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81期

金牛辭歲、福虎生豐,祝福《交流雙月刊》的 讀者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事業豐收。 海基會《交流雙月刊》已走過30 個年頭。30 年對一個人來說,是成熟立身的過程;對一本刊 物而言,是日新又新、堅持不輟的展現。過去30 年,我們依當下時空環境及兩岸關係設定編輯方 向;配合時代脈動,聚焦社會關注的議題;蒐羅 兩岸流行風潮,對比各自展現的面貌;探尋台灣 活潑可敬的生命力,傳揚義行善舉;走訪在臺相 夫教子的陸配,為兩岸社會注入正能量。多達 180 期的內容,匯聚無數作者的心血,是兩岸互 動歷程中深具意義的積累。 從今年開始,《交流雙月刊》邁入第31個年頭, 我們將更加聚焦中國大陸情勢及兩岸事務,引領 讀者深入相關發展動態。而在海基會《兩岸經貿 月刊》朝電子化發展之際,《交流雙月刊》同步 新增「財經實務」專欄,請專家學者針對中國大 陸最新財經政策法規,進行實務的解讀分析,期 盼助益在陸努力打拼的臺商朋友。「人物傳真」 專欄將擴增介紹文教界、產業界、法律界,乃至 各領域的領袖人物,傾聽他們對兩岸各領域發展 的獨到見解。同時增加「政策小幫手」專欄,增 進讀者對兩岸相關政策措施的認識。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迄今,已經歷時兩年有餘, 在7 百多天的日子裡,全球歷經一波波驚慌、焦 慮、無奈等各種負面情緒,貨物運輸遲滯、實體 經濟面臨嚴峻考驗、通膨危機蠢蠢欲動、變種病 毒來勢洶洶,可謂人類首度面臨的全球性及長期 性試煉。 另一方面,世界格局益趨複雜,外交上的合縱 連橫、軍事上的演訓對抗、經濟上的洗牌重組、 價值觀的競爭抗衡等,都出現新的變化。臺灣 處於這波大浪潮的核心地位,除了必須增強抗壓 力,更要在外交、軍事及經濟等領域厚植自身實 力,才能屹立不搖,自信而堅定地因應臺海局勢 的風風雨雨。誠如蔡總統在今年元旦文告所宣示: 「面對疫情下的經濟新情勢,兩岸有各自的挑戰, 也有各自對人民的福祉,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同 時,我們雙方也共同肩負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責 任。」 海基會31 年來站在服務兩岸人民的第一線, 面對兩岸關係跌宕起伏,深信唯有立穩對等尊嚴 的互動基礎,才能擴大交流對話、深化合作機制、 確保人民權益。借引今年初海協會會長張志軍的 新年賀詞提到海協會「盡心竭力為兩岸同胞排憂 解難」,我認為努力用心維護兩岸人民權益與福 祉是雙方共同的責任,我們企盼兩岸兩會面對疫 情干擾,能持續合作營造兩岸人民安居樂業的良 好環境。 「鑑往觀舊頁,知來展新篇」,新年伊始,《交 流雙月刊》將以新風貌持續為讀者提供服務,希 望舊雨新知持續給我們支持與指教。 發行人語 0 1

眾所矚目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6),去年11 月在充滿爭議聲中落幕。作為 2015 年《巴黎協定》後的首次評量,縱使會上締 結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原「逐步淘汰」化 石能源的承諾改為「逐步減少」,被譏過於軟弱, 但COP 26 仍傳達一個不爭的事實:煤炭時代正 在走向終結。 只是,去年冬天許多國家經歷的能源危機,顯 示透過能源轉型挽救氣候變遷,付出的代價遠超 乎我們想像。對企業來說,為減碳而限制煤炭及 石油等化石能源供應,導致化石能源價格飆高, 企業無力招架;對個人而言,必須承擔企業轉嫁 生產成本帶來的通貨膨脹。一個宜居的「未來」, 是以能源變貴、物價齊漲的「現在」為代價。 不過從正面看,能源轉型亦是思維轉變的契機。 能源變貴正可培養人們節能習慣,物價上漲反而 讓人們更加「惜物」。大量製造、過度消費的時 代已經過去,物質的干擾一旦降低,精神層面將 更加豐富,有助於產業走向精緻化的臺灣,更聚 焦在事物本質上,探索出綠色經濟成長新模式。 海基會長期服務臺商,在關注能源轉型的同 時,也關心臺商經營處境。綠色供應鏈與碳交易 對臺商雖有挑戰,但碳市場提供的新機會亦待臺 商挖掘;科技部的TTA(臺灣科技新創基地)平 臺,幫助臺商利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製程 創新優勢,將研發中心設於臺灣,加速企業數位 轉型,在綠色趨勢下,找到自己的一片新藍海。 兩岸加入WTO迄今20 年,這20 年間,一個 貨物自由流通的市場並未實現,反而是區域主義 加劇,FTA盛行,對未加入者產生排擠效應。臺 灣力圖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 定)突破困境,中國大陸則是利用FTA搭配「一 帶一路」,擴大經貿影響力。 不論是WTO還是FTA,欲融入世界經貿體 系,兩岸都必須面對開放市場後的轉型陣痛。越 來越多年輕人回鄉務農,便是中國大陸經濟轉型 的反映;對田野等農村題材的嚮往,則凸顯大陸 年輕人對城市「內卷化」競爭的厭倦。尤其,中 國大陸為因應「未富先老」延遲退休年齡,阻礙 年輕一輩的升遷管道,年輕人轉向虛擬世界尋求 安慰,虛擬偶像當道或許是順理成章的結果。而 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抑鬱的人們,成了 社會的隱患,中共借重「朝陽群眾」、「西城大 媽」等群眾組織防治,或許達到一定程度的維穩 目標,卻也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兩岸文書驗證」為海基會重要業務,更攸關 無數往返兩岸民眾的權益,但多數人對為文書公 證把關的「公證人」很陌生。本期一大亮點是邀 請高雄地區公證人公會伍婉嫻理事長分享踏入這 行的機遇與工作甘苦,娓娓道來毫不保留,我們 有幸了解這個全臺只有200 多人的特殊行業。 無論大環境如何改變,兩岸民眾始終是海基會 最重視的一群。臺商、臺生、陸配、陸生,海基 會兢兢業業,給予「娘家」般的支持。一如眷村 菜喚起舌尖上的記憶,海基會也期盼透過無微不 至的關懷,讓兩岸民眾想起家的溫暖。 綠能 IN 煤炭 OUT 編輯手記 0 2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交流

目 錄 0 3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實質進展與爭議 中國大陸能源結構的轉變與挑戰 因應減碳挑戰 臺灣能源轉型漸成 日常 從「朝陽群眾」看中共基層治理手段 中國大陸延後退休年齡對勞動市場的 影響 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對中國大陸臺商之機遇與挑戰 兩岸加入 WTO 二十年之解析 假作真時真亦假—虛擬網紅當道 嚮往田野—中國大陸農村題材正夯 吃上一口眷村菜 勾起兩岸味蕾的連結 溫麗琪 鄭伊庭 譚瑾瑜 吳姿賢 許向榮 葉珊南 金惠珍 劉大年 言庭舒 賴錦宏 李仲維 0 5 0 9 1 3 1 7 2 1 2 5 2 9 3 5 3 9 4 3 焦 點 話 題 兩 岸 視 窗 09 N o . 1 8 1 2 0 2 2 年02 月號 發行人 / 詹志宏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劉克鑫 總編輯 / 彭顯鈞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陳慧瑜、高蓓蓓、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536 號 網址 / www.sef.org.tw•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印刷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定價 / 新臺幣 100 元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 2156 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 1480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37

0 4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綠色供應鏈及碳交易對臺商企業 的挑戰與因應 為兩岸文書公證把關— 高雄地區公證人公會伍婉嫻理事長 海基會帶領陸生 「趣彰化、遊高雄」認識臺灣 海基會關懷金門陸生 辦理各校陸生輔導人員座談 屏東好好:大陸臺商投資臺灣 參訪活動紀實 秋冬訪「金」 溫暖妳心 石信智 葉建麟 黃韻如 許力仁 葉耀嵐 林秉澔 4 7 5 1 5 9 6 1 6 3 6 5 財 經 實 務 人 物 傳 真 海 基 會 活 動 58 65 TTA 助臺商創新轉型、鏈結國際 張至輝 5 5 活 力 臺 灣 交流 目錄

0 5 焦 點 話 題 2021年底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 26)受到全球矚 目,其決策和共識將成為2030年的永續發展重要關鍵。 在峰會舉辦前夕,聯合國環境署發布《2021 排放差距報 告》,證實各國所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與碳中和承諾, 遠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更直指即便各國氣候 承諾得以履行,全球至本世紀末以前仍將升溫2.7℃。在 這樣的背景下,人類的經濟活動勢必將受到非常大的轉 型壓力。 甲烷減排成各國氣候政策重點 溫室氣體排放遲遲無法有效降低,既然甲烷為僅次於二氧化碳 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且甲烷會產生另一溫室氣體─臭氧,不但造 成嚴重空氣污染,亦使人類容易罹患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各國 即鎖定以甲烷減量為進一步的目標。 COP 26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承諾減少使用煤炭、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源協 助適應氣候變遷。(圖/歐新社) 文 / 溫麗琪 ︵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 鄭伊庭 ︵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輔佐研究員 ︶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 實質進展與爭議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全球甲烷承諾」 目標是在2030 年 以 前, 將 全 球 甲 烷排放量降至比 2020 年水準減少 30%。(圖/歐新 社) 0 6 正式結束,改由《巴黎協定》接手做為全球氣候 管理的依據時,便會面臨碳交易市場機制在銜接 上,許多應調整與修改之處: 一、碳權重複計算 在《京都議定書》的碳權交易機制中,存在 賣方售出及買方購買之碳權,可否計算成為雙方 減碳成果的爭議,而COP 26 達成協議,未來碳 權不可重複計算,即碳權只能作為買方之減碳成 果,販賣碳權國家不可再將賣出之碳權作為自身 的減碳成果。 二、歷史碳權如何認定 《京都議定書》下的國際碳市場機制累積許 多品質不一的碳權,若將這些歷史碳權全數納入 《巴黎協定》碳市場機制,可能重挫碳價市場, 無法帶動減碳效果;所幸在COP 26氣候峰會上, 各國已決議2013 年1 月1 日後所認證之碳權, 才能在國際碳交易市場流動,解決了歷史碳權認 定的棘手問題。 在歐盟及美國聯手號召下,人為甲烷排放佔比 超過50%的111國簽署「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倡議,承諾2030 年要將甲烷排 放量減少30%(與2020 年相比),若所有國家 皆採取行動達成此一目標,將可於2050 年以前 避免升溫0.22° C、2030 年以前每年避免20 萬5 千人因呼吸和心血管疾病而過早死亡。 「全球甲烷承諾」是各國元首第一次共同針對 甲烷減排做出承諾,雖然中國大陸、俄國、印度 等甲烷排放大國並未參與其中,但也顯示甲烷管 制將成為國際氣候政策重點,對於氣候變遷減緩 具有重要貢獻。 全新碳交易市場已然成形 136 個國家承諾2050 年碳中和,各國紛紛推 出綠色新政,其中碳交易最受矚目,不僅影響未 來企業的成本負擔,也啟動未來新經濟的面貌。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最重要的進展是針對延宕多時 的全球碳交易市場規則達成決議,原因在於《京 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存在國家減碳責任認 知不一致的問題。因此,2020 年《京都議定書》

0 7 焦 點 話 題 金融聯盟承諾2050 年前 協助世界經濟體達到淨零 碳排。(圖/擷取自中國 日報 FB) 金融聯盟提供 100 兆美元 助全球淨零排放 在COP 26 氣候峰會上,世界金融體系破天荒 為氣候變遷做出重大承諾,成員數逾450 多家金 融公司(包括銀行、保險公司、退休基金、資 產管理公司、出口信貸機構、證券交易所、信 用評等機構、指數編撰公司、會計事務所)、 總資產超過130 兆美元的「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 盟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Gfanz),宣布在2050年前提供100兆美元資金, 協助世界經濟體在2030 年前達成減排50%、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並於後續每年報告進展情 況及資助對象的排放量、每5 年重新檢視目標, 為民間金融機構共同落實永續金融、加速產業邁 向淨零,立下重要里程碑。 為使金融機構對於實現淨零排放的投資路 徑更加明確,「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於 COP 26 期間發布《淨零融資路徑報告》(Net Zero Financing Roadmaps), 明 確 指 出2050 年 全球淨零碳排目標需要125 兆美元氣候資金的投 入,而2021 ~2030 年,民間金融機構至少須投 入32 兆美元氣候資金,才能讓世界走在淨零排 放的軌跡上。報告亦從投資主體、投資地區,以 及投資產業等方面進行需求評估。 投資主體方面,民間金融機構的參與將會是實 現淨零目標的關鍵,在淨零碳排所需的125 兆美 元氣候資金中,約可貢獻70%的資金(約88 兆 美元);報告也指出,政府政策、法規、市場建 設、公共投資等支持手段,帶動私人資金的投入 亦具有重要影響,從2021年到2030年,每年1,100 億美元的公共混合融資,將能帶動3,000 億美元 私人融資的投入。 投資地區方面,為達2050 年全球淨零碳排目 標,未來10 年32 兆美元的私人融資資金按地區 應分配如下:亞太地區(13.6兆)、歐洲(6.6兆)、 北美(5.9 兆)、非洲(1.7 兆)、中南美洲(1.5 兆)、中東(1.2 兆)、歐亞大陸(0.9 兆)、尚 未分配到任何區域(0.6 兆)。 投資產業方面,報告亦指出未來10 年32 兆美 元的私人融資資金,應導入電力業(16 兆)、運 輸業(5.4兆)、建築業(5.2兆)、工業(2.2兆)、 低碳燃料(1.5 兆)、農業、食品和其他土地利 用(1.5 兆)六大重點產業部門。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0 8 消弭爭議與疑慮將是轉型關鍵 2020 年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有許多重要進展,然 在執行上仍面臨許多爭議與疑慮。首先,碳排放 交易目的是透過市場機制以量制價,讓企業負擔 減碳成本,進而提高減碳誘因,然而,這種購買 碳權作為本身減碳成果遭受許多批評,且相關執 行細節尚未擬定,也為排放交易市場增添不少阻 力與不確定性。 另外,各國元首共同對甲烷減排做出承諾,是 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一大進展,然在實際執行層 面上,未提出具體路徑與措施,如何持續追蹤各 國減量成效,最終能否達成目標,仍有待觀察。 最後,民間金融機構聯合宣布提供100 兆美元 助全球淨零排放,意味永續資金已逐步到位,然 而如何認定哪些投資標的是永續的、如何確保永 續資金確實流入永續領域,目前全球沒有一致的 標準與程序,容易造成企 業「漂綠」,對永續金融 的發展造成傷害。 兩岸的因應作為 在淨零碳排趨勢下,未 來環境表現會影響到產業 的競爭力,臺灣雖非聯合 國一員,不受聯合國氣候 政策的規範,為了與國際 接軌、維持經濟競爭力, 我國仍有許多必要執行的 政策,例如建置碳排放交 易機制以避免碳邊境調整 機制的成本負擔。透過碳 權排放交易以達成碳中和 已成各企業未來不得不然 的手段,而排放交易市場 是國際公認最公平且有效的減碳政策,中國大陸 也在2021年6月建置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我國應即早規劃因應市場的需求,同時展開碳排 放交易機制及碳費訂定,促使企業積極轉型,達 到減碳成效。 再者,國際間能源政策多朝向再生能源政策 發展,歐盟國家向100%的目標建置,中國大陸 再生能源的建置容量已達40%。這次會議中,甲 烷減排成為繼減碳後另一重要國際趨勢,我國身 為天然氣進口國,對甲烷排放責任更無法置身事 外,因此,政府需隨時掌握國際甲烷管制政策, 作為相關政策擬定的參考。 最後,在「永續金融」趨勢下,資訊揭露是 未來影響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及氣候議題是否緩 解的關鍵因素,政府應即時掌握國際資訊揭露規 範,鼓勵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進行資訊揭露的 準備,包含盤查、認證等相關工作,提升企業在 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0 9 焦 點 話 題 中國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崛起、成為 世界製造工廠的同時,亦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地區。 在2021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做出逐步取消 對煤炭和化石燃料補助以及降低化石燃料相關投資的共 識下,中國大陸已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 到峰值,以及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承諾,十四五規劃則 提出至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需較2020 年降 低18%的目標,並要求各省市積極應對。 2021 年10 月底公佈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 書》中,除強調上述目標外,也提出到2030 年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初次能源消費比 重達25%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 年增加60 億立方公尺,以及 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 億千瓦以上等目標。 中國大陸半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電力生產相關。(圖/美聯社) 文 / 譚瑾瑜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 中國大陸能源結構的 轉變與挑戰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1 0 進口量逐年增加,2020 年中國大陸原油進口量為 5 億4,239 萬噸,較2019 年增加7.3%,其進口金 額達1,784.53 億美元;同期間煤炭進口量為3 億 399 萬噸,相較於2019 年增加約1.5%,其進口金 額達202.87 億美元。 基於能源安全考量,中國大陸透過走出去戰略 進行石油跨境投資及併購,也有所斬獲,2004 年 起建設戰略石油儲備基地,迄今預估存油量90 天左右,已具備調節原油價格能力,2021 年9 月 首次釋放戰備儲油調節市場價格,中國大陸已成 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地區。即便如此,中國大 陸的原油消費高度仰賴進口仍是事實,2020 年原 油消費量較2010 年成長5 成,同期間原油進口 量更增加1.28 倍。 為達到「減碳」及「減少對外依賴」的雙重目 標,中國大陸逐漸降低煤炭的比重,提高乾淨能 源的比重。煤炭從2010 年佔能源總生產量比重 高達76.2%的高峰後,逐漸降低至2020 年煤炭 佔初級能源生產總量的67.6%。與此同時,在水 想要達上述節能減碳目標,中國大陸能源消 費結構須更大幅度調節,此亦體現近期嚴格執 行、收緊「能耗雙控」政策,針對能源消耗的總 量、強度等兩項指標進行嚴密的控管,如何確保 自身能源供給穩定下達成上述目標,是中國大陸 十四五時期重要的課題。 中國大陸仰賴進口能源仍難改變 中國大陸能源稟賦為「多煤、缺油、少氣」, 能源生產與消費均以煤炭為大宗,近3 年煤炭佔 能源總生產量比重超過65%,而總消費量比重雖 降至6 成以下(2020 年為56.8%),仍遠高於其 他能源。在國際減碳趨勢下,中國大陸早在10 年前開始調節能源結構,減少煤炭的使用。然而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能源消費總量迅速攀升,以 2020 年能源消費量為例,相較於10 年前(2010 年),能源消費大幅成長38.1%。能源需求上揚, 中國大陸能源生產量已不符所需,除增加煤炭生 產總量外,原油及煤炭也是中國大陸能源進口大 宗。2015 年至2020 年間,中國大陸煤炭及原油 中國大陸「十四五」時期 將提高太陽能、風力發電 的普及率。(圖/擷取自 人民日報 FB)

1 1 焦 點 話 題 「能耗雙控」措施使中國大陸各省市政府在發展經濟之餘,重新檢視並排序出優先 發展之產業類別。(圖/美聯社) 電、核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使用上,非化石能 源佔能源總產量比重,從2010 年的10.4%增加至 2020 年的19.6%,生產量成長1.46 倍;同期間水 電、核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佔能源總消費量佔 比則從9.4%增加至15.9%。 「十四五」側重省市節能調整產業結構 中國大陸在乾淨能源拓展上十年有成,2020 年 提出《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將進一 步加速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然而身為全球最 大的碳排放地區,僅透過過往的調整能源結構方 式恐緩不濟急,且在國際要求減排的聲浪下,中 國大陸要達標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近期中國大陸嚴格執行、收緊「能耗雙控」政 策,針對能源消耗的總量、強度等兩項指標進行 嚴密的控管,要求產業必須在能源消耗強度與消 耗總量達到國家設定的標準,強力遏制碳排放。 2021年9月諸多省份被要求「拉閘限電」,廣東、 江蘇、浙江等地企業亦相繼收到當地政府「開二 停五」或「開一停六」等限電停產通知。 中國大陸因新冠疫情控制較其他地區有成效, 2021 年湧入大量國際訂單,使得中國大陸境內企 業用電量大幅提升。由於當前中國大陸燃煤發電 比重仍達6 成以上,在缺煤情況下,不得不解除 澳煤禁令,於2021 年10 月重新進口澳煤以緩解 電力荒,顯見中國大陸煤炭供需失衡及緊張將對 電力短缺形成進一步的壓力,可能對經濟活動產 生衝擊。 中國大陸過往較重視能源「保供」以促進經濟 成長,十四五時期轉以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為 主,以節能優先、能源消費進行總量管制的想法, 將控制能耗落實至各省市政府,逼使各省市政府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1 2 能耗雙控政策對在陸臺商 影響較大者為紡織、造紙 以及塑化產業等。(圖/ 東方IC) 在發展經濟之餘,以能源有限的思維,重新檢 視並排序出優先發展之產業類別,逐步淘汰耗 能產業,落實節能目的。 在陸臺商經營環境丕變 塑化等耗能產業影響大 中國大陸《2021 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 標完成情況晴雨表》中,能耗強度以及能源消 費總量均呈現警戒紅燈的包括青海、寧夏、廣 西、廣東、福建、雲南、江蘇等7 個省市,另 浙江、四川、安徽等3個省市則均顯示雙黃燈。 再對照臺商群聚分布,可以看出江蘇在「能耗 強度降低目標預警等級」及「能源消費總量控 制目標預警等級」均呈現一級警戒紅燈。 江蘇省於2021 年12 月20 日公告節能具體 策略,包括深入推進工業節能效能、提升建築 效能水準、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強化公共機構 節能、提升其他領域效能水準、持續強化重點 環節監管等,優先發展先進製造與重點產業 鏈,提升能源利用與產出,以達到碳中和要求。 除了電解鋁、不含太陽能板之平板玻璃將會進 行綠色轉型外,江蘇將針對高汙染、高耗能的 兩高產業進行清單管理,透過分類處置及動態 監管,建立「領跑者」標竿,使兩高企業依循 進行節能措施,未來兩高企業的能耗必須符合 國內標竿及國際標準,不合乎者將要求停工改 進。 另依據2021 年〈能效領跑者遴選工作通知〉 所示,領跑者清單實施範圍,包括鋼鐵、焦化、 鐵合金、電解鋁、銅冶煉、鉛冶煉、鋅冶煉、 鎂冶煉、水泥、平板玻璃、原油加工、乙烯、 煤制烯烴、合成氨、甲醇、電石、燒鹼、純鹼、 對二甲苯、精對苯二甲酸等20 種行業。將江 蘇臺商分布產業與上述公告之能效領跑者交叉 比對後,可以看出此波能耗雙控政策對在陸臺 商影響較大的為紡織、造紙以及塑化產業等, 另在江蘇省內之電子產業臺廠,若包含電解鋁 及平板玻璃等產品及製程,恐也須提出相關改 善措施並預作調節。

1 3 焦 點 話 題 臺灣有高達9 成以上的能源仰賴外國進口,亟需提升 能源自主與多元化,近年受到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 的影響,能源轉型已迫在眉睫,不得不嚴肅面對。事實 上,臺灣已走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改變正 落實在每人、每個家庭,看似稀鬆平常的「食、衣、住、 行」,都如同一場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能源革命。 高鐵風景不一樣了 鐵皮屋變太陽光電板 為確保供電穩定、降低空汙及減碳,臺灣能源轉型以「減煤、 增氣、展綠、非核」為主要規畫目標,設定2025 年再生能源發 電占比將達到總發電量的20%,需要仰賴大量太陽光電及風力發 電設施,受到外界矚目。近年,民眾搭高鐵時,若在窗邊望著車 外風景,很容易發現城市與鄉村的面貌慢慢轉變,西半部軌道沿 線工廠或畜牧設施的屋頂,從早年的鐵皮屋頂轉變為一塊塊深藍 色發亮的太陽光電板。 臺灣將於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近年啟動一連串的能源轉型計畫。(圖/作者提供) 文 / 吳姿賢 因應臺減灣碳能挑源戰轉型漸成日常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1 4 標,且每坪造價僅8.7 萬元,可稱為「連平民都 負擔得起的綠建築」。 打敗熱島效應 綠建築可發電更節電 蔡卉荀指出,臺灣房子多半是水泥建築,一到 夏天就非常吸熱,有時連冷氣都吹不涼,國外早 就推廣建築物應加強通風隔熱設計,形成「被動 式的節能」,不用吹冷氣就很舒服。 她舉例,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位於一棟 老舊建築物裡頭,西曬非常嚴重又不通風,耗電 又浪費冷氣,後來辦公室針對特定區域做好隔熱 設備,並強化室內通風以後,耗電量竟然縮減為 同一棟大樓住戶的四分之一,因為臺灣城市熱島 效應非常嚴重,建築物的節能綠化會是未來發展 重點;而現在電器設備的能源效率愈來愈好,每 年都有新的技術出現,以冰箱、冷氣、除濕機而 言,愈新的電器可用愈少的能源達到更好效果, 轉化為高效率應用。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也指出,世界經濟論 壇( e World Economic Forum)去年發布「零 太陽光電是一般民眾最容易親近的再生能源 之一,除了產業園區、科學園區或地方特定光電 專區有設置規範及要求外,臺灣也出現「公民電 廠」,一群「素人」集體出資、實踐發電計畫, 他們可能來自社區鄰居或部落居民,甚至是有共 同理念的人。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表示,公民電廠 將成為未來趨勢。目前民宅屋頂的太陽光電建置 速度較為緩慢,但法規近年已開始出現鬆綁,臺 灣過去存在很多違章建築,依法不能蓋太陽光電 板,現在逐漸開放;有些民眾擔心在屋頂設置太 陽光電板,可能產生漏水或其他問題而不敢輕易 嘗試,但未來電價若透過合理化調整,民眾投資 綠能的回收時間可望縮短,若再提供更多誘因或 挹注資金,協助民眾跨過「經濟門檻」,鐵皮屋 頂將出現愈來愈多太陽光電板,呈現不同風貌。 房子除了可發電,更可以節電。臺灣第一座零 碳綠建築為成功大學的「綠色魔法學校」,2011 年落成,結合自然浮力通風技術、空調與吊扇並 用等13 種綠建築設計手法,達到節能65%的目 「綠色魔法學校」是臺灣 第一座,也是世界第一座 達成零碳建築的建物。(圖 /擷取自南投高中建築科 FB)

1 5 焦 點 話 題 臺灣馬路上現在隨處可見電動機車奔馳及電池交換站。(圖/作者提供) 碳城市的綜合解決方法」,其中「高效能建築」 被列為重點政策項目之一,未來建築物將裝設數 位整合的智慧系統,不僅是內建智慧電網、內建 能源管理系統,還可透過大數據程式在遠端管理 監控,於尖峰或低峰用電時刻,做更有效的電力 管理;甚至馬路路燈等城市智慧基礎設施,也可 用高效能建築物的概念,實施大數據遠端監控, 藉此達到更有效率的使用。 運具電動化 馬路變安靜 能源轉型對民眾生活最直接的衝擊是在交通運 輸層面,近年,馬路原本喧囂而過的燃油公車、 汽車、機車,漸漸變成電動公車、汽車或機車, 電動車具分貝低、噪音干擾小,有時行人走在路 上,甚至不會發現電動機車就騎過身旁。臺灣的 馬路旁或加油站,也出現一座座的充電站、換電 站,甚至家裡社區大樓管委會也開始討論,地下 停車場是否要設置電動汽車充電樁的議題。 「運具電動化」是能源轉型必經之路,充電站 將成為民眾未來生活中的必要設施。中油今年1 月還打造首座「電動汽車複合快充站」,結合充 電站、保養廠及咖啡廳,電動汽車在充電時,車 主可以喝杯咖啡稍作休息,或是幫車子做簡單的 維修保養,打破過去的電動運具生活想像。 電動機車也帶動共享機車的普及化,張皪心每 次旅行到一個新城市時,都會特地嘗試當地的共 享電動機車,只要手上有一臺智慧手機,並且下 載好App,就能快速在地圖上查看哪個地點有電 動機車可以租借,電動機車的剩餘電力也一目了 然,不用帶鑰匙、也不必自備安全帽,只要悠哉 走到定點借車即可,還有多家電動機車品牌任君 挑選;她強調,現在共享機車愈來愈普遍,不必 每個人都擁有一輛交通工具。 從能源轉型方向看待民眾生活,DOMI 綠然能 源共同創辦人連庭凱指出,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改 變家用習慣,例如熱水器、電視、機上盒、微波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1 6 每個家庭每月都收到許 多紙本帳單,全臺累積 起來數量驚人。(圖/ 作者提供) 爐等許多設備都相當耗電,民眾外出上班以及睡 覺時間,都不會使用到家中電器,這些電器一天 可能長達15 個小時處於待機狀態,卻仍會繼續 「吃電」,這是隱藏在生活中「不自覺的消耗」, 變成無形浪費。 「節約者」變「貢獻者」 能源轉型不怕累 連庭凱還舉例,每個家庭每月可能會收到7、8 張以上帳單,看起來數量不多,但全臺統計起來, 每月就要寄送約7,500 萬張的帳單,累積的數量 相當可觀,郵差在寄送帳單的過程中,造成交通 能源消耗,如果將帳單轉為電子帳單可省下大量 能源,舉手之勞,卻可積少成多。 在能源轉型浪潮之下,民眾日常生活是否可能 成為新型態的節能運動?連庭凱說,若以「節約 者」的角度看待能源轉型,可能會覺得很辛苦, 應該轉變態度,將自己視為「貢獻者」,從為社 會或社區付出的心態出發,才是最核心的概念。 連庭凱說,無論是家用電器或帳單,生活中的 食、衣、住、行其實都能找到節約能源的方式, 只要找對工具跟方法,不一定要付出很大心力, 不必視為畏途;成功後還可透過社群網路分享, 為個人帶來成就感,也可以逐漸凝聚周遭朋友的 共識,帶動社會節約文化的正面氛圍。 從建築工法、交通工具或家庭用電習慣的轉 變,現在甚至還逐漸流行起「餐桌上的低碳飲 食」,「能源轉型」4 個字對臺灣而言,不只是 遙遠的政策或目標,而是默默地改變每個人及每 個家庭的生活型態,未來將有更多轉變逐一出 現。

1 7 焦 點 話 題 去(2021) 年11 月,北京發布《北京市培育發展社區 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表示要打造更多「西城 大媽」、「朝陽群眾」、「石景山老街坊」等首都「基 層社會治理的亮麗名片」。根據方案,到2023 年,北京 市將逐步實現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15 個社區社會組 織,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8 個社區社會組織,且每 個社區培育不少於2個「品牌」社區社會組織。 「朝陽群眾」如影隨形 無所不在 北京朝陽區是北京首善之區,擁有中心商務區、外國駐中大使 館,以及高檔住宅區,長期以來是名流的熱門聚居地。中國大陸 著名「鋼琴王子」李雲迪去年10 月21 日傳出因嫖娼遭朝陽公安 分局處以行政拘留,震驚兩岸,據傳李雲迪之所以遭到「精準」 逮捕,是因為北京警方接獲一個民間組織「朝陽群眾」的舉報。 時間再拉回到2014 年8 月,台灣娛樂圈的爆炸性新聞,知名演 中國大陸官方表示,除公安、武警外,各地還有許多「社會治安志願者」會上街巡邏。 (圖/美聯社) 文 / 許向榮 從「看朝中陽共群基眾層」治理手段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1 8 著重在社會治安防控中擴大公眾的參與度,包括 治安志願者隊伍專業化、開拓群眾參與社會治安 防控的管道、落實舉報獎勵制度等,「朝陽群眾」 人數隨之大增。2017 年2 月習近平視察北京特別 提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光靠政府力 量不夠。北京有自己的好傳統,如『朝陽群眾』 『西城大媽』,哪裡多一些紅袖章,哪裡就多一 份安全、多一份安心。」 「朝陽群眾 APP」 全球最大民間情報組織 「朝陽群眾」屢屢獲得中共鼓勵與高層的肯 定,加上2017年北京「朝陽群眾App」正式上線, 功能包含:遺失招領、肇事違章、老人丟失、疑 似嫌犯和兒童拐賣,用戶可以上傳影片、照片和 文字進行舉報。此外,用戶還可以依定位功能, 搜索附近的警務機構。當年實名註冊的「朝陽群 眾」就將近14萬人,每月可提供線報多達2萬件, 有價值線索8 千300 多條,儼然已成為全球最大 的「情報組織」。 員柯震東與成龍之子房祖名在北京涉毒遭捕,舉 報者也是「朝陽群眾」。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 年以來「朝陽群眾」已舉報至少20位涉案藝人。 「朝陽群眾」甚至被號稱為全球前五大情報部門, 足以比擬美國中央情報局、俄羅斯國家安全局、 以色列摩薩德、英國軍情六處。 根據陸媒《法制晚報》報導,「朝陽群眾」 的源起最早可追溯至1974 年,當年朝陽區群眾 組織與公安在太陽宮地鐵站共同抓獲6 名蘇聯間 諜,新華社對此事大肆渲染,標題為《蘇聯間諜 落網記》,震撼中蘇外交圈,讓蘇聯灰頭土臉。 2013 年8 月北京警方指稱根據群眾舉報,於朝陽 區逮捕嫖娼的網紅「薛蠻子」,首次使用「朝陽 群眾」一詞。2014 年3 月北京實施《群眾舉報涉 恐涉暴線索獎勵辦法》,以獎金為誘因進一步鼓 勵民眾舉報涉嫌恐怖暴力各項線索,進行犯罪防 治,北京警方甚至發放 40 餘萬元人民幣,要求 線民舉發涉嫌恐怖暴力的線索,作為舉報獎金, 鼓勵市民爭當「朝陽群眾」。2015 年 4 月北京再 發布《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 「朝陽群眾APP」, 每月提供線報高達2 萬件,有價值線索多 達8,300多條。(圖 /擷取自平安朝陽微 博)

1 9 焦 點 話 題 人臉辨識系統在維持治安的 運用日趨常見,但也引發隱 私和資安風險的疑慮。(圖 /美聯社) 北京朝陽區面積約470 平方公里,相當於在朝 陽區每平方公里就有近300 名「朝陽群眾」,成 員包括治安志願者、黨員巡邏隊、專職巡邏隊、 義務巡邏員、治保積極分子等5 類人員。他們都 是住在北京朝陽區的民眾,可能是跳廣場舞的大 媽、練功的大爺、超市保全或清潔隊員等,他們 隨時緊盯著小區內各種人事物,透過收取小區各 項費用如衛生費、登記出租房屋,觀察小區裡進 進出出的人,蒐集大量訊息,如影隨形,無所不 在。 「群防群治」仍是社會維穩的重要手段 「群眾路線」與「群眾組織」是中共維持基層 社會安定的主要法寶。1949 年中共建政初期,毛 澤東提出「群防群治」的社會治安想法;然而就 「群防群治」的任務而言,可分為「防」與「治」, 亦即防範犯罪及參與治理。中共所稱的「群治」, 是否跟政府與民間平等協作為基礎的「治理」概 念相符,仍是學術界辯論的議題。然「朝陽群眾」 之所以被視為「群防群治」的一種模式,似乎意 味社會隱患層出不窮,需要結合民力維穩,鞏固 中共統治基礎,確保統治的有效性。而維穩又有 賴對人民行動的監控,目前中共採取的手段主要 有三: 一、數位監控:廣設監視器的「天網工程」、人 臉辨識、網路審查等。 二、制度約束:主要是運用「社會信用系統」, 制約民眾行為。 三、舉報告密:以鬥爭為綱,打破人與人之間的 信任感,相互監督。 上述三項手段,前兩項屬於新型態的維穩手 段,與科技及大數據發展密切相關。第三項則是 採取人類最原始的監控方式,也是中共建政後從 未間斷的做法,文革期間更是民眾主要的鬥爭武 器。習近平上臺後,為維持政權穩定,高度肯定 「朝陽群眾」,依靠民眾相互監視舉報,且重新 發揚1963 被毛澤東稱讚的「楓橋經驗」,藉以 達到「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 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中國大陸官媒迄今 仍然宣傳不輟。 尤其,舉報風也吹進校園,中共「十九大」以 後,多位大學教師因課堂言論被學生舉報而遭整 肅,背後多與「學生信 息員」有關。在可賺取 獎金且可於共黨組織獲 得升遷的利誘下,大多 自發性擔任「學生信息 員」,扮演校園重要舉 報角色。據《紐約時 報》報導,「學生信息 員」平時不僅監督教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2 0 中國大陸將打造更多類似的群眾自治組織,以參與各地的基層社會治理。(圖/擷取自方舟子 twitter) 授在課堂上說些什麼,還會特別注意教授的私生 活,例如看書與觀賞電影的品味。中國大陸教師 尤其是社科人文類的教師,因言獲罪情況益加惡 化,如今已被坊間稱為「高危險職業」。 「舉報」納入美中情報對抗一環 去年10 月初美國中央情報局(CIA) 宣佈成立 「中國任務中心」,擴大招募懂中文與中國大陸 各地方言的員工。對此,中共《解放軍報》透過 官方微博帳號發文強調,「維護國家安全,我們 唯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需要『朝陽群眾』, 也需要『撈銅漁民』,打一場反間防諜的『人民 戰爭』,才能讓間諜寸步難行,無所遁形。」可 見中共正試圖將「舉報」手段納入美中情報對抗 的一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認為, 中共新一輪反間防諜的宣傳戰可能會加劇政治獵 巫行動,任何被認為不愛國的人都有被舉報的風 險。 2017 年5 月《紐約時報》曾聲稱,CIA在中國 大陸各地諜報網於2010 年至2012 年間在美方還 沒有反應過來前被迅速瓦解,導致30 多名情報 人員被快速地清除。同年8 月美國《外交政策》 期刊指稱, CIA通信網路遭中共破解,內部通信 被偷取。美國官員表示,自網路破解事件發生後, CIA在中國開展工作時已恢復傳統聯絡方式,包 括與線人秘密接觸等。而中共國安部於今年4 月 推出的《反間諜安全防範工作規定》,表面上雖 為各單位制定反間諜防範級別提供法律架構,實 際上勢必加劇中國大陸舉報文化,加深人與人之 間的猜忌與不信任感。 北京、浙江等地為進一步擴大「朝陽群眾」、 「楓橋經驗」的舉報文化,不僅推出手機應用程 式(APP),動員民眾互相監督、舉報,並計畫 打造更多「朝陽群眾」。龐大的群眾隊伍在社區 裡形成了一股具有高接近力、執行力、滲透力的 「舉報網」,人人皆可成為警方耳目。 中國大陸民眾對舉報文化有戒心 《華爾街日報》調查,很多民眾不願意利用 APP 舉報他人,或害怕因發聲表達不公之事件而 遭到官方報復。對某些人而言,這種行為讓他們 聞到毛時代的氣息,且中共鼓勵群眾互相檢舉, 可以輕鬆蒐集到群眾的詳細資料。有論者認為, 若民眾配合中共做法,互相舉報,整個社會恐將 再次陷入文革時期人人自危的狀態。也有APP用 戶認為,中共對舉報內容進行過濾,不想要的資 訊就不會發出去,尤其是舉發官員不法,更易遭 到湮滅證據。縱使「朝陽群眾」曾多次成功舉報 名人吸毒和嫖娼行為而打響知名度,但對於舉報 官員卻未必盡如人意。拍蒼蠅很用力,打老虎卻 欲振乏力,中共推廣「朝陽群眾」之用意可見一 斑。

2 1 焦 點 話 題 2021 年中國大陸政府積極發布延遲退休規定,多年討 論終於定調,引發網路熱議,贊成者認為平均壽命延長 及考量養老保險基金,延遲退休勢在必行。反對聲浪也 不小,許多人表示延遲退休不僅會影響青年就業,對從 事體力勞動者來說不切實際。 有評論指出,延遲退休是大陸政府為了因應「未富先老」的挑 戰。這項政策牽涉的不僅是勞動市場問題,還包括高齡化社會、 養老保險金制度,以及體制內外勞工退休福利的差異等因素 。 高齡化社會的解方:延遲退休 現今中國大陸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 週歲,女性職工55 週 歲,女性工人50 週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 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特殊工種,退休年齡則為「男 年滿55 週歲、女年滿45 週歲」。中國大陸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 低的國家之一,多次表示要延遲退休年齡。 中國大陸人口老化問 題嚴重,勞動人口佔 比縮小,連帶產生「未 富先老」等經濟問題。 (圖/東方IC) 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文 / 葉珊南 中國大陸延後退休年齡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2 2 職缺有限一旦延遲退 休,將增加年輕人的 就業難度。(圖/東 方IC) 取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女性職工退休年齡每三年 提高一歲,由50 歲提高至55 歲;第二階段,當 女性職工延遲到55 歲退休,男性開始啟動延退 改革,按照每三年一歲同步提高退休年齡;最終 達到男性65 歲退休、女性60 歲退休目標。 他進一步分析養老保險金支出,若不延遲退休 年齡,2050 年中國大陸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 金支出將接近35 萬億人民幣;延遲退休基金支 出則降至28 億元人民幣,至少減輕7 萬億元人 民幣的支出壓力。 足見中國大陸實行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不僅是保持人力資源優勢,也想盡辦法緩解養老 金制度的財務壓力。然而,對廣大的勞動人口來 說,卻是五味雜陳。 勞動市場萬丈波瀾 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 「找工作已經夠難了,延遲退休後豈不是難上 加難?!」、「我做一天都快累死了,45 歲就幹 夠西方國家65歲的工作量。」、「有命交社保、 沒命拿社保。」十四五規劃公布後,在網路掀起 2021 年3 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公布 「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 提出要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 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同 年5 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 治局會議,確定將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列入因應人 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中。 因應人口老化而延遲退休,不是習近平上台後 才有的主張。早在2008 年,中國人力資源和社 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便指出,相關部門正研 議延長退休年齡相關法規,預計採取漸進方式, 目標在2030 年將退休年齡延至65 歲。 根據2021 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第七次人口普 查結果顯示,主要勞動人口15 ~59 歲雖仍佔總 人口的63.35%,但相比2010 年,比重下降6.79 個百分點;60 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8.7%,比 重較2010 年上升5.44 個百分點。「十四五」規 劃指出,2021 年至2025 年屆齡退休人數將超過 4,000 萬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3,500 萬人,意味 平均每年將增加800 萬退休人員,遠高於2020 年 新增的452 萬人。高齡化程度持續增加,為社會 保障制度帶來嚴峻挑戰。 對此,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 院院長遲福林對《人民網》表示,「延 遲退休改革所堅持的小步調整原則, 若採取每年延遲幾個月或者每幾個月 延遲1 個月的方式,每年因延遲退休 而多出來的勞動力不會太多,甚至會 被每年減少的勞動力相抵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主任鄭秉文則作出更具體的推論。假 設2022 年開始實行延遲退休,可能採

2 3 焦 點 話 題 熱烈討論,關注的議題不外乎青年就業、體力勞 動者的保障以及世代落差。 彭博社報導,中國大陸失業率已從2020 年的 高峰逐漸下降,但畢業生依然缺乏工作機會,就 業市場上許多熟練製造職缺面臨缺工問題。由於 中國大陸高校持續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 2021 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900 萬關卡,達 到909 萬人,預計2022 年將提升至1,076 萬人, 是近年來增長人數最多的一年,就連中國大陸教 育部都在官網上表示,「2022 年普通高校畢業生 規模、增量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複雜嚴峻。」 多校已啟動校園招聘系列活動,避免畢業即失 業。 年輕人擔心職缺有限的情況下,延遲退休會 增加就業困難。在公司內部也會因為職缺延後釋 出,影響年輕一輩的升遷和就職。對此,人社部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 示,「衝擊是有限可控的,不會擠壓年輕人的就 業機會。」他認為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創造 許多新型的工作機會,包括數位和科技領域,這 些大多以青年勞動力為主。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則強調僅會 造成短期影響,他說:「延遲退休確實會對用人 機制有一定影響,在編制、職數和職級不變的情 況下,短期內會減少新進人員規模,影響內部晉 升,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但因人數少, 影響有限。」究竟延遲退休是否會對就業市場產 生排擠效應,值得後續觀察。然而不管採取何種 立場的論者都同意,政策實行必須做好相關配套 措施,才能度過陣痛期。 真命苦!重勞力藍領做到老 另一個討論焦點,是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階級 是否也在延遲退休範圍內。中國國家統計局報告 指出,中國大陸勞動人口超過8 億,其中藍領就 佔約4 億人,包含製造業藍領的1 億人口,顯示 藍領階級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受到少子化與高齡化 衝擊,中國大陸宣布 逐步推行提高法定退 休年齡。(圖/東方 IC)

交流 N o . 1 8 1 F e b r u a r y 2 4 中國社科院報告指出,若不延遲退休年齡,職工養老保險金將在 2035年結餘耗盡。(圖/擷取自知乎―百納碩博) 早在2013 年《人民網》的民調顯示,超過7 成的受訪者反對延遲退休。主要原因就是勞動強 度大、工時長,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法規和執行不 甚完善。對高收入族群來說,工作愈久可以領得 愈多,生活不成問題;但對中低收入族群而言, 多數人希望早點退休領到養老金,甚至退休後再 打工,賺取兩份收入。 有專家主張,應針對不同行業推動差別化延遲 法定退休年齡,對藍領體力勞動者,不應嚴格規 定60 歲以上才退休;另一方面,部分行業如醫 師和教師可能延遲退休的意願會更高,然而,是 否會產生行業的就業排擠效應,值得深思。 延遲退休政策定調後,中國大陸的千禧世代 (80-90 後)可謂哀鴻遍野,誕生於一胎化政策 下,如今開始面臨獨自扶養長輩的壓力。職場加 班文化盛行,「996」即「早上9 點上班,晚上 9 點下班,每周工作6 天」已成常態,這些現象 涵蓋科技業、媒體業和建築等許多行業。千禧世 代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如今政府既鼓勵生第三 胎,又推動延遲退休,一名網友說:「我們完全 不能休息,被催婚催生,又要延長工作時間,日 子怎麼過?」 養老保險金制度加速未富先老 2019 年4 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養老金報告 2019-2050》指出,「若不針對現行養老保險政策 進行調整,2035 年養老基金將耗盡結餘,且80 後可能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許多國家 都無法避免高齡化社會對社會福利制度造成的挑 戰,只是中國大陸牽涉的問題更為複雜。 目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分別為企業職工基 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及機關 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其中只有機關事業單位由國 家財政支付,不需要個人繳交,截至2019年底, 享有這項保障的約3,000 多萬人。這種分配不均 的狀況被詬病為「退休雙軌制」,太過偏向公務 員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等少數,對佔多數的企 業退休人員不利,許多人認為並不合理,要求改 革。 隨著養老金的財務支出壓力增加,政府選擇將 延遲退休作為解決方法之一,但這項決定再度掀 起輿論對養老保險金制度改革的討論。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柳金財撰文指出,若未能做 好改革,中國大陸可能面臨「未富先老、權貴佔 用資源過多」困境。改革需要足夠的配套措施, 不單只是延遲退休年齡和解決「退休雙軌制」問 題,還有養老金替代率的合理設定,如此才能對 症下藥,讓廣大勞動者獲得合理保障。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