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日投资协议的政经意涵 文╱蔡增家(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亚太所长)《交流杂志100年12月号第120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喧腾多时的「台日投资协议」,终于在今年(二○一一)九月二十二日,由外交部亚东关系协会彭荣次会长与才上任的日本交流协会大桥光夫会长,代表两国政府于台北正式签署。「台日投资协议」的签订,不但是一九七二年台日断交以来,台日关系最重要的进展,同时也代表著双方关系正式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二次战后以来,日本一直是台湾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也是台湾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台日签署投资协议,本来就有助于双方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因此,从一九九○年代李登辉执政时期,政府便积极想要与日本签署投资协议,期间虽然历经了民进党执政八年,但是日本方面却受限于一九七二年体制的框架约束,而迟迟没有正面的回应。
日本政府选择在此时与台湾签署投资协议,代表著马政府主政后两岸关系和缓,让日本勇于突破过去所设下的底线与框架。台日投资协议是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后,第一个先进工业大国与我国签署类FTA的经济合作协议,可见两岸所签署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已经逐渐在国际上出现共伴的蝴蝶效应。

促成台日投资协议的因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验证看来,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同意与另一个国家,签署双边经济合作协议或是自由贸易协定,不外乎有外环境的改变、内环境的驱动以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三项因素,这三项因素是缺一不可的。对日本来说,这几年东亚区域安全最重要的改变是两岸关系的缓和;今年311大地震所产生复合式灾害,对其国内产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则是日本国内环境最重要的冲击;而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衰退,使扩大海外市场成为日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目标。以下,便分别针对这三个面向加以分析:
首先,外在环境的改变方面:在过去两岸关系紧张的情势下,台湾政府常常能够希望联日抗中,而日本保守的右派政权也希望利用台湾成为对抗大陆的重要棋子。在过去这种对抗的氛围下,台日关系的好坏常常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对抗与合作,这也让日本的对台政策受到大陆的压力,而局限在一九七二年体制的框架下迟迟无法突破。
但自从马政府于二○○八年上台之后,便致力于两岸关系的缓和,而二○○八年日本民主党上台之后,也采取美日与中日等距外交政策,极力推动强化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两岸关系缓和后,让日本对台政策不再受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而更能依据自己本身的国家利益,这让日本更能勇于突破过去的对台政策底线,进而改变对台政策。由此可见,两岸关系缓和,是日本愿意与台湾签署投资协议的重要关键。
其次,内在环境的驱动方面:从过去以来,日本政府对于高科技的关键性技术一直不鼓励外移,以避免这些关键性技术被它国所复制。但是在今年年初发生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却让日本高科技产业链及汽车产业链出现前所未有的断链事件,这让日本的企业蒙受相当大的损失,对衰退中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为了避免今后日本国内发生重大天灾,而重蹈产业断链的覆辙,日本政府便从今年五月开始启动「Japan Plus 1」(日本加一)的政策。
这项政策最主要的用意,就是对于日本拥有关键技术的厂商,希望它们除了在国内设厂之外,也希望它们也能在海外同样复制一个厂,当日本国内发生重大天然灾害时,海外的厂能够顺利运作,以避免再度发生产业断链事件。日本政府认为台日民间交流密切,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熟经验,以及台湾拥有众多高素质科技人才等因素,让台湾成为日本厂商复制关键技术工厂的首要选择地点。可见,311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产业的冲击,成为驱动日本与台湾签署投资协议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方面:自从二○○○年之后,日本许多智库开始鼓吹台日企业合作一起投资大陆市场,日本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台湾企业拥有人脉及管理能力,台日企业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但是,由于两岸之间欠缺制度性的经济合作协议,使得日本企业对于台日企业合作投资大陆市场踌躇不前。
去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台湾成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跳板。有鉴于日本企业近几年在大陆市场投资并不顺利,甚至逐渐被韩国企业大幅超前,使得日本企业对台日企业一起投资大陆市场兴趣大增,在企业利益的驱动下,日本政府便开始构思搭ECFA的顺风车。由此可见,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乃是日本愿意与台湾签署投资协议的最大动力。

台日投资协议的政经意涵

了解日本政府愿意与台湾签署投资协议的背后因素,接下来则是要分析台日投资协议对于台湾与日本具有何种政经意涵?本文认为在政治层面,主要有台日关系的深化以及台日实质关系的提升;在经济层面方面,则是台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制度化,以及填补日中台三边经济关系的缺口。
首先,在台日关系的深化方面:马政府执政之后,为了强化对日关系,于二○○八年提出台日特别伙伴关系的概念,并将二○○九年订为台日特别伙伴关系年。日本政府为了回应马政府的对日政策,便于二○一○年提出台日合作关系备忘录,提出十五项台日加强合作的具体项目,同时对于台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问题,日本政府也希望以堆积木的方式逐步达成,而台日投资协议便是堆积木政策下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台日投资协议是台日关系深化的具体实证。
其次,台日实质关系的提升方面:从马政府上台之后,台日双方陆续达成台湾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设立新的办事处、台北松山机场与东京羽田机场对飞、台湾故宫文物到日本展览、台湾与日本签署青少年打工协议、旅日台籍人士的外侨居留证国籍从中国改为台湾,以及台日投资协议等重要协议。这些协议与合作友好关系都是过去历任政府积极向日本争取,但却都无法达成的项目。可见,台日投资协议的签署,是台日实质关系提升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在台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制度化方面:从过去以来,台湾与日本的经济关系虽然密切,但却都只是局限在个别企业的合作,欠缺政府间的全盘规划与协商。台日投资协议签署后,日本企业在台湾的投资享有与台湾企业同等的最惠国待遇,有助于日后双方针对关税、服务及人与货物之流通等项目进行交涉,让台湾成为日本企业「异地备援」的重要基地。由此可见,台日投资协议的签署,是台日经济合作关系更加制度化的重要基础。
最后,在填补日中台三边经济关系的缺口方面:从二○○○年之后,大陆与日本在互惠性伙伴关系下签署了许多相关的经济合作协议,台湾也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这使得中日台三边经济关系当中,中日之间与两岸都有各自的经济协议。但是,台日间的相关经济协议却付之阙如,让日中台三边经济关系出现重要缺口,而「台日投资协议」正是适时填补日中台三边经济关系缺口的最重要协定。

台日投资协议的示范效应

由此可见,「台日投资协议」对于台湾与日本,不论在政治层面或是经济层面上,都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涵。不可讳言,对于台日经济关系来说,「台日投资协议」是一个框架协议,才只是一个开始,并非台日经济关系的全貌,就像只是一本书的序言,后续还需要台日两方透过堆积木的方式,增订相关的协议来加以落实。然而,有了这项协议,却能够对于台日企业有了制度化的保障,这将有助于今后双方经济关系的向上提升。
另一方面,「台日投资协议」是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后,第一个与台湾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先进工业大国。这对于往后其他国家(例如新加坡与美国)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具有相当大的示范效应。由此可见,「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国际效应正在各国当中逐渐发酵,同时也达到当时我们签署ECFA所想要达成「立足台湾、布局亚洲、放眼全球」的最终政策目标。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