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85度C带动美食经济学 文/萧远松《交流杂志100年8月号第118期(历史资料)》

在台湾随处可见西点面包店,有时候在路边都可以看到小发财车载著刚出炉、热腾腾的面包叫卖,一个波萝面包只要十元台币。残酷的杀戮战场,台湾到处都是开了又倒、倒了又开的面包店。看看到对岸创业两年就风光回台上市的85度C,中国大陆成了台商烘焙业者希望所系的「新大陆」。

很多台商看到85度C从上海开始,以直营模式展店,两年内迅速袭卷华东地区,并且成功回台上市,自己也想跳下来,循85度C模式再走一次。

对此,中华两岸连锁经营协会理事长王国安指出:85度C的成功,是因为两年前切入的时间点刚好。

当时,上海人已经尝过星巴克咖啡,也尝过新加坡来的「面包物语」(Bread Talk)西点面包,85度C把两者结合,变成复合式西点餐厅,而且价位又比两者低,因此成功。

但现在,上海已经有85度C、可颂坊、喜来公社等又卖咖啡、又卖西点面包的复合式西点餐厅,「蓝海已经变成红海」,王国安说。

台湾小吃变身美食

台商这一波餐饮连锁加盟热,也反映制造业台商急于转型服务业。

经营罗莎连锁面包店的普罗集团董事长郑聪俊讲得很直接:产业本来就会周期性重新洗牌,从二○○六年大陆经营环境转趋严苛以来,很多外销电子业台商业绩一直没有起色,在这种情况下,「去年不倒的,今年也要倒。」

身兼长沙台商协会会长的郑聪俊表示:到大陆投资面包店的台商已经有上千家,但成功率不到二%,现在叫的出名号的台湾连锁面包店也不过85度C、克莉丝汀、元祖、罗莎、向阳坊、安德鲁森几家。相形之下,拥有一、两百家店的陆企比比皆是。

台湾小吃个个宣称自己的口味「独一无二」,但是为什么连到同文同种的中国大陆都做得很辛苦?肯德基、麦当劳说穿了不过是美国的小吃,但他们为什么却能漂洋过海,在全世界设点?

路边摊到处都有卖小笼包;德国啤酒加肉肠,是德国的路边摊;吃到饱的欧式自助餐,几乎每家饭店都当早餐附送;一盘九十九元台币的快炒更是随处可见。

但是,卖小笼包卖出了「鼎泰丰」,连闪电访台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都要抽空去品尝。

宝莱纳以德国啤酒扬名上海滩,连德国人都想不到竟然是台湾人开的。

原本在台湾开夜总会的金钱豹砸下可以盖夜总会的巨资,在上海、北京打造出像夜总会的台式「吃到饱」。

精致台菜「欣叶餐厅」开在八大菜系云集的北京闹区,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五大金控老板宴请大陆权贵的必选餐厅。

由路边摊变成身价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的餐饮事业群,这种跃升就是「美食经济学」!

台湾艺人大S的婆婆、俏江南董事长张兰,二十二年前还是一名在加拿大的非法打工仔,靠著精致川菜起家,现在已经有二十五亿人民币的身价。在大陆餐饮市场,远不只一个张兰传奇,这让原本局限在本土市场的台湾餐饮业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让台湾美食走出去

副总统萧万长看到台湾美食产业化的商机,从去年以来多次在总统府召集产官学代表研拟「美食国际化」的推动方案。去年四月二日,台湾美食国际化工作小组跨部会筹备会议召开,成立由经济部次长担任召集人的「台湾美食国际化推动小组」,针对各单位做横向及纵向的整合。

紧接著又成立由85度C、欣叶、王品等业者所组成的「台湾美食国际化联谊会」,推举南侨集团会长陈飞龙出任会长。

多年来呼吁政府协助台湾餐饮走出去的陈飞龙表示,「从上而下」来看,这次政府似乎是「玩真的」,规划由经建会负责,并将「美食国际化」列为十大辅导服务业之首;协调由经济部次长负责,定期开会,有时甚至有三十多个单位的代表出席。

但是「由下而上」来看,台湾仍然缺乏发展美食产业的政策配套及相关基础建设。

在东南亚、两岸三地经营餐饮的陈飞龙指出,就以商用大楼的建照发放为例,即使在建照的使用项目上注明有「餐厅」,但在审核建照时,主管机关并没有针对餐厅所涉及的消防、卫生项目进行特别检查。直到大楼盖好,餐厅要进驻时,才要业者重新办一大堆手续,严重影响餐饮业者的经营效率。

喜欢看日本美食节目《料理东西军》的观众,一定对于日本食材的丰富、质优、规格化,印象深刻,甚至连剉冰所使用的冰块都有专人制作。而在台湾,能叫得出来的食材,如鳗鱼、台湾鲷、白虾、芦笋、猪肉等,几乎都是日本贸易商帮我们定下规格。

对于食材的开发,陈飞龙认为,最应该介入辅导的政府单位应该是农委会,可惜在这次「美食国际化」的规画中,农委会并没有主导地位。

相形之下,南韩和泰国早就有「国菜」的推广计画,像泰国政府辅导的海外泰国餐厅现在已经超过一万两千家。南韩政府计划在二○一七年之前辅导成立四万家海外韩国餐厅,现在世界各地已经有一万多家。

成功台商个案:
呷哺呷哺要做火锅的肯德基

坐在北京朝阳区某大购物商场的地下街门店吧台旁,呷哺呷哺创办人贺光启指著火锅里正在涮的白菜说:「这种韩国大白菜,是我最先在河北的契作农场开始种植。」

大白菜?在大陆北方是再熟悉不过的蔬菜,韩国品种的大白菜有什么了不起?
贺光启这时候来劲了:「我的大白菜进锅里涮,不到两分钟就熟了。硬是跟别人不一样。」但十多年前开始跟农民谈契作时,因为采购数量少,还得大费唇舌跟农民沟通。而现在,河北各地都种这种韩国大白菜。

不但大白菜是全大陆最好的,一九九六年决定在北京开日式火锅连锁店时,贺光启就立志要集合「全大陆最好的食材」。数十名采购团队为此跑遍东北、内蒙、西北直接找货源,像东北的木耳、内蒙的羊肉、宁夏的枸杞子、福建的海带,现在全被涮进呷哺呷哺的火锅里。

稳定供应五十种食材

正因为原料供应及价格稳定,呷哺才能将平均客单价控制在二十五元到三十五元(人民币,下同),而目前大陆一般西式速食店的平均客单价是在二十到三十元之间。

而且,呷哺呷哺每个店面都能提供七到八样套餐、单点菜色四十到五十种,其中包括六到七种丸子。不管价格还是菜色,都让呷哺呷哺具有竞争力。如果只做到食材产地直送,呷哺呷哺今天也只是一家普通的餐馆,不可能被创投评为「二○一○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

贺光启发现,北京除了国营大饭店就是路边摊,标准「天子与乞丐」的两极消费市场,而日益兴起的上班白领在外用餐市场,却没有受到重视。此时,他想到日本流行的一人一锅,传到台湾演化为吧台火锅模式。

为什么不用吧台式的座位,让顾客围著吧台用餐,然后透过中央厨房统一供应原料,吧台只需要一到二名服务人员?

有了想法,还要有办法。现在大家都在「传说」:魏家兄弟在火车上吃泡面而兴起做康师傅方便面,但事实上,统一在大陆设方便面厂的时间比康师傅更早。

在遍地都是火锅的北京开火锅店,贺光启后来说,他的定位其实是做「速食」,而不是「火锅」。

这是因为贺光启从一开始就专注做「标准化」的准备,有大陆媒体日前还形容贺光启是「把做珠宝的经验用来做火锅」。

把鸡蛋当钻石分类

贺光启做珠宝业时对宝石的要求,和做火锅业时对食材的要求,严格程度一致。一家珠宝厂至少有几十家供应商,首先就要分出长期还是短期供货;其次宝石做成首饰、戒指以及不规则物品等也要分类;而各种运输车、货箱进出的库存管理都要写清楚。

贺光启常告诉员工:一斤鸡蛋有大有小,可能是九颗或八颗,如果现在不分清楚,未来顾客就会嫌邻座的鸡蛋比他大;大白菜有七、八种,产地、土壤不同,未来店开多了,肯定不能挑选量产不好的;香菜叶多宽会决定碎末有多细;马铃薯大小不一样,切片大小就不一样。

为了统一食材的规格、建立生产履历,在一九九八年正式开店前,贺光启和创业伙伴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他的伙伴说:「菜、肉、筷子、餐巾纸、锅碗瓢盆和生产设备都准备好了,但是没有店,营业执照还没批下来。」从一九九六年开始,贺光启就决定「有进无退」,后台支援系统没有做好绝不开张。

目前,全大陆己有三百个负责供应呷哺呷哺食材的农村供销社,而且呷哺呷哺的物流能做到采收后五个小时内,以定温「冷链」送进中央厨房。

十年磨一剑 

贺光启曾表示,在每个城市要比肯德基多开一家店,但他也承认中国速食的「标准化」真的不好做。像肯德基做一个汉堡只要五分钟,但是五分钟对中餐来说,下不好一碗面,蒸不好一个馒头。

一九九八年,贺光启在北京西单的明珠大厦开了第一家店,很长的时间内,生意并无起色,迫使他必须用原来库存的饰品做销售,推出吃三十元火锅就送等值的戒指、项链。在二○○三年之前,呷哺呷哺每年只开一到两家店,二○○三年SARS后,基于卫生考量,一人一锅大行其道,此时呷哺呷哺的总店面也不过二十多家。

二○○八年英联入资时,也只有四十多家店。二○一○年下半年才快速展店,曾有一天开张三到四家的纪录,到今(二○一一)年底预计将开到两百六十家。能如此快速展店全要归功于前十年所建立的后台支援系统。

从一九九八到二○○八年,整整十年的时间,贺光启才打造出今天的局面。因此,要他总结成功原因时,他只有「决心」两字。

贺光启说:「台商到中国创品牌,都是做做看,一遇挫折就撤。」也许这就是台商品牌在大陆「少见」的根本原因。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