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会二十年 一个眨眼 文/黄国梁《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二十年前,海基会是一个很炫的名词,那年头对于大陆,一般人是从「大陆寻奇」、「八千里路云和月」那样的节目中去理解的。那时到过彼岸的人很少,即使打开了冰封了四十年的隔绝,大陆依旧披著神秘面纱。海基会成立,是那个时期最新鲜的事物,而它的任务彷佛就是替大家,尝试著拨开两岸之间的那层薄雾。
  从这个角度看,二十年过去后,海基会可以说做得很好,签了很多协议,把两岸关系带入一个「正常」的境界,而这种「正常」,从海基会这次庆祝二十周年活动的内容,很容易感受得到。然而,这种「正常」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回首其间的一整个大段,海峡之间,何止布满荆棘,几乎可以说是势如冰炭。
  对于二十年成年礼,海基会筹备了很久,最后用三个大的节目,替自己庆生。首先是园游会,接著是学术研讨会,最后是会庆大会,好像是三场综艺秀,只是面向不同。
  可是这三场秀可以找到一个共通点,就是不再如此严肃、冷冽,像脱掉了一件冬大衣似的,海基会也挥别了历史的厚重。好像,两岸之间的互动交流,就应该是这么自在,像是呼吸一样。
  这么说吧,拿直航当例子。两岸海空全面的直航,不过是两年多前的事儿,在海基会成立的一九九一年,直航的代名词可能是「统战」或「木马屠城」,在某些人的脑袋,直航几乎等于天方夜谭。海基会挂牌的那一年,邓小平都尚未南巡,大陆方结束了六四事件不到两年,尚是全世界谴责与围堵的对象。
  但现在,直航不只已是现实,它还直接参与了海基会三场秀的第一场园游会。大陆的四家航空公司在园游会里头摆摊,把首尾两端对照一下,浑不知今夕何夕。
  这就是海基会二十年会庆真正的调性:平淡详和。但略作细想,这平淡详和是从猜忌、敌视,甚至剑拔弩张之中走出来的。或许可以这么比方,现在的两岸关系是白色的,但这白色不是天生的,它是从调色盘中蓝绿紫红,甚至还有沉重的黑色等颜料的涂抹搅和,最后像奇迹一般调出来的白色。
  以前的场景总是沉重的,甚至有一些悲怆。一开始大陆还没成立海协会,海基会虽然叫做白手套,但两岸一见面,就彷佛是国共情仇的续曲。第一任的秘书长陈长文到北京与吴学谦副总理会面,对方就谈什么早一点结束国家分裂,这时,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整个地倒进来,而当中总掺和著海峡这一头几十年前的旧伤。
  而辜振甫谈起两岸协商中断,总是一迳稀微地说著,「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
  二十年过去,听听替台湾签了十五个协议的江丙坤怎么说。他说,ECFA正式上路,为台湾经济成长带来和平红利,听起来以往那些感伤好像已然抹平。
  放在时间长河中,二十年不过一个眨眼,但因为改变的确巨大,二十年又彷佛很长;第二场庆生秀的国际研讨会中,当演讲主宾的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司徒文亦复有此感触。他说,他第一次到台湾时是一九八五年左右,当时两岸几无接触,但如何能想像,今年对岸将有两百万人来台!
  这种惊叹,是对过去深有记忆的人才能发出,而以司徒文这样的第三者的眼睛,最能穿透它的变迁。对于这样的剧烈的变动,司徒文话中最牵引人心的是,他说两岸如今的关系,得以让台湾充分发挥软实力。话的意思很明白,台湾用自己的民主生活、用发展得已颇有层次的文明,可以因此影响大陆。
  这无意中说出了海基会下一个二十年的中心任务,就是将两岸维持住和平的关系,在和平之中,不断影响大陆的思维。这场研讨会也以下一个二十年做为主题,虽然参与讨论的国际学者未必那么乐观。
  最后一场秀毕竟是要压轴的,卡司阵容、桥段内容都要精采,而地点更是精心安排,选在中信的「新舞台」。节目一开始就有京剧的翻腾,这完全是在追忆「谁识岁寒心」的辜振甫,马英九总统讲述了一段两岸定位,「互不承认主权,但互不否认治权」,但接著他颁发两岸和平特殊贡献奖给辜振甫,遗孀辜严倬云代领,一段话说得辛酸,众人皆动容不已。这无疑是三场庆生秀中,最不符合主调(平常、平淡)的一段,却也是重中之重。
  时间若是一位导演,这位导演就是有意让海基会的二十年庆显得平淡与正常,因为两岸彼此已有了更广泛的认知与探索,并且已经走上了更平坦的道途。毕竟二十年里还是有太多的坎坷,在灯光未探照得到的暗影下,郝柏村、邱进益、焦仁和与陈荣杰,都是那一段坎坷的经历者,他们心中自有另种触动。
  不过,导演已经铁了心了,他们没有上场,上场的是云州大儒侠史艳文与轰动武林的藏镜人,他们俩让海基会的二十年有了喜色,亦有了欢欣。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