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PCB专用刀具大厂~创国精密
- 更新日期:109-09-01
今年上半年,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连两次造访TCT集团,第一次是在3月底,参访TCT集团的江西南昌厂-百利精密刀具(南昌)有限公司,第二次则是在6月时,前往TCT集团台湾桃园总部-创国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参访。
两次拜访经验,都让江董事长印象深刻,江丙坤给TCT集团的评价是,「具创业精神,成功结合两岸优势」、「创国的经营理念,也正是台湾精神的具体表现。」
透过网路搜寻引擎(Google)搜寻TCT集团:创国精密,会发现网路上有关创国的讯息,除了一般工商讯息外,这一家绩优台商鲜少接受媒体访问,不过,这家镁光灯外的小巨人,却是全球数一数二知名的印刷电路板(PCB)专用刀具-钻针、铣刀的专业制造商。
22年前,在TCT集团成立之前,TCT执行副总裁陶嘉莉与夫婿郑黄铮总裁两人都各有一份安稳且令人称羡的上班族工作,「那时候,台湾本土还没有任何一家真正台湾人的公司会生产PCB专用刀具。当时的刀具皆仰赖日本、美国或德国进口。」陶嘉莉如是说。
陶嘉莉眼中的夫婿是一个一心一意想要打造民族工业的梦想家,这一点从他把最初创业公司取名为「台本金属」,即可探知一二,「台本,就是以台为本。」陶嘉莉表示,创业之初,为了作出最好的刀具,郑总裁还特别只身飞往瑞士找寻造价昂贵的工具机到台湾,「当时,很少有台湾的同行会到瑞士引进昂贵的工具机,因为投资成本实在太大了。」
她表示,当时从瑞士进口一台工具机的价格,几乎是台本全年盈余的一半,所费不赀,还可能缩限了台本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了避免被进口机器宰制,在创业一、两年后,台本决心要自行研发生产刀具的工具机,以主动掌握成本优势,同时也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陶嘉莉笑说,直到今天,不少台湾同行仍是向日本或德国进口工具机,而今日的创国,却靠著自主研发,开发出多款品质精良、精密度相当高的工具机来,偶尔还是会有同行来探问能否洽购TCT工具机,但基于商业机密考量,只得婉拒其他同行。创业超过20年,创国深深感觉,有技术才有根,有自主研发才有事业根基。
梦想家创业 坚持握有品牌技术
TCT集团是在1988年立足台湾,在台设厂后的两年,正值台湾经济起飞期,当时的台湾就是以「台湾钱淹脚目」闻名于外。随著台湾民众的生活日渐富裕,TCT却也遇上了当时不少中小制造业同样面临的困境,那就是找不到足够的本土员工到工厂上班。
陶嘉莉说,以当时的技术,有一部份的刀具制程可以自动化,但有一部分制程,则需仰赖大批人力,「当时台湾流行玩股票,多数的民众找工作也优先考量服务业,一般工厂想要找到足够的操作员,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为了解决人力问题,TCT集团在台湾生产2年后,在1990年代初期,就决定将生产外移到马来西亚的怡保,但在大马设厂后。却也发现,大马虽然劳动力丰沛,但因种族、宗教、国情等因素,雇用劳工时也产生了很多状况,让TCT深感不便。
于是,尔后当TCT集团想要扩厂时,脑中就浮现了越南及大陆。1994年,TCT集团最终选择在广东惠州落脚,这也是TCT集团在两岸布局的开始。陶嘉莉回忆,当时到大陆,是先跟别人租用厂房,专作来料加工,两年后,才自己买土地盖厂,当时大陆的市场还不算大,营业主力就是出口外销。
突破人力瓶颈 靠研发、自动化弥补
TCT集团的惠州厂员工,一开始仅有数百人,后来随著业务扩张,一路膨胀到拥有3,200多名员工,但这也让TCT集团寻思,「要不要继续这么劳力密集下去?」
陶嘉莉解释,要管理一家拥有3,200多名员工的工厂,公司本身也要付出相当庞大的行政成本,再加上,大陆员工流动率高,很多员工要离职时,还「顺便」带走了一些技术、在外头跟老东家打擂台,这点也让TCT集团屡屡思考,如何降低对人力的依赖。
TCT集团想出的办法,就是继续掌握关键技术,透过自动化来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如今,惠州厂员工已降到约有1,800多名员工,刚开业不久的江西南昌厂,则约有600多名员工。
TCT集团透过自动化来降低对工厂人力的依赖,但对于能投注到研发的人力投资,却是一丁点也没少过,反而还持续加码。陶嘉莉说,不论TCT集团怎么外移部分生产线到海外,但关键的研发、测试中心与核心技术,仍旧是摆在台湾。
甚至在6年前,TCT集团还反向在台湾重新增设一部分生产线,陶嘉莉笑说,这是要让台湾的年轻研发工程师能有更多机会、真正参与生产。
除此之外,TCT集团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坚持要有自我品牌。在过去22年之中,虽然也曾经接单做过代工,但代工的比例始终控制在很小的幅度,TCT集团念兹在兹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家的品牌跟技术,做到最好。
一直到今天,TCT每月生产的钻针、铣刀高达2,500万支左右,不仅稳居大陆市场销售第一名,也是全球销售第二名的世界亚军。
台湾研发大陆制造 市场遍及全球与大陆
TCT集团立足台湾,布局大陆,同时还将挂有TCT品牌的钻针、铣刀,行销到全球各地去,目前包括美国、欧洲、苏联、爱沙尼亚、北非突尼西亚、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地区,都买得到TCT刀具,TCT集团的销售腹地已涵盖全球30多个国家。
陶嘉莉表示,把制造业当成服务业经营,是TCT集团历经22年仍处在不败之地的关键。为了了解客户需求,只要能力可及,TCT集团亲自前往设立分公司,例如在美国、韩国与日本等地,都设立了TCT分公司。
她指出,TCT是自有品牌,TCT集团布建通路的方式是90%直营,仅10%透过经销商,「因为透过经销商展销产品,固然也像是TCT品牌继续朝海外延伸,但有时若经销商未能如实反映客户需求时,很容易导致TCT集团失去了服务客户的机会。」
她补充,TCT的刀具不是一般的消费性产品,更多时候,是需要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因此若能直接面对客户,就能直接处理客户的各种疑难杂症。若是非不得已需要藉助区域经销商时,TCT集团也相当强调要与经销商一起成长,想尽办法与经销商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更多、更好地协助经销商去服务客户。
1990年代初期,TCT集团在惠州设立工厂时,多数的产品都是出口外销,如今大陆也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原本外销的刀具,也开始有一部分转为内销,目前TCT刀具有50%是在大陆销售,其余50%则是在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销售,也因此,TCT集团特别在昆山设立分公司,就近经营华东市场。
走过金融海啸 创国迎向美好明天
去年,国际金融海啸来临,影响TCT集团部分获利,所幸TCT财务稳健,面临的考验仅是「含水过冬、等待春天」。
陶嘉莉说,在金融海啸期间,TCT集团与多数的同行,都只接得到急单,很多同行为了应付急单,都不敢作库存,这也让不少员工失去了加班的机会,「在大陆,很多员工为了多赚钱,都希望能够加班赚外快,如果少了加班机会,很多员工就宁可跳槽换工作。」
为了保持员工战斗力,也怕员工大幅流失,TCT集团几乎是以牺牲利润的情况,降价接单并预作库存,她笑说,景气好,还不容易分辨出行业内的实力,但金融海啸一来,等于是考验所有人的实力。
22年一路走来,由小作大,TCT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陶嘉莉自评,TCT集团胜出的关键,就在于掌握自有品牌、同时掌握自制关键设备,这些都让TCT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掌握优势。
她说,TCT集团因为掌有品牌与关键技术,生产成本不仅可以自我调控,还可比同行低,「TCT集团最早把根留在台湾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台湾人,一方面也是因为台湾人力素质高,对于智慧财产权保障也较为完善,提供了TCT集团成长的养分。」
近日两岸顺利洽签「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陶嘉莉说,「只要是能够提早降关税,对于提升竞争力一定是有帮助」,她也乐见两岸洽签ECFA后,台湾经济也将迈向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