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文化笔记 文/杨渡(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交流杂志100年10月号第119期(历史资料)》

两岸相较之下,台湾因为更早自西化大潮中反省,而有百劫回归的全新创作,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而是创作的养分。反观大陆则因文革与马列思想的教条限制,一度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

海洋文化vs大陆文明

故事1:一九八八年,我首度赴大陆旅行,特地搭火车从北京到西安,体会二十余小时穿越空间的感受。于火车上遇见一个西安人,他知道我的台湾背景后,好奇的问,台湾靠海边,你说一说,海洋是长什么样子?我一时语塞,无法描绘。随后我望著无边的黄土大地,荒凉的秋日原野,列车逐一穿越著名古战场,绵延的大地,彷佛没有尽头。我渐渐明白台湾与大陆的差距,是海洋与大陆文明的差距。

去过金门的台湾人一定印象深刻,因为以「台湾四百年史」而自豪的意识,至此会显得轻如鸿毛。在台湾人印象中偏远荒凉的战地,其古迹与文化历史往往达于千年,远至朱熹讲学,家族传承亦复如是。确切的说,整个金门文化是大陆历史之延伸。

而台湾则完全不同。台湾历史被看见,它的战略地位之所以变得重要,还是拜海权扩张、大航海时代来临之赐。从西班牙、荷兰到明郑,台湾的战略地位从补给站、殖民地到反清复明基地,最后由清朝来经营,其重要性可说是随著大航海时代而一路上升。这历史,也不过四百多年。

如果不是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大潮,如果不是台湾处于大陆边缘且有扼住台湾海峡的战略位置,台湾不可能从一个边陲荒岛,跃升为列强必争的要地,历史的关键性舞台。而且从十七世纪开始,就是如此。即使十九世纪航海技术从风力走向煤,但生产煤炭的北台湾,仍是英美法日等列强的必争要塞。这一点,清朝没有误判,刘铭传心中清楚,想殖民台湾的日本人更清楚。更不必说二十世纪冷战时期,美国用台湾来围堵中共,让它成为岛链的一环。

台湾,是因为海洋与战略位置而改变了命运。这是思考台湾文化的第一个关键:海洋文化才是台湾文化的根基。

台湾原住民虽然被日本殖民政府称为「高砂族」,但依民族学来看,原住民其实是从南岛迁徙而来的「先住民」,是海洋的民族。其神话传说与信仰中,充满海洋的特色。

至于汉族移民,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口是清朝移民,无论漳泉闽客,皆是渡海而来。在所有民间信仰中,特别崇信妈祖,信仰海洋女神,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台湾无法自外于全球化潮流,不管愿不愿意,它都必然成为霸权角逐的战场。荷兰、西班牙、郑成功、清朝、日本到国民政府,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为台湾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也增添新的故事。若非荷兰殖民背景,怎么会有「安平追想曲」(描写一个荷兰军医与台南女子的恋爱故事)这首歌!

它也无法拒绝各国带来缤纷多彩的文化。开放与接纳,甚至喜欢新鲜的事物,就成为它性格的一部分。海洋的变化,海洋的包容,海洋的宽广,是它的特性。相对的,海洋的狂暴,海洋的善变,海洋的无常,也注定成为它的命运。
相较于此,大陆文明就有相对的稳定。农业生产的长时间性与保守性,使人安土重迁。土地辽阔使地域性的差别增大,南北差距、沿海与内陆的差距,都特别的明显。尤其未现代化以前,交通不便造成的人口与物质流动迁徙不易,都让这些差距扩大。即使今天,沿海与内陆的差异依然明显。

和台湾比较,大陆五千年的历史也形成一种文化的积累和重量,和台湾四百年史的年轻、活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化vs中华文化

故事2:传统价值vs西化体制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是为了因应大陆文革消灭传统文化,而于一九六七年设立的。它秉承蒋介石的意志,提倡礼义廉耻、四维八德,由于是执政者所倡,复古保守,民间的自由主义学者颇不以为然,视之为封建专制思想。然而,二○○六年九月红衫军成立时,由于执政者的贪污腐败、强辩无耻,导致民怨蜂起,红衫军乃以「礼义廉耻」为LOGO,号召群众参与。一场民主化之后现代性的群众运动,竟以最古老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志,号召群众起来反抗,并获得巨大回响。许多学生上台背诵古老的四书经典,以教训执政者,这毋宁是历史的巨大反讽。古老的道德,竟然能成为现代性反抗的力量!这是什么道理?

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应是两岸对中华文化发生巨大差距的转捩点。然而真正让中华文化保存下来,恢复蓬勃生机的,恰恰是一九七○年代,由台湾乡土文学、民歌运动、文化自省等,所带动起来的文化创作。唯有创新,传统文化才能有新的生命力,才能被当代所喜爱、所使用,并成为创造力的根源。

事实上,自五四运动以降的知识份子,莫不批判传统文化是保守封建主义的温床。无论要的是德先生、赛先生,还是马先生、列先生,标举的都是西方的理念,就是不要传统思想。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可说是全盘西化的历程。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在列强的侵略下站起来,为了对抗日本的大战,此固无可厚非。但五四这一代知识份子还觉得不够。毛泽东想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而发动文革,正反映出这种思想。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试验。经济有制度可循,公有私有体制分明;政治有制度可引,国家治理与宪政体制都可规定清楚;唯有文化,是信仰,是价值观,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只能逐步改变,无法用革命完成。毛泽东试图以革命为手段,要「破四旧,立四新」,整个改造人的思想意识。文革后果已有许多论述,不必赘言。

有趣的是,蒋介石采取了完全敌我对立方式来处理,他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以恢复中华文化为职志。他成立写作班子,找全台湾最好的学者来做古籍今注今译,推动数十种典籍的出版,并在校园推动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学习。这些举措让自由主义学者摇头,斥之为保守思想、封建复辟。

虽然「文化复兴运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但也只是保存传统,无法形成广大影响力。反而是一九七○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之后,年轻世代所宣告的理想,才真正改变了台湾文化。当时,诗有唐文标发动的现代诗论战,批判西化模仿的现代主义诗风;文学界有批判现代派、回归乡土写实的思潮;舞蹈界林怀民喊出「跳中国人自己的舞」;音乐界有李双泽写作民歌,标榜「唱自己土地的歌」。它是对当时西化主流思潮的反抗,它是历经西化后的百劫回归,回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学。但这已不再是过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华文化,而是回归土地,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的创作源头。但恰恰是这些创作主张,成为台湾文化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几经「花果飘零」的中华文化,历经西化洗礼,终于在台湾找到新的生命力。但它已不是旧的中华文化,而是「新中华文化」了。

这个过程显示,无论台湾的国家机器如何宣扬中华文化,大陆以革命风暴试图消灭传统文化,都难以用政治力铲除传统文化的根脉。文化,自有它的生命力,并且只能靠著文化的创造本身,才能丰富它、浇灌它,培养它、壮大它。
两岸相较之下,台湾因为更早自西化大潮中反省,而有百劫回归的全新创作,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而是创作的养分。反观大陆则因文革与马列思想的教条限制,一度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

画家刘国松曾形容他在一九八○年代见到大陆的一些寺庙里,佛像与过去不同,其脸部造型是西化的写实风,手部造型是「劳动人民的手」,与圆润饱满的佛像造型迥异,这让他啼笑皆非。但这也非大陆艺术家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受苏联写实风格影响,美学观念改变了,一时也无法找回传统技艺。不仅是宗教,许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式微。

廿一世纪后,两岸文化情势逆转。大陆有更大自信,开始以恢复中华文化自许。许多过去的禁忌,反而变成热门的文化焦点。如少数民族的歌谣、民族观光景点、传统艺术等。台湾则在廿一世纪后,因政党轮替,开始「去中国化」。民进党援引自由主义思想,批判中华文化是「封建余孽」。但有趣的反而是:传统中华文化此时由官方意识形态,变成民间自发的文化运动,以与官方的「去中国化」对抗。读经运动、传统诗学、书法艺术反而大兴。

古怪的是二○○六年红衫军群众运动,竟高举早年蒋介石所提倡的「礼义廉耻」,作为精神堡垒,要求贪污的陈水扁要「知耻下台」。一场群众运动,竟以传统文化之道德为诉求,要求当政者遵守,并召唤出百万人参与,这毋宁是一场奇迹。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然,而是文化自身,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一种生命观,此时发挥了决定性的力量。

至此,中华文化在台湾已经不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是民间的内在的自觉运动了。大陆作家陈丹青说台湾社会有一种「温良恭俭让」的风气,即是建立在民间的自觉之上。

准此以观,早晚有一天,提倡中华文化的大陆,如果民间开始用礼义廉耻的价值观,来批判贪官污吏,就不是意外的事了。

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

故事3:书法家杜忠诰在台中师范读书时,受业于吕佛庭门下,受到启发而走向书道艺术。他说,此为台湾乡下孩子未曾想像过的艺术世界,有此幸运,遇见艺术大师,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这毋宁是拜一九四九年战乱迁徙的悲剧之赐。我曾受业于台中一中历史老师齐治平,他是北大才子,历史造诣深刻,却屈居中学执教,乱世中谋一个生存,虽然愤世嫉俗,却让我始知历史之深远。这些流离迁徙于乱世的一代才子,一如齐邦媛,在台湾生根茁壮,培育下一个世代的文化人。

历史的悲剧,时代的大破坏,往往是一个社会再生的全新动力。日本侵略中国,造成全国的大破坏与大迁徙,但中国人自此改变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流动迁徙。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自此开启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建设与法治体制。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带来两百万人口。这些来自大陆各地的不同部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齐聚台湾小岛,互相交融,传播文化,再创造新的文化,整个改变了台湾的文化风貌。胡适、殷海光之于自由主义,张大千、吕佛庭之于传统艺术,京剧艺术之于传统戏曲,上海香港电影之于台湾电影,种种文化交融,再创造出新的文化。

饮食文化也是如此。台湾人因为敬重牛是忠诚的劳动朋友而不吃牛肉,但大陆来台老兵无此文化,于是结合四川辣味、清真口味而成为台湾的牛肉面。这就是典型的台湾文化。

事实上,两岸文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差距,即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大陆民间与官方都很难了解台湾人对日本之爱恨交织的复杂感受。殊不知「五十年殖民统治」不是先知道五十年为限,而是长期被当作日本人之后,才于一九四五年宣告「回归祖国」。这是大陆人永远都无法体会的。

日本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两岸现代化进程的差距。用黄仁宇观念说,即是日本在据台后,让台湾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也建立法治社会的初步基础。但大陆至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都无法在数目字上管理,连总人口数都不清楚。两岸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认知差距、族群矛盾、阶级冲突等,是造成后来发生二二八悲剧的结构性根源。

从现代化进程来看,台湾较大陆稍稍快一步。有大陆学者认为快了约二十年,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大陆地域差异太大,沿海城市与内陆大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总之,现代化社会的开放多元、包容创新,已成为台湾的特色。且由于台湾地域狭小,竞争激烈,唯有不断创新才有生路。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但也是让文化变得快速浅薄的弱点。

未来的观察与发问

有人说,好的问题,胜过一百个答案。所以我想提几个问题:

(一)美国人说,廿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两岸的中国人要拿什么文化出来和世界分享?难道我们可以拿德先生、赛先生?难道我们可以拿马先生、列先生?这些都是西方的文化,但我们的文化是什么?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等,再加上以诗词、水墨所形成的独特美学,这些思想与美感,如何与当代社会连结,成为新时代的哲学,新时代的美学?

(三)两岸的民间有很强的创造力,如何运用这些创造力,成为未来走向世界文化的动力?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