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2014两岸经贸关系展望

2014两岸经贸关系展望


文/林祖嘉、谭瑾瑜



自2008年两岸两会复谈后,两岸经贸关系获致长足进展,不但两岸两会已完成两岸三通直航、扩大陆客来台观光、金融合作、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计量检验认证、智慧财产权保护、医药卫生合作、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投保协议与服贸协议等19项协议,均对两岸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双方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仍持续向前迈进。除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早收清单三阶段已完全开放,对台湾经济效益已逐渐显现,2013年6月亦于第九次两岸两会会谈中,完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之签署,至2013年底为止,ECFA后续协议已完成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两岸海关合作协议及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协议。

面对当前全球金融风暴及欧债危机持续对全球带来的冲击,中国大陆正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希望透过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新一波的经济成长,而台湾方面也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推动新一波的自由化进程,希望推升台湾经济。展望未来,在全球经济自由化的趋势下,两岸经贸仍有许多可以拓展的双赢空间,值得两岸持续深化经济合作。以下先就2014年两岸经济前景做一概述,并就2014年两岸经贸政策进行分析,最后考量全球经济自由化趋势之后,提出对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期许与建言。


一、2014年两岸经济前景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成长逐渐走向复苏之路。以国际货币基金(IMF)于2013年10月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为例,全球经济成长率预估为3.6%,较2013年2.9%为高,而已开发经济体复苏力道微幅转强,新兴经济体经济成长动能则面临稍微趋缓态势。德国Ifo经济研究院在2013年第4季的调查报告亦显示出,全球经济正逐渐迈向复苏的方向,全球经济气候指数上升至98.6,受访专家对当前经济现况与六个月后经济预期均明显乐观许多。其中,亚洲经济气候指数明显上升至98.2,其中主因即为对中国大陆经济恢复信心所致,而IMF亦预估2014年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为7.3%,虽不若前两年高速成长,然而仍可看出中国大陆仍为亚洲及全球经济复苏中之重要成长动能之一。

若从2013年中国大陆总体数据观察,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经济成长动能已由出口及外资带动成长模式,逐渐转为以内需的消费成长带动经济扬升的模式。外需部分自2013年5月起,中国大陆出口已由以往十位数高速成长减弱至个位数成长,而在投资部分,1至11月全中国大陆不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较去年同期成长19.9%,然较1至10月持续回落0.2个百分点。若再观察施工和新开工专案投资,可发现同样的走势,而同期间到位资金成长20.2%,然而利用外资部分却衰退5.2%,显示外资进驻投资意愿下降。另在内需部分,2013年1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成长13%,消费呈现逐月稳定成长态势,可以预期消费将成为中国大陆2014年另一波成长动能。

台湾对于国际经济情势变化的冲击较中国大陆为大,因此主计处下调2013年经济成长率为1.74%,展望明年,虽然经建会新闻稿中提到Ifo调查的台湾受访专家认为对于台湾2013年第四季整体经济、资本支出、民间消费表现仍属欠佳,然而对于6个月后预期,多数受访专家均认为可望转好,持正面看法之人数亦比上一季调查时增加,主计处预估我国2014年经济成长2.59%。


二、2014年两岸经济政策走向

中国大陆当前经济改革及发展政策规划,主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社会改革方案等为主要轮廓,上述三者均提出中国大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亦为未来中国大陆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以2013年11月三中全会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例,未来大陆涉及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之重点领域包括建构推动城镇化的有利环境、发展节能产业、国有企业改革、经济自由化、财税改革、改善政府职能与效率,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此外,继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之后,第二批自由贸易区会签审核于2013年12月进行,预计2014年5月至6月将正式推动。依据报载大陆第二批自由贸易区将批准1至2个,除了天津滨海新区之外,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亦已于2013年12月中旬上报大陆国务院,另浙江舟山、重庆两江、河北曹妃甸、福建平潭等地区均提出自由贸易区方案,且已在商务部备案。第二批各地自由贸易区方案发展重点各有特色,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发展重点放在跨境租赁、离岸金融,以及制造业、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而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则将打造国际制造、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维修、国际研发和国际结算等六大中心,另重庆两江自由贸易区则强调以重庆自由贸易区带动边贸和内陆开放等。若由上海自由贸易区管委会统计观察,截至2013年11月底,工商部门已办新设企业共计1,733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58家,内资1,675家,内资注册资本额近400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2,300万元人民币,可看出上海自贸区吸引投资入驻的热度,也因此引起其他地区对于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兴趣。

由此可知,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与转型方向,将特别有助于内需产业、节能产业和干净能源产业、金融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教育产业及医疗产业之发展,其改革重心均在于强化市场导向机制、改变既有发展模式、注重增长品质、实施结构性改革、克服城乡差距和抑制收入不平等、加强社会保障等,以及透过城镇化与区域均衡发展提振内需消费,优化投资结构而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外,中国大陆以自由贸易区试点做为进一步经贸自由化的准备工作。借由自由贸易区各试点所进行的开放措施,以松绑法规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及外资进驻投资,不但达成促进投资之目的,亦符合全球经贸自由化下积极洽谈的区域贸易协定自由化要求。

台湾则针对振兴经济,采取大力推动土地活化、都市更新、扩大公共与创业投资等政策提升民间投资意愿,并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包括苏澳港、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及安平港在内的六大港口,以及桃园航空城的六海一空,再以台湾产业转型及发展的角度,筛选出国际医疗、智慧运筹、农业加值及教育创新等产业,做为推动重点产业,希望以更国际化、自由化、具前瞻性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吸引外资进驻台湾投资设厂,为台湾经济注入强劲的成长动能。

另在全球积极洽谈区域贸易协定推动经贸自由化之际,除了积极完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之生效及推动ECFA后续协议之外,台湾亦希望积极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以融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中,拓展台湾国际经贸空间。


三、2014年两岸经贸关系之期许

展望2014年,台湾仍无法忽视中国大陆潜在的广大内需市场,值此中国大陆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台湾应掌握并运用大陆近年来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转型之方案,推动两岸持续深化经济合作,为台湾产业升级、转型与发展,营造更有利的局面。

首先,在上海自贸区已成立之际,为了能尽速与上海自贸区进行合作,我国应加速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相关法制规划与立法,尽速完成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之三读工作,尽速推动第二阶段自由经济示范区。此外,推动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与与上海自贸区做为促进两岸产业合作的关键及优先重要试点,诸如考虑推动台湾成为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之可能性,推动两岸资本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将台湾成为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之关键一员,尽速落实区对区合作的具体内容。

其次,台湾应掌握大陆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强两岸之间在节能、环保、净水、干净能源乃至建筑、建材、交通等产业之合作,为两岸企业开辟更宽阔的合作发展空间。台湾可以透过强化两岸城市对城市合作机制,以及强化两岸搭桥专案功能,深化两岸产业跨业别及技术合作,协助台商掌握大陆城镇化商机,并进而建立品牌。

除了应持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之外,台湾应当尽速完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之生效。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尚未完成生效之际,亚太区域经济整合仍然持续如火如荼地展开,除了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之外,韩国积极与中国大陆积极签署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并预计于2014年完成。台湾应把握与中国大陆已经完成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并加快ECFA后续谈判脚步,尽速完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之生效及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之签署,降低台湾经济受到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负面冲击,并侵蚀ECFA早收清单及两岸两会会谈的成果。

最后,有鉴于台湾为小型经济体,在贸易自由化对台湾经济有利之下,台湾应当持续推动经贸自由化,与各国签署区域贸易协定。除了关注全球经贸组织最新发展,各区域进行之区域经贸组织应积极表达参与意愿,特别是亚太地区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等。由于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为新型态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台湾应继续研议,并将重点放在借由检视TPP各会员国相关自由贸易协定(FTA)自由化的程度,做为进一步松绑台湾经贸法规的标准,做好开放市场的准备。此外,为提高台湾尽早加入TPP之机率,台湾应积极掌握大陆加入TPP之意愿及相关因应措施。

除了TPP之外,有鉴于RCEP为东亚地区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且 RCEP会员体均为台湾重要贸易伙伴,不加入将衍生新一波边缘化危机,台湾亦应尽速于2015年RCEP完成谈判前,推动台湾加入RCEP。并掌握2015年RCEP谈判完成后之外围经济伙伴参与条款之发展,推动以外围经济伙伴方式直接加入RCEP多边谈判为最短路径为目标。

两岸深化经济合作有利两岸拓展国际经贸市场,提升两岸产业竞争力,因此,2014年两岸应持续促进两岸经贸正常化与自由化,并利用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寻求共同融入全球及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途径,扩大国际经贸空间。

(本文作者林祖嘉系政治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谭瑾瑜系国政基金会科技经济组副研究员)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