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国立故宫博物院举办「黄金旺族-内蒙古博物院大辽文物展」 文/国立故宫博物院《交流杂志99年4月号第110期(历史资料)》

  辽咸雍八年(西元一○七二年)秋,北宋使臣苏颂出使辽国。返国后写下传颂的〈契丹帐〉: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卢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膻肉夸稀品,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北国风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契丹(Khitan)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族;「契丹」一词原意,为镔铁的意思,象征其族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西元九○七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即可汗位。九一六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九四七年,辽世宗定国号为大辽。辽共有九个帝王,政权统治时间长达两百一十年。其疆域幅员辽阔,东达于海,南到河北中部、山西雁门关一线,北达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
  辽代的建立在历史上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后世不再局限于中原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另外,契丹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交往的过程中,融汇众长,卓然有成,大幅促进了契丹工艺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但令人不解的是,当辽朝灭亡之后,契丹人却在历史中消失成谜,只留下质、量俱优的各式工艺器物。

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文化的历史脚步
  对于中原的汉民族而言,长城之外的大漠,似乎是遥不可及的远方,没有人愿意过黄砂碛当远行客。但是在黄砂碛上散布点点的草原绿洲,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历史许多草原政权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点滴汇聚起来。经过融合与凝聚,也有发展成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政权。
  契丹建立大辽,就是历史上非常典型的,从游牧走向草原帝国创建的代表。他们从一开始散居在内蒙两河流域的游牧生活,到建立幅员横跨北方中国的帝国,其间祇经过数世纪的演变。从草原上游牧生活过渡到帝国政权的建立,最重要的关键,或许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与挑战回应。

汇聚四方-辽代的生活与工艺
  契丹贵族喜爱厚葬。墓葬中,墓主人从冠帽、璎珞、腰带、环珮等,全身穿戴金银珠玉,庄严富丽;而大量的金银、玉石、琥珀、玛瑙、玻璃、陶瓷等等珍贵质材所制成的日用器皿,则罗列满室,妆点出华贵的身份。
  契丹在征战中,常驱赶俘民入辽境安置,成为农耕与各项工艺的劳动者。因此,如渤海人、室韦人、奚人和中国河北、山西北方的民众,都参与了织、陶瓷、铜铁、金银等等工艺的制作。一些特殊材质,如墓葬中的琥珀、玛瑙、玻璃是从西亚过来的商品,玉材来自新疆和阗,漆器、瓷器从中国来。辽代极盛时,号称属国六十,能维持著规律的贡赐关系,将西亚、中亚的特产顺著欧亚草原道路源源东来;有的循海路,与吴越、南唐的贡物一起运入;后晋、后汉、北宋、西夏的岁贡银、绢、节庆礼物,与边境互市的商品,都大大丰富了辽地的物质享受。
  辽人茶酒盘盏习尚与中国相似,文具笔砚可见贵族能诗文书写的雅事,器皿制作有延续唐代装饰风格者,而展品之皮囊壶、折肩瓶、指杯、凤首瓶、璎珞与盾形戒指,则明显是契丹人所选择使用的特殊形制,以精致材质制成,更形丰美。
  虽然辽代中期的帝王多次下诏禁止以金银器随葬,但契丹葬俗里仍以丰盛为要,所以辽代晚期墓葬中,三彩类器皿增加,华丽颜色搭配刻花或印花的图样,依然繁丽逼人。
  国立故宫博物院于二○一○年二月六日至五月十六日,于图书文献大楼推出「黄金旺族︱内蒙古博物院大辽文物展」,这项展览主要展现以契丹大辽为主体,横跨春秋战国至宋辽时期的千年草原文化,展品包含金器、瓷器、玻璃、服饰、马具、兵器、生活器物等一百一十五组件,其中五十七件是中国大陆一级文物,珍宝数量远高过历年来台湾所举办的中国大陆文物展。
  本展览以内蒙古博物院所藏出土及传世辽代文物为主,也兼及草原各族罕见金、银器及各项器物珍品。契丹人爱好及使用的黄金器物,是目前所知草原民族中最多样的一支;尤其三大墓葬所出的金、银器,种类与精致程度令世人耳目惊艳。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