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金融互动的回顾与展望  文/周吴添(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交流杂志98年4月号第104期(历史资料)》

回首两岸金融交流十五年   一九九三年七月在业界的期许之下,本人有幸就两岸金融课题,赴北京洽谈共同主办「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盼能于一九九二年辜汪会谈之后,于一九九四年五月在台北,由台湾方面「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及「中华经济研究院」,与大陆方面的「中国金融学会」,三方共同主办「第一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此后双方轮流于大陆、台湾主办此研讨会。至今已十五年,完成十四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   除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不得不顺延外,不论台海关系是否紧张,在双方努力下均能顺利进行良好的两岸金融交流。一路走来,有不少感触与学习,在MOU即将签订之此刻,对于未来两岸金融新面貌更有相当的期许。

两岸金融交流的途径与模式

  两岸金融交流与两岸关系密不可分,两岸金融均属高度管制的特许行业,其交流互动能否有所突破,有赖两岸关系之氛围;若两岸金融互动良好,将有助于两岸关系朝良性循环发展。此与一般产业赴大陆发展好坏,其影响面有很大不同。换言之,在两岸金融不断突破与互动良好的基础下,将带动更密切、更友好的两岸关系。   观察过去十五年来两岸金融间的互动途径与模式,概可归纳为三轨并行。 第一轨为官方直接交流往来,主要是去〈二○○八〉年十一月海基会与海协会第二次「江陈会谈」两岸金融座谈会之后,双方金融监理部门直接建立往来窗口。大陆方面的「一行三会〈人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与台湾方面「一行一会〈央行、金管会〉 」指定相关联络窗口,是为第一轨,无可取代。 第二轨是两岸各自业者与业者间、公会与公〈协〉会间的互动。   第三轨是上述第一、第二轨外,诸如:「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等研讨会之交流,此为学术理论与实务兼顾的一个平台,范围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别。   第一、第二轨距有公权力,对业界提供服务与具有一定的拘束力,惟其多偏向既有业务、产品,属﹁存量﹂概念。在既有市场中,双方合作事涉既有业者在分工与合作部份,难度不低,须有多方配套,否则不易有大突破。而透过第三轨,双方的探讨超越跨业别,课题属于创新思维下的新增业务,偏向「增量」概念,双方可以各自贡献所长,共同开发新市场。两岸局势在去年五月以来,出现积极互动新局面,为两岸金融交流发挥创意,落实合作双赢,提供了新的契机。大陆以市场,台湾以经验相互合作,二者相辅相成下,可再创新机。

两岸新局下金融交流新面貌

  过去在两岸关系不甚理想氛围下,两岸金融交流重点大多仅是期待如何有所突破。去年五二○以来,两岸关系已进入崭新情势,两岸实现直航、大三通,大陆人民来台观光也进入加温阶段。与此密切相关的,台湾开放人民币兑换,未来两岸签署货币清算协议,加上人民币的区域化,甚至国际化的发展,两岸金融商品实现一定程度的接轨,或先行以ETF型式,相互在两岸挂牌;或以QFII与QDII等型式的相互连结投资等,均指日可待。   金融合作已列入第三次「江陈会谈」协商项目之ㄧ,两岸签订金融MOU之后,将有助于两岸金融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两岸金融机构准入得以落实,两岸银行互设分行、子行或参股、策略联盟等,将有具体突破可能;证券〈含基金、期货〉、保险〈产、寿险〉等及其周边事业单位,亦有较大开放机会。惟在实务上,是否须分二阶段:第一阶段完成MOU签订,第二阶段落实双方实质开放项目,或「一步到位」,值得进一步关注。   此外,两岸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合作与开放,将可提供投资人更多理财选择,让两岸投资人得以就其所好,购买相关理财商品。甚至,陆客来台观光,除看景点外,倘可开户,则金融业〈Over Banking〉过度竞争课题亦将进入另一个新阶段。

掌握交流契机 提升竞争力

  两岸互动不断升温,两岸金融相互紧密互动的各种可能大大提升,对两岸金融业各个层面的影响也逐渐扩散。 对投资人而言,两岸金融市场相互合作与开放,增加投资人更多理财选择。随著证交所、期交所、柜买中心与大陆相关交易所间的互动与合作,使两岸投资人得以就其所好,购买相关理财商品。   然而,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人原本熟悉之台湾金融市场,因大陆概念进来后,以往随美股连动变化的股市将增加大陆的新变数而显得更难预测。因此,以往对大陆金融市场陌生的投资人,亦需增加对其基本认知,否则,难以研判理专或分析师的建议是否符合自己的权益,尤其在连动债争议之后的今日,更是一大考验。   对金融业界的从业人员而言,面对一连串的新情势,应当如何揣摩其面貌,加强学习与准备,以迎接新局势,开创较佳的未来。   就金融业界而言,须以更大、更宽广地构思布局两岸金融市场,惟需切记勿把眼光与思维局限于大陆布局部份,而忽略在台湾进行更好的规划与新策略布局。试问:大陆不外三至五个点,分行恐将耗去三至五年时间,而台湾原本的分行数高达一、二百家,予以补强与迎接此新局势,应有更大收益吧!   总而言之,在两岸发展趋势下,金融生态丕变,金融业者应站在较高的视野、较宽的面,重新检视以往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下一波布局妥善规划。倘错估形势,错失时机,一来一往之间,业务发展良窳立判,从而影响金融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的生死存亡。这是两岸大时代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