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交流的社会影响:台湾人在大陆 发表人/王振寰 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两岸过去二十多年的交流,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双方人民对彼此的印象,从隔离到拉近距离、从陌生到逐渐熟悉,有益于双方在社会层面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尊重。许多台湾人在大陆,到底在社会层面,双方的相互印象与影响如何?王振寰教授从经商、旅游、求学、学术交流四个层面,深入剖析、逐一探究。

台商的生活方式与大陆社会

  王振寰教授分析,台商到大陆投资有三种时期,一九九○年代初期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劳动密集产业、一九九○年代晚期长三角的大型电子业、二○○○年中期的服务业,上述三种类型投资与大陆社会的关系,呈现演化的过程。
  早期台商在珠三角的投资,由于薪资低、军事化管理、财大气粗、搞政商关系、喜欢声色场所,让许多大陆人对台湾的印象是有钱,但不太令人尊敬。一九九○年代末期,到长三角投资的台商,在各地置产和聚集居住,形成台商区或台湾街,但多仍与当地台湾人往来,与本地人交往不多。此外,随著台商人数的大幅增加,以及大陆经济的大幅改善,台商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当地中产阶级消费习惯。「台湾来的」、「台北来的」成为品牌,在大陆各地方兴未艾!
  二○○○年中期之后,台湾中小型精致、风格独特的服务业和产业,将代表台湾的生活方式和风格,带进大陆主要城市。台湾人生活方式的「小资情调」,深深地触动大陆新兴中产阶级的心,因而向往台湾的生活方式。
  王教授引用一项调查显示,问及当地人是否接纳台商,有一半人愿意与台商做邻居,而另一半则拒绝与台商做邻居。接纳者中,二六‧七%认为可学习经商知识、提高素养;八%认为可以体现生活品味;六%认为治安比较有保障。该调查也显示,台商虽带来生活便利、休闲娱乐,但是随之的大量声色场所,也败坏社会风气。
  王振寰教授特别指出两件事,首先大陆汶川地震后,台商慷慨解囊及慈济功德会的善行,让大陆人对台湾人的大爱精神,留下极好印象。其次,大陆经济改善、前景看好,使大陆配偶没有动机来台,许多先生配合太太在大陆发展,这个改变正在发生,也将带动新一波两岸社会整合!

台生在大陆求学与大陆社会

  王教授分析,台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父母到大陆经商,而进入台商学校或当地中小学就读;另一种是在台湾中学、大学毕业,到大陆高校就读的学生。
  就中小学台商学校的学生分析,尚有地域差别。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东莞地区的台商子女,倾向认为当地人没什么水准,认为自己来自台湾,未来也会回台湾。这种认同,比较接近「阶级差异」而非「政治差异或认同」。相对地,在上海的台商子女,比较亲近当地社会。这是因为上海的全球化和富裕,苏州和江南的人文荟萃,台湾认同比较脆弱和模糊。王教授特别指出,这差异显示阶级差异,在认同中的重要影响性。上海台商子女的认同模糊,显示当两地生活方式接近时,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是比较会认可的。
  其次,在台湾人前往大陆高校就学的议题上,台生在上海,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大陆同学,存在未来共同发展事业的可能性。而台生在北京,重点大学的学生未来对大陆有极大影响力,因此台生对北京的同学,表现出愿意和他们进一步互动的意愿。王教授指出,留学大陆高校趋势,有利于两岸年轻人的交往和理解,但也对台湾的大学产生极大压力。未来决定两岸前途的年轻人能一起共同求学和生活,对于两岸的发展,应是极为正面的历史机遇。

台湾游客在大陆的旅游

  每年有数百万人次的台湾游客前往大陆,让台湾民众增加对大陆社会的了解。王教授指出,大陆将旅游视为对台统战策略,用寻根祭祖、各省旅台同乡会参访、祖庙进香、学生夏令营等方式,吸引民众前往大陆旅游、交流,以期对大陆有较多认识和情感。根据一份研究显示,大陆积极邀访台湾学生,的确使得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刻板印象有显著改善,只是这样的改善,未必涉及国家认同和统独立场。因此,在认同层次,交流接触反凸显社会差异,强化台湾青年学生对台湾的社会认同。
  民调显示,有四七%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印象不佳,只有三八%印象不错。印象不佳的主要理由,是文明程度有待改善。调查还显示,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有五○%对大陆人民留下好印象,好评比没有去过大陆的多一七%。显示即使是短暂观光的接触,都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交流、减低陌生感和敌对感,甚至是印象的改善。

台湾学者与大陆的学术交流

  两岸的学术交流之初,大陆高等学校设备简陋、薪资低廉、环境恶劣、学术表现不佳。现今大陆各主要大学,由于弹性薪资,大幅招募海外华人和世界级学者到大陆讲学,几个大陆重点大学的世界排名甚至优于台湾的大学。短短二十年间,两岸高等教育,有了极大改变。
  除了以上大趋势外,王教授分析还有三个重大改变:首先,学术发展上,大陆重点大学成为全球各国主要大学青睐的对象,纷纷与之合作,国际连结也远比台湾来得多且深。我们需要与其有更深入的合作,才能更有利于华人学术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其次,大陆学者整体而言,都非常喜欢台湾的生活环境:干净、安静、有礼貌、习惯排队、常说谢谢,相互信任等这些「文明行为」。他们最常问到的,就是台湾的发展经验,并表达对民主政治的羡慕。
  第三,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上,学者对双方的了解更深,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理解大陆和台湾的关系,需要在各方面拉近距离之后,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台湾学者也会看到大陆政府对台湾的态度,虽然身段变软,但态度坚决。对共产党在意识形态灌输上之彻底,对「统一」台湾的决心,有更深刻的认识。
  王教授语重心长的指出,台湾在经济和学术发展上优势不再,可以骄傲的就是民主与富裕的优质生活。这个优势,是大陆政权无法提供其人民和社会的,也是两岸人民需要共同追求和维护的社会特质。
  综合以上四种交流经验,王教授提出一个发人省思的问题,为何台湾最近几年相当骄傲的认为,我们有精致文化、幽雅生活方式、保存良好的中华文化、排队遵守秩序的人民?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对照组,对照的是大陆。过去我们对照日本、欧洲与美国,因此认为自己相对落后。
  陆委会历年「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调查显示,台湾人认同的趋势愈来愈高。台湾人认同从一九九二年的一七‧六%,增加到二○○○年的三六‧九%,到二○○七年的四三‧七%,到二○一○年六月份的五二‧四%;中国人认同则大幅下滑,而同时是中国人与台湾人的认同,则微幅下滑。
  王教授精辟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人们是透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这些年台湾人是透过大陆人来认同自己,相对地也在心理上贬抑了大陆人和大陆社会,以强化自己的文明程度和幽雅的生活方式。因此,陆委会的调查,如果妄加揣测的认为这是政治意识而非社会意识,那就可能有过度推论之嫌。认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端看我们与谁来对照!
  两岸人民与社会的交往,使双方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朝向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不需否认两岸之间仍有差距,政治上仍有很多差异,台湾的民主无法接受大陆的统治模式。我们的民主和生活方式,是大部分大陆人民倾羡的对象。优质、富裕和民主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两岸社会都要追求的目标。两岸民间社会交流的加强、加深、加大,是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必要途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