N o . 1 8 3 J u n e 交流

目 錄 0 3 勒緊褲帶—全球糧食危機撲面而來 中國大陸保糧三箭齊發—耕地、種業、 人造 全球糧食危機與臺灣糧食安全 中國大陸布局氫能產業之觀察 東數西算:產業、能源與地區發展的 觀點 由 CES 2022 看資通訊大廠布局 好看又好吃 兩岸「城市菜園」興起 臺式月子服務風靡中國大陸 你家就是博物館—兩岸博物館面對 疫情後的新局 AI 機器人服務生 增添餐飲新體驗 李昭旭 許瑛仁 楊明憲 翁芳柏 劉孟俊 許桂芬 吳泓勳 蔡敏姿 王建吾 李晨愛 0 5 0 9 1 3 1 7 2 1 2 5 2 9 3 3 3 7 4 1 焦 點 話 題 兩 岸 視 窗 09 N o . 1 8 3 2 0 2 2 年06 月號 發行人 / 詹志宏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劉克鑫 總編輯 / 彭顯鈞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536 號 網址 / www.sef.org.tw•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印刷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定價 / 新臺幣 100 元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 2156 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 1480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32

0 4 N o . 1 8 3 J u n e 57 45 股市名嘴在陸遭判刑案件之分析 與建議 蔡世明 5 3 財 經 實 務 文書驗證—結婚篇 林富誼 5 7 法 律 實 務 用愛心作艾馨 宗菊梅關心陸配 姊妹 急難救助三十餘載 陳啟安:過日子就是處處結好緣 林芳聿 曾秋英 4 5 4 9 人 物 傳 真 美麗的意外 陸生在臺灣解鎖自 由 隱形冠軍藏身彰化 專注本業 經營有方 光光 思雲 6 0 6 3 活 力 臺 灣 交流 目錄

讓每人擁有適足糧食權,是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 利公約》保障基本人權的重要一環,但人類似乎從未達 到這個理想目標。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 計畫署和歐盟共同發布的《2021 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 顯示, 55 個國家和地區至少1.55 億人陷入糧食危機級別 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年增加約2,000 萬人。當前氣候 變遷惡化、新冠肺炎疫情未息、俄烏衝突,使得全球糧 食危機益趨險峻,陷入饑餓的人口恐在短期內持續飆升。 氣候變遷惡化、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衝突,使得全球糧食危機日趨險峻,影響了大多 數國家的糧食安全。(圖/美聯社) 0 5 焦 點 話 題 俄羅斯侵烏加劇糧食短缺 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究,2011 年至 2020 年間,全球武裝衝突的數量增加大約50%。武裝衝突劇增必 然影響農業生產,今年2 月24 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舉,因雙 方都是糧食出口大國,讓全球糧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據美國農 業部2021 年統計,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共占全球逾4 分之1 小 麥出口,以及約2 成玉米和8 成葵花油出口。國際穀物理事會 (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 IGC)數據顯示,2020 至2021 年, 俄羅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出口國,烏克蘭排名第三,烏俄兩國合 計佔全球糧食出口22%。 文 / 李昭旭 勒緊全褲球帶糧食危機撲面而來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俄烏戰爭的爆發,影響農 業的種植生產和運輸, 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 機。(圖/美聯社) 0 6 往上走高。聯合國警告,隨著糧食貿易中斷、未 來耕種作物受阻,目前已創紀錄的糧價恐再暴增 22%,且戰事造成化肥、燃料成本飆升,屆時非 洲、中南美洲、中東、東南亞的中低收入國家將 首當其衝,影響甚鉅。 全球超過 23 億人吃不飽 非洲饑餓人數最多 2021 年7 月12 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 食計畫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佈《2021 年世界 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 第一份全球評估報告,其中提到:「2015 年前 後,饑餓現象已開始呈上升之勢。令人不安的是, 2020 年無論是從絕對數量還是占比來看,饑餓人 數都在急劇增加,增幅超過人口增速:據估計, 2020 年的食物不足發生率約為9.9%,高於2019 年的8.4%」。 報告也指出,疫情不只對個人、家庭收入造成 影響,且肉類、奶製品、穀物等食品更創下10 戰事影響所及,甘比亞、黎巴嫩、吉布地、利 比亞、突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等主要依靠烏克蘭小 麥進口的國家遭受嚴重衝擊。世銀表示,烏克蘭 小麥出口量占上述國家小麥進口量40%以上。埃 及高達80%的小麥依賴俄羅斯進口,短期內恐連 麵包都一塊難求。世界糧食計畫署(WFP)也示 警,該組織經管的小麥供應量近5成來自烏克蘭, 該國遭俄羅斯侵略以來,世界糧價飆漲,供應成 本劇增,將衝擊全球糧食安全。有「歐洲糧倉」 之稱的烏克蘭糧食庫存區遭俄軍狂轟猛炸,加以 農地耕種停擺,也逐漸陷入糧荒,烏克蘭總統顧 問烏斯登科(Oleh Ustenko)指出,國內糧食儲 備僅夠維持1 年,如今無法播種,將衝擊國內及 全球供應,造成烏克蘭甚至國際人道危機。烏克 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今年3 月22 日向義大利國會演說強調,俄羅斯侵略烏 克蘭將導致全球饑荒,此說並不誇張。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戰爭期間宣佈禁止穀物 出口,封鎖烏克蘭出海港口,糧食無法外運,導 致全球掀起一股糧食保護主義浪潮,匈牙利、阿 根廷、土耳其等國陸續宣佈禁止穀物出口措施。 糧食短缺隨之帶 來價格上漲,俄羅 斯入侵烏克蘭1 個月 後,全球小麥價格 上漲21%、大麥上漲 33%、部分化肥上漲 40%,漲勢驚人。糧 食上漲環環相扣,作 為小麥替代品的玉米 和大米市場價格因而

0 7 焦 點 話 題 年來最高價格,重創糧食供應及各國提供糧食援 助的意願。從饑餓人口分布來看,一半以上(4.18 億)的食物不足人群集中在亞洲;3 分之1 以上 (2.82 億)位於非洲;還有一小部分(6 千萬) 位處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非洲是饑餓人數增 幅最大區域,食物不足人數占總人口的21%,是 其他區域的2 倍以上。總體而言,超過23 億人 (占全球總人口的30%)無法保證全年獲取充足 食物。 疫情爆發迄今已延續兩年半,不只讓許多國家 農業生產受阻,交通運輸也深受影響,中國大陸 因採取清零政策,只要碼頭工人出現染疫,便立 即封港,例如深圳鹽田港及貨物吞吐量最大的寧 波舟山港都曾關閉,上海疫情在今年3月大爆發, 這個全球最大港口運轉旋即遲滯;美國及許多國 家因疫情也陷入塞港貨輪暴增的困境,導致糧食 價格飆升,委內瑞拉、葉門、阿富汗等30 餘國 因無法購得糧食,出現嚴重饑荒。 極端氣候持續惡化 饑荒有增無減 2021 年非洲馬達加斯加經歷長達40 年來最嚴 重的旱災,部分地區甚至連續4 年未降雨,飽受 乾旱衝擊,無法耕種,估計超過100 萬人面臨饑 餓威脅,是全球第一個因氣候變遷導致饑荒的國 家。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沒有貧富之差,已開 發或開發中國家,都遭受極端氣候帶來的旱澇之 災。 今年2 月28 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 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 組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指出,隨著氣候 惡化,更多原住民將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水和生物多樣性;愈來愈多證據指出,氣候變遷 衝擊許多依賴自然生態獲取食物的地區。 從2019 年以來的高溫天氣,有些國家爆發旱 災,美、歐乾旱頻繁,澳洲森林大火嚴重影響畜 牧業和農業。中國大陸則因2020 年及2021 年相 繼出現洪災及風災,糧食收成也受到衝擊。 極端氣候與人類長期破壞自然環境與大量排碳 密切相關,解鈴還需繫鈴人,只有全球各國共同 攜手才能有效化解這道難題。2021 年11 月在英 國召開的格拉斯哥COP26 氣候峰會,正是各國 因應氣候暖化承諾減碳的重要會議,近兩百個國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 許多國家飽受乾旱衝 擊,無法耕種。(圖 /擷取自bioGraphic twitter)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0 8 家談判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是好的開始, 後續就看各國落實減碳的決心。 中國大陸囤糧不手軟 推升國際糧食飛漲 中國大陸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世界最大糧食 進口國,每年進口超過1 億噸糧食,2021 年糧食 進口達到1.65 億噸新高。然持平而論,中國大陸 每年自產的糧食,尤其大米、小麥大多都能自給 自足,據中共農業農村部及海關總署數據,20192020 年度,稻穀年度總消耗量約為1.97 億噸,國 內稻穀年度產量約為1.99 億噸,產量仍大於消耗 量。 近年習近平一再強調糧食安全,「堅持中國 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對 內,今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比往年花更多篇幅強 調耕地保護,要求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產量 保持在1.3 萬億斤以上。 對外,大舉進口糧食,以2021 年為例,玉米 進口量較2020 年成長近兩倍,達2,835 萬噸,小 麥進口量977 萬噸,雙雙創下新高紀錄。稻穀及 大米進口量496 萬噸,也較2020 年成長68.7%。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美國農業部推算,2022 年 上半年中國大陸的糧食庫存在全球庫存量占比分 別是玉米69%、白米60%、小麥51%,換言之, 中國大陸人口占全球不到2 成,卻儲存全球一半 以上玉米和其他穀物。中共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 局今年2 月承認,當前糧食庫存總量充足,處於 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品種占總 庫存的比例超過70%。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2021 年全球糧食價格平 均年漲28%,創下10 年來最高紀錄,非洲饑荒 人數是8 年新高,饑荒主因是食品價格上漲。而 「廣積糧」是中國大陸當前糧食政策主軸,國際 間認為中國大陸是推升國際糧食價格的推手,目 前仍積極囤糧中。 糧食分配不均亟待解決 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因素,還包括以植物當燃 料的生質能源需求不斷增加。位於巴黎的國際能 源署(IEA)將現代生質能源描述為再生能源中 「被忽視的巨人」,預測未來5 年內將超過太陽 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然將土地轉而生產生質能 源,剝奪落後國家寶貴的農業土壤。為了減少糧 食與能源間的衝突,已有科學家建議各國政府限 制生質能源的規模。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民以食為 天」,饑餓不僅會讓人失去理性,也會導致政 權衰亡,古今中外社會動盪與革命都因饑餓而 起。目前全球對於氣候變遷已積極尋求因應之 道,但對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卻略顯消極, 亟待國際正視。

0 9 焦 點 話 題 1994年,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世 界觀察》雜誌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一文,預測到2030 年中 國大陸人口數量將達到約16.3 億,由於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 重,農地被工業化大量破壞,為了養活十多億人口,中國大陸 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由此引發糧價上漲,影響世界糧食供 應和生產。今(2022) 年3 月6 日,習近平參加全國政協團組會 議時則強調:「誰來養活中國?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 自己」。為此,中共近年積極保障糧食安全,可謂三箭齊發。 第一箭:耕地保護 力守 18 億畝耕地紅線 中國大陸耕地占全球7%,人口卻占全球約20%,要自己養活 自己,極具挑戰性。今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比往年花更多篇幅強 調耕地保護,嚴格考核地方政府的耕地保護,由中央和地方簽訂 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終身追責,這是過去中央 一號文件少見的嚴厲口吻。 中國大陸目前僅剩19.18億畝耕地,若持續以現今的速度減少,10年後將跌破18億畝 的紅線。(圖/美聯社) 文 / 許瑛仁 中國大陸保糧三箭齊發 耕地、種業、人造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1 0 中國大陸依土地品質高低把耕地分為三類: 1. 一般耕地」;2. 優質的「永久基本農田」;3. 高 產抗災的「高標準農田」。中共中央已規定「永 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今年一號文件 又要求「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產, 顯見耕地保糧為先。 為配合中央要求,現在各地開始掀起「復耕運 動」,然虛假復耕應付檢查的現象層出不窮,有 些地方甚至直接在嚴重污染的地面蓋上一層土, 就算「復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向來是中 共基層治理的隱患,而「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 能否確實揭弊,務實面對問題。 第二箭:種業自主 力防被「卡脖子」 2018 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中國大陸深刻感 受「卡脖子」技術的重要性,因此開始推動各項 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其中就包括種業自主。由 於種業是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具有戰略性意義, 且與習近平一再強調的糧食安全息息相關。今年 4 月10 日,習近在海南省三亞市種子實驗室考 察時特別強調,「種子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 習近平在2021 年12 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曾 強調「18 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18 億畝耕 地是中共自十一五規劃以來設立的「耕地紅線」, 若以2021年中國大陸全國糧食畝均產量387 公斤 (約774 斤)計算,要達到中共官方喊出的「糧 食產量穩定在1.3 萬億斤以上」,約需17 億畝耕 地,考量糧食需求持續增長,18 億畝紅線應退無 可退。 根據中國大陸2021 年8 月公布的「第三次全 國國土調查」,當前耕地面積約為19.18 億畝, 表面上守住了18 億畝的耕地紅線,但實際上仍 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旱地佔一半以上,旱地沒 有灌溉設施,主要靠天然降水,雖可種植玉米、 小麥,但只能靠天吃飯,單位產量受限。其次, 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 個省份 耕地面積佔全國40%,這些地區大都屬於一年一 熟的區域。第三,耕地坡度超過6 度便會發生中 度到重度不等的水土流失, 6 度以上的耕地佔了 23%。此外,過去10 年間耕地變成林地多達1.12 億畝,且地力普遍下降,2018 年化肥施用量是 1978 年的6.4 倍,但糧食產量僅是2.2 倍,退化 的耕地面積占比高達40%。 中國大陸開始推動 各項種植業自主性 的技術研發。(圖 /擷取自中國食品 安全網)

1 1 焦 點 話 題 無論是旱澇或風災、蟲害,都會對農作物帶來巨大的損害。 (圖/東方IC)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 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北京市隨後在4 月13 日提出方案,宣稱2022年要打造「種業之都」。 種業自主不僅出現在中共中央2021 年的第一 號文件;同年8 月13 日,中共國家發改委和農 業農村部也聯合印發《「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 工程建設規劃》,涵蓋農作物種業、畜禽種業、 水產種業等三方面能力的提升。中共海關總署數 據顯示,農作物種子進口最大量是蔬菜種子,例 如甜椒、番茄、茄子等蔬菜品種,80%至90%是 國外品種;此外,綠菜花、胡蘿蔔、菠菜等,對 外依存度也頗高。目前中國大陸希望用5 到10 年,把90%依存度降到50%。中國農業科學院 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也承認,菠菜、綠菜 花、胡蘿蔔、洋蔥等4 種蔬菜,對國外種子依存 度85%,甚至90%以上,是比較麻煩的事。 其實,就蔬菜口感而言,本土或國外品種差 異不大,主要問題在於國外品種抗病性更強、收 成率更高,這是中國大陸目前種業主要面臨的問 題,持續強化研究才能補不足、求自主。 除了加強種子關鍵技術的研究,官方對於基因 改造( 中國大陸稱之為「轉基因」) 技術也在近 年漸予肯定。過去美 國孟山都幾乎壟斷全 球種子基因改造市場, 2018 年6 月被德國拜 耳集團收購。中國大 陸基因育種始於1986 年,2010 年之後,政 策導向趨於審慎,基 因育種商業化陷入停 滯,直到2016年重啟; 2020 年12 月,中共中 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 強調種子問題,對基 因改造商業化是一大助力。 根據中國大陸《種子法》規定,基因改造種子 上市前需經歷安全正式獲批及種子審定上市兩個 階段,整體申請安全證書的週期長達3 至5 年。 拿到安全證書後,還需通過品種審定及獲得種子 生產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生產應用, 過程雖耗時且不易,但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 已從1996 年的170 萬公頃攀升2019 年的1.904 億公頃,年複合成長率達22.8%。目前自主研發 可食用的基因改造作物,只有木瓜,未來若能應 用至玉米、大豆等糧食品種,市場空間應會大幅 提升。 第三箭:人造蛋白質與澱粉 不再看天吃飯 「看天吃飯」是農民面對天災的無奈,在極 端氣候頻發的今天,要想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尤 其得之不易,無論是旱澇或風災、蟲害,都會對 農作物帶來巨大的損害。為了確保糧食供應與營 養來源的穩定性,正在大力研發人造蛋白質與澱 粉。 蛋白質是人體與牲畜所需的主要物質之一,主 要來源是肉類與大豆等食物,但不管是動物或植 物蛋白,都需要較長時間的生長週期。2021 年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1 2 中國大陸農村願意耕種的人口逐漸減少且高齡化情況 越趨嚴重。(圖/東方IC) 10月30日,中國大陸農業科學院發表研究成果, 用一氧化碳和氨水作為原料,經過優化與發酵技 術後,可將乙醇梭菌迅速轉化成蛋白。農科院飼 料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人造蛋白質是植物類 蛋白質效率的70 萬倍,例如大豆生長週期需要 數月,但人造蛋白質只需22 秒;1,000 萬噸的人 造蛋白質,相當於是2,800 萬噸的大豆,可節約 1 億畝耕地,且營養含量達80%以上,跟植物蛋 白相比,更容易消化,吸收速度快。 其次,中國大陸對於大豆高度仰賴進口, 2021 年進口大豆占總需求的85.5%,進口量為 9,652 萬噸,若應用人造蛋白質,一年最高可節 約700 億噸大豆的進口。此外,因人造蛋白質係 由一氧化碳轉化而來,可減少2.5 億噸的碳排放 量,有利環境保護。 不過,上述樂觀的看法也遭到挑戰。有論者 認為,現有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全都轉化為乙醇梭 菌蛋白,相當於2,800 萬噸大豆,不到大豆年消 耗量的4 分之1,為了人造蛋白質專門生產一氧 化碳,並不划算,因為乙醇梭菌蛋白只用於飼料 的蛋白質,人無法直接食用。 第二,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 化碳,一氧化碳的作用微乎其微,對碳中和助益 不大,目前農科院的成果實用性有限。但論者也 同意,此項技術真正的價值在於未來潛力,亦即 現在用氨水,未來能否用氮氣?現在利用一氧化 碳,未來能否用二氧化碳,甚至以氮氧化物做原 料?這是未來可以期待的後續研究。 澱粉方面,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聯合大 連化物所歷經6 年多的研究,透過耦合化學催化 和生物催化模組體系,成功構建出一條從二氧化 碳到合成澱粉僅需11 個步驟的人工途徑,並於 2021 年9 月24 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人工合成澱粉是在實驗室完成,比起植物透過 光合作用60多個步驟才能合成澱粉的複雜程度, 還有多項技術問題待克服。澱粉是人類飲食中最 主要的能量來源,廣泛存在於馬鈴薯、玉米、大 米等農作物中,也大量運用在食品、醫療、製藥、 造紙、紡織等產業。實驗室的成果若能真正走向 產業應用,不僅可解決全球糧食問題,且實驗主 要原料是二氧化碳,有利於減碳需求,可謂一舉 兩得。 誰來耕種是大問題 不過,不少大陸網民認為,人工合成澱粉就是 「水變油」的新型笑話,甚至笑說:「終於喝上 西北風了,以後大家都可以不用辛苦種田了,每 天打開嘴巴吃空氣就可以了。」然無論如何,這 次實驗的成果基本上還是獲得國際期刊的肯定, 接下來就看如何持續優化研究成果,最終達到產 業化的程度了。 綜觀中國大陸保糧三箭,除人造蛋白質或澱粉 外,耕地保護與種業自主,終究還是需要勞力投 入,但農村願意耕種的人口愈來愈少,中國社科 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曾共同針對「誰在種地」進行 問卷調查,結果受訪者中有69.6%的人不希望子 女和親屬務農,明確表示希望自己和自己後代繼 續務農的人只有9.6%。「復耕運動」能堅持多久? 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世界各國採取隔離、封城、居家 工作等措施,對農業生產與糧食供應造成直接影響。有 些國家管制糧食出口,加上碼頭作業延遲、塞港及航運 費用暴漲等因素,導致糧食仰賴進口國家的糧價持續上 漲,進口量也充滿高度不確定。加上本世紀以來異常的 氣候變遷,使糧食生產遭受衝擊,各國糧食的生產、出 口及進口情況明顯改變。糧食危機的長期風險值得關切, 並應妥善規劃確保糧食安全的策略。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重挫糧食的生產及出口供應,使國際糧價持續上漲。 (圖/美聯社) 1 3 焦 點 話 題 疫情、戰爭等 4 大風險加深糧食危機 面臨疫情、戰爭、能源、氣候等四大風險,如何維持糧食量足 價穩,對世界各國都是嚴峻的考驗。原本預估2022 年疫情逐漸 緩和,糧食的量與價可望恢復正常水準,然而2 月底俄羅斯與烏 克蘭爆發武裝衝突,雙方都是世界玉米及小麥的主要生產國及出 口國,戰爭重挫糧食的生產及出口供應,使國際糧價持續上漲。 全球臺糧灣食糧危食機安與全 文 / 楊明憲 ︵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 ︶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1 4 世界期末庫存方面,2021/2022 年略減為8.36 億噸,較2017/2018 年減少2.45%,世界庫存使用 率(stock to use) 則由2017/2018 年31.9%遞減至 29.7%。上述數據顯示世界穀物供應總量持續增 加,並未受到疫情及俄烏戰爭的影響。 但受到戰爭或天候影響,各穀物主要產國的產 量互有增減,例如目前預測烏克蘭的小麥,冬季 播種面積至少有 20%可能因為作物被直接破壞、 獲取途徑受限或缺乏收割作物的資源等原因而無 法收割,產量將低於5 年平均水平。對俄羅斯而 言,天候狀況有利於提高收成,小麥產量預計將 高於5 年平均水準。 2021 年國際糧價暴漲,並非國際穀物生產短 缺所造成,主因是疫情影響碼頭作業以及航運延 遲,戰爭加上禁運管制,加重世界各地的分配問 題。FAO發布3 月份穀物價格指數,創下1990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反映小麥和雜糧價格飆升, 主因是俄烏戰爭及俄羅斯的出口中斷,黑海地區 出口的預期損失加劇,全球小麥供應量大減,導 致3 月份世界小麥價格飆升幅度高達19.7%。 與此同時,油價也因禁運而暴漲,1970 年代及 2008 年就曾發生石油危機與糧食危機的共伴效 應,加深大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 眼前的疫情、戰爭、能源只是短期風險,疫情 還可能影響禽流感、瘟疫等動植物疫病,以及戰 爭衍生地緣政治的風險,能源由傳統的石油、天 然氣逐步朝向綠色能源、生質能源發展等因素, 都將影響全球農業生產及消費。 全球穀物供應總量持續增加 依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統計資料指出:2020/2021 年世界穀物產量 為 27.76 億噸,較2017/2018 年的26.94 億噸增加 3%,今年4 月所預測2021/2022 年的產量為27.99 億噸,顯示近年來世界穀物持續增產。 貿易數量也從2017/2018 年的4.23 億噸,持 續增加至2021/2022 年的4.69 億噸,增加幅度達 14%。貿易數量高於產量增產比率,顯示國際穀 物市場交易日趨熱絡。 糧農組織統計資料 顯示近年來世界穀 物產量持續增加中。 (圖/擷取自FAO FB)

1 5 焦 點 話 題 FAO表示今年3 月的國 際雜糧價格創下自1990 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圖 /美聯社) 分配問題加劇 國際糧價創下歷史新高 3 月份創下歷史新高的還有國際雜糧價格,玉 米、大麥和高粱價格都達到1990 年以來的最高 水平。由於對主要出口國烏克蘭的玉米出口預期 顯著降低,以及能源和投入成本上升等因素,造 成世界玉米價格環比上漲19.1%,連帶影響高粱、 大麥等其他雜糧的價格波動。 相對的,3 月份稻米價格指數與2 月份的水平 相比變化不大,甚至比去年同期值低10%,這是 因為國際稻米市場的生產、貿易、庫存數量均 有所增加,稻米的庫存使用率也持續提高,從 2017/2018 的35.3%增加至目前預測2021/2022 的 36.7%。 所謂的「糧食」,涵蓋五穀雜糧、蔬菜水果、 畜禽肉類、水產、乳品、油脂、糖,以及薯類。 農委會的糧食供需年報統計資料顯示,109 年以 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7%,相較於100 年的33.9%,下降2.2%;肉類自給率也減少,109 年為73.9%,相比100 年的82.9%下降許多。 雖然稻米自給率已提高至110.1%,但因國人 肉類及麵食消費量不斷增加,每年從國外進口黃 豆、玉米、小麥等大宗穀物數量仍維持在850 萬 噸左右,長年依賴進口之下,國內生產未見改善, 自給率持續下降。 臺灣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 力推大糧倉計畫 102年起配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 將生產硬質玉米( 即飼料玉米) 列為重點推廣之 進口替代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從102 年的8,350 公頃,到109 年倍增至16,212 公頃,近年來均維 持在15,000~16,000 公頃之間。為配合調整稻米產 業結構及活化農地政策,近年來政府透過「大糧 倉計畫」,推動稻田轉作甘藷、大豆、胡麻、蕎 麥、食用玉米、花生等雜糧,105 年雜糧面積含 硬質玉米為76,652 公頃,原本預計再增加3 萬公 頃,以突破10 萬公頃為目標,但是109 年雜糧 面積76,431 公頃,較105 年不增反減,顯示過去 推動擴大國產雜糧種植面積的措施仍有待精進。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1 6 「大糧倉計畫」未來可再配合政策擴 大推動範圍。(圖/擷取自蘇治芬 FB) 國際大宗穀物價格自103 年持續走跌,國內進 口玉米價格從每公斤12 元降低至6 元。不過, 政府補貼價差仍低於稻米保價收購支出,造成政 府補貼價差壓力沉重,難以支持擴大種植面積, 應考慮從財務支出結構的移轉來持續推動轉作硬 質玉米。 保障糧食安全:替代進口與替代消費 從長遠來看,為減少碳足跡、避免受到國際糧 價及運費影響,提高糧食自給率實有必要。尤其 近來國際穀物價格持續上漲,國內外價差已大幅 縮小,政府應大力支持種植國產雜糧。 糧食不只要確保短期的充分供應,也要透過生 產結構的調整以因應未來趨勢。強調糧食自給, 結合循環經濟,減少碳足跡並達到淨零排放,這 些都是要積極執行的方向。要提高糧食自給並保 障糧食安全,基本上採取兩個策略:替代進口、 替代消費。 替代進口是擴大國產雜糧 ( 硬質玉米、小麥、 黃豆) 的種植面積,政府推動的「大糧倉計畫」 只規劃於北部2 期稻作低產區、中部沿海再生稻 區、彰雲嘉高鐵沿線及地層下 陷區、南部雙期稻作區等,未 來可再配合灌區輪灌政策擴大 推動範圍,農委會已設定5 萬 公頃的飼料玉米種植目標,依 估算約可提供我國1 個月畜產 所需。 「大糧倉計畫」行動方案還包括建構代耕體系 及契作契銷、建立集團產區及採後處理中心、產 銷履歷及發展多元加工產品,規劃理念不錯,但 對農民的誘因或保障不夠。最近農委會推動結合 契作保價及保險保量概念的高粱收入保險,確保 參與高粱契作農民的收入,可思考結合雜糧收入 保險來推動擴大雜糧集團產區的面積。 替代消費方面,包括以循環經濟堆肥替代化 肥、禾豆科輪作減少肥料使用,以飼料米( 台中 秈17號)、甘藷( 台農57號) 替代飼料玉米使用, 以及用米穀粉替代麵粉、米食替代麵食等。研究 結果顯示,以陳米作為肉雞飼料之肥育效果並不 比玉米差,對於蛋雞的產蛋率、飼料效率與餵給 玉米無異。日本科學飼料協會的試驗報告指出, 糙米對肉豬之增重、飼料效率及飼養價值不遜於 玉米,也可獲得較佳肉質。依農委會畜產試驗 所研究,使用「臺中秈17 號稻米」取代飼料中 50%~75%玉米,效果與使用玉米飼料一樣好。 因此,若未來能推展米飼料替代玉米飼料,可望 提高飼料自給率,並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

1 7 焦 點 話 題 今年2 月4 日舉行的北京冬奧,中國大陸強調綠色氫能 與環境永續發展,並宣示達成碳中和目標的國家能源轉型 任務。延續2008 年北京奧運與2010 年上海世博會,分別 有3 輛燃料電池公車與196 輛燃料電池車示範運行,本屆 冬奧期間總共投放816輛燃料電池車,設置30多座加氫站, 由殼牌公司提供50%綠氫使用,不但呼應2021 年東京奧 運的氫能社會主題,中國大陸也藉此向世界宣告,氫能是 未來達成碳中和能源轉型的重要戰略產業。 北京冬奧使用氫燃料車進行人員運輸,實現「零碳」無污染排放。(圖/東方IC) 中國氫大能陸產布業局之觀察 文 / 翁芳柏 ︵ 元智大學機械系教授暨燃料電池中心主任 ︶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1 8 政策支持是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 力,相較於鋰電池電動車成熟的產業規模,燃料 電池車處於示範驗證與初期市場階段。2020 年 起調整政策,補助對象由物流車轉往公車與專用 車,2021 年中國大陸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為 1,881 輛,增長25.7%;截至2021 年底,中國大 陸的燃料電池車近9,000 輛,累計建成加氫站240 座,同時間國際間燃料電池車約為35,000 輛,加 氫站約500 站。預估2022 年,中國大陸的燃料電 池車銷售或示範專用車,將達到約1 萬輛規模。 中國大陸近年來除了投資歐美的氫能與燃料電 池公司,產業界也引進國外的產品與技術。2020 年1 月北京地區的燃料電池企業引進豐田汽車公 司主導的共同開發車用燃料電池系統,吸引北京 億華通科技、北京汽車集團、中國第一汽車集團、 東風汽車集團、廣州汽車集團等5 家企業共同參 與。2021 年1 月,韓國現代汽車於深圳獨資設立 燃料電池量產工廠與研發中心,自2022 年起年 量產 6500 輛現代NEXO燃料電池車。 支持燃料電池車產業 滿足商用需求 在大規模產業投資與補助政策下,中國大陸鋰 電池電動車產業發展已趨成熟,但鋰電池電動車 無法滿足車輛運行距離與時間較長的長途公車、 物流車等商用領域需求,企業與政府單位轉而尋 求其他新能源技術。2016 年廣東國鴻氫能公司、 2018 年上海重塑能源公司分別推出燃料電池公車 與燃料電池物流車示範營運;2018 年6 月,中共 總理李克強特地參訪日本豐田公司的燃料電池汽 車,再度開啟中國大陸對燃料電池車產業發展的 重視。 推動新能源車發展過程中,由於燃料電池技術 與產業尚未成熟,中國大陸長期欠缺推動燃料電 池車的執行策略與目標,也沒有產品補助政策。 2019 年,中央政府提出每輛燃料電池車運行3 萬 公里後,可獲得80萬至200萬臺幣的獎勵補助, 各地方政府也提出1:1 的配合補助政策,對照當 時的燃料電池車成本價格,政策補助幾乎達到 100%。 中國大陸鋰電池電動車產業發展已趨成熟,但還是無法滿足車輛運行距離與時間較長等需求。 (圖/擷取自2022海口國際新能源汽車展覽官網)

1 9 焦 點 話 題 氫能長續航的能源優 勢,被認為是實現碳中 和的重要方案之一。 (圖/東方IC) 與前期物流車為主的車型結構不同,2021 年燃 料電池專用車車型結構以牽引車和自卸車為主。 物流車車型進一步豐富,覆蓋廂式運輸車、保溫 車、冷藏車等短途轉運和城市配送車型;環衛車 以洗掃車、灑水車、多功能抑塵車、車廂可卸式 垃圾車等零星測試和驗證應用為主。燃料電池汽 車示範應用政策明確後,以商用車為重點發展方 向成為共識,主流商用車企業對中重型燃料電池 專用車的佈局進程逐步加快。 氫能長續航 減碳重要替代方案 氫氣在自然環境下,一般是以碳氫的石化能源 或與氧氣結合的水分子型態存在。氫能是最佳的 能源也是石化與再生能源的中介,氫能重卡大載 重、長續航、加氫快等優勢明顯,被認為是重卡 領域電動化實現減碳的重要替代方案。在碳中和 的能源轉換過程中,不能缺乏氫能的使用。這也 是目前世界各國的碳中和路徑圖中,無法脫離國 家氫能政策的減碳貢獻。 2019 年「十四五」的氫能產業策略規劃與《中 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指出,氫能定將 成為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50年, 氫能在能源體系中的佔比約為10%,氫氣需求量 接近6000 萬噸,年經濟產值超過12 萬億元;全 國加氫站達到1 萬座以上,交通運輸、工業等領 域將實現氫能普及應用,燃料電池車產量達到每 年520 萬輛,固定式發電裝置2 萬台/ 年,燃料 電池產能550 萬套/ 年。 新戰略車 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並列 2020 年9 月21 日,中國大陸公佈,將取消燃 料電池車(FCV)的補貼,改為向開發核心技術 的企業給予獎勵資金的制度,顯示純電動汽車 (EV)的開發與海外企業展開激烈競爭。雖然燃 料電池車尚未普及,但中國大陸計劃把燃料電池 車定位為與純電動汽車並列的新一代戰略汽車, 力爭確保掌握開發競爭的主導權。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2 0 避免使用核能發電的減碳策略,或許能促使中國大陸提早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圖/美聯社) 政策發佈後,各地積極組隊申報示範城市群, 經專家評審, 2021 年8 月底,中共財政部等5 部委同意首批京津冀、上海、廣東燃料電池汽車 示範應用城市群啟動實施。同年12 月,河北和 河南城市群也啟動實施,五大示範城市群最終落 地。 2022 年3 月23 日,中國大陸發佈《氫能產業 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明確氫能 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部署氫能產業發展的目標 任務,強調氫能產業創新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 關鍵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持續提高燃料電池 可靠性、穩定性和耐久性。2025 年的產業目標, 將獎助示範區產業有5 萬輛燃料電池車營運,年 產量10 至20 萬噸的綠氫使用,建置足夠五大示 範園區使用的加氫站。 中國大陸在減碳過程中,氫能將與再生能源、 鋰電池電動車儲能,扮演相輔相成的角色。電動 車內需要氫能與電能融合,在發電應用上,氫能 也能替代石化能源的儲能任務,作為再生能源的 穩定角色。 氫能與再生能源相輔相成 替代石化能源 氫能的減碳貢獻不只在於發電與車用,還可替 代石化能源的使用。尤其是來自於再生能源的綠 色氫能,不使用石化燃料能源的生產,被視為邁 進碳中和的重要環節,這也是歐美國家重視綠氫 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當前中國大陸氫能產業的重點在車輛產業的減 碳應用,車用能源主要來自大量進口石油,若能 發展替換石油的電動車產業,可以達成減碳與能 源安全。在發電方面,能源價格導致中國大陸目 前的發電幾乎集中在燃煤發電與再生能源使用, 或許再過10 到20 年後,中國大陸的人均GDP 接近歐美國家時,在發電配比上,才能提升較貴 的天然氣與核電使用,進一步提升再生能源及氫 能的配比。這也是中國大陸達成碳中和目標,比 歐美國家晚10 到20 年的主因。若能藉由燃料電 池車的氫能發展,快速地降低綠氫的發電成本, 避免使用昂貴的天然氣與核能發電的減碳策略, 直接進入零碳排的氫能發電,或許可幫助中國大 陸提早實現淨零減排之目標。

2 1 焦 點 話 題 「東數西算」工程是中國大陸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 水北調」等全國性資源、能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後的另一國家級戰 略工程。研判將對加快推進數位基礎設施建設、落實碳達峰碳中 和要求、統籌東西部協調發展等產生深遠意義。「東數西算」中 「數」指的是數據,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娛樂線上場景的不斷 擴展,由此產生大量的數據。隨著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快 速發展,傳統的存儲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數據存儲器不 但能存,更要會計算,這個存儲器叫做「算力中心」,強調「運 算能力」。 隨著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科技快速發展,傳統的存儲功能已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圖/擷 取自Modern China FB) 「東數西算」建構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 2020 年12 月23 日,中國大陸發布《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 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整體建設思路、體系構成、基本要 求、發展方向。在《指導意見》基礎上,2021年5月24日再次聯合發布《全 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建設全國一體化算 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發展數據中心集群,引導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 綠色化發展,後續將根據發展需要適時增加節點。 文 / 劉孟俊 ︵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 ︶ 東數產西業算、:能源與地區發展的觀點

交流 N o . 1 8 3 J u n e 2 2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綠色數據中心 白皮書2020》指出,近年來中國大陸數據中 心能效水平不斷提高,超大型數據中心平均 電能利用率(PUE)為1.46。數據中心能耗總 量的成長速度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主因 是數據中心建設規模成長速度較快。 數據中心作為算力基礎設施,電力負載和 能源消耗高,從數據中心運營成本(OPEX) 來看,電力和折舊成本占總運營支出的比重 達70%以上,而電力成本占比高達57%,主 要電力消耗來自資訊科技設備(50%)、冷卻 系統(35%)、配電、照明和其他消耗。 進一步而言,市場規模和需求持續成長, 相關能耗比重將不斷上升。按《「十四五」 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2025 年數位經 濟核心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要從2020年7.8% 上升至10%,數位經濟要進入全面擴展期。 數位經濟發展離不開數據中心的建設,但這 也為節能、碳減排帶來巨大壓力。中國大陸 生態環境部預計,2025 年國內數據中心機架 規模將達到759 萬架,較2021 年成長40%; 能源消耗總量較2021 年增加62%,約占全社 會用電量4%;碳排放占全國的比重接近2%。 目前「東數西算」工程將透過「貴州、內蒙古、 甘肅、寧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成渝」等8 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規劃 10 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國家樞紐節點的任務將 引導東部數據中心集約化發展以及西部數據中心跨 越式發展,引導和發展東部數據中心向西部電力資 源豐富地區及距離適當的一線城市周邊地區集聚, 形成建構數據中心、雲端運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 型算力網路體系。 新型數據中心是指以支持經濟社會數位轉型、智 慧升級、融合創新為導向,以5G、工業互聯網、 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應用需求為牽引,彙聚多個 中繼數據資源、運用綠色低碳技術、具備安全可靠 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務、賦能各行業應用的新型 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主體為數據中心相關行業核心 企業,支持發展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內容 聚焦建設綠色低碳數據中心,以及提高網路服務品 質、算力調度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 憂數據失衡 平衡產業、能源與區域發展 從中國大陸現有數據中心分布來看,人口密集和 經濟優勢地區,例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 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能源相對短缺地區,機架數 量占比超過60%。相對的,西部地區、經 濟弱勢地區反而能源富集,其機架數量僅 占比約10%。按未來5 年自然需求和複合 成長率測算,若政策不加以引導,東西部 數據中心布局將進一步失衡。 2021 年中國大陸全國數據中心能源 消耗達2,166 億千瓦時,較2020 年增加 44%,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6%;二氧化碳 排放量約1.35 億噸,較2020 年增加3,915 萬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14%。 中國大陸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將東 部發達地區的各項數據,傳輸到西部算 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運算、存儲。(圖 /東方IC)

2 3 焦 點 話 題 建構一體化算力供給體系 中國大陸「東數西算」工程布局上,京津冀、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國家樞紐節點, 符合新型數據中心的發展條件,發揮市場、技術、 人才、資金等優勢。相對的,貴州、內蒙古、甘 肅、寧夏等國家樞紐節點,發揮氣候、能源、環 境等優勢,發展高可靠、高能效、低碳數據中心 集群。至於節點以外地區,建設服務該地區業務 需求的數據中心,加強對數據中心綠色化、集約 化管理,打造具地方特色、服務本地、規模適度 的算力服務。同時,加強與鄰近國家樞紐節點的 網路聯通。 Bloomberg 及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數據 中心投資項目比重分布,包括:(1). 資訊科技 (IT)設備占50%左右,其中伺服器占69%,網 路設備占11%,安全設備占9%,存儲設備占6%, 光模塊等占5%;(2). 土建工程占25%左右, 其中柴油發電組占23%,電力用戶站占20%,不 斷電系統占18%,配電櫃、冷水機組分別占8%, 空調占7%左右;(3). 其餘15%為動力環境、 10%為系統集成等。 數據中心大多分布在人口密 集的中國大陸東部。西部地區 資源充裕,可再生資源豐富, 具備承接東部數據需求的潛 力。(圖/擷取自BigData of GuiYang twitter) 「東數西算」工程優化東西部互聯網路和樞紐 節點間直連網路,發展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數 據中心集群,提升數據供給品質,優化東西部互 聯網路和樞紐節點間直連網路,擴展算力成長空 間,協調大規模算力部署與土地、用能、水、電 等資源可持續發展。透過雲網協同、多雲管理等 技術構建低成本的一體化算力供給體系,重點提 升算力服務品質和利用效率,打造全國性算力保 障基地。 東數西算可能效果與風險 一、中國大陸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應「共同富 裕」。「東數西算」工程隨著中國大陸持續完善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數位經濟在其區域經濟發 展的比重將不斷成長,而算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核 心動力,其分布特點或將成為影響地方治理改革 的重要因素。若中國大陸各大數據中心集群順利 建置,應可形成以數據要素流動為紐帶的東西部 協調發展新格局。西部經濟弱勢地區可藉由數位 治理服務,吸引各地數位經濟相關企業投資,進 而縮小東西部數位治理能力差距,以及全國各地 的數位化發展進程差異。 二、加速中西部地區數位經濟產業鏈高端發 展。研判「十四五」規劃期間,8 大樞紐節點及 10 大集群周邊地區將聚焦電腦、通訊、光電器 件等設備製造以及基礎軟體、綠色能源製造等產

RkJQdWJsaXNoZXIy MjQwMz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