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经济的整合与区域的稳定:台湾区域发展策略思维◎文/宋镇照(国立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特聘教授)《交流杂志102年12月号第132期(历史资料)》

自冷战后,各国多聚焦经贸发展,并以市场经济挂帅,然而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杜哈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停滞下,却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风险。各国为了打破僵局,开拓新市场,纷纷借由区域经济整合的方式,寻求合作机会,便开启走向区域经济整合之路。特别是在东亚或亚太地区,各式各样双边、多边的区域整合模式,方兴未艾,例如:东协自由贸易区(ASEAN FTA)、亚太区域自由贸易区(FTAAP)、东协加一、东协加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等,亦有许多双边的自由贸易协议(FTA)或经济伙伴协议(EPA)之签署,降低或取消双边、多边贸易关税,以促进贸易成长,进而提升竞争力,这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区域经济整合。

区域经济整合是区域稳定的重要机制

区域经济整合也是区域稳定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取代以往以军事外交手段所进行的权力平衡、恐怖平衡之区域安全与稳定措施。换言之,在区域上多一分经济合作与经济整合,有助于区域安全与稳定的提升。因为在区域经济整合中,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与经济互赖程度,进而产生利己与利他的整合效果。参与经济整合之各成员国不仅只须降低关税、减少贸易成本而已,还包含货物、服务与投资贸易、贸易便利化、智慧财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标准、安全标准、政府补贴、技术贸易壁垒、限制国营企业等合作规范。如果各国皆能积极参与,并达到高标准的区域经济整合,既能利己经济发展,又能提升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这是区域稳定的重要基石。

假如台湾未能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则台湾将承担很高的经济被边缘化风险,甚至会进一步威胁到台湾的国家安全。因此,台湾如何突破在东亚区域被边缘化的危机,不仅仅是经贸发展的问题,更涉及到台湾本身的安全问题,甚至会影响区域稳定。台湾如何突破并积极参与大陆、东南亚、东北亚、甚至亚太区域的TPP或RCEP自由贸易区整合,将会直接影响到台湾建立永续发展的利基。台湾追求区域经济整合,既可远离区域麻烦制造者的污名,甚至可以取得区域安全稳定创造者的美誉。

建立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势与竞争力:蟹型发展策略

台湾在二○一○年六月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两岸间的密切经贸关系发展开始走向制度化,此举也逐渐开启台湾与区域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之门。而二○一三年七月和十一月台湾亦首次分别与非邦交国的纽西兰和新加坡签署经济合作协议,让台湾在亚太区域突破了被孤立、被边缘化的不安全危机,也让台湾有更宽广的经贸合作机会跟亚太其他国家洽谈经济合作协议,亦有利于推动参与区域多边的RCEP与TPP。

当前台湾除全面去推动与各国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外,更重要与可行的发展策略便是紧密地整合大陆与东协市场。毕竟大陆与东南亚两大市场已经占有台湾总出口贸易的六成比例,远高于台湾对日本、欧洲和美国约占三成的出口量。因此,从贸易出口结构来看,台湾依赖大陆与东南亚两大市场的比例很高,积极推动与大陆及东南亚市场的经贸制度化发展有其迫切性与重要性,也可以化解台湾、大陆与东协三边在区域不安全的潜在威胁。此区域经济整合策略便是采取所谓的「蟹型」(crab-shaped)发展策略,可以透过结合台湾的「西进」大陆发展与「南向」东南亚发展政策,再一次启动台湾在大陆与东南亚的经济优势,并掌握台湾未来黄金十年的经济发展机会,为区域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所谓「蟹型策略」,便是两个主要螯爪紧紧箝住东南亚与大陆市场,运用此策略,台湾可以发挥中介角色与功能,一只螯爪深入大陆市场后再往东南亚市场移动,而另一只螯爪则伸入东南亚市场,再穿入大陆市场,形成双轨双层的交叉环抱策略,「新西进」与「新南向」双轨并行。ECFA与台星经济伙伴协定(ASTEP)的签署,将可以为台湾有效推动「蟹型策略」,提供重要的利基。毕竟大陆与东协是一个包括将近十九亿人口的庞大市场,GDP产值总和超过八兆美元,双边在世界上的总贸易量亦超过六兆美元,更是一个高度经济成长的地区。

蟹型策略中有两个重要的动脉主轴,一是大陆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是大陆进入东南亚的两个重要门户,也是连结大陆市场与东南亚市场的关键中心;另一是东南亚的新加坡,是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跳板,也是连结大陆、南亚与东南亚市场的关键中心。蟹型策略推动的第一步便是前进南宁、昆明和新加坡,先掌握区域纽带利基,便能顺利由点(经济特区、生产基地)到线(东西或南北经济走廊)与面(大湄公河流域、成长三角)的全面发展。

结合大陆与东南亚市场:台湾经济再度崛起之命脉

自一九九○年以来,台湾积极「西进」大陆、「南向」东南亚,在一九九○年代为台湾经济建立辉煌的成果。然而二十年过去了,台湾也安然经历了一九九七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二○○八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虽然在科技、创新、代工、人力资源、产业竞争力上仍有优势,但是在经济发展上却一直无法享有大幅度的跃进,甚至被曾受东南亚金融危机重挫的韩国挤下,而沦为东亚四小龙之末。台商积极西进、南向发展的结果,却肥了东南亚与大陆,瘦了台湾经济。抱怨台商前仆后继前往大陆投资,掏空了台湾经济命脉,或是「前进大陆、债留台湾」让台湾投资过度失血,抑或是台湾经济被区域边缘化,可能都无法解释台湾为何仍存有相对的比较优越竞争力与客观条件。整体而言,台湾对区域经济有重大贡献,却因为欠缺有效机制,无法将大陆与东南亚市场加以整合发展。因此,如何在现实的利基环境上,创造台湾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整合的机会,让台湾经济再度崛起,是当前台湾所必须关注的议题。

不可否认地,在此二十年里,台湾积蓄了丰厚的社会、文化、人力资源与经济的能量,正蓄势待发。虽然台湾不是采取韬光养晦的保守经济战略,而是努力创造商机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动战略,却还是一直委屈地等待适当时机再度崛起。不过现在机会似乎已经出现,二○一○年六月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二○一○年台湾的经济成长高达一○%,相对于二○○九年的负一‧九一%,是二十多年来台湾最佳的经济表现。ECFA签订开启了两岸关系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也为两岸密切经贸关系搭上一条便捷的整合桥梁通道,让台湾不仅可以成为全世界进入大陆的试验跳板,也让台湾得以经由大陆市场前进东南亚市场,将二○一○年元旦启动的「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CAFTA)」之「威胁」,转变成「机会」,创造台湾经济发展新局,也为马英九总统规划之「黄金十年」经济发展策略提供有利的基础,更为台湾参与RCEP和TPP提供有利的条件。

台湾与新加坡签署经济伙伴协定之后,不仅可以提升双边的贸易与投资金额,并预估在执行十五年后,至少可以让台湾在GDP上增加七‧○一亿美元,总产值成长约可达一四‧一亿美元,也可以为台湾增加六一五四个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台湾可以透过新加坡前进东南亚市场和南亚市场,并进一步地与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落实台湾南向经贸发展。同时,亦有助于台湾掌握大陆与东南亚双边关系发展,以及对东南亚政经情势的了解。

推动蟹型策略有助于经济整合与区域稳定

面对区域经济整合的浪潮,台湾若未能参与其中,势必加速边缘化,被排除在区域共荣圈之外,让台湾陷入发展困境,连带引发区域不稳定之疑虑。因此,当前台湾应善用两岸签署ECFA的机会,落实与深化两岸经贸发展,并好好「利用」大陆与东协自由贸易区(CAFTA)的连结和整合优势,让台湾深化进入大陆市场,同时再由大陆市场进入东南亚市场,让CAFTA成为台湾连结大陆与东南亚市场的桥梁。

此外,台湾在两岸签署ECFA之后,可与大陆产业合作,或是扮演中介角色,将大陆当作产业发展基地,再进入东南亚市场,降低东南亚国家对大陆经济入侵的心理疑虑。相对地,台湾也可以和东南亚国家携手合作,扮演著中介与媒合的角色前进大陆市场,因为台湾在大陆行销网路、社会文化网路与制造上皆有相对优势。

台湾必须抛弃以往逢中必反的经济思维,以及转变大陆若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时,便会被视为是一种对台湾经济的威胁之偏见。殊不知,当大陆与东南亚形成紧密的经济体时,更有利于台湾营造出双赢、三赢、或是多赢的经济关系。所以建立台湾、东协与大陆之「三赢」合作策略关系,无疑是台湾经济再度崛起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提升整个区域稳定的良方,让台湾经济风华再起,并为区域整合与区域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页首