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九二共识」的史实与展望■文/高孔廉(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交流杂志101年12月号第12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是海峡两岸达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二十周年,此一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基础。本人于一九九二年时在陆委会担任副主委,参与研拟对策并监督协商过程,二○○八年又任职海基会,担任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负责第一线的协商谈判工作,对于共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发挥作用,知之甚详。本文将回顾其形成过程,分析其意义,并展望未来两岸互信发展的契机。

缘起与过程

一九九一年海基会成立,在主管机关授权下,就文书验证及挂号信函查询补偿两议题与大陆协商。尽管实质内容谈妥,但大陆坚持在协议前言加「一个中国」原则,我方无法接受。

针对此僵局,两会于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在香港会商,双方各提五个方案,均互不接受,我方于十月三十一日再提三个方案。

海协会于十一月三日透过新华社发布新闻,表示愿意接受三案中之一案(以口头表述一个中国),并建议就具体内容另行协商。我方认为既各自表述,何须再协商,即于同日发新闻稿,表示将依国统会八月一日有关「一个中国」决议,加以表达并正式去函。

十一月十六日海协会书面回复:「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并将表述原文作为附件,也说明该会表述内容。

由过程可知,双方表述内容并不一致,但相互尊重并接受;媒体将之浓缩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再精简为「一中各表」,虽非原始文字,但充分表达其精髓。

有人批评「九二共识」是接受「一个中国」,是「卖台」,但其实这是断章取义。正如前述指出,我方完全不接受中共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才有此「九二共识」的产生。至于我方的表述内容,也完全符合中华民国宪法的规范与精神。

「九二共识」名称的由来

一九九二年双方达成的共识,其实并没有名称,引述时并不方便。后来有若干媒体及学者开始仿效历史事件,以其发生时间命名,乃逐渐出现「九二共识」的名词。

二○○○年三月总统大选的结果,由民进党执政,当时陆委会主委苏起,鉴于民进党一贯的主张,恐不易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乃于当年四月基于好意,积极提倡以「九二共识」称之,借以模糊争议的问题。此一命名遂普遍为各界使用,随后大陆方面亦逐渐使用此名称。其实名称只是个代表符号,并非关键,如果仿照「辛亥革命」,以天干地支来命名「壬申共识」亦无不可,只要大家习惯接受就可以了。

九二共识的作用

两岸政治争议并无解决之道,九二共识可说是发挥了「搁置争议、务实协商」作用。正因有此共识,才有一九九三年辜汪会谈,签署四项协议,开启两岸历史新页。

一九九五年大陆以我方违反共识为由,片面宣告中止两会协商;九六年总统大选,大陆又「文攻武吓」,两岸陷入低潮。九八年双方有意缓和紧张关系,举行了辜汪会晤,汪道涵并应允次年回访台湾,可惜又因李前总统的「两国论」,联系管道再度中断。

民进党执政后,否认九二共识,且政策反复,两岸陷入高度紧张,大陆甚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二○○八年,马总统「以协商取代对抗,以合作创造双赢」成为大陆政策主轴,并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大陆同意,双方即于六月十三日举行第一次「江陈会谈」,同意「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协商原则,签署「陆客来台观光」及「两岸包机直航」协议。

两岸重启协商迄今,我方始终秉持「对等、尊严」及「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原则,迄今共举行八次会谈,签署十八项协议,积极保障民众权益,没有牺牲任何主权,更创造两岸和平稳定的局面。

九二共识的未来

谈判的常识是「双方各让一步,各取所需;不满意,但可以接受」,如此才能运作。当然,仅仅九二共识是不够的,两岸关系发展重在建立互信,成果得来不易,两岸均应珍惜。

双方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累积互信,体谅对方需求。特别以台湾而言,一个小型海岛经济,必须与国际社会往来,交换资源,才能发展茁壮;有尊严的参与国际活动,是台湾成为国际村一员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这是台湾的全民共识,大陆方面如能顿悟,调整其态度,两岸关系必能更上层楼,和平局面也更为巩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