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 第360期

110年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http://www.sef.org.tw ISSN 1562-9724 12月 號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影像顯示器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商機 智慧製造:影像顯示產業升級與轉型 第360期 兩岸經貿月刊自111年起 將改在「兩岸經貿網」 繼續為您提供即時訊息 兩岸影像顯示器產業 發展歷程與競合

Contents NO.360 December, 2021 專題報導 兩岸影像顯示器產業發展歷程與競合 ● 顧鴻壽(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院長兼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 影像顯示器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商機 ● 彭双浪(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智慧製造 影像顯示產業升級與轉型 ● 楊柱祥(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發行人語 4 3 20 海基會活動 屏東好好:大陸臺商投資臺灣參訪活動 ● 葉耀嵐 大陸臺商投資臺灣「企業創新」系列 參訪活動 ● 張至輝 16 投資臺灣 投資屏東:產業落腳新亮點 ● 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

發 行 人 / 詹志宏 社 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劉克鑫 彭顯鈞 總 編 輯 / 饒仁宏 副總編輯 / 李南勲 編輯委員 / 李政毅 張峯青 黃國瑞 楊秀蓮 執行編輯 / 葉耀嵐 編 輯 / 李源清 陳新雄 李紅妤 李庭宇 林怡岑 林芳慧 張至輝 戴敬文 賴錦傑 出 版 者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 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 號 網 址 / https://www.se b.org https://www.sef.org.tw 電 話 / (02)2175-7000 傳 真 / (02)2175-7050 印刷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登 記 錄 / 局版北市誌字第2165 號 版權所有.未經本刊同意不得轉載 中華郵政北臺字第4204 號登記雜誌類(交寄)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Publisher / Jan Jyh-horng Director / Tsai Meng-chun Editing Advisers / Liou Ken-shin, Peng Hsien-chun Editor-in-Chief / Rau Jen-hong Deputy Editor-in-Chief / Lee Nan-hsun Editorial Committee / Lee Cheng-yi, Chang Fen-ching, Huang Kou-jui, Yang Hsiu-lien Executive Editor / Yeh Yao-lan Editors / Lee Yuan-ching, Chen Hsin-hsiung, Lee Hung-yu, Li Ting-yu, Lin Yi-tsen, Lin Fang-hui , Chang Chih-huei, Tai Jing-wen, Lai Chin-chieh Published by / The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Address / No. 536, Bei'an 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R. O. C. Web site / https://www.seftb.org https://www.sef.org.tw Telephone Number / (02)2175-7000 Fax Number / (02)2175-7050 Printing and Design / WITS Design Co., LTD. Executive Yuan GIO publishing License No. 2165 Copyright. No text or photos in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inted without permission. 24 臺商經營與活動 臺商回流優惠 新增節能減碳門檻 廣告仲介人才至中國大陸就業 涉及半導體加重罰鍰 APEC經濟領袖會議擴大合作 達3共識 中國大陸公布30號公告 啟動中小企業稅費緩繳機制 中國大陸嚴格管制補教業刊登宣傳廣告 臺商匯回在中國大陸賣屋所得 應注意稅務程序 中國大陸公布「標準化發展綱要」 碳標準擬升級 臺商園地 孫德聰接任第15屆昆山臺協會長 李明輝接任第13屆珠海臺協會長 陳俊任接任第9屆長沙臺協會長 韓志強接任第11屆大連臺協會長 張簡珍連任第10屆上海臺協會長 蕭永瑞連任第9屆武漢臺協會長 財經法律專欄 大陸臺商對《反壟斷法》的認識與因應 ● 李永然( 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兩岸經貿講座 CFC反避稅條款對臺商的影響及因應 ● 史芳銘( 漢邦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經貿統計 28 30 34 38

蒐整最完整的投資資訊 協助臺商 深耕臺灣、連結兩岸、布局全球 兩 海岸 基經 會貿網 詳細資訊請至兩岸經貿網 (https://www.seftb.org/) 「投資資訊專區」或掃QRcode 各國投資資訊及環境簡介 政府全球據點及聯繫窗口 臺商服務手冊 友邦經貿投資商機 鼓勵投資政策 各縣市投資資訊 科學園區 工業區 臺灣投資資訊 1 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簡介 中國大陸政經情勢 對大陸投資應注意事項 大陸臺商經貿網 中國大陸投資資訊 2 全球投資資訊 3 投 資 資 訊 專 區 廣告 新增

發行人語 民國81(1992)年1月,《兩岸經貿通訊》 創刊,歷經更名與數度改版,至今已發行屆滿 360期。 兩岸在隔絕近40年後恢復接觸往來,雙方 在不同體制下,按照不同方式發展經濟。海峽兩 岸各自的經濟發展,是全球經濟史上少見的過 程。雙方在政治理念與體制存在重大歧異下,逐 步開展經濟交流,多年來累積的情況更是國際間 前所未見的案例。 臺灣自76年開放民間赴大陸探親及商務考 察,78年准許間接輸入大陸產品,79年正式准 許產品間接輸往中國大陸及廠商赴大陸間接投 資,兩岸經貿交流旋即在地緣、人文與經濟三項 因素導因下,呈現急遽增長的局面。一路走來, 縱使兩岸政治關係跌宕起伏,但兩岸的經貿往來 仍持續穩定互動。 在兩岸資訊稀缺而封閉的年代,中國大陸經 濟情勢與政策措施變化快速,法令規章不斷推陳 出新。為滿足臺商對兩岸即時訊息的殷殷需求, 海基會同仁無不全心投入,針對兩岸最新經貿政 策、時事議題,邀請專家學者深入淺出進行分析, 透過定期刊物的方式,提供各界參考。每月發行 量最高時逾1萬3千冊,訂閱對象遍布海內外, 確實發揮資訊分享、政策宣導與經驗傳承之效 果。 30年後的今天,科技和網路發展無遠弗屆, 將世界隨時隨地串聯在一起,相互影響,也彼此 依存。360期,象徵圓滿,也藉此機會重新出發。 為了提供讀者即時化的數位資訊服務,《兩岸經 貿》月刊將自111年1月起停止紙本發行,原有 的服務與內容,轉以「兩岸經貿網」為載體,全 面透過電子化管道推播傳送。 誠摯感謝所有讀者長久以來對本刊的鼓勵和 鞭策,也期待各位繼續給我們支持、一同前行。 紙本《兩岸經貿》月刊停刊,但對廣大臺商的訊 息服務從未止歇,更即時、更多元、更豐富的內 容將持續在「兩岸經貿網」上呈現給大家。時代 在變,環境在變,我們始終盡力作好服務工作, 這份用心不會改變。 3 110年12月 發行人語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4 兩岸影像顯示器產業 發展歷程與競合 近年來,高頻高速5G/B5G、物聯網(IoT)、人 工智慧(AI)、智慧化應用產品、無人駕駛車載、綠 能電動車等創新應用領域發展,使影像顯示器產 業有很大的需求量及發展空間。 此外,因新型冠狀性病毒(Covid-19) 疫情, 引發出宅經濟的需求,例如: 在家視訊上班、線上 購物、遠距視訊教學、居家娛樂等等,再度刺激 且擴大電、資、通3C產品的需求,其中影像顯示 器面板的應用更加重要而不可或缺。市調機構的 分析,顯示器生產設備市場投資在2019-2020年 ( 民國108-109年) 年成長率為19%,達到135.2 億美元,而2021-2022年之間,年成長率預估為 前言 影像顯示器面板(Image display panel) 是所有 電、資、通產品必需性的視覺化核心元件,早期 的顯示器僅以陰極射線管(CRT) 為主要的載體,即 是一般影像顯示器產業的一種狹義性的定義。現 今的影像顯示器產業是一個廣義性定義,所包含 的顯示器面板種類是眾多的類型,諸如: 電槳顯 示器、無機顯示器、有機顯示器、二極體被動矩 陣型顯示器、薄膜電晶體主動矩陣型顯示器等, 發展迄今以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TFT-LCD Panel) 為主流。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學院院長 兼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 文《顧鴻壽》 一位遊客正在使用北京頤和園遊客服務中心的展示螢幕,這是北京首個公園智慧遊客服務系統,集遊客諮詢、 形象展示、自助查詢等功能於一體。

專題 報導 5 25%,預計可達105.6億美元,這表示影像顯示 器面板應用市場需求量的動能是強勁而可快速提 升。 影像顯示器產業是目前兩岸重點性發展的產 業,隨著科技及其應用產品的演變,兩岸影像顯 示器產業具有互補的優勢,但也存在相互競爭的 衝突性,如何建立有創新性而相互獲利的商業模 式以及溝通協商的平臺,是兩岸影像顯示器產業 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本文先對影像顯示器面板(Image display panel) 的原理及其發展興衰作初步介紹,再說明兩 岸影像顯示器產業各自發展歷程與競合,乃至於 全球性的布局與發展。 影像顯示器產業技術的發展背景及其 歷程 1874年,英國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 首先開發出陰極射線管(CRT),又稱之為 克魯克斯管(Crookes tube)。1897年德國的卡爾· 費迪南德·布朗(K.F. Braun製作出第一個在陰極射 線管(CRT) 上塗佈螢光材料,而此一商業化的陰 極射線管(CRT) 有時稱之為映像管/ 影像管(image tube) 或布朗管(Braun tube),進而製作出第一個陰 極射線管示波器(CRT oscillator),並擴大應用於電 視機(TV) 以及電腦監視器(monitor) ,早期最具代 表性的影像顯示器(image display) 即是陰極射線管 電視機(CRT TV)。 1968年美國RCA公司研發出世界第一個薄 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1984年第一個商 用TFT-LCD由日本精工愛普生以及夏普公司開發 出來,從此開啟輕薄短小的平面面板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 時代。2007年日本新力公司開 發出世界第一個薄膜電晶體有激發光二極體顯示 器(TFT OLED);無機半導體微米二極體(microLED, μLED) 則是在2000年由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研發出 來,而2012年日本新力公司開發出第一個可商用 化的 μLED顯示器,此一顯示器正是臺灣影像顯示 器產業重點發展項目,並力求創新性、獨特性、 高性能、高附加價值性。 影像顯示器技術研究發明於美國,其產業商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6 用化發展開啟於日本,產品普及化消費貢獻於兩 岸的努力,並促使科技產品的物美價廉,使一般 大眾享受生活上的便利,特別是輕、薄、短、小 的攜帶行動式電子產品均附有各種不同型態視覺 傳達設計的影像顯示器面板。 臺灣影像顯示器產業發展歷程與供應 鏈生態 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1968年到 1971年是臺灣電子工業發展時期,電視機製造( 其 最重要的核心零組件是映像管顯示器) 以及電視廣 播臺的成立,加上1969年美國RCA公司、艾德 蒙(Admiral) 、新力(Sony)、摩托羅拉(Motorola)、 國際松下(National) 等世界電視機生產線相繼地轉 移電視機生產製造於桃園,此一時期主要的模式 是勞力密集型的組裝加工。至1986年RCA公司 將電視機部門轉賣予奇異公司(GE),1988年GE 再轉賣於法國湯姆笙公司(Thomas)。 臺灣早期電視機生產模式是協助世界知名電 視機大廠在臺進行組裝,需要大量工資低廉的勞 力,是勞力密集的產業,隨著時代變遷,歐美日 大廠逐漸地淡出電視機產業,孕育臺灣自製能力, 從設計、零件、組件、配件、組裝、測試、包裝, 形成一貫式的電視機產業的供應生產鏈,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公司是中華映管公司( 華映),並曾經 有位居世界第一的產量。 映像管顯示器電視機有其優缺點,其最大的 缺點是體大笨重、耗能而有輕微輻射性,在輕、 薄、短、小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 開 發後,以TFT-LCD為主體的電視機因應而生,完 全地取代傳統的映像管顯示器電視機。1997年華 映公司由日本三菱電機公司引進TFT-LCD量產技 術,開啟臺灣邁入平面面板顯示器時代,緊接著, 達碁、聯友、翰宇彩晶、奇美、群創等公司設立, 生產TFT-LCD顯示器不僅僅提供給本地電腦監視 器以及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同時提供給世界各公 司,應用範疇擴大朝向電視機、大型廣告看板、 車用顯示幕等不同市場領域的需求,臺灣也因而 形成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的供應生產鏈。 亞洲各地區在影像顯示器產業競爭激烈,並 不斷地研究、開發、創新影像顯示器,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是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LED) 以及無 機半導體微米二極體顯示器(μLED),基於產業區 域特性,兩岸在新穎型顯示器產業及其技術的發 展著力點亦有所不同。臺灣著重於無機半導體微 米二極體顯示器(μLED) 領域發展,有機發光二極 體顯示器(OLED) 為次,至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 器(TFT-LCD) 的方面,已處於一種技術成熟而產業 完整性的型態,在大、中、小尺寸TFT-LCD顯示 器各有不同程度的競爭以及相互之間的互補性, 取決於量大而價廉的或則量小而精緻的生產以及 市場行銷策略。臺灣影像顯示器產業發展以價值 性競爭為主要核心,而非規模性競爭模式,朝向 精緻型影像顯示器方向發展。 中國大陸影像顯示器產業發展歷程與 供應鏈生態 1958年天津712廠開發出第一臺北京品牌 14吋黑白電視機,1970年開發出第一臺彩色電視 機,1987年躍升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地區; 當時兩岸電視機生產規模在全球已超過7成,供 應全球價廉物品的家電產品,促使電視廣播產業 的蓬勃發展。中國大陸知名品牌的CRT-TV生產廠 家有長虹、TCL、創維、海信、康佳、熊貓以及海 爾等,2004年TCL 公司購併法國湯姆生公司的彩 色映像管電視機。 1969至1998年間,北京清華大學、長春物 理所以及北京電子管774廠( 現為京東方) 形成對 液晶材料及液晶顯示器研究及開發;1981年北京 電子管774廠開發出TN型及STN型的被動式液 晶顯示器,1984年中航天馬公司建立第一條4吋 TN-LCD生產線;1980年末1990年初是中國大陸 LCD產業的第一個黃金期。1989-1996年間,日 本在中國大陸大量投資以及建立TFT型的主動式 液晶顯示器,緊接著,臺灣以及韓國相繼投入TFT 型主動式液晶顯示器的建廠與生產。 2003年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公司合資成 立上海廣電NEC公司,正式投入第五代TFT-LCD 量產線,開啟中國大陸第一家有能力生產主動式 TFT-LCD的企業公司。2003年北京京東方公司收 購韓國現代顯示器技術株式會社(Hydis) 的TFT-LCD 核心技術及其相關業務,同時在北京亦庄經濟開 發區建立第五代TFT-LCD生產線,因而有「北有 京東方、南有上廣電」等名聲,爾後,不斷地擴

專題 報導 7 廠投資於第六、七、八乃至於第十代以上的生產 線。 TFT-LCD的關鍵性材料及設備發源於日本,而 日本因經濟發展考量而將技術轉至中國大陸,以 便於取得廉價的顯示器零組件,及系統化整合日 本品牌產品。中國大陸TFT-LCD面板生產的知名 生產廠家,分別有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 天馬微電子、和輝光電、惠科、維信諾等,大陸 影像顯示器產業的發展以規模性競爭為主要核心, 非價值性競爭的模式,朝向量產型影像顯示器方 向發展。 歷 經 三 個 十 年(1969-1998、1998-2008、 2009-2019) 不同階段發展,中國大陸TFT-LCD面 板生產能力以及能量躍升成為世界重要的生產區 域,而TFT-LCD顯示器面板的生產主要在亞洲區 塊(Asia domain),歐美各國的系統廠家則藉由亞 洲生產製造的物美價廉零組件,提升其系統化產 品的附加價值。 兩岸影像顯示器產業競合與全球布局 互動 全球影像顯示器產業發展模式,早期是組裝 整合的勞力密集型,到設計製造的技術與勞力協 力型,再到製造代工的勞力密集型,乃至現在自 有品牌整合製造的技術與勞力協力型,兩岸及亞 洲的產業發展模式是相近而相似的,因為這是經 濟發展過程的一種演進式變化,也是歐美國家將 大規模勞力密集型的製造產業轉移至人口眾多而 工資較低廉的亞洲各國。 隨著亞洲產業的成長精進,全球環境氣候議 題成為世界性不容忽視且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 當前影像顯示器產業已是兩岸重要的科技產業, 對於全球人類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兩岸 影像顯示器產業的競爭與合作的互動關係應該是 良性的而雙益性的,更應該建立一個相互協調式 的討論平臺,就兩岸影像顯示器產業的技術、產 業、人才、環境等議題做建設性的共識與推動。 兩岸的區域板塊不同,經濟性的資源規模不 同,無論是規模性競爭或則價值性競爭,相互之 間的互補互惠是必要的,兩岸全球性策略布局可 以促使影像顯示器產業双贏發展,也應該攜手來 共同達成友善環境、良善社會、永善治理(ESG) 聯 合國所設定的目標,兩岸有共同責任來促進全世 界人類邁向美好的生產、生存、生態系統的生命 共同體。 位於重慶科技公司 生產車間,工作人 員正對液晶面板顯 示器進行檢驗。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8 影像顯示器產業技術創新 與應用發展商機 Everywhere),本文先回顧顯示器技術的創新歷 程,再說明未來顯示技術開發方向與顯示技術場 域發展應用新商機。 影像顯示技術的演進 1930年代,映像管顯示器( CRT ) 的出現,將 文字難以形容的景象,轉變成可以輕易傳播的影像 資訊,帶來人類生活的一大改變。1954年( 民國 43年),美國無線電公司( RCA ) 首先推出彩色電 視機,彩色映像管顯示器集聲音、影像、色彩於一 前言 早期顯示器只是作為資訊顯示與傳播的工具, 隨著計算機的發明,顯示器開始扮演人與機器溝 通的介面。平面顯示器的發明,輕量、省電的特 性帶動可攜裝置的廣泛使用,讓可攜式電子產品 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藉著5G商轉、AI 技術大 躍進,我們進入萬物聯網的時代,這些新技術加 速智慧城市及數位轉型的發展,帶動顯示器更廣 泛的使用。 當 今 顯 示 器 無 所 不 在 的 世 界(Display IT消費性產品與商用型市場考驗供應鏈的應變速度。圖為友達光電臺中廠。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文《彭双浪》

專題 報導 9 身,真實地將五彩繽紛世界呈現在人們眼前,CRT 映像管為顯示器技術帶來了第一波革命。 映像管顯示器( CRT ) 體積大及類比介面等缺 點,無法滿足人們對「輕薄短小」消費性電子的需 求。1990年以後,平面顯示器技術開始以輕、薄、 體積小的特性,出現在過去CRT映像管無法實現 的應用: 如手機、PDA、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等 可攜式電子產品。加上CRT螢幕具有輻射,危害 視力健康,且螢幕含鉛,歐盟在2006年後宣告全 面禁用 CRT,加速平面顯示器技術全面取代大又笨 重的映像管電視機與電腦螢幕。同時隨著無線通訊 的技術發展,可攜式電子產品變成人與人互動不可 或缺隨身物品,平面顯示器技術帶來第二波顯示器 革命,開啟全新數位行動生活型態。 主流顯示技術從映像管到平面顯示器的更替, 大約經歷了50年( 如圖1 )。第二波顯示器革命的 平面顯示器分為自發光與非自發光顯示技術兩種。 自發光顯示技術主要為電漿顯示技術 (PDP)、以及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OLED),非自發光技術 主要為液晶顯示技術(LCD)。電漿顯示技術(PDP) 和液晶顯示技術(LCD) 在2000年初還各有優點、 平分秋色。但在2003年後,韓國、臺灣及大陸液 晶面板廠開始積極投資五代線、六代及七代液晶面 板生產線,讓動態影像、視角原本不及PDP的液 晶顯示器,以較低的成本和售價成功打進大眾市 場。隨著液晶顯示技術在大尺寸、廣視角技術(VA/ IPS)、動態影像、高解析、高色彩技術的發展,在 2005~2006年時,平面顯示器市場開始出現分野, 最終電漿顯示技術在與液晶的技術大戰中敗下陣 來,2014年以後液晶顯示技術開始主宰平面顯示 器各種不同的場域應用。 液晶顯示技術創新歷程 1968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 科學家 G. H. Heilmeier 發明了動態散射型液晶顯示器(DSMLCD),用來顯示單色圖像,並展示數位電子時鐘等 應用成果,引起外界的強烈關注。隨後在1970年, Martin Schadt 發明第一個實用化的TN型液晶顯示 器,1974年羅方禎博士在西屋電器製造出第一個 可運作的TFT-LCD,這兩項發明奠定了TFT-LCD的 基礎。 相對於半導體產業透過製程微縮來驅動晶片 效能提升,液晶顯示器產業則是透過製造能力、生 產工藝和性能循序漸進的升級,結合更大世代的玻 璃基板技術,製造更大尺寸的顯示器,來創造顯示 器更多元的應用。1990年代日本廠商建造1代廠 ( G1 ) 製程,G1玻璃基板( 300mm × 400mm ) 開 啟了TFT-LCD大規模生產的序幕。整個TFT-LCD發 展歷程可分成3個成長階段。 第一波成長由筆記型電腦帶動: 從1990年1 代廠(G1) 到2000年4代線,在這波成長中,全 球從1991到1996 年間所建的25條大批量生產線 中就有21條建在日本,帶動日本發展出完整的上 中下游TFT-LCD產業鏈。另外韓國三星和LG也在 圖1:TFT-LCD 顯示技術與相關產品的演進史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10 1996年開始建造3代和3.5代線切入市場,臺灣 也在1999年加入3-3.5代線建造,這些更適合筆 記型面板尺寸切割的世代線量產,帶動筆記型面板 尺寸從 8.4吋成長到15吋,也帶動筆記型電腦開 始普及。 第二波成長則由液晶螢幕取代CRT螢幕 : 液晶 顯示器的性能有兩個主要缺陷,視角太小和反應時 間太慢。1997年隨著日本富士寫真開發的廣視角 膜(Wide View Film, WVF) 應用在TN型液晶面板上, 液晶面板的左右視角從90度提升到140度,上下 由40度提升到120度。另外液晶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 也隨著液晶改進與驅動方式創新,大幅縮短 到16ms 以內達到動態影像顯示的要求。液晶顯示 器視角和動態反應的改善,加上3.5以上世代廠產 能搭配,1999年以後,TN-WVF 液晶面板開始廣 泛應用在桌上型電腦。2000年CRT顯示器達9000 萬臺顛峰後,就漸漸走出顯示器的舞台。在這波成 長中,臺灣於2004年大舉投資 5、6 代線,與韓 國三星、LG 齊頭並進,佔領全球大部分液晶顯示 市場。 第三波成長由液晶電視取代傳統CRT電視 : 隨 著新的廣視角面板技術的推出,液晶顯示器開始 擴大產品應用的多元性。其中兩大主流廣視角技 術分別為垂直配向(VA) 型及水平配向(IPS) 型。IPS (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轉換)型技術是日立於 1995年發明。富士通則於1998年首先開發MVA 技術,視角可達160度以上,響應時間在20ms 以 內。2008年友達開始量產PS-VA(Polymer Stabilized Vertical Alignment) 型液晶技術,進一步提升垂直配 向型液晶顯示器的穿透率、對比和響應時間,讓液 晶顯示器效能進一步提升,成為目前高階液晶電視 的主流技術。 傳統CRT電視的最大尺吋大約在32-34吋, 隨著液晶面板廠在2006年開始導入可以切割8片 32吋或6片39吋的第六代玻璃基板技術,液晶 電視的成本大幅下降,液晶電視開始取代傳統CRT 電視。加上液晶面板廠商激烈的價格戰,32吋的 液晶電視由2005年的1,566 美元急速下跌至2008 年的580美元,與同尺寸CRT電視價格相當,液 晶電視出貨量正式超越CRT電視,成為電視新主 流。隨著2008年G8.5線量產( 如圖2 ),進一步 將主流尺寸推升到55吋,2018由大陸廠商BOE、 CSOT主導的G10.5世代線開始導入量產,10.5代 基板經濟切割的65吋、75吋也開始變成液晶電視 主流尺寸。 液晶顯示器由基板世代演進帶動應用擴展, 到了10.5代線後基板尺寸競爭大致告一段落。繼 之由不同形狀因子(Form Factor) 趨動的新型顯示技 術逐漸成熟,也帶來新的可能性。其中AMOLED ( 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 為自發光顯示技術, 相較液晶面板顯示技術需要背光模組提供顯示光 源,AMOLED可以做到更為輕薄,同時搭配軟性PI (Polyimide, 聚醯亞胺) 基板製程技術的開發,還能 做到柔曲、彎折等特性。 雖然AMOLED在手機應用逐漸擴大市佔,但 由於其有機材料的信賴性,在高亮度趨動容易造成 色衰(decay) 與烙印(Burn in) 等問題。因此,新型 顯示技術Micro LED ( 微發光二極體),更適合應用 在需要高亮度動態對比的室內外大尺寸顯示屏,與 需高信賴性的車載環境。 Micro LED為自發光型顯示器,其技術的重點 在將微米尺寸(<80um) 左右的LED晶粒,以巨量 轉移技術移轉到主動式薄膜電晶體(AM-TFT) 基板 上,是一個結合上游LED產業晶粒微小化,與面 板廠薄膜電晶體陣列(TFT Array) 基板做驅動的新型 顯示技術。相較於AMOLED的材料與關鍵專利、 設備掌握在美、日、韓廠手中,Micro LED技術的 布局與上下游產業結合,更適合兩岸面板與LED 產業積極投入。 與傳統印刷電路板小間距LED顯屏不同的地 方,Micro LED在單一畫素中的發光面積較小, 因此可以降低反射率達到更好的暗態顯示;同時 圖2:各世代玻璃尺寸對應圖 以及 TFT-LCD 世代演進

專題 報導 11 Micro LED去除了傳統LED的藍寶石基板(Sapphire) 厚度,更接近點發光源,因而可以降低屏幕大視角 色偏,有更佳的色彩畫質表現。此外,在降低成本 的優勢上,Micro LED可在單片晶圓(LED Wafer) 上 切出更多的晶粒(Die),而採用主動式薄膜電晶體 基板(AM-TFT) 趨動,則可大幅度降低趨動IC數目。 在2021年的Touch Taiwan智慧顯示展覽會 上,友達展示了間距小於0.6mm (P<0.6) 的主動式 Micro LED無縫拼接(Seamless Tiled) 電視模組,未 來可實現100吋4K與200吋8K左右的大尺寸電 視或室內廣告看板等商機。同時亦展示Micro LED 車用概念智慧駕駛艙,包括12.1吋儀表板,與9.4 吋雙曲面S形柔性中控顯示器,並整合全球首款採 異形切割技術的1.39吋正圓形中控電子旋鈕,都 進一步的展示Micro LED顯示技術在車載應用的多 元性。 顯示技術場域發展應用新商機 近年來因為新冠(Covid-19) 疫情的影響,加速 了各國推動數位化轉型的契機,不論在政策面亦或 實體基礎建設上的布局,由於5G、人工智慧與大 數據技術的逐漸成熟,也帶來許多顯示技術在智慧 場域垂直整合(Go Vertical) 的新商機,尤其在智慧 醫療、智慧育樂、智慧移動與智慧零售等四大場 域。 首先在智慧醫療方面,著眼在解決未來人口老 年化與醫護資源不足等問題上。在垂直診療方面, 顯示器可結合AI 人工智慧導入X光片自動判讀輔 助系統,用以分辨新冠肺炎或是癌症腫瘤等病灶。 另外,在手術治療環結,隨著AR/VR等新型3D虛 擬實境顯示技術成熟,能進一步結合手術導航系 統,將術前或術中的即時影像做精準標示與定位, 降低人為誤判與縮短手術進行時間。 在智慧育樂領域,尤其是教育學習方面,是 受這一波疫情影響改變最大的地方。其中做為師 生間遠距教學最為重要的介面,即為各類桌上型、 筆記型與平板等顯示屏幕,因此低藍光、低反射、 抗眩護眼的螢幕,與類紙感的電子紙、反射式液晶 (RLCD) 等顯示技術,更適合長時間觀看。在數位學 習方面,新型筆寫觸控功能教育用電子白板,能增 加教學時的互動性與即時性,結合雲端系統後,讓 學生隨時隨地瀏覽復習,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針對智慧移動場域,例如安全駕駛方面,新 型車用儀錶顯示螢幕內嵌攝像鏡頭,可搭配駕駛員 監控系統DMS( Driver Monitor System),進行人臉 辨識輔助偵測駕駛生理狀態,降低因疲勞駕駛發生 的交通事故意外。而未來Level 5的無人駕駛技術 成熟後,車載內裝將更為多元,可帶來諸如車內視 訊會議、城市旅遊導覽、移動式購物等結合顯示技 術垂直應用的新商機。 最後是智慧零售場域,可結合賣場中的各類 型顯示器,包括電子標籤、銷售終端系統(POS)、 長型(Bar-type) 智慧貨架或大型廣告顯示看板等, 進行人流分析、庫存管理與廣告投放等軟硬體垂直 整合。另外,新型態的AR智慧眼鏡,結合飛時測 距(ToF) 與光達(LiDAR) 3D感測技術,可增加室內 空間定位的準確性,進而搭配虛擬服務員進行賣場 導覽與解說等新體驗。 結語 從1930年代映像管顯示器問世,到2018年 10.5世代基板量產,顯示器技術經過將近一世紀 的發展,影像品質已越來越接近夢幻顯示器的目 標。未來顯示器發展,會依場域需求開發適合個別 場域應用的技術,例如: 適合手術應用,可以顯示 鮮紅層次的手術用顯示器,因應未來自駕趨勢的可 變視角顯示器等。 此外,全球5G、產業智慧物聯網(AIoT) 發展 趨勢下,以各種垂直應用為導向,包括零售市場、 健康照護、交通運輸、教育與娛樂應用領域,透過 軟硬整合方式開發產品,將是未來顯示產業重要發 展趨勢。 友達董事長彭双浪獲頒AREA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之 「企業負責任領袖獎」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12 不只是創造工作機會,更是快速追上已開發國家水 準的重要裝備。 從2000( 民國89年) 至2010年的10年間, 可以定義為平板顯示技術普及期( 如圖),新進廠 商陸續出現,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各地密集設 廠,推動液晶電視(LCD-TV) 普及到一般家庭。在 此階段,兩岸廠商既競爭也共同推動產業進步,中 國大陸的家電下鄉政策,彩電產業在大陸達飛躍性 前言 過去的20年之間,面板業上下游供應鏈廠商 的共同努力,推動顯示產業快速發展,以產能面 積計算,成長幅度超過40倍,帶動筆電(NB)、 監 視器(Monitor)、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 等資訊 產品從高不可攀的價格大幅下降, 到人人都可以 輕鬆負擔,對於中國大陸以及其他新興市場而言, 群創光電2021 Touch Taiwan展覽,董事長暨執行長洪進揚( 第2排右8)、總經理楊柱祥( 第2排右6) 與工作 人員合影。 智慧製造 影像顯示產業升級與轉型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文《楊柱祥》

專題 報導 13 群創光電竹南總部 地成長,從顯示面板、整機代工到品牌銷售,成為 全球所矚目的焦點。 從2018年開始,全球格局進入快速變動階段, 全球貿易逐漸朝向區域化移動,加上新冠疫情影 響,要求供應鏈從 Just-In-Time 轉向 Just-In-Case, 顯示器產業朝向工業4.0技術體現智慧製造與智慧 營運,提升營運效能與工作變革,推升兩岸顯示產 業的升級與轉型,並在後疫情時代來臨及受到5G 通訊普及帶動下,迎接後疫情時代帶來的產業變遷 與商機。 智慧製造 提升營運效能的隱形功臣 智慧製造是以工業4.0技術,體現智慧生產與 智慧營運,提升營運效能與工作變革,樹立推動數 位轉型新典範。智慧製造成為影像顯示產業改造體 質的隱形功臣,導入4IR技術後,可提升整體的運 作效能與製程良率,透過數位技術能力在提升智慧 化生産與經營上,將更有所成效,使產品朝向高質 量、高規格的趨勢發展,提供具備競爭力的產品來 滿足客戶需求,不僅降低景氣循環影響,亦使公司 獲利穩定成長,為利害 關係人創造最大利益。 近年,影像顯示產業的 企業數位轉型已勢在必 行,以群創光電為例, 透過工業4.0技術導入, 積極推動「智慧製造」, 結合「智慧營運」兩大 主軸共同推動數位轉 型。 在智慧製造場域不 斷推進,除原本高度自 動化的前段廠外,在後 段模組廠,也必需朝向 自動化設計技術,打造 智慧製造自動化產線, 使其具備生產高製程工 2002~2023 年全球顯示產業成長趨勢 資料來源:Sigmaintell 群智諮詢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14 藝及利基產品的能力。智慧製造不僅大幅節省後段 模組廠的生產人力且同時提升產品品質,結合設計 與生產工藝的實力,打造智能自動組裝線,以低成 本、低人力生產高品質、高技術的智能產線,達到 智慧製造的嶄新格局。 為加速數位轉型,應用5G、AI 人工智慧、大 數據、物聯網等創新技術,串連前後段智能工廠, 以達技術升級、產能加乘效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 力。前段自動化工廠以智慧製造工廠,運用IoT、 大數據資訊科技、物流全自動化打造新一代關燈生 產工廠;後段以端到端(end-to-end,E2E) 價值鏈整 合,因應市場端到供應鏈,並延伸至設計、製造、 品質、管理等策略需求,以智慧製造串連前後段智 能工廠及建置分散式決策系統,達到技術提升、產 能加乘效益。 數位轉型的推進上,不僅在「智慧製造」場域 上推進,亦在「智慧營運」場域上透過建立全方位 智能化生態系,打造營運上的數位轉型。近年來, 無論是面對疫情所導致的供應鏈斷鏈問題、5G發 展所造成對IC供應影響、或是美中貿易戰的挑戰, 皆需從產業情報分析、開發明星商品、進行獲利選 單、執行產能智慧調度、完善品質經營及營收智慧 預測等,在標的產品的營收增加、需求反應速度變 快,在產能調度的決策效率及排程規劃的效率上都 大為提昇。 影像顯示產業重視市場的快速變化,需致力建 立智能數位化系統,滿足客戶訂單需求,以推進智 能管理,智能化工具持續精進管理決策的預測/ 處 方,以及產品技術的加速/ 加值,優化決策品質的 效率與效能,推升公司價值。優化企業關鍵流程的 數據化與智能應用,有效連結各功能平臺及流程, 並提供多維度、更即時、更準確的可視化決策輔助 資訊;輔助高階決策者管理風險、創造機會,並從 top down延伸到應用場景,串聯所需資訊與各階 層維度對應之資訊圖表,強化各階層運作互動與串 聯、提昇效率與落實執行成果。 此外,從客戶滿意、料況優配、智慧調度三面 向精進,以達成從客戶、供應商到生產端的資訊價 值鏈整合,包含市場產品預測快速回應客戶需求, 使用智能物料掃描引擎進行物料最適化配置,結合 缺料風險智能平臺精準預測物料缺口,物流貨況追 蹤平臺迅速掌握封城、缺櫃、搶艙、塞港、漲價等 問題,並即時決策解決。 培育4.0數位轉型人才 企業轉型過程中,除推動數位化策略外,更要 搭配文化建立與人才培養。群創致力推動「4.0數 位轉型人才發展計畫」,藉由內外部專家共同定義 全公司各階層與職位在數位轉型所需知識、技能, 建構數位轉型培訓藍圖,有結構性地推動數位轉型 人才培育。 65 吋4K240Hz 電 競電視顯示器,動 畫清晰逼真。

專題 報導 15 在群創智能化推進策略(XYZ軸方法論) 下, 定義出三向人才培育計畫,設備自動化(X軸) 訓 練面向:透過CIM人才培育-程式語言課程,建 構自動化設備人才,培養機構設計、電路設計、光 學設計與系統程式開發專才,強化生產物流、設備 控制系統化之能力,以提高工廠生產效率。製程 數據化(Y軸) 訓練面向:導入行動學習專案,訓 戰合一,發展AI 工程關鍵技術,逐步提升智能化 製造技術,串連前後段智能工廠,帶動工廠以高 質量、高規格趨勢邁進。AI 智能化(Z軸) 訓練面 向:與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及成功大學知識專家合 作,規劃推出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Business Intelligence) 經理人班、技術領袖班,使高階主管 具備數位轉型策略思維,更促使同仁成為技術種 子,具數位轉型落地執行力,達成組織彈性決策。 除了三向人才培育計畫外,群創定期邀請產業 數位轉型成功專家及外部AI 教育機構,分享實際 案例及操作心法,驅動同仁轉型文化。並透過遊戲 化設計,加入行動裝置學習方案,幫助員工即時、 即學、即用,利用線上與線下整合,快速學習新技 能,提高學習效率。 深耕與跨域多元同時並進 提升未 來產業新價值 面對未來的產業挑戰與趨勢,以及因應後疫情 時代催生出各商業活動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加速宅 經濟、智慧終端應用等商機持續發酵,影像顯示產 業朝向多元場域運用與延伸,包括智慧零售、智慧 娛樂、智慧移動、智慧醫療場域、智慧車用等場域 應用商機,並布局5G時代新商機,以深度及廣度 雙方面快速擴展,將面板價值延伸到不同領域,並 以現有顯示器應用加值,跨域非顯示器應用創新, 為人類創造便利與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持續投入自 動化、數據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以提高製程能力、 品質和問題解決能力實現,加速實踐數位轉型,創 造新應用場域,打造企業穩健的韌性體質與競爭 力,為兩岸影像顯示產業注入新活力。

16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投資屏東:產業落腳新亮點 藉推動「養水種電」經驗,結合工農共生的新經濟 形態,同時鏈結多元產業與觀光發展,使屏東成為 臺灣綠能產業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未來更期待串 連六塊厝產業園區及屏東科技產業園區已逐漸成 形的綠色產業群聚,全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產業 生態化,成為國家永續發展之基石。 屏東近年營利事業家數不斷上升,從108年 10月至110年10月,設籍屏東的事業自38,082 家成長至40,429家,其中製造業的數量( 工廠) 自 1,220家成長至1,405家,設籍公司資本額自新台 幣58.1億元增加至63.3億元,工商業發展仍持續 向上。屏東縣政府近年來持續營造良善的投資環 境、輔導中小企業升級、推展地方特色產業、形象 商圈再造及綠色能源推動等,致力於推升屏東產業 與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及創造更多高值與多元的就 業機會。近年來成效卓越,成功吸引元晶、紀暘工 業等標竿企業投資屏東,顯見屏東的優勢與魅力。 屏東縣人口81.2萬,人文薈萃、物產豐饒, 是臺灣主要農林漁牧產區。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 區於95年成立,更帶動農業與生物科技等產業的 升級轉型與群聚。縣內蘊藏豐富農漁牧資源,食 品製造業蓬勃發展,食品產業鏈已形成專業分工, 是縣內主要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 屏東工商業多元發展,工商登記數達三萬多 家。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屏東縣製造業結構以 營業收入來看,食品及飼品業、汽車及其零件業、 金屬製品業為屏東縣主要產業類別( 營業收入佔比 超過10%),營收合計占全縣製造業的51.33%, 為屏東的重點產業。 因應能源短缺及氣候變遷,近年各國積極推 行綠色新政,屏東氣候條件優越、資源豐富、可 供造林面積大,固碳成效佳,在天然優勢下,全 力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例如推動沼氣發電,普及 再生能源利用,大型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憑 文.圖《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 持續推動再生能源發 電,於不利營農土地 設置太陽光電發電 廠。 兩岸經貿

投資臺灣 17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 氣候環境宜人 鐵公路便捷 屏東縣面積約2,775 平方公里,全臺縣市排名 第五,並以平原為主,全境皆在北回歸線以南,屬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約為攝 氏25.5度。屏東的夏天雖長,但憑著臺灣海峽、 巴士海峽與太平洋的圍繞,加上海洋性熱帶季風不 停地吹拂,調節了令人灸悶的熱氣,最熱的7月 平均氣溫反較臺灣其它地區低。大武山山脈與中央 山脈的屏障,阻隔了冷冽的東北季風,加上緯度偏 低,日照充足,屏東的冬天並不明顯,這塊南臺灣 的土地,夏天不過熱、冬天不過冷,氣候宜人。 國道三號通車後,屏東境內九如、長治、麟 洛、竹田、崁頂、南州及林邊等交流道,串起南臺 灣區域產業鏈。透過竹田系統交流道系統銜接臺 88線快速道路,往來高雄港、左營高鐵站、小港 國際機場僅需20至30分鐘的車程,為國際市場 接軌。伴隨縣內鐵路高架化,鐵路捷運化逐漸於屏 東成形。所有西部幹線列車皆自潮州站始發,大幅 縮短通勤時間,透過棋盤式公車路網發展串連,屏 東區域間彼此接引貫通,使企業能夠快速連結產業 鏈及在地生活,提供彈性創新及在地化的服務,創 造蓬勃發展的商機。 產業發展多元 人力資源豐富 屏東6處已開發工業區如下表,籌劃中的六 塊厝產業園區為第一個由屏東縣政府規劃開發之 產業園區,已由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 預計111年啟動開闢作業,可設工廠面積12.39 公頃,預計引進29家廠商,主要以支援屏東科技 產業園區的相關產業為主,包括汽車、照明、電 池、機械等。其他縣內管轄產業用地包括萬巒工業 用地、長治工業用地、里港工業用地、新園工業用 地等。新園工業用地獲得前瞻建設經費補助,正由 縣府積極招商中。農業生物科學園區(簡稱農科園 區)一期已經招商額滿,農委會進行二期腹地擴 充,增加約165公頃土地,已於108年底竣工完成, 持續招商引資中。農科園區目前已引進107家農 業生技企業進駐,並形成了六大產業聚落,加上與 園區外的上下游合作廠商串聯形成龐大產業供應 鏈,發揮強大的群聚綜效。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的統計,屏東 縣107年的勞動人口為41.9萬人。農林魚牧就業 人口約佔16%、製造業32%、服務業為52%。縣 內有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美和科技大學、慈惠醫護 管理專科學校、大仁科技大學和國立屏東大學等共 產業園區 產業特色 屏東工業區 位於屏東市西南方,占地113.18公頃,可建廠土地面積101.65公頃。區內以金屬製品製造業、 食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主要產業聚落。 農業生物科技園 區 為臺灣第一個以中央主導型的農業生技園區,園區占地223公頃,可建廠土地面積91公頃, 具備專業廠房設,設有單一窗口、通關簡便、行銷拓展等服務。目前區內共有天然物健美產 業、水產養殖生技產業、生物性農業資材產業、禽畜生技產業、生技檢測及代工服務產業及 節能環控農業設施產業等六大產業聚落。 屏東科技產業園 區 近屏東縣與高雄市交界處,位於高屏大橋屏東端南下右側,本園區為免稅區,全區佔地124.07 公頃,可建廠土地面積72.1公頃。本園區交通便利、公共設施完善、水電充足、享有多項租稅 優惠,設有單一窗口服務。區內以太陽能、水處理、馬達及金屬製品製造業為主要產業聚落。 屏東汽車專業區 鄰近屏東科技產業園區,占地99.76公頃,為汽車產業專區,區內主要提供給汽車相關之產 業進駐投資。 屏南工業區 位於佳冬鄉及枋寮鄉,占地281.08公頃,可建廠土地面積210.4公頃,區內以金屬製品製造 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為主要產業聚落。 內埔工業區 位於屏東縣內埔鄉,臨臺一線公路及鄰近國道3號麟洛交流道,占地103.29公頃,可建廠土 地面積74.4公頃,區內以食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飲料及菸草製造業為主要產業聚落。 六塊厝產業園區 ( 即將動土開發) 屏東科技產業園區南側,占地約19.75公頃,期能藉本園區之開發,達到吸引節能相關產業 進駐,藉以強化群聚效益,塑造競爭力優勢,打造出南臺灣之綠色產業。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18 5所大專校院學生近4萬人,培育農業、工程、餐 旅、醫藥及文創藝術、綠色能源與生物科技等領域 人才,專業人才豐沛且產學合作盛行,協助縣內產 業提升經營、研發、創新等水平及效能。 公共設施完善 招商服務迅速 近幾年,在屏東縣政府團隊與在地企業的共 同努力下,已奠定未來產業躍升發展的基礎。伴隨 相關政策措施規劃與執行,農業生技、節能應用以 及金屬機械等產業將形成屏東未來製造業發展的 三大核心產業聚落,期能使屏東成為未來國內外企 業投資設廠的首選。 屏東縣公共設施完善、水電充足、享有多項 租稅優惠,為營造友善的投資環境,設立投資招商 單一窗口,透過專人、專案、專責的方式,使投資 能夠更加簡潔便利,協助有興趣至屏東縣投資的廠 商解決土地取得、廠房設立、工商登記、勞工及環 保法令等投資障礙問題之排除,降低企業投資屏東 的風險並提升投資的便利性。 投資屏東 就是現在 區域整合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透過區域間 資源的合作與共享,進而帶動產業的升級發展。屏 東位於國境之南,在既有的優勢下透過與臺南、高 雄等南部縣市區域間資源整合及運用,共同帶動整 體產業的發展與升級,透過新興產業聚落建立,拓 展產業發展的深度與廣度,進而強化在地產業鏈, 例如,綠色產業的發展串連可擴大至鄰近的臺南沙 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經由國道三號屏東至臺南沙崙 智慧綠能科學城僅需30- 40分的車程),擴大產業 群聚效益至高雄與臺南。 充足的水電,為提供產業健全發展的良好根 基。屏東縣電力建設完善、陽光充足,日照時數長, 利於建置太陽能發電設施與推動太陽光電產業之 發展。此外,屏東縣相對於其他縣市而言,土地取 得成本較低,可用之產業用地亦為產業發展的重要 指標,未來除透過協助現有產業園區健全機能外, 也將持續投入新產業用地之開發與招商,吸引國內 外優質的企業進駐投資,並與屏東科技產業園區、 屏東汽車專區及六塊厝產業園區等園區相互串聯, 成為屏東未來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區塊,驅動屏東縣 產業升級與發展,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與優質的環 境。 近3年來在屏東縣政府團隊的努力下,持續 吸引廠商進駐與投資,如永豐餘集團的上市公司申 豐特用應材於屏南工業區擴廠,其為醫材及其他用 途之合成乳膠原料、加工用接著劑大廠;屏東汽車 工業專區持續吸引相關廠商如健翔興業、聖州企 業、聯旺金屬加入,投資南方之星:『屏東』正當 時! 屏東縣便捷的交通網路 歡迎洽詢屏東縣招商服務窗口 ( 電話08-732-4324) 電子信箱:idipc @ems.pthg.gov.tw 屏東招商投資服務網:https://idipc.pthg.gov.tw/

投資臺灣 19

兩岸經貿 Straits Business Monthly 20 國境之南最溫暖的風景與人情 屏東好好:大陸臺商投資臺灣 參訪活動 文《葉耀嵐》 製造業部分,年銷售額最高者為食品及飼品 製造業,其次為汽車及其零件製造、非金屬礦物製 品、金屬製品製造、基本金屬製造業等,以上約佔 屏東縣製造業總數的一半。以屏東農科園區為例, 園區內擁有天然物、養殖生技、畜禽生技、農業資 材等112家農企業,今年年產業值上看60億元。 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群聚產業則包括:水處理設備、 高值化金屬、馬達相關產業等,二期擴區計畫也將 啟動招商作業,引進電子零組件、金屬及汽車零件 製造業等相關企業。 屏東境內現已開發六大產業園區,群聚產業 區隔鮮明,鏈結同業間上下游合作,有助促進異業 跨域整合。再加上11月動土的健康產業園區、12 月動工的未來高鐵站預定地-六塊厝產業園區,屏 東縣三級全產業的發展潛力即將全面爆發。 安居屏東 幸福創業 此行安排的參訪企業各具特色,健翔興業本業 是經營紙箱製造,因緣際會下於106年投入天然 鹼性飲用水製造,除生產自有品牌,也代工包裝瓶 裝水,銷售範圍遍及各大超商、量販通路。為打造 時序進入初冬,臺北氣溫驟降,但屏東仍是秋 陽高照,溫暖宜人。海基會於今(110)年12月1 日、2日規劃「屏東好好:大陸臺商投資臺灣參訪 活動」,邀請50位臺商一起來到國境之南,體驗 屏東的人文風土,瞭解屏東最新投資環境與產業發 展概況,尋求投資機會與商機。 兩天行程中,臺商聽取屏東縣政府簡報,走 訪屏東科技產業園區及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實 地參訪健翔興業、永宏蘭業、大江生醫等創業轉型 及產業升級成功企業。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親自與 臺商面對面互動,工策會總幹事李清聖全程陪同介 紹屏東各項產業發展,展現高度重視。 好山好水 農林漁牧產業升級加值 屏東縣產業以農林漁牧業為主,並大力推動 觀光業,以「樂活農業」、「永續漁業」、「友善 觀光」、「工商多元」、「文化創意」、「綠色城市」 之地方特色,交織發展多元化產業。屏東縣工商業 蓬勃發展,去(109)年銷售額年成長23.55%, 服務業總家數34,616家,銷售總額達1,905.8億 新臺幣,預估今年將會更上層樓。 於大江生醫合影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