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聚落.文化飨宴 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文/蓝一峰《交流杂志102年4月号第12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春节期间走春,来到以「猪脚美食」享誉全国的屏东县万峦乡,映入眼帘的除了让人口水直流的珍馐外,还有整排古意盎然的泥砖、红瓦砌成的客家聚落。提到客家聚落,一般人最有印象的不外乎是新竹县北埔乡、高雄市美浓区等乡镇,但其实屏东县万峦乡的「五沟水」也是全台保存得最完善、颇具特色的客家聚落村庄之一。
万峦乡位于屏东县境内中部,其名称由来传说甚广:其一,早期先民开垦时望见大武山翠峰绵延如「万」座「峦」峰,遂以此命名;其二,早期万峦水质清澈,溪中到处可见鳗鱼悠游,当地居民并以捕捞鳗鱼为生,遂将此地称为「万鳗」。至于正确名称由来,无论是「万」座「峦」峰也好、「万鳗」也罢,万峦独树一格的村落美景,远胜过一切无法证实的流传。
全台保存最完善、颇具特色的客家聚落
谈到「五沟水」,会让人联想是由五条水(沟)聚集而成的地方,不过摊开万峦乡地图后,头沟水、二沟水、三沟水、泗沟水、五沟水等地名接连出现,原来是依照开发顺序来命名的。「五沟水」正好位在万峦乡中部,东接赤山、万金两个平埔族村落,北有成德村,西邻泗沟水,南隔万峦、佳佐为界。老街上处处林立著古朴气息,有百年历史的红砖建筑客家伙房,聚落风貌特殊,建筑物原貌保存良好,走进其间,彷佛进入时光隧道,使人倍感温馨!
每一栋老屋除了在建筑方面有丰富的艺术文化价值外,背后都反映当地的历史发展。在五沟水这个典型的客家聚落里,散布著大大小小的伙房。民国九十七年,五沟水有十九座伙房是全台第一个由前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与屏东县政府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指定、公告登录的客家聚落保存区,村内仍有许多珍贵、具历史与空间感的客家伙房,如刘氏宗祠、钟氏伙房、吴氏伙房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凝聚力与防御性兼具的客家伙房式建筑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三合院或四合院,都称为「伙房(或伙房)」。「伙房」建筑兼具通风及「土砖屋」冬暖夏凉的优点。如果以「祖堂」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建屋,型态可分成一条龙、双堂屋、三合院、四合院、双堂六横围屋式等,面积往往可达两百至三百坪。
客家伙房的兴建除了非常在乎与当地山水等自然条件的配合外,所有房间的正面都会朝向中庭。为了更容易瞭解伙房结构及代表的含意,可将其区分为六大方面:
厅下
厅下,是整座伙房的核心,祭祀供奉家族历代祖先的牌位,牌位上刻著祖先的名讳,厅下内墙两侧书写著「栋对」(如刘氏宗祠的「栋对」为「金精常照阁、铁汉尚名楼」)。客家的厅下,主要作为早晚家族成员上香、逢年过节祭祖、喜宴场合接待宾客、讨论家族大事及家族长辈逝世时停棺的场所。
堂号
堂号是每一姓氏的渊源及代称,客家人大都在厅下的门口正上方悬挂祖先的堂号。如钟氏为「颍川堂」、刘氏为「彭城堂」、吴氏为「德至堂」。
横屋
横屋的高度要比厅下稍微低一点,且由内向外延伸的横屋,高度也会依序下降。这是因为客家人「重视伦理」、「长幼有序」,所以家族成员也会依其辈份序位分居于横屋之间。
转沟、廊下
位于厅下和横屋之间的转轴,有著一排斜瓦,简称为转沟。转沟对应下来的空间称为「廊下」,通常是作为家族成员活动的公共空间,也是接待一般常客的客厅所在。
禾坪(埕)
厅下和横屋所包围而成的广大空间。在农业社会时期,农忙收成时作为曝晒农作物的广场,平时则是孩童游戏的场所。此外,因为禾坪(埕)位于伙房的正中央,因此具有辨识敌我及保护的功能。
半月池、化胎
从空中鸟瞰整座伙房,位于厅下正前方的外圆形「半月池」,及位于厅下正后方也是半圆形隆起的土堆「化胎」,与伙房正中央方形的「禾坪」,三者并称为「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像。半月池属阴,化胎属阳,两相结合如同太极图式的阴阳平衡。再者,水是「财富」的象征,而隆起的化胎则是一张稳固靠椅的象征,让整个伙房家族成员世世代代安稳富贵。
古迹文化巡礼
铁汉楼
「铁汉楼」位于西盛街的一个转角,它是一座镶嵌著黄、绿、蓝等颜色镂空磁砖的门楼,门楼上写著铁汉楼三字,门对为「金精常照阁、铁汉尚名楼」,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宋朝刘氏祖先刘元城身为谏官,敢于批评时政、不畏权势,遂遭皇帝贬官至广东省嘉义州(梅县),北宋文豪苏东坡为其撰诗,褒扬为顶天立地的铁汉,后代刘氏子孙便以「铁汉楼」为堂号。
观海山房
「观海山房」为五沟水最早之学堂,并非坐山观海的楼房。它有别于传统客家伙房式建筑,而是典型巴洛克式风格,融合了中、日、西式元素。在镂空石墙上的竹与南瓜更是特别,「竹」代表节节高升,「南瓜」则代表多子多孙,在一片红砖瓦屋的老街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刘氏父子一门三贡生,十六世成台、其兄成金与其父清元,三人年老辞官后与其师广东秀才刘耀初创办学堂,作育地方英才。当时在地方上,流传著一句话:「不到五沟不入流,不入刘也不入流」,暗示不入五沟水的刘家学堂便属不入流,鼓励后孙晚辈多来此就读学习,显见当时学风之鼎盛与此学堂的重要地位。
钟氏伙房
「钟氏伙房」又名「和兴伙房」,为四合院建筑,兴建迄今已逾一百三十八年的历史。根据伙房主人钟魁上先生的介绍,政府保存修缮伙房的前提有三:第一,屋龄达百年历史;第二,建材为红瓦片;第三,房型为土砖建造。「和兴伙房」正好都符合相关条件,因此于民国九十七年列入前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第一个聚落保存重点,也是第一个动工维护的聚落。不同于其他伙房的是,和兴伙房内每一面皆有四扇门,以及保有来自大武山涌泉的水源、井龄达一百三十八年之久的古井,自井中打上来的水,水质清澈见底。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为家喻户晓、远近驰名的名胜古迹,建于清同治年间(西元一八六四年),占地约二‧五公顷,为一栋「二堂四横围屋式」的四合院建筑。其建筑型式,根据围龙屋的概念而修筑,燕尾式门楼与红瓦屋相互呼应,前有大广场及小河围绕,极富大宅院的气派。刘氏宗祠大门两侧各有浮雕和画像,左侧题字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右侧题字是「二件事读书耕田」。翻开史料,清朝时期登科的九十七位进士中,二十二位为武进士、七十五位为文进士,由此可知客家族群「忠君孝亲」、「勤于农耕、读书」的精神。
五沟水换新貌 期待您的造访
万峦的五沟水,纯朴的客家小村庄,即使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潮流中,仍然保持客家聚落一贯朴实淳厚的风格,蕴藏著客家硬颈铁汉精神,且充满绿色优美的环境。在政府、学界及当地团体等产、官、学三方一同努力之下,「守护五沟水工作站」于民国一百年三月成立了,五沟水也陆陆续续的换上新的样貌,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更完整呈现在地的客家文化。期待您造访猪脚达人故乡、享用美味珍馐的同时,也别忘了细细品味客家伙房的风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