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不再璀璨 香港地位的转变◆文/萧督圜(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3-06-27
香港立法会于今年3月19日三读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也就是《基本法》第23条立法,3月23日正式生效,除了将更加限缩港人的自由与人权,如果台湾人入境香港、手机中有批评中国大陆政经情势的讯息也可能无端入罪。
香港曾是「全球化」三大典范城市
香港,东西荟萃、文化交融的东方之珠,曾经在2008年时被《时代杂志》誉为是和纽约、伦敦并列的「全球化」三大典范城市。2001年中国大陆加入WTO以前,香港早已是全球化的先行者,扮演中国大陆与国际商贸互动的窗口;即使中国大陆入世后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香港对中国大陆依然存在特殊的价值与功能。一方面,香港一直是中国大陆FDI非常重要的来源地,在过去10年间占有6成以上的比例;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中国大陆对外投资的跳板,长年占有5成以上的比例,扮演了「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协助中国大陆企业向外发展。
而香港是中国大陆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约74%。更重要的是,香港也是中国大陆企业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截至2023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有1,447家,总市值约3兆美元,占香港股市总值的76%;过去30年来,中国大陆企业已在香港通过发行股票集资超过1兆美元。可以说,香港与中国大陆连结的型态是伴随中国大陆与世界贸易的样态,从早年「前店后厂」的互惠关系,转型成「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中港关系从相互依赖演变成双向融合
2018年美中战略竞逐伊始,接续的反送中运动、新冠肺炎疫情管制,造成香港的经济发展受挫。尤其,中国大陆在习近平治下,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政治安全」为核心并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更难忍受香港多元文化带来的潜在挑战。在「全面管治权」思维下,限缩香港的自治空间、重塑政治制度,透过推动「爱国者治港」、强化「行政主导制」,香港社会几乎已无异音。
事实上,过去1年来,中国大陆与香港经济复苏力道不如预期且前景不明,受到地缘政治影响,外资转而大幅转移撤出。从FDI的变化上可观察到,2023年的中国大陆FDI仅有330亿美元,较2022年暴跌82%,更是30年来的最低水准,而香港同样不遑多让,仅有233亿美元。香港IPO的能力也快速下降,2023年仅有59亿美金,相较2020年的519亿美金,差异甚大。此外,根据香港政府2023年底的统计调查,境外公司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的仅剩1336家、较2019年时的1541家减少13%,是过去10年最少的数目;同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澳洲等外资公司也在减少;外资公司聘用员工数也从2020年的17.7万人下跌至13.2万人,显见外资不仅缩减在香港的投资,也在缩编公司的规模。
港政府应对外资撤离的因应对策,一方面希望拉拢中东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元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前者不论是与中东国家共同开拓医疗、数位经济等研发项目,或与东协国家扩大在科技与金融的经贸往来,彼此存在合作空间,但其进展速度与资金规模短期内不足以替代流失的西方资本。后者固然有助于香港导入更多中资公司,并透过与深圳合作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但也将让香港经济的自主性消失殆尽。香港更加依赖中国大陆的经济市场,社会、政治也以中国大陆规则为依归。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香港社会对与大湾区整合多抱有排斥心态,近年来因经济民生需求,以及大湾区的一小时生活圈实现,目前港人不论是搭高铁北上消费或「港车北上」自驾前往广东旅游,每逢假日跨境口岸总是人潮汹涌。随着,中港跨境基础建设更便利,以及中港经贸和社会加速融合,香港民众到大湾区大陆城市就业、求学、居住、养老接受程度更为普遍。
外资看淡香港竞争力 症结在香港「中国化」
今年初在港美国商会与欧洲商会的会员调查,多数公司对香港国安法规执法担忧,但对香港未来仍为开放的国际城市存有疑虑。香港美国商会调查,国际对香港的看法是影响香港在2024年迫在眉睫的问题;有60%受访公司表示,暂时对投资和招聘计划采取「保持不变」的方式,有26%受访者表示,他们对香港未来1年的商业前景感到悲观。香港欧洲商会进行的信心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加强国家安全法对香港社会经济的监管下,在港欧洲企业面临挑战,促使一些企业考虑搬迁。
目前在香港的欧洲公司数量已然从约2,500家减少至约1,800家。香港德国商会主席赫佑汉表示,外资企业人才认为在香港经商存在风险,今后可能会避免到港活动。整体而言,国安法规虽不至于成为外资考虑是否留在香港发展的理由,但将加剧人们对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吸引力的担忧,成为吸引国际人才的绊脚石,也冲击香港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的长期吸引力。
引入人才多以中国籍为主 社会不再多元化
外资的担忧,可从香港政府《2023年施政报告》看到端倪。因反送中运动及港区国安法执行后,许多香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诸如律师、医师、教师、会计师等纷纷离开香港,为了补充流失的菁英,港府在2022年底开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画」,与「优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计划」配合。至3月底统计,高才通计画收到77,000件申请,近62,000件已获批准,中国大陆的申请件数占94.5%;「优才计划」与「非本地毕业生留港计划」,中国大陆分别占98.5%、94.4%,显示香港政府引入11万名优秀人才以中国籍人士为主。
《2023年施政报告》也提出「育才」放宽措施,未来香港政府资助大学授课课程(即学士学位)的非本地学生就学人数上限,由现在本地学生的20%,自2024-25学年起提升至40%。非香港本地大学生名额增加近6,000人,大部分员额由中国大陆学生竞逐;早在2023/24学年,香港大专院校录取中国大陆学生占7成,国际生下降至3成。除各界关注到大学部招生外,过去几年香港透过未管制硕博士生员额大幅招收中国大陆学生,已是常态。2021/22年度中国大陆学生赴港求学人数已达到3万7,087人,较上学年成长19.16%。
香港人才甄补与培养多集中于中国大陆人才,最大挑战是文化思想趋于单一,社会不再多元缤纷,香港更像中国大陆的普通城市。积极与大湾区进行经济融合,商业活动多围绕著中国大陆,在港工作,流利的普通话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香港国际地位下降 东方之珠不再璀璨
随著《港区国安法》及《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相继施行,港府全力进行国安审查、持续推动国安教育,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香港不再是昔日的香港。香港不再具备与西方价值一致的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难用「香港故事」吸引西方任。即使香港仍是中国大陆境内唯一施行普通法的城市,但受到中国大陆政治干预的因素明显,过去链结国际的商业地位、金融角色已产生实质性转变。反观近年新加坡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超越香港,也成为撤出香港外资落脚之处,新加坡凭藉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治,受到青睐。香港全球金融中心角色持续黯淡,降阶为任务导向的中国大陆金融中心,东方之珠的动人故事也划下时代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