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国大陆极限低消费 难以摆脱通缩困境◆文/黄欣(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当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通膨考验,中国大陆却是深陷通缩泥沼。受近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贸易摩擦影响出口等拖累,中国大陆民众财富大幅缩水,缩衣节食成全民共识。官方推出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惟成效有限,至今仍未摆脱通缩困境。

房市疲弱及出口放缓 通缩主因

从数据来看中国大陆通缩情况有多严重。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从2023年第四季落入负增长区间,虽一度由负转正,但今年2月起再度连续4个月跌入负增长,显示通缩压力加剧。反映企业成本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更加疲弱,从202210月以来已连续32个月负增长,且机构预期年内尚无转正的迹象。

细究通缩原因,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点出房市低迷是关键。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不振、房价直直落,民众预期未来财富缩水,从而抑制了消费支出,如此反倒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房市疲弱也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进而拖累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和其他公共支出的投资。中央为了弥补房地产动能缺失,将补贴、银行信贷等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加重供需不平衡,使通缩更恶化。

出口增长放缓也是通缩另一主因。随著全球经济放缓及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大陆出口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部需求下滑直接影响制造业的增长。尤其在全球需求疲软下,中国大陆产能过剩问题愈趋严峻,价格下行压力增大,通缩情况更加难解。

消费降级 外企撤出市场

内需不振的另一个缩影则是消费降级。从服饰、美妆、餐饮到旅游等行业,消费者更倾向高性价比产品,掀起一波「平替经济」。中国大陆美妆品牌靠著国潮、平价、善用各种短影音平台宣传等卖点,快速瓜分欧美品牌市占率;瑞幸、库迪等中国大陆咖啡品牌打出一杯不到人民币(下同)10元的流血价,迫使每杯饮料单价在30元的星巴克不得不降价应战。

旅游业同样出现消费降级。除了民宿订房量快速追赶五星级酒店,短程的轻旅行也愈加受消费者青睐。甚至年轻人还兴起「特种兵旅游」风潮,致力用最少的花费玩最多的点。包括利用深夜硬座火车出行、景点往来尽量利用共享单车等,将交通和住宿压低到每日100元以下,对体力与规划能力都是一大考验。

消费降级也改变了市场格局。部分企业不敌亏损压力,只能缩减门市甚至撤出中国大陆市场。快时尚品牌Zara和家居专卖店Zara Home,已陆续关闭中国大陆多地门市;台湾餐饮品牌鼎泰丰也在去年10月关闭华北14家门市;以「小火锅第一股」在香港风光上市的台湾餐饮品牌呷哺呷哺,2024年净亏损更扩大至4.01亿元,4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日本连锁餐饮藏寿司也宣布年底全面撤出中国大陆市场,果断设定停损点。

汽车折扣战也是刀光剑影。光是今年35月,中国大陆龙头车厂比亚迪就喊出3波降价,部份车款降价幅度高达3成。包括吉利、奇瑞,甚至特斯拉等多家车厂只得跟进,部分车款最高直降8万,价格砍到见骨。不少经销商坦言:「价格战已经打到成本线以下,但不降价就没人进店。」恶性低价竞争下,中国大陆汽车业获利急降。官方数据显示,去年汽车制造业毛利率4.3%,今年第一季已跌到3.9%,汽车业获利也落到「毛三到四」的窘境。

消费组合拳尽出 内需仍不乐观

面对消费持续低迷,中共官方也频繁出招试图提振需求。首先是适度放宽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242次降准、一次降息,向市场释出2兆元的长期流动性。今年5月再度降准降息,不仅持续扩大向市场注入资金活水,并下调政策利率,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跟进下行,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促进投资意愿。

其次是实体消费的刺激措施。官方早在2024年推出「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民众更换家电、汽车等耐用品。今年除了延长政策时间,还加码推出手机等3C商品的国家补贴方案,加大刺激力度。另外,包括福建、北京、深圳等多个省市先后推出餐饮、文旅、零售等消费券,冀望拉抬当地买气。624日,人行等多部委更联合公布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19条,继续向市场派发定心丸。

尽管促消费「组合拳」尽出,但内需情况仍不乐观。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中国大陆文旅部统计,全国共实现3.14亿人次出游,虽然人数较去年略增,但人均消费仅为574.1元,还未及疫情前2019603.4元的水准。这表明民众即便出游,消费情绪依旧保守。

这一消费态度也延伸至电商平台。今年中旬「618」促销活动期间,虽然京东、阿里、拼多多等平台宣布GMV(成交总额)再创新高达8,556亿元,年增15.2%,看似亮眼的业绩背后,是延长销售活动所致。2024年的促销期为32天,今年则拉长到39天。

此外,人均消费额也有所下降。路透社统计,今年618期间每日平均销售额为231亿元,低于2024年的24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榜前几名的品项,不外乎3C产品、家电、家具等「国补」商品。换言之,消费者利用补贴与折扣集中采购必需商品,而非扩张性消费,这种「量升质降」的趋势加深市场对内需复苏前景的担忧。

经济调结构才是长久之道

投行野村直言,中国大陆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拉动难以为继。鉴于政策的透支效应、去年的高基期,以及最新的公务用餐禁酒令对餐饮业的重大影响,该行预测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率将大幅降至3.1%;以旧换新政策对整体消费增速的拉动,料从上半年的0.9个百分点降至0.4个百分点,建议官方考虑更长期的结构性政策来支持消费。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中国大陆的通缩仍将持续,除非经济增长模式从侧重供给逐步转为以消费为中心,也就是实现「经济再平衡」。但他直言,此番改革需要调整地方政府激励机制、财政模式,以及国有企业治理模式,是非常棘手的领域,端看官方是否有大破大立、综合施策的决心来进行结构性改革,进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中国大陆深陷通缩泥沼,是消费疲弱与产能过剩交织的结果。即便透过宽松货币政策或是补贴等措施,只能短期缓解,长期仍需依赖「促收入、补弱项、调结构」三管齐下,引导经济从价格恶性竞争中走出,方能回归健康成长。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