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文/张执中(开南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2年2月号第12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十八」的接班过程,可以用「一步到位、过渡班子」来形容。胡锦涛的「裸退」让习顺利地在党和军队全面接手,但新任政治局常委与中央军委会,因年龄即将到顶,到「十九大」时都会出现五名空缺,因此过渡性质浓,引发外界对「新」领导班子的改革动力与持续性的质疑。不过,自习近平接班以来,从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凸显中国梦、政治局会议提出新「八项」进行整风、南巡广东象征坚持改革道路,透过媒体大量放送,有意塑造新人新政之气息,的确也让外界「有感」。
事实上,自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凸显个人色彩与政绩时,便引起外界关注大陆未来国家领导层,除了传统党内菁英、技术官僚外,第五代政治新星越来越扩大自我推销以获致高知名度,并且强化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作为巩固权力的方式。不过,习近平接班后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处理胡温时期的政治遗产,包括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整合与公民权等迫切问题,而这又必须跳脱政改「鸟笼」,在制度上有所变革,也是观察习李体制政改路线的指标。
整风为起点
中共权力接班的特征之一,在于新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与路线的继承和建构。习近平在「十七大」后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与「中央党建领导小组」组长的角色,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诠释领导核心的路线。习二○一○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要求党员干部改进「文风」,提倡在讲话和文件内容上以「短」、「实」、「新」取代「长」、「空」、「假」,挑起党内「文山会海」的老问题,也让外界关注习近平抓党建的思路。而习接班后,在去年十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包括调研轻车简从不安排宴请、严控以中央名义召开的会议、无实质内容简报一律不发、出访一般不安排机场迎送、减少交通管制一般不得封路、压缩政治局委员报导数量字数、个人原则上不出书不题词、严格执行房车配备待遇等规定。这新「八项」重点在从上到下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立「平民化」形象,可视为前述「文风」的延续以及习近平路线的开展。
透过「整风」运动,比较像是确立某种标准,以树立领导人的权威。但学者也曾提出「软纪律」约束难以真正改变这些陈疴旧疾。就如胡锦涛在「十七大」后,面对发展差距、环境问题与政府治理能力等结构问题,群体事件层面扩大以及中央地方步调不一致,明显偏离「和谐社会」的目标,迫使胡锦涛公开指责「干部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胡并在二○○八年九月起,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地方各级也纷纷开展集体学习,但胡对于这一波「整风」运动,显然下了不满意的结论,并指出当前领导干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显绩」轻「潜绩」、思想不够解放、粗放型经济尚未改变、决策科学化不足,干部考核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显示党内上下思想与行动难以统一,也让胡在二○一一年「七一讲话」中透露中央对于维系合法性产生的危机感。
同样的,在习近平「整风」初期,官方媒体纷纷响应,进行改版;地方两会也宣布不封路、不摆饰;干部也学习深入基层,展现亲民态度。但是从江泽民到胡锦涛,「运动式」的改革并没有改变长期来「文山会海」与「政绩工程」的惯性。如何在习近平时代产生「断裂」,还必须视路线背后的政策与人事的支持而定。
反腐为重心
近日大陆媒体报导不少地方干部急著抛售房产,似乎嗅到政治气氛转变而预留退路。从「十八大」确认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接任中纪委书记后,媒体便将焦点转向「反腐」力度可能增强。从薄案的后续发展,紧接著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因微博举报迅速下台,到十二月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遭「双规」,至今已有一名省部级、十名厅局级、四名县处级官员遭举报或调查,加上中央默许网路搜索,有意塑造一种全面反腐的态势。
中共在近年党内重大案件以及「十八大」前的重大人事变局,多与贪腐与权贵资本主义有关,除了让高层干部落马,也是左派结合社会支持的重要依据。
「十八大」前《纽约时报》报导温家资产,将亲民与改革形象的温家宝总理给「权贵化」,也让政治局常委的财产成为被检验的目标。另一方面,「腐败」议题已经连续三年蝉联两会期间民意调查榜首。中共对「贪腐」的严重性也有认知,包括「十八大」政治报告以及习近平接班后第一次政治局学习会议上,都将腐败提高到「亡党亡国」的高度。不过,新领导班子要把反腐作为改革重心,除了猛抓贪官塑造形象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仍在「财产公开」的立法上。 事实上,大陆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律师自二○○六年至今已第七次向全国人大递交公务员财产申报的法案。但七年来相关单位的答复包含「条件尚不成熟」、「存在一定困难」、「正在积极开展工作」、「正深入研究论证」等。这也说明中央虽然公开承认腐败的存在,但也因触及既有的权力与利益关系而裹足不前。主要原因仍在于当前无论政府财政或干部个人资产,都存在太多「灰色地带」,若没有从制度上进行防范,如资讯公开与外部监督,仍无法防堵干部的不法所得。因此「阳光」是否露脸?照多少面积?其结果是强化或弱化人民信任?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必须面对的难题。
关键在「顶层设计」
中共在「十八大」报告中,除了展现「强国」的企图心,却也陷入「亡国」的危机感。在这场「强国」与「亡国」的赛跑中,体现出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依据新华社统计,「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八十六次改革,其中包括两次「全面」和五次「深化」。但「改革」必须提几次才算有「力度」?是不是提越多就越「有力」?对中共而言,政治改革本是路线之争,除了要担心引进太多参与者,也担心造成精英集团间的分裂。因此「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无非显示改革路线只能由中央掌控,而非社会或地方来主导。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顶层设计」这个工程学术语似乎正成为大陆政治领域的新名词,意味当前大陆「由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中,中央有责任明确目标,著重层级间的衔接并转化为基层动力。
鸟笼中的改革
前述习近平接班后,积极营造改革的气势,让外界对习的政改产生期待。只是这样的目标,到底是不断透过「党纪」与「整风」去建立?还是党国必须有一套清楚可循的制度?仍必须观察中央的「顶层设计」为何。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特别强调法治与制度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而法治、课责与透明三者环环相扣,在胡温执政时期,也提出类似的改革方针。只是领导阶层考量每一层面改革对党独占地位的影响,使得「法治」的目标,最终因党的家长权威而抵销,并且限制公民权利的表达。
长期以来,外界早已习于中共政改的「鸟笼」,即不断强调改革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同样的,未来习近平的政改路线,是否也一直徘回在既要回应社会需求,又不能「伤筋动骨」的漩涡中,成为其政改成效的关键。因此,习近平的政改之路,将随著「二中」全会与今年「两会」完成人事布局后,观察新一届国务院与全国人大的改革方针,以及「三中」全会之后一连串的经济、党建等议题而定。但领导班子的改革路线如何挑战既有的利益结构、扩大社会参与并且在「十九大」后延续,仍具有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