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人民币登台之经济效应与后续配套■文/林建甫(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财金组召集人)、吴孟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财金组高级助理研究员)《交流杂志102年4月号第128期(历史资料)》

二○一三年二月六日,国内人民币业务正式鸣枪起跑,几乎所有外汇指定银行(DBU)都同时启动包括人民币存款、放款、汇款及个人理财的相关业务。这一天,不仅标示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启航,也意味两岸金融大商机的到来。对望穿秋水的本国银行来说,等同是天降甘霖。永丰金控董事长何寿川更直指:「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对两岸金融发展而言,等于真正打通了任督二脉。」

回首来时路 风风又雨雨

不过,看著现时人民币业务开放的风光,回头检视过往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协商与谈判进展,过程可是异常艰辛并充满重重阻碍。从货币主权争议到非对称式的开放、再到人民币清算行的决定,处处都充斥著政治意味。两岸特殊的关系无形中也形成一道高墙,紧紧桎梏著人民币业务开放的时程。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两岸货币主管机关正式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就备忘录条文来看,双方需在签署后的六十天内,各自指定清算行进行清算业务。据此,本以为二○一二年十一月一日人民币业务即可开展,最后却又因大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使得人民币清算行的遴选因此延后。

在此期间,坊间还一度传出由于陆方不满ECFA后续协商台湾迟迟不肯松绑有关限制,使得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开展受到牵连,可能无限期搁置。所幸在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授权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担任台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后,一切云淡风轻,两岸货币清算业务正式开启。自二○○九年七月两岸货币主管机关正式展开货币清算机制的协商与谈判起,这一刻,足足让国内金融业者跟民众等了三个多年头。

人民币登台的商机

随著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广大的商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毕竟对台湾与大陆这两个贸易依存度如此高的地区而言,无论是在贸易结算、存放款及汇兑业务各方面,货币兑换的实质需求都远比想像中来得大。以外销导向型的台商为例,由于毛利微薄,若能与大陆厂商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当可节省大量的汇兑成本,立即提高整体获利。同时,对一般民众来说,若能直接在本地银行开设人民币帐户,除可进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币金融商品投资组合外,也可与对岸直接通汇,不需再透过第三方货币,无形中也可节省大量的汇兑成本。无庸置疑地,人民币登台的广大商机以及可能引发的经济效应就是来自于这些涵盖存款、贷款、汇款、贸易结算、甚至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实质需求。

存款及个人理财业务经济效应初步浮现

以人民币存款业务为例,开放首日全台就有四十六家银行同步开办。为争抢客户,各银行纷纷祭出优于大陆市场行情的高利定存方案,并大幅降低门槛值。例如永丰银行就直接推出三个月定存第三个月给予六‧六六%的超高利率方案,由此都不难看出人民币业务的抢手程度。中央银行最新统计也指出,DBU吸收人民币存款的速度惊人,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已突破一百亿元人民币,并预估今年中即有机会达到六百亿人民币的资金池规模。

对银行来说,高利定存短期或许是一项无利可图的生意,但若能绑住旧客户甚至吸引新客户,则就无所谓亏本之说。因为目前国内银行主要获利来源仍是以企业金融(贷放业务)及消费金融(个人理财业务)为主,缺少客户,也就代表著缺少获利来源。因此,如何留住或拉拢客户的心,才是真正获利的基石。 根据香港经验,在香港逐步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过程中,人民币资金池也渐次扩大。迄二○一三年一月止,人民币存款已来到六二四○亿元的新高纪录,约占总存款量的十分之一。若以目前台湾存款规模约三十一兆新台币推估,未来台湾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规模将有机会超过三兆元新台币。以这样的存款总量加上后续将陆续开办的各类人民币理财商品,人民币业务的商机实在不容小觑。

而随著人民币资金池的累积,共伴而生的经济效应也将逐渐浮现。例如为追求庞大的人民币商机,国内各金融机构势必会大举推出各类人民币理财商品,包括人民币长短天期定存、人民币计价海外债券(基金)、人民币指数型股票基金(ETF)以及人民币投资型保单等,除可丰富我国资本市场内涵、活络资本市场的运作与发展外,也对台湾争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立提供良好的基础与环境。

贷款及贸易结算 银行获利大饼

再就贷款业务来看,过往台商融资大多仅能透过陆资银行、台资(外资)银行大陆分行或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进行,但受限于两岸金融制度面所形成的障碍、授信观念与相关担保抵押品的认知差异、征信问题以及贷放规模限制等,台商企业往往无法从上述三类银行取得足额的人民币贷款。

现今随著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DBU已可直接办理台资企业的人民币贷款业务,而由于DBU的企业户远远大于OBU,且贷放规模也远高于台资银行大陆分行,预期将可有效舒缓台商融资不易的问题。于此同时,随著客户规模的扩大,国内银行的获利空间及动能也将大幅提升。早先国内银行业者即纷纷指出,一旦人民币贷款业务开放,光是台商的生意就做不完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陆正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或区域化)的进程,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外资企业(包括台商)使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而此将牵涉庞大的人民币汇兑交易。就外币汇兑交易来看,台湾目前平均国民所得已达两万美元,外币汇兑交易额约是贸易额的九倍,已开发国家美国更是十五倍;至于大陆,现在平均国民所得才四千美元,外币交易额仅是贸易额的一倍。外币交易额倍数会随国民所得提高而提高,未来大陆人民币交易需求成长力量可期。另外就两岸经贸现况观之,随著ECFA的签署,两岸双边贸易的规模也日渐扩增,从中衍生的人民币汇兑需求令人无法轻忽。因此,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国内银行都应加紧把握此良机,结合台商贷款业务的推动,抓住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庞大商机。

相关配套措施之重要性

对于人民币业务的开放,无论是政府、金融业者、企业或一般民众,大多将焦点集中于可能带来的庞大商机与经济效应。然而,商机背后往往隐藏著风险,为避免人民币登台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过大冲击,主管机关实有必要事先规划相关的配套措施。

举例来说,目前国内各银行疯狂吸收人民币存款,随著人民币资金池的累积,人民币资金的去化问题也将逐渐浮现。就现况观之,资金的去化不外拆借给同业或回存人民币清算行,赚取微薄的利息,再或是购买香港ETF、点心债、进行放款等,人民币资金去化管道并不如香港般通畅。对此,政府(央行)的态度倾向银行应自主负责,亦即认为银行在吸收存款时,就该找到资金去化管道。然由于人民币并非国际通货,加上大陆资本帐仍是处于管制的状态,人民币资金去化的管道实属有限。此外,若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当前大陆主管机关对于境外人民币流动的监管原则有著明确的区分标准:若是资金仅在境外流动不涉及跨境,监管系按当地法规及市场运作办理,不会加以限制;但倘若涉及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则相关的监管就需遵守大陆有关规定。

有鉴于此,为避免资金去化不顺,出现堰塞湖现象阻碍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进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两岸金融主管机关实有必要及早协商,建立专属两岸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根据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经验,目前香港人民币资金回流管道主要有二,分别为人民币外人直接投资(RMB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FDI)以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机构(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RQFII)投资;其中RFDI迄二○一二年六月时,回流大陆总额已高达三六○○亿元人民币,而RQFII额度也从一开始的二○○亿元人民币,扩增至现今的二七○○亿元人民币。因此,为求人民币顺利去化,台湾可考虑仿效香港,与大陆建立RFDI跟RQFII的回流机制。早先大陆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访台时,虽口头表示会积极考虑给予台湾一千亿人民币的RQFII额度,但在双方未正式签约确认前,都无法保证此回流机制可顺利建立。对此,我方主管机关可能还需加快脚步,努力与对方协商。唯有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方能确保人民币的庞大商机与经济效应可以永存。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