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美国总统大选后的两岸关系 ◆文/陈方隅(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3-12-23

川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且共和党完全执政,2024全球「选举年」至此大致抵定。本文将讨论未来两岸关系可能的变化,尤其是在美中与美台关系新局下的可能走向,以及我们该做的准备。两岸关系基本的架构和局势不会有太大改变,重点应该还是要放在观察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可能转变,以及台美之间互动如何引发中方反应。

中国大陆态度不变

先从中国大陆说起,两岸关系的好坏,绝大多数要看中国大陆的意愿与作法。短时间内,中国大陆的政策与态度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改变。习近平现在面临国内经济的大麻烦,焦头烂额之际还得面对新一轮美国可能实行的关税与各项科技的制裁令,在厂商重整供应链、尽量减少对中国大陆市场依赖的情形下,中国大陆的经济状况只会变得更差。由于川普个人态度很难预测,且美国对于「抗中」态度具有高度共识,中国大陆很难期待美中关系有大幅改善的空间,因此经贸关系也不会有显著改善。

未来如果美国的国安与外交团队是由对中强硬派负责,例如候任国务卿卢比欧(Marco Rubio)、候任国安顾问华兹(Michael Waltz),那么中国大陆对外政策重心将会放在美国,对于美国、以及对于台湾,都有比较高的机率将会持续用强硬态度反击,不然将会被国内与国外视为一种示弱。毕竟,自从二十大以来,中国大陆将「反对外国势力干预(台海议题)」放在政策的优先位置,因此当美对中祭出更多强硬政策、以及和台湾有所合作时,中国大陆只能够用更加强硬的方式回应。

况且,中国大陆从2016年到现在,对于台湾的态度非常一致,不管台湾的态度为何,中国大陆一概回以强硬的语言。即使蔡英文总统与赖清总统多次在重要的演讲场合,递出各种橄榄枝、释出各种善意,北京方面几乎每次的回应都是毫不客气,没有任何想要改善关系的意思。近期赖总统提出许多贴近「中华民国」的论述,尤其在国庆演说时强调113年前的革命,等同于是把现在的台湾和过去的旧中华民国(19121月创建,至1949年已实质终结的这一个国家)做连结,等同于在史观方面释出高度善意,但中国大陆仍用一贯强硬姿态回应。总之,不管台湾执政党怎么样做论述,中国大陆一律定义为「台独」。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应该不用期待中国大陆会有任何想要正面回应台湾执政党的意愿。对中国大陆来说,他们是根本性地否定民进党执政的正当性,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给予民进党任何一点两岸关系交流的红利。这样的状况有很高的机率会持续下去。从中国大陆的角度来看,目前台湾的国内政治状况可以说是一团混乱,尤其立法院的在野党扮演非常「称职」角色(再次强调这是中国视角),现阶段更没有任何理由与民进党政府交流合作、建立正向的互动机制。

美国对台政策

两岸关系也会直接美国对台政策。事实上,美国对台的政策立场不管再怎么变化,有很多元素都是长期维持一致的,例如所谓「一中政策」—以台湾关系法等要素为核心的对中与对台政策,大的架构基本上都会稳定维持。不过,在实际作法上,每一届政府的政策会有所不同。

在川普政府执政时期,有可能会推出许多「改变常规」的作法,例如第一任川普政府时期,国务院将台美军售管道正常化、循一般国家模式,以及修改(甚至废除)国务院内与台湾官方往来的内规,鼓励更多的台美双边直接交流。川普在竞选期间提出许多直白的语言谈论台湾,包括军费说、保护费说、以及关税说,这些内容对台湾的看法似乎都很负面,但同一时间也把台湾议题拉到台面,这和过去大部份人避谈台海议题以免刺激中共的状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接下来必须要看川普的执政团队组成,除了目前已知的几个高度友台人士的任命外,还有很多重要职位需要一些时间和程序。

跟拜登时期相比,拜登政府在国际政治场合上将台海议题「国际化」,拉拢盟友一起谈论台海议题,以达吓阻成效。川普政府可能不见得会用这种多边方式处理台美关系,但可能会有更多直接的双边交流或谈判。当台美双方开始洽谈「更大笔」军售,甚至加强军售之外的各种军事交流时,中国大陆肯定会连连跳脚,不可能坐视不管。候任国务卿卢比欧与国安顾问华兹两人过去都主张加强台湾防卫,也有参与过类似法案的连署,可以预期在商讨如何加强台湾防卫时,中方会有大动作回应,将使川普政府内的对中政策强硬派人士更加坚定既有政策方向。所以,两岸关系应会维持现有格局。

不过要注意的是,新政府上任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事任命过渡时期,可能长达一整年,在这期间不排除中共会用一些手段测试美国及台湾的反应能力,我们可以预期有更多的军事演习或灰色地带作战手段陆续出炉,例如在海域执法权,或是用各种方式针对封锁海域做演习等。

台湾方面要做好的准备

川普用最直白的语言要求台湾付保护费、增加军费,台湾必须做好准备和美国商量各式的合作方案,这些合作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军售。例如台湾目前国军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大型载具的不足,尚包括训练品质,人员招募等问题,若能加强与美方的合作,相关成本当然必要。而在军事武器方面,也不是只有武器载台或武器弹药问题,可以讨论像是供应链的建立、库存库的建立等议题,在台美合作方面做更多推进。

另外,中国大陆对台湾(以及对全世界)的威胁不是只有军事层面,关于经济胁迫、供应链安全、舆论战场各方面,都是自我防卫的重要环节。从这点来看,台湾是最能够「说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因为位于中国威权扩散的最前线,我们可以做到远多于军事硬体设备的防御工作。

可以预期的是,关税议题是川普政府首要想要处理的议题,台湾有可能受惠于转单效应,继续会有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厂商或供应链移转到台湾。然而台湾厂商与对外投资选择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应该要有多一点的相关评估以及政策因应。

在大格局方面,拜登政府时期把台海议题「国际化」,拉拢各个盟友、在各种外交场合提到台湾海峡议题,有别于以往长时间以来的「美中共管」态势。台湾要用各种方式,包括官方外交、民间外交以及公众外交,努力维持台海议题国际化的大方向,让更多国家共同关心台海议题。

从国家内部的舆论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关注「美国优先」论述,很可能会影响美国在国际的声望和受欢迎程度,因为一般人对于「美国优先」的论述与政策不见得熟悉,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操作成「美国自私自利」、「美国不是真心帮助台湾」、「美国只想要透过军售赚钱」的「疑美论」说法。美国对台湾要求增加国防支出,还有川普本人或身边策士对台的既定印象成见(例如台湾人偷走美国晶片产业),都会被扭曲为认知作战的完美素材。相对来看,中国大陆近年大力强调「中国模式」,大谈「民主」、「自由」等概念,搭配台湾内部许多在地协力者(名嘴、传统媒体、网路意见领袖等行为者)帮忙散播,这些舆论战场上的两岸关系竞争也需要注意。台美双方可以就此议题进行更多合作,打击中国大陆对台「舆论战」。同时,台湾方面也需针对中国大陆的统战语言做更多研究与反击。

总而言之,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态度有很高机率会更加强硬,对台湾则会维持既有的框架并加强军事及经济议题的交涉,而两岸关系应该不会有太大转变,中国大陆仍会持续(加大力道)当前的反独促统政策。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