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抢救少子化 两岸「催生」频出招◆文/蔡绍坚(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台湾自从20年前被列为「超低生育率国家」后,生育率屡创新低,2024年甚至超越南韩,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原先情况较佳的中国大陆,受到新冠疫情与经济低迷的双重打击,近年生育率也急速下滑,2022年首次迎来「生不如死」的人口负增长情况,较联合国的预测整整早了10年,显见少子化已成为两岸共同危机。

生育率全球最低 台湾已困谷底20

2003年台湾总生育率首次跌破1.3,入列「超低生育率国家」,之后一直没有起色,近几年连创新低,总生育率已跌破1.02024年更超越南韩,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

更甚,若加上死亡数进行综合比较,截至20251月,台湾已连续49个月「生不如死」,等于近4年来,每个月死亡人数都多于出生人数,人口长期处于负增长。

此外,由于华人的传统观念,过往龙年出生的「龙宝宝」特别多,虎年出生的「虎宝宝」人数较少,但2024年虽是龙年,新生儿人数却只有13.4万人,不仅再次创下新低,还罕见比虎年出生的「虎宝宝」少。

疫情吓趴生育率 陆提早落入「生不如死」

中国大陆生育率虽然也不高,但2019年之前都还保持1.3以上的水准,未入列「超低生育率国家」,相较日本、南韩与台湾等东亚邻居,已可算是长年的「资优生」了。

不过,受到新冠疫情及经济低迷的影响,2020年中国大陆新生儿人数大减,几乎跌破千万大关,总生育率从2019年的1.47一口气崩跌至2020年的1.3,成为「超低生育率国家」的一员。

随著新冠疫情恶化,2022年中国大陆人口萎缩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不只总生育率再跌至1.03,还出现了61年来首次「生不如死」,人口负增长比中国大陆官方的预测提早9年,也比联合国的预测提早10年。

少子化蝴蝶效应来袭 已成台湾「国安危机」

台湾的少子化现象从2030年前就已出现,但直到近年才比较明显感受到影响,最受关注的是大量学校因招收不到学生,而被迫退场。

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台共有22所学校停办、停招,其中包含4所大专院校、8所高中职,以及10所中小学,这4所大专院校为东方设计大学、大同技术学院、明道大学及环球科大。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招生困难的学校停办后,计划转型为长照机构,包含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以及弘德高级工商职业学校等,显示除了少子化问题以外,台湾还面临高龄化问题。

少子化也导致台湾缺工问题进一步恶化,据国发会推估,在少子化等问题影响下,2030年台湾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约48万的人力缺口;若想满足企业需求,补足人力缺口,维持国家经济发展动能,引入更多外籍劳动力是必须面对的选项。

少子化也造成兵源不足,根据国防部的报告,国军2018年实施全募兵制后,志愿役人数已跌至6年来的新低,2024年可征役男人数下滑至9.7万人,首度跌破10万,预计到2031年将进一步下滑至7万人,严重影响建军备战。

陆迎少子化首波冲击 最怕「人口红利」消失

中国大陆的少子化问题发生较晚,但近年也感受到「第一波」冲击。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大陆共有5,600多所小学、1.58万所幼儿园关闭,其中又以农村地区及民办小学首当其冲,尤其在东北及山西等地,生源短缺的问题特别严重。

学者认为,几年后就会出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关停潮,这将导致大量编制教师面临安置问题。学者更透过模型预测,到2035年中国大陆将有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可预见的是,中国大陆也面临台湾当前遭遇的问题,例如学校退场、学校资产的再利用,以及注册率严重下滑,甚至可能出现「0分上大学」现象。

中国大陆官方最担忧的,还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红利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抚养比相对较低的时期,这是经济增长的一项有利条件;不过,中国大陆目前正同时面临著少子化与高龄化两大问题,显示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渐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官媒今年2月特别针对「人口红利」的问题指出,「人口并非发展红利的全部,即便劳动力减少,尚有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补位、兜底,对冲单方面影响。」

文中还强调,人口红利的内涵与时俱进,既看数量也看品质,「随著教育水准、国民素质显著提升,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为人才红利打开了成长空间。」

虽然现阶段还无法得知中国大陆的「人口红利」是否将消失,但可看出官方确实非常重视此问题。

全台推政策救生育 中央地方一起动

面对少子化危机,台湾2030年前就已经采取行动,包含修法保障女性劳工的产假权益、推动公立托婴中心建设、设立育婴留职停薪制度、提供生育补助、减免产检费用,以及提供减税优惠等。

最近10年,补助力道进一步加强,包含「06岁国家一起养」政策、最高上万元的托育补助、孩童就学补助、住宅租金补贴、育婴留职停薪津贴,以及友善职场的措施,提供企业设置哺乳室、建置托儿设施、聘雇托育人员的补助与津贴。

除了中央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近年也非常积极,例如,生育率冠居六都之首的桃园市,2024年成立全台第一个妇幼发展局,以「妇女」及「幼儿」为主体,其中一大施政重点为支持家庭「愿生能养」,营造优质育儿环境,推出「多1胎加1万」的生育津贴、「好孕专车」补助,以及冻卵营养金等政策。

高雄市则推出从怀孕开始陪伴的「好孕成3」方案,提供准妈咪产检交通乘车券,以及妈咪的坐月子到宅服务,在中央的托育补助之上,再加码提供每个月12千元,盼能降低照护孩童的压力,让市民更愿意生育。

陆全面放弃「一胎化」 「三孩政策」救人口危机

面对少子化,中国大陆近10年积极调整生育政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全面放弃实施36年的「一胎化政策」,改行「二孩政策」,开放所有夫妇都可以生育2个子女。

不过,开放二孩后,生育率却没有显著成长,反而持续下滑,因此不到6年,又进一步开放「三孩政策」,允许每对夫妻生育3名子女,还提供育儿津贴,以及税收、住房方面的支持。

中国大陆2023年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禁止资方在招聘过程中,有限制女性结婚或生育的条款,或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况开除或减低女员工的待遇,并保障女员工在生育之后可请带薪产假。

年轻人生存困境难解 无奈选择「不婚不生」

尽管两岸政府都推出多项促进生育的政策,但从持续下降的生育率数据来看,成效仍相当有限。特别是在中国大陆,随著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生育率从原先尚属「资优生」的水准,提早10年落入「生不如死」的局面,显示年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是影响生育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参与受限、社会环境压抑,及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的多重压力下,中国大陆年轻世代难以看见长远的机会与保障,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与生活成本的沉重负担,使得「不婚不生」成为许多人的无奈选择。即便政策诱因再多,政府再用力「催生」,都难以逆转少子化的趋势。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