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的史实及展望
- 更新日期:109-09-05
「九二共识」的史实及展望
文/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
今年11月16日是海峡两岸达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20周年,此一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基础。本人于1992年时在陆委会担任副主委,参与研拟对策并监督协商过程,2008年又任职海基会,担任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负责第一线的协商谈判工作,对于共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发挥作用,知之甚详。本文将回顾其形成过程,分析其意义,并展望未来两岸互信发展的契机。
「九二共识」的缘起
「九二共识」缘起是因为我方不接受中共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 1991年3月9日 海基会成立,在主管机关授权下与大陆方面展开协商谈判。当时主要是谈「文书验证」及「挂号信函查询补偿」等两个议题,尽管实质协议内容已谈妥,但因大陆坚持在协议前言加入其所谓「一个中国」的原则,此为我方所不能接受。
「九二共识」的过程
一、从1991年3月起,双方协商1年半,都无法达成共识,直到 1992年10月28日 ,两会在香港再度展开会谈,针对此一僵局,双方各提了5个方案,但均互不接受。我方于10月31日又再提3个方案,虽我方代表留在会场等候对方回话,但对方却先行于 11月1日离开会场,返回大陆。
二、随后海协会于 11月3日 透过新华社发布新闻表示愿意接受三案中之一案(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并建议就表述的具体内容另行协商。
三、我方则认为既可各自表述,何须再协商,乃由海基会于 11月3日 发布新闻稿表示我方将依据国家统一委员会 1992年8月1日 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所作决议,加以表达;并正式去函通知海协会,表示已征得主管机关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
四、海协会接获海基会函后,同日( 11月3日 )即电告海基会「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
五、11月16日海协会正式回复海基会 11月3日 去函,表示「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一个中国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回函并将我方表述原文全部共83字作为附件(「在海协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函中也将该会表述的要点说明,计72字(「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九二共识」的内容
由前述双方交涉协商过程可知,双方表述的内容并不一致,但双方相互尊重并接受,此即所谓“Agree to disagree”。由于各自表达的内容长达数十字,当时媒体即将之浓缩为8个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再精简为「一中各表」4个字,虽然并非原始的共识文字,但其精髓则充分表达。
有人批评「九二共识」是接受「一个中国」,是「卖台」,但其实这是断章取义。正如前述缘起指出,我方完全不接受中共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才有此「九二共识」的产生。至于我方的表述内容,也完全符合中华民国宪法的规范与精神。
「九二共识」的作用
其实两岸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并无双方可共同接受的完美解决之道,「九二共识」可以说是模糊处理,求同存异,发挥了「搁置争议、务实协商」的作用,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共识,双方展开协商的筹备。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了两岸历史上第一次的会谈-辜汪会谈,签署了4个协议,解决了前述文书验证及挂号信函处理问题,并建立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历史新页。
「九二共识」名称的由来
1992年双方达成的共识,其实并没有名称,引述时并不方便。后来有若干媒体及学者开始仿效历史事件,以其发生时间命名,乃逐渐出现「九二共识」的名词。
2000年3月总统大选的结果,由民进党执政,当时陆委会主委苏起,鉴于民进党一贯的主张,恐不易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乃于当年4月基于好意,积极提倡以「九二共识」称之,借以模糊争议的问题。此一命名遂普遍为各界使用,随后大陆方面亦逐渐使用此名称。其实名称只是个代表符号,并非关键,如果仿照「辛亥革命」,以天干地支来命名「壬申共识」亦无不可,只要大家习惯接受就可以了。
两岸陷入低潮及再度恢复协商
1995年大陆方面以我方违反「九二共识」为由,片面宣告中止两会协商;1996年我方总统大选,大陆方面又「文攻武吓」,两岸关系陷入低潮;1998年双方有意缓和紧张关系,乃举行了辜汪上海会晤,汪道涵并应允次年回访台湾,可惜1999年又因李前总统提出「两国论」,海基会与海协会的联系管道再度中断。
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由于其两岸政策否认「九二共识」,而且反反复覆,两岸关系乃陷入高度紧张,大陆甚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其采取非和平手段定下了条件。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紧张,冲突一触即发,可以说是达到了危险边缘。
2008年,马总统当选,国民党在 5月20日 再度执政,大陆政策的主轴定为:「以协商取代对抗,以合作创造双赢」,并主张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大陆方面则积极回应同意,于是在 2008年6月13日 举行了第一次「江陈会谈」,双方同意在「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下协商,签署了「陆客来台观光」及「两岸包机直航」两项协议。
协商过程中,我方始终秉持「对等、尊严、互惠」与「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迄今,两会共举行了8次会谈,签署了18项协议,涵盖了许多经济、民生议题,积极的保障了民众权益,也没有牺牲任何我方的主权,更创造了两岸和平稳定的局面。台湾因此从「麻烦制造者」变成「和平缔造者」,普遍为国际社会所肯定。
究竟有无「九二共识」?
反对人士常以大陆的说法来质疑「九二共识」,他们指称大陆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但这种说法并不是共识的全貌,反对人士以大陆的说法来质疑并不公平,因为当年的共识就是各自表述或各说各话,为什么只引大陆的表述,而不引我方的表述?
有人又以当年并无双方签署的文件为由,认为没有九二共识,但所谓共识并非正式协议,只代表双方共同看法或认知,有时根本没有文件,而「九二共识」还有双方往来信函及新闻稿,白纸黑字,称之共识并不为过。
「九二共识」史实俱在,问题是称呼为什么名称最好。但务实来说,此一共识既能各说各话,又能搁置两岸争议,台湾内部实不必为此争论不休。反对人士如可提出一个普为各方接受的说法,当然最好,否则为此内耗,最后受害的反而是台湾自己。
2008年3月26日,大陆胡锦涛总书记与美国小布希总统通热线电话,新华社报导指出「…He said it is China's consistent stand that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should restore consultation and talks on the basis of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sees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他说中国一贯的立场就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应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九二共识」就是双方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同意彼此定义不同)。此段英文记载于新华社所发的英文新闻稿,也见诸于大陆驻联合国代表团的网站。
因此至少美国官方也知道「九二共识」内容,而且如今美国学者亦常以「 92 Consensus」称之,足见「九二共识」不仅存在,亦已为国际社会所知悉,也可以说「九二共识」为台、美、中三方普遍认知的历史事实。
「九二共识」的未来
由于有了九二共识的基础,海峡两岸搁置了政治争议,才能务实展开协商。谈判的常识是「双方各让一步,各取所需;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如此才能顺畅运作。
「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如果不予切割,断章取义,整个连贯来看,其意义实即马总统2008年竞选时所提两岸政策的政见-「不独、不统」,因为前段是不独,后段是不统,各说各话。就现阶段而言,唯有不独不统,才能避免武力冲突,兵戎相见,因此又加上「不武」,整体而言,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一以贯之,「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从不摇摆。
当然,仅仅只有「九二共识」是不够的,两岸关系的发展重在建立互信,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成果得来不易,两岸均应珍惜。双方应在这个基础上续谋发展,进一步「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累积互信,体谅对方的需求。特别以台湾处境而言,以一个小型海岛经济,必须与国际社会往来,交换资源,才能有继续生存发展的机会;因此有尊严的参与国际活动,既是台湾成为国际村一员应享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这已是台湾不分朝野的全民共识,大陆方面如能顿悟,调整其处处提防的态度,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必能更上层楼,和平稳定也能更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