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红供应链战略的可行性◆文/蔡承翰(国防安全研究院网路安全与决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更新日期:114-08-13
2025年5月13日赖清德总统指出,台湾身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枢纽,必须运用在生产与制造方面的核心优势,串连理念相近的民主社会,携手打造「非红供应链」,以半导体为先导,不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整合体系。赖总统指出:「这会确保未来世界进一步繁荣与发展,自由贸易能继续发挥作用,不受倾销影响。」
正如报导所言,赖总统清楚描绘出未来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国家战略方向—借由深化与民主国家的合作,在半导体等相关关键领域实现对中国大陆的制衡与脱钩。然而,日本学者也在文中提醒,半导体产业本质上仍运作于市场逻辑与高度依赖的跨国网络中,国与国之间早已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在执行上恐有一定难度。
全球供应链下的贸易网络复杂性
现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强调「及时生产」(Just-in-Time)与「超级专业化」(hyperspecialization),在生产流程高度分工的原则下,原物料、零件组、能源等贸易商品完全摆脱特定国家并非易事。以 iPhone为例,玻璃萤幕是由美国康宁设计,但在澳洲、比利时、巴西、中国大陆、丹麦、法国、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波兰、俄罗斯、西班牙、台湾、荷兰、土耳其与英国等国家的工厂生产。相机来自美国高通,但在巴西、澳洲、印尼或印度制造。iPhone的制造展现出一个跨欧洲、亚洲与北美洲的高度互赖生产网络。
但不论是赖总统主张的政策方向,或是日本学者对于产业现实的提醒,两造论点皆有其逻辑与理论基础。若要进一步评估「非红供应链」的可行性,有必要从资料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透过资料与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台湾半导体「非红供应链」的可行性,采用Borin 等人所建立的跨国产业贸易资料库,涵盖原物料、农业、食品、电动车与半导体等多项产业,聚焦其中的半导体贸易资料进行分析。
图1呈现的是2010年半导体产业中,与台湾同属或不同属于同一贸易网络的国家分布情形。考量版面限制,图中各国以英文缩写表示,方便读者阅读与辨识。
图1右侧区块所示的国家代表与台湾在半导体贸易上隶属于同一个贸易网络,而左侧区块的国家则与台湾不属于相同的网络。若进一步观察2010年的贸易网络,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大陆、美国与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在半导体贸易上并未与台湾同属一个贸易网络。相对地,与台湾同处一个网络的,仅包括南韩等少数国家。
更进一步来看,中国大陆、俄罗斯、英国、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家于2010年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半导体贸易网络,显示即便处于地缘与政体差异显著的背景下,民主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仍在半导体领域维持密切的贸易互动。从资料可以观察出,在半导体产业上,要排除中国大陆的供应链角色在当时尚难以具体实现,反映全球半导体生产体系的深度依赖性与网络连结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国家间的贸易网络结构具有固定性或不可变性。如前所述,全球供应链体系建立于「超级专业化分工」的生产逻辑上,各国在原物料供应、零组件制造、甚至能源输出等方面皆扮演特定角色。也因此,随著政策环境变迁、技术进步、地缘政治风险升高或供应链重组等因素,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亦会产生动态调整,导致贸易网络的组成与核心关系重新配置。
从图2可以看出,2020年台湾与美国、日本、南韩、中国大陆甚至俄罗斯在半导体贸易上已经形成一个单一紧密的贸易网络,因此,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台湾在半导体产业推动「非红供应链」并不容易达成。如前所述,在全球供应链的超级专业化生产分工流程,国家之间紧密的贸易网络依赖,无法轻易地对特定国家去供应链化。
聚焦科技创新 摆脱依赖困境
结合视觉化的网络分析,可看出台湾在半导体产业中推动「非红供应链」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正如iphone的生产流程所示,全球供应链具有高度相互依赖特性,各国在原物料与零件组难以完全摆脱彼此。尤其在2020年前的贸易资料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国在半导体生产与分工中的紧密连结,显示短期内实现去中国化并非易事。此外,民主与非民主国家在此全球供应链下,若想要彻底摆脱相互依赖关系、建立壁垒分明的贸易阵营,更是难上加难。
以现实世界为例,近期新闻报导指出小北百货贩售的防灾包是中国大陆生产。而全球知名Uniqlo的服饰产品,大多仍是「中国制造」,显示即便国际社会对「去红色供应链」的呼声日益高涨,实际在生产与贸易网络的重组上,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大陆凭藉其规模经济,仍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在考量成本与供应稳定性时,往往难以轻易转移产线或寻找替代供应来源。建构一套真正脱离中国大陆供应体系的「非红供应链」,在实际运作上不仅要考量成本问题,也牵涉到全球产业高度依赖的贸易结构。
然而,本文所使用的资料仅涵盖至2020年,主要反映原物料、零件组与能源等商品贸易关系,无法直接呈现各国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方面的最新进展。例如,荷兰ASML凭藉极紫外光(EUV)光刻机的独占技术,成为全球先进晶片制程的关键门槛。
迈入2025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本土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升级。在此趋势下,台湾若欲实现「非红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可更聚焦于科技创新、研发密度与产业升级等技术面向。与此同时,台湾在聚焦科技创新的同时,借此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民主阵营中可信赖的技术供应者。正如朱敬一院士提及,台湾可以借由科技与技术创新,与民主国家紧密合作,形成一个跨民主伙伴(Trans-Democratic Partnership)关系。在全球供应链下,随著时间的推移,即便在实体贸易无法去中化,但在科技创新上,仍具有形成「跨民主国家非红科技供应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