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国大陆的「剩女」现象 文∕林琮盛《交流杂志98年10月号第107期(历史资料)》

  三十一岁了,单身、渴望爱情,又充满焦虑感的玲玲,被迫向杭州本地的婚姻介绍所发出求援讯号。她说,「我不想再一个人落单。我渴望爱情,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赶紧把自己嫁出去。」。
  除了自己本身的期待,更令她精神抓狂的,还有家中那对六十多岁,却还没体验过抱孙子快感的爹娘。玲玲语气无奈地说,到了三十岁还没成家,她被迫天天忍受父母「狂轰烂炸」的唠叨,以及朋友们过度的「关心」。
  不只是玲玲。出身天津,年届三十岁的婷婷,也寻觅人生中的「正确先生」。一百七十公分,样貌姣好的婷婷,背景其实挺「有料的」。她受过大学高等教育,毕业后,又在一家北京知名外商公司担任部门主管,月薪八千人民币。这样的薪资,一个人在北京过,挺快活的。最重要地,以她的学识和经济基础,必然击败不少同龄的男性同胞。
  但今年七夕情人节当晚,她却坐在咖啡厅里,落寞地看著外头熙熙攘攘的情侣。自从二十五岁起,婷婷就积极物色老公,也经历过十多次相亲,但最后皆以失败告终。坚决否认自己「太挑剔」的婷婷,自嘲地说,「女人一到三十岁还没结婚,身价就一落千丈了」。
  尽管尚未出现像台湾一样,专门诅咒恋爱男女的「恋人去死、去死团」。但大陆民众对于像玲玲和婷婷这样适婚又单身的熟女,揶揄挖苦起来,却也相当辛辣。冠在她们头上的,是一个听起来不太雅的名词:「剩女」。
  根据网路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的「剩女」,指的是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高龄未婚熟女。 据大陆媒体统计,光北京,就有五十万的剩女族群,接近北县板桥市的人口数。
  有人就为这些单身熟女取了一个新封号,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七十年代)、Stuck(被单身卡住了)。
  现实上,这群3S女人正处于人生尴尬期。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后,披著白纱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但不幸地,偏偏被好男人遗忘的,就是这些剩女。
  重创剩女心灵的不幸消息,还没结束。据中国大陆在今年初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随机抽样的三千五百七十名异性恋男子中发现,二十八至四十岁男人中,只有六%未婚。多数好男人早已「名草有主」;剩下没结婚的,不是被认为是恐婚,不然就是没钱、没能力的「烂仔」。
  对于剩女的处境,看在某些男性眼里,剩女本身也要负一些责任。「她们希望男方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还要有银子,这样才愿意嫁」,二十九岁的小高抱怨,一些女孩子在寻找未来的伴侣时过于功利,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条件,而非感情因素。对此,婷婷可大声喊冤。她十分坚守「原则」地说,「我不挑剔啊!但婚姻是要找一个长久走下去的人。我十分重视,希望一生只会结一次婚」。
  传统的「男女战争」,并无法解决剩女的人生大事。剩女所凸显的晚婚问题,还牵动出更深一层的社会现象:恐婚族群。根据中国社科院所出版的「二○○八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公布,中国大陆的登记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男女的初婚年龄也明显提高。以上海为例,男性的初婚年龄平均超过三十一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超过二十八岁。在北京,男性的初婚龄超过二十八岁,女生超过二十六岁。
  针对晚婚的原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指出,有将近二十二.三%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四五.七%还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且四十四.四%的人认为,恐婚族都是「八○后」(台湾的「七年级」生)。
  这群「八○后」的,除了接受过高等教育,又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宠爱,心理程度也会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晚熟,再加上生活和工作压力,让他们产生对婚姻的恐惧感。同时,收入是否稳定,也是恐婚族考量是否要步入礼堂的另一个因素。调查中发现,收入稳定(七十三.二%)位居结婚条件的榜首。这句话明白说明:没钱想结婚,免谈。
  不管是恐婚、「缘分未到」或坚持原则,该结婚,却没结婚,确实急煞了一群想抱孙子的爹娘。在北京,每到周末假日的大型公园,总会看到热闹的「爹娘代相亲」景象。数以百计年过半百、鬓发灰灰的老人家,手上总会拿著牌子。牌子上头,多写上儿子或女儿的基本资料,从年龄到多少家产,项目琳瑯满目。这些老爷爷、老妈妈无非是希望,能够为孩子们寻到一份好姻缘。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六十岁王老太太,就是其中一个「代女出征」的老妈妈。她说,她帮女儿找相亲机会,已经找了快一年。「我女儿长得清秀、漂亮,工作职业也不差,之前追求她的男士也不少。但她就是太骄,赚钱输她的看不上。原以为还可以再选选挑挑,没想到,一晃眼,她都三十二岁了。」话一说完,王老太太决定「跳槽」另一个公园,继续再战。
  经济问题,也是剩女、剩男开始泛滥的主因之一。尤其,结婚成本的提高,造成不少男女对婚姻裹足不前的阻碍。中国国际婚博会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主任廖俊国告诉「二十一世纪经济导报」,○六年,北京结婚平均费用需要十五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去年涨到十七万左右。上海更惨:二十万(近一百万台币)。这个惊人的数目,还仅仅是请客、拍婚纱的花费。若还要再算上买房子,没有上百万人民币,和靠父母的资助,结婚这档事儿,根本是天方夜谭。据统计,在北京,约有九成的新人,得靠父母帮助,才能踏上红毯的另一端。
  因此,剩女除了在茫茫的「男人大海」中,找到跟恐龙一样几乎绝种的、年龄地位比她们高的「单身新好男人」外,还要诚心保佑,对象爹娘的银行存款数,最好要拖著很多的「零」。
  在无奈及自怨自艾之余,为因应剩女和剩男的新社会现象,中国不少城市开始出现「全民情圣」产业,带动新一波的「恋爱经济学」。北京一些恋爱媒合公司,为让京城的一些未婚,甚至未曾和恋爱沾上边的孤男寡女甩掉「剩男剩女」的封号,特地推出针对他们需求的恋爱培训班,希望把这群「爱情白痴」,从孤独中解放出来,抛弃单身。
  果然,「对爱饥渴」的市场潜力相当丰沛,报名者的数量,让这种「全民情圣」的课程,十分火热。培训班为保证上课品质,甚至还「以价制量」:一堂课三百人民币(近一千五百台币)。
  对于这样的爱情培训班,很多网友表示很想一试:「一直忙著念书、工作,没有时间去想感情的事情,现在都三十多岁了,本以为感情就是那么回事,找了很久也相了几次亲,每次都很尴尬不知道怎么谈,自然成不了」。有网友就自我告解:恋爱这玩意儿,确实需要技巧。但也有些网友则高举「缘分旗」强调,「感情靠的是缘分,怎么可以用技巧来谈恋爱呢?」有的还认为,这是在「亵渎」美丽的感情。
  剩女期待美好的婚姻,但也有不少女人却乐于当「假剩女」。在深圳工作的二十九岁晓婷,半年前才刚告别单身生涯。对于婚姻生活,她语气带点落寞地说,结婚后,异性朋友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以前一耍小任性,身边的男生,就会递「无条件降书」。但结婚后,这种「特权」早已消失。
  晓婷说:「单身时,你可以抱怨工作烦人、客户讨厌。总会有个怜香惜玉的人,过来安抚;就算你发脾气了,那也不过是单身女人的特权,即使有点无理取闹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结婚后,再抱怨这些,只会让人觉得你眼光有问题,怎么选了个无能老公,让你一个人在外边死扛?再说,这也是你自找的」,晓婷开始怀念起「窈窕淑女」的生活。
  最后,她决定拔掉结婚戒指,当「隐婚族」。
  隐婚族,又被称作「伪单身」。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间,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得到了一棵树,却可能丧失整片森林」,对比已婚者,单身始终会带来一些优势。有更多的自由,交友机会多,选择机会多。所以,他们只办理结婚证,借由法律管道,认证自己的婚姻。再者,隐瞒婚姻现实,还能让自己的社交生活变得更简单。一旦有别人送来婚礼请柬,自己不去参加,也不会遭到什么埋怨。「我结婚时,没有收大家的礼金;现在别人结婚,我就不用送给别人礼金」,晓婷又点出当隐婚族的另一项好处:节省开支。
  有趣地,「假剩女」当隐婚族,还有另一更正当的理由:工作便利。
  因为,中国大陆不少公司企业多喜欢以「未婚」聘用员工的前提条件。这与大陆的公司主管认为,年轻人干劲十足,但一旦有了婚姻的拖累,「工作能力就会下降」。不少隐婚族抱怨,正是这种想法,让不少人选择了隐婚。
  「白领女性一旦结婚,主管就会担心,她们会怀孕生子、牵累工作。这逼著我们,只能隐著算了」,另一个来自山东济南的隐婚族小玉,说出最实际的问题。
  为此,她们宁可披著「伪单身」的盔甲,小心翼翼地保护著自己的工作,防范被高层主管打入冷宫。
  在一份大陆媒体所做的调查中,关于隐婚的原因排名的前两项「为保住饭碗,求得事业更好的发展」、「社交恐慌,害怕被排挤在社交圈之外」,都是来自于职场生活。
  似乎,在中国大陆的社会中,某种程度上,工作和婚姻,有著一种「鱼和熊掌」的诡异关系。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正港剩女」,尚未有机会体验这一点。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