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贸文化论坛看两岸文创产业前景—兼论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文/赵怡《交流杂志98年8月号第10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廿世纪末期,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讯革命。千禧年以迄,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结果更为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造了社区样貌、群体结构和人们生活的秩序与内涵。
九○年代初期,笔者有感于资讯爆发来势汹汹,曾倡言「值此卫星时代之到临,吾人不免对华语电视定于一尊,进而带动中华文化的再凝聚、全球华人之大团结而寄以厚望」,并就此一长程目标具体建议「至少须从硬体规格的统一、软体内涵的整合及两岸政策的放宽等三方面著手」。笔者以为,在未来国际传播的巨大浪潮下受惠最大者,厥为中华民族无疑,盖炎黄子民凝聚力强,对母文化依赖度深,加以华夏儿女散居世界各地之现实,均使吾人对华语传播全球网络之建构期待殷深。
一九八七年,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两地人民往返日益频繁,但由于两岸之间的影音讯息交流,在质与量方面均嫌不足,故民间社会迄今仍普遍存有一定程度的疏离感与陌生感。有鉴于此,笔者曾于近年来以台湾传播业界代表的身分,陆续往返两岸数十余次,针对双方影音媒体产业的互惠交流、制播合作、对等开放等议题,与大陆相关部门(如国台办、广电总局、中央及地方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协会等)进行沟通、协商,并试图促其实现。
此外,笔者亦因曾担任台北市体育会理事长、记者公会理事长、东森文化基金会及永庆慈善基金会董事长等社会公益团体职务,长期与对岸学术与社会机构互动合作,深知两岸之间的和平发展,必须以频密的文化交流计划为动能,方足以奠定其永固之宏基。毕竟,两岸人民同出一源,拥有同样的民族及文化根性与历史记忆,举凡高度文化艺术性的活动,不论男女、不分领域、不计党派,都能产生共鸣,造成风潮。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实施后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促成情感的融合与友谊的建立。
的确,两岸之间虽曾不相往来地分隔了四十年之久,但是眼下的事实证明,历史和时空的障碍,并未阻挡大多数人民的正常往来。笔者以为,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和彼此对传统教育与母文化高度的共同依赖感,扮演了催化的角色。
中国大陆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根基深厚;而台湾,则以其现代社会的活力与创意,丰富了传统文明的内涵。两地文化就内在的本质与精髓而言是一脉相承的,但也各自拥有独特的样貌,足堪截长补短,相辅相成。在两岸关系迅速回暖的今天,文化必然成为凝聚感情,缩短距离的最大力量,而这一代大陆和台湾的人民,正共同肩负著传承、融合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责大任。
再来探讨一下中华文化的本质。首先,什么是文化?美国学者克拉肯(Clyde Kluckhon)把文化界定为「环境中由人所自创的部分」。具体言之,它包括了一个群体所共同拥有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乃至于音乐、戏剧、绘画、舞蹈、建筑形式…等等。总体来说,它形成一个人类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重要特质。此特质越明显,该社会的凝聚力往往也越强,中华民族与中东回教国家均为显著的例子。
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分享的一切,是被认可的价值观的总和。正因为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得以延续,情感得以分享,文脉得以演进,智慧得以传承。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数千年来大汉民族的认同感赖以确立的基础,更是今天两岸人民共同拥有的最大资产。
而文化的表达,却是具体而多元的,它是可以通过政府的管理以及政策的引导而变化、发展的。像是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影视传播、文化出版等等,都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容的外在表现。至于,如何做好这些社会文化领域事务的管理与引导,以促进两岸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交流,甚而大力提升整体中华文化领域中拥有高度创意的优秀作品在世界舞台上的能见度,使之发光发热,似为当前两岸领导人士所应严肃面对的重要课题。
除了一脉相承的文化历史因素,两岸在当前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下,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局面,也有著现实的理由和成熟的市场条件。二○○八年,大陆地区每人平均GDP已经达到三千一百余美元,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以往的物质消费为主,转向物质与精神消费并重,导致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地成熟壮大,人们对于能够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提高自我素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为两岸共建文化市场提供了丰实的沃土。
尤其,在国际金融萧条的时空背景下,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合作,提升华人文艺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对于彼此推动经济转型、抗拒金融危机、强化产业实力都是极为有利的。二○○四年以来,大陆文化产业平均年增加值达到一千亿元左右,增长幅度在十五%|二十%上下。在此刻全球消费领域增幅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大陆地区文化产业一枝独秀,而其所扩充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也为两岸文化界的携手合作找到了难得的契机。
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起步稍早,其中尤以影视广播、新闻出版、流行音乐、舞台艺术、动漫卡通等领域较引人瞩目,惟以内需市场狭小,同业竞争激烈之故,整体产业发展的前景则为一大隐忧。今后若两岸文化界在密切的交流之余,得以共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同时纳入大陆广阔的市场,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台湾较为成熟的营运经验,与活泼、开放的创意人才,必将为廿一世纪华文文创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争取到最大的优势。
话说回来,正如本文之前所述,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居枢纽地位、也最引人瞩目的一项,莫非传播产业,尤以近年来上天下地、无远弗届的电子或网路媒体,更扮演著改变人类未来的角色。
然而,就在多媒体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再度唤醒了许多国家人民(尤其是第三世界或其他开发中国家)原本就对跨国资讯传播所怀有的疑虑,彼等认为主要来自欧西进步国家的大量资讯流将对本土文化,乃至于当地政治社会带来危害,因而掀起了一波波反对文化霸权的抗争。
这当然不是一项新的争议性话题,不过是四、五十年前第三世界国家与被指为「文化侵略者」的西方通讯社之间一场激烈斗争的翻版罢了。当然就传播效果而论,当今卫星与网路媒体的同步性与冲击力已远非昔日区区通讯社驻外记者所可比拟的,因此,学者们也不惜再度提出如「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电子殖民主义(Electronic Colonialism)」等等含有批判意味的辞汇,来描述此种国际间媒介使用与资讯流通的失衡现象。
中国为世界第一大国,全球华裔人数超过任何其他族裔,而以华文为第一语文的人口亦为世界之冠。然而自古以来,一以政治分歧,二以方言繁杂,三以人口外移的原因形成不同的生活区块,但因同为炎黄子孙,拥有相近之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人生哲学,若能心手相连、声气相求、互为奥援,必将汇为一股巨大的民族力量,惜碍于主、客观因素而未能予以有效整合,甚至于在文化资讯的主导权上,依然受制于西方进步国家。尤其,在过去约二十年中,台湾社会由于政经局势的遽变,而渐渐发展出与中原文化分轨的次文化,间接造成彼此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分歧。不过,时至今日,海峡两岸之交流已日趋频繁热络,绝大多数两地人民对彼岸种种已抱持著更为关注的态度。
近来,两岸政府透过专责中介机构签订种种合约,以具体法条来规范两岸人民的交流活动,已形成制度,固然可喜。不过,彼此之间感情的融合、心灵的交会、共识的形成、祸福休戚与生命共同体观念的建立,亦为交流互动的基础要件。为打造此一基础,大量资讯的交换洵为至要之途。无奈两岸之间,甚至于两岸与其他华人社会之间之新闻资讯交流起步既慢,成效亦微,而任令欧美文化资讯产品大行其道,有识之士莫不感到忧急。
今年七月十一日两岸第五次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两岸朝野菁英与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集思广益,做脑力之激荡与智慧之交流,会议时间虽短,但是发言盈庭,意见纷呈,成果丰硕,与会者莫不感到此行不虚。笔者恭逢其盛,亦曾奉命在会中针对两岸影视产业整合与互惠合作,提交书面报告并发表浅见。
报告中有关两岸影视产业与文化交流合作的建议事项,包括两岸媒体以对等落地方式进入对方市场、双方订定合拍电视剧集的公平规范、两岸文化产业界成立共同制播暨发行平台、针对引进电视节目登陆(台)的革新作法,以及放宽对新闻媒体设置常驻机构及人员的限制等等。
建议中的具体步骤则为:台湾主管机关逐步放宽并修正相关政策、法令;同时,大陆方面也认真考虑对相关法规进行整并,把原本同时包含适用港、澳、台三地的所有境外规定,改拟一份针对台湾之影视媒体产业交流互惠之特别总法。俟法规与沟通平台方向确立后,即可针对各项实质之国民待遇内容展开专业性的制订作业,而在专业单位形成法规文本以后,两会即可依照双方整合过后之文本版本,洽签两岸影视媒体交流合作之相关协定。
笔者以为,本次长沙论坛中双方代表所提出之攸关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之看法与建议,都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如能获得公权力之支持而加速推动落实,必将有利两岸社会融合,并为双方永久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顷闻大陆官方已于长沙论坛会后,迅速组成媒体交流访问团赴台访察、磋商,至于台湾方面,主管机关也正积极著手两岸传播产业加强合作的准备与配套措施的规划,足证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充分发挥催化两岸文化交流浪潮的实质预期效益。
笔者相信,每一名炎黄子孙都曾经怀抱过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两岸永久和平,长保富强康乐,善良的中国人变得团结一致,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优美的中华文化从此绵延流长,益发璀璨亮丽。但愿我们共同的梦想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