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能源新出路:内蒙古风力发电发展取经与借镜■文/何蕙安(联合报记者)《交流杂志102年10月号第13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辉腾锡勒,蒙古语意为「寒冷的高原」。上千座巨大的白色风电机伫立在一望无际的辉腾锡勒大草原,一圈一圈的、无声的转动著叶片。
从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乘车约一‧五个小时,即可到达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简称「察右中旗」)的辉腾锡勒大草原。沿途地形变化极大,时而稀疏草原,时而翠绿山坡,时而玉米田或向日葵田。
直到视野瞬间辽阔,数以百千计的巨大风电机冲入眼帘,就知道「风电之都」到了。
取经内蒙空中三峡 看好台湾海上风电
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七月率媒体参访团赴内蒙访问,内蒙的风力发电成为考察重点。在台湾为核电存废争论不休之际,清洁、绿色、可再生的能源被认为是未来趋势,而对于四面环海的台湾来说,海上风电或许是一条出路。
「台湾地狭人潮,但台湾海峡风力强劲,有很大的机会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在辉腾锡勒草原上,高孔廉透露,两年前,时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经贸团来台时也曾提及两岸风力发电有合作机会,可惜之后未有具体发展,或许可以进一步研究。
内蒙古发展风电的条件得天独厚。首先风能资源丰富,东起呼伦贝尔、西到巴彦淖尔广袤的草原和台地上,风能可利用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八○%左右,风能资源测算储量达八‧九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一‧五亿千瓦,约占全大陆的一半。
从数据上来看,内蒙自治区十公尺高度年平均风速为三‧二公尺/秒,三~二十五公尺/秒的有效风速达一三四七至七五六二小时,重点是风向稳定、连续性强,无破坏性台风和飓风,因此风能利用率高。
同时,在地域辽阔的内蒙,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沙漠、荒漠草原和干旱草原地区,建设风电的用地费用低廉。在内蒙古十二个盟市中,大多数地区具备建设百万千瓦级、甚至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的条件。
在大陆中央加大建设力度下,内蒙风电发展迅猛。内蒙发改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二○○五年内蒙风电装机仅一六‧六万千瓦,二○一○年就突破一千万千瓦;二○一二年底该数据更达到一二九二万千瓦,是全大陆的三分之一,装机容量连续数年排名第一。
海基会此次取经的察右中旗,近年来倾力透过风电发展打造「空中三峡」,希冀媲美以水电闻名的三峡发电站,但不时可见的停摆风机,透露其正面临「有电送不出」的尴尬。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电厂抢进风电之都
「旗」是特属于内蒙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划分用语,意义等同于「县级」,主要用于蒙古族聚集之处。察右中旗是以蒙古族为主、汉族占多数的半农半牧旗,土地面积达四一九○‧二平方公里,相当于十五个台北市,但人口仅二二‧五万人。
在地广人稀的辉腾锡勒草原也有台商身影。来自台中的九九泉草原度假村总经理曾广维一九九六年就来到此,租下两万亩土地经营休闲度假村。尽管租金便宜,但一切得从零开始。远处巨大的白色风机守候著他的度假村。
早在上世纪八○年代,察右中旗就开始发展风能资源了,最早是给偏远地山区的农牧民使用的小风机,发电量仅百瓦。
察右中旗地处西伯利亚冷高压与蒙古气旋向内地的主峰道上,是所谓的「风能富集区」。当地一九九六年起开始安装风电机组,目前全旗约有一二六五台风机,年发电量达到二十四亿度。
风力发电尽管成本较高,但节能减排效果有目共睹。从察右中旗建风电场至今,累计发电近一百亿度,和同样发电量的火电相比,可节约四百万吨煤燃烧,并减少一千多万吨二氧化碳与五十多吨粉尘排放。
在优惠的电价补贴与收购政策下,有上百家风力发电企业抢进内蒙,光是在察右中旗风电场,就有中广核、北方龙源、大唐、华电、京能等多家大陆电力大厂。
不过随著内蒙风电规模愈来愈大,遇到的困难也愈来愈多。大约是二○○九年开始,这些抢滩内蒙的风电企业遭遇了最大的困境。
电网饱和送电困难 弃风限电发展之痛
在辉腾锡勒大草原的强劲风势下,明显发现部分发电风机静止不动。观者有猜测是风机故障,也有人认为是顺应不同的风向所致。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解释,其实是刻意而为,因为蒙西电网属饱和状态,电力送出情况紧张,形成「有电送不出」的窘境,只能无奈关掉部分电机。
「这正是内蒙风电发展的最大瓶颈。」内蒙发改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感叹,尽管内蒙是主要能源基地,但工业发展规模较小,靠自身消耗电力比较困难;加上电网紧张、送出困难,且电能无法储存,只能忍痛「弃风限电」,平均两成风机停机,严重地区更可达四成。
所谓的「弃风」,是指在风电发展初期,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场建设工期不匹配和风电不稳定等情况导致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据统计,大陆二○一二年因「弃风」造成的损失超过人民币一百亿元(约新台币四百九十亿元)。而内蒙的问题明显出在电网接纳能力。
「电力消耗难、上网难,但这么好资源把它(风机)停了、废了,也很可惜。」该名负责人说,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喊了好多年,但至今都没有落实,让风电发展受到影响。
此外,察右中旗以风电为支柱产业,但因为中央为鼓励风电发展,给予优惠税收措施,对风电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进项税扣抵,使得风电虽然产出丰硕,但无法利及当地政府,让被归属于贫困旗的察右中旗「看得到,吃不到」,发展艰辛。
地理位置上与内蒙差之千里的台湾,尽管幅员没那么辽阔,但风力发电能量密度含量仅次于纽西兰,位居全球第二。在桃园至云林沿海,由于有强劲的夏季西南气流与冬季东北季风吹袭,成为台湾发展风电的最佳地点。
能量密度世界第二 台湾风电挑战仍巨
台湾的风力发电机目前主要集中在西海岸与离岛,整个西海岸由北而南,从新北三芝、新竹新丰、苗栗苑里、苗栗后龙,以及彰滨工业区,都设有风力发电站,离岛则以澎湖领军。中钢目前也规划在台中港设立海上风电专区。
在核电议题在台湾存高度争议的同时,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再次成为焦点。不过,台湾发展风电还有很多挑战,「无风则无电」可说首当其冲。
不若内蒙优势,台湾目前陆域平均每年发电两千四百小时,平均利用率只有二八%;海域平均每年发电三千两百小时,平均利用率三八%。
截至目前,全台风力发电机组共三百三十座,全年发电量共十五亿度,占整体发电量仅○‧七%,风电在台湾仍被归类为「不稳定的电源」。
发展陆域抑或离岸风电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前者不易取得优良风场,后者则因尚未建置离岸风场,遭遇行政法规、工程技术与环境生态的考验。此外,风机的低频噪音、炫光问题也成为民众疑虑,日前才在苗栗苑里引发激烈抗争。
经济部能源局局长欧嘉瑞坦言,若要将风力发电发展成为主要电源,还要做很大的投资和配套措施。
马英九总统五月巡视彰滨工业区的台电「彰工风力发电站」,再次宣示了政府追求能源多元化及自主性,支持风力发电。但他也不讳言风电仍有限制,包括只有东北季风来时才能大量发电,希望民众能了解风力发电有其不能克服的缺点。
上个月,马英九总统在澎湖表示,澎湖是发展风力发电最适合的地方,但若不跟台湾用海缆连接起来,从独立电网变成并联电网,效用将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虽然台湾在发展海上风电似乎比陆上更为有利,但如何将电力输送到用电量较大的本岛将是不可避免且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内蒙遭遇的窘境正是如此,盲目的安装风电机组,累积可观的发电量,却忽略了相应的电网建设,巨大的风机变成草原上装饰品,壮观却也仅限观赏。
发展思路有同有别 风电市场两岸互补
尽管大陆将核电视为安全的清洁能源,各地正蓬勃兴建核厂,这与台湾能源发展的思维明显有别,但其在风电领域的发展也同步并进。大陆二○一○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四千四百万千瓦,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
大陆风电设备技术未必超越台湾,但其在广大风能富集区的实践经验,以及已经遭遇的实际困难,势必是当前加大力度投入风电的台湾可以参考借镜、交流学习,甚至合作的对象。
大陆风电的火热发展同时也是台湾相关设备厂商的大好机会。高孔廉表示,风电的产业链很长,在内蒙,目前就有专门制作风电设备叶片的台商掌握高度的市占率。他认为两岸在风电行业有互补性,希望不只是叶片,未来能有更多台商进入风电产业链中的更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