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大陆「十二五规划」对两岸经贸的影响

  • 更新日期:109-09-02

文/李孟洲


大陆的「十二五规划」明年就要「开局」实行。这是新一期的5年规划,将一直实行到2015年。就此,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五次全体会议(五中全会)于10月中通过相关政策建议,交由政府部门据以研拟全套规划方案,预定在明年3月大陆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正式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作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这就是「十二五规划」的形成背景。

从海峡两岸的层面来看,该「十二五规划」研拟之时,两岸签署了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双方正要逐步深化经济交流合作机制,以追求彼此互补对接、互利双赢的境界。因此,两岸人士看大陆的「十二五」,会特别关注它对两岸经贸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从「十一五」看「十二五」

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内涵,笔者要先提自己的经验,即5年前采访「两会」讨论及通过上一个「十一五规划」的过程。当时已感受到,这种五年规划的内容特色,足可形容为「巨细糜遗」。其中除表述政策原则外,还提出了工程项目名称、产业类项、产品细目等具体资料,并首次采用「专栏」格式来铺陈这些资料,让人一目暸然且感觉实用。由此看「十二五规划」,预料明年3月「两会」通过的相关文件,内文也会保持「十一五」的风格。

其实大陆实行5年规划已经有50几年的经验,自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后,一直接续推出,到今天仍在持续中。其间仅在「文革」期间出现两年的「空窗期」。还有,此种规划的名称原本叫「计划」,直到「十一五」才改成「规划」。这也反映了大陆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无论如何,每一期的5年规划,都植根于当时大陆整体的经济社会具体实况,更据此展现了大陆政府未来5年的相关施政方针。另个角度看,它也是未来5年大陆整体经济社会资源的「分配架构」与「投入方向」,所以工商界可将它视为未来五年大陆投资经营环境的「基本材料」。

「十二五」势必会与两岸经贸联结

即将实施的「十二五」,正逢上大陆刚登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宝座,其总体经济能量充沛,足以使其在未来5年打造全新的经济社会建构。但是,多年来高速发展的结果,却也留下很多后遗症,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地区发展失衡等。这些问题,也要由「十二五」来加以解决。现在海内外都在看,大陆当局如何通过该规划,来达到大陆经济社会结构的「创新」、「转型」、「提升」。

大陆这套崭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针,对两岸经贸最具有影响力的部份,当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新的发展方式,会对台湾释出很多商机,同时也会引进台湾的各项优势商品、产业技术、管理方法、商业模式,来协助提振大陆的生产效率,并改进行销网络。

严格说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改变大陆整体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性作为」,基本上属于大陆的内政。但由于其中的核心事项为「调整经济结构」,牵涉产业改造升级、市场导向调整、各地区建设分工发展等具体工作,所以它和两岸经贸体系必然会发生坚实的「有机联系」关系。此一关系将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大陆消费内需市场将主导下一阶段的两岸经贸。

根据「十二五规划」,大陆消费内需市场将在未来5年内,崛起成为大陆GDP(国内生产毛额)增长的主导力量。换言之,近年来扮演「增长发动机」角色的「出口」、「投资」,份量会相对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内销,尤其是最终消费用产品的内销,会成为中外厂商在大陆投资经营的主题。而它更会成为主导两岸经贸的因素,因为两岸已签署ECFA,台湾厂商必会全力抢攻大陆消费内需市场的份额,蔚成两岸经贸的「重头戏」。

第二,技术合作创新将成为两岸经贸的「新亮点」。

大陆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将非常强调「科技自主创新」,意在以自主的科技力量,掌握生产链的「制高点」,以改变过去「为外人打工」、「只能赚取加工费」的产销模式。在此一政策方针下,大陆将积极研发实用性的「自有知识产权」,作为下一波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源。而在这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的台湾,将成为大陆政府优先争取的合作对象。双方技术合作的热门类项,将是节能环保、新世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这些都是大陆未来的新兴战略产业,也与台湾将发展的新兴关键产业范畴有很大的交集。若两岸沟通良好,双方可望在这些方面,研发出共同享有知识产权的一批新创技术,并拥有共同的技术标准。这是以往两岸经贸领域鲜见的合作型态。

第三,台商投资将显著「分散化」与「多元化」。

大陆的「十二五规划」非常强调缩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要大力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这将全面改变台外商在大陆的投资经营布局。其中,台商投资的分布,将从以往的高度集中于沿海,转而「四面出击」,即向内陆的四面八方进行「分流」,而逐步呈现出「分散」的样态。预料内陆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如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5年后的台商投资规模,将和沿海的上海、苏州、深圳、广州、东莞、厦门等传统的台商投资重镇相去不远。而另方面,未来台商经营的种类,因契合内需市场的需要,将比现在多元化。总的来说,那将是「农工商并举」、「内销盛于外销」的样态。

第四,「海西」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发展是重要指标。

在2006年「两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首次纳列「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表述。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之首度列入「五年规划」文件。预料在2011年「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全套文件中,关于「海西」的表述内容会进一步扩大、深化,以发展「海西」和台湾的经贸对接互补关系。然而,由于「十二五规划」会并行重视ECFA架构下两岸双方的全方位交流关系,加以该规划对大陆各地区经济发展,采行「不偏不倚」的全面均衡发展政策,所以「海西」在未来两岸经贸大局中所占的份量如何,是很重要的观察指标。

「十二五」对两岸经贸带来之压力

以上所列的四项,都是属于「积极性」的发展方向。然而,基于「事物总有两面」的思维,应该看出,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对两岸经贸也会带来一些压力,亟待双方一起面对,并加以克服。

其中最令人关切的是,在「十二五规划」的「包容性增长」政策理念下,未来5年大陆当局的施政,势必高度关注最大多数人民的福利,但台商们却也不免担心,其工资支出可能因此而快速增长,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险支出也可能水涨船高,而额外升高其经营压力。未来的5年,对台商来说,是和大陆整体一样面对的「转型升级热战期」,他们正需要投入资金,进行企业自身的改造与调整,当然会希望在大陆用工成本的调升幅度与速度合情合理,不要因人为的政策导引而出现背离经济实质的脱序现象。这方面主要寄望于大陆当局妥善的协调安排。

其次,未来两岸加强经贸对接合作的情况下,台湾与大陆的分工模式也难保不会发生争议。如双方究竟是「水平分工」或是「垂直分工」,也就是「两方都有高端生产」,或是「一方高端生产,另一方中低端生产」。这问题在未来一定会很突出,两岸双方当局对此势必要未雨绸缪。

两岸知识产权等问题应予关注

不论两岸双方如何分工,将来总会出现一个「知识产权归属」的问题。缘起于目前台湾有很多产业技术,是来自美国、日本、欧洲。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台湾和大陆双方扩大产业对接合作,就不免引起知识产权纠纷,也就是会有欧美日部份厂家出面,对台湾将其技术拿去和大陆合作量产之事表示异议。这方面的根本解决之道,是台湾的强化技术移转管理,及两岸双方加速研发「共同拥有智财权」的新技术。

还有,由于台商大陆投资向四面八方分流,将来台湾和大陆的经贸关系结构也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往台商「自我配套」、「自我循环」的生态,将会显著调整。如在苏州(昆山)、东莞两大台商投资基地上,以前台商自己组成生产链,其中有一部份和台湾的生产体系紧密连系,也就是有部份的生产用资材来自台湾。但在将来,台商分散到大陆的五湖四海,以前的「台湾特色」生产链就很难维持,必需转而加强与大陆当地厂商的配套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台商与台商之间、大陆台商与台湾本土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会弱化。这是否会冲击台湾在两岸经贸发展潮流中的「利基」,值得台湾当局深入加以思考。

两岸应寻求经济合作模式共创双赢

总而言之,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必然会改变大陆整体的经济产业生态,也会对大陆台商经营与两岸经贸活动带来新的契机,但该规划也会对两岸双方的总体经济互动生态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此,两岸当局可以通过彼此的协调沟通,发挥「扬长避短」的效果。建议两岸双方的有关部门或经济智库,可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两岸经贸发展」之议题进行研讨。无论如何,其目的无非在争取于大陆「十二五期间」内,实现两岸最佳的经济合作模式,创造双方最大的共同利益。

(作者为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陆委会台商张老师、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