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交流杂志100年10月号第119期(历史资料)》

一百年以前,那是一个痛苦与绝望的时代。在痛苦与绝望中,一群怀抱理想与热情的青年,为中华大地打开了一道希望之门。这一道门,不仅区隔了帝制与共和,更象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一道门上刻了四个大字:中华民国。

这个在革命烈士鲜血中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先是经历军阀割据,后又陷入八年抗战与国共内战,直到民国三十八年政府播迁来台,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让民主制度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得以扎根、茁壮。

遥望海峡对岸,从马列思想汲取建政养分的中国大陆,则选择了一条与中华民国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改革开放前后,中共的统治思维产生很大的变化,然而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却始终不变。

百年以来,民主与共产,分别在台湾与中国大陆,找到华人社会的实验基地。究竟,一样的中华文化土壤,因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各自孕育出什么样的社会?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历经一百载的实践,两岸又有何可以相互借镜的地方?

民国百年,适逢光辉十月,本期《交流》杂志特别以「从建国百年看两岸制度演变」为题,回顾过去一百年两岸发展的轨迹。除了邀请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六大领域的专家学者撰文外,更十分荣幸,邀请到前行政院院长,现为中华文化总会会长的刘兆玄,为读者解读中华民国百年发展背后的意涵。

过去两岸各自发展的两条平行线,于二○○八年后,有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交集。当两种不同的制度碰撞在一起,相互参照的机会便大为增加。前阵子喧腾一时的大陆723动车追撞,让不少人怀疑,中共的党国体制,似已不足以应付大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台湾经济一步一脚印的发展,中国大陆由加速到失速的疑虑,更凸显了台湾经验的可贵。

两岸大幅度的接触,除了提供相互借镜的机会外,亦为两岸的合作提供新的契机。本期金门大学观光管理学系蔡承旺助理教授于衡量金厦两地的优势及观光产业的发展后,提出两岸合作构建「金厦旅游圈」的想法,值得政府有关单位参考。

今年七月十五日,我驻港机构正式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显示两岸既广且深的交流,已取得双方一定程度的互信。本期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张五岳所长撰文告诉我们,我驻港机构得以在北京政府主权行使下的香港,名实相符的行使公权力,对台港互动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深具意义。

台港互动可作为预测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风向球,今年以来大陆省级一把手的异动,因攸关中共十八大人事布局,亦可列为观察的重点。本期政大政治系寇健文教授的精采分析,将能帮助读者对中共省级领导人事异动背后的特征与意涵,有著更深一层的认识。

政治上的观察或许有其必要,然而就如刘兆玄会长所提醒的,政治的影响乃是一时,文化的影响才是深远。两岸制度演变至今,或许各有优点,然而台湾在保存中华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却是无可取代。在回顾了过去一百年的发展后,中华民国应如何利用己身优势迎向第二个百年?答案应该已经很明显了。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